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增生性瘢痕瘙痒症状与局部5-羟色胺的含量 被引量:9
1
作者 赵李平 利天增 +3 位作者 祁少海 徐盈斌 谢举临 柯昌能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0期31-32,共2页
目的:测定不同程度瘙痒的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5-羟色胺水平,评价5-羟色胺在增生性瘢痕瘙痒症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9/2004-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和外科实验室完成。取瘢痕和正常皮肤标本89例(每例患者均有1处瘢痕)。... 目的:测定不同程度瘙痒的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5-羟色胺水平,评价5-羟色胺在增生性瘢痕瘙痒症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9/2004-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和外科实验室完成。取瘢痕和正常皮肤标本89例(每例患者均有1处瘢痕)。男48例,女41例。其中增生性瘢痕68例,非增生性瘢痕21例。两组病例中各取8例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应用荧光法测定不同程度瘙痒的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5-羟色胺水平,并分析其与瘢痕瘙痒程度(分级:0级:无瘙痒感;1级:瘙痒很轻,轻抓可缓解;2级:瘙痒令人烦恼,需较强烈的搔抓方可缓解,可以耐受;3级:瘙痒影响工作或不能耐受,需长时间不断搔抓,无语言表达能力的儿童表现为吵闹不安)的关系。结果:①5-羟色胺含量:增生性瘢痕明显高于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犤(467.82±38.92),(382.79±34.36),(378.65±29.98)ng/g,P<0.01犦。②不同瘙痒级别的瘢痕组织中5-羟色胺含量:3级和2级显著高于10级和0级犤(479.32±40.16),(470.33±39.12),(393.37±37.56),(381.25±32.09)ng/g,P<0.01犦。③瘢痕部位瘙痒程度与局部5-羟色胺含量的关系呈正相关(r=0.918,P<0.01)。结论:瘢痕中、重度瘙痒组织中5-羟色胺含量显著高于轻度瘙痒和无瘙痒组织;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5-羟色胺含量显著高于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提示5-羟色胺在瘢痕的中、重度瘙痒症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瘙痒 烧伤
下载PDF
人瘢痕组织中组胺含量与瘙痒症状的正相关性——组胺在增生与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没有差异 被引量:6
2
作者 赵李平 利天增 +2 位作者 赵玮玮 徐盈斌 柯昌能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2期78-79,共2页
目的:测定不同瘙痒程度的增生与非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组胺水平的差异,评价组胺在人瘢痕瘙痒发生中的意义。方法:瘢痕和正常皮肤标本取自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2002-09/2004-12收治的住院或门诊需手术切除瘢痕的89例患者... 目的:测定不同瘙痒程度的增生与非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组胺水平的差异,评价组胺在人瘢痕瘙痒发生中的意义。方法:瘢痕和正常皮肤标本取自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2002-09/2004-12收治的住院或门诊需手术切除瘢痕的89例患者。瘢痕瘙痒的程度可分为:0级:无瘙痒感;1级:瘙痒很轻,轻抓可缓解;2级:瘙痒令人烦恼,需较强烈的搔抓方可缓解,可以耐受;3级:瘙痒影响工作或不能耐受,需长时间不断搔抓,无语言表达能力的儿童表现为吵闹不安。用荧光法测定不同程度瘙痒的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组胺水平并分析其与瘢痕瘙痒的关系。结果:①增生性瘢痕和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组胺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皮肤[(236.32±26.79),(225.68±25.53),(162.31±18.97)ng/g,P<0.01],但在增生性瘢痕和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却无明显差异(P>0.05)。②2和3级瘙痒瘢痕组织中组胺含量高于0级[0级:(173.57±19.85)ng/g,2级:(235.32±22.67)ng/g,3级:(246.73±27.98)ng/g,P<0.01],1级瘙痒瘢痕组织中组胺含量与0级无显著性差异[1级:(182.38±20.23)ng/g,P>0.05],3级瘙痒瘢痕组织中组胺含量与2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瘢痕的瘙痒程度与组胺的含量呈正相关(r=0.912,P<0.01)。结论:①增生和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组胺水平无明显差异。②瘢痕局部组织中组胺含量的升高与瘙痒有关,组胺含量升高瘙痒程度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组胺 瘙痒
下载PDF
汗腺剥脱时保护浅层毛囊对腋臭术后皮片坏死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赵李平 袁芳 +3 位作者 杜晓扬 谢远亮 张倩倩 张秋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1-183,共3页
目的探讨汗腺剥脱的同时注意保护浅层毛囊对预防腋臭术后皮片坏死的效果。方法根据腋毛区范围大小,在腋窝中部顺皮肤皱襞分别设计1~2条长2~3 cm的切口,皮下分离腋毛区及区外1 cm区域,去除汗腺,尽量保护浅层毛囊,保留真皮下血管网,切... 目的探讨汗腺剥脱的同时注意保护浅层毛囊对预防腋臭术后皮片坏死的效果。方法根据腋毛区范围大小,在腋窝中部顺皮肤皱襞分别设计1~2条长2~3 cm的切口,皮下分离腋毛区及区外1 cm区域,去除汗腺,尽量保护浅层毛囊,保留真皮下血管网,切口间断缝合,皮片引流,弹性绷带适当加压包扎。结果本组共51例102侧,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现切缘糜烂及皮片坏死,随访0.5~1年,瘢痕不明显。结论汗腺剥脱的同时注意保护浅层毛囊可有效预防腋臭术后皮片坏死,提高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腺 毛囊 皮片 腋臭
下载PDF
Gi-2αmRNA在人增生性瘢痕肥大细胞中表达及对组胺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李平 利天增 +1 位作者 祁少海 徐盈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8-501,共4页
目的探讨G蛋白与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Ⅰ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肥大细胞,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G蛋白失活剂NEM对人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以及皮肤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影响;RT-PCR法分析P物质(SP)对Gi-... 目的探讨G蛋白与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Ⅰ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肥大细胞,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G蛋白失活剂NEM对人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以及皮肤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影响;RT-PCR法分析P物质(SP)对Gi-2α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SP均明显增强三种组织中肥大细胞分泌组胺的效应,而NEM对其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②对照组中,增生性瘢痕肥大细胞中Gi-2αmRNA的表达明显弱于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P<0.01);SP作用后,Gi-2αmRNA在三种组织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G蛋白介导了SP刺激人皮肤和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分泌组胺的效应;Gi-2αmRNA的弱表达可能在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GTP结合蛋白质类 肥大细胞 组胺 瘢痕
下载PDF
解毒烧伤膏对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中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调控 被引量:3
5
作者 赵李平 利天增 +2 位作者 徐盈斌 柯昌能 张涛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8期110-112,i0005,共4页
目的:烫伤创面给予解毒烧伤膏治疗后,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愈合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9/11在中山大学北校区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取广东产成年杂种猪8只,用自制恒温恒压水浴循环烫伤仪建立猪深Ⅱ... 目的:烫伤创面给予解毒烧伤膏治疗后,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愈合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9/11在中山大学北校区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取广东产成年杂种猪8只,用自制恒温恒压水浴循环烫伤仪建立猪深Ⅱ度烫伤模型,于猪背部两侧以98℃热水烫12s,各制作一个直径8cm的圆形创面。一侧为解毒烧伤膏治疗侧,创面外用解毒烧伤膏,1次/d,另一侧为空白对照侧。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数据分析,分别在烫伤后第1,3,5,7,9,11天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纳入猪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猪深Ⅱ度创面烫伤后不同时间两侧的大体观察:解毒烧伤膏治疗侧创面愈合时间明显比空白对照侧提前[分别为(8.0±0.4),(10.3±0.6)d,P<0.05]。②猪深Ⅱ度创面烫伤后不同时间两侧的病理学观察结果:伤后第1天解毒烧伤膏治疗侧开始有基底层细胞增生,第5天可见明显增生的表皮细胞,细胞胞体较大,排列紧密,由单层上皮细胞向复层上皮细胞转化,并以毛囊区附近增生活跃。而空白对照侧第2天开始有局部细胞增生,至第7天增殖明显,细胞体积较小,分布疏松,以单层上皮细胞为主。③猪深Ⅱ度创面烫伤后不同时间肿瘤坏死因子α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肿瘤坏死因子α在解毒烧伤膏治疗侧和空白对照侧于伤后的表达均有两个高峰,空白对照侧高峰时间分别为伤后第3天和第9天,解毒烧伤膏治疗侧的第1个高峰也是伤后第3天,峰值略低于空白对照侧(17.71±3.32,17.79±3.43,t=1.37,P>0.05),第2个高峰则位于伤后第7天,较空白对照侧明显提前(P<0.01)。早期肿瘤坏死因子α主要表达在中性粒细胞,后期主要表达在单核细胞,部分血管内皮细胞亦见表达。④猪深Ⅱ度创面烫伤后不同时间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解毒烧伤膏治疗侧在伤后第1天开始表达(7.32±1.79),主要位于基底细胞,第5天显著表达(18.18±3.46),第7和9天维持高水平表达。空白对照侧在伤后第1天基本无表达(2.31±1.12),第3天表达较弱,细胞数量少,于第7天表达出现高峰(18.26±3.56),并于第9和11天维持高水平表达。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解毒烧伤膏治疗侧的表达明显早于空白对照侧(t=2.21~3.95,P<0.01)。结论:解毒烧伤膏能够促进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创面修复的早期表达,并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在创面修复后期的过度表达,有利于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毒 肿瘤坏死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低浓度利多卡因肿胀麻醉在体表大面积病变组织切除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赵李平 王明刚 +2 位作者 杜晓扬 余刚 汪洪源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6期830-831,共2页
目的:探讨低浓度利多卡因肿胀麻醉在体表大面积病变组织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2例体表大面积病变,其中神经纤维瘤11例、下肢淋巴水肿2例、巨痣9例,应用含0.02%利多卡因的低浓度肿胀麻醉技术,将病变组织完整或大部切除,观察其... 目的:探讨低浓度利多卡因肿胀麻醉在体表大面积病变组织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2例体表大面积病变,其中神经纤维瘤11例、下肢淋巴水肿2例、巨痣9例,应用含0.02%利多卡因的低浓度肿胀麻醉技术,将病变组织完整或大部切除,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所有病例术中麻醉满意、出血少、手术时间缩短、术后早期疼痛轻。结论:在体表大面积病变组织切除手术中局部注射低浓度肿胀液,术中出血少、降低了手术风险、术后恢复快,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胀麻醉 体表肿块 切除
下载PDF
切口减张缝合及弹性绷带包扎预防腋臭术后切缘糜烂 被引量:2
7
作者 赵李平 王明刚 +2 位作者 杜晓扬 钟晓红 汪凯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1年第7期1054-1055,共2页
目的:探讨切口减张缝合及弹性绷带包扎在预防腋臭术后切缘糜烂的效果。方法:根据腋毛区范围大小,在腋窝中部顺皮肤皱襞分别设计一至二条长2~3cm的切口,皮下分离腋毛区及区外1cm区域,去除汗腺,保留真皮下血管网,切口间断缝合,隔针与皮... 目的:探讨切口减张缝合及弹性绷带包扎在预防腋臭术后切缘糜烂的效果。方法:根据腋毛区范围大小,在腋窝中部顺皮肤皱襞分别设计一至二条长2~3cm的切口,皮下分离腋毛区及区外1cm区域,去除汗腺,保留真皮下血管网,切口间断缝合,隔针与皮下筋膜缝合减少缝合口的张力同时降低皮片移动度,皮片引流,弹性绷带适当加压包扎。结果:本组共45例89侧,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现切缘糜烂,随访0.5~1年,瘢痕不明显。结论:切口减张缝合及弹性绷带包扎可有效预防腋臭术后切缘糜烂,提高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张缝合 弹性绷带 腋臭
下载PDF
情绪管理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负性情绪以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赵李平 周艳仙 姚敏尔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第2期308-310,共3页
目的研究情绪管理训练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负性情绪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1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 目的研究情绪管理训练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负性情绪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1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治疗和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情绪管理训练法进行护理干预,时间为2个月。比较分析干预前和干预后2个月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分的大小。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以及GQOLI总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以及GQOLI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DS评分和SAS评分明显下降(P〈0.05),且干预后观察纽患者的SDS评分和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词汇回忆、故事记忆、图形描绘、言语流畅、数字广度、词汇学习、词汇再识、故事回忆、图形再识、编码、图片命名、线条角度等指标的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后各指标与干预前并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情绪管理训练法能够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管理训练 精神分裂症 负性情绪 认知功能
下载PDF
高效化板坯连铸生产的实现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李平 杨智 《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 CAS 2008年第3期19-22,共4页
针对连铸过程工艺条件及梅钢2#连铸机的本体设备,较为系统的阐述了板坯连铸实现高效化生产的几种关键性技术及应用措施。
关键词 高速连铸 结晶器 保护渣 电磁制动 二次冷却
下载PDF
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分离的条件优化
10
作者 赵李平 利天增 王明刚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4-355,共2页
目的探讨分离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MC)所用的I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的最佳浓度;获取MC,用于瘢痕瘙痒研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I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MC;甲苯胺蓝染色和番红复染,鉴定并计数MC。结果MC体积大、核呈蓝色,胞... 目的探讨分离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MC)所用的I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的最佳浓度;获取MC,用于瘢痕瘙痒研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I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MC;甲苯胺蓝染色和番红复染,鉴定并计数MC。结果MC体积大、核呈蓝色,胞浆内含紫红色分泌颗粒。当透明质酸酶浓度为1mg/ml时,与I型胶原酶浓度为1、2mg/ml组比较,Ⅰ型胶原酶浓度为3、4mg/ml组分离出的MC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但3mg/ml组与4mg/ml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当Ⅰ型胶原酶浓度为3mg/ml时,与透明质酸酶浓度为0.5mg/ml组比较,透明质酸酶浓度为1、2mg/ml组分离出的MC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但1mg/ml与2mg/ml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培养12h的细胞悬液中大部分黏附能力强的细胞已贴壁、溶解,而MC黏附性较差,轻轻摇动就可重新悬浮于培养液中。结论用Ⅰ型胶原酶和透质酸酶可以成功分离出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MC,最佳浓度分别为3、1mg/ml。分离的MC存活时间较长,可满足实验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肥大性 肥大细胞 细胞分离 瘙痒症 微生物胶原酶 透明质酸葡糖胺酶
下载PDF
P物质对人增生性瘢痕肥大细胞中刺激性G蛋白α亚基mRNA表达的影响
11
作者 赵李平 利天增 +1 位作者 祁少海 徐盈斌 《安徽医学》 2008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探讨P物质(SP)与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Ⅰ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肥大细胞,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G蛋白失活剂NEM对人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以及皮肤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影响;RT-PCR法分析SP对刺激性... 目的探讨P物质(SP)与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Ⅰ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肥大细胞,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G蛋白失活剂NEM对人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以及皮肤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影响;RT-PCR法分析SP对刺激性G蛋白(Gs)α亚基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SP均明显增强三种组织中MCs分泌组胺的效应,而NEM对其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对照组中,GsαmRNA在上述三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SP作用后,GsαmRNA在三种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增强,增生性瘢痕组与正常皮肤组和非增生性瘢痕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SP通过上调GsαmRNA在肥大细胞中的表达促进组胺的释放,这可能是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G蛋白 肥大细胞 组胺
下载PDF
荷负电气溶胶对大鼠烫伤创面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和β_1整合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徐盈斌 利天增 +4 位作者 祁少海 张涛 谢举临 柯昌能 赵李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29-1231,共3页
目的 研究荷负电气溶胶(aerosolbioelectricity ,ABE)对大鼠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 malgrowthfactor ,EGF)和β1 整合素表达的影响,探讨荷负电气溶胶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 制作SD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将4... 目的 研究荷负电气溶胶(aerosolbioelectricity ,ABE)对大鼠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 malgrowthfactor ,EGF)和β1 整合素表达的影响,探讨荷负电气溶胶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 制作SD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将40只鼠随机分为治疗组(n1 =2 0 )和对照组(n2 =2 0 )。治疗组应用荷负电气溶胶治疗,每次1 5h ,每天2次,直至创面愈合;对照组不作荷负电气溶胶治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检测创面愈合过程中EGF和β1 整合素表达水平。结果 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治疗组为(7±1 15 )d ,对照组为(9±1 3 4)d ,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提前(P <0 0 1)。免疫组化显示,治疗组伤后第2天可见EGF、β1 整合素开始表达于基底细胞和毛囊细胞,第5天表达显著,第6~9天持续高水平表达;对照组于第3天开始表达,第7天表达显著,第8~10天持续高水平表达。治疗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1)。创面愈合后两组表达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结论 通过上调EGF和β1整合素的表达而促进细胞增殖可能是荷负电气溶胶促进烧伤创面愈合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烧伤 创面愈合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整合素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糖尿病创面中向皮肤腺上皮的分化 被引量:8
13
作者 钟晓红 王明刚 +1 位作者 赵李平 高新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19-1022,共4页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目前已证实其在急性创面中能够向皮肤组织细胞转化,但在糖尿病创面中的分化报道甚少。目的:观察糖尿病创面皮肤微环境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皮肤附属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全骨髓法分离纯...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目前已证实其在急性创面中能够向皮肤组织细胞转化,但在糖尿病创面中的分化报道甚少。目的:观察糖尿病创面皮肤微环境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皮肤附属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全骨髓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三四代细胞行5-BrdU标记。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2周后在模型鼠背部制作圆形创面,取密度为1×109L-15-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mL注射于创面边缘,分别于细胞移植后2,3周切取创面中央再生组织制备切片,行BrdU和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结论:BrdU阳性细胞出现在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各层,部分阳性细胞位于皮脂腺及腺导管上皮中;连续切片中BrdU阳性细胞同时也表达角蛋白,以腺导管上皮多见。提示在糖尿病溃疡创面愈合过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皮肤附属器细胞分化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创面愈合 皮肤附属器 细胞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
下载PDF
倒L法内眦成形联合切开法重睑术的临床美学观察 被引量:15
14
作者 刘莉云 赵李平 +1 位作者 王明刚 杜晓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67-970,共4页
目的:研究术前术后眼外形及相关眉眼比例关系变化,探讨一种简单有效的内眦赘皮矫正方法。方法:受术者60例共120只眼,采用倒L法内眦成形联合切开法重睑术,术后2个月开始随访,测量并比较术前及随访时双侧睑裂宽度、容貌睑裂长度、内眦间... 目的:研究术前术后眼外形及相关眉眼比例关系变化,探讨一种简单有效的内眦赘皮矫正方法。方法:受术者60例共120只眼,采用倒L法内眦成形联合切开法重睑术,术后2个月开始随访,测量并比较术前及随访时双侧睑裂宽度、容貌睑裂长度、内眦间距、睫毛暴露长度及上翘度的变化,同时对眉眼间距、容貌睑裂长度及内眦间距间相关比例关系进行描述。结果:术后内眦角暴露良好,3个月后切口瘢痕不明显。双侧睑裂增大、睫毛暴露长度及上翘度增加,经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经内眦点的垂线和水平线、眉峰点的水平线及容貌外眦点的垂线,可构成一正方形结构。结论:经倒L法内眦赘皮矫正联合切开法重睑术后内眦及重睑形态良好,新的眉眼比例关系更自然、和谐,增加眼部美感,手术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L法内眦成形 重睑术 眼外形变化
下载PDF
慢性难愈合创面细菌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祁少海 刘坡 +5 位作者 利天增 谢举临 徐盈斌 张涛 陈晓东 赵李平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比较慢性难愈合创面细菌菌种及药物敏感性差异,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选取1989~2003年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88例慢性难愈合创面住院患者中行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 目的比较慢性难愈合创面细菌菌种及药物敏感性差异,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选取1989~2003年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88例慢性难愈合创面住院患者中行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慢性难愈合创面最常见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30.1%)、金黄色葡萄球菌(15.0%)、大肠埃希菌(10.6%).(2)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92.7%,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为84.2%,阿米卡星为76.9%,环丙沙星为61.2%;革兰阳性杆菌对万古霉素、氯霉素和复方新诺明敏感率依次为94.7%、52.9%和80.0%.(3)慢性难愈合创面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率依次为95.7%、72.7%和7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为氯霉素100%、万古霉素90.9%、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90.0%.结论(1)慢性难愈合创面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2)耐万古霉素菌株出现,合理用药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难愈合创面 细菌 抗药性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糖尿病模型创面中向表皮细胞分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钟晓红 王明刚 +1 位作者 赵李平 高新宇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1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皮肤创面微环境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取第3~4代细胞,应用5-溴脱氧尿嘧啶(5-BrdU)标记技术进行细胞标记;同时采用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制... 目的:探讨糖尿病皮肤创面微环境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取第3~4代细胞,应用5-溴脱氧尿嘧啶(5-BrdU)标记技术进行细胞标记;同时采用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2周后,在大鼠背部人工造成圆形创面,将已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注射方式回植入糖尿病大鼠创面组织周围,分别于注射后2、3周取材,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行BrdU和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BrdU阳性细胞出现在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各层,连续切片表皮层中部分阳性细胞同时也表达角蛋白。结论:在糖尿病溃疡愈合过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表皮细胞分化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糖尿病 创面愈合 表皮细胞 细胞分化
下载PDF
自体软骨移植在单侧唇裂鼻畸形整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谢远亮 杜晓扬 +2 位作者 水庆付 王明刚 赵李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2-305,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软骨移植在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整复中的应用。方法术前对患者鼻翼软骨、鼻中隔软骨等亚细结构的发育状况进行分析,在充分解剖复位的基础上,采用自体软骨植入等方法,重塑鼻部形态。结果本组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患者14例,通过... 目的探讨自体软骨移植在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整复中的应用。方法术前对患者鼻翼软骨、鼻中隔软骨等亚细结构的发育状况进行分析,在充分解剖复位的基础上,采用自体软骨植入等方法,重塑鼻部形态。结果本组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患者14例,通过自体软骨移植矫正,随访6个月~1年,外鼻形态持久、满意,移植物无外露、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自体软骨移植修复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能够获得良好的鼻通气功能和稳定、满意的鼻部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唇裂 鼻畸形 自体软骨
下载PDF
应用肿胀麻醉技术微创小切口治疗中重度男性乳房发育症 被引量:12
18
作者 钟晓红 王明刚 +2 位作者 赵李平 水庆付 褚燕军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7期920-922,共3页
目的:寻找一种切口小、创伤小的治疗中重度男性乳房发育的手术方法。方法:应用肿胀麻醉技术,在局麻下作男性发育乳房的脂肪抽吸,同时取乳晕缘小切口切除增生肥大的腺体。结果:21例男性乳房发育患者肥大的乳房减小,切口瘢痕小且隐蔽。随... 目的:寻找一种切口小、创伤小的治疗中重度男性乳房发育的手术方法。方法:应用肿胀麻醉技术,在局麻下作男性发育乳房的脂肪抽吸,同时取乳晕缘小切口切除增生肥大的腺体。结果:21例男性乳房发育患者肥大的乳房减小,切口瘢痕小且隐蔽。随访6~60月,无复发。结论:对于中重度男性乳房发育症,应用肿胀麻醉技术微创小切口出血少、切口小、创伤小,是一种治疗该病的理想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胀麻醉技术 小切口 男性乳房发育
下载PDF
保留真皮下血管网腋臭腺体剥脱术并发症的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杜晓扬 褚燕军 +1 位作者 水庆付 赵李平 《安徽医学》 2008年第3期243-244,共2页
目的探讨保留真皮下血管网行腋臭腺体剥脱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改进手术方法。方法回顾2002年3月至2008年3月352例采用保留真皮下血管网行腋臭腺体剥脱术恢复情况,并对其所产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352例中无异味腋下皮片存活良好、切口... 目的探讨保留真皮下血管网行腋臭腺体剥脱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改进手术方法。方法回顾2002年3月至2008年3月352例采用保留真皮下血管网行腋臭腺体剥脱术恢复情况,并对其所产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352例中无异味腋下皮片存活良好、切口愈合良好314例;腋下散在表皮坏死26例;皮片部分坏死3例;术后血肿7例;血清肿6例;异味轻度残留7例;局部感染0例。上肢功能障碍0例。结论通过对保留真皮下血管网行腋臭腺体剥脱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臭 顶泌腺 真皮下血管网
下载PDF
鼻假体联合带骨膜耳廓软骨矫治鼻亚单位凹陷 被引量:5
20
作者 汪洪源 王明刚 +3 位作者 赵李平 杜晓阳 汪凯 方泓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7期1121-1123,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鼻假体联合带骨膜耳廓软骨矫治鼻亚单位凹陷的方法及美学效果。方法:根据鼻部凹陷的部位和范围,按鼻美学亚单位分区设计,切取合适的不同部位、相应形状和大小的带骨膜的耳廓软骨联合鼻假体置入相应凹陷区域进行矫治。对鼻... 目的:探讨采用鼻假体联合带骨膜耳廓软骨矫治鼻亚单位凹陷的方法及美学效果。方法:根据鼻部凹陷的部位和范围,按鼻美学亚单位分区设计,切取合适的不同部位、相应形状和大小的带骨膜的耳廓软骨联合鼻假体置入相应凹陷区域进行矫治。对鼻根区、鼻背区凹陷可单纯应用鼻假体矫治;对合并鼻尖区凹陷应用鼻假体联合类似"盾牌"的耳甲腔软骨矫治;对合并鼻翼区凹陷应用鼻假体联合"帽状"耳甲腔或耳甲艇软骨矫治;对合并鼻背旁凹陷运用鼻假体联合"飞燕"状耳甲腔和耳甲艇结合软骨矫治;对合并鼻小柱区短缩运用鼻假体联合耳屏软骨支撑矫治。结果:自2009年4月~2011年12月采用上述方法临床应用24例,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经随访3~24个月,未出现鼻假体外露或偏斜,2例仍有轻度凹陷,其余病例畸形矫正满意,外形美观,供区耳廓无明显变形。结论:应用鼻假体联合带骨膜耳廓软骨矫治鼻亚单位凹陷畸形,位置精确,软骨易于成活,吸收率少,鼻形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膜 耳廓软骨 矫治 鼻亚单位 凹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