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5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赵明华针药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经验 被引量:4
1
作者 袁慧贤 赵明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621-624,共4页
赵明华主任医治神经性耳鸣耳聋强调明辨虚实、脏腑、经络,循经辨证取穴,辅以中药施治调理。赵师认为神经性耳鸣耳聋病位深,与少阳经关系最为密切,针灸非深刺不能达病所,局部取穴中西合参,以泻少阳经气为基,针深热胀为要。配合中药调理... 赵明华主任医治神经性耳鸣耳聋强调明辨虚实、脏腑、经络,循经辨证取穴,辅以中药施治调理。赵师认为神经性耳鸣耳聋病位深,与少阳经关系最为密切,针灸非深刺不能达病所,局部取穴中西合参,以泻少阳经气为基,针深热胀为要。配合中药调理脏腑阴阳,中焦脾胃最为关键,参苓白术散为底方,随症加减。笔者通过跟师临证、整理相关病例,查阅相关文献典籍,从理法、处方特色方面总结赵明华主任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的诊疗思路及临床经验,并举一验案予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耳鸣耳聋 针灸 中药 赵明华
下载PDF
赵明华辨治皮肤病经验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自励 赵明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1期925-930,共6页
[目的]介绍赵明华辨证论治皮肤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方法]通过跟随赵师门诊,抄录处方、记录相关医案、分析典型案例,重点整理痤疮、脂溢性皮炎、带状疱疹等常见皮肤疾患的治疗案例,从理、法、方、药四个环节详尽论述其治疗皮肤病... [目的]介绍赵明华辨证论治皮肤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方法]通过跟随赵师门诊,抄录处方、记录相关医案、分析典型案例,重点整理痤疮、脂溢性皮炎、带状疱疹等常见皮肤疾患的治疗案例,从理、法、方、药四个环节详尽论述其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经验以及学术观点,并分别列举验案加以佐证。[结果]赵师治疗皮肤病遵循"异病同治"的原则,坚持辨证为先,将阴阳辨证贯穿诊疗全程。认为皮肤病在内主要责之肝脾肾,在外则以风、火、燥、湿为主,内外二因又相互影响。即使疾病各异,赵师仍以健脾祛湿为治疗大法,依据病证不同而兼用清肝泻火、滋水涵木之法;同时对于寒热虚实错杂者,从调畅气机出发,抓住中焦升降、少阳半表半里两个气机枢纽,使阴阳出入升降有序,阴阳调和。对于寒热错杂之粉刺,赵师以参苓白术散、四逆散为主方,温中与清热并用;对于寒热错杂之面游风,赵师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重在调畅中焦之气机;对于痰湿内蕴之蛇串疮,赵师先用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加减峻泻其邪,而后以四君子汤扶其正气,使少阳阳明湿热得去,中焦正气得复。[结论]赵师辨证论治皮肤病特色鲜明,以健脾祛湿为基本大法,审证求因,对于病情复杂者擅用调畅中焦、少阳气机之法,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借鉴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病 异病同治 健脾祛湿 气机 辨证论治 赵明华 医案 经验
下载PDF
冰雹作用下土质边坡模型试验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明华 刘洲 +3 位作者 赵衡 徐泽宇 彭文哲 杨凯旋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7-226,共10页
为研究冰雹灾害对土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自主设计了一套冰雹降落装置,采用自制冰球对模型边坡进行加载.共进行了3组试验,通过高灵敏度动土压力监测系统获得土压力,拟合冲击力;通过摄影测量技术(PIV)监测冰球冲击坡面时的速度向量,计算... 为研究冰雹灾害对土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自主设计了一套冰雹降落装置,采用自制冰球对模型边坡进行加载.共进行了3组试验,通过高灵敏度动土压力监测系统获得土压力,拟合冲击力;通过摄影测量技术(PIV)监测冰球冲击坡面时的速度向量,计算法向和切向恢复系数,同时监测加载过程中位移变化规律;通过含水率监测系统监测坡体含水率,分析试验前后的水分迁移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加载密度和加载次数较大时,冲击会使边坡产生浅层滑动,落于坡顶面的冰球重新分布形成堆积,逐渐融化,向下形成渗流;加载瞬时形成冲击荷载,可将其拟合为衰减的半正弦波形;法向恢复系数较小,切向恢复系数较大,冰球在冲击过程中倾向于沿坡面运动;含水率传感器从上到下依次响应,边坡后端融水渗流速度比前端更快,融水主要影响坡顶平台,坡顶平台中层水分迁移速度最快;静土压力与坡顶堆载和冰球融化渗流有直接联系;坡体整体变形较小,最大变形位于坡顶转角处;试验结果反映了冰雹降落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3个方面:冲击作用、堆载作用、渗透作用,可为冰雪极端灾害条件下的边坡安全预警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质边坡 冰雹作用 模型试验 冲击响应 水分迁移
下载PDF
岩溶发育区公路路基强夯处治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晓明 王艺钢 赵明华 《中外公路》 2023年第2期16-21,共6页
该文首先通过离散-连续耦合数值模拟,研究一定夯击能作用下,不同跨度溶洞顶板的破坏模式。随后建立溶洞顶板跨度与击破顶板所需夯击能的关系,提出路基范围内未击破溶洞最大跨度的估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可实现对路基作用下的溶洞地基进行... 该文首先通过离散-连续耦合数值模拟,研究一定夯击能作用下,不同跨度溶洞顶板的破坏模式。随后建立溶洞顶板跨度与击破顶板所需夯击能的关系,提出路基范围内未击破溶洞最大跨度的估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可实现对路基作用下的溶洞地基进行稳定性评价,并视结果在路面基层设置双层配筋连续混凝土板进行加强,消除未击破溶洞塌陷威胁。最后,总结提出溶洞区路基强夯处理方法:根据初步勘察资料,选用一定夯击能对溶洞区进行大面积强夯,其间,对击破溶洞进行充填处理;对未击破溶洞进行稳定性评价,若稳定性验算不通过则在路面基层进行加固处理。这种方法无需查明路段内所有溶洞分布及其几何特征,能经济、高效地消除溶洞区路基的塌陷隐患,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夯 溶洞 顶板 离散-连续耦合
原文传递
针刺治疗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钟原 罗卫平 +3 位作者 赵明华 杨小燕 詹桂玉 潘伟东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30期140-142,共3页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帕金森病运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60例帕金森病运动障碍患者,收治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按治疗方案分组,对照组为单纯药物治疗、治疗组为药物治疗+针刺治疗,每组各30例,对比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MDS统一帕...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帕金森病运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60例帕金森病运动障碍患者,收治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按治疗方案分组,对照组为单纯药物治疗、治疗组为药物治疗+针刺治疗,每组各30例,对比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MDS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MDS-UPDRS)评分、步态、中医症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有更高的总有效率、转身角速度、步速,更低的UPDR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 帕金森病运动障碍应用针刺治疗后,可显著改善患者运动障碍程度及步态情况,促进运动迟缓、肌强直等症状明显的缓解,具有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运动障碍 针刺
下载PDF
非Kolmogorov湍流中激光光斑漂移的统计模拟
6
作者 赵明华 齐德全 《应用数学进展》 2024年第2期661-671,共11页
激光光束在湍流大气传输过程中光斑位置发生漂移,从而影响目标跟踪、激光通信等应用。本文采用功率谱反演法和低频补偿法构建等效结构常数的非Kolmogorov湍流随机相位屏,模拟高斯光束在非Kolmogorov湍流传输过程,对产生的光斑漂移量进... 激光光束在湍流大气传输过程中光斑位置发生漂移,从而影响目标跟踪、激光通信等应用。本文采用功率谱反演法和低频补偿法构建等效结构常数的非Kolmogorov湍流随机相位屏,模拟高斯光束在非Kolmogorov湍流传输过程,对产生的光斑漂移量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贝叶斯定理的光斑漂移估计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漂移量估计精度随湍流强度和传输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光斑后验模型相较于移动平均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小,估计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kolmogorov湍流 相位屏 贝叶斯定理 光斑漂移
下载PDF
补中益气汤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机制研究
7
作者 罗卫平 杨楠 +6 位作者 钟原 孙春梅 张志强 赵明华 陆小茶 杨小燕 朱小莲 《光明中医》 2023年第17期3366-3369,共4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黄芪的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溴吡斯的明联合泼尼松。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前后采用美国MGFA疾病严重程度评分表、MG日... 目的探讨大剂量黄芪的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溴吡斯的明联合泼尼松。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前后采用美国MGFA疾病严重程度评分表、MG日常生活量表、重症肌无力绝对和相对评分法(ARS-MG)评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日常生活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MGFA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黄芪的补中益气汤效果相对较显著,具有价值较高、安全有效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痿病 重症肌无力 补中益气汤 脾胃气虚证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斜坡桩水平循环特性模型试验及有限杆单元解
8
作者 彭文哲 赵明华 +1 位作者 杨超炜 赵衡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1-391,共11页
为了揭示斜坡效应和循环弱化效应共同影响下的斜坡桩水平循环特性,进行了不同循环次数、荷载幅值及坡度下的单向水平循环加载试验,并将水平静载试验作为对照,揭示了桩顶位移、桩身弯矩及地基反力等变化规律。综合考虑二阶效应及桩-土相... 为了揭示斜坡效应和循环弱化效应共同影响下的斜坡桩水平循环特性,进行了不同循环次数、荷载幅值及坡度下的单向水平循环加载试验,并将水平静载试验作为对照,揭示了桩顶位移、桩身弯矩及地基反力等变化规律。综合考虑二阶效应及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对单元刚度矩阵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有限杆单元解。将理论预测曲线等与实测曲线及幂级数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有限杆单元解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桩身弯矩及位移均随循环次数非线性增加,最大弯矩位置逐渐从无量纲深度z_(α)=1.25下移到z_(α)=1.75;桩顶无量纲位移y_(0,α)与循环次数n之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y_(0,α)=An^(0.11);当荷载幅值由20 N增加到40 N时,最大无量纲弯矩由0.010增加到0.029,位置均保持在z_(α)=1.7附近;当坡度由30°增加到60°时,最大无量纲弯矩由0.011(z_(α)=1)增加到0.025(z_(α)=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桩基础 水平循环特性 模型试验 斜坡效应 有限杆单元法
原文传递
非饱和土刚性挡墙抗滑移稳定性上限分析
9
作者 邓波 杨明辉 赵明华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1-180,共10页
在以往挡墙稳定性分析中多假定墙后回填土为饱和土,忽略了吸应力效应对挡墙滑动稳定性的影响,从而导致计算结果失真.鉴于此,在广义有效应力原理基础上,推导了适用于非饱和土的功能平衡方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能量法提出了一种挡墙-非饱... 在以往挡墙稳定性分析中多假定墙后回填土为饱和土,忽略了吸应力效应对挡墙滑动稳定性的影响,从而导致计算结果失真.鉴于此,在广义有效应力原理基础上,推导了适用于非饱和土的功能平衡方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能量法提出了一种挡墙-非饱和土系统抗滑移上限稳定性系数计算方法.通过对比OptumG2数值软件和已有理论方法的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并探讨了土体剪切强度、进气值和渗流量等主要参数对挡墙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比砂土,吸应力对黏土挡墙稳定性影响更大,而相比黏土,砂土中黏聚力变化对墙土系统稳定性更为敏感;2)随着进气值增加,吸应力对墙土系统稳定性的贡献减少,最终趋于恒定,且吸应力对于高度较低的挡墙影响更明显;3)相比无吸力情况,考虑吸力作用的稳定性系数更大,不同渗流量对墙土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大小为:蒸发>静水>入渗,且渗流量对黏土和粉土挡墙稳定性影响最大,黄土次之,砂土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挡墙 抗滑移稳定性 吸应力 能量法 功能平衡方程
下载PDF
主动平移模式下墙后非饱和砂土破坏模式及侧向土压力分布试验研究
10
作者 邓波 杨明辉 赵明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4-102,共9页
在主动平移模式下,开展一系列不同墙面粗糙度和砂土含水率情况下刚性挡墙主动土压力室内模型试验,通过渗压计和土压力盒分别监测了基质吸力和土压力的变化,并基于DIC图像关联技术获取破裂面位置,进而分析了基质吸力和界面粗糙度对主动... 在主动平移模式下,开展一系列不同墙面粗糙度和砂土含水率情况下刚性挡墙主动土压力室内模型试验,通过渗压计和土压力盒分别监测了基质吸力和土压力的变化,并基于DIC图像关联技术获取破裂面位置,进而分析了基质吸力和界面粗糙度对主动土压力和土体破裂面形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含水率增加,砂土破裂面逐渐向外移,原因在于当砂土基质吸力大于其进气值时,吸应力随基质吸力的增大而减小,进而使土体抗剪强度降低;达到主动极限状态后,破裂面过墙踵,但比库仑破裂面要浅,二者差异随基质吸力减少而增小;墙土界面摩擦对滑动破裂面形状的影响很小。此外,主动土压力在墙体中上部区域,随着深度增加而近似呈线性增大,但在墙踵附近区域,松砂传递的摩阻力使土压力出现略有减小;实测主动土压力值始终小于库仑主动土压力值,其差值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相比摩擦角的影响,吸应力对土压力作用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主动土压力 界面粗糙度 刚性挡墙 模型试验
原文传递
基桩竖向荷载传递模型及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27
11
作者 赵明华 何俊翘 +1 位作者 曹文贵 吴鸣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7-42,共6页
通过对桩侧荷载传递机理的分析,建立出一种改正的能综合考虑实际工程中桩周土体加工软化和加工硬化等不同性状、桩侧阻的深度效应、不同桩侧土类以及不同成桩工艺等因素影响的桩侧阻、桩端阻荷载传递模型.以荷载传递解析法为基础,分别... 通过对桩侧荷载传递机理的分析,建立出一种改正的能综合考虑实际工程中桩周土体加工软化和加工硬化等不同性状、桩侧阻的深度效应、不同桩侧土类以及不同成桩工艺等因素影响的桩侧阻、桩端阻荷载传递模型.以荷载传递解析法为基础,分别考虑桩顶沉降处于弹性、弹塑性或塑性等状态,导出了以桩顶沉降量控制基桩竖向承载力的一系列公式,并开发出相应的计算程序,由此可通过控制桩顶沉降量来确定基桩的桩顶竖向承载力.将该计算方法用于某工程现场静载荷试桩对比分析,理论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桩 侧阻 桩顶沉降量 竖向荷载 竖向承载力 荷载传递机理 荷载传递模型 中桩 改正 控制桩
下载PDF
岩溶及采空区桥梁桩基桩端岩层安全厚度研究 被引量:97
12
作者 赵明华 曹文贵 +1 位作者 何鹏祥 杨明辉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4-68,共5页
通过对桩端岩层变形特性及破坏机理的深入分析,针对岩溶及采空区桥梁桩基桩端持力岩层安全厚度的确定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合理、安全可靠、且便于工程应用的计算公式,并对公式的使用范围、注意事项、影响因素以及其合... 通过对桩端岩层变形特性及破坏机理的深入分析,针对岩溶及采空区桥梁桩基桩端持力岩层安全厚度的确定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合理、安全可靠、且便于工程应用的计算公式,并对公式的使用范围、注意事项、影响因素以及其合理安全系数的选取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破坏机理 桩基础 安全厚度
下载PDF
竖向土工加筋体对碎石桩承载变形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7
13
作者 赵明华 顾美湘 +1 位作者 张玲 刘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587-1593,共7页
在碎石桩桩顶一定深度内包裹竖向土工加筋体形成筋箍碎石桩,能有效提高碎石桩的承载能力,控制复合地基沉降量。采用分级加载方式,设计并完成了两组较大比例室内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筋箍碎石桩和传统碎石桩的承载变形特性,进而探讨了筋... 在碎石桩桩顶一定深度内包裹竖向土工加筋体形成筋箍碎石桩,能有效提高碎石桩的承载能力,控制复合地基沉降量。采用分级加载方式,设计并完成了两组较大比例室内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筋箍碎石桩和传统碎石桩的承载变形特性,进而探讨了筋箍碎石桩的加筋机理和鼓胀变形模式,重点分析了竖向土工加筋体的应力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竖向土工加筋体能有效约束碎石桩的侧向鼓胀,在微小侧向变形内提供足够的径向约束应力;筋箍碎石桩的最大鼓胀变形多发生于加筋体以下区域,其破坏模式与筋体材料、桩体、桩周土体及其相互作用和协调变形密切相关;筋箍碎石桩的桩顶和桩底桩土应力比均明显大于传统碎石桩,上部土工加筋体在提高桩体刚度的同时,可有效地将上部荷载传递至桩底较好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箍碎石桩 模型试验 复合地基 鼓胀变形 加筋体
原文传递
红砂岩崩解特性及其路堤填筑技术研究 被引量:105
14
作者 赵明华 邓觐宇 曹文贵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共5页
结合某高速公路大型模拟试验路堤及实体工程试验路段试验研究,从研究红砂岩的化学成分与结构特征入手,深入探讨了红砂岩崩解试验方法及其崩解机理与特性,从而提出了红砂岩的有效工程分类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红砂岩作为路用材... 结合某高速公路大型模拟试验路堤及实体工程试验路段试验研究,从研究红砂岩的化学成分与结构特征入手,深入探讨了红砂岩崩解试验方法及其崩解机理与特性,从而提出了红砂岩的有效工程分类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红砂岩作为路用材料的路堤填筑技术,进而确定出红砂岩路基填筑的合理施工工艺,并提出了相应合理的路基填筑质量控制标准及其检测方法,为红砂岩地区高速公路路堤填筑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红砂岩路堤 试验研究 崩解 施工工艺 质量控制与检测
下载PDF
岩溶区桩端下伏溶洞顶板稳定性分析研究 被引量:49
15
作者 赵明华 张锐 +1 位作者 胡柏学 袁铜森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16,31,共5页
在总结归纳岩溶区溶洞顶板稳定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桩端下伏溶洞顶板稳定性验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改进,在溶洞顶板抗冲切、抗剪验算中分别引入格里菲斯判据和莫尔判据,对抗剪验算全面考虑了桩端岩层剪切破坏和溶洞平面... 在总结归纳岩溶区溶洞顶板稳定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桩端下伏溶洞顶板稳定性验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改进,在溶洞顶板抗冲切、抗剪验算中分别引入格里菲斯判据和莫尔判据,对抗剪验算全面考虑了桩端岩层剪切破坏和溶洞平面投影边缘处岩层剪切破坏2种破坏模式,对完整、无裂隙顶板采用圆形固支板模型验算抗弯稳定性,最后将该方法应用到某公路大桥的溶洞顶板稳定性验算中,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岩溶 岩石破坏判据 顶板稳定性 破坏模式
下载PDF
轴、横向荷载下桥梁基桩的受力分析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51
16
作者 赵明华 吴鸣 郭玉荣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0-55,共6页
通过综合分析 ,采用层状横向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 ,利用有限元—有限层法 ,并计入桩顶 P-Δ效应对桩身内力的影响 ,提出了轴、横向荷载下桥梁基桩的受力分析方法 ,并对室内模型试验研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横向荷载 桥梁 基桩 受力分析 试验研究 轴荷载 桩基础 有限元-有限层法 模型试验
下载PDF
成层地基中倾斜偏心荷载下基桩位移特性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29
17
作者 赵明华 李微哲 +1 位作者 杨明辉 单远铭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95-99,共5页
为研究地面以上桩自由长度、桩身刚度、桩身微倾斜角度等因素对基桩位移特性的影响,以黏土模拟软弱土层,砂土模拟下卧持力层,自行设计自平衡装置施加倾斜偏心荷载,进行倾斜偏心荷载下两组6根木质柔性桩室内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倾斜... 为研究地面以上桩自由长度、桩身刚度、桩身微倾斜角度等因素对基桩位移特性的影响,以黏土模拟软弱土层,砂土模拟下卧持力层,自行设计自平衡装置施加倾斜偏心荷载,进行倾斜偏心荷载下两组6根木质柔性桩室内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倾斜偏心荷载下基桩位移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在受荷过程中,倾斜荷载、水平荷载、竖向荷载、地面处桩身水平位移、桩顶水平位移与桩顶转角均满足一定的规律。最后,提出了倾斜偏心荷载下基桩位移计算半经验公式,实测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误差一般小于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试验 模型桩 成层地基 微倾斜 倾斜偏心荷载 非线性 P-△效应
原文传递
岩溶区嵌岩桩桩端承载性能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赵明华 肖尧 +3 位作者 徐卓君 杨超炜 胡倩 刘建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23-1129,共7页
为考虑岩溶区基桩嵌岩段岩层与顶板的整体承载效应及溶洞形状对桩端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在嵌岩桩桩端极限破坏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根据桩端极限破坏线与溶洞的位置关系,确定了溶洞发生破坏时的临界状态;其次,结合桩端岩层极限状态下的... 为考虑岩溶区基桩嵌岩段岩层与顶板的整体承载效应及溶洞形状对桩端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在嵌岩桩桩端极限破坏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根据桩端极限破坏线与溶洞的位置关系,确定了溶洞发生破坏时的临界状态;其次,结合桩端岩层极限状态下的传力机制,分析了岩溶区嵌岩桩桩端极限破坏模式。然后,通过建立极坐标系,给出了溶洞发生冲切破坏、冒顶破坏的限定条件,并推导了不同破坏模式下岩溶区嵌岩桩桩端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最后,用试验数据与工程实例对本文理论进行验算,验算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现象及工程实例结果较为吻合,可为岩溶区嵌岩桩桩端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嵌岩桩 桩端 整体承载效应 极限承载力
原文传递
岩溶区嵌岩桩承载力及其下伏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的研究 被引量:90
19
作者 赵明华 蒋冲 曹文贵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618-1622,共5页
根据岩溶区嵌岩桩的工程特点,建立了符合其工程特点的岩溶区嵌岩桩的固支梁力学模型,基于突变理论导出了岩溶区嵌岩桩的能量势函数和分叉集方程,建立了岩溶区嵌岩桩承载力及其下伏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确定的尖点突变模型。根据岩溶区嵌岩... 根据岩溶区嵌岩桩的工程特点,建立了符合其工程特点的岩溶区嵌岩桩的固支梁力学模型,基于突变理论导出了岩溶区嵌岩桩的能量势函数和分叉集方程,建立了岩溶区嵌岩桩承载力及其下伏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确定的尖点突变模型。根据岩溶区嵌岩桩下伏溶洞顶板失稳破坏条件,提出了岩溶区嵌岩桩承载力及其下伏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的确定方法。工程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能满足工程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工程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突变理论 嵌岩桩 尖点突变模型 承载力 安全厚度
下载PDF
小湾电站高边坡的稳定性监测及分析 被引量:39
20
作者 赵明华 刘小平 +1 位作者 冯汉斌 彭文祥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2746-2750,共5页
水电站修建不可避免地形成一些高边坡,这些高边坡的稳定性又是水电站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之一。岩质高边坡一般地质条件复杂,面广坡高,其影响因素非常复杂,边坡的稳定性难以用一般边坡的稳定性指标——稳定度定量,进行分析。为... 水电站修建不可避免地形成一些高边坡,这些高边坡的稳定性又是水电站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之一。岩质高边坡一般地质条件复杂,面广坡高,其影响因素非常复杂,边坡的稳定性难以用一般边坡的稳定性指标——稳定度定量,进行分析。为探讨小湾电站高边坡的稳定性状况,对该边坡进行表观变形、测斜仪、多点位移及锚索荷载等监测。通过分析监测结果数据揭示了边坡变形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趋势,并以此确定边坡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边坡稳定性良好。本工程成功经验可以供其他类似工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工程地质 高边坡 稳定性分析 现场监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