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一种新型大鼠脊髓半切模型,为临床脊髓空洞损伤研究提供适宜的动物模型。方法 25只SD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楔型块状半切组(A组,n=10)、假手术组(B组,n=10)和正常对照组(C组,n=5)。术后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斜板试验、HE染色和核磁...目的建立一种新型大鼠脊髓半切模型,为临床脊髓空洞损伤研究提供适宜的动物模型。方法 25只SD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楔型块状半切组(A组,n=10)、假手术组(B组,n=10)和正常对照组(C组,n=5)。术后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斜板试验、HE染色和核磁共振(MRI)检测综合评价脊髓半切模型的稳定性。结果术后A组大鼠伤侧后肢BBB运动功能评分及斜板维持最大角度值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而这些指标在B组和C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术后28 d HE和MRI检测显示脊髓损伤区(A组)灰质和白质发生明显的形态学改变。结论通过该方法建立的脊髓半切模型稳定、可靠,适于脊髓空洞性损伤的研究。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建立一种新型大鼠脊髓半切模型,为临床脊髓空洞损伤研究提供适宜的动物模型。方法 25只SD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楔型块状半切组(A组,n=10)、假手术组(B组,n=10)和正常对照组(C组,n=5)。术后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斜板试验、HE染色和核磁共振(MRI)检测综合评价脊髓半切模型的稳定性。结果术后A组大鼠伤侧后肢BBB运动功能评分及斜板维持最大角度值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而这些指标在B组和C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术后28 d HE和MRI检测显示脊髓损伤区(A组)灰质和白质发生明显的形态学改变。结论通过该方法建立的脊髓半切模型稳定、可靠,适于脊髓空洞性损伤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