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_(2)与氨混燃增强火焰燃烧特性模拟研究
1
作者 赵争辉 李航锦 +2 位作者 吴超杭 尹倩倩 王睿坤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24年第1期18-27,共10页
氢和氨作为清洁能源受到广泛关注,为深入探究氢-氨混燃的燃烧特性和影响因素,本文借助Chemkin仿真平台建立相关反应模型,以氢-氨混合气体为燃料,空气作为助燃剂,采用Otomo等人提出的一种氨氧化机理对其燃烧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并模拟研究... 氢和氨作为清洁能源受到广泛关注,为深入探究氢-氨混燃的燃烧特性和影响因素,本文借助Chemkin仿真平台建立相关反应模型,以氢-氨混合气体为燃料,空气作为助燃剂,采用Otomo等人提出的一种氨氧化机理对其燃烧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并模拟研究了混合气体的点火延迟时间、层流燃烧速度、绝热燃烧温度、NO排放等燃烧特性随当量比、初始压力以及燃料中H_(2)比例的具体变化规律,对不同工况下的层流火焰结构、H和OH自由基的产率(rate of production,ROP)、NO生成的敏感度进行了化学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纯氨气体的点火延迟时间长、层流燃烧速度慢,掺氢后燃烧特性均有所改善,且提高了火焰的绝热燃烧温度,但掺氢比例越大,NO排放越多。NO摩尔分数随当量比变化的趋势先增后减,在当量比为0.8左右达到峰值。综合考虑氢-氨混燃的一系列燃烧特性以及掺氢、加压的成本和收益情况,推荐H_(2)占比15%、当量比φ=1.1、压力P=0.2 MPa为氢-氨混合燃烧的最优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2) NH_(3) 混合燃烧 层流燃烧特性 数值模拟研究
下载PDF
污泥秸秆共混水热碳化固体炭产物的燃烧及NO_(x)生成特性
2
作者 雷浩洋 乔加飞 +3 位作者 王睿坤 赵争辉 尹倩倩 葛立超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1-187,327,共8页
选取市政污泥和玉米秸秆为原料,在不同质量掺混比和反应温度条件下进行水热碳化,通过分析炭产物的燃料性质、燃烧失重和NOx生成规律,探究了共混水热碳化条件对炭产物燃料性质及燃烧NOx生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水热碳化可得到干基... 选取市政污泥和玉米秸秆为原料,在不同质量掺混比和反应温度条件下进行水热碳化,通过分析炭产物的燃料性质、燃烧失重和NOx生成规律,探究了共混水热碳化条件对炭产物燃料性质及燃烧NOx生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水热碳化可得到干基高位发热量(HHV)为15.89 MJ/kg的炭产物,同时脱除原料中的部分氨基氮和无机氮,并将挥发分中的氮转化为热稳定性较强的焦炭氮;水热碳化过程中,蛋白质与木质纤维组分间的交互反应会表现出固氮作用,随着原料中秸秆掺混比的增加,水热炭中吡咯氮、吡啶氮和季氮的质量分数增加,但其NO兆焦生成量降低;当污泥秸秆掺混比为1∶1、水热反应温度为220℃时,水热炭的NO兆焦生成量达到最低,为209.8 mg/M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碳化 NOx 燃烧 污泥 农林废弃物
下载PDF
蒸汽活化钙基吸收剂联合脱碳脱硫特性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鸿伟 赵争辉 +1 位作者 黄新章 黄雪丽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66-2575,共10页
利用管式炉(TF)、蒸汽发生器和热重分析仪(TGA)研究了钙基吸收剂联合脱碳脱硫以及水合特性,并通过N2吸附实验对不同烧结程度以及水合前后样品的孔隙结构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无水合时,40次碳化循环后的样品碳化活性降至18%,但仍具有44... 利用管式炉(TF)、蒸汽发生器和热重分析仪(TGA)研究了钙基吸收剂联合脱碳脱硫以及水合特性,并通过N2吸附实验对不同烧结程度以及水合前后样品的孔隙结构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无水合时,40次碳化循环后的样品碳化活性降至18%,但仍具有44%的硫化活性,比新鲜剂仅低4%,说明脱碳失效剂仍是良好的脱硫剂。碳循环失效剂经蒸汽活化后其碳化活性可提高至68%左右,且具有与新鲜剂类似的活性下降规律。每两次碳化循环后进行一次蒸汽活化,可使样品保持65%的平均转化率。蒸汽活化后吸收剂硫化率可提高至80%,远高于新鲜剂,由电镜扫描实验发现这是由于水合时颗粒产生了大的裂缝和破碎,提供了大量产物可自由生长的外表面积。不考虑颗粒磨损,利用钙基吸收剂先循环脱碳再蒸汽活化最后脱硫是一项联合脱除烟气中CO2和SO2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基吸收剂 蒸汽活化 脱碳 脱硫
下载PDF
纤维素生物质热解试验及其最概然机理函数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鸿伟 王威威 +1 位作者 黄新章 赵争辉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09-714,共6页
采用化学方法测量纤维素生物质稻秆、棉秆及松木屑的纤维素及木质素含量,利用Malek法逻辑选择得到较合理的最概然机理函数G(α)或f(α),并通过热重法分析纤维素含量对热解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纤维素含量越高,热解速率越大;木质素... 采用化学方法测量纤维素生物质稻秆、棉秆及松木屑的纤维素及木质素含量,利用Malek法逻辑选择得到较合理的最概然机理函数G(α)或f(α),并通过热重法分析纤维素含量对热解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纤维素含量越高,热解速率越大;木质素含量越高,热解速率越小;随着样品升温速率的提高,热解曲线向低温区偏移,热解速度加快;样品粒径越小,颗粒间的空隙越小,传质传递的阻力增大,失重速率降低,最大反应速率降低;利用Malek法推断最概然机理函数十分有效,通过分析得到稻秆热解过程应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建立动力学模型,前段采用D1模型,后段采用F1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生物质 热解 动力学分析 最概然机理函数
下载PDF
混燃煤气气氛下NO_x排放特性与建模预测 被引量:7
5
作者 梁占伟 陈鸿伟 +2 位作者 杨新 许文良 赵争辉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265-4271,共7页
以300MW煤/气混燃锅炉为研究对象,理论计算了高炉煤气、焦炉煤气及煤粉的热量混燃比对烟气量的影响特性,对混燃煤气协同分级配风条件下的NO_x排放特性进行了优化实验研究,利用实验数据建立了NO_x排放浓度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当高炉煤... 以300MW煤/气混燃锅炉为研究对象,理论计算了高炉煤气、焦炉煤气及煤粉的热量混燃比对烟气量的影响特性,对混燃煤气协同分级配风条件下的NO_x排放特性进行了优化实验研究,利用实验数据建立了NO_x排放浓度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当高炉煤气与焦炉煤气配比为0.3时产生的理论烟气量与纯然煤工况相当;混燃高炉煤气使得炉膛温度温差减小,有利于控制NO_x排放;随着高炉煤气热量混燃比和分离燃尽风率的增加NO_x排放浓度逐渐降低,而飞灰含碳量逐渐增加。综合衡量NO_x排放浓度和飞灰含碳量,高炉煤气(BFG)与焦炉煤气(COG)的最佳热量混燃比配比应低于1.3,最佳的分离燃尽风率为24%。通过对比所建立的3种NO_x排放预测模型,发现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能够准确表达锅炉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的非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燃烧 分级配风 NOX排放 模型 神经网络
下载PDF
调峰燃煤机组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的建模预测优化 被引量:6
6
作者 陈鸿伟 梁占伟 +3 位作者 高明非 赵争辉 张志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69-872,共4页
调峰燃煤机组的运行对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SCR-DeNO_x)系统的性能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比较BP神经网络(BP)算法和遗传算法优化BP(GABP)算法的直接模型和间接模型,得到出口NO_x浓度和氨逃逸浓度预测的最佳模型。结果表明,对出口NO_x... 调峰燃煤机组的运行对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SCR-DeNO_x)系统的性能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比较BP神经网络(BP)算法和遗传算法优化BP(GABP)算法的直接模型和间接模型,得到出口NO_x浓度和氨逃逸浓度预测的最佳模型。结果表明,对出口NO_x浓度和氨逃逸浓度预测的最佳模型均为GABP算法的间接模型。该模型不仅精度高,可以适应不同的负荷,而且可以同时预测出口NO_x浓度和氨逃逸浓度。对出口NO_x浓度预测的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仅为2.76mg/m3和4.49%;对氨逃逸浓度预测的相对误差基本都在±50%以内,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0.13mg/m3和24.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峰燃煤机组 选择性催化还原 脱硝 NOx 氨逃逸 神经网络算法
下载PDF
钠盐对准东煤CO_2吸附能力及气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志远 陈鸿伟 +2 位作者 赵争辉 于海龙 梁占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29-1636,共8页
为探究不同化学形态的钠盐对准东煤CO_2吸附能力及气化特性影响,对酸洗后的准东煤采用溶液浸渍法负载钠盐。利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4种负载钠盐的煤样和酸洗煤样的气化反应性和CO_2吸附能力,并对5种煤样的反应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计算... 为探究不同化学形态的钠盐对准东煤CO_2吸附能力及气化特性影响,对酸洗后的准东煤采用溶液浸渍法负载钠盐。利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4种负载钠盐的煤样和酸洗煤样的气化反应性和CO_2吸附能力,并对5种煤样的反应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负载钠盐可显著降低煤样起始气化温度和气化所需活化能,提高气化反应活性指数和吸附CO_2的能力。实验选用的4种钠盐对准东煤CO_2气化反应催化作用强弱依次是:Na_2CO_3>NaHCO_3>Na_2SO_4>NaCl。煤样的CO_2强化学吸附能力可反映出煤样的CO_2气化反应活性。随机孔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酸洗煤的CO_2气化过程,而修正的随机孔模型则能更好地反映负载钠盐煤样的CO_2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东煤 钠盐 催化剂 化学吸附 气化 动力学
下载PDF
煤/气混燃锅炉运行优化与智能算法预测模型 被引量:4
8
作者 梁占伟 陈鸿伟 +3 位作者 杨新 许文良 赵争辉 张志远 《自动化仪表》 CAS 2018年第1期20-24,共5页
为提高煤/气混燃机组的锅炉效率,以某300 MW煤/气混燃锅炉为对象,对热量混燃比、分级配风、排烟温度、飞灰含碳量及锅炉效率进行了优化。基于优化试验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及遗传算法优化BP(GABP)神经网络等... 为提高煤/气混燃机组的锅炉效率,以某300 MW煤/气混燃锅炉为对象,对热量混燃比、分级配风、排烟温度、飞灰含碳量及锅炉效率进行了优化。基于优化试验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及遗传算法优化BP(GABP)神经网络等算法,建立了锅炉效率智能算法预测模型。采用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评价了模型预测精度和预测值相对于试验值的平均偏离情况。试验与预测结果表明:随着高炉煤气热量混燃比的增加,锅炉效率由92.87%降到了90.82%,高炉煤气与焦炉煤气的最佳配比应小于1.3;锅炉效率随着分离燃尽风开度的增加而降低,最优开度为4层,均开至100%。通过对比3种预测模型的性能发现,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算法具有较强的逼近能力和泛化能力。该模型对锅炉效率的预测能力优于其他2种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量混燃比 分级配风 燃烧优化 智能算法 预测模型
下载PDF
超低排放燃煤机组细颗粒物排放特性实验 被引量:4
9
作者 陈鸿伟 梁占伟 +3 位作者 高明非 张梅有 赵争辉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8-113,共6页
细颗粒物可长期悬浮于大气中造成雾霾,燃煤机组作为细颗粒物主要排放源之一,可通过安装静电除尘器(ESP)和湿法烟气脱硫(WFGD)装置控制烟气颗粒物排放质量浓度。本文基于某600 MW燃煤机组的煤质和飞灰特性,实验研究了烟气调质(FGC)对ESP... 细颗粒物可长期悬浮于大气中造成雾霾,燃煤机组作为细颗粒物主要排放源之一,可通过安装静电除尘器(ESP)和湿法烟气脱硫(WFGD)装置控制烟气颗粒物排放质量浓度。本文基于某600 MW燃煤机组的煤质和飞灰特性,实验研究了烟气调质(FGC)对ESP除尘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对颗粒物的脱除机理;同时,采集了WFGD系统出入口烟气颗粒物样品,测量总颗粒物和各粒径段颗粒物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采用双重FGC时,ESP出口烟气灰颗粒质量浓度为18 mg/m^3,较未采用FGC时减少55 mg/m^3;在ESP入口烟道喷入42.86 mg/m^3的SO_3后,飞灰比电阻降为1.23×10^(10)Ω·cm,此时比电阻降至ESP的有效工作范围内,经WFGD后烟气总颗粒物质量浓度由18 mg/m^3降至4.2 mg/m^3,除尘效率为76.67%,而细颗粒物质量浓度由1.87 mg/m^3增至2.71 mg/m^3,增加了0.84 mg/m^3,这源于WFGD过程生成的粒径小于1μm的细颗粒物,其主要成分为CaSO_4·2H_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机组 超低排放 细颗粒物 烟气调质 除尘器 烟气脱硫
下载PDF
基于Daubechies小波分析的双循环流化床气化室压力波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鸿伟 麻哲瑞 +1 位作者 杨新 赵争辉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8-84,共7页
双循环流化床中气化室内压力波动特性对物料稳定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在双循环流化床冷态实验系统上,测取不同工况下气化室风室、布风板上方的压力信号,采用Daubechies小波分析的方法对气化室风速、提升管风速、颗粒粒径对气化室压力波动... 双循环流化床中气化室内压力波动特性对物料稳定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在双循环流化床冷态实验系统上,测取不同工况下气化室风室、布风板上方的压力信号,采用Daubechies小波分析的方法对气化室风速、提升管风速、颗粒粒径对气化室压力波动特性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气化室风速的增加,小波分析中各尺度能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ED3、ED4两尺度能量占比最大,且随着气化室风速增加,RD3、RD4两尺度能量所占比呈先迅速增加,后基本不再变化;随着提升管风速的增加,提升管内物料相对停留量相对减小,更多的物料集中于气化室内,使得气化室内小波能量也存在一定程度增加,但ED3、ED4仍占比较大;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加,气化室物料流化相对困难,其在相对工况下的能量相对减小,且各层能量中占比最大部分逐渐由RD3层向RD4层转移。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气化室压力特性的分析,为双循环流化床的床内流动特性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流化床 气化室 控制参数 Daubechies小波分析 压力波动特性
下载PDF
纤维素生物质热解特性及其BP神经网络预测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鸿伟 王威威 +1 位作者 黄新章 赵争辉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1-106,共6页
利用化学方法测量纤维素生物质稻杆、棉杆及松木屑的纤维素及木质素含量,并通过热重法分析纤维素含量对热解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Malek法得到最概然机理函数,得出生物质热解过程需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建立动力学模型,前一阶段为D1模型,后... 利用化学方法测量纤维素生物质稻杆、棉杆及松木屑的纤维素及木质素含量,并通过热重法分析纤维素含量对热解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Malek法得到最概然机理函数,得出生物质热解过程需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建立动力学模型,前一阶段为D1模型,后一阶段为F1模型,最终求得较为合理的反应活化能及指前因子。实验结果得出,纤维素含量越大,热解速率越大;反之,木质素含量越大热解速率越小。同时建立了加入动量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活化能进行了有效预测,通过对比分析实验数据与神经模型预测值,得到测试样本预测值相对于实验值偏差不超过1.23 kJ·mol-1;相对误差也都保持在±2.45%以内。结果表明建立的神经网络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生物质 热解 最概然机理函数 BP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下载PDF
石灰石联合脱碳脱硫影响因素及表面结构的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鸿伟 赵争辉 王为力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0-217,共8页
利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钙基吸收剂循环脱碳后再脱硫的过程,分析了粒径、碳化循环次数、煅烧条件及水合作用对脱碳和脱硫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了各个阶段石灰石样品表面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硫化对粒径的变化更敏感,粒径越小... 利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钙基吸收剂循环脱碳后再脱硫的过程,分析了粒径、碳化循环次数、煅烧条件及水合作用对脱碳和脱硫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了各个阶段石灰石样品表面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硫化对粒径的变化更敏感,粒径越小越有利于反应的进行;循环次数增加和煅烧条件苛刻会显著降低碳化率但对硫化影响较小;水合作用能同时显著提高碳化率和硫化率.新鲜钙基吸收剂煅烧后颗粒表面形成大量球形小颗粒,随着循环次数增加,球形小颗粒融合黏结成鳞片状团聚体,且在团聚体之间形成大孔.水合作用后,样品颗粒表面变粗糙并形成大量宽度不等的裂缝和部分粒径很小的自由颗粒(<1μm),从而加剧颗粒磨损.微孔结构相同的吸收剂碳化和硫化转化率相差较大,主要是由产物摩尔体积和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不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石 钙基吸收剂 循环脱碳 脱硫 水合 表面结构
下载PDF
掺烧煤气协同分级配风对锅炉热量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梁占伟 陈鸿伟 +1 位作者 赵争辉 张梅有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2-187,210,共7页
以煤粉掺烧高炉煤气和焦炉煤气的锅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高炉煤气与焦炉煤气热量掺烧比协同分级配风对锅炉主蒸汽、再热蒸汽吸热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仅掺烧高炉煤气或焦炉煤气对辐射换热量和对流换热量的分配作用相反;同时掺烧高炉煤气... 以煤粉掺烧高炉煤气和焦炉煤气的锅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高炉煤气与焦炉煤气热量掺烧比协同分级配风对锅炉主蒸汽、再热蒸汽吸热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仅掺烧高炉煤气或焦炉煤气对辐射换热量和对流换热量的分配作用相反;同时掺烧高炉煤气和焦炉煤气时,主蒸汽、再热蒸汽吸热量均以对流换热为主,总吸热量均增加;高炉煤气二次风门开度增大会使再热蒸汽吸热量增加,而对于主蒸汽,对流换热量的增加未能抵消辐射换热量的减少;主蒸汽和再热蒸汽的对流换热量均随着煤粉二次风门开度的增大而减少,且随着分离燃尽风(SOFA)风门开度的增大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燃锅炉 高炉煤气 焦炉煤气 热量掺烧比 分级配风 热量分配
下载PDF
环保型CO_2热泵系统的理论分析与性能测试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英柏 孙刚磊 +1 位作者 赵争辉 刘迎福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2-85,共4页
由于CFCs和HCFCs等人工合成制冷剂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CO2作为自然工质得到了日益重视。CO2的临界温度为31℃,一般采用跨临界循环方式,但其循环性能低于合成工质。对跨临界CO2热泵系统性能进行的热力学分析和实验测试表明:当气体冷却器... 由于CFCs和HCFCs等人工合成制冷剂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CO2作为自然工质得到了日益重视。CO2的临界温度为31℃,一般采用跨临界循环方式,但其循环性能低于合成工质。对跨临界CO2热泵系统性能进行的热力学分析和实验测试表明:当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一定时,跨临界CO2热泵循环存在一个最优运行压力;在相同工况下,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系统的性能系数逐渐增大;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越低,整个系统运行的效率越高。因此,在跨临界CO2热泵系统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应综合考虑蒸发温度、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以及运行压力的影响,使系统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热泵 热力学分析 实验测试 性能系数
下载PDF
低温热-碱解改性对污泥与煤共成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睿坤 赵争辉 尹倩倩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1-196,共6页
为提高污泥利用效率,采用低温热-碱解方法对污泥进行预处理,利用改性后的污泥与煤掺混制备浆体燃料,研究了低温热-碱解方法对改性前后污泥水煤浆表观黏度、流变性、剪切迟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热-碱解方法能有效降低污泥水煤浆的黏... 为提高污泥利用效率,采用低温热-碱解方法对污泥进行预处理,利用改性后的污泥与煤掺混制备浆体燃料,研究了低温热-碱解方法对改性前后污泥水煤浆表观黏度、流变性、剪切迟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热-碱解方法能有效降低污泥水煤浆的黏度,当剪切速率为100 s-1时,原始污泥水煤浆的表观黏度为1 667 m Pa·s,污泥经90℃-Ca(OH)_2改性1、4、24 h后,浆体的表观黏度分别降至1 027.6、698.0、455.8 m Pa·s,污泥经90℃-NaOH改性1、4、24 h后,浆体的表观黏度分别降至674.8、436.3、385.8 m Pa·s。同时,浆体的流变性逐步由假塑性趋近于牛顿流体,浆体的剪切迟滞特性减弱,原始污泥水煤浆的迟滞环面积(Hla)为2 078.0 Pa/s。在90℃-Ca(OH)_2和90℃-NaOH的条件下处理1 h后,污泥水煤浆的迟滞环面积分别降为774.5、664.5 Pa/s。可见,低温热-碱解方法能有效提高污泥水煤浆的成浆性,改善污泥水煤浆浆体流变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处理 污泥水煤浆 低温热-碱解方法 浆体流变性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锅炉旋风分离器内流场数值计算与结构优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俊红 荆有印 赵争辉 《东北电力技术》 2009年第9期1-4,共4页
采用FLUENT软件随机轨道模型,在拉格朗日坐标系下运用跟踪颗粒运动的方法描述颗粒的运动轨迹,对旋风分离器内的流场进行模拟,分析当旋风分离器的切入角和外筒直径变化时对速度场和分离效率的影响,为旋风分离器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旋风分离器 速度场 分离效率
下载PDF
基于动力学模型的双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实验研究与预测
17
作者 杨新 陈鸿伟 +2 位作者 许文良 刘啸东 赵争辉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663-2671,共9页
基于不同快速床压降的计算方法建立动力学模型实现对颗粒循环流率的预测计算,并进行冷态系统的实验验证。研究发现:颗粒循环流率随鼓泡床流化床风速的增大无明显变化;随快速床风速(二次风风速)的增大,出现增大趋势,但增长速率逐渐放缓;... 基于不同快速床压降的计算方法建立动力学模型实现对颗粒循环流率的预测计算,并进行冷态系统的实验验证。研究发现:颗粒循环流率随鼓泡床流化床风速的增大无明显变化;随快速床风速(二次风风速)的增大,出现增大趋势,但增长速率逐渐放缓;颗粒循环流率随经床层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平均粒径的减小而增大,且平均粒径的影响程度较大。在实验各工况下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误差的最大误差为18.59%,在工业允许范围内验证该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率 流化床 控制参数 动力学模型 预测
原文传递
双循环流化床混合颗粒流率实验研究与核极限学习机模型预测
18
作者 杨新 麻哲瑞 +1 位作者 陈鸿伟 赵争辉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103-2111,共9页
两床间颗粒循环流率是保证双循环流化床正常运行的关键。在自行设计的双循环流化床(DCFB)实验系统上进行循环流率(G_(s,mix))与各控制参数(气化室风速、提升管风速、初始床层物料量、混合物料中石英砂粒径以及稻壳质量分数)变化关系的研... 两床间颗粒循环流率是保证双循环流化床正常运行的关键。在自行设计的双循环流化床(DCFB)实验系统上进行循环流率(G_(s,mix))与各控制参数(气化室风速、提升管风速、初始床层物料量、混合物料中石英砂粒径以及稻壳质量分数)变化关系的研究,并对循环物料中稻壳质量分数(X_r)变化进行分析。此外,根据实验测量数据,建立核极限学习机(KELM)模型并进行G_(s,mix)和循环物料中Xr的预测,同时与极限学习机(ELM)模型进行比较,发现KELM模型具有更小的预测平均绝对值误差和均方根误差且预测所需时间较短,表明该模型可实现各控制参数下DCFB系统中G_(s,mix)和X_r的良好预测,为DCFB系统及类似气化系统的数据模型研究提供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流化床 混合物料 循环流率 控制参数 核极限学习机
下载PDF
吸附剂表面含氧官能团对苯酚吸附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睿坤 +2 位作者 叶学民 赵争辉 曾显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96-304,共9页
煤、炭及氧化石墨烯对酚类化合物有良好的吸附性,常用作吸附剂去除含酚废水中的有害物质。上述吸附剂表面含氧官能团复杂多样,含氧官能团对酚类化合物的吸附作用尚未明确。本文采用石墨烯基底作为煤、炭等吸附剂的模型,分别采用羧基、... 煤、炭及氧化石墨烯对酚类化合物有良好的吸附性,常用作吸附剂去除含酚废水中的有害物质。上述吸附剂表面含氧官能团复杂多样,含氧官能团对酚类化合物的吸附作用尚未明确。本文采用石墨烯基底作为煤、炭等吸附剂的模型,分别采用羧基、羟基和羰基对基底进行修饰。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苯酚在不同含氧官能团改性吸附剂基底上的吸附过程,从范德华作用、静电相互作用、π-π相互作用、氢键作用、相互作用能等方面,探讨不同含氧官能团对吸附苯酚的影响。3种含氧官能团会对基底与苯酚之间的范德华作用、静电相互作用、π-π相互作用及氢键作用造成不同的影响。范德华作用和π-π相互作用是影响苯酚在基底吸附的主要因素;静电相互作用和氢键作用是次要的影响因素。当氢键形成位置不同时,会对苯酚的吸附产生促进或阻碍2种作用,当基底上的含氧官能团与苯酚形成氢键时会促进基底吸附苯酚,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水分子与苯酚之间的氢键则会阻碍苯酚在溶液中的迁移。相互作用能的大小则反映了吸附过程的自发性及吸附后的稳定性,相互作用能绝对值越大表明吸附平衡后系统更加稳定,羧基有利于提高吸附剂基底吸附苯酚后的稳定性。不同含氧官能团修饰基底会使基底的亲水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强,羧基最强,羟基次之,羰基几乎不增加基底的亲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模拟 含氧官能团 吸附作用 含酚废水处理
下载PDF
压水堆核电机组二回路汽水分布矩阵方程 被引量:2
20
作者 荆有印 赵争辉 +1 位作者 徐军辉 俊红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25-328,共4页
针对一个复杂的压水堆核电机组二回路系统,基于热平衡原理推导出其汽水分布通用矩阵模型。通过分析矩阵各元素的意义并引入"虚拟放热量"的概念,总结出矩阵元素的填写规则。此规则可推广到各种复杂的回热系统,只要已知回热系... 针对一个复杂的压水堆核电机组二回路系统,基于热平衡原理推导出其汽水分布通用矩阵模型。通过分析矩阵各元素的意义并引入"虚拟放热量"的概念,总结出矩阵元素的填写规则。此规则可推广到各种复杂的回热系统,只要已知回热系统的结构,即可根据此规则逐项填写矩阵方程。通过两个回热系统(压水堆核电与火电机组)的实例计算,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并发现运用此规则写出的火电机组回热系统的汽水分布方程即是熟悉的三角结构矩阵,进一步验证了此规则的正确性。该矩阵方程原理简单,容易构造,为回热系统的热经济性分析提供了又一简单而实用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水堆核电 二回路 汽水分布 矩阵方程 火电机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