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微塑料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与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欣 郭薇 +1 位作者 李济之 迟光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8-495,共8页
土壤中的微塑料可通过多种方式影响植物生长,并且其在植物体内积累会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厘清微塑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有助于系统掌握其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环境行为。微塑料的赋存状态和理化特征均可影响其对植物的作用效果... 土壤中的微塑料可通过多种方式影响植物生长,并且其在植物体内积累会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厘清微塑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有助于系统掌握其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环境行为。微塑料的赋存状态和理化特征均可影响其对植物的作用效果,本文从粒径、形状、浓度、种类、塑料添加剂和老化程度等方面,梳理了土壤微塑料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及作用机制,并对未来研究的重点内容提出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明晰微塑料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塑料 植物 影响因素 作用机制
下载PDF
Cu污染与小麦特征光谱相关关系研究 被引量:40
2
作者 迟光宇 刘新会 +1 位作者 刘素红 杨志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272-1276,共5页
研究了水培条件下重金属Cu污染对小麦(TritiZnm aestivum L.)体内Cu含量、叶绿素含量及可见近红外特征光谱的影响,并对三者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溶液中Cu浓度的升高,小麦体内Cu含量逐渐增加;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光谱反射率... 研究了水培条件下重金属Cu污染对小麦(TritiZnm aestivum L.)体内Cu含量、叶绿素含量及可见近红外特征光谱的影响,并对三者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溶液中Cu浓度的升高,小麦体内Cu含量逐渐增加;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区增加,在近红外光区降低,红边“蓝移”(向短波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加;并且相关性均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叶绿素 “辽春9号”小麦 光谱 指示植物
下载PDF
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39
3
作者 迟光宇 王俊 +1 位作者 陈欣 史奕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55-761,共7页
以三江平原不同开垦年限的水田及旱地为研究对象,并以沼泽化草甸和天然林地为对照,分层采集土样,测定其土壤有机C含量、pH值及全N含量。在此基础上借助SPSS软件和统计分析技术,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各层土壤中有机C含量的垂直分布特... 以三江平原不同开垦年限的水田及旱地为研究对象,并以沼泽化草甸和天然林地为对照,分层采集土样,测定其土壤有机C含量、pH值及全N含量。在此基础上借助SPSS软件和统计分析技术,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各层土壤中有机C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pH值、N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C的垂直分布随土壤深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而变化;与沼泽化草甸相比,开垦10年和25年的水田表层土壤有机C含量分别减少49.3%(P<0.01)和14.3%(P<0.05),开垦5年和18年的旱地表层土壤总有机C量比对照分别减少81.9%(P<0.01)和68.3%(P<0.01);林地及开垦18年的旱地土壤pH值均与土壤有机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78(P<0.05)和-0.965(P<0.01);农田开垦前后,土壤有机C含量与全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580(P<0.0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垂直分布 动态变化
下载PDF
环境污染监测中的植物光谱效应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迟光宇 刘新会 +1 位作者 刘素红 杨志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6期16-19,共4页
介绍了健康植物光谱特征及各波段反射率的影响因子,以及植物受到污染胁迫后其光谱特征的变化情况,如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光谱反射率升高或降低,红边漂移等,同时指出污染物质主要通过改变植物叶片的色素含量而对植物光谱产生影响。阐述了... 介绍了健康植物光谱特征及各波段反射率的影响因子,以及植物受到污染胁迫后其光谱特征的变化情况,如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光谱反射率升高或降低,红边漂移等,同时指出污染物质主要通过改变植物叶片的色素含量而对植物光谱产生影响。阐述了污染植物光谱信息提取方法,及植物光谱效应在环境污染遥感监测中的应用情况,提出了今后高光谱遥感在植物监测应用方面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信息提取 植物光谱效 高光谱遥感 植物监测
下载PDF
土壤Fe(Ⅲ)异化还原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迟光宇 张兆伟 +1 位作者 陈欣 史奕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075-2080,共6页
微生物的异化Fe(Ⅲ)还原指以Fe(Ⅲ)为末端电子受体在厌氧条件下氧化有机物的产能过程,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异化还原的产物为Fe(Ⅱ)。目前对Fe(Ⅲ)微生物还原的物理、生物化学特性的认识还十分有限。本文系统介绍了异化... 微生物的异化Fe(Ⅲ)还原指以Fe(Ⅲ)为末端电子受体在厌氧条件下氧化有机物的产能过程,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异化还原的产物为Fe(Ⅱ)。目前对Fe(Ⅲ)微生物还原的物理、生物化学特性的认识还十分有限。本文系统介绍了异化Fe(Ⅲ)还原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包括还原不溶性Fe(Ⅲ)氧化物的机制及与Fe(Ⅲ)还原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地球化学角度对异化Fe(Ⅲ)还原研究方向进行了评述与展望。旨在加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对该科学问题的了解和重视,通过学科交叉和合作加快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Fe(Ⅲ)还原 电子受体 还原机制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羟胺浸提-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无定形铁 被引量:10
6
作者 迟光宇 张兆伟 +1 位作者 陈欣 史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931-2934,共4页
采用羟胺浸提-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土壤无定形铁。与草酸-草酸铵浸提法相比,羟胺浸提法排除磁性铁矿物的干扰,克服了原方法实验结果偏高的缺点。该法相对标准偏差RSD〈2.0%,回收率为97.5%-101.5%,实验的精密度稍好于草酸-草酸铵法,且... 采用羟胺浸提-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土壤无定形铁。与草酸-草酸铵浸提法相比,羟胺浸提法排除磁性铁矿物的干扰,克服了原方法实验结果偏高的缺点。该法相对标准偏差RSD〈2.0%,回收率为97.5%-101.5%,实验的精密度稍好于草酸-草酸铵法,且具有快速、简便、显色时间短等特点。同时进行了土壤厌氧恒温培养实验,结果显示铁还原启动期、快速期和稳定期的还原速率分别为0.030-0.053 g·d^-1·kg^-1,0.186-0.333 g·d^-1·kg^-1和0.015-0.030 g·d^-1·kg^-1。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羟胺浸提法测定结果与土壤培养实验中测得的快速期铁还原速率显著相关(r=0.9907,p〈0.01),说明在浸提土壤无定形铁的过程中,羟胺法比草酸-草酸铵法具有更好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分光光度法 土壤无定形铁 草酸-草酸铵浸提法 羟胺浸提法
下载PDF
铁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及其光谱识别研究展望 被引量:7
7
作者 迟光宇 陈欣 +1 位作者 史奕 郑太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344-3347,共4页
铁(Fe)是藻类生长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在藻类对氮的吸收、固氮菌对氮的固定、叶绿素合成、卟啉生物合成、光合作用电子传输等生物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过程中,除了要注意控制氮、磷的输入,还应考虑Fe... 铁(Fe)是藻类生长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在藻类对氮的吸收、固氮菌对氮的固定、叶绿素合成、卟啉生物合成、光合作用电子传输等生物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过程中,除了要注意控制氮、磷的输入,还应考虑Fe的调控作用。遥感技术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措施,应用遥感技术可以实时、大面积监测水体中藻类的生长分布情况。水体中Fe浓度的波动会使藻类细胞的代谢活动发生变化,进而反映在藻类反射光谱上,而地物特征与其光谱特征的关系是解译遥感影像的关键;研究Fe的藻类光谱效应,对于阐明湖泊中水华爆发与Fe的关系、分析水华爆发的动态过程以及建立湖泊富营养化遥感预警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Fe假说",综述了Fe对藻类生长的重要作用及藻类光谱研究进展,并对Fe的藻类光谱效应在水体富营养化遥感预警机制研究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光谱 水体富营养化
下载PDF
大坞河流域重金属污染与五节芒光谱效应关系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迟光宇 刘新会 +1 位作者 刘素红 杨志峰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9-554,共6页
以大坞河流域五节芒(Miscanthusfloridulus)可见-近红外光谱以及叶片样本Cu、Zn、Fe元素质量分数监测数据为基础,对研究区内五节芒中重金属质量分数特征、光谱特征及两者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五节芒叶片中3种金属元素的质量分... 以大坞河流域五节芒(Miscanthusfloridulus)可见-近红外光谱以及叶片样本Cu、Zn、Fe元素质量分数监测数据为基础,对研究区内五节芒中重金属质量分数特征、光谱特征及两者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五节芒叶片中3种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都较高;从上游到下游,五节芒叶片中Cu质量分数整体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五节芒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区均增加,红边“红移”(向长波方向飘移)强度逐渐减小;同时,五节芒叶片中Cu质量分数与五节芒可见光区、近红外区光谱反射率积分值呈负相关性,与红边“红移”强度、土壤中Cu质量分数呈正相关。并由此得出五节芒光谱特征中A1、A2、S等3项指标能够较好反映土壤的Cu污染程度,经进一步深入研究,可以将五节芒作为监测矿区土壤Cu污染的指示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 重金属 五节芒 大坞河 指示植物
下载PDF
土壤Fe(Ⅲ)异化还原的环境效益 被引量:8
9
作者 迟光宇 陈欣 +1 位作者 史奕 郑太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03期273-277,共5页
异化Fe(Ⅲ)还原微生物是厌氧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主要微生物类群,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可以利用Fe(Ⅲ)作为末端电子受体而获得能量。鉴于土壤Fe(Ⅲ)异化还原是厌氧环境中影响碳、氮、磷及金属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因素,对Fe(Ⅲ)异化... 异化Fe(Ⅲ)还原微生物是厌氧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主要微生物类群,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可以利用Fe(Ⅲ)作为末端电子受体而获得能量。鉴于土壤Fe(Ⅲ)异化还原是厌氧环境中影响碳、氮、磷及金属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因素,对Fe(Ⅲ)异化还原在环境中的作用进行评述,系统介绍了国内外有关Fe(Ⅲ)还原环境效益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Fe(Ⅲ)还原 环境效益 电子受体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农田的高光谱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迟光宇 郭楠 陈欣 《土壤与作物》 2017年第4期243-250,共8页
近年来我国农田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给农作物和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危害,对农田重金属定性和定量监测十分必要。高光谱遥感具有波段多、连续和分辨率高的特点,可以动态监测农田重金属分布信息,为快速了解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提供新途径。本... 近年来我国农田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给农作物和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危害,对农田重金属定性和定量监测十分必要。高光谱遥感具有波段多、连续和分辨率高的特点,可以动态监测农田重金属分布信息,为快速了解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提供新途径。本文重点阐述土壤/植被重金属高光谱遥感的机理、影响因子、光谱特征以及相关预测模型,分析了目前重金属高光谱遥感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重金属 高光谱遥感 土壤 植被
下载PDF
重金属锌胁迫的白菜叶片光谱响应研究 被引量:32
11
作者 陈思宁 刘新会 +4 位作者 侯娟 刘素红 迟光宇 崔保山 杨志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797-1801,共5页
在实验室土培条件下,应用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叶片红边位(680-740 nm)、可见区光谱(460-680 nm)、近红外区光谱(750-1000 nm)三种特征光谱因子研究了重金属锌对白菜生长的胁迫响应。随土壤中Zn含量增加,白菜叶片金属Z... 在实验室土培条件下,应用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叶片红边位(680-740 nm)、可见区光谱(460-680 nm)、近红外区光谱(750-1000 nm)三种特征光谱因子研究了重金属锌对白菜生长的胁迫响应。随土壤中Zn含量增加,白菜叶片金属Zn富集程度逐渐增大,白菜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随白菜叶片Zn含量增加,白菜叶片光谱的可见区反射率变化程度(A1)增加,白菜叶片光谱近红外区反射率变化程度(A2)降低,红边“蓝移”(向短波方向飘移)程度(S)逐渐增强。应用A1,A2,S作参数对白菜叶片Zn含量对数值(lnCL,CL单位为mg·kg^-1)进行定量线性相关分析,三模型复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42,0.981和0.969,三种特征光谱因子能够用来预测白菜叶片金属Zn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边位 叶绿素 植物光谱 指示植物
下载PDF
农产品重金属含量超标风险协同管控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郭书海 吴波 +2 位作者 李凤梅 迟光宇 李玉浸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245-2249,共5页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特别是重金属超标风险尤为突出。综合考虑土壤环境质量与农作物环境响应特性对农产品重金属超标的双重影响,基于农产品品种对重金属吸收/积累特性的差异性分析,阐明了农作物品种优选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保...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特别是重金属超标风险尤为突出。综合考虑土壤环境质量与农作物环境响应特性对农产品重金属超标的双重影响,基于农产品品种对重金属吸收/积累特性的差异性分析,阐明了农作物品种优选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作用,提出了在农作物品种审定中增加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系数指标,建立国家层面的农作物吸收/积累重金属数据系统,探索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风险的协同管控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管控 品种审定 重金属 农产品 土壤 吸收 积累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连续三季作物氮肥利用率及其分配与去向的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鲁彩艳 马建 +4 位作者 陈欣 张旭东 史奕 赵牧秋 迟光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00-406,共7页
采用室外盆栽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连续3个生长季作物生长状况、标记15N利用率及其分配与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量氮肥的施用能显著提高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而化肥配施玉米秸秆在第1生长季表现为抑制,第2、第3生长季则相反。作... 采用室外盆栽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连续3个生长季作物生长状况、标记15N利用率及其分配与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量氮肥的施用能显著提高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而化肥配施玉米秸秆在第1生长季表现为抑制,第2、第3生长季则相反。作物体内来自标记氮肥的含量和比例随生长季的增加显著下降,高量氮肥和玉米秸秆的施用能显著提高其含量和比例(P<0.05)。标记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率随作物生长季的增加而降低,而标记氮肥的累积作物利用率和总损失率随着生长季的增加而增加,经过连续3季作物的吸收利用,标记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率、累积作物利用率和总损失率分别平均为15.82%、61.11%和23.07%。标记氮肥的作物利用率和损失率主要发生在第1生长季内,高量氮肥的施用降低了标记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增加了氮素损失率;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化肥配施玉米秸秆能明显增加标记肥料氮在土壤和作物中的回收率,降低氮素损失率,提高比例为21.74%,从而说明在施肥当季,通过施入高C/N比有机物料玉米秸秆合理调节土壤中C源和N素营养的施用比例,可以达到增加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率,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措施 15N利用率 标记氮肥的分配与去向
下载PDF
城市生活垃圾收费的定价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17
14
作者 彭晓明 迟光宇 +1 位作者 王红瑞 董艳艳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24,共6页
我国垃圾排放量增幅显著,目前收费制度不能满足垃圾处理的要求,严重阻碍了垃圾处理产业化的进程,在对国内外废弃物排放新型收费制度的探讨与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将排污收费价格制定标准中的边际处理费用法与费用分摊法... 我国垃圾排放量增幅显著,目前收费制度不能满足垃圾处理的要求,严重阻碍了垃圾处理产业化的进程,在对国内外废弃物排放新型收费制度的探讨与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将排污收费价格制定标准中的边际处理费用法与费用分摊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城市生活垃圾收费的定价模型,并给出了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开展垃圾计量收费的试点工作以及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对促进我国生活垃圾资源化与减量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排放量 排污收费 垃圾处理产业化 边际处理费用法 费用分摊法
下载PDF
开垦对三江平原别拉洪河流域土壤Fe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郑太辉 迟光宇 +1 位作者 史奕 陈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03期89-92,共4页
为探讨农业开垦对土壤Fe活性的影响,采集土样对三江平原别拉洪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岸边沼泽、农田附近沼泽、农田)泥炭层、表土层和潜育层中Fe2+、络合Fe及土壤相关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开垦后,与岸边天然沼泽相比,农田... 为探讨农业开垦对土壤Fe活性的影响,采集土样对三江平原别拉洪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岸边沼泽、农田附近沼泽、农田)泥炭层、表土层和潜育层中Fe2+、络合Fe及土壤相关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开垦后,与岸边天然沼泽相比,农田附近沼泽及农田土壤Fe2+、络合Fe含量整体上呈降低趋势,显示开垦促进了土壤有机碳损失,降低了土壤Fe活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各层中络合Fe与土壤TOC相关性显著,表明TOC是影响土壤Fe活化的重要因子。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土地利用状况变化对土壤Fe活性的影响,进而为耕地的合理开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垦 别拉洪河流域 土壤 FE 活化
下载PDF
沈阳市城区幼树挥发性有机物组成及排放速率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德文 迟光宇 +2 位作者 张兆伟 史奕 何兴元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0-303,共4页
以生长在沈阳市区内的4a生银杏、蒙古栎、华山松及油松为试材,采用二次热解析与GC-FID联用技术对树木释放BVOCs的两个主要成份,即异戊二烯和单萜类物质的排放速率进行测定,探讨不同树种单株幼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规律的差异。结果表明:... 以生长在沈阳市区内的4a生银杏、蒙古栎、华山松及油松为试材,采用二次热解析与GC-FID联用技术对树木释放BVOCs的两个主要成份,即异戊二烯和单萜类物质的排放速率进行测定,探讨不同树种单株幼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规律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排放的BVOCs组成不同,银杏及蒙古栎等阔叶树种排放的BVOCs以异戊二烯为主,而油松和华山松等针叶树种以排放单萜为主;蒙古栎的BVOCs排放速率达217.38μg·(g·h)-1,显著高于其他3种树木,属于高释放树种;树木BVOCs排放速率因树种及BVOCs种类的不同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 银杏 蒙古栎 油松 华山松
下载PDF
三江平原白浆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Fe^2+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兆伟 迟光宇 +3 位作者 赵天宏 陈欣 史奕 王俊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18-721,共4页
土壤铁元素由高价态转化为低价态(二价铁),是土壤中铁元素移动的主要途径。为了探讨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Fe2+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文章通过在三江平原典型白浆土区采取水田、旱田、草地、林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样点,对其Fe2+含量... 土壤铁元素由高价态转化为低价态(二价铁),是土壤中铁元素移动的主要途径。为了探讨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Fe2+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文章通过在三江平原典型白浆土区采取水田、旱田、草地、林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样点,对其Fe2+含量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表层(0~10cm)Fe2+含量高低顺序为水田>草地>旱田>林地,主要影响因子为水分状况和pH值(r=0.851,r=0.909,p<0.01),其中水田Fe2+含量(305.5mg·kg-1)明显高于林地和旱田(30~40mg·kg-1),是其含量的8~10倍;草地除表层(0~20cm)Fe2+含量低于水田外,以下各层含量均高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草地、旱田、林地Fe2+含量垂直分布规律相似:表层(0~10cm)及白浆层(30~40cm)含量略高,40cm以下Fe2+含量持续缓慢递减,相关分析表明旱田、草地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壤pH值(r=-0.871,r=0.795,p<0.05),林地影响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水田垂直变化趋势与其它3种类型相比有所不同,表层最高达305.5mg·kg-1,至40cm深处急剧递减至35.2mg·kg-1,以下无明显变化,主要影响因子为水分状况和TOC(r=0.962,r=0.991,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土地利用方式 影响因素 白浆土 Fe^2+分布
下载PDF
Zn^(2+)污染与小麦特征光谱相关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新会 迟光宇 +1 位作者 刘素红 杨志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2-66,共5页
水培条件下研究了Zn2+胁迫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体内Zn2+含量、叶绿素含量及可见近红外特征光谱的影响,并对3者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溶液Zn2+浓度的升高,小麦体内Zn2+含量逐渐增加,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光谱反射率在... 水培条件下研究了Zn2+胁迫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体内Zn2+含量、叶绿素含量及可见近红外特征光谱的影响,并对3者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溶液Zn2+浓度的升高,小麦体内Zn2+含量逐渐增加,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区增加,红边“蓝移”(向短波方向飘移)强度逐渐增加,且相关性均较显著;同时,Zn2+胁迫使小麦叶片光谱在近红外波段降低,但Zn2+胁迫程度与反射率降低幅度相关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2+叶绿素 小麦 光谱 指示植物
下载PDF
低温条件下MBBR工艺处理农村厕所废水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文斌 迟光宇 +2 位作者 陈欣 李济之 王洋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9-123,共5页
为探究MBBR工艺对寒冷地区农村厕所废水处理的效果,采用快速排泥法启动MBBR装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24 天后挂膜过程基本完成;在水力停留时间为 12 h、曝气量为 1.5 L/min、填充率为 40%、进水 COD、NH_(4)^(+)-N 浓度约为 1 200 mg/L ... 为探究MBBR工艺对寒冷地区农村厕所废水处理的效果,采用快速排泥法启动MBBR装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24 天后挂膜过程基本完成;在水力停留时间为 12 h、曝气量为 1.5 L/min、填充率为 40%、进水 COD、NH_(4)^(+)-N 浓度约为 1 200 mg/L 和 100 mg/L 的条件下,MBBR 工艺保持生物活性的最低温度为 8~10 ℃;在上述条件下,延长水力停留时间至24 h,增大曝气量至2.4 L/min为MBBR工艺在保持生物活性最低温度下的最佳运行参数,COD、NH_(4)^(+)-N、TN 和 TP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 82.85%、83.43%、47.31% 和 46.12%,出水水质可达到农田灌溉水的标准。研究结果可为寒冷地区乡镇及农村厕所废水处理提供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BBR 低温 农村厕所废水 曝气量 HRT
原文传递
同江市召开土地整治规划评审会
20
作者 迟光宇 《黑龙江国土资源》 2018年第2期28-28,共1页
本报讯春节前夕,同江市召开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评审会。《规划》旨在通过土地整治,在保护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为目的,充分挖掘土地综合整治的潜力。开展以高产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以农村建设... 本报讯春节前夕,同江市召开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评审会。《规划》旨在通过土地整治,在保护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为目的,充分挖掘土地综合整治的潜力。开展以高产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以农村建设土地整治、损毁土地复垦等建设用地复垦为主,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整体调查、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全面提高耕地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整治规划 评审会 同江市 土地生态环境 标准农田建设 土地复垦 生产规模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