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绝经后出血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出血原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郑庆燕 张钧 连成瑛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10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绝经后出血患者病理特征以及出血原因。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1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收治的98例绝经后出血患者,调查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结果,分析病理特征以及出血原因。结果患者的病理结果为:萎缩性子宫内膜49例(5... 目的探讨绝经后出血患者病理特征以及出血原因。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1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收治的98例绝经后出血患者,调查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结果,分析病理特征以及出血原因。结果患者的病理结果为:萎缩性子宫内膜49例(50.00%),子宫内膜息肉17例(17.35%),子宫内膜癌15例(15.31%),子宫内膜炎1例(1.02%),复杂性增生2例(2.04%),宫颈炎2例(2.04%),宫颈癌3例(3.06%),宫颈息肉4例(4.08%),子宫黏膜下肌瘤2例(2.04%),增殖期子宫内膜3例(3.06%)。患者年龄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比较,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因恶性肿瘤等原因造成阴道出血的患者占比升高,非器质性疾病、良性疾病的患者占比下降。通过对绝经时间与阴道出血发生率的分析显示,患者绝经时间<5年时绝经后出血的患者占比最高,为42.86%;其次为绝经时间>10年的患者,占比为32.66%。结论绝经后阴道出血病因较为复杂,大部分患者属于良性疾病,但仍需警惕恶性肿瘤导致阴道出血,宫腔镜下活检联合病理检查可以及早发现恶性病变并干预治疗。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恶性肿瘤造成阴道出血的风险上升。此文的研究为绝经相关子宫出血的管理提供了借鉴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出血 病理特征 宫腔镜 出血原因 妇科 良性病变
下载PDF
宫角妊娠的诊治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菁 林敏 +2 位作者 谢静娴(综述) 连成瑛 黄凌娜(审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162-164,176,共4页
宫角妊娠(cornual pregnancy,CP)是指胚胎种植于子宫与输卵管开口交界处的子宫腔内[1],周边由子宫肌层组织包绕。CP不属于异位妊娠,而属于宫内妊娠范畴,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原因可能是盆腔炎、盆腔粘连、盆腔子宫内膜异... 宫角妊娠(cornual pregnancy,CP)是指胚胎种植于子宫与输卵管开口交界处的子宫腔内[1],周边由子宫肌层组织包绕。CP不属于异位妊娠,而属于宫内妊娠范畴,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原因可能是盆腔炎、盆腔粘连、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和既往输卵管手术史等,使得宫腔及输卵管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异常[2],导致受精卵的运行和着床受影响,而种植于子宫角[3]。近年来,CP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约占所有妊娠的1/76000[1]。因解剖位置的特殊性,CP的临床诊治存在一定难度,若处理不当可危及孕产妇生命。笔者拟对其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角妊娠 经阴道三维超声 宫腔镜 腹腔镜 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术
下载PDF
224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妊娠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4
3
作者 连成瑛 陈秀娟 +5 位作者 林元 吴茜 陈溶鑫 温芳虹 林苹 陈蕊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03-607,共5页
目的:比较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妊娠(CSP)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诊治的224例CSP患者,按首治方案分组:药物治疗加清宫术(A组),子宫动脉栓塞(UAE)加清宫术(B组),经腹CSP病灶切除加修补... 目的:比较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妊娠(CSP)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诊治的224例CSP患者,按首治方案分组:药物治疗加清宫术(A组),子宫动脉栓塞(UAE)加清宫术(B组),经腹CSP病灶切除加修补术(C组),腹腔镜下CSP病灶切除加修补术(D组)。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将A组再分为:甲氨蝶呤(MTX)(局部/全身)组(A1组),天花粉组(A2组),MTX(局部/全身)加天花粉组(A3),米非司酮组(A4)。根据术前是否行UAE,将C组分为:术前未行UAE(C1组),术前行UAE(C2组)。结果:A、B、C、D组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0.12%、95.61%、100%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5);入院时血β-HCG、CSP分型、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1~A4组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85.37%、100%、83.33%、96.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1),入院时血β-HCG、术后2~3天血β-HCG下降程度、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C1、C2组的治疗成功率均为100%;入院时血β-HCG、术后2~3天血β-HCG下降程度和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根据入院时血β-HCG水平、B超情况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均能取得好的临床效果。药物治疗采用MTX、或天花粉、或米非司酮临床效果相似,住院时间长,费用增加。UAE后清宫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经腹疤痕妊娠病灶切除加子宫修补,术前行UAE未减少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疤痕妊娠 治疗 甲氨蝶呤 子宫动脉栓塞
下载PDF
早期子宫瘢痕妊娠宫腔压迫止血3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连成瑛 陈秀娟 +1 位作者 黄小琛 倪翊华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289-291,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宫腔压迫止血的方法及其有效性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31例行宫腔压迫止血的CSP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31例患者,宫腔...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宫腔压迫止血的方法及其有效性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31例行宫腔压迫止血的CSP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31例患者,宫腔球囊压迫18例,宫腔填纱压迫13例。宫腔球囊注液量为7~60 m L,平均(26.88±17.72)m L。球囊放置时间为15~91 h,平均(34.94±20.62)h。球囊压迫期间阴道出血量2~360 m L,平均37.00(10.00,81.25)m L。宫腔填纱时间18~72 h,平均(39.15±14.68)h。宫腔填纱压迫期间阴道出血量5~55 m L,平均10.00(7.25,18.75)m L。宫腔球囊压迫成功率为94.4%(17/18),感染为率11.11%(2/18);宫腔填纱成功率为92.3%(12/13),感染率为7.69%(1/13)。结论:CSP治疗中,宫腔球囊压迫、宫腔填纱压迫止血效果可靠、安全,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妊娠 止血 宫腔球囊 宫腔填纱
下载PDF
肿瘤淋巴管生成及其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连成瑛 林岷 +1 位作者 江忠清 郑秀 《医学综述》 2006年第20期1235-1237,共3页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可以诱导肿瘤新生淋巴管形成,并促进肿瘤淋巴道转移。抗肿瘤淋巴管生成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宫颈癌早期即可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其肿瘤淋巴管生成的研究受到重视。研究表明,VEG...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可以诱导肿瘤新生淋巴管形成,并促进肿瘤淋巴道转移。抗肿瘤淋巴管生成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宫颈癌早期即可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其肿瘤淋巴管生成的研究受到重视。研究表明,VEGF-C和D与宫颈癌的淋巴管生成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VEGF-C为宫颈癌的不利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淋巴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下载PDF
晚期先兆流产孕妇宫颈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连成瑛 陈惠瑜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65-68,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晚期先兆流产孕妇宫颈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了解病原菌检出率、主要致病菌菌群分布及其药敏结果,用予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妇产科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住院的223例晚期先兆流产孕妇宫颈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 目的通过分析晚期先兆流产孕妇宫颈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了解病原菌检出率、主要致病菌菌群分布及其药敏结果,用予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妇产科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住院的223例晚期先兆流产孕妇宫颈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原菌检出率43.9%,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6.3%,革兰阴性杆菌17.3%,真菌28.6%,支原体35.7%,沙眼衣原体2.1%,未检出淋球菌和厌氧菌。敏感药物分别为:革兰阳性球菌为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革兰阴性杆菌为丁胺卡那霉素,支原体为克拉霉素、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结论为治疗晚期先兆流产,预防流产和早产,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先兆流产 宫颈分泌物 细菌培养 药敏
下载PDF
Ezrin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妇科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7
作者 江忠清 连成瑛 郑秀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7年第11期868-871,共4页
Ezrin是ERM(ezrin-radixin-moesin)蛋白家族成员之一,是膜细胞骨架连接蛋白,由585个氨基酸组成。在细胞内Ezrin单体多以静止状态存在,Thr-567位点磷酸化及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与Ezrin N端相连与其激活有关。Ezrin连接膜蛋白(如CD44、... Ezrin是ERM(ezrin-radixin-moesin)蛋白家族成员之一,是膜细胞骨架连接蛋白,由585个氨基酸组成。在细胞内Ezrin单体多以静止状态存在,Thr-567位点磷酸化及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与Ezrin N端相连与其激活有关。Ezrin连接膜蛋白(如CD44、c-Met、E-Cadherin、ICAM-1和ICAM-2等)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这种连接不但是结构上的,而且是功能上的。通过介导膜与细胞骨架的连接,Ezrin调节胞形态形成、运动、黏附以及细胞信号转导等多项细胞活动,而这些细胞活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等密切相关。Ezrin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增高,并促进肿瘤转移。Ezrin可能与妇科恶性肿瘤病程进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EZRIN 肿瘤转移 综述文献
下载PDF
更年期皮肤瘙痒与激素的关系
8
作者 连成瑛 《健康人生》 2018年第5期16-16,共1页
邻居王阿姨绝经1年多,今年进入冬季以来,出现了皮肤瘙痒的现象,因为严重影响睡眠,平素红润的脸庞也消瘦了不少。她说,最初瘙痒在小腿,之后逐渐扩展至身体大部分。全身发痒时,不是同时发生,而是由一处转移到另一处。躯干部位最痒,呈阵发... 邻居王阿姨绝经1年多,今年进入冬季以来,出现了皮肤瘙痒的现象,因为严重影响睡眠,平素红润的脸庞也消瘦了不少。她说,最初瘙痒在小腿,之后逐渐扩展至身体大部分。全身发痒时,不是同时发生,而是由一处转移到另一处。躯干部位最痒,呈阵发性,夜间为甚,经常在脱衣服睡觉时开始感觉小腿前面部位剧烈瘙痒,越抓越痒、越痒越抓。为解决痒的问题,她反复洗澡、用热水烫,甚至用刷子刷皮肤,直到皮肤出血感觉疼痛时瘙痒才暂时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瘙痒 更年期 激素 同时发生 皮肤出血 躯干部 阵发性 小腿
下载PDF
宫腔镜诊治异位妊娠21例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熊秀梅 陈秀娟 +2 位作者 黄小琛 倪翊华 连成瑛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99-300,共2页
目的:探讨宫腔镜诊治宫角妊娠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作用。方法:对收治的15例宫角妊娠、6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经宫腔镜检查明确诊断。宫腔镜联合超声治疗宫角妊娠成功率100%。宫角妊娠患者中仅4例(26.... 目的:探讨宫腔镜诊治宫角妊娠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作用。方法:对收治的15例宫角妊娠、6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经宫腔镜检查明确诊断。宫腔镜联合超声治疗宫角妊娠成功率100%。宫角妊娠患者中仅4例(26.7%)超声诊断正确;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患者中仅1例(16.7%)超声诊断正确。结论:宫腔镜下见宫角宽大、凹陷,组织物堵塞输卵管开口并突向宫腔,诊断为宫角妊娠;若输卵管开口清晰或开口被组织物堵塞,但突向输卵管内则诊断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宫角妊娠可在宫腔镜直视下治疗或定位后行超声引导下清宫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异位 妊娠 输卵管 宫腔镜 宫腔镜检查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ezrin表达与宫颈鳞癌组织微血管微淋巴管生成、癌细胞增殖、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齐碧如 江忠清 +4 位作者 连成瑛 黄勉 林岷 刘兆董 方娇宁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12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组织埃兹蛋白(ezrin)表达与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8例正常宫颈上皮(NCE)、3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68例宫颈鳞癌(SCC)中ezrin表达,并检测MIB1标记的增殖指数(PI)、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组织埃兹蛋白(ezrin)表达与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8例正常宫颈上皮(NCE)、3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68例宫颈鳞癌(SCC)中ezrin表达,并检测MIB1标记的增殖指数(PI)、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和VEGFR-3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LMVD)。结果从NCE到CIN再到SCC,ezrin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ezrin在SCC中表达与FIGO分期、盆腔淋巴结转移、间质浸润及脉管浸润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FIGO分期为Ⅱ期、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突破深肌层间质浸润和有脉管浸润者,ezrin表达水平显著高于FIGO分期为Ⅰ期、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在浅肌层间质以内和无脉管浸润者(P<0.05)。从NCE到CIN再到SCC,PI、MVD和LMVD显著升高(P<0.05)。ezrin在SCC中表达与PI、MVD及LMVD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宫颈鳞癌组织ezrin高表达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1)。结论 ezrin可能在宫颈鳞癌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可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预后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病理学 埃兹蛋白 肿瘤转移 微血管密度 微淋巴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Smad4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江忠清 连成瑛 +4 位作者 林岷 陈林莺 张彬 吴桂珠 曾赛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SCC)组织Smad4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8例正常宫颈上皮(NCE)、3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68例SCC组织中Smad4的表达情况,检测Ki-67增殖指数(PI)和CD34微血管密度(MVD)。结果Sm... 目的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SCC)组织Smad4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8例正常宫颈上皮(NCE)、3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68例SCC组织中Smad4的表达情况,检测Ki-67增殖指数(PI)和CD34微血管密度(MVD)。结果Smad4在NCE,CIN及SCC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0%,41.67%和45.59%。从NCE到CIN及SCC,Smad4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P<0.05)。在SCC组,随Smad4表达降低,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显著升高(χ2=4.446,P=0.035);随Smad4表达增强,PI和MVD均有升高趋势,均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SCC组Smad4表达与年龄、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脉管浸润与否及预后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Smad4蛋白表达降低可能参与SCC的发生和转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基因 肿瘤抑制 转化生长因子Β 肿瘤转移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微血管密度与宫颈鳞癌组织微淋巴管生成、癌细胞增殖、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齐碧如 江忠清 +5 位作者 连成瑛 黄勉 林岷 陈玉华 刘兆董 方娇宁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421-425,共5页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SCC)局部肿瘤血管生成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8例正常宫颈上皮(NCE),3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68例宫颈鳞癌组织局部微血管密度MVD(CD34标记)、细胞增殖指数PI(MIB-1标记)和微淋巴管密度LMVD(VEGFR-...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SCC)局部肿瘤血管生成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8例正常宫颈上皮(NCE),3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68例宫颈鳞癌组织局部微血管密度MVD(CD34标记)、细胞增殖指数PI(MIB-1标记)和微淋巴管密度LMVD(VEGFR-3标记)。结果 CD34标记的MVD在NCE、CIN及SCC组分别为(6.3±2.9)、(18.0±4.7)及(58.2±19.6)条。从NCE到CIN再到SCC,MVD显著升高(P<0.01)。在CIN中,MVD表达与PI显著正相关(r=0.373,P=0.025),而与LMVD无显著相关性(r=0.138,P=0.421)。在SCC中,MVD表达分别与PI及LMVD均无显著相关性(PI:r=-0.033,P=0.790;LMVD:r=0.114,P=0.354)。MVD在SCC组表达与间质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1),而与患者年龄、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及生存率无关(P>0.05)。宫颈鳞癌突破深肌层间质浸润者MVD显著高于未突破深肌层间质浸润者(P<0.01)。结论 MVD表达上调可能促进宫颈异型上皮细胞增殖及宫颈鳞癌细胞浸润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微血管密度 增殖指数 微淋巴管密度 肿瘤转移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宫颈鳞状细胞癌局部淋巴管生成与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
13
作者 林岷 江忠清 +3 位作者 连成瑛 郑秀 吴桂珠 曾赛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目的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SCC)局部淋巴管生成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8例正常宫颈上皮(NCE)、3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68例SC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3、微淋巴管密度(LMVD)、Ki-67增殖指... 目的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SCC)局部淋巴管生成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8例正常宫颈上皮(NCE)、3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68例SC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3、微淋巴管密度(LMVD)、Ki-67增殖指数(PI)和CD34微血管密度(MVD)。结果LMVD在NCE、CIN及SCC组分别为(2.24±3.82),(6.37±5.69)和(8.29±2.80)。从NCE,CIN到SCC,LMVD显著升高(P<0.01)。SCC组LMVD与盆腔淋巴结转移、间质浸润及预后密切相关(P<0.05),与年龄、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脉管浸润、PI及MVD无显著相关(P>0.05)。SCC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及突破深肌层间质浸润者,其LMVD分别显著高于无盆腔淋巴结转移及未突破深肌层间质浸润者(P<0.05)。高LMVD的SCC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低LMVD者(P<0.001)。结论SCC局部LMVD升高可能预示肿瘤进展及不良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病理学 微淋巴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转移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的价值评估 被引量:2
14
作者 邱黎倪 陈秀娟 +3 位作者 黄凌娜 连成瑛 倪翊华 缪庚运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第9期108-110,共3页
目的评价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在评估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漏诊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因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于我院行子宫切除手术的179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将术中快速病理检查结果与... 目的评价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在评估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漏诊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因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于我院行子宫切除手术的179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将术中快速病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石蜡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两者总体符合率,以及在组织类型和肿瘤细胞分级、肌层浸润、宫颈累及方面的一致性情况。结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与术后石蜡病理检查结果总体符合率为89.51%。冰冻病理检查与石蜡病理检查在组织类型、肿瘤细胞分级、肌层浸润具有较强强度一致性,其Cohen’s Kappa(K)系数分别为0.777、0.676、0.647;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漏诊子宫内膜癌的宫颈浸润具有中等强度一致性,其Cohen’s Kappa(K)系数为0.474。结论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与石蜡病理检查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漏诊子宫内膜癌的组织类型、肿瘤细胞分级以及肌层浸润方面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但是在宫颈累及方面诊断的一致性仅为中等。术中冰冻病理对子宫内膜不典型漏诊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子宫内膜癌 子宫切除 冰冻病理检查 石蜡病理检查 Cohen’s Kappa(K)系数
下载PDF
不同孕周及不同程度的绒毛膜下血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吴丽静 连成瑛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53-55,共3页
目的探讨先兆流产合并不同程度绒毛膜下血肿(SCH)及不同孕周出现绒毛膜下血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住院保胎治疗的合并绒毛膜下血肿先兆流产121例。根据血肿与胎囊大小比例分为轻、中、重度3组不同程... 目的探讨先兆流产合并不同程度绒毛膜下血肿(SCH)及不同孕周出现绒毛膜下血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住院保胎治疗的合并绒毛膜下血肿先兆流产121例。根据血肿与胎囊大小比例分为轻、中、重度3组不同程度的绒毛膜下血肿,根据首次诊断绒毛膜下血肿的孕周,分为孕12周前血肿组及孕12周后血肿组,分析其各组妊娠结局。结果1)重度绒毛膜下血肿组的自然流产率、胎盘粘连率、产后出血率均高于轻、中度绒毛膜下血肿组(χ^(2)值分别为20.75、7.22、9.93,P<0.05),而胎膜早破率、早产率、新儿生长受限率、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轻、中度绒毛膜下血肿组的自然流产率、早产率、胎盘粘连率、产后出血率、胎儿生长受限率、胎膜早破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3)首次诊断血肿时间在孕12周前的先兆流产的自然流产率高于孕12周后的血肿组,而孕12周后血肿组的胎盘粘连率及产后出血率高于孕12周前血肿组。结论重度绒毛膜下血肿较轻、中度绒毛膜下血肿可能更易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孕12周前出现的SCH增加了自然流产的发生风险,而孕12周后出现的SCH则更易导致胎盘问题,增加了产后出血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毛膜下血肿 先兆流产 妊娠结局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与宫颈鳞癌局部微血管淋巴管密度、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16
作者 林岷 江忠清 +2 位作者 连成瑛 郑秀 宋丽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518-521,532,共5页
目的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SCC)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与局部血管淋巴管生成、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8例正常宫颈上皮(NCE)、3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68例SCC组织bFGF表达,并检测Ki-67增殖指... 目的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SCC)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与局部血管淋巴管生成、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8例正常宫颈上皮(NCE)、3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68例SCC组织bFGF表达,并检测Ki-67增殖指数(PI)、CD34微血管密度(MVD)及VEGFR-3微淋巴管密度(LMVD)。结果从NCE到CIN再到SCC,bFGF表达水平、PI、MVD及LMVD均显著升高(P<0.05)。bFGF在SCC组表达与MVD显著正相关,并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及脉管浸润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间质浸润深度、预后、PI及LMVD无关(P>0.05)。SCC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及脉管浸润者,其bFGF表达水平分别显著高于无盆腔淋巴结转移及无脉管浸润者(P<0.05)。结论bFGF表达与SCC局部微血管密度及转移状况呈正相关,提示bFGF可能在SCC局部血管生成及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癌状细胞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淋巴管 淋巴转移
下载PDF
流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研究
17
作者 张梦君 张华乐 +1 位作者 连成瑛 陈秀娟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7期55-57,共3页
目的:探讨发生流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为流产后出血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早中孕期(孕周<28周)流产后出血产妇82例为试验组,匹配相同孕周无流产后出血的产妇82例为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 目的:探讨发生流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为流产后出血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早中孕期(孕周<28周)流产后出血产妇82例为试验组,匹配相同孕周无流产后出血的产妇82例为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法筛选与流产后出血相关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35岁、体质指数(BMI)≥24 kg/m^(2)、宫颈分泌物培养阳性、胎盘低置或前置状态、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高谷草转氨酶等是流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谷草转氨酶、BMI≥24 kg/m^(2)、羊膜腔感染、高白蛋白及高血红蛋白与流产后出血独立相关(P<0.05),其中BMI≥24 kg/m^(2)及羊膜腔感染同流产后出血关系最为密切,其OR值分别为53.460及15.975。结论:流产后出血受多种因素影响,识别并评估流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有助于降低流产后出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产后出血 病例对照研究 LOGISTIC回归 危险因素 羊膜腔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