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冻存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支持造血的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赵智刚 唐晓琼 +2 位作者 黎纬明 游泳 邹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304-307,共4页
为了了解冻存复苏过程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MSC)生物学特性和支持造血能力的影响,采用常规方法分离培养骨髓MSC,将传代后的细胞用含10%二甲亚砜、40%胎牛血清的IMDM细胞冻存液保存在-196℃液氮中,观察短期(4周)和中... 为了了解冻存复苏过程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MSC)生物学特性和支持造血能力的影响,采用常规方法分离培养骨髓MSC,将传代后的细胞用含10%二甲亚砜、40%胎牛血清的IMDM细胞冻存液保存在-196℃液氮中,观察短期(4周)和中期(9-15月)复苏后MSC的活性、免疫表型、多向分化能力和支持造血的能力,并同冻存前的MSC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短期冻存后的MSC的细胞活性分别为(90士3.75)%和(93士2.51)%;冻存后细胞的增殖能力、免疫表型、体外分化为脂肪和骨细胞的能力、支持集落(CFU-GM,CFU-E,CFU-GEMM)的生长作用和冻存前MSC相似。结论:骨髓MSC在液氮中短期和中期保存后,细胞活性略有下降,但是并不影响MSC的增殖、分化和支持造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存 间充质干细胞 支持造血
下载PDF
血必净对蝮蛇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赵智刚 万亚莉 +2 位作者 程青 唐忠志 刘洁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38-640,共3页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蝮蛇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418例蝮蛇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血必净治疗组。血必净治疗组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蝮蛇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418例蝮蛇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血必净治疗组。血必净治疗组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3、5、7天晨采静脉血,测定血清TNF-α、IL-1和IL-6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健康对照组及蝮蛇伤轻型、重型、危重型各组血清TNF—α、IL-1和IL-6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及治疗第1天常规治疗组与血必净治疗组血清TNF—α、IL-1和IL-6水平比较差异元统计学意义;第2、3、5、7天血必净治疗组血清TNF-α、IL-1和IL-6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对蝮蛇伤患者细胞因子的调节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蝮蛇伤 血必净 细胞因子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赵智刚 唐忠志 +7 位作者 张端莲 李小平 刘非凡 程青 陆卫华 杨剑虹 彭森 邬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71-874,共4页
目的: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NAC对急性肺损伤肺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脂多糖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然后应用NAC进行干预。实验设对照组、模型组、NAC组,在肺损... 目的: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NAC对急性肺损伤肺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脂多糖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然后应用NAC进行干预。实验设对照组、模型组、NAC组,在肺损伤模型成功造模后24h处死大鼠,取左叶肺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AC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AQP-1的表达,利用HP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AQP-1在以上各组中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和平均阳性面积率。结果:对照组肺组织表达高水平AQP-1。模型组肺组织呈浅黄色染色,AQP-1表达较低。NAC组肺组织表达高水平AQP-1。对照组与模型组之间AQP-1的平均光密度及阳性面积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与NAC组之间AQP-1的平均光密度及阳性面积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AC能使急性肺损伤组织中AQP-1呈高表达,对急性肺损伤组织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乙酰半胱氨酸 水孔蛋白类
下载PDF
45例初治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赵智刚 黎纬明 +1 位作者 李箐媛 邹萍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初治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HAL)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方法:对45例初治HAL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同时以371例非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NHAL)作对照组。结果:HAL构成比为10.8%。HAL组的髓外浸润、DIC、白细胞淤滞综合征及... 目的:探讨初治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HAL)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方法:对45例初治HAL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同时以371例非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NHAL)作对照组。结果:HAL构成比为10.8%。HAL组的髓外浸润、DIC、白细胞淤滞综合征及早期死亡率较对照组高。HAL组完全缓解(CR)率为28.9%,低于NHAL的57.1%,早期病死率是17.8%。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颅内出血和呼吸窘迫综合征。HAL的缓解率和早期死亡率与FAB分型有关。结论:HAL完全缓解率低,早期死亡率高,预后差,特别是HAL-M3的早期死亡率高,要重视其早期处理。HAL的早期积极治疗可降低早期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 高白细胞 预后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智刚 唐晓琼 +1 位作者 黎纬明 邹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007-2011,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正常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分化能力。方法:分离获取19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同时获取8例正常人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对照。获取的间质干细胞采用低血清培...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正常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分化能力。方法:分离获取19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同时获取8例正常人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对照。获取的间质干细胞采用低血清培养液培养。瑞士染色观察形态,FACS检测其免疫表型和细胞周期,通过油红O和von Kossa染色来证实向脂肪和骨的分化情况。RT-PCR检测CML特异性表达的BCR/ABL基因;对正常人、CML患者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结果:正常人和CML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相似的细胞形态、生长特性和免疫表型,而且都可以向骨和脂肪分化。CML来源的MSCs不表达BCR/ABL融合基因,并且具有正常的核型。结论:从CML骨髓中可以分离和培养出具有间质干细胞特性的细胞群体,其具有正常的核型且不表达BCR/ABL基因。CML和正常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和多向分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骨髓 白血病 髓样 慢性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赵智刚 孙立 +4 位作者 张翼鷟 王晓芳 杨洪亮 陈智超 邹萍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671-674,共4页
目的: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thymal stem cells,MSCs)的生物学性状是否存在病理改变。方法:获取12例MDS、16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和8例正常人的骨髓MSCs,在低血清培养液中扩增。流... 目的: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thymal stem cells,MSCs)的生物学性状是否存在病理改变。方法:获取12例MDS、16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和8例正常人的骨髓MSCs,在低血清培养液中扩增。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SCs免疫表型,通过油红O和Von kossa染色来检测MSCs向脂肪和骨的分化。通过长期骨髓细胞培养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MSCs支持造血的功能。结果:MDS骨髓MSCs和正常人骨髓MSCs具有相似的细胞形态、增殖能力和免疫表型,而且都可以在体外诱导生成骨和脂肪细胞。但是MDS骨髓MSCs支持造血能力有所下降。AML骨髓MSCs在体外生长缓慢,很难传代培养,不能分化为脂肪和骨细胞,在体外不能支持造血。结论:MDS骨髓MSCs在支持造血方面存在病理改变;AML骨髓MSCs在增殖、分化和支持造血方面存在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细胞性 急性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环氧合酶2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智刚 曾尟枚 +6 位作者 唐忠志 张端莲 刘非凡 程青 陆卫华 杨剑虹 邬明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大鼠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影响,进而研究NAC对ALI肺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脂多糖诱导大鼠ALI模型,然后应用NAC进行干预。实验设对...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大鼠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影响,进而研究NAC对ALI肺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脂多糖诱导大鼠ALI模型,然后应用NAC进行干预。实验设对照组、模型组、NAC组,在肺损伤模型成功后24h处死大鼠,取左叶肺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AC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COX-2表达的影响,利用HP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COX-2在以上各组中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和平均阳性面积率。结果实验中对照组肺组织中COX-2的表达较低;模型组肺组织中COX-2的表达高;NAC组肺组织中COX-2表达较低。经q检验,对照组与模型组之间,COX-2的平均光密度及阳性面积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与NAC组之间,COX-2的平均光密度及阳性面积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AC可以减轻肺损伤的程度,对急性肺损伤组织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半胱氨酸 肺损伤 环氧合酶2 大鼠
下载PDF
PROC基因突变与静脉血栓栓塞的相关性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智刚 张文凯 +3 位作者 李波 程青 朱果果 唐忠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1-424,共4页
目的:通过对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的PROC基因进行测序,研究是否存在有义突变通过影响血浆蛋白C(PC)水平增加罹患VTE的风险。方法:以人PROC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特异性扩增编码PC-Gla结构域的第三外显子区,测序后... 目的:通过对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的PROC基因进行测序,研究是否存在有义突变通过影响血浆蛋白C(PC)水平增加罹患VTE的风险。方法:以人PROC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特异性扩增编码PC-Gla结构域的第三外显子区,测序后找寻有义的SNVs位点,构建稳定表达突变型PC的细胞株进行细胞水平研究,同时利用ELISA法研究PC水平的分布情况。结果 :在我国VTE病患中发现3个单核苷酸突变,在HUVEC突变型PC的稳定表达株中皆可见PC的合成减少。通过检测正常标本、VTE患病率>2次的病患标本和突变标本中的PC水平,同样发现发生突变的样本PC水平低于VTE组(P=0.035 3)和正常水平值(P<0.000 1)。结论 :PCArg-1Cys、PCArg9Cys、PCVal34Met三个突变位点很可能是导致血浆PC水平明显降低以及VTE患病风险增加的重要遗传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C 静脉血栓栓塞 基因突变
下载PDF
微生态制剂在重型肝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赵智刚 任星峰 《中国药师》 CAS 2008年第1期53-55,共3页
重型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疾病,病死率高达65%~90%。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则是重型肝炎的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它的发生明显增加了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但是SB... 重型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疾病,病死率高达65%~90%。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则是重型肝炎的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它的发生明显增加了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但是SBP患者的病原菌阳性检出率较低,国外报道仅为40%,不利于早期诊断,再加上长期大剂量使用抗菌药也使得耐药菌不断增加,给治疗更增加难度,所以SBP的预防和控制成为提高重型肝炎生存率的重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微生态制剂
原文传递
M2型巨噬细胞与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智刚 唐忠志 朱果果 《医学综述》 2016年第14期2734-2736,2744,共4页
巨噬细胞在辅助性T细胞(Th)1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可分化为M1型巨噬细胞,具有促进炎症的作用;在Th2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可分化为M2型巨噬细胞,在寄生虫免疫应答、创伤愈合、组织重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巨噬细胞对于机体预防感染和维持正常... 巨噬细胞在辅助性T细胞(Th)1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可分化为M1型巨噬细胞,具有促进炎症的作用;在Th2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可分化为M2型巨噬细胞,在寄生虫免疫应答、创伤愈合、组织重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巨噬细胞对于机体预防感染和维持正常生理很重要,其功能异常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M1型巨噬细胞不仅与感染性疾病和炎性疾病相关,还与动脉硬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相关性疾病相关。M2型巨噬细胞同样与多种疾病的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2型巨噬细胞 胰岛素抵抗 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特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智刚 邹萍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68-170,共3页
关键词 骨髓 干细胞 免疫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环氧合酶-2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智刚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8年第5期618-619,共2页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急性肺损伤(ALI)大鼠环氧合酶-2(COX-2)的影响,进一步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对急性肺损伤(ALI)肺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脂多糖(LPS)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ALI)模型,然后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进行干预。实验...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急性肺损伤(ALI)大鼠环氧合酶-2(COX-2)的影响,进一步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对急性肺损伤(ALI)肺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脂多糖(LPS)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ALI)模型,然后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进行干预。实验设对照组、模型组、N-乙酰半胱氨酸组,在肺损伤模型成功后24 h处死大鼠,取左叶肺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乙酰半胱氨酸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COX-2的表达,利用HP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COX-2在以上各组中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和平均阳性面积率。结果:实验对照组肺组织中COX-2的表达较低;模型组肺组织中COX-2的表达高;N-乙酰半胱氨酸组肺组织中COX-2表达较低。经q检验,实验对照组与模型组之间,COX-2的平均光密度及阳性面积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对照组与N-乙酰半胱氨酸组之间,COX-2的平均光密度及阳性面积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乙酰半胱氨酸可以减轻肺损伤的程度,对急性肺损伤组织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半胱氨酸 肺损伤 环氧合酶-2(COX-2)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表达的研究
13
作者 赵智刚 张端莲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8年第4期404-406,共3页
目的: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急性肺损伤(ALI)肺组织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进一步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对急性肺损伤(ALI)肺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脂多糖(LPS)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ALI)模型,然后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进行干预。实验设... 目的: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急性肺损伤(ALI)肺组织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进一步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对急性肺损伤(ALI)肺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脂多糖(LPS)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ALI)模型,然后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进行干预。实验设对照组、模型组、N-乙酰半胱氨酸组,在肺损伤模型成功后24 h处死大鼠,取左叶肺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乙酰半胱氨酸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利用HP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水通道蛋白-1在以上各组中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和平均阳性面积率。结果:实验对照组肺组织表达高水平AQP-1;模型组肺组织呈浅黄色染色,AQP-1表达较低;N-乙酰半胱氨酸组肺组织表达高水平AQP-1。经q检验,实验对照组与模型组之间,AQP-1的平均光密度及阳性面积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对照组与N-乙酰半胱氨酸组之间,AQP-1的平均光密度及阳性面积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乙酰半胱氨酸能使急性肺损伤组织中AQP-1呈高表达,对急性肺损伤组织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半胱氨酸 肺损伤 水通道蛋白-1
下载PDF
催化裂化汽油非临氢吸附脱硫新技术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晓静 秦如意 +4 位作者 刘金龙 李燕 胡滨 赵智刚 张昀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14,共4页
介绍了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炼制研究所的专利技术———催化裂化汽油非临氢吸附脱硫 (LADS)工艺技术。以硫含量为 12 90 μg/g的催化裂化汽油为试验原料 ,在中型试验装置上 ,进行了专有脱硫吸附剂LADS A和脱附剂LADS D性能的考察 ,结... 介绍了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炼制研究所的专利技术———催化裂化汽油非临氢吸附脱硫 (LADS)工艺技术。以硫含量为 12 90 μg/g的催化裂化汽油为试验原料 ,在中型试验装置上 ,进行了专有脱硫吸附剂LADS A和脱附剂LADS D性能的考察 ,结果表明 :采用适宜的操作条件 ,可使催化裂化汽油的硫含量降至 80 0 μg/g ,40 0 μg/g甚至 2 0 0 μg/g以下 ,且精制油收率高 ;失活的LADS A吸附剂通过LADS D脱附剂再生 ,可很好地恢复其吸附活性。该工艺过程简单 ,操作方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汽油 非临氢吸附脱硫 新技术 汽油料 吸附脱硫 吸附剂 脱附剂 LADS工艺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1对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4
15
作者 方庆 陆卫华 +6 位作者 赵智刚 程青 邬明 刘非凡 李小平 杨剑虹 唐忠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48-1550,共3页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对成年大鼠视神经挤压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存活的作用。方法: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眶内距视神经根部2mm处用Yasargil动脉瘤夹夹持左侧视神经30s,术后5d在大鼠左侧上丘注射荧光金标记RGCs。将大鼠随机分...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对成年大鼠视神经挤压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存活的作用。方法: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眶内距视神经根部2mm处用Yasargil动脉瘤夹夹持左侧视神经30s,术后5d在大鼠左侧上丘注射荧光金标记RGCs。将大鼠随机分为Rg1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根据不同存活时间将每组动物再分为伤后第7、14和21天3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另取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于相应存活时间点处死各组动物,取出各组大鼠左侧视网膜平铺后计数存活RGCs并计算出RGCs的平均密度。结果:正常对照组RGCs平均密度为2268±100/mm2。视神经挤压伤后RGCs急剧减少,伤后第7、14和21天分别减少至1301±105/mm2、760±/60mm2和648±65/mm2。Rg1治疗组存活RGCs平均密度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伤后第7、14和21天分别为1748±98/mm2、1030±68/mm2和840±71/mm2(P<0.05)。结论:Rg1在视神经挤压伤后对RGCs具有显著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神经节细胞 人参皂苷RG1 视神经挤压伤 大鼠
下载PDF
控制高铝钢45CrAlMo中Al_2O_3夹杂的工艺实践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智刚 顾文涛 +5 位作者 张龙 马群 冯桂萍 刘金鑫 李刚 李飞扬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39,共5页
45CrAlMo钢(/%:0.40~0.50C,≤0.60Mn,0.15~0.45Si,1.30~1.70Cr,0.15~0.30Mo,0.85~1.20Al)的生产工艺流程为60 t EAF-LF-VD-氩气保护浇铸2.1 t锭-锻成120 mm×120 mm材。分析了电弧炉冶炼和LF精炼过程脱氧,VD脱气、浇铸过程的... 45CrAlMo钢(/%:0.40~0.50C,≤0.60Mn,0.15~0.45Si,1.30~1.70Cr,0.15~0.30Mo,0.85~1.20Al)的生产工艺流程为60 t EAF-LF-VD-氩气保护浇铸2.1 t锭-锻成120 mm×120 mm材。分析了电弧炉冶炼和LF精炼过程脱氧,VD脱气、浇铸过程的工艺参数对钢中氧含量和Al_2O_3夹杂的影响。通过将LF终点S含量从≤0.015%降至0.008%,喂铝线改成加铝锭、VD真空度从100 Pa降至67 Pa,加CaSi改成不进行Ca处理,浇铸温度从1 585~1 595℃降至1 570~1 580℃等工艺措施,消除了低倍点状夹杂,B类和D类夹杂分别从1.5级降至0.5级,探伤合格率从67%提高到98%,成材率由55%提高到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5CrAlMo高铝钢 Al2O3夹杂 脱氧 合金化
下载PDF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吲哚胺2,3-双加氧酶介导免疫逃逸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唐晓琼 赵智刚 +3 位作者 王红祥 李秋柏 吕建 邹萍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539-542,共4页
为了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参与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从23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获取骨髓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RT-PCR法检测白血病细胞IDO的表达;在有或无1-甲基色氨酸(1-MT)存在下,以白血病细胞为... 为了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参与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从23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获取骨髓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RT-PCR法检测白血病细胞IDO的表达;在有或无1-甲基色氨酸(1-MT)存在下,以白血病细胞为刺激细胞,外周T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建立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MLR),利用MTT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率,并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相应MLR体系上清液中的IDO活性。结果显示,在23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17例患者的骨髓白血病细胞上有IDO的表达;白血病细胞上的IDO活性抑制MLR体系中T淋巴细胞的增殖。结论:白血病细胞表达的IDO活性能阻抑外周T淋巴细胞的增殖,它可能参与了肿瘤免疫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吲哚胺2 3-双加氧酶 T淋巴细胞 1-甲基色氨酸 免疫逃逸
下载PDF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热射病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剑虹 唐忠志 +9 位作者 刘非凡 刘洁 邵素花 程青 赵智刚 邬明 陈晓娟 程军 叶明 彭岚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37-440,共4页
目的 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治疗对热射病(heat stroke,HS)患者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以27例HS导致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 目的 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治疗对热射病(heat stroke,HS)患者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以27例HS导致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持续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48 h;以健康成人为对照.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血管生成素-2(Ang-2)的水平.以患者CBP治疗各时间点的血清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对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4000(FD4)的通透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S患者血清sTM、Ang-2水平明显增高(P〈0.05),患者血清导致内皮细胞凋亡、FD4的通透性增高(P〈0.05).CBP治疗后HS患者血清sTM、Ang-2水平明显下降(P〈0.05),患者血清导致内皮细胞凋亡、FD4的通透性明显下降(P〈0.05).结论 CBP治疗通过清除血液中致内皮损伤的物质,改善HS所致MODS患者的内皮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连续性血液净化 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血管生成素-2 细胞凋亡 FD4通透性
下载PDF
DNA拓扑异构酶Ⅱ与急性白血病预后和细胞周期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智刚 董作仁 +3 位作者 王福旭 郭晓楠 张学军 刘林娜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 :探讨TOPOⅡ基因表达与AL的预后及细胞周期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方法测定 6 1例AL患者TOPOⅡα、TOPOⅡβ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 ,同时用流式细胞仪 (FMC)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 :TOPOⅡαmRNA在增殖期中... 目的 :探讨TOPOⅡ基因表达与AL的预后及细胞周期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方法测定 6 1例AL患者TOPOⅡα、TOPOⅡβ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 ,同时用流式细胞仪 (FMC)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 :TOPOⅡαmRNA在增殖期中的平均表达水平 (0 .6 85 )明显高于静止期 (0 .0 9,P <0 .0 5 ) ;而TOPOⅡβ的平均表达水平在增殖期 (0 .4 85 )和静止期 (0 .390 )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TOPOⅡβ在临床非耐药组中的表达水平 (0 .6 31)明显高于临床耐药组 (0 .185 ,P <0 .0 5 ) ,TOPOⅡβ阳性组的CR率(73.1% )也明显高于TOPOⅡβ阴性组 (2 7.3% ,P <0 .0 5 )。结论 :TOPOⅡαmRNA表达随细胞增殖状态变化 ,而TOPOⅡβ的表达与细胞增殖状态无关。TOPOⅡβ表达水平可能是影响CR率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基因 TOPOⅡβ 细胞周期 预后 TOPOⅡα
下载PDF
恶性实体瘤继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11例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婵娟 赵海丰 +6 位作者 赵伟鹏 李倩 赵智刚 王晓芳 于泳 王亚非 张翼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73-377,共5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继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t-MDS/AML)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4年7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就诊的11例t-MDS/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恶性肿瘤患者前期...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继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t-MDS/AML)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4年7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就诊的11例t-MDS/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恶性肿瘤患者前期均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毒药物、抗代谢药物、含紫杉类药物(和)或放射线治疗史,与t-MDS/AML确诊中位间隔时间为36个月;患者主要表现为乏力、呼吸困难、发热、出血等血细胞减少相关症状;以对症支持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及化疗为主,中位OS为28个月,中位DFS为19个月,3年总生存率44.4%。结论:t-MDS/AML继发于肿瘤性疾病或非肿瘤性疾病行细胞毒药物化疗或放疗后,总体疗效欠佳,预后不良;在制定放、化疗方案前,应充分考虑可能导致t-MDS/AML的危险因素,认真评估治疗受益及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急性髓系白血病 临床特征 病因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