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膜中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观察
1
作者 丁菲 李真保 +5 位作者 张子焕 赵心同 刘佳强 秦飞云 胡立英 周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评价脑膜中动脉(MMA)介入栓塞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采用单纯MMA栓塞术治疗的14例(17枚)CSDH患者临床资料。微导管均超选至MMA,使用Onyx-18胶栓塞其... 目的评价脑膜中动脉(MMA)介入栓塞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采用单纯MMA栓塞术治疗的14例(17枚)CSDH患者临床资料。微导管均超选至MMA,使用Onyx-18胶栓塞其主干及分支。出院后30、90 d影像随访评估血肿吸收情况,mRS评分较基线值降低≥1分为临床症状改善。结果14例CSDH(17枚)患者MMA栓塞术均成功完成,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期所有患者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11例患者90 d血肿量减少90%以上,1例90 d血肿量减少40%以上,2例30 d血肿量减少30%以上。血肿完全吸收占比为11/14,部分吸收占比为3/14。结论MMA介入栓塞治疗新发或复发性CSDH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 脑膜中动脉 介入栓塞 液体栓塞剂
下载PDF
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对大脑中动脉瘤治疗效果的分析 被引量:37
2
作者 赵心同 李真保 +3 位作者 方兴根 吴德刚 赖年升 刘佳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探讨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MCAA)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2月87例MCAA的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手术治疗组29例(29个动脉瘤)与血管内治疗组58例(61个动脉瘤,对其中37个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23个采... 目的探讨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MCAA)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2月87例MCAA的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手术治疗组29例(29个动脉瘤)与血管内治疗组58例(61个动脉瘤,对其中37个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23个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个未进行治疗)。分析患者术中及术后病死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1)对于入院时Hunt-Hess分级0-Ⅲ级的患者,血管内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术后卒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0%(10/50)和29.4%(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0);经过3-40个月(中位数6个月)的门诊随访,血管内治疗组的病死率和预后良好率分别为4.2%(2/48)和95.8%(46/48);经过3-19个月(中位数4个月)的随访,手术治疗组的病死率和预后良好率分别为6.2%(1/16)和81.2%(13/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85,P=0.004)。(2)血管内治疗组经过3-40个月(中位数6个月)的影像学随访,40个动脉瘤有5个(12.5%)动脉瘤复发。手术治疗组经过1-31个月(中位数4个月)的随访,15个动脉瘤有3个(20.0%)动脉瘤残留或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对于Hunt-Hess分级0-Ⅲ级的MCAA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不同MCAA患者的个性化治疗将会使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血管内介入治疗 预后
下载PDF
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心同 张子焕 +3 位作者 刘佳强 秦飞云 方兴根 李真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4-239,共6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的39例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Raymond-Roy分级(R-R分级...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的39例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Raymond-Roy分级(R-R分级)评价即刻栓塞程度(Ⅰ级为动脉瘤完全栓塞,Ⅱ级为瘤颈残留,Ⅲ级为动脉瘤瘤体显影),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采用DSA进行影像学随访,出院时及随访期间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患者临床预后(GOS评分4~5分为预后良好,1~3分为预后较差)。结果16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和1例近端动脉瘤行载瘤动脉闭塞术,3例远端动脉瘤和11例近端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6例近端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2例近端动脉瘤行单纯支架置入术。17例行载瘤动脉闭塞的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及血管闭塞成功,其余22例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RⅠ级栓塞12例(54.5%),R-RⅡ级栓塞6例(27.3%),R-RⅢ级栓塞4例(18.2%)。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0.3%(4/39),均发生于入院Hunt-Hess分级Ⅳ~Ⅴ级的患者(8例)中。出院时预后良好率为76.9%(30/39)。除4例患者出院前死亡,3例患者失访外,32例患者经过2~49个月(中位数6个月)的临床随访,随访期间无再出血发生,30例(93.8%)随访时预后良好。载瘤动脉闭塞术及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占比分别为2/11、3/9,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患者均无复发。结论血管介入治疗是治疗小脑后下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策略的制定应根据动脉瘤的位置、载瘤动脉的走向而定,术后应定期行血管造影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后下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载瘤动脉闭塞
下载PDF
神经外科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赵心同 张子焕 +2 位作者 刘佳强 秦飞云 李真保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第4期73-76,共4页
目的观察案例教学法运用于神经外科教学实践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级神经外科1班35名学生为对照组,选取2019级神经外科1班35名学生为试验组。予以对照组常规教学指导,试验组实施案例教学,对比学生成绩及对带教的满意度。结果试... 目的观察案例教学法运用于神经外科教学实践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级神经外科1班35名学生为对照组,选取2019级神经外科1班35名学生为试验组。予以对照组常规教学指导,试验组实施案例教学,对比学生成绩及对带教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学生学习成绩显著好于对照组(P <0.05),其中,试验组理论成绩和实践技能分别为(91.36±1.25)分和(93.12±5.85)分。对照组理论成绩和实践技能分别为(72.85±3.58)分和(76.21±1.12)分,且试验组学生对实习带教满意度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试验组总满意度为97.14%,对照组总满意度为80.00%。结论研究证实,神经外科教学指导过程中,予以案例教学法指导效果显著,可满足临床教学实施需求,所以可推广到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神经外科 教学实践 改革探讨 临床效果 观察分析
下载PDF
颅咽管瘤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赵心同 赵洪洋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年第10期637-640,共4页
颅咽管瘤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肿瘤,起源于胚胎期Rathke囊的残余上皮细胞。每年的发病率为每百万人口1.3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约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2%~5%[1],占儿童颅内肿瘤的5.6%~15%[2]。其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一个在5~14岁之间... 颅咽管瘤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肿瘤,起源于胚胎期Rathke囊的残余上皮细胞。每年的发病率为每百万人口1.3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约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2%~5%[1],占儿童颅内肿瘤的5.6%~15%[2]。其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一个在5~14岁之间,一个在50~74岁之间,其中儿童病例数占总数的1/3[1]。组织学上分为釉质细胞型和鳞状上皮细胞型。临床上,Yasargil等[3]将颅咽管瘤分为6种类型,即单纯鞍内-膈下型、鞍内鞍上-膈下膈上型、膈上-交叉旁-脑室外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咽管瘤 外科治疗 放射治疗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下载PDF
弥散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赵心同 汪慧芳 毛捷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8期490-491,共2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DA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DA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伤后半年根据GOS评分,死亡8例,植物生存9例,重残7例,中残12例,恢...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DA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DA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伤后半年根据GOS评分,死亡8例,植物生存9例,重残7例,中残12例,恢复良好13例。入院时GCS评分5分以上的患者预后良好率(GOS评分示恢复良好或中残;85.2%,23/27)较3∽5分的患者预后良好率(9.1%,2/22)明显增高(P〈0.05)。入院时头部CT检查未发现脑干出血的患者预后良好率(63.6%,21/33)较有脑干出血的患者预后良好率(250%,4/16)明显增高(P〈0.05)。结论入院时患者GCS评分较低(3∽5分)及头部CT示脑干出血是DAI患者预后较差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轴索损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盛斌 方兴根 +7 位作者 李真保 吴德刚 赖年升 赵心同 刘佳强 张兵兵 刘俊 徐善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71-375,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12月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71例(共74个动脉瘤),以动脉瘤数计为例数(74例)。根据动脉瘤是... 目的探讨影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12月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71例(共74个动脉瘤),以动脉瘤数计为例数(74例)。根据动脉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8例)和未复发组(56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74例动脉瘤中,单纯弹簧圈栓塞51例,使用支架辅助栓塞23例,均释放满意。两组患者动脉瘤大小、Raymond分级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复发组合并子囊发生率[55.6%(10/18)]、非支架辅助比例[88.9%(16/18)]均高于未复发组[23.2%(13/56)、62.5%(35/5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动脉瘤特征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变量筛选,Raymond分级以RaymondⅠ级为参照,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支架辅助(OR=4.789,95%CI:1.207~19.009,P=0.026)、RaymondⅡ级(OR=12.326,95%CI:3.838~39.592,P<0.01)、RaymondⅢ级(OR=36.884,95%CI:2.892~470.454,P=0.005)是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支架辅助、RaymondⅡ~Ⅲ级可能会引起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术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血管内治疗 复发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我院31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8
作者 汪慧芳 赵心同 +1 位作者 江佳 刘俊 《中国药事》 CAS 2014年第6期669-673,共5页
目的探讨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年上报的310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研究,登记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药品名称、给药途径,ADR名称、级别、转归。结果ADR集中... 目的探讨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年上报的310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研究,登记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药品名称、给药途径,ADR名称、级别、转归。结果ADR集中发生在40~50岁年龄段,女性比男性比例高;新的、严重的ADR分别占总数的1.29%和6.45%;静脉滴注引起的ADR175例,占总数的56.45%,口服给药引起的ADR112例,占总数的36.13%;左氧氟沙星及阿奇霉素ADR发生比例高;ADR临床表现分布广泛,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为主。β-内酰胺类是引起严重ADR的主要抗菌药物。结论抗菌药物引起ADR的原因较为复杂,应加强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安全用药 左氧氟沙星 阿奇霉素
下载PDF
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处理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三送 方兴根 +6 位作者 李真保 狄广福 赵心同 吴德刚 赖年升 刘佳强 张家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21-425,434,共6页
目的分析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经Enterprise支架辅助治疗的14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术后出现的... 目的分析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经Enterprise支架辅助治疗的14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术后出现的常见并发症及其可能原因,以及采取的相应处理措施,并观察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143例(共205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未破裂动脉瘤43例,复发动脉瘤12例,破裂动脉瘤88例,共使用Enterprise支架170枚。治疗过程中,共出现2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4%;其中,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经积极救治后恢复良好出院;急性血栓形成13例,经替罗非班和(或)尿激酶,微导管、导丝接触溶栓,11例即刻血流完全恢复,1例溶栓失败,1例血流缓慢,术后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脑梗死,1例死亡(术前Hunt-HessⅣ级);血管痉挛3例,经减少血管壁刺激及罂粟碱灌注后好转;术中支架导引导丝断裂,支架到位困难1例;术中最后1枚弹簧圈填塞困难,凸入载瘤动脉1例;术后非动脉瘤性出血2例,1例经保守治疗后遗留一侧肢体肌力下降,1例经开颅手术后病情稳定,遗留失语及一侧肢体偏瘫。结论应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及提高术中操作技巧,可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Enterprise支架 并发症
下载PDF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致大鼠大脑皮质tau蛋白异常高度磷酸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海均 赵洪洋 +3 位作者 熊南翔 黄俊红 姚东晓 赵心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9-743,共5页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顶叶皮质神经元tau蛋白磷酸化的变化,及其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以阐明脑梗死和阿尔茨海默病间的关系。方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顶叶皮质tau蛋白在...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顶叶皮质神经元tau蛋白磷酸化的变化,及其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以阐明脑梗死和阿尔茨海默病间的关系。方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顶叶皮质tau蛋白在Ser199/202、Ser396、Ser404和Tyr231位点磷酸化和不溶性磷酸化tau蛋白的变化;TUNEL法和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和磷酸化tau蛋白的关系。结果缺血再灌注6 h后顶叶皮质tau蛋白在Ser199/202、Ser396、Ser404和Tyr231位点发生异常高度磷酸化,不溶性磷酸化tau蛋白显著增加。脑缺血再灌注后3 d神经细胞的凋亡和tau蛋白高度磷酸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发生阿尔茨海默病样病理变化,脑梗死可能促进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阿尔茨海默病 TAU蛋白 磷酸化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子囊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和形态学的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袁金龙 方兴根 +5 位作者 李真保 赵心同 吴德刚 赖年升 刘佳强 徐善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13-317,共5页
目的应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探讨子囊型破裂与未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 A-AN)的血流动力学和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12月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通过全脑DSA诊断为子囊型PCoA-AN 31个,其中破裂动脉瘤20个,未破... 目的应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探讨子囊型破裂与未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 A-AN)的血流动力学和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12月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通过全脑DSA诊断为子囊型PCoA-AN 31个,其中破裂动脉瘤20个,未破裂动脉瘤11个。重组三维DSA动脉瘤模型,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分析PCoA-AN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并应用Matlab软件计算形态学的相关参数。结果破裂组动脉瘤平均壁面切应力(WSS)明显低于未破裂组[(11.8±1.3)Pa比(13.8±1.0)Pa,P=0.02]。破裂组低WSS面积比值(LSA)明显高于未破裂组[中位数为9.0(8.2,10.2)比3.1(2.3,3.2),P<0.01]。两组间的剪切振荡指数、归一化WSS、纵横比、大小比、椭圆形指数、波动指数及非球面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低WSS和高LSA可能是导致子囊型PCo A-AN破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形态学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子囊型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胚胎型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袁金龙 方兴根 +7 位作者 李真保 赵心同 吴德刚 赖年升 刘佳强 盛斌 孙军 徐善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35-539,共5页
目的探讨保持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通畅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 AA)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血管内栓塞破裂PCo AA 14例,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 目的探讨保持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通畅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 AA)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血管内栓塞破裂PCo AA 14例,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PCo AA 3例,双导管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双导管技术1例,置入Y形支架1例。评价PCo AA即刻栓塞率(采用Raymond分级)、患者预后(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并发症、影像学随访结果等。结果弹簧圈和支架的置入技术成功率100%,支架均准确释放到位,无移位。动脉瘤即刻栓塞率Raymond分级显示,RaymondⅠ级8例;RaymondⅡ级4例;RaymondⅢ级2例。所有FPCA均保持通畅。术中有1例出现弹簧圈突入颈内动脉,其余无术中脑血管痉挛、支架内血栓形成、术中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术后14例DSA随访3-24个月,3例复发,均为单纯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未出现再出血和缺血并发症。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0-2分13例,4分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PCo AA并保持FPCA通畅是安全可行的。为保持FPCA的通畅,血管内治疗采用多种方式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在支架辅助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佳强 李真保 +6 位作者 刘俊 方兴根 赵心同 吴德刚 陈三送 方新运 张家旗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3期313-317,346,共6页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应用的意义及前景。方法:选取我院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病人64例,行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通过对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和ABCB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应用的意义及前景。方法:选取我院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病人64例,行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通过对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和ABCB1-3435C四个基因位点的检测,分析其CYP2C19酶的代谢类型和ABCB1基因的表达类型。其中45例病人于住院期间行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并行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制定双抗用药方案;19例随访病人系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治疗术后来院复查脑血管造影期间予行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采用常规剂量双抗用药。结果:45例住院患者中20例患者基因型异常,常规剂量双抗用药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均根据检测结果更改用药方案,4例患者出现有血栓类并发症表现;19例随访患者中共检测出3例基因型异常患者,其中2例患者曾出现有血栓栓塞并发症表现,通过积极溶栓治疗后症状消失,余患者在住院期间及随访中均未出现任何疑似血栓类并发症表现。结论:CYP2C19基因和ABCB1基因均有较高的人群变异率,基因变异发生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影响支架术后双抗效果;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可作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项常规检查,提供个体化的用药建议,对支架术后的双抗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基因检测为导向的个体化治疗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支架 氯吡格雷 基因检测 双抗
下载PDF
Navien导管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德刚 李真保 +5 位作者 赵心同 赖年升 刘佳强 盛斌 袁金龙 方兴根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3-138,共6页
目的探讨Navien导管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使用技术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于2016年3月至12月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中使用Navien导管的15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迂曲,术中均使用同轴... 目的探讨Navien导管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使用技术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于2016年3月至12月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中使用Navien导管的15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迂曲,术中均使用同轴系统,观察Navien导管能否顺利到达目标血管位置,并运用单纯弹簧圈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相应部位颅内动脉瘤,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评价,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并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 15例患者均为颈内动脉颅外段异常迂曲,Navien导管能顺利通过弯曲血管并能到达目标位置,对9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例患者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弹簧圈和支架的置入技术成功率100%,支架均准确释放到位,无移位。动脉瘤即刻栓塞Raymond分级显示,RaymondⅠ级15例。术中1例出现颈内动脉痉挛,予以罂粟碱后好转,其余无术中脑血管痉挛、血管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以及术中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术后对5例进行DSA随访3~6个月,动脉瘤未见复发、支架无狭窄及移位,无再出血和脑缺血。结论对于存在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迂曲的患者,使用Navien导管能克服动脉迂曲等不利因素,顺利到达目标血管位置,使得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顺利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血管迂曲 Navien导管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前交通动脉瘤189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佳强 李真保 +6 位作者 方兴根 吴德刚 赵心同 陈三送 狄广福 陈建民 赖年升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总结前交通动脉瘤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89例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造影随访3~24个月。结果:成功栓塞前交通动脉瘤189例,致密栓塞161例;瘤体少量显影12例;瘤颈少量残留1... 目的:总结前交通动脉瘤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89例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造影随访3~24个月。结果:成功栓塞前交通动脉瘤189例,致密栓塞161例;瘤体少量显影12例;瘤颈少量残留16例。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12例;血栓形成6例;术中破裂3例,2例因出血死亡。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14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43例。术后92例造影随访3-24个月均无再出血,14例复发,23例支架辅助治疗患者随访中均未见复发及再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疗效可靠。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可降低宽颈前交通动脉瘤的复发率。早期治疗,合理应用各种辅助技术,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可有效提高治疗质量并减少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介入治疗 弹簧圈 支架
下载PDF
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0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盛斌 方兴根 +5 位作者 李真保 吴德刚 赖年升 赵心同 刘佳强 徐善水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1-554,共4页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应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20例患者的颅内动脉瘤20个。并对其临床资料、血管内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odi...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应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20例患者的颅内动脉瘤20个。并对其临床资料、血管内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其预后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支架释放满意。术后即刻造影见Raymond分级I级栓塞15例(75%),Ⅱ级栓塞4例(20%),Ⅲ级栓塞1例(5%)。经术后3-12月随访的18个动脉瘤中,均未见复发,其中16个动脉瘤影像学治愈(88.9%),2个瘤颈残留但稳定(11.1%)。在访的18位患者中15位预后良好(mRS:0-2分)。结论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安全可行,可提高动脉瘤的栓塞率和降低复发率,远期临床效果还有待大样本随访和临床经验的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VIS支架 颅内动脉瘤 支架辅助栓塞
下载PDF
超早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的初步体会 被引量:2
17
作者 赖年升 方兴根 +4 位作者 吴德刚 赵心同 刘佳强 张家旗 李真保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20-1124,共5页
目的 :探讨超早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91例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患者的93个动脉瘤,48 h内行支架辅助治疗,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动脉瘤特征、治疗结果及造... 目的 :探讨超早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91例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患者的93个动脉瘤,48 h内行支架辅助治疗,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动脉瘤特征、治疗结果及造影随访情况。预后随访结果利用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进行评价。术后3、6、15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支架释放满意。术后即刻见动脉瘤完全填塞66例,次全填塞22例,部分填塞5例。2例术中出血,1例术后再出血后死亡。在访的79例患者中71例预后良好(m RS 0~2分)。3个月及后期造影随访69例患者,60例未见复发或进展。结论:Enterprise支架及LVIS支架辅助治疗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安全有效,但仍需更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超早期 支架 破裂
原文传递
万古霉素在感染性疾病41例患者中使用情况专项点评与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汪慧芳 赵心同 +1 位作者 李越然 栾家杰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第10期125-127,共3页
目的了解医院万古霉素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使用情况,促进其合理应用。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8年3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与呼吸内科使用万古霉素的出院病历41份,根据万古霉素专项点评要求进行点评与分析。结果临床使用万古霉... 目的了解医院万古霉素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使用情况,促进其合理应用。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8年3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与呼吸内科使用万古霉素的出院病历41份,根据万古霉素专项点评要求进行点评与分析。结果临床使用万古霉素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应做而未做血药浓度监测、疗程不适宜、未做药敏试验、溶媒不适宜及用法用量不适宜。结论开展万古霉素专项点评工作有助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防止产生耐药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疾病 万古霉素 专项点评 合理用药
原文传递
大脑前动脉A_1段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德刚 李真保 +5 位作者 赵心同 袁金龙 秦飞云 盛斌 张兵兵 方兴根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10期680-683,共4页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A_1段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7年2月采用血管内方法治疗的25例大脑前动脉A_1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15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5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A_1段宽颈动脉瘤合...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A_1段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7年2月采用血管内方法治疗的25例大脑前动脉A_1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15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5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A_1段宽颈动脉瘤合并烟雾综合征予以球囊辅助栓塞,1例微小动脉瘤使用2枚enterprise支架重叠释放置入,3例行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9例,Ⅱ级5例,Ⅲ级1例;无弹簧圈突入载瘤血管、术中动脉瘤破裂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17例,1分5例,2分1例,4分2例。16例术后临床和影像学随访3~24个月,未出现再出血和脑缺血并发症,m RS评分0分11例,1分3例,2分1例;2例复发,均为单纯弹簧圈填塞的动脉瘤,继续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无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方法治疗大脑前动脉A_1段动脉瘤安全有效,为保证成功栓塞,需要结合各种辅助技术和方法,其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A1段 血管内治疗 疗效
下载PDF
Ⅱ型神经纤维瘤病2例
20
作者 狄广福 江晓春 +5 位作者 戴易 徐善水 潘先文 陈建民 赵心同 方兴根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2期127-128,共2页
Ⅱ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2,NF2)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NF2患者报道如下。
关键词 Ⅱ型神经纤维瘤 神经鞘瘤 脑膜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