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南凹陷古近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发育主控因素
1
作者 王德英 田宏钰 +2 位作者 肖述光 赵弟江 郭一凡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6-1267,共12页
沙南凹陷位于渤中凹陷和岐口凹陷之间的过渡位置,埋深相对较浅,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盆内油气分布及烃源岩地化特征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质性,是制约该凹陷油气勘探发现的难点。本研究采用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相结合的... 沙南凹陷位于渤中凹陷和岐口凹陷之间的过渡位置,埋深相对较浅,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盆内油气分布及烃源岩地化特征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质性,是制约该凹陷油气勘探发现的难点。本研究采用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沙南凹陷古近系4个层段的烃源岩特征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沙南凹陷古近系不同层段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等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沙三中亚段、东三段烃源岩品质为好—优质,沙一二段次之,沙三上亚段烃源岩品质相对较差;不同层段有机质来源与组成不同,沙三中段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淡水藻类,而东三段陆源有机质最多。生物标志物特征对比表明,姥鲛烷、植烷、伽马蜡烷、C_(27)-C_(29)规则甾烷和4-甲基甾烷等指标可以较好地区分各层段烃源岩。沙三中和东三段沉积期控凹断层活动强烈,沉积水体较深,水体弱分层至中等分层的缺氧沉积环境有利于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古气候和断裂活动控制着沙南凹陷古近纪烃源岩的发育和展布,而优质烃源岩的形成通常要求较高的断层活动速率和较低的砂质输入。本次研究对更好地认识全球其它陆相盆地在相似条件下沉积的湖相优质烃源岩发育规律与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南凹陷 古近系 优质烃源岩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生物标志物鉴定 控制因素
下载PDF
渤海青东凹陷北部断垒带沙河街组近源成藏模式
2
作者 高雁飞 杨海风 +3 位作者 赵弟江 康荣 宿雯 王傲林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125,共17页
青东凹陷为渤海典型的边缘凹陷,面积小、烃源岩埋深浅,烃源岩的生烃演化机制、有利成藏组合及近源成藏模式不清限制了凹陷油气勘探工作的开展。在区域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岩石热解、岩石薄片、流体包裹体及埋藏热... 青东凹陷为渤海典型的边缘凹陷,面积小、烃源岩埋深浅,烃源岩的生烃演化机制、有利成藏组合及近源成藏模式不清限制了凹陷油气勘探工作的开展。在区域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岩石热解、岩石薄片、流体包裹体及埋藏热演化分析,重新认识了青东凹陷的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研究表明,沙四上亚段和沙三下亚段是青东凹陷主力烃源岩,沙四段咸化湖盆烃源岩具有早熟生烃演化特征;受郯庐走滑断裂带高热流值影响,烃源岩生烃门限变浅,存在正常热解和浅埋未成熟—低成熟两种生烃机制;区域油源对比表明,北部断垒带原油来源于北部洼陷带的成熟原油和中部洼陷带的低成熟原油;沙四段至沙三段沉积期,青东凹陷内的物源供给能力不断增加,滩坝沉积范围扩张,后转为坝砂沉积,沙三段储层质量向上逐渐变好,薄而广的砂体也可以为油气运移提供良好通道;受古近纪末期的构造反转影响,北部断垒带南部由早期洼陷转变为晚期抬升,局部高点由北部转移向南部;受成藏期流体势驱动,油气从南北两个方向沿断层和砂体呈阶梯式向构造高部位运移成藏。青东凹陷北部断垒带呈现的“双洼供烃—断裂控储—阶梯运聚”的近源汇聚成藏模式,具有典型的渤海边缘凹陷成藏特征,展现了极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青东凹陷 沙河街组 源储特征 近源成藏
下载PDF
渤海海域东南部构造转换带分级及其差异控藏作用
3
作者 高雁飞 王德英 +2 位作者 杨海风 宿雯 赵弟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34,共12页
渤海东南部地区是渤海湾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受张家口—蓬莱、郯庐两组走滑断裂体系相互叠加的影响,研究区发育多种类型的构造转换带,控制了该区油气成藏与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为弄清不同级别、不同类型构造转换带及其对油气... 渤海东南部地区是渤海湾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受张家口—蓬莱、郯庐两组走滑断裂体系相互叠加的影响,研究区发育多种类型的构造转换带,控制了该区油气成藏与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为弄清不同级别、不同类型构造转换带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差异控制作用,依托24个油田200余口钻井资料,结合连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对渤海海域东南部的构造转换带进行了分级、分类,并探讨了其差异控藏作用。首先依据构造转换带规模及其形成动力机制,将研究区构造转换带分为4个级别,渤海海域东南部地区为中生界先存构造被后期走滑改造而成的Ⅰ级转换带,Ⅰ级转换带内部进一步识别出Ⅱ级共轭型构造转换带、Ⅲ级叠覆型构造转换带、Ⅳ级S型构造转换带与断梢型构造转换带;分析总结了不同级次构造转换带对烃源岩、圈闭、运移与保存等油气成藏要素的差异控制作用及其差异控藏模式,Ⅱ级构造转换带主要控制烃源岩和油气深层优势汇聚方向,决定规模性有利富集区;Ⅲ级构造转换带主要控制规模性圈闭形成,决定油气优势富集场所;Ⅳ级构造转换带主要控制油气运移和保存,决定油气优势富集断块。该研究成果对海域同类型地区油气勘探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带 分级 分类 差异控藏 大中型油气田 渤海海域东南部
下载PDF
高精度油气运移模拟技术在渤中19-6油气田及围区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赵弟江 郭永华 +2 位作者 乔柱 陈心路 孔栓栓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0-531,共12页
利用现有的油气运移模拟软件建立的三维地质模型无法反映砂泥岩空间叠置关系,严重影响了油气运移模拟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以渤海海域渤中19-6油气区及围区为例,从单井数据出发,以地震属性为约束,井震联合刻画砂体分布,建立三维地质模... 利用现有的油气运移模拟软件建立的三维地质模型无法反映砂泥岩空间叠置关系,严重影响了油气运移模拟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以渤海海域渤中19-6油气区及围区为例,从单井数据出发,以地震属性为约束,井震联合刻画砂体分布,建立三维地质模型,计算油源断层断面泥质含量,作为断层输导能力的定量评价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全三维立体油气运移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深部油气聚集主要受砂体与地貌造就的低势区的共同控制,中浅层油气聚集则主要受断层活动性与断面泥质含量高低的影响。高精度油气运移技术成功再现了渤中19-6构造成藏过程,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模拟 储层精细刻画 断层输导能力 定量评价 地球化学示踪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辽东南洼陷优质烃源岩定量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赵弟江 韦阿娟 +3 位作者 郭永华 付立 吴庆勋 曾金昌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6-441,498,共7页
辽东南洼陷埋藏较浅,构造演化复杂,勘探程度低,资源潜力认识不清,对其开展烃源岩评价极为必要。运用地球化学、古生物等分析手段,确定了辽东南洼陷主要生烃层系,认为渐新统沙河街组沙一—沙二段与沙三段有机质丰度高,类型较好,成熟度较... 辽东南洼陷埋藏较浅,构造演化复杂,勘探程度低,资源潜力认识不清,对其开展烃源岩评价极为必要。运用地球化学、古生物等分析手段,确定了辽东南洼陷主要生烃层系,认为渐新统沙河街组沙一—沙二段与沙三段有机质丰度高,类型较好,成熟度较高,是研究区主力烃源岩;沙四段—孔店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稍差,但成熟度较高,且发育规模较大,是辽东南洼陷非常有潜力的烃源岩;渐新统东营组东三段烃源岩成熟度较低,生烃贡献较小。根据测井资料与地震多属性反演技术,对各套烃源岩发育规模进行定量评价后发现,辽东南洼陷烃源岩发育层系较多,分布范围较广,生烃潜力较大,极具油气勘探潜力。辽东南洼陷北部优质烃源岩厚度明显比南部大,是研究区生烃中心,南部烃源岩主要沿走滑断层呈串珠状分布,明显受到走滑断层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辽东南洼陷 优质烃源岩 古生物 测井响应 多属性反演 定量评价
下载PDF
渤海莱州湾凹陷走滑-伸展叠覆型复杂斜坡带特征及油气成藏 被引量:4
6
作者 赵弟江 杨海风 +2 位作者 王航 赵野 涂翔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2-283,共12页
利用地震、钻井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走滑-伸展叠覆型复杂斜坡带的构造特征与成因机制及对成藏作用的影响进行综合研究。受伸展断陷引起的掀斜翘倾与郯庐断裂带双支走滑引起的释压与增压应力控制,研究区发生多次块体... 利用地震、钻井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走滑-伸展叠覆型复杂斜坡带的构造特征与成因机制及对成藏作用的影响进行综合研究。受伸展断陷引起的掀斜翘倾与郯庐断裂带双支走滑引起的释压与增压应力控制,研究区发生多次块体旋转与差异隆降,形成了“坡隆频繁转换、地层掀斜翘倾”的斜坡带演化模式。该构造演化模式控制了双洼双套烃源岩的差异发育、早期“潜山成储-近源成扇-台地混积滩”的沉积体系以及多种构造样式与圈闭类型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莱州湾凹陷南部缓坡带的油气成藏规律:莱州湾凹陷南部缓坡带油气主要分布在中央构造带,表现出明显的源控特征;古近系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和区域性不整合面控制了斜坡区油气优势运移方向及油气层位的差异分布;新构造运动控制斜坡带油气超晚期充注。莱州湾凹陷南部斜坡带受多期走滑-伸展构造相互叠置影响,形成了多源供烃、储层发育、圈闭多样的有利成藏条件,是有利的石油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复杂斜坡带 走滑-伸展叠覆型 新构造运动 超晚期充注
下载PDF
稠油油藏油气运移路径刻画与成藏过程分析——以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LD16含油气构造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赵弟江 尚昆 +2 位作者 乔柱 徐坤明 孔栓栓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3-124,共12页
稠油油藏在油品性质、油水关系、保存机制等方面与常规油藏存在较大差异,成藏过程也极为复杂。以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LD16含油气构造为例,运用测井、岩心描述、地震、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总结了其主要的油藏特征,并在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刻... 稠油油藏在油品性质、油水关系、保存机制等方面与常规油藏存在较大差异,成藏过程也极为复杂。以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LD16含油气构造为例,运用测井、岩心描述、地震、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总结了其主要的油藏特征,并在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刻画、断层立体分析的基础上,创新提出运用基于充注段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定量运移模拟技术对油气运移路径进行精细刻画,进而对稠油的成藏过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断层的活动速率与曲率形态决定了断层带油气有效运移区段;储层物性与构造形态共同决定了稠油在储层中的优势运移通道,充注量与高孔渗带共同决定了稠油的不规则分布;稠油油藏是新构造运动时期东营组古油藏中遭受过初次降解的原油沿断层向浅层运移调整形成的,稳定盖层的存在与原油受温压下降造成的黏度突然增大,是油气在馆陶组砂砾岩中聚集成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充注点 运移路径刻画 油气运移模拟 成藏过程分析
下载PDF
辽西低凸起中段潜山油气差异富集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1
8
作者 尚昆 吴昊明 +2 位作者 曾金昌 邓辉 赵弟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59,共5页
以钻井、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及磷灰石裂变径迹等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辽西低凸起中段锦州25-1S和绥中36-1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及差异性,重点对油气来源、成藏期次、油气充注过程以及保存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锦州25-1S和绥中36-1潜山... 以钻井、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及磷灰石裂变径迹等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辽西低凸起中段锦州25-1S和绥中36-1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及差异性,重点对油气来源、成藏期次、油气充注过程以及保存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锦州25-1S和绥中36-1潜山虽然储层、油源和输导条件略有不同,但造成油气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是保存条件;锦州25-1S潜山发育优越的区域盖层,且边界断层的活动性与油气运移、成藏的匹配关系良好;绥中36-1潜山盖层条件较差,更重要的是边界断层在油气成藏时期活动性过强,造成油气向东营组调整,是绥中36-1潜山构造高部位没有大规模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分析该地区潜山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指出斜坡区是绥中36-1潜山勘探的重要方向,对该区潜山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 油气成藏 差异富集 主控因素 保存条件 辽西低凸起
下载PDF
渤海海域莱北低凸起新近系大面积高丰度岩性油藏形成条件 被引量:21
9
作者 徐长贵 杨海风 +2 位作者 王德英 赵弟江 王利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5,共14页
利用钻井、高精度三维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测试等各种资料对渤海海域莱北低凸起垦利6-1油田的油藏特征与成藏条件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垦利6-1油田具有油藏埋深较浅、测试产能高、含油层段集中、含油面积大、储量丰度较高的特点,... 利用钻井、高精度三维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测试等各种资料对渤海海域莱北低凸起垦利6-1油田的油藏特征与成藏条件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垦利6-1油田具有油藏埋深较浅、测试产能高、含油层段集中、含油面积大、储量丰度较高的特点,是一个整装、优质的新近系大型岩性油田;双向烃源供给为大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块体旋转效应下发育的两种类型“继承性构造脊”、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晚期活动断层、广布的连片砂体为油气的规模性汇聚提供了高效的油气输导体系;低可容空间条件下发育的河湖相交互叠合连片低位砂体为大型岩性圈闭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深层油气构造脊-断层优势运移通道-大型叠合连片砂体”构成了莱北低凸起“藤蔓式”油气运聚模式,有利于该地区大面积高丰度岩性油藏大规模成藏。垦利6-1亿吨级岩性油田勘探发现揭示了渤海海域新近系大型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潜力,拓展了勘探领域,同时也对类似地区大面积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砂体 双向烃源 大面积 岩性油藏 形成机制 新近系 渤海湾盆地 渤海海域
下载PDF
渤海海域中生界火山岩测井-地质岩性综合识别方法 被引量:22
10
作者 叶涛 韦阿娟 +2 位作者 高坤顺 吴庆勋 赵弟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53,共6页
以渤海海域丰富的钻井取心、薄片鉴定及常规测井资料为基础,建立了以岩石成分、岩石结构为主导的研究区中生界火山岩测井-地质分类方案,明确了不同类型火山岩的测井响应特征,其中自然伽马与密度对岩石成分响应敏感,声波时差、中子孔隙... 以渤海海域丰富的钻井取心、薄片鉴定及常规测井资料为基础,建立了以岩石成分、岩石结构为主导的研究区中生界火山岩测井-地质分类方案,明确了不同类型火山岩的测井响应特征,其中自然伽马与密度对岩石成分响应敏感,声波时差、中子孔隙度及电阻率对岩石结构识别能力较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中生界火山岩岩石成分识别图版、岩石结构识别图版及岩性综合识别图版,并将识别图版应用于实际生产,认为安山岩及安山角砾岩是研究区中生界火山岩油气藏主要储集岩。本文方法对于渤海海域寻找火山岩优质储层,降低火山岩油气藏勘探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中生界 火山岩 岩性识别 测井-地质分类
下载PDF
走滑-伸展断裂叠合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被引量:15
11
作者 柳永军 赵弟江 +2 位作者 李正宇 温宏雷 刘庆顺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51,共7页
渤海湾盆地(海域)新生代受伸展和走滑双重作用控制,形成了复杂的走滑-伸展叠合构造区。基于全区三维地震和钻井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海域)南北部构造特征、动力学机制的差异性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盆地... 渤海湾盆地(海域)新生代受伸展和走滑双重作用控制,形成了复杂的走滑-伸展叠合构造区。基于全区三维地震和钻井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海域)南北部构造特征、动力学机制的差异性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盆地南部和北部走滑-伸展叠合作用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南部的黄河口和莱州湾凹陷为始新世—渐新世的弱伸展和新近纪的强走滑作用近平行叠加;北部的辽东湾坳陷为始新世—渐新世的强伸展和新近纪的弱走滑作用近垂直叠加。叠合作用方式的不同控制了南北部油气差异成藏,南部油气主要分布于凹陷区的走滑带,成藏层系以新近系为主;北部辽东湾坳陷油气主要分布于陡坡带和凸起区,成藏层系以古近系为主。该研究对渤海湾盆地不同构造区油气差异成藏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伸展作用 断裂特征 差异叠合 油气成藏 渤海湾盆地(海域)
下载PDF
渤海海域中生代火山岩喷发旋回划分及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13
12
作者 吴庆勋 王粤川 +4 位作者 韦阿娟 吴昊明 赵弟江 高坤顺 付立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26,共9页
渤海海域中生代火山岩分布广泛,但其空间叠置关系复杂,制约了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基于大量钻井取心、壁心、薄片、测井、锆石U-Pb测年以及地震资料,综合运用地质分析、地球物理分析以及岩石年代学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火山岩喷发旋回进行... 渤海海域中生代火山岩分布广泛,但其空间叠置关系复杂,制约了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基于大量钻井取心、壁心、薄片、测井、锆石U-Pb测年以及地震资料,综合运用地质分析、地球物理分析以及岩石年代学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火山岩喷发旋回进行了划分,建立了渤海海域中生代火山岩喷发旋回序列。渤海海域中生代火山岩可以划分为3个喷发旋回,分别为侏罗纪(旋回Ⅰ)、早白垩世早中期(旋回Ⅱ)、早白垩世晚期至中生代末(旋回Ⅲ)。旋回Ⅱ又可细分为3个亚旋回Ⅱ1、Ⅱ2、Ⅱ3,喷发时间分别为128~122、122~118、117.8~114.4 Ma,岩性由基性向酸性演变,其中Ⅱ1亚旋回以溢流相中基性火山岩为主,沿深大断裂呈裂隙式喷发,分布广泛;Ⅱ3亚旋回酸性火山岩沿郯庐走滑断层成"串珠状"零星分布,多为中心式喷发;Ⅱ2亚旋回介于两者之间。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火山岩喷发旋回与油气的关系,认为沿郯庐断裂带分布的Ⅱ2和Ⅱ3亚旋回中酸性火山岩优质储层发育,靠近生烃凹陷,具有良好的油气输导和聚集条件,是渤海海域火山岩油气藏勘探的有利目标。本文研究对类似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喷发旋回划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中生代 火山岩 喷发旋回 锆石U-PB测年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沙河街组第三、第四段烃源岩有机相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海风 涂翔 +3 位作者 赵弟江 张丙亮 王雪莲 王波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2-81,共10页
研究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沙河街组第三、第四段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基于烃源岩地球化学数据,划分了烃源岩有机相,建立了有机相与沉积相的对应关系,进而预测有机相的平面展布。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凹陷沙河街组第三、第四段有机相与沉积... 研究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沙河街组第三、第四段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基于烃源岩地球化学数据,划分了烃源岩有机相,建立了有机相与沉积相的对应关系,进而预测有机相的平面展布。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凹陷沙河街组第三、第四段有机相与沉积相对应关系较好,其中深湖-半深湖相对应AB、B型有机相,滨浅湖相对应B、BC型有机相,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对应C型有机相,且沉积相与有机相对应关系在同一亚段内相同。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于莱州湾凹陷北部与东部的深湖-半深湖相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沙河街组 烃源岩 地球化学 有机相 沉积相
下载PDF
张家口——蓬莱断裂渤海沙垒田凸起东北段盆岭再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彭靖淞 韦阿娟 +2 位作者 孙哲 陈心路 赵弟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0-211,共12页
以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地震属性分析、构造几何学分析、断层活动性分析、构造演化史分析和油气运移模拟等方法,对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沙垒田凸起东北段的构造样式、断裂活动性、走滑位移量、中央构造带的形成机制及其油气... 以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地震属性分析、构造几何学分析、断层活动性分析、构造演化史分析和油气运移模拟等方法,对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沙垒田凸起东北段的构造样式、断裂活动性、走滑位移量、中央构造带的形成机制及其油气运聚进行分析。研究区是早期(古新世—始新世)伸展和晚期(渐新世、上新世—第四纪)走滑-拉分的叠合构造区;张家口—蓬莱断裂渤海沙垒田凸起东北段左旋走滑活动有两个阶段,即渐新世和上新世—第四纪,渤海海域活动较陆地段更早;新生代以来左旋走滑位移量共4 km,其中渐新世活动较弱(1 km),上新世较强(3 km);大规模的走滑活动导致了断裂带围区断裂活动的加剧和盆岭再造,促进了中央构造带的形成和北东向构造带的协同演化;张家口—蓬莱断裂渤海沙垒田凸起东北段及其共轭走滑断裂带剧烈的新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从深层往浅层运移的充注点/段,从而控制了其浅层油气运移及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张家口-蓬莱断裂 郯城-庐江断裂 左旋走滑 断距 油气充注
下载PDF
优质烃源岩识别及其多属性反演技术定量评价——以渤海海域辽东南洼陷为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蔡冬梅 赵弟江 +3 位作者 彭靖松 付立 曾金昌 程耀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0-338,共9页
以渤海海域辽东南洼陷为例,综合利用地球化学、测井与地震资料,建立了优质烃源岩常规地球化学参数、测井参数与地震反射三级识别标志:常规地化特征主要为总有机碳含量(TOC)大于2%,生烃潜力(S_1+S_2)大于10mg/g,镜质体反射率(R0)大于0.5%... 以渤海海域辽东南洼陷为例,综合利用地球化学、测井与地震资料,建立了优质烃源岩常规地球化学参数、测井参数与地震反射三级识别标志:常规地化特征主要为总有机碳含量(TOC)大于2%,生烃潜力(S_1+S_2)大于10mg/g,镜质体反射率(R0)大于0.5%;测井曲线具有高伽马、高电阻率、高声波时差、高中子孔隙度、低密度的特点;地震上具有低频、强振幅、连续、平行反射的特征。利用测井数据,对比交会分析、多元回归法与ΔlgR法,建立单井TOC曲线。再利用地震资料,提取地震属性,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和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属性优化训练,优选与TOC相关性较高的属性组合,反演得到TOC数据体。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层段的优质烃源岩整体展布范围广,厚度较大。洼陷北部优质烃源岩明显比南部厚,是该区生烃中心,南部则主要沿走滑断层呈串珠状分布,明显受到走滑断层控制。辽东南洼烃源岩发育层系较多、规模较大、生烃潜力大,是渤海海域极具勘探潜力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烃源岩 识别特征 定量评价 辽东南洼陷 多属性反演
下载PDF
渤海油田油气勘探阶段及储量增长潜力 被引量:7
16
作者 尚昆 王德英 +2 位作者 孙哲 彭靖淞 赵弟江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54,共7页
近20余年来,渤海油田发现了一大批大中型油气田,储量持续高速增长,但近年来渤海油田油气勘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勘探阶段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的勘探阶段,其储量增长的特征、规律不同,勘探的思路和方法也不相同。在总结前人... 近20余年来,渤海油田发现了一大批大中型油气田,储量持续高速增长,但近年来渤海油田油气勘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勘探阶段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的勘探阶段,其储量增长的特征、规律不同,勘探的思路和方法也不相同。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数量、油气探明程度、探明速率、探井控制面积、储量增长曲线及其变化特征等多因素,指出渤海油田目前处于勘探高峰早期阶段。渤海油田储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但浅层、中层和深层储量将逐渐呈差异化增长的特征:浅层油气勘探程度相对较高,但仍处于勘探高峰早期阶段,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可能进入勘探高峰晚期阶段,发现大中型油气田的数量将逐渐减少,中小型油气田数量的比重将逐渐增大,在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同时,浅层应该加强中小型油气田的勘探,加强一体化勘探和油田内部挖潜,加强隐蔽油气藏勘探;中-深层油气勘探程度较低,处于勘探高峰早期阶段前期,储量将高速增长,将是推动渤海油田储量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领域,中-深层应该以寻找大中型油气田为主要目标,以新理论新技术提高勘探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阶段 探明程度 储量增长 渤海海域 渤海油田
下载PDF
渤海海域庙西南洼陷走滑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野 杨海风 +2 位作者 黄振 赵弟江 王航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44,共10页
庙西南洼陷为受走滑断裂强烈改造形成的盆缘洼陷,为了分析走滑断裂对洼陷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应用方差切片及精细构造解释技术对走滑构造特征及洼陷构造演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走滑断裂带分为东、西2支,东支分段特征明显,西... 庙西南洼陷为受走滑断裂强烈改造形成的盆缘洼陷,为了分析走滑断裂对洼陷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应用方差切片及精细构造解释技术对走滑构造特征及洼陷构造演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走滑断裂带分为东、西2支,东支分段特征明显,西支南北贯通,走滑断裂增弯段、叠覆区控制大型圈闭群的形成.不同走滑断裂活动时期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存在差异.始新世,在洼陷南次洼的走滑、伸展交汇区发育优质烃源岩,走滑断裂强烈改造-高地温-咸化湖盆背景有利于烃源岩的早生早排;始新世末,走滑断裂与负向地貌单元耦合形成有效的输砂通道,控制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展布;渐新世,右旋走滑拉分作用控制洼陷厚层泥岩区域盖层的形成;上新世,新构造运动形成的走滑调节断裂与烃源岩、构造脊配置,形成远源汇聚型和近源垂向贯通型2种油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构造演化 烃源岩 成藏模式 庙西南洼陷
下载PDF
走滑强控型盆缘洼陷控洼机制及主烃灶预测——以渤海盆地庙西南洼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航 杨海风 +2 位作者 黄振 赵弟江 赵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3-62,共10页
研究渤海海域盆缘洼陷——庙西南洼的生烃能力,指导该区油气勘探。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利用剖面特征分析、古地貌恢复及水平方差切片分析等技术,对庙西南洼古近纪走滑、伸展等控洼断裂的活动期次、活动性质、活动强度进行研究,明确断... 研究渤海海域盆缘洼陷——庙西南洼的生烃能力,指导该区油气勘探。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利用剖面特征分析、古地貌恢复及水平方差切片分析等技术,对庙西南洼古近纪走滑、伸展等控洼断裂的活动期次、活动性质、活动强度进行研究,明确断裂的控洼机制,分析洼陷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建立洼陷的演化模式,进而优选有利烃灶的发育位置。依据控洼断裂活动性质与强度的变化,可将其划分为4期构造运动:伸展主控期、伸展-走滑分异期、走滑-伸展联控期、走滑强拉期。不同期次的断裂活动导致洼陷结构的改变,使沉降中心不断迁移: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时期中东部多沉降中心、沙三段沉积时期西南部沉降中心、东营组沉积时期南部沉降中心,呈现由东向西、由北向南的迁移规律,围绕走滑带往复迁移。中南次洼作为古近纪庙西南洼的继承性沉降中心,有利于烃源岩的成熟、保存,为研究区主烃灶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西南洼 洼陷演化 控洼机制 沉降中心迁移 主烃灶预测
下载PDF
渤海X油田岩性勘探中河道刻画及连通性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乔柱 王思权 +1 位作者 张德龙 赵弟江 《天然气与石油》 2017年第6期48-53,共6页
认清单一河道的分布及河道组合关系对于河流相沉积发育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井网部署和剩余油挖潜都十分重要。明化镇组是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系,由于河流相沉积非常发育,多期河道相互切割叠置使砂体识别、刻画和连通性分析十... 认清单一河道的分布及河道组合关系对于河流相沉积发育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井网部署和剩余油挖潜都十分重要。明化镇组是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系,由于河流相沉积非常发育,多期河道相互切割叠置使砂体识别、刻画和连通性分析十分困难。以浅层河道砂体较为发育的渤海X油田为例,建立了一套适合河道边界刻画追踪的高精度相干体切片技术,得到高精度相干体切片,精细刻画出河道展布,同时通过子波分解、负二阶导数技术判别同时期砂体结合部位的连通性,并利用正演模拟印证河道结合部位存在不连通的可能性。经钻井证实研究结论可靠,为研究区勘探井位部署和开发方案编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渤海X油田 河道精细刻画 负二阶导数 河道砂体连通性
下载PDF
黄河口凹陷东洼新近系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20
作者 温宏雷 杨波 +2 位作者 袁立 柳永军 赵弟江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45-51,共7页
为了揭示黄河口凹陷东洼新近系油气富集规律,对黄河口凹陷东洼油源断裂活动性、区域盖层发育情况、断裂与圈闭的接触关系等成藏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控圈断裂在成藏期的断裂活动速率与研究区新近系油气富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盖层断... 为了揭示黄河口凹陷东洼新近系油气富集规律,对黄河口凹陷东洼油源断裂活动性、区域盖层发育情况、断裂与圈闭的接触关系等成藏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控圈断裂在成藏期的断裂活动速率与研究区新近系油气富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盖层断接厚度与新近系油气富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断圈接触长度与新近系油气富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将已钻井的三项参数进行三角投图,按照油气富集程度进行分区并计算出各区间界限值,建立了黄河口凹陷东洼的新近系油气富集程度半定量判别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构造区未钻圈闭进行了评价,后续的钻探结果与钻前评价吻合,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在黄河口凹陷东洼发现了第一个大型油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凹陷东洼 新近系 断裂活动速率 盖层断接厚度 断圈接触长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