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对硝酸甘油致偏头痛小鼠疼痛行为及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影响
1
作者 徐晓白 张若滔 +8 位作者 王雪飞 温雅丽 王握瑜 刘璐 赵洛鹏 李志娟 王麟鹏 郭静 李彬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93-298,305,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硝酸甘油致偏头痛小鼠疼痛行为及三叉神经血管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假针组、电针组,每组5只。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小鼠于实验第1,3,5,7,9,11,13天给予10 mg/k... 目的观察电针对硝酸甘油致偏头痛小鼠疼痛行为及三叉神经血管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假针组、电针组,每组5只。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小鼠于实验第1,3,5,7,9,11,13天给予10 mg/kg硝酸甘油腹腔注射建立慢性偏头痛模型。在每次注射后30 min,电针组和假针组进行电针干预。实验当天(第0天)注射前及实验第2,4,6,8,10,12,14天分别检测小鼠眶周机械痛阈及后足机械痛阈、热痛痛阈;实验第14天,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三叉神经节中c-F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第6,8,10,12,14天,模型组小鼠的眶周机械刺激反应评分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实验第10,12,14天,电针组小鼠的眶周机械刺激反应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模型组(P均<0.05),且电针组小鼠实验第12,14天的眶周机械刺激反应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假针组(P均<0.05)。实验第8,10,12,14天,模型组小鼠的后足50%撤退阈值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后足热痛撤退潜伏期均明显短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实验第10,12,14天,电针组小鼠的后足50%撤退阈值均明显高于同期模型组(P均<0.05),后足热痛撤退潜伏期均明显长于同期模型组(P均<0.05),且电针组小鼠实验第12,14天的后足50%撤退阈值明显高于同期假针组(P均<0.05),后足热痛撤退潜伏期均明显长于同期假针组(P均<0.05)。模型组小鼠血清NO、CGRP水平和三叉神经节中c-Fos阳性表达平均光密度、c-Fos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电针组各指标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电针能明显改善硝酸甘油致慢性偏头痛小鼠的疼痛行为,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NO、CGRP水平及三叉神经敏化蛋白c-Fos的表达,从而改善三叉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硝酸甘油 电针 三叉神经血管系统
下载PDF
李彬教授基于“调气通浊,畅达阳明”理论治疗肥胖症的经验
2
作者 翟描忻 徐晓白 +4 位作者 刘璐 赵洛鹏 王迷娜 王鹏 李彬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8期136-140,共5页
肥胖是以脂肪过量囤积为表现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针灸治疗肥胖具有一定的优势。李彬教授传承名老中医经验,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肥胖具有“少气、气涩、多浊”的病理特点,阐述其具体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气”“通浊”“畅达阳... 肥胖是以脂肪过量囤积为表现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针灸治疗肥胖具有一定的优势。李彬教授传承名老中医经验,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肥胖具有“少气、气涩、多浊”的病理特点,阐述其具体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气”“通浊”“畅达阳明”的治则治法,认为肥胖的治疗在于三者联合运用,调气在于补益三焦之气、理顺三焦气机,通浊在于通泄无形郁热、祛除有形痰湿瘀血,畅达阳明旨在恢复纳泻平衡。李彬教授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针灸方法,重视按三焦分部针对性取穴,灵活运用不同补泻特性的针灸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肥胖 调气 通浊 阳明
下载PDF
慢性偏头痛之“阳郁络阻”病机探讨
3
作者 张家润 赵洛鹏 +3 位作者 徐晓白 韩芳 刘璐 李彬 《中医药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7-10,共4页
针对慢性偏头痛的疾病特点,导师李彬教授提出“阳郁络阻”为本病的主要病机。“阳郁络阻”即“阳气郁滞,脑络瘀阻”,风、寒、湿、热等邪气和情志内伤致阳气郁滞,阴血亏少、有形之邪尤其是痰浊与瘀血会造成脑络瘀阻,“阳郁”与“络阻”... 针对慢性偏头痛的疾病特点,导师李彬教授提出“阳郁络阻”为本病的主要病机。“阳郁络阻”即“阳气郁滞,脑络瘀阻”,风、寒、湿、热等邪气和情志内伤致阳气郁滞,阴血亏少、有形之邪尤其是痰浊与瘀血会造成脑络瘀阻,“阳郁”与“络阻”相互影响,缠绵不愈,最终导致慢性偏头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偏头痛 阳郁 络阻 病机
下载PDF
偏头痛病理生理机制与5-HT_7受体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徐晓白 刘璐 +5 位作者 赵洛鹏 曲正阳 朱玉璞 张雅杰 李瑷同 王麟鹏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74-280,共7页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性功能障碍,病理生理改变以疼痛阈值降低为主,主要涉及下行痛觉调节失调、三叉神经及自主神经系统活性改变和丘脑敏化等机制。目前偏头痛尚未有令人满意的药物治疗方案,故寻找新的作用靶点迫在眉睫。当前研究认为...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性功能障碍,病理生理改变以疼痛阈值降低为主,主要涉及下行痛觉调节失调、三叉神经及自主神经系统活性改变和丘脑敏化等机制。目前偏头痛尚未有令人满意的药物治疗方案,故寻找新的作用靶点迫在眉睫。当前研究认为,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能神经通路涉及疼痛调节,且5-羟色胺7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7 Receptor,5-HT_7R)通路在疼痛调节中有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索5-HT_7受体在偏头痛发病中的病理机制,特于PUBMED和中国知网中搜索了1969至2017年来关于疼痛与5-HT_7受体以及偏头痛与5-HT_7受体的相关文献。从中汇总5-HT_7受体通路效应机制,为进一步明确以5-HT_7受体通路为作用靶点的偏头痛防治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病理生理机制 5-HT7受体 下行疼痛调节通路
下载PDF
月经性偏头痛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璐 孙馥箐 +2 位作者 赵洛鹏 景向红 李彬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79-684,共6页
偏头痛在生育年龄女性患病率最高。关于月经周期对偏头痛影响的全面了解,可以帮助临床提供有针对性和适当的药物(包括激素)治疗策略,更好地帮助偏头痛病人提高疗效及降低致残率。本文将对月经性偏头痛的流行病学、诊断、发病机制、药物... 偏头痛在生育年龄女性患病率最高。关于月经周期对偏头痛影响的全面了解,可以帮助临床提供有针对性和适当的药物(包括激素)治疗策略,更好地帮助偏头痛病人提高疗效及降低致残率。本文将对月经性偏头痛的流行病学、诊断、发病机制、药物治疗逐一进行综述,为月经性偏头痛临床管理规范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经性偏头痛 单纯性月经性偏头痛 月经相关性偏头痛 急性期治疗 预防性治疗
下载PDF
偏头痛:中枢敏化与皮肤异常性疼痛 被引量:15
6
作者 裴培 刘璐 +2 位作者 赵洛鹏 崔莹雪 王麟鹏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28-132,共5页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复杂性神经系统疾病,皮肤异常性疼痛是其重要的临床特征,研究发现这种异常性疼痛是中枢敏化所致。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二级、三级神经元的敏化和中枢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的失衡介导了不同部位的皮肤异常性疼痛。有关中...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复杂性神经系统疾病,皮肤异常性疼痛是其重要的临床特征,研究发现这种异常性疼痛是中枢敏化所致。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二级、三级神经元的敏化和中枢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的失衡介导了不同部位的皮肤异常性疼痛。有关中枢敏化及皮肤异常性疼痛的机制研究及其对疾病进展及治疗的影响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拟对此进行综述,以冀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中枢敏化 皮肤异常性疼痛
下载PDF
电针对偏头痛大鼠5-HT_(1D)受体表达的调控作用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赵洛鹏 刘璐 +3 位作者 裴培 曲正阳 朱玉璞 王麟鹏 《吉林中医药》 2017年第7期711-714,共4页
目的研究电针对偏头痛大鼠5-HT_(1D)受体的调控作用,探索电针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单穴组(风池)(EA1组),配穴组(风池+阳陵泉)(EA2组),非穴组(NA组)。C组只予以电极安置手... 目的研究电针对偏头痛大鼠5-HT_(1D)受体的调控作用,探索电针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单穴组(风池)(EA1组),配穴组(风池+阳陵泉)(EA2组),非穴组(NA组)。C组只予以电极安置手术,其余各组在电刺激后予以相应电针治疗。电子von Frey测量大鼠头面部机械痛阈(第0、2、4、6天);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对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节(TG)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TNC)的5-HT_(1D)受体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在第0天,各组大鼠机械痛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第2、4和6天,M组大鼠机械痛阈显著低于C组(P<0.001),EA1组和EA2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A组与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5-HT_(1D)受体表达显著降低(P<0.001),EA1组与EA2组的5-HT_(1D)受体表达显著高于M组(P<0.001),NA组与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A2组的5-HT_(1D)受体表达高于EA1组(P<0.05)。结论电针对偏头痛大鼠TG与TNC部位的5-HT_(1D)受体表达起到上调作用,可能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皮肤异常性疼痛 5-HT1D受体 电针
下载PDF
电针对电刺激硬脑膜偏头痛大鼠模型5-HT_(1B)受体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朱玉璞 裴培 +3 位作者 刘璐 赵洛鹏 曲正阳 王麟鹏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2期3058-3062,共5页
目的:探讨电针对电刺激硬脑膜大鼠偏头痛模型5-HT_(1B)受体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对照组(C,只进行手术,不进行硬脑膜电刺激)、模型组(M,造模不给予电针)、单穴组(EA1,造模并给予电针风池穴)、... 目的:探讨电针对电刺激硬脑膜大鼠偏头痛模型5-HT_(1B)受体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对照组(C,只进行手术,不进行硬脑膜电刺激)、模型组(M,造模不给予电针)、单穴组(EA1,造模并给予电针风池穴)、双穴组(EA2,造模并给予电针风池穴、阳陵泉穴)和假穴组(SA,造模并给予电针假穴)。实验前检测面部机械痛阈基线,实验第2、4、6天分别测定大鼠足面部的机械痛阈。实验第7天取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核,用相对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5-HT_(1B)受体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用蛋白印迹法测定5-HT_(1B)受体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单穴组和双穴组的痛阈显著提高(P<0.05),且双穴组高于单穴组(P<0.05);单穴组和双穴组5-HT_(1B)受体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比模型组显著提高(P<0.05),且双穴组高于单穴组(P<0.05)。结论:电针对偏头痛大鼠模型有治疗作用,且双穴组优于单穴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偏头痛 电刺激硬脑膜 5-HT1B受体
下载PDF
电针对偏头痛超早期大鼠下行通路5-HT_(1A)受体表达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赵洛鹏 刘璐 +2 位作者 裴培 曲正阳 王麟鹏 《北京中医药》 2017年第4期326-329,333,共5页
目的研究电针对偏头痛超早期大鼠下行通路中5-HT_(1A)受体的调控作用。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单穴组(EA1组)、配穴组(EA2组)、非穴组(NA组)5组,C组只予以电极安置手术,其余各组在电刺激后予以相... 目的研究电针对偏头痛超早期大鼠下行通路中5-HT_(1A)受体的调控作用。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单穴组(EA1组)、配穴组(EA2组)、非穴组(NA组)5组,C组只予以电极安置手术,其余各组在电刺激后予以相应电针治疗。第0、2、4、6天测量大鼠头面部与后足底的机械痛阈,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荧光对偏头痛超早期大鼠的中缝大核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5-HT_(1A)受体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在第0天,各组大鼠机械痛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4、6天,M组大鼠机械痛阈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A1组、EA2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组与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5-HT_(1A)受体表达与C组、EA1组和EA2组相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N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对偏头痛超早期大鼠中缝大核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部位的5-HT_(1A)受体表达能起到抑制作用,可能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皮肤异常性疼痛 5-HT1A受体 电针
原文传递
偏头痛静息态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雅杰 刘璐 +6 位作者 刘鹏 徐晓白 赵洛鹏 曲正阳 朱玉璞 陈斯琦 王麟鹏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4期291-295,共5页
偏头痛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发作时以一侧或双侧头部搏动样疼痛为典型临床表现;少数病人发作前伴有视觉、感觉和运动等先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由于具有干扰因素少、容易对照、干预程序单一等优势,偏头痛静息态... 偏头痛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发作时以一侧或双侧头部搏动样疼痛为典型临床表现;少数病人发作前伴有视觉、感觉和运动等先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由于具有干扰因素少、容易对照、干预程序单一等优势,偏头痛静息态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拟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冀为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静息态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电针对硝酸甘油偏头痛大鼠模型行为学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朱玉璞 裴培 +2 位作者 刘璐 赵洛鹏 王麟鹏 《北京中医药》 2017年第4期317-320,共4页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硝酸甘油偏头痛大鼠模型的行为学改变。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模型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模型对照组、皮下注射硝酸甘油+电针治疗观察组4组。实验第0天测定痛阈基线,第1、2、3天分...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硝酸甘油偏头痛大鼠模型的行为学改变。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模型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模型对照组、皮下注射硝酸甘油+电针治疗观察组4组。实验第0天测定痛阈基线,第1、2、3天分别处理并测定各组大鼠痛阈。结果模型对照组痛阈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较模型对照组痛阈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痛阈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对偏头痛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甘油 偏头痛模型大鼠 针刺 机械痛阈
原文传递
偏头痛感觉定量检测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雅杰 刘璐 +4 位作者 徐晓白 赵洛鹏 曲正阳 朱玉璞 王麟鹏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19-622,627,共5页
偏头痛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多为偏侧,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感觉定量检测可对多种感觉进行定... 偏头痛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多为偏侧,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感觉定量检测可对多种感觉进行定量判断,是一种无创、操作简单且可重复进行的神经物理学技术。本文拟对其常用仪器类别、检测部位、检测时间及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以为偏头痛感觉定量检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感觉定量检测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腧穴配伍理论新解 被引量:6
13
作者 马婷婷 裴培 +2 位作者 遆逸辰 赵洛鹏 王麟鹏 《北京中医药》 2016年第3期244-246,共3页
古籍中有大量对腧穴配伍的记载,但多数记载为配伍规律形式的概括,而无法揭示腧穴配伍规律的本质。腧穴因其所在部位、所属经脉不同而有其不同的功效主治,而腧穴配伍,无论是按照腧穴部位配伍或者所属经脉配伍,均是以所选穴位的功效主治... 古籍中有大量对腧穴配伍的记载,但多数记载为配伍规律形式的概括,而无法揭示腧穴配伍规律的本质。腧穴因其所在部位、所属经脉不同而有其不同的功效主治,而腧穴配伍,无论是按照腧穴部位配伍或者所属经脉配伍,均是以所选穴位的功效主治为前提的;辨证论治中,辨证取穴是在治疗本病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病因、证候或者体质施以穴位的加减,无法完全遵循腧穴配伍以腧穴特异性为前提这一规律,是腧穴配伍的延展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腧穴配伍 腧穴特异性
原文传递
非药物疗法治疗慢性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洛鹏 刘璐 李彬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2期3186-3189,共4页
慢性偏头痛是一种失能性神经系统疾病,全球发病率约2%。尚无可用的特效疗法,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非药物治疗为辅。近年来,有关非药物疗法治疗慢性偏头痛的研究不断增加,部分非药物疗法在研究中显示出对慢性偏头痛治疗效应,... 慢性偏头痛是一种失能性神经系统疾病,全球发病率约2%。尚无可用的特效疗法,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非药物治疗为辅。近年来,有关非药物疗法治疗慢性偏头痛的研究不断增加,部分非药物疗法在研究中显示出对慢性偏头痛治疗效应,文章对近期非药物疗法治疗慢性偏头痛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偏头痛 枕神经刺激法 枕大神经阻滞法 针刺 非药物疗法
下载PDF
膝骨关节炎炎性因子及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0
15
作者 王迷娜 刘璐 +4 位作者 赵洛鹏 袁芳 付渊博 徐晓白 李彬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4期388-392,共5页
膝骨关节炎是关节炎中最常见的类型,以关节软骨变形、退化、患者感到关节疼痛活动不适为表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了社会的医疗负担。膝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本文对膝骨关节炎涉及的炎性因子及信号通路进行综述,发现所涉... 膝骨关节炎是关节炎中最常见的类型,以关节软骨变形、退化、患者感到关节疼痛活动不适为表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了社会的医疗负担。膝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本文对膝骨关节炎涉及的炎性因子及信号通路进行综述,发现所涉及的炎性因子大多为白细胞介素类,如IL-1β、IL-6、IL-15、IL-17、IL-18等,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类,如TNF-α。这些炎性因子通过激活相应通路以及促进炎性介质释放,从而加重膝骨关节炎。膝骨关节炎涉及的炎性信号通路纷繁复杂,Notch通路、Wnt通路、SDF-1/CXCR4通路、TLRs通路、MAPKs通路、Hippo-YAP通路、OPG-RANK-RANKL通路和TGF-β通路等均可参与膝骨关节炎的调节,其中与炎性机制相关的通路以MAPKs通路、TLRs通路为主。不同的信号通路均可引起膝关节软骨的破坏,促进软骨细胞凋亡,最终导致膝关节内环境稳态的进一步失衡。同时,信号通路的激活又能促进炎性因子的释放,故在炎性因子与信号通路级联反应作用下,膝骨关节炎不断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信号通路 炎性因子 综述
下载PDF
慢性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现状及针刺潜在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4
16
作者 喻珮 刘璐 +3 位作者 赵洛鹏 徐晓白 王鹏 李彬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7期2383-2388,共6页
慢性偏头痛通常由偏头痛进展而来,每月头痛超过15 d,高发焦虑抑郁等慢性共病,致残性更甚,严重损害了患者的生命质量。近年来慢性偏头痛发病率逐年上升,然而其慢性化进展的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清晰,给临床预防性治疗及进一步机制研究带来了... 慢性偏头痛通常由偏头痛进展而来,每月头痛超过15 d,高发焦虑抑郁等慢性共病,致残性更甚,严重损害了患者的生命质量。近年来慢性偏头痛发病率逐年上升,然而其慢性化进展的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清晰,给临床预防性治疗及进一步机制研究带来了阻碍,探讨慢性偏头痛进展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可能对临床治疗产生积极指导作用。现从非典型疼痛处理、中枢致敏、皮质高兴奋性和大脑可塑性改变方面对慢性偏头痛的进展机制进行综述,并对针刺干预慢性偏头痛的潜在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预防性治疗慢性偏头痛,以及防止偏头痛慢性化进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偏头痛 病理生理机制 针刺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六寸金针透刺治疗甲状腺结节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志娟 王鑫 +4 位作者 刘璐 赵洛鹏 薛立文 王少松 李彬 《针灸临床杂志》 2021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比较金针与不锈钢针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由曲池穴进针,透刺至臂臑穴。每次治疗60 min,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甲状腺结节直径的变化... 目的:比较金针与不锈钢针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由曲池穴进针,透刺至臂臑穴。每次治疗60 min,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甲状腺结节直径的变化、甲状腺结节直径变化率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金针组甲状腺结节直径在治疗3个月时明显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锈钢针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金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32.0%(8/25),不锈钢针组为11.5%(3/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金针组甲状腺结节直径变化率与不锈钢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金针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小于不锈钢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针可以有效缩小甲状腺结节,并改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痰结血瘀 金针 透刺
下载PDF
针刺治疗慢性偏头痛神经可塑性影响机制 被引量:16
18
作者 徐晓白 刘璐 +4 位作者 赵洛鹏 曲正阳 朱玉璞 张雅杰 王麟鹏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34-1140,共7页
慢性偏头痛是致残率高但关注度不足的一种神经功能障碍疾病。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国传统的针刺疗法是一种疗效高、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式。通过对1981年至2017年中国知网及Pub Med数据库中针灸和偏头痛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探索针刺... 慢性偏头痛是致残率高但关注度不足的一种神经功能障碍疾病。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国传统的针刺疗法是一种疗效高、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式。通过对1981年至2017年中国知网及Pub Med数据库中针灸和偏头痛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探索针刺对慢性偏头痛神经可塑性影响机制。认为慢性偏头痛的进展涉及神经可塑性在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从电生理、分子生化和影像学3个方面论证偏头痛慢性化过程中与神经敏化有关的神经可塑性;针刺亦通过其神经可塑性机制治疗和预防慢性偏头痛,但目前并没有相关的文献总结,阻碍了针刺治疗慢性偏头痛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偏头痛 神经可塑性 针刺治疗 病理生理机制
原文传递
5-HT能神经通路参与偏头痛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9
作者 裴培 刘璐 +3 位作者 赵洛鹏 曲正阳 唐楚英 王麟鹏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2016年第4期497-501,共5页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复杂性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证实,下行抑制/易化系统的5-HT能神经通路通过分布在三叉神经血管痛觉通路各级结构上不同亚型的5-HT受体,介导了下行抑制/易化系统中抑制和易化疼痛的双重调痛作用,与偏头痛病理生理机制的...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复杂性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证实,下行抑制/易化系统的5-HT能神经通路通过分布在三叉神经血管痛觉通路各级结构上不同亚型的5-HT受体,介导了下行抑制/易化系统中抑制和易化疼痛的双重调痛作用,与偏头痛病理生理机制的形成及治疗密切相关。本文拟对与偏头痛相关的5-HT受体亚型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下行抑制/易化系统 5-HT 5-HT受体
原文传递
火针疗法的“破”和“立”作用及临床应用初探 被引量:37
20
作者 赵洛鹏 刘璐 +5 位作者 王一战 袁芳 付渊博 李志娟 喻珮 李彬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255-1257,共3页
火针的疗效可以总结为两大方面:"破"的作用和"立"的作用,即通过"破"一个旧的、病理的状态,引发一系列动态调整,最终创"立"一个新的、生理的稳态,从而恢复健康。"破"的作用通过散、... 火针的疗效可以总结为两大方面:"破"的作用和"立"的作用,即通过"破"一个旧的、病理的状态,引发一系列动态调整,最终创"立"一个新的、生理的稳态,从而恢复健康。"破"的作用通过散、消、排、引、攻等途径实现;"立"的作用通过助、壮、补、温等途径实现。临床应用中,医者应基于病证及患者本身进行整体辨证和局部辨证,来决定是否实施火针。对于能施行火针的患者,厘定"破"和"立"的权重,选择不同粗细的火针施行不同温度、轻重、深浅、徐疾、频次的操作,达到调气、温补、破瘀、消融、散结等"破"的作用和温补、敛疮、修复等"立"的功效,从而调整机体失衡的状态,以实现人体的阴阳平衡。火针疗法的"破"和"立"的权重、量效关系研究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针 火针疗法 破立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