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不同秸秆还田措施对土壤供磷能力的影响
1
作者 丁井魁 徐博 +5 位作者 叶新新 孙瑞波 熊启中 温延臣 张朝春 赵秉强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10-116,共7页
研究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长期不同秸秆还田措施对土壤磷素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提高该地区土壤供磷能力提供理论依据。依托山东禹城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7年),研究了秸秆不还田(CK)、小麦秸秆单季还田(W)、玉米秸秆单季... 研究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长期不同秸秆还田措施对土壤磷素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提高该地区土壤供磷能力提供理论依据。依托山东禹城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7年),研究了秸秆不还田(CK)、小麦秸秆单季还田(W)、玉米秸秆单季还田(M)和小麦玉米秸秆双季还田(D)4个处理对土壤有效磷含量和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与CK相比,3种秸秆还田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W、M和D处理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47.5%、15.4%和12.2%,而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分别降低了49.1%、30.5%和31.7%。不同秸秆还田措施均对潮土磷吸附特征产生了影响:与CK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均能显著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W、M和D处理土壤磷平均吸附量分别下降了10.7%、7.5%和5.1%;单季秸秆还田处理W的土壤最大吸磷量(Q_(m))显著低于CK处理,但M和D处理土壤Q_(m)与CK没有显著差异;秸秆还田处理的磷吸附饱和度(DPS)均有所增加,但仅单季秸秆还田处理(W和M处理)的磷吸附饱和度显著高于CK。3种秸秆还田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磷解吸能力,各处理土壤磷解吸率表现为W>D≈M>CK,而秸秆还田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土壤磷解吸滞后系数(HI),规律表现为CK>D≈M>W。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交换性钙含量与土壤磷吸附解吸能力显著相关。以上结果说明,在石灰性潮土中,单季和双季秸秆还田均能减少土壤对磷的吸附及增加其对磷的解吸能力,从而提升土壤供磷能力,且小麦单季秸秆还田效果优于其他两个秸秆还田处理。降低土壤中交换性钙对磷的固定可能是秸秆还田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石灰性潮土 磷吸附解吸 交换性钙 土壤供磷能力
原文传递
我国绿色高效化肥产品创新与产业发展
2
作者 赵秉强 袁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43-2149,共7页
绿色高效化肥因其供肥性好、利用率高、有利于协调作物高产施肥环境矛盾的特点,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我国绿色高效化肥研发始于20世纪70、8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大力研发,绿色高效化肥已经实现产业化,年产2000万t,应用面积达3300多万hm... 绿色高效化肥因其供肥性好、利用率高、有利于协调作物高产施肥环境矛盾的特点,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我国绿色高效化肥研发始于20世纪70、8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大力研发,绿色高效化肥已经实现产业化,年产2000万t,应用面积达3300多万hm^(2)(约5亿亩),作物增产100多亿kg,节肥200多万t。我国绿色高效化肥依据增产增效机理,主要有4大类:1)以包膜技术优化养分释放和供应的包膜缓释肥料;2)利用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调控氮肥在土壤中转化过程的稳定性肥料;3)尿素与醛类物质反应形成缩合物质,减缓尿素溶解过程的脲醛肥料;4)将微量高效生物活性增效载体与化学肥料科学配伍,通过综合调控“肥料-作物-土壤”系统改善肥效的增值肥料。今后我国绿色高效肥料的发展趋势:1)“等量增产”/“减量增产”或“减量不减产”;2)增效途径向综合调控“肥料-作物-土壤”系统转变,尤其重视调动作物根系的吸收功能;3)赋予肥料产品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强作物抗逆能力、保护和改良土壤等多元化功能;4)研发和使用具有生物活性,且安全、环保、可降解的天然/植物源材料;5)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多策略、多机制、多途径提高肥料应用效果;6)研发高效肥料与常规肥料装置一体化生产技术,实现大产能、低成本,避免二次加工;7)在满足养分高效利用的同时,还应满足集约化农业减少机械作业、轻减施肥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高效肥料 缓释肥料 稳定性肥料 脲醛肥料 增值肥料
下载PDF
畜禽有机肥氮在冬小麦季对化肥氮的相对替代当量 被引量:1
3
作者 徐久凯 袁亮 +4 位作者 温延臣 张水勤 李燕婷 李海燕 赵秉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0-313,共14页
【目的】不同类型畜禽有机肥氮素在组分和有效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以化肥氮为参考标准,明晰不同畜禽有机肥氮素相对化肥氮的有效性,可为有机肥合理施用及有机无机科学配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腐熟风干基猪粪、鸡粪、牛粪及化肥... 【目的】不同类型畜禽有机肥氮素在组分和有效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以化肥氮为参考标准,明晰不同畜禽有机肥氮素相对化肥氮的有效性,可为有机肥合理施用及有机无机科学配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腐熟风干基猪粪、鸡粪、牛粪及化肥为材料,施氮(N)量均设置6个水平(0、40、80、120、160、200 mg·kg^(-1)干土),采用田间土柱栽培试验,分析不同肥料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量的影响,利用作物吸氮量或产量与化肥施氮量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估算3种畜禽有机肥氮素对化肥氮的相对替代当量。【结果】(1)化肥处理和有机肥处理的小麦籽粒和地上部生物量均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在40-120 mg·kg^(-1)干土施氮水平下,化肥和猪粪处理对籽粒和生物产量的提升幅度高于鸡粪和牛粪;在160-200mg·kg^(-1)干土施氮水平下,化肥、猪粪和鸡粪的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牛粪处理。(2)等氮条件下,化肥处理对小麦籽粒/地上部氮吸收量的提升幅度高于有机肥处理;3种有机肥相比,小麦地上部氮吸收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猪粪、鸡粪、牛粪;有机肥处理的氮素回收率随施氮水平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化肥处理呈逐渐降低的趋势。(3)不同氮水平下,猪粪、鸡粪和牛粪氮的相对替代当量分别为37.7%-84.2%、23.1%-71.0%、11.3%-34.2%(以小麦籽粒产量为参考指标);49.2%-91.3%、23.3%-78.3%、7.4%-42.2%(地上部生物产量);31.1%-76.3%、19.8%-67.1%、6.0%-35.7%(籽粒吸氮量);以及30.8%-97.1%、19.8%-75.6%、7.8%-43.8%(地上部吸氮量)。畜禽有机肥氮的相对替代当量与施氮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有机肥类型和施氮水平均影响有机肥氮的相对替代当量,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畜禽有机肥氮素替代当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基于小麦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氮吸收量/地上部氮吸收量4项参考指标,猪粪、鸡粪和牛粪3种畜禽有机肥氮素的平均相对替代当量分别为59.6%、46.2%和2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有机肥 氮素 冬小麦产量 氮吸收利用 相对替代当量
下载PDF
葡聚糖改性磷肥对冬小麦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严艳鸽 张水勤 +2 位作者 李燕婷 赵秉强 袁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317-2328,共12页
【目的】研究不同聚合度葡聚糖与磷肥反应制备的葡聚糖改性磷肥对小麦生长和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以期为葡聚糖在磷肥上的应用提供科学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将葡萄糖(单体)、麦芽糖(2聚)、低聚麦芽糖(≈5聚)和聚葡萄糖(≈20聚)按1%... 【目的】研究不同聚合度葡聚糖与磷肥反应制备的葡聚糖改性磷肥对小麦生长和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以期为葡聚糖在磷肥上的应用提供科学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将葡萄糖(单体)、麦芽糖(2聚)、低聚麦芽糖(≈5聚)和聚葡萄糖(≈20聚)按1%添加量加入磷酸与氢氧化钾混合液中,利用反应法制备葡萄糖改性磷肥(GP)、麦芽糖改性磷肥(MP)、低聚麦芽糖改性磷肥(OP)和聚葡萄糖改性磷肥(PP),同时,制备仅反应不添加葡聚糖的普通磷肥(P)。利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和31P核磁共振波谱(31P NMR)探究葡聚糖与磷肥反应的结构特征,按照等磷量原则分别设置P、GP、MP、OP和PP等5个处理,以仅施氮钾肥处理为对照(CK),通过土柱栽培试验明晰不同聚合度葡聚糖改性磷肥对小麦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1)与P处理相比,葡聚糖改性磷肥的FTIR谱图在975 cm^(-1)处出现新的振动峰,31P NMR波谱在3.09—4.51 ppm出现新的位移峰,可能是葡聚糖的羟基与磷酸发生反应生成正磷酸单酯。(2)不同聚合度葡聚糖改性磷肥(GP、MP、OP和PP)处理的小麦产量分别较P处理提高5.1%、9.3%、11.2%和1.4%,主要通过增加穗数实现增产,其次是穗粒数。(3)与P处理相比,不同聚合度葡聚糖改性磷肥处理的小麦磷素总吸收量显著提高8.2%—21.4%,其中,OP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4)葡聚糖改性磷肥处理的磷肥表观利用率较P处理提高4.4—11.5个百分点,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1.4%—11.2%和1.6%—13.1%。MP和OP处理的磷肥利用率均显著高于P处理。(5)葡聚糖改性磷肥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较P处理显著提高10.2%—29.9%,且OP处理显著高于其他聚糖改性磷肥处理。【结论】与普通磷肥相比,不同聚合度葡聚糖改性磷肥均能提高小麦产量,促进小麦对磷素的吸收利用,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减少磷肥固定。随着葡聚糖聚合度的增加,小麦产量和磷肥表观利用率均先增加后降低。葡聚糖聚合度为4—6时,其对磷肥的改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聚糖 葡聚糖聚合度 磷肥 小麦产量 肥料利用率
下载PDF
葡聚糖改性尿素对冬小麦产量和肥料氮去向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严艳鸽 张水勤 +2 位作者 李燕婷 赵秉强 袁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7-299,共13页
【目的】糖类物质具有调控氮素转化和作物生长的作用,目前尚不明确不同聚合度糖类物质与尿素反应对尿素氮肥利用、作物生长的影响及机理。通过将不同聚合度葡萄糖(葡聚糖)与15N尿素熔融制备葡聚糖改性尿素,分析葡聚糖改性尿素的结构变... 【目的】糖类物质具有调控氮素转化和作物生长的作用,目前尚不明确不同聚合度糖类物质与尿素反应对尿素氮肥利用、作物生长的影响及机理。通过将不同聚合度葡萄糖(葡聚糖)与15N尿素熔融制备葡聚糖改性尿素,分析葡聚糖改性尿素的结构变化与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关系,以期为葡聚糖在提高尿素氮肥利用效率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5N示踪技术,供试作物为冬小麦(济麦22),将葡萄糖(单体)、麦芽糖(2聚)、低聚麦芽糖(≈5聚)和聚葡萄糖(≈20聚)按1%添加量加入到熔融15N尿素(丰度为10.19%)中,制得葡聚糖改性尿素(葡萄糖、麦芽糖、低聚麦芽糖、聚葡萄糖改性尿素分别由GU、MU、OU和PU表示),以不同聚合度葡萄糖改性尿素和普通尿素(U)为供试肥料,运用田间土柱栽培试验研究葡聚糖改性尿素对小麦生长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利用傅里叶红外变换(FTIR)光谱和13C核磁共振(13C NMR)波谱特征探究葡萄糖聚合度及其改性尿素的结构变化,并揭示其与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的关系。【结果】(1)与U相比,葡聚糖改性尿素的FTIR谱图在3 343和1 601 cm-1处的伯酰胺振动强度减弱,13C NMR波谱在158-171 ppm处检测到一个新的化学位移峰,是葡聚糖的醛基与尿素的胺基发生席夫碱反应,生成含C=N物质的标志。(2)与U相比,不同聚合度葡萄糖改性尿素(GU、MU、OU、PU)增加了小麦产量,分别较U提高了1.9%、9.2%、10.3%和12.3%,主要通过增加小麦穗数和穗粒数实现增产。(3)与U相比,不同聚合度葡萄糖改性尿素的小麦籽粒总氮吸收量和肥料氮吸收量分别提高了8.7%-20.0%和6.1%-13.9%;MU、OU和PU处理的氮素吸收量均高于GU。(4)与U相比,不同聚合度葡萄糖改性尿素的15N利用率提高了2.0-6.1个百分点,肥料氮残留率提高了1.3-4.9个百分点,肥料氮损失率显著降低6.9-7.4个百分点。(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与葡萄糖聚合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席夫碱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利用一元二次方程可显著拟合席夫碱含量与小麦产量和15N利用率的关系,葡萄糖聚合度5-8时,小麦产量和肥料氮利用率最高。【结论】与普通尿素相比,不同聚合度葡萄糖改性尿素可以增加小麦产量,促进氮素的吸收利用,提高肥料氮残留量,减少尿素氮肥损失。一定范围内,随着葡聚糖聚合度的增加,小麦产量和肥料氮吸收量逐渐增加,土壤中肥料氮残留量逐渐降低。葡萄糖聚合度为5-8,其对尿素改性增效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聚糖 葡聚糖改性尿素 席夫碱 小麦产量 肥料氮去向
下载PDF
叶面喷施低共熔溶剂对冬小麦产量和基施肥料氮去向的影响
6
作者 沈云鹏 张水勤 +4 位作者 许猛 李燕婷 高强 赵秉强 袁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54-1663,共10页
【目的】探究叶面喷施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s,DES)对冬小麦产量和基施尿素氮去向的影响,为传统叶面肥的绿色升级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供试DES以氯化胆碱、乙二醇、葡萄糖、柠檬酸为原料制备。以冬小麦品种‘济麦22... 【目的】探究叶面喷施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s,DES)对冬小麦产量和基施尿素氮去向的影响,为传统叶面肥的绿色升级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供试DES以氯化胆碱、乙二醇、葡萄糖、柠檬酸为原料制备。以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供试作物,进行田间土柱栽培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和氮肥+喷施清水(W)、氮肥+喷施氨基酸叶面肥(Y1)、氮肥+喷施海藻酸叶面肥(Y2)、氮肥+喷施DES(D)5个处理,除CK外,每个处理柱0—30 cm土层基施^(15)N尿素氮(^(15)N丰度为10.09%)0.15 g/(kg,干土),基施P_(2)O_(5)和K_(2)O各0.2 g/(kg,干土)。在每次喷施处理前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在小麦收获后,调查穗数和籽粒产量、秸秆生物量,测定含氮量和^(15)N丰度;取0—15、15—30、30—50、50—70、70—90 cm土壤样品,用于测定^(15)N丰度。探究叶面喷施DES对小麦生长和肥料氮去向的影响。【结果】与W处理相比,3个叶面施肥处理(Y1、Y2、D)灌浆后期旗叶SPAD值显著提高了17.14%~32.24%,提升效果以D处理最优,显著高于Y1和Y2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显著提高了17.48%~21.11%,以D处理增产效果最优,其穗粒数显著高于W处理;小麦地上部总吸氮量显著提高了10.00%~18.33%,D和Y2处理还分别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肥料氮吸收量9.43%和7.55%;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7.98、8.25和14.53个百分点,且D处理分别显著高于Y1和Y2处理6.55和6.28个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34.07%、31.09%、41.20%,且D处理肥料氮利用率较Y1处理显著提高了4.19个百分点。与Y1和Y2处理相比,D处理的肥料氮残留率分别显著提高了7.94和8.95个百分点,肥料氮损失率分别显著降低了12.13和10.73个百分点。【结论】叶面喷施低共熔溶剂可以显著提高灌浆后期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延缓小麦旗叶衰老,增加穗粒数,提高小麦产量,促进小麦对基施肥料氮的吸收利用,提高肥料氮利用效率,降低肥料氮损失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共熔溶剂 叶面喷施 小麦 产量 15N尿素 肥料氮去向
下载PDF
间套作条件下作物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 Ⅱ.间作早春玉米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被引量:29
7
作者 赵秉强 张福锁 +7 位作者 李增嘉 李凤超 张新春 申加祥 潘海军 赵甲美 尹玉波 武传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74-979,共6页
本文在冬小麦‖早春玉米 /夏玉米条件下 ,研究了麦田间作地膜覆盖早春播种玉米 (简称早春玉米 )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主要结果 :(1)间作地膜覆盖早春玉米拔节期根深 10 0cm左右 ,大口期 140 cm左右 ,乳熟期达到最大根深... 本文在冬小麦‖早春玉米 /夏玉米条件下 ,研究了麦田间作地膜覆盖早春播种玉米 (简称早春玉米 )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主要结果 :(1)间作地膜覆盖早春玉米拔节期根深 10 0cm左右 ,大口期 140 cm左右 ,乳熟期达到最大根深 160 cm左右。 (2 )随生育进程推进 ,根量与根重密度基本呈小→大→小变化 ;根系数量及重量密度在垂直土体中呈“T”型分布 ,0~ 2 0 cm为高密度层 ,2 0~ 4 0、 4 0~ 80 cm为中密度层 ,80~ 12 0 cm为低密度层 ,12 0~ 160 cm为稀密度层。根系相对稳定后 ,约有 75 %的根干重分布在 0~ 2 0 cm土层 ,85 %左右在 4 0 cm以上 ,95 %左右在 80 cm以上。 (3)根系含水率在垂直空间呈上低下高趋势 ,随生育期推进 ,含水率呈下降趋势。 (4 )根系活性与根量相反呈倒“T”型分布 ,根系活性随生育进程推进 ,呈减低趋势 ,且活力高位点又呈下移变化 ,拔节期 2 0~ 4 0cm根系活性较高 ,大口期 4 0 cm以下较高 ,乳熟期和成熟期以 80 cm以下较高。 (5 )根系 TTC还原总量及总量密度随生育进程推进呈低→高→低变化 ,以大口期为高。上下又呈“T”型分布 ,0~ 2 0 cm为高量高密度区 ,2 0~ 80 cm为中量中密度区 ,80~ 12 0 cm为低量低密度区 ,12 0~ 160 cm为稀量稀密度区。 (6)成熟期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套作 根系 早春玉米 数量 活性 空间分布
下载PDF
间作冬小麦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被引量:20
8
作者 赵秉强 张福锁 +9 位作者 李增嘉 李凤超 史春余 张骏 张新春 申加祥 潘海军 赵甲美 尹玉波 武传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4-219,共6页
在冬小麦‖早春玉米/夏玉米种植体系("‖"与"/"分别表示间作和套作)中,研究了小麦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主要结果:(1)高产田间作冬小麦最大根深200cm左右,160~200cm深层土壤根量持续增长至灌... 在冬小麦‖早春玉米/夏玉米种植体系("‖"与"/"分别表示间作和套作)中,研究了小麦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主要结果:(1)高产田间作冬小麦最大根深200cm左右,160~200cm深层土壤根量持续增长至灌浆蜡熟期。(2)根系含水率自上而下由低向高变化,随生育进程推进,呈下降趋势。(3)根系鲜重自拔节期以后,0~80cm土层随生育进程推进呈减低趋势;80~160cm于开花期达最大值,之后下降;160~200cm土层到灌浆期和蜡熟期值最大。0~200cm土体总根干重于灌浆期值最大,之后下降。(4)拔节、开花、灌浆和蜡熟4次结果平均,0~20cm土体根鲜重和干重分别占到0~200cm总重的46.90%与47.63%,40cm以上占到57.90%与59.89%,80cm以上占77.00%与78.62%,120cm以上占到92.26%与93.07%,120cm以下土体占不足10%。根系重量密度自上而下可划分为0~20cm高密度区、20~120cm中密度区、120~160cm低密度区及160~200cm稀密度区。(5)根系TTC还原强度呈上大下小变化,0~160cm土体平均根活力拔节期较高,开花灌浆期下降,蜡熟期反弹上升。(6)拔节、开花、灌浆和蜡熟期四次结果平均,0~20cm土壤根系TTC还原总量占到0~160cm土体的53.84%,40cm以上占到66.01%,80cm以上占到83.40%,120cm以上占到94.77%,120~160cm深层土壤占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间作 根系数量 根系活性 空间分布特征 变化规律
下载PDF
套作夏玉米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被引量:15
9
作者 赵秉强 张福锁 +7 位作者 李增嘉 李凤超 史春余 张骏 张新春 申加祥 潘海军 赵甲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1-86,共6页
本文在小麦‖早春玉米/夏玉米超高产种植体系下,研究了套作夏玉米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主要结果:(1)套作夏玉米于开花期达到最大根深160cm左右,且120~160cm深层根量持续增长至蜡熟末期。(2)根系数量呈上多下少的"T... 本文在小麦‖早春玉米/夏玉米超高产种植体系下,研究了套作夏玉米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主要结果:(1)套作夏玉米于开花期达到最大根深160cm左右,且120~160cm深层根量持续增长至蜡熟末期。(2)根系数量呈上多下少的"T"型分布,0~20、20~80、80~120及120~160cm土层分别为根系高密度区、中密度区、低密度区和稀密度区。0~20、20~40及40~80cm土层根量密度大致于开花灌浆期达到最大值,之后呈下降趋势;80~120cm及120~160cm土层分别于灌浆期和蜡熟末期达最大;0~160cm整体根量密度以灌浆期为最大。(3)根系活性在土体中与数量相反呈倒"T"型分布。随生育进程推进,不同土层根系活性呈小→大→小变化,并且根系最高活性位点呈下移趋势,拔节期以20~40cm土层最高、大口期和开花期以80~120cm最高、灌浆期和蜡熟末期以120~160cm最高。0~160cm整体根系平均以大口期活性最高。(4)根系TTC还原总量在土体中呈上高下低的"T"型分布,根据TTC还原总量和总量密度高低,0~20、20~120和120~160cm土层分别为高量高密度区、中量中密度区和低量低密度区。从动态看,120cm以上各土层根系TTC还原总量及总量密度于花期达最大值,120~160cm深层土壤于灌浆期达最大值。0~160cm整体根系的TTC还原总量及总量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 玉米 根系 数量 活性 空间分布 变化规律 耦合特征
下载PDF
我国新型肥料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378
10
作者 赵秉强 张福锁 +4 位作者 廖宗文 许秀成 徐秋明 张夫道 姜瑞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6-545,共10页
本文系统分析和研究了国内外新型肥料的发展过程和趋势,提出了未来30年我国肥料发展实行以提高质量替代数量扩张战略,走开发新型肥料之路。新型肥料开发的重点领域包括:新型缓/控释肥料、生物肥料、商品有机肥料、多功能性肥料等。
关键词 发展战略 新型肥料
下载PDF
不同耕法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8
11
作者 赵秉强 李凤超 +1 位作者 薛坚 李增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87-596,共10页
在小麦、玉米两熟田上,秋季麦前实行1~2年的耙茬少耕,具有促根生长和提高深层土壤根系活性的作用,使小麦增产。耙茬少耕配合秸秆还田,促根增产的效果尤为明显。但连续少耕3~4年后,因耙层底部(15~20cm)形成耙底层影响根系正常下扎和活... 在小麦、玉米两熟田上,秋季麦前实行1~2年的耙茬少耕,具有促根生长和提高深层土壤根系活性的作用,使小麦增产。耙茬少耕配合秸秆还田,促根增产的效果尤为明显。但连续少耕3~4年后,因耙层底部(15~20cm)形成耙底层影响根系正常下扎和活性,小麦花后根系衰老快,使小麦减产,耙秸还田的增产效果亦逐渐丧失。短期1~2年的耙茬少耕及耙秸还田与翻耕或深松结合为轮耕,促根增产,能充发分挥耙茬少耕高效、争时、节能、降本、护土、增产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耕 土壤耕作 冬小麦 根系生长
下载PDF
带状种植小麦带型—群体—产量相关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赵秉强 余松烈 +1 位作者 李凤超 于振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8-284,共7页
本研究在高产田条件下 ,选用中穗型冬小麦品种泰 876161,在留有 70 cm间套行条件下 ,研究了带状种植小麦的带型—群体—产量相关规律。主要结果是 :( 1)带状小麦同常规方式 ,在精量播种下获得高产。大播量、大群体栽培减产。 ( 2 )带状... 本研究在高产田条件下 ,选用中穗型冬小麦品种泰 876161,在留有 70 cm间套行条件下 ,研究了带状种植小麦的带型—群体—产量相关规律。主要结果是 :( 1)带状小麦同常规方式 ,在精量播种下获得高产。大播量、大群体栽培减产。 ( 2 )带状小麦实播面积下降 ,最优群体产量较常规方式最优产量减产。带型愈窄 ,实播面积愈少 ,减产幅度愈大。但带状小麦具有较高的土地利用效益。 ( 3)带状小麦随带型 ( x)由窄变宽 ,产量呈 y=ax+b的形式提高。 ( 4 )带状小麦边行产量因带型、群体变化的变异较小。但内行产量随带型 ( x)加宽 ,行产量 ( y)下降 ,下降趋势可拟合为 y=ax+b形式。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穗数减少。内行小麦大群体下产量显著下降。 ( 5)带状小麦不仅边行可以一定程度地弥补因留间套行少种所造成的产量负效应 ,而且内行小麦也有群体增产补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种密度 播种方式 带型 产量 群体质量
下载PDF
粮菜间套作带型运用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秉强 李凤超 +1 位作者 李增嘉 张保仁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56-363,共8页
本研究在高产田条件下,针对小麦‖大蒜(春甘蓝)/玉米‖蔓生菜豆(黄瓜或花椰菜)模式,设计1.5m、2.0m、2.5m、3.0m及3.5m五种带宽,采用大小畦播种,小畦宽均为0.7m,大畦宽分别为0.8m、1.3m、1.8m、2.3m及2.8m.小麦种植在大畦上,冬春菜与小... 本研究在高产田条件下,针对小麦‖大蒜(春甘蓝)/玉米‖蔓生菜豆(黄瓜或花椰菜)模式,设计1.5m、2.0m、2.5m、3.0m及3.5m五种带宽,采用大小畦播种,小畦宽均为0.7m,大畦宽分别为0.8m、1.3m、1.8m、2.3m及2.8m.小麦种植在大畦上,冬春菜与小麦间作种植在0.7m的小畦上.0.7m小畦上的冬春菜收获后,套种两行玉米,小麦收获后,在原小麦畦上种植秋菜(架菜豆、架黄瓜或花椰菜),与玉米形成间作.以小麦一玉米和相应单作蔬菜作对照.试验的主要结果是:(1)小麦随带型由窄变宽产量提高.带宽2.0m以上,小麦产量即可得到保证.(2)随带型由窄变宽,玉米产量逐渐下降.带宽在2.5m以下时,既有利于发挥玉米随宽行距加宽而单株产量提高的补偿效应,又能保证玉米有一定的占地面积,利于保证玉米产量.(3)随带型由窄变宽,间作冬春菜的产量下降.带型之间间作冬春菜的单株产量差异较小,产量高低,主要取决于占地面积.间作冬春菜产量较单作对照显著减产,是占地面积少和单株产量下降双重作用的结果.(4)间作秋菜随带型由窄变宽产量提高.间作秋菜产量低于单作.对空间生态位较高的架菜豆、架黄瓜而言,间作较单作减产,主要是占地面积少所致,间作的单株产量较单作不低或提高;而对空间生态位较低的花椰菜而言,间作产量较单作低,是由占地面积少和单株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蔬菜 套作 间套作 带型
下载PDF
对我国土壤肥料若干重大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6
14
作者 赵秉强 梅旭荣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7年第8期65-70,共6页
土壤和肥料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基础,关系到农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若干重大问题。本文对我国耕地资源特征、利用方式及其演变,农田养分平衡、化肥肥效与土壤肥力演化,肥料技术升级,土壤生物肥力等若干重要土壤... 土壤和肥料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基础,关系到农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若干重大问题。本文对我国耕地资源特征、利用方式及其演变,农田养分平衡、化肥肥效与土壤肥力演化,肥料技术升级,土壤生物肥力等若干重要土壤肥料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发展新型肥料、加强土壤肥力长期监测、培育土壤生物肥力,以及提高有机肥资源效率与安全利用研究等重大工程技术措施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资源 土壤肥力 肥料 长期肥料试验
下载PDF
无公害农业发展现状、趋势与对策 被引量:12
15
作者 赵秉强 戴小枫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7,共4页
综合评述了国内外无公害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分析了推进无公害农业发展的技术重点与趋势 。
关键词 无公害农业 农业现代化 发达国家 生物农药 中国 政策
下载PDF
黄淮海农区粮食超高产种植制度及其技术对策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秉强 张福锁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80-183,共4页
略论了黄淮海农区开展粮食超高产种植制度研究的战略意义,提出了超高产种植制度实现的产量指标为亩产吨半粮;对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及小麦/玉米三种种植制度的超高产生产特性及主要技术对策进行了分析;展望了粮食超高产种植制度研... 略论了黄淮海农区开展粮食超高产种植制度研究的战略意义,提出了超高产种植制度实现的产量指标为亩产吨半粮;对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及小麦/玉米三种种植制度的超高产生产特性及主要技术对策进行了分析;展望了粮食超高产种植制度研究注意优先研究协调的理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超高产 种植制度 技术对策 黄淮海地区
下载PDF
化肥产品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秉强 袁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26-731,共6页
化肥产品创新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无效养分有效化,二是有效养分高效化。化肥无效养分有效化产品创新,以植物矿质营养理论为指导,建立了以合成氨和湿法磷酸为代表的现代化肥产业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为世界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 化肥产品创新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无效养分有效化,二是有效养分高效化。化肥无效养分有效化产品创新,以植物矿质营养理论为指导,建立了以合成氨和湿法磷酸为代表的现代化肥产业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为世界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化肥有效养分高效化产品创新,以农业绿色增产为目标,通过多途径调控、多学科交叉、多策略集成,实现产品功能化、高效化、绿色化。化肥产品创新驱动化肥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使化肥产业经历了初始化肥阶段(化肥产业1.0时代)、低浓度化肥阶段(化肥产业2.0时代)、高浓度化肥阶段(化肥产业3.0时代),不久将迎来绿色高效化肥阶段(化肥产业4.0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产品创新 化肥产品升级 化肥产业升级 新型肥料 绿色高效肥料
下载PDF
传统化肥增效改性提升产品性能与功能 被引量:63
18
作者 赵秉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当前,我国各类增效改性肥料年产量达到1300万吨(商品量),每年推广面积4亿多亩,年增产粮食110亿公斤,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传统化肥增效改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从技术研究、政策、推广等领... 【目的】当前,我国各类增效改性肥料年产量达到1300万吨(商品量),每年推广面积4亿多亩,年增产粮食110亿公斤,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传统化肥增效改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从技术研究、政策、推广等领域给予支持。综合分析、评述我国传统化肥增效改性的意义、取得的研究成果与未来发展,为推动我国化肥提质增效,提升化肥产品性能与功能提供思路和策略。【方法】本文收集了我国有关传统化肥增效改性研究的主要文献,对目前改性增效肥料在我国的生产、使用现状和研究取得的成果和观点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综合评述,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发展对策。【结果】传统氮肥因活性高、损失途径多,磷肥施入土壤易被固定,加之我国单位面积化肥用量较高等,化肥利用率较低,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较大,化肥增效改性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目前对传统化肥进行增效改性的主要技术途径包括缓释法增效改性、稳定法增效改性、增效剂法增效改性以及有机物料与化学肥料复合(混)优化化肥养分高效利用,相应发展的增效改性产品包括缓释肥料、稳定肥料、增值肥料和有机无机复合(混)肥料。【结论】传统化肥增效改性是提升化肥产品性能与功能、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需要加强研究和政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化肥 增效改性 增效肥料
下载PDF
环境友好型肥料发展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10
19
作者 赵秉强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23,共2页
无公害农业是以生产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农产品和保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是由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无害化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技术等综合集约集成的新型现代农业体系.安全、环境友好型... 无公害农业是以生产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农产品和保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是由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无害化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技术等综合集约集成的新型现代农业体系.安全、环境友好型肥料是发展无公害农业的重要物质保障和支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友好型肥料 现状 发展趋势 缓释肥料 控释肥料 有机复混肥料 微生物肥料
下载PDF
冬小麦边际效应研究Ⅰ.品种与小麦边际效应相关规律 被引量:14
20
作者 赵秉强 余松烈 +1 位作者 李凤超 于振文 《耕作与栽培》 1997年第4期4-7,共4页
该研究在高产田条件下,选择了产量潜力高但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显著不同的少穗大穗型核生2号、多穗小穗型烟农15及中间类型的泰876161品系,进行了品种-空背宽度-边际效应相关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l)在间套行较窄的情况下,选择多... 该研究在高产田条件下,选择了产量潜力高但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显著不同的少穗大穗型核生2号、多穗小穗型烟农15及中间类型的泰876161品系,进行了品种-空背宽度-边际效应相关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l)在间套行较窄的情况下,选择多穗小穗型品种有利于发挥边行增产作用,在间套行较宽的情况下,选择中穗或大穗型品种则更有利于发挥边行小麦的增产效果;(2)边行小麦增产,大穗型核生2号以增加穗数为主要特征,小穗型烟农15以增加穗数和穗粒数为主要特征,中间型的泰876161则是相对的穗数、粒数与粒重协调增加;(3)随空背宽度加宽,边行增产幅度提高,大穗型核生2号是增穗为主,穗粒数比重不变,粒重比重下降;小穗型烟农15是穗粒数比重提高,穗数比重持平,粒重比重下降,中间型泰87616正则是穗数、粒数比重协调增加,粒重比重下降;(4)边2行小麦的增产作用与品种和边1行的增产幅度相关,40cm空背下,少穗大穗型核生2号边2行增产幅度最高,其次是中间型泰876161,多穗小重型烟在15几乎无增产效果,空背加宽,边1行增产幅度提高,使边2行的增产幅度下降,甚至减产,100cm空背下,大穗型核生2号边2行较内行稍有增产,而小穗型烟农15和中间型泰876161则边2行出现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品种 边际效应 间套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