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崎病巨大冠状动脉瘤的外科治疗(附5例报告) 被引量:10
1
作者 孙国成 易定华 +4 位作者 郑奇军 朱海龙 赵壁君 张金洲 张胜利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71-872,共2页
目的探讨终末期川崎病(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合并冠状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外科干预指征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7年10月经手术治疗的5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57岁,冠状动脉瘤体直径1·5... 目的探讨终末期川崎病(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合并冠状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外科干预指征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7年10月经手术治疗的5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57岁,冠状动脉瘤体直径1·5~2·5cm,其中右冠状动脉多发冠状动脉瘤1例,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前降支冠状动脉瘤2例,左、右冠状动脉瘤2例。术前心电图显示ST改变5例。心脏超声EF值明显减低4例,心衰急诊入院1例。冠状动脉造影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心室壁运动幅度减低1例。手术方法包括体外循环直视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血栓清除、瘤体成形4例,其中1例同期行冠状动脉切口远端支架置入。另1例直接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无手术死亡,心脏全部自动复跳。术后ICU病程平稳,4例心电图ST段缺血改善、心脏超声EF值明显提高,1例ST段及EF值改善不显著。结论临床Ⅲ期以上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应外科干预,采用内膜剥脱、血栓清除、瘤体成形及冠脉搭桥等综合方法,结合术后抗凝及免疫治疗,可有效改善心肌缺血及心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冠状动脉瘤 心血管外科手术
下载PDF
应用系列改良Fontan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被引量:4
2
作者 孙国成 郑奇军 +3 位作者 易定华 朱海龙 赵壁君 刘维永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406-410,共5页
目的探讨系列改良Fontan手术的特点和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对其临床应用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9月~2006年6月期间77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改良Fontan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右心房-肺动脉吻合术21例,心... 目的探讨系列改良Fontan手术的特点和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对其临床应用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9月~2006年6月期间77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改良Fontan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右心房-肺动脉吻合术21例,心房内板障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28例,心外人工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24例,自体右房壁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2例,自体带蒂心包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1例,主肺动脉与下腔静脉吻合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1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5例,其中死于心力衰竭3例,突发心律失常1例,脑出血1例。再次手术1例,术后早期生存率93.5%(72/77),手术成功率92.0%。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较术前减小(52.5±7.8mmvs.62.5±11.0mm,P=0.013),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增加(68.5%±4.0%vs.62.0%±4.5%,P=0.032)。随访63例,随访率87.5%(63/72),随访时间1~15年。随访期间死亡4例,远期再次手术1例,远期生存率88.3%,手术成功率86.0%。结论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中,改良Fontan手术有良好的疗效;同时根据具体解剖结构可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FONTAN手术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并发症
下载PDF
危重患者心脏手术后氧代谢监测的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建平 梁继河 赵壁君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年第5期595-597,共3页
目的 探讨心脏直视术后危重患者氧供需平衡的重要性和临床价值 .指导救治 ,评估疗效及预后 ,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 ( MOF)的发生 ,使 ICU监测水平跨跃到细胞水平 .方法 对 148例心脏直视术后危重患者入 ICU后 ,分阶段动态监测动脉 ,混... 目的 探讨心脏直视术后危重患者氧供需平衡的重要性和临床价值 .指导救治 ,评估疗效及预后 ,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 ( MOF)的发生 ,使 ICU监测水平跨跃到细胞水平 .方法 对 148例心脏直视术后危重患者入 ICU后 ,分阶段动态监测动脉 ,混合静脉血气 ,心输出量 ,胃粘膜 p H值 ,对氧代谢动力学各项监测值之间相关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动 -静脉血气及其差值的变化与循环 ,呼吸功能变化呈正相关关系 ;APACHE 评分高 ,Sv O2 低的极重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APACHE 评分低 ,Sv O2 偏高的较重患者 ;Phi值的低、高与在 ICU时间、伴发症发生率、预后呈显著相关性 ;A- Vp H,A-V PCO2 与 VO2 依赖 DO2 的发生呈显著负相关性 .结论 动态观察氧供需及分析 DO2 ,VO2 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能真正反映机体氧合情况 ;维持全身氧供需平衡是氧代谢监测的关键 ;维持局部组织器官氧供需平衡是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心脏外科手术 氧代谢监测
下载PDF
小鼠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与定向诱导分化
4
作者 王云雅 顾春虎 +4 位作者 汪静 邓敬兰 袁梦晖 李国权 赵壁君 《心脏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503-506,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高效,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培养与定向诱导分化内皮祖细胞(EPCs)的方法。方法从小鼠骨髓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经差速贴壁结合特殊培养基扩增并向内皮细胞定向诱导分化EPCs。应用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技术鉴定内...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高效,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培养与定向诱导分化内皮祖细胞(EPCs)的方法。方法从小鼠骨髓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经差速贴壁结合特殊培养基扩增并向内皮细胞定向诱导分化EPCs。应用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技术鉴定内皮细胞系列标志:CD34、CD31、Flk-1和祖细胞标志CD133。并通过检测其对FITC标记的UEA-1的吸附和内吞DiI-ac-LDL来进行细胞功能学的鉴定。对分化细胞行vWF、CD31免疫组化染色鉴定,并与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前列腺素能力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梯度密度离心和贴壁法选择的细胞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CD34、CD31、Flk-1,部分表达CD133。分离所得细胞经EBM-2专用培养基培养后,第4天可见集落形成,培养第9天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34、CD133、CD31、Flk-1阳性率分别为(44±4)%、(18±3)%、(49±4)%和(79±6)%,细胞能特异性吸附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并内吞DiI-ac-LDL,约3周左右可融合近80%,形成铺路石样内皮细胞特有形态。传代后vWF、CD31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分别为(66±5)%和(56±5)%。诱导后的内皮祖细胞的合成前列腺素能力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培养与定向诱导分化EPCs的方法,效率高,稳定性和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内皮祖细胞 细胞培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