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1—2015年4—9月九龙涡时空分布与动力热力特征
1
作者 慕丹 李跃清 +3 位作者 吴遥 赵衍斌 禹婷 高雅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本文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通过人工识别统计了2001—2015年4—9月四类不同生命史九龙低涡的时空分布,并对其生成前6 h动力热力特征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1)2001—2015年4—9月四类九龙涡共有221个;维持时间小于4个时次的九龙涡(T_(1... 本文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通过人工识别统计了2001—2015年4—9月四类不同生命史九龙低涡的时空分布,并对其生成前6 h动力热力特征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1)2001—2015年4—9月四类九龙涡共有221个;维持时间小于4个时次的九龙涡(T_(1~2)JLV、T_(3~4)JLV)生成源地集中在27°~28.5°N、100°~101.5°E;维持时间为5~6个时次的九龙涡(T_(5~6)JLV)生成源地集中在29°~30.3°N、102°~103.5°E;维持时间不低于7个时次的九龙涡(T_(≥7)JLV)生成源地集中于28°~29.5°N、101.5°~103.5°E。(2)生成前6 h,九龙涡生命史越长,其生成源地高频中心周围的低层气旋性环流场更明显,500 hPa副热带高压位置更偏西偏北,200 hPa南亚高压范围更广。(3)生成前6 h,四类九龙涡高频中心周围中低层均为正涡度,低层呈东北-西南向分布,九龙涡生命史越长,其正涡度带越狭长且范围越广。(4)生成前6 h,四类九龙涡高频中心附近低层辐合而中高层辐散,九龙涡生命史越长,其水汽通量散度越强,且越往高层辐散强度越大,但最大辐散强度仍小于低层辐合强度。(5)生成前6 h,九龙涡生命史越长,其生成源地高频中心附近层结越不稳定,更有利于低涡的进一步发展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龙低涡 时空分布 环流特征 水汽输送 假相当位温
下载PDF
糖尿病胃轻瘫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衍斌 王媛 严颖 《辽宁医学杂志》 2004年第4期210-211,共2页
关键词 糖尿病胃轻瘫 常见 严重 研究进展 慢性并发症 腹胀 厌食
下载PDF
四川地区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9
3
作者 赵衍斌 肖天贵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94-101,共8页
为研究四川地区强降水特征,利用1966~2013年的逐日降水资料给出四川地区强降水的定义,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分别对强降水次数和强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地区较其它地区强降水事件次数偏多,强度偏强,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夏季... 为研究四川地区强降水特征,利用1966~2013年的逐日降水资料给出四川地区强降水的定义,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分别对强降水次数和强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地区较其它地区强降水事件次数偏多,强度偏强,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夏季,与夏季降水相关性最好,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和冬季降水的相关性最差。四川地区强降水事件次数空间表现为第一模态盆地正异常,周边负异常;第二模态为盆地负异常,周边正异常;第三模态为南北反向型,四川地区强降水强度则分别表现为第一模态盆地负异常,周边正异常;第二模态全区基本一致;第三模态自北向南呈现"-+-"。强降水事件最集中的时间段为6~9月,强中心位于8月。强降水事件集中发生的年份有明显的2~4年的年际变化。为四川地区强降水的相关预测预报提供气候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气候变化 四川地区 强降水 时空分布
下载PDF
重庆西部平行岭谷地形作用下的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赵衍斌 李强 +3 位作者 周盈颖 高雅 王娜 禹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7-670,共14页
利用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雷达资料,分析了2020年6月16—17日重庆西部地区平行岭谷地形影响下的一次局地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受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低空气流和高空槽引导入侵四川盆地的偏北气流在重庆西部形成稳定... 利用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雷达资料,分析了2020年6月16—17日重庆西部地区平行岭谷地形影响下的一次局地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受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低空气流和高空槽引导入侵四川盆地的偏北气流在重庆西部形成稳定的低涡切变,以及平行岭谷地形作用下维持的中尺度辐合线的共同影响形成了此次暴雨过程。17日00—03时(世界时)在岭谷地区850 hPa以下边界层存在明显的水汽聚集、辐合上升以及不稳定性的强中心区,导致局地强降水产生。在岭谷地形作用下,冷锋配合沿辐合线北抬的辐合中心在迎风坡抬升,加强了垂直上升运动,使得锋前垂直环流风速加大,这是导致华蓥山南端以及东侧宽谷丘陵过渡区暴雨增幅的重要原因。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与地面辐合线的位置变化关系密切,平行岭谷地形辐合抬升作用使对流系统在华蓥山附近停滞,并在其南端两次发展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行岭谷 低空急流 冷空气 地形作用
下载PDF
兰聊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对东濮凹陷构造样式的影响 被引量:34
5
作者 漆家福 王德仁 +4 位作者 陈书平 赵衍斌 程秀申 解宸 徐政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1-459,共9页
东濮凹陷的古近系充填在由兰聊断层控制的一个复式半地堑断陷中。兰聊断层总体上为铲式断层面形态,但是沿东濮凹陷轴向断层面形态和拆离深度有明显变化。北段为浅层相对缓倾的铲式正断层,拆离面深度约9~12km;中段为浅层相对陡倾的... 东濮凹陷的古近系充填在由兰聊断层控制的一个复式半地堑断陷中。兰聊断层总体上为铲式断层面形态,但是沿东濮凹陷轴向断层面形态和拆离深度有明显变化。北段为浅层相对缓倾的铲式正断层,拆离面深度约9~12km;中段为浅层相对陡倾的铲式正断层,拆离深度约为14~16km;南段为坡坪式正断层,浅层的拆离深度约8km,深层拆离深度约11~13km。不同区段的兰聊断层在古近纪不同时期的运动学特征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中段的伸展量相对较大。由于兰聊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沿东濮凹陷轴向发生变化,导致凹陷的构造样式、沉积作用、石油地质条件有明显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 几何学 运动学 兰聊断层 东濮凹陷
下载PDF
横断山脉地区霜冻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炳赟 范广洲 +2 位作者 魏鸣 华维 赵衍斌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4年第2期17-21,共5页
以小于等于0℃的地面气温作为霜冻的指标,利用1961~2007年横断山脉27个气象监测站逐日温度资料分析了横断山脉初、终霜期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平均初霜期以1.09d/10a气候倾向率推迟,终霜期以4.02d/10a的气候倾向率提早,... 以小于等于0℃的地面气温作为霜冻的指标,利用1961~2007年横断山脉27个气象监测站逐日温度资料分析了横断山脉初、终霜期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平均初霜期以1.09d/10a气候倾向率推迟,终霜期以4.02d/10a的气候倾向率提早,无霜期以4.08d/10a的气候倾向率延长,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差异.从年代际变化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初霜冻日期20世纪90年代明显推迟,终霜冻日期明显提早,无霜冻期明显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冻 时空 特征分析 横断山脉
下载PDF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郑福爽 胡浩 +1 位作者 赵衍斌 杨宏伟 《日本医学介绍》 2005年第4期185-187,共3页
关键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发生率 糖尿病患者 病程 DR 增高 常见 生活水平
下载PDF
采用分层聚类方法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治疗短期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8
作者 樊笑 周非非 +8 位作者 黄浩歌 张刚强 周帅 陈欣 赵衍斌 刁垠泽 潘胜发 张凤山 孙宇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3年第1期32-38,共7页
目的探索将分层聚类的方法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手术治疗预后分类中的可行性并寻找潜在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基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大数据研究平台,收集CSM患者人群特征、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及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等基线... 目的探索将分层聚类的方法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手术治疗预后分类中的可行性并寻找潜在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基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大数据研究平台,收集CSM患者人群特征、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及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等基线数据。利用随访数据中的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脊髓功能评分(mJOA)和生活质量量表(SF-36)进行分层聚类,以表征患者手术疗效的差异。进一步分析相关基线数据,探索每个聚类间预后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476例CSM患者,分层聚类产生了4个患者类别。第1组患者(平均mJOA改善率42.6%)和第3组患者(平均mJOA改善率31.5%)治疗效果较差;第2组患者(平均mJOA改善率55.8%)和第4组患者(平均mJOA改善率55.8%)预后良好。第2组患者预后良好的影响因素有年龄较小(50.1±11.8岁)、术前步态异常出现率低(5.0%)、病理征阳性率低(63.0%)、SF-36生理功能维度评分(73.1±24.0分)和mJOA评分(13.7±2.8分)高;第4组患者预后良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术前颈肩疼痛发生率较低(11.7%)。结论根据术后随访信息进行聚类分析,将接受手术治疗的CSM患者所分的4类,代表了4种不同患者预后模式,并从中识别出了有助于预测患者预后的术前因素,可为进一步针对更大样本资料,提取更多患者特征、选取更多随访节点、改进聚类算法提供参考及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聚类分析 预后因素
下载PDF
2型糖尿病的口服药物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任丽 赵衍斌 王媛 《辽宁医学杂志》 2006年第4期247-248,共2页
关键词 2型糖尿病患者 药物进展 非胰岛素依赖型 血浆胰岛素水平 心脑血管病变 胰岛素相对不足 口服 患者数量 胰岛素细胞 糖代谢紊乱
下载PDF
丁基胶预铺防水卷材性能的研究
10
作者 段学伟 许渊 +2 位作者 陈鸯飞 赵晓斌 赵衍斌 《中国建筑防水》 2023年第1期16-20,共5页
参照标准GB/T 23457—2017《预铺防水卷材》对预铺防水卷材性能的相关规定,结合模拟应用过程中的环境场景,对比研究了SIS热熔胶预铺防水卷材和丁基胶预铺防水卷材在耐低温性能、耐水性能、耐老化性能、耐盐碱腐蚀性能等方面的性能差异... 参照标准GB/T 23457—2017《预铺防水卷材》对预铺防水卷材性能的相关规定,结合模拟应用过程中的环境场景,对比研究了SIS热熔胶预铺防水卷材和丁基胶预铺防水卷材在耐低温性能、耐水性能、耐老化性能、耐盐碱腐蚀性能等方面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丁基胶预铺防水卷材在-30℃低温无裂纹,-35℃时搭接剥离强度仍达到1.0 N/mm;浸水98 d后仍能保持较高的剥离强度;在紫外处理28 d和100℃热老化7 d后仍能保持良好的低温柔性和搭接剥离强度;在盐、碱溶液浸泡42 d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剥离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基胶预铺防水卷材 SIS热熔胶预铺防水卷材 耐水性能 耐低温性能 耐老化 耐盐碱腐蚀
下载PDF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11
作者 周非非 赵衍斌 +3 位作者 孙宇 张凤山 潘胜发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分析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年12月至2007年1月接受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51例患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前方纤维环或前纵韧带钙化或骨化情... 目的:分析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年12月至2007年1月接受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51例患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前方纤维环或前纵韧带钙化或骨化情况,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围手术期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激素的使用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以及手术前后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spine unit,FSU)高度变化等因素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并分析置换节段术后不同活动度(≤6°及>6°)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结果:本组中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17例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为33.3%。所研究的相关因素中,仅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的比值、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两项与术后异位骨化的形成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所有患者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的平均值为0.86,出现异位骨化组的平均值为0.80。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平均7.6°,术后平均8.8°,术后异位骨化形成与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减少程度有关。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6°者11例,其中8例出现异位骨化形成;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6°者40例,其中9例发生异位骨化形成,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与术后异位骨化形成有关,术前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20%者不适合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疾患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异位骨化 临床因素
原文传递
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5年随访结果 被引量:21
12
作者 孙宇 赵衍斌 +3 位作者 周非非 张凤山 潘胜发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观察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5年随访结果。方法:我院从2003年12月开展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术后达到5年的患者共70例,其中57例获得57~69个月(平均60个月)随访。单节段置换47例,双节段置换9例,3节段置换1例。C3/4 5例、... 目的:观察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5年随访结果。方法:我院从2003年12月开展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术后达到5年的患者共70例,其中57例获得57~69个月(平均60个月)随访。单节段置换47例,双节段置换9例,3节段置换1例。C3/4 5例、C4/5 10例、C5/6 45例、C6/7 8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mJOA、VAS、NDI评分,末次随访时进行Odom′s分级评估临床疗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在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在侧位X线片上采用Mc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异位骨化情况,在MRI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在MRI中矢状位T2加权像上测量相邻节段突出椎间盘对椎管的侵占率。结果:(1)mJOA评分术前为13.4±1.9分,末次随访时16.1±1.1分,平均改善率为75.0%;上肢痛VAS评分术前为3.3±1.9分,末次随访时0.9±1.2分;颈肩痛VAS评分术前为3.0±1.5分,末次随访时1.6±1.4分;NDI评分术前为14.8±8.6分,末次随访时5.7±4.2分;以上指标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Odom′s分级优21例,良27例,可7例,差2例。(2)28例患者获得X线随访,术前置换节段活动度为6.9°±3.0°,末次随访时为7.2°±3.7°,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30个手术节段中12个(40%)出现异位骨化,其中3个(10%)节段丧失活动度。(3)25例患者获得MRI随访,末次随访时50个相邻节段中7个(14%)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但无相关临床症状出现;相邻节段突出椎间盘对椎管侵占率的年度平均增幅为0.3%~0.5%。结论: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平均5年随访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满意,手术节段活动度得到较好保留,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较低,无相邻节段疾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Bryan人工椎间盘 随访 疗效 磁共振成像 相邻节段退变
原文传递
影响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因素 被引量:19
13
作者 赵衍斌 周非非 +3 位作者 孙宇 刘忠军 张凤山 潘胜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45-248,共4页
目的:观察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变化情况,分析影响术后活动度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2007年6月在我院行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57例患者,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正侧位和伸屈位X线检查,分析术前拟... 目的:观察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变化情况,分析影响术后活动度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2007年6月在我院行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57例患者,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正侧位和伸屈位X线检查,分析术前拟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拟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和FSU后凸角度与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关系。结果:(1)术前拟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与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0.8的患者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7.1°,≥0.8的患者平均为9.2°,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术前拟置换节段活动度<6°的患者术后活动度平均为6.8°,≥6°的患者平均为9.7°,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术后置换节段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下降≥0.05的患者术后活动度平均增加0.19°,<0.05的患者平均增加2.13°,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术后FSU后凸角度增加者活动度平均增加0.73°,后凸角度无增加者活动度平均增加1.90°,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FSU高度下降影响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20%和(或)屈伸活动度之和<6°者不适合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疾患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活动度 脊柱功能单位
原文传递
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在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夏天 孙宇 +4 位作者 赵衍斌 陈欣 周非非 刁垠泽 潘胜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91-796,共6页
目的:探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时应用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9年7月~2020年1月,应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凹侧撑开、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治疗7例先天性... 目的:探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时应用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9年7月~2020年1月,应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凹侧撑开、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治疗7例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6~15岁(9.0±3.0岁)。5例主要骨性畸形为Klippel-Feil综合征,1例为寰椎左侧侧块发育不良,1例为C4节段右侧半椎体。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观察患者外观和影像学矫形效果。结果: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6例患者行单侧单处撑开,1例患者接受单侧双节段撑开。手术时间326~756min(502.4±149.8min),术中失血量100~600ml(341.4±205.0ml)。椎体间隙使用融合器高度为5~10mm(8.0±1.8mm),小关节间隙使用融合器高度7~12mm(9.5±1.9mm)。所有患者均无术中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功能障碍,均表现为单侧C5神经根功能障碍,其中2例为凹侧,给予营养神经及功能锻炼治疗,2~6周肌力自行恢复;1例在凸侧,经术后CT检查发现螺钉位置不佳,行翻修手术调整螺钉位置后肌力恢复。随访7~13个月(10.6±2.5个月),末次随访时斜颈得到明显纠正,动力位X线片及CT检查示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与软骨下皮质骨之间接触紧密,未见透亮带,未见融合器位移和下沉;内固定位置均良好,无松动和移位,无假关节形成;畸形矫正率为64.45%。结论: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时采用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颈椎侧凸 3D打印 钛合金融合器 凹侧撑开技术
原文传递
平山病外科治疗的中期临床效果及影像学结果 被引量:9
15
作者 孙宇 刘鑫 +9 位作者 樊东升 傅渝 潘胜发 张凤山 张立 王少波 刁垠泽 陈欣 周非非 赵衍斌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19-1026,共8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颈前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平山病的中期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探讨外科治疗的意义和价值。方法:36例平山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术后3个月、1年、2年时肌肉萎缩和肌力变化,测量术后C2-7颈椎活动度的...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颈前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平山病的中期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探讨外科治疗的意义和价值。方法:36例平山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术后3个月、1年、2年时肌肉萎缩和肌力变化,测量术后C2-7颈椎活动度的改变及C4-7节段中立位颈椎MRI横断面脊髓面积的改变。结果:(1)临床结果:除1例患者外,所有患者术后肌肉萎缩和肌无力无继续进展。随着时间推移,自觉肌无力改善的患者比例逐年增高:术后3个月为26.5%,术后1年为36.0%,术后2年时有85.7%的患者感觉肌力增加;同时肌萎缩改善的患者比例也逐年增高:术后3个月为8.8%,术后1年为24.0%,术后2年时有35.8%的患者感觉肌萎缩好转。截至术后2年随访时段时,14例患者中有12例受累肌力改善,5例肌肉萎缩得到不同程度改善。(2)影像学结果:C2-7颈椎活动度术后较术前显著减小,由术前平均62.25°±2.10°减少为术后2年时平均13.67°±7.51°(P<0.01)。屈曲位MRI脊髓不再受到压迫。颈椎各个节段MR横断面积:术后3个月时仅C6一个节段的面积较术前增大(P<0.05);术后1年时C4-5-6三个节段面积均较术前增大(均为P<0.01);术后2年时C4-5-6-7四个节段面积均较术前增大,其中C4脊髓面积增大15.60%、C5增大19.08%、C6增大21.60%、C7增大23.91%,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是治疗平山病的有效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中期临床转归和影像学结果,对于控制平山病的发展和转归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山病 内固定融合术 疗效 影像学
下载PDF
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夏天 孙宇 +7 位作者 王少波 张凤山 张立 潘胜发 刁垠泽 周非非 陈欣 赵衍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2-218,共7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形态及组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后纵韧带骨化症,并接受颈后路C3-7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 目的:探讨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形态及组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后纵韧带骨化症,并接受颈后路C3-7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颈椎曲度、活动度、颈部功能评分等临床指标及术后24个月相应临床指标,并在MRI上测量术前、术后24个月颈后部肌肉形态及组成。应用t检验,对比手术前、后颈后部肌群形态、成分变化。结果:16例患者入组,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2.94±7.07岁,其中局灶型后纵韧带骨化症6例,节段型5例,连续型5例。患者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患者颈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无显著变化,患者术前颈椎活动度平均40.33°±12.03°,术后为27.09°±11.09°,有显著差异(P<0.05)。对比手术前后,C3/4节段椎旁肌功能截面积(FCSA)及脂肪浸润(FI)存在显著差异(P<0.05),头夹肌FI存在显著差异(P<0.05)。C4/5及C5/6节段椎旁肌及头夹肌FCSA及FI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C6/7水平椎旁肌FCSA及FI存在显著差异(P<0.05),头夹肌在截面积(CSA)、FCSA及FI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比术后左、右侧颈后部肌肉形态及成分,C3/4节段椎旁肌FI及头夹肌CSA右侧显著大于左侧;C4/5节段右侧头夹肌FI显著小于左侧;C5/6节段右侧椎旁肌CSA及FCSA显著大于左侧;C6/7节段椎旁肌FI右侧显著小于左侧。结论: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颈椎后路手术会显著增加颈椎后方椎旁肌及头夹肌脂肪浸润,缩小功能横截面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减少单侧肌肉的萎缩及脂肪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后肌群 横截面积 脂肪浸润
原文传递
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对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赵衍斌 孙宇 +2 位作者 张凤山 陈仲强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77-680,共4页
目的:观察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和颈椎曲度变化情况,分析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效果。方法:2006年6月~2008年9月对53例颈椎病患者行单节段前路减压、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置换节段C3/47例,... 目的:观察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和颈椎曲度变化情况,分析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效果。方法:2006年6月~2008年9月对53例颈椎病患者行单节段前路减压、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置换节段C3/47例,C4/510例,C5/627例,C6/79例。应用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ROM)、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Cobb角和颈椎整体曲度(C2~C7Cobb角)。结果:随访3~36个月,平均13.8个月。术前置换节段ROM为8.6°±3.7°,末次随访时为9.7°±3.5°,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FSUCobb角(前凸为正值)为0.1°±4.8°,末次随访时为3.6°±4.5°,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颈椎整体曲度为7.0°±10.2°,末次随访时为8.0°±10.4°,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增大,颈椎整体曲度无明显变化,FSU前凸增大,对于术前病变节段FSU生理前凸变小或轻度后凸的拟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的患者可选择ProDisc-C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ProDisc-C 脊柱功能单位角度 颈椎曲度 颈椎活动度
原文传递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孙宇 赵衍斌 +4 位作者 周非非 张凤山 潘胜发 周方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74-479,共6页
目的:观察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方法:截止到2010年10月在我院行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随访20个月以上且资料完整、既往无颈椎手术史的患者80例,置换节段为C3/4 8例,C4/5 15例,C5/6 49例,C6/7 8例;4... 目的:观察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方法:截止到2010年10月在我院行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随访20个月以上且资料完整、既往无颈椎手术史的患者80例,置换节段为C3/4 8例,C4/5 15例,C5/6 49例,C6/7 8例;41例为Bryan Disc置换术,39例为ProDisc-C置换术。对比术前和末次随访时X线片、MRI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相邻节段退变定义为X线片上椎间隙高度丢失与术前相比大于10%,形成肉眼可见新生骨赘或原有骨赘增大,前纵韧带钙化;在MRI 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观察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随访2064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上160个相邻节段中,8个下相邻节段因肩部X线遮挡而显示不清,符合条件的152个相邻节段中21个(13.8%)出现退变,其中Bryan Disc置换术组退变发生率为10.0%,ProDisc-C置换术组退变发生率为18.1%;47例患者获得了MRI随访,94个相邻节段中14个(14.9%)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其中Bryan Disc置换术组退变加重发生率为12.5%,ProDisc-C置换术组退变加重发生率为22.7%。未出现相邻节段疾病。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平均38个月随访相邻节段退变表现加重者不足15%,不同类型的假体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 相邻节段退变 相邻节段疾病
原文传递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截骨矫形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 被引量:9
19
作者 孙宇 张凤山 +6 位作者 潘胜发 张立 于淼 刁垠泽 陈欣 周非非 赵衍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69-776,共8页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09年12月~2013年11月应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骨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13例颈椎半椎体畸形导致的先...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09年12月~2013年11月应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骨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13例颈椎半椎体畸形导致的先天性颈椎侧凸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资料,观察临床效果。统计神经根、脊髓、椎动脉、硬膜囊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对比分析术前和术后颈椎CT冠状面重建图像上颈椎侧凸结构曲线和颈椎或者上胸椎的代偿曲线(Cobb角)。结果:13例患者中男8例,女5例。年龄5~15岁(9.2±3.4岁)。11例接受一期前路截骨、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前路内固定融合术;2例接受一期前路截骨、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术后Halovest支具固定3个月。手术时间210.520min(324±92min),m血量150~1000ml(585±319m1)。5例术后出现凸侧神经根刺激症状,4例在术后6个月时完全缓解,1例在术后24个月时肱三头肌肌力仍为3级。随访24—60个月(30.0±12.4个月),颈椎侧凸结构曲线Cobb角由术前9°-45°(28.3°±11.0°)矫正至0°~25°(6.9°±7.8°),矫正率为44.4%~100%[(78±24)%];颈椎或者上胸椎的代偿曲线Cobb角由术前0°-25°,(21.8°±5.8°)矫正至3°-23°(5.5°±4.3°),矫正率为8%~75%[(37±33)%]。末次随访时,患者头颈肩部外观显著改善。结论: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初步临床及影像学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颈椎侧凸 半椎体 骨性斜颈 环形截骨
原文传递
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10年随访结果 被引量:18
20
作者 赵衍斌 周非非 +1 位作者 孙宇 潘胜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7-102,共6页
目的 :观察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10年随访结果和并发症。方法:纳入在我院骨科行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且获得长期随访、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均完整的60例患者,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5例,脊髓型颈椎病41例,混合型颈椎病(脊髓型+神... 目的 :观察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10年随访结果和并发症。方法:纳入在我院骨科行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且获得长期随访、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均完整的60例患者,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5例,脊髓型颈椎病41例,混合型颈椎病(脊髓型+神经根型)4例。47例患者为单节段置换,12例为双节段置换,1例为3节段置换。随访时间为124.0±8.3个月(117~150个月)。采用mJOA评分和VAS评分分别评估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二次手术的原因和二次手术方案;颈椎屈伸位X线片评估末次随访时节段活动度情况,采用McAfee异位骨化分级观察末次随访时异位骨化情况。结果: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mJOA评分为13.4±2.2分,末次随访时为15.8±1.1分(P<0.05)。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前上肢VAS评分为5.7±2.2分,末次随访时为0.7±0.9分(P<0.05);术前颈痛VAS评分为4.7±2.2分,末次随访时为1.0±1.0分(P<0.05)。混合型颈椎病患者术前m JOA评分为13.3±3.6分,末次随访时为15.4±1.1分;术前上肢VAS评分为4.3±2.6分,末次随访时为1.0±1.4分;术前颈痛VAS评分为2.8±1.5分,末次随访时为2.5±1.9分。7例患者接受了二次手术治疗,其中6例为手术节段异位骨化(包括初次手术单节段椎间盘置换术5例,双节段置换术1例;二次手术时3个节段异位骨化分级为Ⅲ级,4个节段为Ⅳ级)导致的新症状而行手术节段二次手术,1例为邻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74个手术节段的术前活动度为7.0°±2.9°,末次随访时活动度为4.6°±4.1°(P<0.05)。末次随访时74个手术节段中有53个节段出现异位骨化,根据Mc Afee异位骨化分级,其中5个节段为Ⅱ级,21个节段为Ⅲ级,27个节段为Ⅳ级。结论: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随访10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异位骨化的发生率较高,降低了手术节段的活动度,严重的异位骨化会导致手术节段出现新的神经症状而被迫行二次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长期随访 异位骨化 二次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