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不同参数的空间扫描统计量方法在传染病暴发探测中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小洲 王劲峰 +3 位作者 杨维中 李中杰 赖圣杰 廖一兰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6-239,共4页
目的根据不同传染病,比较和筛选空间扫描统计量方法适宜的预警参数,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传染病暴发早期探测预警。方法以2009年湖南省报告的痢疾和山东省报告的手足口病的病例与暴发事件为数据来源,以灵敏度和阳性预测率为评价指标,比较空... 目的根据不同传染病,比较和筛选空间扫描统计量方法适宜的预警参数,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传染病暴发早期探测预警。方法以2009年湖南省报告的痢疾和山东省报告的手足口病的病例与暴发事件为数据来源,以灵敏度和阳性预测率为评价指标,比较空间扫描统计量30种参数设置方案对不同传染病的预警效果。结果对于痢疾,将4天的病例数按1阶权重取和后再进行空间扫描统计量预警运算,具有最优的预警效果;对于手足口病,将当前病例数采用3天的病例数之和再进行预警运算,具有最佳的预警效果。结论采用空间扫描统计量进行传染病暴发预警时,不同传染病具有不同的最优参数,但下一步应根据传染病的不同发病水平,进一步筛选最优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扫描统计量 传染病 早期预警
下载PDF
COVID-19大流行期间流感活动呈“断崖式”下降——佩戴口罩、人员流动变化及SARS-CoV-2干扰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韩莎莎 张婷 +6 位作者 吕岩 赖圣杰 戴佩希 郑建东 杨维中 周晓华 冯录召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95-202,M0008,共9页
一般情况下,每年冬季是季节性流感高发季节,但在当前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期间,全球季节性流感活动呈“断崖式”下降。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流感季节,亟需弄清这种前所未有的流感低水平流行的原因。本文中,我们探索了一种国家特... 一般情况下,每年冬季是季节性流感高发季节,但在当前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期间,全球季节性流感活动呈“断崖式”下降。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流感季节,亟需弄清这种前所未有的流感低水平流行的原因。本文中,我们探索了一种国家特异性推理模型,利用该模型估计中国、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中佩戴口罩、人员流动变化(国际和国内)以及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干扰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这些地区增加一周佩戴口罩的干预措施,流感活动可减少11.3%~35.2%。实施一周的限制人员流动措施对国际(1.7%~6.5%)和国内社区(1.6%~2.8%)的影响较小。2020年至2021年,仅佩戴口罩这一项干预措施就可使阳性率下降13.3%至19.8%。仅人员流动变化可使阳性率降低5.2%至14.0%,其中79.8%~98.2%归因于国际旅行限制。SARS-CoV-2干扰仅在2019年至2020年具有统计学显著效应。中国北方地区及英国的阳性百分比分别降低7.6%(2.4~14.4)和10.2%(7.2~13.6)。探索所得出的结果对了解非药物干预措施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背景下的流感演变有一定意义,有助于制定卫生政策,并可为公共卫生措施的个性化设计提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生政策 非药物干预 呼吸系统疾病 流行期间 季节性流感 流动变化 个性化设计 模型估计
下载PDF
2011-2013年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中时间模型和时空模型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27
3
作者 赖圣杰 廖一兰 +10 位作者 张洪龙 李小洲 任翔 李夫 余建兴 王丽萍 余宏杰 兰亚佳 李中杰 王劲峰 杨维中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9-264,共6页
目的 比较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简称预警系统)中时间模型与时空模型的预警效果,为预警模型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方法 2011-2013年中国CDC通过预警系统在20个省份的208个试点县(区)同时应用时间模型和时空模型,根据发病水平对16... 目的 比较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简称预警系统)中时间模型与时空模型的预警效果,为预警模型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方法 2011-2013年中国CDC通过预警系统在20个省份的208个试点县(区)同时应用时间模型和时空模型,根据发病水平对16种传染病分两类进行预警分析,结合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16种传染病个案数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暴发事件,采用预警信号数、灵敏度、错误预警率和及时性等指标,比较两个模型的暴发探测效果.结果 对于16种传染病整体而言,时间模型与时空模型的灵敏度分别为96.23%(153/159)和90.57%(144/1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04,P=0.109);时间模型的错误预警率(1.57%,57 068/3643 279)高于时空模型(0.64%,23 341/3643 279)(Z=-3.408,P=0.001);两者的暴发探测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0d和1.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34,P=0.182).对于发病水平较低的6种Ⅰ类疾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时间模型和时空模型的灵敏度均为100%(8/8,8/8),错误预警率均为0.07%(954/1 367437,900/1 367 437),二者的暴发探测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5和3.0d,时空模型比时间模型减少2.29%(23条)预警信号.对于发病水平较高的10种Ⅱ类疾病(流行性腮腺炎、痢疾、猩红热、流行性感冒、风疹、戊型肝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甲型肝炎、伤寒和副伤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时间模型和时空模型的灵敏度分别为96.03%(145/151)和90.07%(136/151),时空模型比时间模型减少59.36%(56 656条)预警信号,各病种信号数和错误预警率均低于时间模型,时空模型暴发探测时间中位数(1.0 d)短于时间模型(3.0 d).结论 总体上时空模型比时间模型预警效果较好,但对于不同发病水平的传染病,时空模型和时间模型的暴发探测效果有所差别,预警系统应根据具体的病种来调整和优化时间模型与时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疾病暴发流行 模型 统计学 时间模型 时空模型
原文传递
传染病暴发早期预警系统评价内容及其指标 被引量:65
4
作者 赖圣杰 李中杰 +1 位作者 金连梅 杨维中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37-640,共4页
为及时识别和应对传染病暴发与流行,近年来全球广泛开展了传染病暴发探测预警技术研究,探索利用不同类型和来源的监测数据进行传染病暴发早期预警,尝试并建立了各类传染病暴发早期预警系统(预警系统)。预警系统作为一类有别于传统... 为及时识别和应对传染病暴发与流行,近年来全球广泛开展了传染病暴发探测预警技术研究,探索利用不同类型和来源的监测数据进行传染病暴发早期预警,尝试并建立了各类传染病暴发早期预警系统(预警系统)。预警系统作为一类有别于传统疾病监测系统的传染病暴发早期预警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预警系统 评价
原文传递
西非埃博拉病毒病传入中国的可能航线和风险估计 被引量:14
5
作者 赖圣杰 Jennifer Miniota +6 位作者 王丽萍 任翔 张洪龙 李中杰 高福 Kamran Khan 余宏杰 《科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6期3572-3580,共9页
2014年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西非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为评估西非埃博拉病毒病传入中国的可能航线和风险,本研究基于2013年10-12月的国际民用航空客运数据,分析疫情最严重的3个西非国家(几内亚、利比里亚和... 2014年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西非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为评估西非埃博拉病毒病传入中国的可能航线和风险,本研究基于2013年10-12月的国际民用航空客运数据,分析疫情最严重的3个西非国家(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来华旅客传入疫情的风险.2013年第4季度从西非三国离境旅客为107113人次,其中3167人(3.0%)将主要通过法国、比利时和阿联酋等8个国家的机场转机后,抵达中国大陆.入境机场分布在北京、广州、上海、杭州、武汉、重庆和大连,目的地城市为北京、广州、武汉、上海、杭州、重庆和温州等.假设2014年第4季度与2013年同期出行方式和人数不变,估计相关机场口岸平均每入境和查验国际旅客2235名就有1名来自疫区的旅客;预测2014年10-12月可能传入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者旅客为0.54人次,其中利比里亚0.35人次、塞拉利昂0.16人次、几内亚0.03人次.若疫区发病水平上升或来华旅客人数减少,则传入的感染者人数呈现相应程度地增加或减少.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病疫情通过民航旅客传入我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风险较低.我国可支持西非疫区国家开展离境病例筛查,及早发现病例,并有针对性地在我国重点入境口岸开展高风险人群的查验,在主要目的地城市加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博拉病毒病 传染病 航线 风险 传入 传播
原文传递
基于不同基线数据的传染病暴发探测方法效果比较 被引量:5
6
作者 赖圣杰 李中杰 +2 位作者 张洪龙 兰亚佳 杨维中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79-582,共4页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基线数据传染病暴发探测方法的效果。方法以2009年6个省(市)报告的手足口病(HFMD)病例和暴发为数据来源,对CI、C2、C3三种传染病暴发探测方法均选用基于“区分与不区分周末和工作日”两种基线数据进行运算,以暴...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基线数据传染病暴发探测方法的效果。方法以2009年6个省(市)报告的手足口病(HFMD)病例和暴发为数据来源,对CI、C2、C3三种传染病暴发探测方法均选用基于“区分与不区分周末和工作日”两种基线数据进行运算,以暴发探测时间(TTD)和错误预警率(FAR)作为算法功效的评价指标,比较C1、C2和C3分别基于两种基线数据的暴发探测效果。结果2009年6个省(市)共报告了HFMD病例405460例,工作日期间每县每日平均报告1.78例,周末每县每日平均报告1.29例,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不区分周末和工作日的基线数据时,C1、C2和C3的最优阈值分别为0.2、0.4和0.6,TTD均为1d,FAR分别为5.33%、4.88%和4.50%;采用区分周末和工作日的基线数据时,C1、C2和C3的最优阈值分别为0.4、0.6和1.0,TTD均为1d,FAR分别为4.81%、4.75%和4.16%,三种方法的FAR均低于采用不区分周末和工作日的基线数据。结论HFMD在工作日与周末报告的病例数有显著差异;C1、C2和C3三种异常探测方法采用区分周末和工作日的基线数据可降低FAR,提高暴发探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暴发 探测
原文传递
传染病智慧化症状监测的进展与挑战
7
作者 范国辉 张婷 +2 位作者 赖圣杰 冯录召 杨维中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38-1343,共6页
智慧化症状监测是我国传染病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和多渠道预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症状监测在新技术发展下的必然路径。智慧化症状监测不仅包括医院就诊患者的大量医疗数据,还囊括未在医院就诊、海量的非医疗数据。然而,发展的同... 智慧化症状监测是我国传染病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和多渠道预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症状监测在新技术发展下的必然路径。智慧化症状监测不仅包括医院就诊患者的大量医疗数据,还囊括未在医院就诊、海量的非医疗数据。然而,发展的同时也迎来了挑战,如信息爆炸、成本-效益问题以及数据共享、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本文通过对智慧化症状监测相关概念发展的思考和总结,为传染病智慧化预警方法与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为我国和全球传染病防控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化症状监测 传染病防控 进展 挑战
原文传递
我国科学家在全球人感染H5N1禽流感流行特征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8
作者 赖圣杰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2322-2322,共1页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1525023)的资助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控中心余宏杰课题组在全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流行特征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以“Global epidemiology of avian influenza A H5N1 v...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1525023)的资助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控中心余宏杰课题组在全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流行特征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以“Global epidemiology of avian influenza A H5N1 virus infection in humans,1997–2015:a systematic review of individual case data”为题于2016年5月17日在线发表在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高致病性禽流感 H5N1 余宏 AVIAN EPIDEMIOLOGY 《中国科学》 论文类 作者投稿系统 杂志社网站
原文传递
传染病暴发前瞻性探测的统计学方法综述
9
作者 赖圣杰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64-264,共1页
早期发现传染病的异常聚集对于及时采取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具有重要作用。近10年来,传染病暴发的前瞻性监测预警的统计学方法研究成为一个热点领域,促进了许多新统计学方法的发展。本研究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疾病监测数据异常探测的统计学... 早期发现传染病的异常聚集对于及时采取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具有重要作用。近10年来,传染病暴发的前瞻性监测预警的统计学方法研究成为一个热点领域,促进了许多新统计学方法的发展。本研究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疾病监测数据异常探测的统计学方法,尤其是用于识别传染病暴发所致监测数据异常的前瞻性探测方法。本研究将各类研究与应用中采用的暴发探测方法分为回归技术、时间序列方法、统计过程控制技术、结合空间信息的暴发探测方法以及多元探测方法等类别,并采用基于实验室和症候群监测数据的应用实例介绍了各类方法的用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暴发 统计学方法 综述 监测数据 干预措施 公共卫生 监测预警 时间序列
原文传递
中国27省(市、自治区)2009-2013年门诊腹泻病例诺如病毒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91
10
作者 余建兴 赖圣杰 +18 位作者 王鑫 廖巧红 冯录召 冉陆 许文波 邱燕子 张子科 黎孟枫 吴建国 刘玮 袁正宏 陈瑜 赵世文 王新华 赵卓 余宏杰 景怀琦 李中杰 杨维中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9-204,共6页
目的 了解我国门诊腹泻患者中诺如病毒的流行特征。方法 在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173家医院的门/急诊中开展腹泻监测,收集腹泻病例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同时采集病例粪便标本,送58家网络实验室采用RT-PCR检测诺如病毒,并分析2009-201... 目的 了解我国门诊腹泻患者中诺如病毒的流行特征。方法 在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173家医院的门/急诊中开展腹泻监测,收集腹泻病例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同时采集病例粪便标本,送58家网络实验室采用RT-PCR检测诺如病毒,并分析2009-2013年不同地区、人群以及时间的诺如病毒检出率。结果 在34 031名腹泻监测病例中,有11.6%的病例检出诺如病毒。其中6~23月龄儿童和〉45岁人群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13.7%和12.4%。一年中以秋、冬季检出率较高;中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诺如病毒在冬季检出率最高,分别为10.7%和11.6%;而亚热带地区,以秋季检出率最高(14.3%)。诺如病毒检出的主要型别为GⅡ组(89.9%)。结论 诺如病毒对我国各年龄组人群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在儿童和中老年门诊腹泻病例中较为常见,并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流行特征,且不同气候带地区的流行高峰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如病毒 腹泻病 哨点监测 基因分型
原文传递
全球人感染禽流感疫情及其流行病学特征概述 被引量:52
11
作者 姜慧 赖圣杰 +3 位作者 秦颖 张志杰 冯录召 余宏杰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2104-2115,共12页
禽流感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一般只在禽间传播,不会直接感染人类.当病毒基因发生重组或突变,会获得感染人的能力.自1959年发生人感染H7N7禽流感以来,各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事件时有发生.1997年,我国香港特区暴发人感染H5N1禽流感是首... 禽流感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一般只在禽间传播,不会直接感染人类.当病毒基因发生重组或突变,会获得感染人的能力.自1959年发生人感染H7N7禽流感以来,各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事件时有发生.1997年,我国香港特区暴发人感染H5N1禽流感是首次明确记录的禽流感病毒感染导致人类呼吸道疾病和死亡的疫情.迄今人感染禽流感已成为全球科学界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鉴于禽流感病毒可以长期存在于天然宿主体内且具有高度的遗传分化特性,因此具备成为前体病毒或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20世纪发生的4次流感大流行,均与禽流感病毒密切相关.禽类是禽流感病毒的天然存储宿主,最容易传染人的传染源是携带病毒的家禽和感染病毒的病死禽,而传播途径主要为禽-人和环境-人传播.人感染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后的临床症状表现不一,既有普通流感样症状(ILI)、结膜炎或关节炎,也会出现重症肺炎、呼吸衰竭、休克甚至死亡.目前针对人感染禽流感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使用抗病毒药物,早期大剂量使用抗病毒治疗可显著提高禽流感病例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感染禽流感 全球 疫情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我国学校传染病流行/暴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8
12
作者 金连梅 荆瑞巍 +3 位作者 罗莉 丁凡 赖圣杰 李群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5-56,59,共3页
目的了解我国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流行/暴发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我国学校和托幼机构进行抽样,对抽中的280所学校和托幼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2005-2006年学校传染病流行... 目的了解我国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流行/暴发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我国学校和托幼机构进行抽样,对抽中的280所学校和托幼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2005-2006年学校传染病流行/暴发报告发生率为12.86%,农村中学的发生率最高,为30.43%;主要病种为水痘、腮腺炎、流感。学校使用自备水、无缺勤登记制度、食堂工作人员无健康证以及使用非卫生厕所是学校传染病流行/暴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学校发生传染病流行/暴发的主要因素包括学校的管理状况及硬件配置。各地应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卫生监督工作,提高学校传染病的防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疾病暴发流行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学生保健服务
原文传递
移动百分位数法不同阈值在传染病暴发预警中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6
13
作者 孙乔 赖圣杰 +5 位作者 李中杰 兰亚佳 张洪龙 赵丹 金连梅 杨维中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0-453,共4页
目的比较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CIDARS)中移动百分位数法采用不同阈值对传染病预警效果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P50、P60、P70、P80和P90 5个阈值作为移动百分位数法的候选预警阈值,对全国范围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期间报告的19种法... 目的比较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CIDARS)中移动百分位数法采用不同阈值对传染病预警效果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P50、P60、P70、P80和P90 5个阈值作为移动百分位数法的候选预警阈值,对全国范围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期间报告的19种法定传染病病例数进行暴发探测和结果的比较,以暴发探测起数最多、暴发探测时间最短和预警信号数最少作为移动百分位数法最优阂值的筛选标准。结果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的最优阈值为P50,其他感染性腹泻和流行性腮腺炎的最优阈值为P60,甲型肝炎、流行性感冒和风疹的最优阈值为P70,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最优闽值为P80,猩红热、伤寒和副伤寒、戊型肝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腑脊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登革热、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丙型肝炎和麻疹12种疾病的最优阈值为P90;对19种传染病分别采用最优阈值进行探测,与所有疾病均采用P50作为阈值相比,2年可减少64840条(12.20%)预警信号,而暴发探测起数与暴发探测时间没有变化。结论不同传染病采用移动百分位数法进行暴发探测的最优阈值不同,CIDARS可进一步优化各病种的预警阈值,从而在确保暴发探测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前提下,减少预警信号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移动百分位数法 阈值 暴发探测
原文传递
2005—2014年中国疟疾死亡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36
14
作者 张倩 耿启彬 +4 位作者 孙军玲 张子科 赖圣杰 周升 李中杰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2-305,共4页
目的 分析2005—2014年中国疟疾死亡病例特点,为制定针对性措施,减少死亡病例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在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收集2005—2014年的疟疾个案数据(包括人口学特征、临床与实验室病例分类、空间分布、诊断和报告... 目的 分析2005—2014年中国疟疾死亡病例特点,为制定针对性措施,减少死亡病例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在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收集2005—2014年的疟疾个案数据(包括人口学特征、临床与实验室病例分类、空间分布、诊断和报告情况等信息),在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按发病日期收集2011—2014年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数据(含病例临床表现及输入和本地病例感染来源等信息),分析疟疾死亡病例的人口学、临床表现、空间分布、诊断和报告情况、感染来源等特征。本研究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外籍病例。结果 2005—2014年我国共报告疟疾死亡病例228例,其中恶性疟203例(89.0%),间日疟13例(5.7%),三日疟1例(0.5%),未分型疟疾11例(4.8%)。死亡病例有48例(81.4%)出现严重并发症,包括脑损害、休克、严重肝肾损害、溶血等。启动国家疟疾消除计划以前(2005—2010年),死亡病例主要分布在云南(78例,56.1%)、四川(13例,9.4%)、河南(7例,5.0%)、山东(6例,4.3%)和浙江(5例,3.6%);2011—2014年,启动国家疟疾消除计划后,死亡病例以输入病例为主,主要分布在河南(10例,11.2%)、四川(9例,10.1%)、山东(8例,9.0%)、江苏(7例,7.9%)和湖南(7例,7.9%),但也有9例(10.0%)死亡病例报告地来自于北京、内蒙古、吉林、宁夏等非疟疾流行区。死亡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P50 (P25~P75)为5.5(3.0~8.5)d,长于非死亡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3.0(2.0~6.0) d]。2011—2014年,死亡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P50(P25~P75)为6.0(4.0~9.0)d,长于2005—2010年死亡病例的发病至诊断时间[5.0(3.0~9.0) d]。2011—2014年,在输入死亡病例中,77例(90.6%)的输入国来自非洲,8例(9.4%)的输入国来自东南亚。结论 2005-2014年,中国报告疟疾死亡病例数总体稳定,但2010年后,死亡病例的分布发生较大变化,死亡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延长。在消除阶段,需加强对输入性病例的及时诊断和救治,减少死亡病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死亡 流行病学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26省(直辖市、自治区)2011-2014年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例轮状病毒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70
15
作者 耿启彬 赖圣杰 +5 位作者 余建兴 张子科 杨婉琪 李中杰 吴建国 杨维中 《疾病监测》 CAS 2016年第6期463-470,共8页
目的了解我国5岁以下儿童腹泻患者中轮状病毒的流行特征。方法在国内26省(直辖市、自治区)162家医院的门/急诊中开展腹泻监测,收集腹泻病例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同时采集病例粪便标本,送92家网络实验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目的了解我国5岁以下儿童腹泻患者中轮状病毒的流行特征。方法在国内26省(直辖市、自治区)162家医院的门/急诊中开展腹泻监测,收集腹泻病例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同时采集病例粪便标本,送92家网络实验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巢式PCR等方法检测轮状病毒,并分析2011 2014年不同时间、不同地区5岁以下儿童腹泻患者中轮状病毒检出率以及不同基因型的变异变迁情况。结果在19 849例儿童腹泻病例中,22.9%的病例检出轮状病毒,其中,1~2岁和6月龄至1岁儿童检出率最高,分别为29.0%和26.1%。轮状病毒在水样便中检出率最高,为26.2%。轮状病毒在冬季检出率最高,为39.4%,夏季检出率最低,为9.9%。轮状病毒在我国南部和中部地区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28.0%和27.0%。A组轮状病毒为常见的血清型,占95.1%,其中G9 P[8]、G1 P[8]和G3 P[8]最为常见,分别占39.5%、16.8%和9.9%。2011年以来,G9 P[8]逐渐取代G1 P[8]和G3 P[8]成为目前我国最主要的流行株。结论轮状病毒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腹泻的常见病原体,并且呈现明显的时间和空间流行特征,G9 P[8]为主要流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腹泻病 哨点监测 基因分型
原文传递
中国疟疾控制与消除阶段疟疾病例人群特征比较 被引量:29
16
作者 孙军玲 赖圣杰 +4 位作者 张子科 耿启彬 周升 张倩 李中杰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6-301,共6页
目的 比较中国疟疾控制与消除阶段疟疾病例人群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从而进一步明确疟疾消除阶段重点防控人群,并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收集2007—2014年的疟疾个案(临床和实验室诊断病... 目的 比较中国疟疾控制与消除阶段疟疾病例人群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从而进一步明确疟疾消除阶段重点防控人群,并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收集2007—2014年的疟疾个案(临床和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人口数据,从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1—2014年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含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等信息) (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及外籍病例);通过描述病例的性别、年龄、职业和流动性等特点,比较了疟疾控制阶段(2007—2010年)和消除阶段(2011—2014年)人群特征的差异。结果 2007—2014年全国共报告疟疾病例108 076例,其中消除阶段报告了13 355例。与控制阶段相比,消除阶段男性病例比例显著上升,由65.1%(61 625例)上升至91.4%(12 209例),尤其是男性病例中15~64岁青壮年比例大幅升高,由74.3%(45 793例)上升到97.2%(11 870例);职业构成上,儿童学生比例下降显著,由17.8%(16 891例)下降至2.7%(356例),而民工、工人、其他职业所占比例均有所增加,分别由8.5% (8 031例)、3.5%(3 319例)和3.6%(3 435例)增至13.1%(1 757例)、11.5%(1 534例)和11.4%(1 517例)。消除阶段,恶性疟病例的男性比例(96.3%,7 179例)、15~64岁年龄组人群比例(99.4%,7 399例)均高于间日疟[分别为83.9%(4 344例)和90.3%(4 679例)]。此外,输入病例所占比例逐年升高,2011年为63.6%(2 599例),至2014年达97.7%(2 854例),而本地病例中,国内流动人口比例亦逐年升高,由2011年的13.5%(201例)上升至2014年28.4%(19例)。结论 与控制阶段相比,消除阶段疟疾病例的人群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5~64岁青壮年男性,输入病例和国内流动人口是疟疾消除阶段的重点防控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流行病学研究 人群特征
原文传递
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27
17
作者 杨维中 兰亚佳 +5 位作者 李中杰 马家奇 金连梅 孙乔 吕炜 赖圣杰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40-1244,共5页
提高早期发现传染病暴发的能力是公共卫生部门有效应对疫情的重要前提.近些年来,随着新发传染病及生物恐怖袭击事件引起的广泛关注,全球许多国家通过加强传统监测系统、增加新监测数据源和手段、研究有效的监测数据分析技术等方式,逐步... 提高早期发现传染病暴发的能力是公共卫生部门有效应对疫情的重要前提.近些年来,随着新发传染病及生物恐怖袭击事件引起的广泛关注,全球许多国家通过加强传统监测系统、增加新监测数据源和手段、研究有效的监测数据分析技术等方式,逐步探索并建立和完善了传染病监测与预警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早在2003年SARS暴发之前就着手开展了传染病流行预警技术研究,并成功建立了探测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的移动百分位数法.在此基础上,中国CDC又历时多年,先后开发完成了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制定统一的预警信号响应流程,并在国内10个省份试点测试,于2008年4月在全国CDC系统中投入运行.该系统采用国内最为庞大的法定传染病监测数据,开发了简便实用的预警方法,实现预警信号的自动产生和及时发送,并对预警信号响应过程的信息进行及时收集.目前,该系统已成为各级CDC机构早期发现潜在传染病暴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预警系统
原文传递
我国2016年登革热输入和本地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比较 被引量:58
18
作者 牟笛 何泱霓 +5 位作者 陈秋兰 李昱 王芹 殷文武 赖圣杰 余宏杰 《疾病监测》 CAS 2017年第3期184-189,共6页
目的分析我国2016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对比输入及境内感染病例差异,为登革热防控提供思路与建议。方法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上报的登革热发病数据,描述病例的人口学和流行病学特征,比较输入性和本地感染疫情的时空分... 目的分析我国2016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对比输入及境内感染病例差异,为登革热防控提供思路与建议。方法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上报的登革热发病数据,描述病例的人口学和流行病学特征,比较输入性和本地感染疫情的时空分布,呈现境外输入性疫情的来源。结果 2016年全国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2 049例(无死亡),较2015年同期下降46.9%,年报告发病率0.2/10万。其中,境内感染病例1 569例(76.6%):本地感染病例1 562例,集中于福建省(921例)、广东省(416例)、云南省(217例)和浙江省(8例);外省输入病例7例,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省(各2例)、山东省、陕西省和浙江省(各1例)。23省份报告了境外输入病例480例(占全部病例的23.4%),主要来源于东南亚和南亚(434例,占境外输入病例的90.4%)。结论 2016年我国登革热疫情较2015年显著下降,疫情仍以输入疫情导致本地暴发为主,本地疫情集中于既往高发省份,本地和境外输入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差异显著。我国应根据输入和境内感染病例流行病学特点,完善登革热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流行病学 本地病例 输入病例
原文传递
传染病暴发探测时间模型和时空模型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李中杰 廖一兰 +8 位作者 赖圣杰 张洪龙 叶楚楚 赵丹 金连梅 马家奇 兰亚佳 王劲峰 杨维中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36-441,共6页
目的比较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预警系统)中时间模型与时空模型在传染病暴发探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预警信号数、灵敏度、错误预警率和暴发探测时间等指标,分析比较2009年12月6日至2010年12月5日预警系统在20个省的221个试点... 目的比较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预警系统)中时间模型与时空模型在传染病暴发探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预警信号数、灵敏度、错误预警率和暴发探测时间等指标,分析比较2009年12月6日至2010年12月5日预警系统在20个省的221个试点县(区)采用时间模型和时空模型进行暴发探测的效果。结果时间模型和时空模型灵敏度相同(均为98.15%),但时空模型较时间模型减少了59.86%(15702条)的预警信号,时空模型的错误预警率(0.73%)低于时间模型(1.79%),时空模型的暴发探测时间(0d)也短于时间模型(1d)。结论预警系统中的时空模型较时间模型具有更好的暴发探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暴发探测 时间模型 时空模型
原文传递
2009-2012年我国6省(市)5岁以下儿童住院肺炎病例的病毒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28
20
作者 冯录召 赖圣杰 +7 位作者 李夫 叶先飞 李飒 任翔 张洪龙 李中杰 余宏杰 杨维中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46-649,共4页
目的:分析2009-2012年6个省(直辖市)<5岁儿童住院肺炎病例的病毒性病原,并描述其季节性分布。方法从北京、上海、重庆、广东、甘肃、四川6个省(直辖市)选取开展全国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监测的8家医院,对其纳入的<5岁儿童住院肺炎... 目的:分析2009-2012年6个省(直辖市)<5岁儿童住院肺炎病例的病毒性病原,并描述其季节性分布。方法从北京、上海、重庆、广东、甘肃、四川6个省(直辖市)选取开展全国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监测的8家医院,对其纳入的<5岁儿童住院肺炎病例的人口统计学信息、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冠状病毒、偏肺病毒、博卡病毒、腺病毒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分不同年份、年龄组对儿童住院肺炎病例的病原谱进行分析,并描述各种病原阳性病例的季节性分布特征。结果2009-2012年,8家监测医院共纳入<5岁儿童住院肺炎病例4508例,其中至少1种病毒检测阳性的2688例(阳性率59.6%)。RSV阳性率最高(21.3%),其次为副流感病毒(7.1%)和流感病毒(5.2%),博卡病毒、腺病毒和偏肺病毒阳性率分别为3.8%、3.6%和2.6%,冠状病毒最低(1.1%)。RSV、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博卡病毒和偏肺病毒的季节性明显。结论 RSV是我国<5岁儿童住院肺炎病例的最常见病毒性病原,应在流行高峰季节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以降低其对婴幼儿健康的严重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肺炎 婴幼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