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恙虫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1
作者 中国微生物学会人兽共患病病原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诊断技术分会 +6 位作者 姜天俊 辛德莉 江佳富 齐文杰 谷丽 王磊 孙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东方体感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主要表现为发热、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恙虫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和漏诊。中国微生物学会人兽共患病病原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东方体感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主要表现为发热、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恙虫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和漏诊。中国微生物学会人兽共患病病原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诊断技术分会相关专家,根据领域相关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与指南,结合我国临床实践与咨询论证,形成本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恙虫病 恙虫病东方体 临床诊疗 专家共识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红霉素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辛德莉 糜祖煌 +4 位作者 侯安存 秦玲 魏田力 李靖 韩旭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66-667,i004,共3页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MP)对红霉素耐药情况及耐药机制。方法对60例临床证实为MP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或咽拭子标本进行分离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筛选耐药株,进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60例标本中,分离阳性株5例,耐药株4例,占80%。敏感株和标准株...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MP)对红霉素耐药情况及耐药机制。方法对60例临床证实为MP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或咽拭子标本进行分离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筛选耐药株,进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60例标本中,分离阳性株5例,耐药株4例,占80%。敏感株和标准株的23SrRNA基因序列与基因库的MP基因序列相同,4例耐药株的23SrRNA基因发生点突变,两株突变位点在2063,G替代了A,另两株突变位点在2064,G替代了A。5株分离株erm编码的甲基化酶基因均为阴性。结论MP对红霉素有耐药株产生,4株MP红霉素耐药株的耐药分子基础是23SrRNA基因发生点突变,未发现erm编码的甲基化酶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原体 肺炎 红霉素 药物敏感试验 23 S rtLNA点突变 erm基因
下载PDF
北京地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状况 被引量:74
3
作者 辛德莉 李贵 +2 位作者 李靖 马红秋 陈小庚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1054-1055,共2页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发病规律及感染后带菌状况。方法选择1929例儿科住院的肺炎患儿.对不同年度、不同季节、不同年龄MP肺炎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对20例确诊为MP肺炎患儿进行随访。结果MP肺炎发病率第一、二、三季...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发病规律及感染后带菌状况。方法选择1929例儿科住院的肺炎患儿.对不同年度、不同季节、不同年龄MP肺炎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对20例确诊为MP肺炎患儿进行随访。结果MP肺炎发病率第一、二、三季度间比较P均〉0.05,第一、二、三季度分别与第四季度比较,P均〈0.05。7~9岁与10~14岁比较P〉0.05,1个月~3岁与4~6岁、7~9岁、10~14岁比较,4~6岁与7~9岁、10~14岁比较P均〈0.05。1992~1994年支原体肺炎呈逐年下降趋势,而1995年末发病显著增加(2、3倍),后又有下降趋势。20例MP肺炎培养结果显示,带菌时间最短为0.5个月,平均带菌时间为1.5个月,最长为4.5个月。结论MP肺炎的发病与年龄、季节和年度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流行病学 带菌时间
下载PDF
中药莪术油对肺炎支原体地方株的体外抑制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辛德莉 侯安存 李靖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3年第4期228-230,共3页
目的 测定中药莪术油、红霉素对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地方株的体外抑制情况。方法 采用肉汤倍比稀释方法,在微生物敏感性体外实验中分别测定莪术油对肺炎支原体地方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entration,M... 目的 测定中药莪术油、红霉素对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地方株的体外抑制情况。方法 采用肉汤倍比稀释方法,在微生物敏感性体外实验中分别测定莪术油对肺炎支原体地方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entration,MIC)、红霉素的MIC和莪术油联用红霉素时其各自的MIC。结果 体外实验中莪术油对肺炎支原体地方株的为MIC2.5μg/ml,红霉素的MIC0.025μg/ml。莪术油联用红霉素时其各自的MIC分别为1.25μg/ml和 0.00625μg/ml。结论 莪术油对肺炎支原体地方株有抑制作用,莪术油与红霉素联用可增加抑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地方株 体外抑制 莪术油 红霉素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中药
下载PDF
热毒净不同剂型对肺炎支原体的体外抑制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辛德莉 马红秋 +2 位作者 侯安存 李靖 魏田力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43-45,共3页
目的 :测定热毒净不同煎制方法及热毒净联用红霉素对肺炎支原体的体外抑制情况。方法 :采用肉汤倍比稀释方法 ,测定药物对肺炎支原体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 :单味药的不同煎制方法 (饮片水煎液和颗粒剂 )对肺炎支原体抑制作用不同。热毒... 目的 :测定热毒净不同煎制方法及热毒净联用红霉素对肺炎支原体的体外抑制情况。方法 :采用肉汤倍比稀释方法 ,测定药物对肺炎支原体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 :单味药的不同煎制方法 (饮片水煎液和颗粒剂 )对肺炎支原体抑制作用不同。热毒净水煎混合制剂与热毒净颗粒混合制剂对肺炎支原体抑制作用相同 ,热毒净口服液效果优于混合制剂 ,热毒净和红霉素联用作用加强。结论 :单味药的水煎液和颗粒剂、热毒净单煎混合制剂和口服液对肺炎支原体的抑制作用有差别 ,热毒净和红霉素联合应用 ,可降低红霉素对肺炎支原体的M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毒净 肺炎支原体 最小抑菌浓度(MIC)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 被引量:66
6
作者 辛德莉 马红秋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50-252,共3页
肺炎支原体(MP)是引起人类疾病的一种常见病原体,引起的肺炎和肺外并发症对儿童健康危害严重。MP感染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热点。本文从抗生素的应用、中药治疗及免疫制剂三个方面对MP感染的治疗进行介绍。重点论述抗生素的应用目... 肺炎支原体(MP)是引起人类疾病的一种常见病原体,引起的肺炎和肺外并发症对儿童健康危害严重。MP感染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热点。本文从抗生素的应用、中药治疗及免疫制剂三个方面对MP感染的治疗进行介绍。重点论述抗生素的应用目的,应用何种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种类及应用方法。对常用的几种中药方剂和免疫治疗作以介绍。MP感染的各种治疗方法的有机结合对MP感染的控制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治疗 儿童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以及PCR技术在感染检测中的应用与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辛德莉 李贵 +8 位作者 张继红 孟雁 刘艳 蒋观成 张永蓉 刘增华 马跃文 蔡有余 张小为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1993年第Z2期18-21,共4页
用人工接种法建立肺炎支原体感染动物模型,模拟人的发病过程,采用动物肺脏和气管做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同时采用PCR技术对动物肺脏和气管标本进行检测,并用探针杂交方法作特异性分析,探讨PCR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用人工接种法建立肺炎支原体感染动物模型,模拟人的发病过程,采用动物肺脏和气管做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同时采用PCR技术对动物肺脏和气管标本进行检测,并用探针杂交方法作特异性分析,探讨PCR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从接种动物的肺脏和气管中分离出肺炎支原体,PCR检测与分离培养结果相同。PCR技术简便,快速,无交叉反应,适宜于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聚合酶链反应(PCR) 实验动物模型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9
8
作者 辛德莉 王良玉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6年第4期373-376,共4页
肺炎支原体(MP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之一,MPP感染多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多数MP感染引起的临床症状较轻,具有自限性,但也有导致重症肺炎或肺外并发症的可能。近几年MP耐药率上升,难治性、重症MPP肺炎病例增多,给儿童健康... 肺炎支原体(MP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之一,MPP感染多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多数MP感染引起的临床症状较轻,具有自限性,但也有导致重症肺炎或肺外并发症的可能。近几年MP耐药率上升,难治性、重症MPP肺炎病例增多,给儿童健康构成较大威胁。本文就MPP感染诊治进展及应需加强探讨的问题做一总结,以期对儿科医生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诊断 治疗 儿童
下载PDF
加强临床能力培养 造就合格临床医生 被引量:4
9
作者 辛德莉 崔菲菲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年第10期180-181,共2页
临床教学是继医学基础教育之后的环节,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阶段。但目前存在诸多临床教育方面问题,造成很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不能胜任基本医疗任务。对临床教学进行改革符合全球化背景下的医学教育... 临床教学是继医学基础教育之后的环节,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阶段。但目前存在诸多临床教育方面问题,造成很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不能胜任基本医疗任务。对临床教学进行改革符合全球化背景下的医学教育研究与改革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教学 教学改革 医生 教学实践
下载PDF
蛭丹化瘀口服液体外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辛德莉 刘玉华 +3 位作者 侯安存 张淑兰 许淑珍 赵高潮 《北京中医》 2004年第1期45-46,共2页
目的 探讨活血化瘀方药蛭丹化瘀口服液 (简称CBMV)对常见致病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方法 对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肺炎支原体 (MP)以及常见致病细菌 :肺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进行了体外抑毒抑菌实验。结果 蛭丹化瘀口服液 (CB... 目的 探讨活血化瘀方药蛭丹化瘀口服液 (简称CBMV)对常见致病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方法 对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肺炎支原体 (MP)以及常见致病细菌 :肺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进行了体外抑毒抑菌实验。结果 蛭丹化瘀口服液 (CBMV)完全抑制RSV发生细胞病变的药物浓度为 2 .75mg/ml;对MP的最小抑菌浓度为 5 .5mg/ml;对肺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 1 1 0mg/ml,对金黄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分别为 2 2 0mg/ml及 <5 .5mg/ml,但对大肠杆菌无效。结论 上述结果表明 ,活血化瘀方药CBMV不仅通过改善微循环、防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清除氧自由基等多种作用 ,促进了小儿肺炎的康复 ,而且通过一定程度的抗微生物作用 ,使活血化瘀疗法的扶正祛邪的作用更加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蛭丹化瘀口服液 体外抑制 病原微生物 实验研究 中药 药理
下载PDF
医学研究生培养心得 被引量:5
11
作者 辛德莉 王良玉 《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5期56-58,共3页
根据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及研究生培养目标,综合带教研究生的一些经验,总结了有关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层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研究生道德培养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 培养 心得
下载PDF
LAMP技术在肺炎支原体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辛德莉 李丹 米佳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4年第7期16-18,共3页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具有快速、特异、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特点,本文介绍了LAMP?技术在肺炎支原体上的应用,结果表明,MP-LAMP方法具有较高特异性和灵敏度,是一种非常适用于临床检测的方法。
关键词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肺炎支原体 快速检测
下载PDF
小鼠肺炎支原体肺炎模型的建立及组织病理学评分方法的应用 被引量:36
13
作者 刘晓红 辛德莉 +5 位作者 侯安存 魏田力 叶慧初 李靖 张长淮 陈光勇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9期1338-1340,共3页
目的 试图建立一个由肺炎支原体 (MP)感染引起的小鼠的急性肺炎的动物模型和对肺炎程度进行量化评价的组织病理学评分方法。方法 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 8组 ,每组 12只 ,在 0、1、2d滴鼻感染MP菌液 ,在 0、1、2、3、4、6、8、14、2... 目的 试图建立一个由肺炎支原体 (MP)感染引起的小鼠的急性肺炎的动物模型和对肺炎程度进行量化评价的组织病理学评分方法。方法 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 8组 ,每组 12只 ,在 0、1、2d滴鼻感染MP菌液 ,在 0、1、2、3、4、6、8、14、2 1d分批宰杀 ,并分批设立滴注培养基的对照组 ,每组 4只 ,以 0~ 2 6分的组织病理学评分来确定肺部的炎症反应程度 ,评分包括支气管周围浸润部位的百分比、支气管周围浸润的数量、支气管管腔内的渗出、血管周围的浸润、实质性肺炎五方面 ,所有实验组动物的病原学诊断均做了肺匀浆MP培养和肺匀浆的MPPCR鉴定。结果 经接种菌液于感染后第 1天每 1例小鼠肺部均出现支气管肺炎的炎症反应 ,组织病理学评分平均为 6 .32分 ,于第 3、4天达到最重 ,为 11.6 0和 9.5 8分 ,以后逐渐减轻 ,于第 2 1天炎症基本消失。本实验组中动物的组织病理学评分为 0~ 19分。培养基对照组未出现肺部炎症反应。感染后 1、2、3、4d肺组织培养和PCR检测均有MP生长 ,检出率为 10 0 % (12 / 12 )。在 6、8、14、2 1d分别有 2 / 12、2 / 12、0 / 12、0 / 12检测出支原体。结论 经 3d滴鼻感染MP菌液 ,经组织病理学和肺组织培养和PCR检测证实可使小鼠出现明显的MP肺炎 ,小鼠急性MP肺炎的模型已经建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 模型 组织病理学 小鼠
下载PDF
蛭丹化瘀口服液对支原体感染小鼠肺炎的影响 被引量:29
14
作者 刘晓红 侯安存 +5 位作者 辛德莉 魏田力 叶慧初 李靖 张长淮 陈光勇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41-444,共4页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小鼠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13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支原体肺炎模型组(IF1,IF2)、罗红霉素治疗组(LH1,LH2)和罗红霉素加蛭丹化瘀口服液组(LZ1,LZ2),分别检测鼠肺组织病理学评分,肺组织图像分析和...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小鼠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13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支原体肺炎模型组(IF1,IF2)、罗红霉素治疗组(LH1,LH2)和罗红霉素加蛭丹化瘀口服液组(LZ1,LZ2),分别检测鼠肺组织病理学评分,肺组织图像分析和肺血栓计数的变化。结果:经灌喂治疗,在第3天罗红霉素组(LH1)、罗红霉素加蛭丹化瘀口服液组(LZ1)小鼠肺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IF1,P<0.01);LH1,LZ1组图像分析值明显高于模型组(IF1,P<0.05);LH1及LZ1组肺部炎症明显轻于IF1组,但两组之间治疗效果差异无显著性。随着疗程的延长,在灌喂治疗的第4天,LZ2鼠肺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IF2,P<0.01),图像分析值LZ2组明显高于IF2(P<0.01);LZ2组与LH2组比较,疗效更显著(P<0.05)。在肺炎治疗的第3、4天,LH1,LH2肺组织血栓计数与IF1,IF2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LZ1,LZ2组肺组织血栓计数均显著低于IF1,IF2组(P<0.05)。结论:蛭丹化瘀口服液可辅助罗红霉素减轻支原体肺炎小鼠的病情,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原体肺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 活血化瘀中药 蛭丹化瘀口服液 罗红霉素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分子机制 被引量:32
15
作者 刘禧杰 辛德莉 +4 位作者 李靖 王斯 史大伟 崔菲菲 付小燕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1730-1733,共4页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分子机制。方法对370例咽拭子标本进行MP分离培养,应用巢式PCR扩增MP种特异16S rRNA基因对临床分离株进行分子鉴定;通过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测定MP临床分离株对红霉素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分子机制。方法对370例咽拭子标本进行MP分离培养,应用巢式PCR扩增MP种特异16S rRNA基因对临床分离株进行分子鉴定;通过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测定MP临床分离株对红霉素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并筛选出耐药株;除23S rRNA结构域Ⅴ区外,通过PCR扩增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有关的23S rRNA结构域Ⅱ区及核糖体蛋白L4、L22的基因,扩增产物进行全自动DNA测序,测得序列与美国国立生物信息中心已登录的MP标准株M129的相应基因序列作比对。结果370例咽拭子标本中分离MP50株。其中敏感株4株,耐药株46株。耐药株的红霉素MIC显著升高。50株临床分离株和标准株FH均未出现23S rRNA结构域Ⅱ区的基因突变。在核糖体蛋白L4中,其中6株临床分离株和标准株FH分别出现了58位C→A、66位T→G、81位G→T、162位C→A和(或)430位A→G点突变。在核糖体蛋白L22中,50株临床分离株和标准株FH均出现了508位T→C点突变,且其中11株和标准株FH还分别出现了62位C→A、65位T→A和(或)279位T→C点突变。结论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现象严重,23S rRNA结构域Ⅴ区中心环的药物作用靶位基因突变是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在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有体内诱导出耐药株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大环内酯类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耐药性 点突变 核糖体蛋白L4 核糖体蛋白L22
下载PDF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5例 被引量:40
16
作者 韩旭 辛德莉 +2 位作者 李靖 魏田力 侯安存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89-290,共2页
目的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2003年12月--200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住院的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5例。男4例,女1例;年龄6~13岁。对5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片检查及治疗进行回顾性... 目的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2003年12月--200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住院的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5例。男4例,女1例;年龄6~13岁。对5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片检查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5例患儿均以发热、咳嗽起病,呈稽留高热,体温40.0~40.7℃,咳嗽剧烈,患侧肺部叩诊浊音,呼吸音减低。5例ESR增快(53~107mm/1h),CRP升高(270~l600mg/L);2例行细胞免疫功能检查CD4^+/CD8^+降低;胸片示左中下肺野大片状阴影3例,右中下肺野大片状阴影2例,均并胸腔积液。5例均并心电图异常改变,3例表现为T波低平,2例表现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心肌酶CK-MB、肌钙蛋白T均正常。5例咽拭子肺炎支原体培养阳性,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证实为耐药菌感染。5例均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其中1例加用甲泼尼龙治疗,热程缩短。随访2~3个月,全部病例肺部炎性反应吸收,1例并胸膜肥厚。结论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治困难,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不敏感不能排除肺炎支原体肺炎,应行病原学检查及耐药基因检测,同时需寻找有效的药物控制耐药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大环内酯类 耐药 肺炎
下载PDF
2011年北京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耐药情况及其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姜越 刘禧杰 +3 位作者 秦选光 董艳青 董晓培 辛德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2期3778-3782,共5页
背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儿童和青少年肺炎支原体(MP)相关呼吸道感染的首选药物,近年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MP逐渐增多.目的 了解2011年北京地区儿童MP耐药情况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 采集2011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 背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儿童和青少年肺炎支原体(MP)相关呼吸道感染的首选药物,近年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MP逐渐增多.目的 了解2011年北京地区儿童MP耐药情况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 采集2011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儿科收治的205例MP感染患儿呼吸道咽拭子标本,进行MP培养与药敏试验,采用巢式PCR扩增法鉴定MP耐药位点.结果 采集的205株MP中,MP培养阳性59株,阳性率为28.8%;23S rRNA巢式PCR扩增阳性122株,阳性率为59.5%,其中敏感株19例,耐药株103例,耐药率为84.4%,均为23S rRNA结构域Ⅴ区A2063G点突变.59株培养阳性的MP共在实验室储存了26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其中2株为敏感株,红霉素最小抑菌浓度(MIC)≤0.01 mg/L;剩余24株为耐药株,红霉素MIC为32.00~256.00 mg/L,红霉素耐药率为92.3%.26株临床分离株均无23S rRNA结构域Ⅱ区基因改变,均存在23S rRNA结构域Ⅴ区A2063G点突变.1株敏感株和MP标准株FH发现核糖体蛋白L4的162位点C-A和430位点A-G点突变,1株敏感株发现209位点A-T点突变;26株临床分离株均出现核糖体蛋白L22的508位点T-C点突变.结论 2011年北京地区儿童MP感染率较高,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现象严重,其耐药机制主要为23S rRNA结构域Ⅴ区点突变,而核糖体蛋白L4、L22点突变及其引起的部分氨基酸变化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原体 肺炎 大环内酯类 抗药性 微生物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8
作者 杨春霞 侯安存 +3 位作者 刘力戈 张凤仙 辛德莉 刘晓红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135-1136,共2页
关键词 支原体肺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临床观察 朝阳医院 友谊医院 小儿肺炎 对比观察 科协 北京 协作
下载PDF
小鼠肺炎支原体肺炎模型的建立及干扰素-γ的变化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晓红 辛德莉 +5 位作者 侯安存 魏田力 叶慧初 李靖 张长淮 陈光勇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4-287,共4页
目的 探索小鼠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过程及干扰素 γ的变化规律。方法 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组 ,在0、1、2d滴鼻感染肺炎支原体菌液 ,在 0~ 2 1d分批宰杀 ,并分批设立滴注培养基的对照组 ,以 0~ 2 6分的组织病理学评分来确定肺部... 目的 探索小鼠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过程及干扰素 γ的变化规律。方法 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组 ,在0、1、2d滴鼻感染肺炎支原体菌液 ,在 0~ 2 1d分批宰杀 ,并分批设立滴注培养基的对照组 ,以 0~ 2 6分的组织病理学评分来确定肺部的炎症反应程度 ,所有实验组动物的病原学诊断均作了肺匀浆支原体培养或 /和肺匀浆的支原体PCR鉴定 ,于感染1、3、4、6、8、14天以ELISA方法检测了血清干扰素 -γ的含量。结果 经接种菌液于感染后第一天每 1例小鼠肺部均出现炎症反应 ,组织病理学评分平均为 6 32分 ,于第 3、4天达到最重 ,为 11 6 0和 9 5 8分 ,以后逐渐减轻 ,于第 2 1天炎症基本消失。本实验组中动物的组织病理学评分为 0~ 19分。培养基对照组未出现肺部炎症反应。感染后 1、2、3、4d肺组织培养和PCR检测均有肺炎支原体生长 ,检出率为 10 0 %。在 6、8、14、2 1d大部分未检测出支原体 ;随着肺炎的出现 ,在病程第 3、4天有γ -干扰素的显著降低 ,于第 6天逐渐恢复接近于对照组水平。结论 经 3天滴鼻感染肺炎支原体菌液 ,经组织病理学和肺组织培养和PCR检测证实可使小鼠出现明显的肺炎 ,并有不同程度的干扰素 -γ的降低。小鼠的mp肺炎的动物模型已经建立 ,组织病理学评分方法可以区分肺炎的严重程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肺炎支原体 肺炎模型 建立 干扰素-Γ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婴幼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佝偻病的关系 被引量:25
20
作者 马兰 辛德莉 +3 位作者 田悦 李靖 吕芳 侯安存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1473-1474,共2页
目的通过对婴幼儿进行佝偻病指标调查、检测与分析,了解北京地区婴幼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探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断中需注意问题。方法对北京地区2004年2月-2005年8月收治72例年龄为2-24个月的体检和就诊婴幼儿,进行临床症状询问,进... 目的通过对婴幼儿进行佝偻病指标调查、检测与分析,了解北京地区婴幼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探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断中需注意问题。方法对北京地区2004年2月-2005年8月收治72例年龄为2-24个月的体检和就诊婴幼儿,进行临床症状询问,进行体格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初步作出有无佝偻病诊断。取血查其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及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ALP)和小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NBAP)水平。部分小儿行左腕X线片检查。结果单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诊断为无佝偻病正常组婴幼儿30例,年龄(10.75±6.27)个月;判断为佝偻病者42例,年龄(9.05±5.55)个月。二组血清25-(OH)D、ALP及NBAP均无统计学差异。血清25-(OH)D水平降低者二组各有1例;较正常值增高者21例。佝偻病组无1例血清钙、磷水平降低,其平均值反而较正常组为高。二组分别有23例及31例行左腕X线摄片检查,无1例异常发现。结论北京地区大多数婴幼儿血清25-(OH)D及钙、磷水平正常。单纯以临床表现判断有无佝偻病时,既存在过度诊断问题,也有漏诊可能;应尽可能对疑诊患儿进行血清25-(OH)D水平检测,避免维生素D应用不足或过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羟-维生素D 佝偻病 婴幼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