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洛因注射致股动脉损伤并感染 被引量:16
1
作者 赵学凌 李林芝 +2 位作者 赵宏斌 曾才铭 王宏邦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6期345-346,共2页
对海洛因注射引起股动脉损伤致假性动脉瘤并发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就所收治的6例患者的损伤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认为,毒品注射导致的股动脉损伤不同于工农业生产、生活及交通事故伤,损伤有其特点。必须... 对海洛因注射引起股动脉损伤致假性动脉瘤并发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就所收治的6例患者的损伤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认为,毒品注射导致的股动脉损伤不同于工农业生产、生活及交通事故伤,损伤有其特点。必须依据其损伤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洛因注射 股动脉损伤 感染
下载PDF
大鼠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新型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5
2
作者 赵学凌 吴雪梅 +3 位作者 王兵 赵宏斌 周兆文 赵智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4-8,共5页
目的 :探索建立大鼠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新型动物模型 .方法 :将 12 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骨折组、创伤组和对照组 ,骨折组和创伤组用自制的打击装置造成不同程度创伤后 ,均行髋人字石膏固定 ,于造模后不同时相点对鼠隐大静脉... 目的 :探索建立大鼠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新型动物模型 .方法 :将 12 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骨折组、创伤组和对照组 ,骨折组和创伤组用自制的打击装置造成不同程度创伤后 ,均行髋人字石膏固定 ,于造模后不同时相点对鼠隐大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进行大体、病理学观察 .结果 :骨折组第 7天隐大静脉血栓发生率为 85 % ,高于创伤组和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 0 5 ) ,未见隐动脉血栓形成 .结论 :本研究用创伤、固定制动的方式首次成功建立了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 肢体 动物模型 深静脉血栓形成 骨折 对照组 大鼠 结论 时相 方式
下载PDF
经肘外侧入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学凌 赵宏斌 +3 位作者 王兵 朱晓松 张春强 李世和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71-73,共3页
目的 :探讨经肘外侧入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 :对 2 4例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经肘外侧入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 .结果 :2 4例患者平均随访 2 6月 ,采用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评定其疗效 ,优 7例 ... 目的 :探讨经肘外侧入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 :对 2 4例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经肘外侧入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 .结果 :2 4例患者平均随访 2 6月 ,采用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评定其疗效 ,优 7例 ,良 11例 ,可 4例 ,差 2例 ,优良率为 78% ,术后无神经损伤 ,2例出现异位骨化 .结论 :经肘外侧入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术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远端 空心螺钉 肘外侧入路 粉碎性骨折 内固定治疗 疗效 内固定手术 结论 目的 方法
下载PDF
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补体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莫建文 黄河 +7 位作者 张春强 王兵 何飞 殷亮 徐军 陈昊 赵学凌 李世和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4-246,共3页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创伤性深静脉血栓(TDVT)形成过程中补体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规律,探讨其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将1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根据造模后的不同生物学状态再分为6组:创伤即...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创伤性深静脉血栓(TDVT)形成过程中补体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规律,探讨其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将1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根据造模后的不同生物学状态再分为6组:创伤即刻(B)组、血栓形成前期(C)组、高峰期血栓形成(D)组、血栓消退期(E)组、血栓不消退(F)组和血栓不形成(G)组,在相应时相点无创切取股静脉血管组织,随后抽取总RNA,用Genechip RatGenome4302.0芯片测定股静脉RNA表达并分析补体基因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演化过程中,共找到与补体相关基因73个,其中已知功能基因共33个,未知基因共40个,48个基因无差异表达,包括Acdc、Adn、Bf、C1qb、C2、C3、C4bpa、C5r1、C6、Cfi、Masp1、Masp2、Pfc、S100b等在内的25个基因呈显著差异性表达。结论在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补体相关基因是影响血栓生物学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深静脉血栓形成 补体系统 基因芯片
下载PDF
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的制备及其细胞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彭吾训 王蕾 +6 位作者 李彦林 修晓光 赵宏斌 龚跃昆 赵学凌 李世和 胡蕴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1496-1498,共3页
[目的]制备一种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并了解其细胞相容性。[方法]分离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将浓度为1×106/ml的第3代MSCs接种于复合有I型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kprotein,BMP)和碱性... [目的]制备一种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并了解其细胞相容性。[方法]分离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将浓度为1×106/ml的第3代MSCs接种于复合有I型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kprotein,BMP)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的双相陶瓷生物骨(bniphaskceramicbioiogicbone,BCBB)上,联合培养,用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测定光密度(OD)值,了解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BCBB/BMP/bFGF的细胞相容性。[结果]BCBB孔内充满I型胶原、BMP及bF-GF。MSCs在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BCBB/BMP/bFGF上黏附生长,第6d时细胞在材料表面形成致密细胞层,增殖达稳定状态。[结论]该研究制备的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BCBB/BMP/bFGF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陶瓷生物骨 骨形态发生蛋白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骨髓基质干细胞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的建立及手术技巧 被引量:8
6
作者 白云城 赵学凌 +3 位作者 周如丹 周志化 吴雪梅 王兵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4-399,共6页
目的:建立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总结建立模型过程中的手术技巧与注意事项。方法:健康SD大鼠64只,分为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狭窄法",阻断下腔静脉大部分血流,通过结扎后相应时间点开腹观察和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评价... 目的:建立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总结建立模型过程中的手术技巧与注意事项。方法:健康SD大鼠64只,分为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狭窄法",阻断下腔静脉大部分血流,通过结扎后相应时间点开腹观察和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评价造模是否成功。结果:对照组和造模组在实验过程中均未出现意外死亡,生存率100%。对照组下腔静脉无血栓形成(0/8);造模组在狭窄法术后2 h可见有血栓形成(6/8,75%),至术后6 h均可见血栓形成(8/8,100%),术后24 h和48 h,血栓形成,同时管腔内明显充血(16/16,100%),术后7 d血栓有机化表现,但未出现明显消退(8/8,100%),术后14 d至术后21 d观察到血栓溶解消退(16/16,100%)。结论:采用狭窄法使下腔静脉血流淤滞,可成功建立下腔静脉血栓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 血管生物学 静脉血栓 动物模型 大鼠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脊柱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 被引量:12
7
作者 何飞 何波 +2 位作者 邓亚敏 黄河 赵学凌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8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脊柱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的方法。方法对68例脊柱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患者行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后进行容积重建(VR)及多平面重建(MPR),据此进行辅助诊断、术前计划及个体化测量以指导手术,并在术...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脊柱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的方法。方法对68例脊柱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患者行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后进行容积重建(VR)及多平面重建(MPR),据此进行辅助诊断、术前计划及个体化测量以指导手术,并在术后评估效果。结果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下置入椎弓根钉366枚,包括颈椎168枚,胸椎52枚,腰椎146枚。术后复查CT,20枚(5.46%)钉发生超过"安全区域"范围的椎弓根穿破,其中颈椎11枚(11/168)发生1~2mm的穿破,1枚(1/168)穿破外侧壁2.2mm,但未出现临床症状,胸椎1枚(1/52)、腰椎7枚(7/146)存在2~4mm的穿破。所有病例术后未发生与置钉相关的脊髓、神经、血管并发症。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辅助脊柱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可以量化、个体化确定手术参考指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三维重建
下载PDF
创伤能量与大鼠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 被引量:21
8
作者 王兵 唐锡章 +7 位作者 胡敏 赵宏斌 梁红锁 张春强 贾代良 周兆文 赵智 赵学凌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136-137,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击打能量致骨折和非骨折以及仅固定肢体大鼠建立的隐大静脉血栓动物模型不同时相点的血栓发生率。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3在昆明医学院外科总论实验室完成。将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以不同打击能量对大鼠双侧... 目的:观察不同击打能量致骨折和非骨折以及仅固定肢体大鼠建立的隐大静脉血栓动物模型不同时相点的血栓发生率。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3在昆明医学院外科总论实验室完成。将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以不同打击能量对大鼠双侧大腿近端外侧造成创伤建立创伤模型两组。①骨折固定组:瞬间击打能量为4.2J,经骨擦感证实股骨骨折后,双侧均行髋人字石膏固定。②创伤固定组:瞬间击打能量为2.4J,不造成股骨骨折,双侧均行髋人字石膏固定。③单纯固定组:仅行双侧髋人字石膏固定。造模后3,5,7,9d(每个时间点10只大鼠,20侧)对大鼠双侧隐大静脉进行组织学及血栓发生率观察,并对创伤能量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纳入大鼠120只,实验过程死亡3只,进入结果分析117只。各组隐大静脉血栓发生率7d达高峰,骨折固定组最高(85%),创伤固定组次之(55%),单纯固定组最低(20%);7d时骨折固定组血栓形成数明显多于创伤组(32,18),创伤能量大的组深静脉血栓形成数多,相关系数=0.71,P<0.01。结论:大鼠隐大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创伤能量大小呈正相关,并与肢体固定后局部静脉血流速度成减慢有关,血栓发生率高峰时间在伤后第7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创伤/损伤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MCP-1在炎性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9
作者 毛志敏 周如丹 +1 位作者 赵学凌 王兵 《医学综述》 2013年第6期964-966,共3页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属于CC趋化因子家族的一个小细胞因子。近年来研究表明,MCP-1是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在机体发生炎症时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B细胞、平滑肌细胞等都能分泌产生,且MCP-1对单核/巨噬细...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属于CC趋化因子家族的一个小细胞因子。近年来研究表明,MCP-1是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在机体发生炎症时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B细胞、平滑肌细胞等都能分泌产生,且MCP-1对单核/巨噬细胞具有特异性趋化激活作用。尤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深静脉血栓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对MCP-1分子生物学和临床重要性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炎性反应 深静脉血栓 血管内皮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部分脱蛋白骨修复兔股骨头骨缺损的作用机理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晓辉 宋跃明 +4 位作者 龚跃昆 李世和 赵学凌 李彦林 李亚利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3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探讨bFGF/PDPB在修复兔股骨头骨缺损过程中成骨与再血管化作用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理。方法:成年健康新西兰白兔24只48髋随机分为3组,每组16髋,建立股骨头骨缺损模型,A组植入bFGF/PDPB、B组植入PDPB、C组为空白对照。动物于术后2、4... 目的:探讨bFGF/PDPB在修复兔股骨头骨缺损过程中成骨与再血管化作用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理。方法:成年健康新西兰白兔24只48髋随机分为3组,每组16髋,建立股骨头骨缺损模型,A组植入bFGF/PDPB、B组植入PDPB、C组为空白对照。动物于术后2、4、8周分批处死,并制备墨汁灌注标本,进行组织学和微血管观察及血管密度图像分析,计数成骨细胞数和破骨细胞数,测定骨钙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骨缺损修复早于B和C组,C组术后8周缺损区仍存在;A组术后8周骨钙含量和血管密度高于B和C组;术后各时点血管密度与成骨细胞数成正相关;与破骨细胞于术后2周成正相关;与骨钙含量于术后2周呈负相关,术后8周呈正相关。结论:bFGF具有成骨和再血管化作用,促进移植材料的爬行替代,在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具备一定的潜能和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股骨头骨缺损 相关性分析 作用机理 骨修复 脱蛋白 复合 PDPB bFGF 血管密度 骨钙含量 再血管化 新西兰白兔 骨缺损模型 骨缺损修复 股骨头坏死 细胞数 正相关 空白对照 墨汁灌注 图像分析 破骨细胞
下载PDF
TGF-β1、Serpine1、vWF、PF4在深静脉血栓患者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中的表达 被引量:5
11
作者 胡继红 赵学凌 +2 位作者 李宏昆 吴雪梅 王兵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5-189,共5页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Serpine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第4因子(PF4)mRNA在深静脉血栓患者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中的表达变化及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患者分为血栓形成组15例和无血栓形成...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Serpine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第4因子(PF4)mRNA在深静脉血栓患者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中的表达变化及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患者分为血栓形成组15例和无血栓形成组15例,另选正常对照组15例。采集患者血栓形成和不形成时相应状态的血液样本,提取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中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采用PCR和实时-PCR技术,检测TGF-β1、Serpine1、vWF、PF4 mRNA在各组中的表达。结果 PCR和实时-PCR的检测结果一致,TGF-β1、Serpine1、vWF、PF4 mRNA在血栓形成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血栓形成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在无血栓形成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中TGF-β1、Serpine1、vWF、PF4 mRNA表达上调可能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转化生长因子-β1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血小板第4因子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谢世伟 赵学凌 +4 位作者 张帆 张霖 金鑫 周孝聪 张源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8期103-106,共4页
腰椎管狭窄症是老年患者常见疾病,严重患者需手术治疗。目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较多,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侧前方入路/腰大肌入路椎间融合术等被作为临床治疗腰椎管狭窄的"金标准"。随着影... 腰椎管狭窄症是老年患者常见疾病,严重患者需手术治疗。目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较多,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侧前方入路/腰大肌入路椎间融合术等被作为临床治疗腰椎管狭窄的"金标准"。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和对腰椎管狭窄发生、发展病理生理认识的深入,腰椎非融合技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Coflex棘突间撑开动态内固定术、内镜下微创技术有后路椎间盘镜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等逐渐用于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应在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选择"个体化"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减压术 腰椎融合术 微创手术
下载PDF
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大鼠及精氨酸酶Ⅰ表达的变化(英文) 被引量:5
13
作者 宋恩 李云建 +7 位作者 章玉冰 姚黎清 周如丹 李宏昆 李兴国 张春强 王兵 赵学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55-1158,共4页
背景:近期相关研究发现精氨酸酶Ⅰ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有关, 但国内外相关研究大都集中在动脉, 并未对静脉性疾病, 进行广泛研究。目的: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大鼠精氨酸酶Ⅰ的表达变化, 分析其在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的... 背景:近期相关研究发现精氨酸酶Ⅰ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有关, 但国内外相关研究大都集中在动脉, 并未对静脉性疾病, 进行广泛研究。目的: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大鼠精氨酸酶Ⅰ的表达变化, 分析其在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血管钳夹股静脉+双后肢髋人字石膏外固定制动的方式建立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 根据不同的观察时间点和血栓形成的不同病理生理过程情况分为血栓形成前组、血栓形成高峰期组和无血栓形成组,提取各组血液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精氨酸酶Ⅰ在各组血细胞中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血栓形成高峰期组精氨酸酶Ⅰ表达量比其他3组明显上升(P <0.01),正常对照组、血栓形成前组和无血栓形成组精氨酸酶Ⅰ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提示精氨酸酶Ⅰ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大鼠 动物模型 精氨酸酶Ⅰ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下载PDF
兔创伤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组织学特征 被引量:9
14
作者 吴雪梅 周兆文 +6 位作者 胡敏 王兵 张春强 贾代良 赵智 唐锡章 赵学凌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54-155,共2页
目的:通过建立兔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细胞变化及炎症反应的关系,为肢体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防和康复干预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10在昆明医学院外科总教研室完成。随机将新西兰... 目的:通过建立兔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细胞变化及炎症反应的关系,为肢体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防和康复干预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10在昆明医学院外科总教研室完成。随机将新西兰大白兔分为骨折固定组、创伤固定组、无创伤固定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各30只。用不同能量击打兔左下肢近端外侧,建立兔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造模后第5,7,9天抽取兔耳缘静脉血1mL,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结果:骨折固定组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均低于其余3组(P<0.01),白细胞高于其余3组(P<0.01);骨折固定组、创伤固定组中性粒细胞高于无创伤固定组、空白对照组(P<0.05);骨折固定组、创伤固定组股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无创伤固定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兔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中,应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能准确、快速对血细胞进行检查;兔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细胞变化有关;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可观察到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疾病模型 动物 血细胞 血细胞计数
下载PDF
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血清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磊 赵学凌 +3 位作者 李彪 刘劲松 李溪 龚跃昆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观察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imethyloxalglycine,DMOG)对无血清培养引起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影响及其对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小鼠股骨及胫骨骨髓腔中的单个核细胞,传代后应用流式... 目的观察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imethyloxalglycine,DMOG)对无血清培养引起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影响及其对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小鼠股骨及胫骨骨髓腔中的单个核细胞,传代后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检测和三系分化以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TUNEL法观察DMOG作用于细胞后对细胞无血清培养凋亡的对抗作用,Westerm blot检测DMOG对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实验所获的单个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细胞表型鉴定和三系分化鉴定证实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无血清造模组相比,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能明显降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缺血清导致的凋亡率(P<0.05),并上调凋亡抑制蛋白Bcl-2蛋白表达(P<0.05),抑制凋亡促进蛋白Bax蛋白表达(P<0.05)。结论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DMOG能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缺血清培养引起的凋亡。对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表达的调控可能是DMOG对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 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凋亡
下载PDF
血液中抗凝基因KLF2、KLF4表达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英文) 被引量:5
16
作者 姚黎清 代耀军 +4 位作者 赵学凌 章玉冰 宁亚 李宏昆 李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27-1330,共4页
背景: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预测深静脉血栓的手段。KLF2、KLF4在血栓形成前及形成过程中表达下调,有可能作为分子标记物预测诊断深静脉血栓。目的:探讨抗凝基因KLF2、KLF4预测诊断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方法:从100只大鼠中随机取90只建... 背景: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预测深静脉血栓的手段。KLF2、KLF4在血栓形成前及形成过程中表达下调,有可能作为分子标记物预测诊断深静脉血栓。目的:探讨抗凝基因KLF2、KLF4预测诊断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方法:从100只大鼠中随机取90只建立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按取材时间点及是否有血栓形成分为血栓形成前组、血栓形成组和血栓消溶组,其余的10只大鼠作为正常组。在相应时间点采集各组大鼠血液,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液中KLF2及KLF4 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血栓形成前及血栓形成组KLF2和KLF4 mRNA表达低于正常组,而血栓消溶组血清KLF2和KLF4 mRNA水平较正常组高。提示KLF2及KLF4可能成为预测诊断深静脉血栓的分子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KLF2 KLF4 预测诊断 分子标记物
下载PDF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在小鼠深静脉血栓模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海平 赵学凌 +2 位作者 吴雪梅 李兴国 郑宏宇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7-369,372,共4页
目的建立小鼠下腔静脉深静脉血栓(DVT)模型,观察血栓形成后下腔静脉及血栓栓子中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的表达及其与血栓栓子溶解的关系。方法 100只18~22g的昆明种小白鼠(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90),模型... 目的建立小鼠下腔静脉深静脉血栓(DVT)模型,观察血栓形成后下腔静脉及血栓栓子中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的表达及其与血栓栓子溶解的关系。方法 100只18~22g的昆明种小白鼠(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90),模型组采用神经血管钳钳夹联合结扎下腔静脉建立小鼠DVT模型。建模后将模型组分为DVT组(小鼠不加任何干预,n=45)和DVT+MIP-1α-Ab组(小鼠予以MIP-1α中和抗体持续腹腔注射7d,n=45),于2、4、8、12、21d5个时间点各处死8只,质量/长度比值比较栓子溶解程度,应用SYBR?GreenⅠ核酸凝胶染液实时荧光定量PCR及ELISA检测股静脉组织中MIP-1αmRNA、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DVT组1只小鼠因严重感染死亡;模型组小鼠均有血栓形成。DVT组及DVT+MIP-1α-Ab组栓子质量/长度比值随时间的延长呈逐渐缩小的趋势(P<0.05),相同时间点DVT组血栓栓子质量/长度比值减小更为明显(P<0.05);DVT组MIP-1αmRNA、蛋白随时间点的改变呈逐渐升高趋势,8d升至最高点(P<0.05),后呈逐渐下降趋势,DVT+MIP-1α-Ab组MIP-1αmRNA、蛋白表达亦呈上述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DVT组MIP-1αmR-NA、蛋白变化较为明显(P<0.05)。结论 DVT形成后MIP-1α参与了血栓栓子的溶解过程,MIP-1α中和抗体可阻断其溶栓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CCL3 静脉血栓形成 溶解
下载PDF
腰椎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全 张源 +4 位作者 梁跃伟 阮锐 赵学凌 谢世伟 张霖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2-104,共3页
腰椎手术中硬脊膜损伤破裂是导致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主要原因。腰椎手术术后要重点观察伤口渗出和引流量,并积极询问患者是否有头晕头痛等症状,以及早发现腰椎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符合以下条件即可做出腰椎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诊断:1手... 腰椎手术中硬脊膜损伤破裂是导致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主要原因。腰椎手术术后要重点观察伤口渗出和引流量,并积极询问患者是否有头晕头痛等症状,以及早发现腰椎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符合以下条件即可做出腰椎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诊断:1手术中明确有硬脊膜撕裂损伤或脑脊液漏;2术后伤口引流液为淡血性或清亮,引流量较大;3自伤口渗出淡血性或清亮的液体,量较大;4术后伤口皮下穿刺抽出淡血性或清亮液体;5患者术后头痛、头晕、呕吐,且与体位有关。腰椎手术中发现硬脊膜撕裂导致脑脊液漏,常用的补救方法是手术修补硬脊膜。对硬脊膜裂口较小的腰椎手术后脑脊液漏,可以采用持续脑脊液引流的方法治疗,效果满意。腰椎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重在预防。手术医生术前应考虑到患者术中有发生硬脊膜撕裂的可能,并给予足够重视,术中使用高速钻头和咬骨钳时特别小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手术 脑脊液漏 硬脊膜
下载PDF
P13-K/Akt和MAPKs信号通路在氧化应激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娄振凯 李兴国 +3 位作者 张福厚 董忠礼 王兵 赵学凌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探讨P13-K/Akt、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s,MAPKs)信号通路在氧化应激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采用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H2O2)刺激细... 目的探讨P13-K/Akt、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s,MAPKs)信号通路在氧化应激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采用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H2O2)刺激细胞建立氧化应激损伤的模型,采用M1Tr法检测细胞活力,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双氢罗丹明123(DHR)染色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blot检测P13-K/Akt和MAPKs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各浓度H2O2组细胞活力(OD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各浓度H2O2组不同作用时间点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μmol/LH2O2刺激HU-VECs24h后,细胞凋亡率及胞内ROS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H2O2组P—Akt、P—C—Jun、p—p38及p—ERKl/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而采用抗氧化剂白藜芦醇(RES)预处理2h后,这-作用被逆转。结论P13-K/Akt和MAPKs信号通路可能参与ROS介导的HUVEC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DVT) 氧化应激 活性氧(ROS) 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s) 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信号通路
下载PDF
恒古骨伤愈合剂预防性给药对股骨颈骨折术后半年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及负重髋疼痛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胡敏 王兵 +3 位作者 赵宏斌 梁红锁 张春强 赵学凌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158-159,共2页
目的:观察恒古骨伤愈合剂预防性给药对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及负重髋痛程度的影响,并与三七伤药片的干预效果比较。方法: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1999-08/2003-05收治的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132例。手术方式均为牵引... 目的:观察恒古骨伤愈合剂预防性给药对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及负重髋痛程度的影响,并与三七伤药片的干预效果比较。方法: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1999-08/2003-05收治的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132例。手术方式均为牵引床复位后微创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随机分为恒古骨伤愈合剂组74例,术后1周开始口服恒古骨伤愈合剂,成人25mL/次,6~12岁0.5mL/(kg·次),隔日服药1次,服用24d。②三七伤药片组:术后1周开始口服三七伤药片,成人3片/次,12岁以下儿童1片/次,3次/d,连服24d。两组患者术后半年采用股骨头坏死诊断标准评定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术后1年采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定负重时的髋痛程度。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3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恒古骨伤愈合剂组低于三七伤药片组9.46%(7/74),22.4%(13/58),χ2=4.244,P<0.05。恒古骨伤愈合剂组7例股骨头坏死患者3例出现髋痛,疼痛评分平均为(2.54±0.71)分;三七伤药片组13例股骨头坏死患者8例出现髋痛,疼痛评分平均为(5.56±1.68)分,恒古骨伤愈合剂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低于三七伤药片组(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预防性服用恒古骨伤愈合剂,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降低,坏死后行走时髋痛的程度减轻,其预防性效果优于传统药物三七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疼痛 手术后并发症 药物疗法 三七 人参 红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