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用侧孢短芽孢杆菌对烤后烟叶钾含量及烟株生理特征的影响
1
作者 宋鹏 李理想 +7 位作者 江厚龙 王茹 李慧 赵鹏宇 张均 秦平伟 任江波 陈庆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4-502,共9页
为探究施用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对烤后烟叶钾含量及烟株生理特征的影响,在烟苗移栽期设置不施用侧孢短芽孢杆菌(T1)、侧孢短芽孢杆菌浸根(T2)、侧孢短芽孢杆菌灌根(T3)及侧孢短芽孢杆菌浸根+灌根(T4)4个处理,测... 为探究施用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对烤后烟叶钾含量及烟株生理特征的影响,在烟苗移栽期设置不施用侧孢短芽孢杆菌(T1)、侧孢短芽孢杆菌浸根(T2)、侧孢短芽孢杆菌灌根(T3)及侧孢短芽孢杆菌浸根+灌根(T4)4个处理,测定烤后烟叶钾含量、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抗病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侧孢短芽孢杆菌的最佳施用方式为浸根+灌根,该处理烤后上部及中部叶的钾含量较T1处理分别显著(P<0.05)提高29.86%、67.36%,根系钾含量显著提高16.58%~28.85%,烟株气候斑病、炭疽病、赤星率、叶斑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降低,烟叶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13.21%~18.81%、21.01%~35.41%、9.63%~18.31%、11.62%~13.81%,叶片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20.76%~30.99%。综上,在烟苗移栽期以浸根+灌根方式施用侧孢短芽孢杆菌可增强烟株的抗性,提高烤后烟叶的钾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孢短芽孢杆菌 烤后烟叶 抗氧化酶活性 钾含量 抗病性
下载PDF
具有起火警示功能供电箱的设计
2
作者 赵鹏宇 刘畅 +2 位作者 张琪 周思辰 杨子琪 《电子制作》 2024年第2期105-107,共3页
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具有起火警示功能的供电箱。本设计的中枢控制中心为AT89C52单片机,起火预警模块由MQ-2型半导体电阻式烟雾传感器、无线传输、蜂鸣器等器械组成,自动灭火模块以电磁阀、惰性气体罐组成,多个模块共同... 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具有起火警示功能的供电箱。本设计的中枢控制中心为AT89C52单片机,起火预警模块由MQ-2型半导体电阻式烟雾传感器、无线传输、蜂鸣器等器械组成,自动灭火模块以电磁阀、惰性气体罐组成,多个模块共同组成具有起火警示功能供电箱。该设计具有声音报警、浓度显示以及与上位机串口通信等功能,可实时监测供电箱内部的烟雾浓度,当有事故发生时工作人员能及早发现,减少安全隐患,确保供电箱的安全运行和人身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片机 供电箱 数模转换 报警
下载PDF
寒冷地区隧道防冻保温层等效厚度计算方法误差分析
3
作者 赵鹏宇 黄解放 +4 位作者 陈建勋 罗彦斌 董体健 荀文杰 刘浏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5-143,共9页
为分析寒冷地区隧道防冻保温层等效厚度计算方法的计算误差,考虑年周期下的隧道沿径向深度瞬态传热特性,提出了基于数值模拟计算的防冻保温层等效厚度法误差计算方法。同时采用控制变量法计算分析空气年平均温度、年温度振幅、围岩初始... 为分析寒冷地区隧道防冻保温层等效厚度计算方法的计算误差,考虑年周期下的隧道沿径向深度瞬态传热特性,提出了基于数值模拟计算的防冻保温层等效厚度法误差计算方法。同时采用控制变量法计算分析空气年平均温度、年温度振幅、围岩初始温度、围岩导热系数和导温系数5类因素对等效厚度法计算误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隧道衬砌表面铺设防冻保温层后,围岩温度影响深度减小,衬砌结构和围岩最大冻结深度出现时间较无防冻保温层铺设时,提前近20 d,说明防冻保温层铺设前后隧道结构内部传热状态存在差异,此外,衬砌结构和围岩内部为瞬态传热,因此效厚度法计算原理、假定条件与实际不符,计算结果存在误差;等效厚度法计算结果整体偏小,但在空气年温度振幅较小或围岩初始温度较大时,计算结果存在偏大的情况;空气年平均温度、围岩初始温度、围岩导热系数越低,空气年温度振幅、围岩导温系数越高,计算误差越大;围岩导热系数和围岩初始温度对计算误差影响较大,当围岩导热系数为2 W·(m·K)^(-1)、围岩初始温度为5℃时,计算误差分别可达1.6 cm和1.4 cm,其余参数变化所形成的计算误差均小于1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寒冷地区 防冻保温层 等效厚度法 计算误差
下载PDF
不同生长期坏死杆菌OMVs的分离鉴定及其对RAW264.7细胞分泌TNF-α、IL-8的影响
4
作者 赵鹏宇 蒋凯 +5 位作者 毕栏 于思雯 王天硕 肖佳薇 贺显晶 郭东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38-43,58,共7页
为初步探究坏死杆菌不同生长期外膜囊泡(OMVs)在形态、蛋白组成和功能的差异,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坏死杆菌OMVs,通过透射电镜观察OMVs的形态结构,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OMVs的蛋白组成差异,ELISA检测OMVs刺激RAW264.7细胞后TNF... 为初步探究坏死杆菌不同生长期外膜囊泡(OMVs)在形态、蛋白组成和功能的差异,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坏死杆菌OMVs,通过透射电镜观察OMVs的形态结构,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OMVs的蛋白组成差异,ELISA检测OMVs刺激RAW264.7细胞后TNF-α和IL-8的分泌情况。结果显示:坏死杆菌在培养2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在8 h时达到峰值,随后进入稳定期和衰亡期;坏死杆菌不同生长期均可产生球形的OMVs,在坏死杆菌培养24 h时产生的OMVs中43 K OMP和白细胞毒素的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坏死杆菌培养12 h时产生的OMVs刺激RAW264.7细胞12 h和24 h后分泌的IL-8和TNF-α水平均高于其他组。因此,坏死杆菌稳定期产生的OMVs可以更好的刺激RAW264.7细胞产生炎症因子IL-8和TNF-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杆菌 外膜囊泡 TNF-Α IL-8
下载PDF
弱碱性吸收剂碳捕集及CO_(2)富液生物再生性能
5
作者 赵敏楠 张佳音 +6 位作者 张新妙 徐恒 栾金义 陆丁香 赵鹏宇 陈湘泽 武振康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0-188,共9页
碳捕集转化一体化工艺能利用CO_(2)转化过程同步实现CO_(2)富液再生,有望降低碳捕集转化整体成本。为评价生物甲烷化与碳捕集耦合的可行性,首先,在填料塔中考察了以4.2 g/L NaHCO_(3)、6 g/L Na_(2)CO_(3)、微生物营养液配制的弱碱性吸... 碳捕集转化一体化工艺能利用CO_(2)转化过程同步实现CO_(2)富液再生,有望降低碳捕集转化整体成本。为评价生物甲烷化与碳捕集耦合的可行性,首先,在填料塔中考察了以4.2 g/L NaHCO_(3)、6 g/L Na_(2)CO_(3)、微生物营养液配制的弱碱性吸收剂(pH=10)对模拟烟气中CO_(2)的吸收性能;其次,在厌氧瓶内利用生物甲烷化过程对CO_(2)富液开展5个周期的循环再生试验。结果表明,填料塔气体流量≤1.0 L/min时,随液体流量增加,所有试验组CO_(2)去除率逐渐上升并能稳定在80%以上,该填料塔液体流量宜≤0.9 L/min;不同气体流量(0.4~1.2 L/min)下填料塔体积总传质系数基本稳定在17~19 mol/(h·kPa·m^(3));CO_(2)吸收导致吸收液中NaHCO_(3)增加、Na_(2)CO_(3)减少,二者变量比值在1.2~1.9。气体流量为0.6 L/min、液体流量为0.7 L/min时,在维持80%以上CO_(2)去除率的前提下,该弱碱性吸收剂可循环使用6次,此时活性组分CO_(3)^(2-)利用率达89.5%,形成的CO_(2)富液中总无机碳量为0.127 mol/L,pH为8.82,能为生物甲烷化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CO_(2)富液循环生物再生试验表明,每次再生后的吸收剂CO_(2)吸收量基本稳定在69.6~78.6 mmol/L,且再生期间CH 4产生过程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再生试验后,Firmicutes、Actinobacteriota等耐碱性门水平细菌得到一定富集;氢营养型产甲烷菌在再生前后古菌属中占比均接近99%,但再生试验期间弱碱性环境导致Methanobrevibacter相对丰度降低了19.5%,unclassified_f_Methanobacteriaceae增加了18.7%。初步证实了碳捕集耦合生物甲烷化工艺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转化一体化 吸收剂 CO_(2)富液 生物再生 生物甲烷化
下载PDF
一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与致病性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及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梓健 朱庆贺 +6 位作者 邢晓旭 宋军 苏明俊 李璐 赵飞宇 赵鹏宇 孙东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33-40,90,共9页
为明确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某猪场引起哺乳仔猪腹泻的病因,试验采集腹泻仔猪的粪便样品,通过PCR检测、细菌分离培养、16S rRNA序列测定、同源比对分析以及分离菌株的致病性试验等对腹泻仔猪的病原进行了鉴定,同时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 为明确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某猪场引起哺乳仔猪腹泻的病因,试验采集腹泻仔猪的粪便样品,通过PCR检测、细菌分离培养、16S rRNA序列测定、同源比对分析以及分离菌株的致病性试验等对腹泻仔猪的病原进行了鉴定,同时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在腹泻仔猪粪便样本中猪流行腹泻病毒(PEDV)呈阳性;从病料中分离出的菌株与大肠杆菌(KJ477007.1、MW301234.1等)的同源性均超过99%;将分离菌株以腹腔接种的方法注射给BALB/c小鼠,约20 h后接种分离菌株的小鼠全部死亡,剖检和HE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致病性较强;该分离菌株对头孢噻呋、头孢吡肟存在高度敏感性;对头孢喹肟和林可霉素存在中度敏感性;对庆大霉素、恩诺沙星、卡那霉素、氟苯尼考以及阿奇霉素存在耐药性。说明该猪场的仔猪腹泻主要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所致,在进行治疗时,应结合药敏试验的结果进行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致病性大肠杆菌 混合感染 动物致病性试验
下载PDF
坏死杆菌外膜囊泡诱导羊中性粒细胞自噬和NLRP3炎性小体的研究
7
作者 毕栏 赵鹏宇 +3 位作者 王天硕 于思雯 肖佳薇 郭东华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72-1278,共7页
为探究坏死杆菌(Fn)外膜囊泡(OMV)对羊中性粒细胞自噬及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影响,本研究提取并纯化Fn OMV,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测定纯度后,以5μg/mL的OMV刺激羊中性粒细胞1 h、2 h、4 h、6 h,以未刺激的细胞作为对... 为探究坏死杆菌(Fn)外膜囊泡(OMV)对羊中性粒细胞自噬及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影响,本研究提取并纯化Fn OMV,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测定纯度后,以5μg/mL的OMV刺激羊中性粒细胞1 h、2 h、4 h、6 h,以未刺激的细胞作为对照组,经姬姆萨染色和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羊中性粒细胞形态。电镜观察可见OMV为球形囊泡状结构且纯度较高。姬姆萨染色结果显示,细胞为典型的杆状核和分叶核样中性粒细胞。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羊中性粒细胞为圆形,而5μg/mL OMV刺激组细胞出现细胞肿胀、体积变大变形的现象,且刺激2 h~6 h上述细胞变化更明显。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OMV刺激后的羊中性粒细胞中炎性小体相关基因NLRP3、Caspase-1、GSDMD、IL-1β、IL-18,自噬相关基因mTOR、Beclin 1、MAP1LC3B、P62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MV刺激1 h时GSDMD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极显著升高(P<0.0001),其他炎性小体相关基因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无显著变化;刺激2 h时GSDMD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显著下降(P<0.05),炎性小体相关基因NLRP3、Caspase-1、IL-1β、IL-18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刺激4 h和6 h时GSDMD mRNA的相对转录平极显著下降(P<0.0001),NLRP3、IL-1β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Caspase-1、IL-18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均无显著变化。自噬相关基因mTOR、Beclin 1、MAP1LC3B、P62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在不同刺激时间后均显著升高(P<0.05)。上述结果表明,5μg/mL的Fn OMV刺激羊中性粒细胞2 h可激活NLRP3炎性小体;5μg/mL的Fn OMV可在基因水平上启动羊中性粒细胞自噬并形成自噬小体。本研究为Fn的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杆菌 外膜囊泡 NLRP3炎性小体 自噬
下载PDF
牛坏死杆菌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增殖和自噬影响的初步探究
8
作者 王天硕 于思雯 +4 位作者 毕栏 赵鹏宇 蒋凯 肖佳薇 郭东华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36-941,950,共7页
为探究牛坏死杆菌对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增殖和自噬的影响,本研究将牛坏死杆菌A25株以MOI 10感染RAW264.7细胞作为实验组,以未感染的RAW264.7细胞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感染后1 h、2 h、4 h收集细胞,采用Ed U和MDC染色法观察细胞... 为探究牛坏死杆菌对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增殖和自噬的影响,本研究将牛坏死杆菌A25株以MOI 10感染RAW264.7细胞作为实验组,以未感染的RAW264.7细胞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感染后1 h、2 h、4 h收集细胞,采用Ed U和MDC染色法观察细胞荧光,并计算各组细胞增殖率及细胞自噬小体的数量。Ed U染色法观察可见,各实验组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绿色荧光的量逐渐减少,对照细胞绿色荧光的量基本无变化,且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感染组细胞增殖率均极显著降低(P<0.05);MDC染色法观察结果可见,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感染组细胞中的绿色荧光逐渐增强,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细胞中自噬小体的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极显著增多(P<0.01)。上述结果表明,牛坏死杆菌感染RAW264.7细胞后抑制细胞的增殖,并且诱导该细胞发生自噬。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上述各组细胞中自噬基因Beclin-1和P62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及自噬蛋白LC3和P62的相对表达水平。RT-q 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感染1 h后RAW264.7细胞中Beclin-1基因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无显著变化;感染2 h和4 h时该基因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P62基因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在不同感染时间均极显著降低(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细胞中LC3-Ⅱ蛋白的表达量于不同感染时间均极显著升高(P<0.01),P62蛋白的表达量于不同感染时间均极显著降低(P<0.001)。上述结果从自噬相关基因mRNA转录水平和其蛋白表达水平均证明牛坏死杆菌诱导RAW264.7细胞发生了自噬,首次证实牛坏死杆菌可以诱导RAW264.7细胞发生自噬,并且抑制该细胞的增殖,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牛坏死杆菌的感染机制奠定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坏死杆菌 小鼠巨噬细胞 自噬
下载PDF
A25Δ43K OMP基因缺失株和亲本株对坏死杆菌生物被膜和耐药性影响的比较与分析
9
作者 蒋凯 赵鹏宇 +1 位作者 贺显晶 郭东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43-48,共6页
坏死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F.necrophorum)是一种严格厌氧的革兰阴性菌,感染动物可引起反刍动物腐蹄病、肝脓肿、犊牛白喉、乳房炎和子宫内膜炎等疾病。生物被膜的存在是造成细菌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细菌黏附素在生物被... 坏死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F.necrophorum)是一种严格厌氧的革兰阴性菌,感染动物可引起反刍动物腐蹄病、肝脓肿、犊牛白喉、乳房炎和子宫内膜炎等疾病。生物被膜的存在是造成细菌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细菌黏附素在生物被膜形成初期的不可逆附着阶段起重要作用。43K OMP是坏死杆菌重要的外膜蛋白之一,具有介导坏死杆菌黏附的功能,43K OMP对生物被膜形成是否产生影响尚未有人报道。通过对坏死杆菌亲本株A25和缺失株A25Δ43K OMP的生物被膜初期不可逆附着阶段细菌数、生物被膜成熟时间、生物被膜形态和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坏死杆菌缺失43K OMP基因对生物被膜成熟时间无显著影响,会导致成熟生物被膜含量显著增多,接种24 h不可逆附着阶段细菌含量显著减少,生物被膜形态更早出现聚集性菌落和沟壑状结构,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安普霉素和磺胺嘧啶的耐药性减弱。43K OMP基因缺失促进坏死杆菌形成生物被膜,抑制坏死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为坏死杆菌43K OMP基因的功能研究和坏死杆菌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杆菌 43K OMP 基因缺失 生物被膜 耐药性
下载PDF
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N蛋白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10
作者 赵飞宇 杨丹 +3 位作者 赵鹏宇 李梓健 李璐 孙东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46-52,共7页
为制备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N蛋白特异性多克隆抗体,研究根据HLJ/HRB/2016/11毒株N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进行基因扩增,并将目的基因在Bam HⅠ、HindⅢ酶切位点克隆至pET32a(+)原核表达载体上,将其转化到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终浓度... 为制备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N蛋白特异性多克隆抗体,研究根据HLJ/HRB/2016/11毒株N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进行基因扩增,并将目的基因在Bam HⅠ、HindⅢ酶切位点克隆至pET32a(+)原核表达载体上,将其转化到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终浓度为1 mmol·L^(-1)的IPTG在16℃诱导16 h后,SDS-PAGE检测表达产物,结果显示,在约69 kda处出现目的条带,且该蛋白主要以可溶形式表达。将重组N蛋白经Ni柱纯化后,按每只BALB/c小鼠免疫50μg,三免后7 d采血分离血清,经间接ELSA检测结果显示,获得的N蛋白可被特异性识别且效价可达到1∶12800。研究制备的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N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为后续猫传染性腹膜炎的疫苗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 衣壳蛋白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下载PDF
车前草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腹泻活性的研究
11
作者 李璐 邢晓旭 +5 位作者 朱庆贺 王俊 李梓健 赵飞宇 赵鹏宇 孙东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53-59,共7页
为确定车前草中的总黄酮提取工艺以及总黄酮对腹泻治疗的作用,通过单因素分析实验法和响应面法对车前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分析和优化。实验采用蓖麻油诱导小鼠腹泻,灌服0.2 mL蓖麻油建立小鼠腹泻模型,进而分析研究车前草中的黄酮类... 为确定车前草中的总黄酮提取工艺以及总黄酮对腹泻治疗的作用,通过单因素分析实验法和响应面法对车前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分析和优化。实验采用蓖麻油诱导小鼠腹泻,灌服0.2 mL蓖麻油建立小鼠腹泻模型,进而分析研究车前草中的黄酮类物质在小鼠腹泻中的影响。经研究得出,车前草中的总黄酮提取效果最佳的条件是:(1)乙醇的浓度为70.36%;(2)提取实验过程中温度应控制在85.6℃;(3)原料和提取液的比例应为1∶15.99。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每克车前草提取的黄酮的量为12.41 mg·g^(-1),纯度为67.34%。此外,车前草黄酮能显著降低蓖麻油诱导小鼠的腹泻次数、延缓肠道碳粉推进,具有良好的抗腹泻活性。研究为车前草的合理利用以及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前草 总黄酮 响应面法 工艺优化 抗腹泻活性
下载PDF
油液混合动力挖掘机势能回收及能量管理策略 被引量:17
12
作者 赵鹏宇 陈英龙 +1 位作者 周华 杨华勇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93-901,共9页
针对油液混合动力挖掘机能量损失较大、能量回收效率偏低等问题,提出基于复合液压缸和蓄能器的混合动力挖掘机机械臂势能回收系统.复合液压缸由有杆腔、无杆腔和配重腔3个容腔组成.配重腔与蓄能器相连,提供机械臂负载平均值;有杆腔和无... 针对油液混合动力挖掘机能量损失较大、能量回收效率偏低等问题,提出基于复合液压缸和蓄能器的混合动力挖掘机机械臂势能回收系统.复合液压缸由有杆腔、无杆腔和配重腔3个容腔组成.配重腔与蓄能器相连,提供机械臂负载平均值;有杆腔和无杆腔分别与泵/马达的2个进出油口相连构成闭式系统,通过泵/马达向有杆腔或无杆腔提供高压油液从而驱动机械臂动作.通过仿真分析验证系统的节能效果;建立系统数学模型,分析系统控制性能和液压元件之间的动、静态关系及能量损耗;提出基于瞬时优化控制的能量管理策略.通过仿真及数学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势能回收系统可以提高机械臂能量回收效率,减小能量损耗,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可以减小27%,通过能量管理策略可进一步将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减小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动力 挖掘机 液压 势能回收 能量管理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入渗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赵鹏宇 徐学选 +3 位作者 刘普灵 陈天林 廖鑫 李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0-44,共5页
在延安燕沟试验区建立不同下垫面(草地、刈割草地、翻耕草地、灌木地、刈割灌木地、翻耕灌木地)小区,分析了30场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入渗资料,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地平均入渗率是刈割地的1.2倍,是翻耕地的2.0倍;在地表坡度7°,草灌地... 在延安燕沟试验区建立不同下垫面(草地、刈割草地、翻耕草地、灌木地、刈割灌木地、翻耕灌木地)小区,分析了30场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入渗资料,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地平均入渗率是刈割地的1.2倍,是翻耕地的2.0倍;在地表坡度7°,草灌地土壤容重分别为1.27和0.99 g/cm3条件下,坡面平均入渗率与降雨强度具有极显著的抛物线函数关系。草地、刈割草地、灌木地、刈割灌木地雨强分别达到1.62,2.21,2.49和1.71 mm/mim时,平均入渗率具有最大值,分别为1.17,0.97,1.67和1.51 mm/min;但翻耕草地、翻耕灌木地与此相反,雨强分别达到1.36和1.68 mm/min时,平均入渗率具有最小值,分别为0.379和0.382 mm/min;Horton入渗公式能较好地模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降雨的入渗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地利用 模拟降雨 入渗速率 入渗模型
下载PDF
油液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系统及控制策略研究综述 被引量:21
14
作者 赵鹏宇 陈英龙 周华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9-459,共11页
针对油液混合动力工程机械能量损失较大、能量回收效率偏低以及控制策略相对单一等问题,从混合动力系统液压原理和控制策略2个方面分析.将油液混合动力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分为泵控液压系统、二次调节液压系统和复合结构液压系统3种形式,... 针对油液混合动力工程机械能量损失较大、能量回收效率偏低以及控制策略相对单一等问题,从混合动力系统液压原理和控制策略2个方面分析.将油液混合动力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分为泵控液压系统、二次调节液压系统和复合结构液压系统3种形式,研究液压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工作原理,将油液混合动力工程机械控制策略分为门限值控制策略、模糊控制策略和优化控制策略3类,分析适用工况,对比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与油液混合动力工程机械控制策略.油液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的发展方向包括利用泵控系统代替阀控系统、开发储能元件、设计针对工程机械结构特点的控制策略以及控制目标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动力 液压系统 工程机械 控制策略
下载PDF
2004-2013年忻州市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变化 被引量:8
15
作者 赵鹏宇 步秀芹 +3 位作者 崔嫱 张俊卿 王翠萍 冯文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3-378,共6页
采用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2004—2013年忻州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模型中增加了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科目的污染排放账户和水资源账户,重新确定了忻州各项生物账户全球平均产量与生产性土地均衡因子。测算了各... 采用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2004—2013年忻州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模型中增加了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科目的污染排放账户和水资源账户,重新确定了忻州各项生物账户全球平均产量与生产性土地均衡因子。测算了各帐户的生态足迹与承载力。结果显示:(1)忻州人均生态足迹增长较为明显,由2004年的2.098 8hm2/人增长至2013年的5.388 9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维持在1.28hm^2/人左右,人均生态盈亏全部表现为生态赤字从0.800 9hm^2/人上升至4.103 8hm^2/人。(2)生态足迹帐户上表现出差异性:近10年间均表现为生态盈余的有耕地、林地、建筑用地、水资源共4类,除水资源外,其余3类生态盈余呈下降趋势;而草地、水域、能源用地、污染消纳地均表现为生态赤字,除污染生态赤字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外,草地、水域、能源用地均表现为快速增加趋势,导致了生态赤字的增加。(3)全市生态压力指数从2004年的1.62增长到2013年的4.19,生态多样性指数从1.261减少到0.855,万元GDP生态足迹从4.355hm^2/万元降至2.563hm^2/万元,表明生态足迹分配越来越失衡,生态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资源利用率正在逐步提高,发展能力指数由2.646增加到4.609的事实也说明了全市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盈亏 发展能力 忻州
下载PDF
2004—2011年忻州市滹沱河系地表水质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鹏宇 冯文勇 +3 位作者 崔嫱 郑庆荣 刘秀丽 徐学选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4-380,共7页
滹沱河系为忻州市最重要的排洪排水系统,其水质对城市环境及下游地区有重要影响,通过2004—2011年地表水的监测数据、水资源量的统计数据、社会经济的统计数据及污水处理厂的监测数据来分析影响滹沱河系水质的原因。结果表明:滹沱河系... 滹沱河系为忻州市最重要的排洪排水系统,其水质对城市环境及下游地区有重要影响,通过2004—2011年地表水的监测数据、水资源量的统计数据、社会经济的统计数据及污水处理厂的监测数据来分析影响滹沱河系水质的原因。结果表明:滹沱河系地表水污染变化趋势可以分为2个阶段——水质恶化阶段和水质改善阶段,总体上以2009年为拐点,在改善阶段严重污染河段的污染物降低至Ⅳ类标准;一般情况下丰水期水质好于枯水期;河道水量、降水量与水质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5、0.532(p<0.01),河道水量、降水量对各河段水质改善作用有限,水质丰、枯水期变化也说明了这一点;2009年前,水质恶化主要与工业废水排放量有关,相关系数为0.689(p<0.01),其次为生活污水排放,相关系数为0.465(p<0.05);2009年后污水处理厂的达标运行使河段水质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水质变化 地表水 影响因素 滹沱河系
原文传递
近55年来滹沱河山区水资源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鹏宇 冯文勇 +3 位作者 步秀芹 崔嫱 郑庆荣 徐学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8-132,共5页
通过分析滹沱河山区自然地理背景和经济发展情况,可将其划分为3个水资源区:界河铺以上区域(Ⅰ区为成水用水环境)、界河铺至济胜桥之间区域(Ⅱ区为用水环境)、济胜桥以下至南庄区域(Ⅲ区为成水环境)。利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水文、气象数据... 通过分析滹沱河山区自然地理背景和经济发展情况,可将其划分为3个水资源区:界河铺以上区域(Ⅰ区为成水用水环境)、界河铺至济胜桥之间区域(Ⅱ区为用水环境)、济胜桥以下至南庄区域(Ⅲ区为成水环境)。利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水文、气象数据,探讨了近55a以来滹沱河山区分区水资源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滹沱河山区地表水资源逐年减少,70年代是该区正负距平的转折时期、地下水主要表现在Ⅰ、Ⅱ区忻定盆地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平均每年下降1.04m,且超采区面积有所增大;滹沱河山区水资源的减少是由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1980—2010年气候变化、水保活动、水利活动影响约分别占整个径流减少量的38.6%,26.4%,35.0%,人类活动合计约占61.4%;由于气候变化使Ⅰ区、Ⅱ区、Ⅲ区水资源分别以平均每年0.88%,0.61%,0.41%(算术平均)的速度减少;人类活动使Ⅰ区、Ⅱ区、Ⅲ区水资源分别以平均每年1.31%,1.14%,0.71%的速度减少,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变化影响程度具有相同明显的规律性:即从源头向下游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人类活动的2种方式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性,水保活动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Ⅲ区>Ⅰ区>Ⅱ区,水利活动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Ⅱ区>Ⅰ区>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量 降水量 径流量 滹沱河山区
下载PDF
模拟降雨下黄土区草地灌木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化规律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鹏宇 徐学选 +4 位作者 刘普灵 史新合 陈天林 廖鑫 李波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9年第3期24-29,共6页
利用黄土区燕沟流域42场模拟降雨下土壤水分观测数据,研究2种坡度的草地、灌木地在不同经营方式(原状地、刈割地、翻耕地)下的土壤水分对模拟降雨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5次降雨补充下,依据土壤水分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指标,0-100c... 利用黄土区燕沟流域42场模拟降雨下土壤水分观测数据,研究2种坡度的草地、灌木地在不同经营方式(原状地、刈割地、翻耕地)下的土壤水分对模拟降雨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5次降雨补充下,依据土壤水分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指标,0-100cm土壤水分受土地经营方式影响表现为,原状草灌地土壤水分可划分为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刈割地全剖面为相对稳定层,翻耕地可分为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2)单次降雨事件则随降雨量增加,各经营方式下的水分活跃层逐渐变薄或消失,次活跃层变厚,而相对稳定层变薄,整个土壤剖面水分变化趋于一致。3)对于受高强度降雨补充的土壤水分变异性分层,建议采用更加灵敏的土壤水分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判别标准:活跃层,标准差大于1.4,变异系数大于0.12;次活跃层,标准差1.4-0.9,变异系数0.12-0.08;相对稳定层,标准差小于0.9,变异系数小于0.08。4)坡度越小,土壤水分越高,坡度对草灌木地、刈割地的影响较翻耕地显著,且对50-100cm层水分影响远大于对表层0-50cm的影响。总之,降雨后土壤水分0-100cm层不断增加,且剖面土壤水分逐渐一致,土地经营方式、坡度因素对土壤水分变化强度和在不同深度土层中的表现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空间变化 草灌地 模拟降雨 黄土区
下载PDF
基于液压平衡的试油试采系统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鹏宇 陈英龙 +1 位作者 孙军 周华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50-656,共7页
根据试油试采工况的特点与需求,提出采用液压泵/马达作为平衡配重的移动式试油试采系统.试油试采系统采用开关磁阻电机作为主驱动电机,采用液压泵/马达和蓄能器作为配重.在下冲程时将抽油杆势能和主驱动电机输出的能量储存,在上冲程时... 根据试油试采工况的特点与需求,提出采用液压泵/马达作为平衡配重的移动式试油试采系统.试油试采系统采用开关磁阻电机作为主驱动电机,采用液压泵/马达和蓄能器作为配重.在下冲程时将抽油杆势能和主驱动电机输出的能量储存,在上冲程时将储存的能量释放,液压泵/马达和蓄能器组成的配重与主驱动电机共同提升抽油杆.利用质量集中法,将试油试采系统简化为三质量二联结系统,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Simulink仿真得到系统动力学特性,包括抽油杆位移和速度、液压系统压力以及主驱动电机的功率.通过分析仿真结果可知,系统满足试油试采作业对于冲程冲次的要求;通过液压平衡配重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可以减小系统装机功率64.3%;电机运行工况得到改善,不对负载提供阻力矩,无负功工况,减小了对电力系统的冲击;系统结构紧凑,集成度高,便于运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油试采 液压平衡 动力学模型 SIMULINK仿真
下载PDF
滹沱河忻州段水质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鹏宇 步秀芹 +2 位作者 崔嫱 刘秀丽 徐学选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2-57,共6页
运用综合污染指数法探讨滹沱河忻州段水质时空变化规律及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劣Ⅴ类河长比例总体呈先波动(1993—2003年),再波动上升(2004—2008年),最后快速下降趋势(2009—2011年);综合污染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丰水期... 运用综合污染指数法探讨滹沱河忻州段水质时空变化规律及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劣Ⅴ类河长比例总体呈先波动(1993—2003年),再波动上升(2004—2008年),最后快速下降趋势(2009—2011年);综合污染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丰水期2.15、平水期1.75、枯水期1.28,4项水质指标综合污染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DO、CODMn、挥发酚、氨氮。空间上,界河铺-济胜桥段指数最高,水质最差,出境段面南庄水质最好,下茹越、西留属、崞阳桥断面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为此,将滹沱河分为污染控制区、综合改善区与生态恢复区进行分段管理。工业废水排放量、污水处理能力、GDP、人口数量是水质的主要影响因子,相关系数分别为0.882、0.905、0.919和0.8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滹沱河 水质时空分布 综合指数 影响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