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金属-PAHs污染土壤植物微生物修复效果及机理
1
作者 贾建丽 高小龙 +4 位作者 张犇 赵燊炜 韩宇欣 原浩坤 王业荃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16,共12页
针对焦化厂等土壤中铬(Cr)、砷(As)重(类)金属和菲(Phe)、苯并[a]芘(BaP)等多环芳烃(PAHs)风险高、绿色低碳修复技术缺乏等突出问题,以黑麦草-玉米-食醚红球菌(Rhodococcus aetherivorans,BW2)开展植物微生物联合。结果表明,63 d后植物... 针对焦化厂等土壤中铬(Cr)、砷(As)重(类)金属和菲(Phe)、苯并[a]芘(BaP)等多环芳烃(PAHs)风险高、绿色低碳修复技术缺乏等突出问题,以黑麦草-玉米-食醚红球菌(Rhodococcus aetherivorans,BW2)开展植物微生物联合。结果表明,63 d后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组土壤中Cr、As、Phe和BaP浓度分别下降9.63%、5.28%、45.14%和26.87%,其中重金属的去除主要依赖于植物作用,而PAHs去除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生物与植物的共同作用;植物主要吸收可提取态重金属,63 d后不同修复组土壤中可交换态Cr平均下降2.19%,而As则由于降解作用使修复过程中可交换态增加;可交换态Cr和碳酸盐结合态Cr与土壤中放线菌门呈强正相关,2种形态As则与拟杆菌门、装甲菌门、FBP菌门和浮霉菌门呈正相关。污染物去除效率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同时受酶活性和不同功能微生物丰度的动态影响,反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也在土壤污染物种类、浓度及理化性质等综合作用下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多环芳烃 复合污染土壤 食醚红球菌 黑麦草-玉米 联合修复
下载PDF
中国西北某煤化工区土壤中砷的人体健康风险及其安全阈值 被引量:7
2
作者 贾建丽 李小军 +7 位作者 杨乐 胡磊 赵燊炜 马晓燕 张凯 姚鹏 史少贺 么琳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4-132,共9页
本研究对中国西北某大型煤化工区的土壤样品进行采集。通过密闭消解后应用ICP-CCT-MS法对土壤样品中砷(As)含量进行测定,选取吸入土壤颗粒、皮肤接触、经口摄入3种主要的暴露途径,对煤化工区3个不同煤气化单元土壤中As的人体健康风险... 本研究对中国西北某大型煤化工区的土壤样品进行采集。通过密闭消解后应用ICP-CCT-MS法对土壤样品中砷(As)含量进行测定,选取吸入土壤颗粒、皮肤接触、经口摄入3种主要的暴露途径,对煤化工区3个不同煤气化单元土壤中As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煤化工区土壤中As的单物质综合致癌风险为可接受水平的6~9倍,As的危害商则在可接受水平范围之内。煤化工区土壤中As的人体健康风险以经口摄入为主体暴露途径,该途径下致癌风险的贡献率占全部致癌风险的68.64%。在对各暴露途径致癌风险控制值计算的基础上选择致癌风险贡献率最高、控制值最低的经口摄入途径的控制值1.59mg/kg作为该煤化工区土壤中As的参考安全阈值。结合中国煤化工行业发展特点、区域土壤中As的背景值水平、地区气候和地质特点等,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As的人体健康风险可接受水平差异和可行性,才能综合确定特定煤化工区域土壤环境中As的安全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癌风险 危害商 煤化工 As 土壤 安全阈值
下载PDF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学方法探索 被引量:3
3
作者 贾建丽 赵燊炜 于妍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7年第1期35-38,共4页
环境土壤学及其实验课程作为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培养创新性专业人才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环境土壤学实验既是验证环境土壤学理论的主要载体,又是为环境土壤学实践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建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高水平地... 环境土壤学及其实验课程作为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培养创新性专业人才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环境土壤学实验既是验证环境土壤学理论的主要载体,又是为环境土壤学实践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建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高水平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在分析环境土壤学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土壤学 实验教学 教学方法 创新人才
下载PDF
燃煤电厂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其源解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邹祎萍 娄满君 +3 位作者 么琳颖 何海斌 赵燊炜 贾建丽 《矿业科学学报》 2019年第2期170-178,共9页
本研究以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优控的16种多环芳烃(PAHs)为研究对象,对我国西南某地燃煤电厂采集的10个土壤样品,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方法(GC-MS)测定样品PAHs含量,分析PAHs含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以污染物源解析方法确定燃... 本研究以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优控的16种多环芳烃(PAHs)为研究对象,对我国西南某地燃煤电厂采集的10个土壤样品,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方法(GC-MS)测定样品PAHs含量,分析PAHs含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以污染物源解析方法确定燃煤电厂土壤PAHs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该电厂土壤中16种PAHs均有检出,其含量范围为4 706~12 175μg/kg,均值为7 436μg/kg,与国内外其他工业区相比属于中度偏高污染;电厂土壤中PAHs含量随距离的增加总体上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600 m处采样点PAHs含量出现大幅上升,且不同环数的PAHs与∑_(16)PAHs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不同层土壤的∑_(16)PAHs含量变化特征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200 m处采样点的∑_(16)PAHs含量最高。电厂土壤中PAHs主要来自于石油源和煤的燃烧,其中煤燃烧源的贡献率为67.93%,交通源贡献率为21.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土壤环境 多环芳烃 污染特征 源解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