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胰腺肿瘤的微创治疗 被引量:4
1
作者 邓侠兴 沈柏用 彭承宏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89-991,共3页
早在20世纪60年代,腹腔镜技术已应用于胰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腹腔镜技术不断发展,腹腔镜器械也不断进展和优化,为腹腔镜手术奠定了基础,提高了胰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的有效率,并减... 早在20世纪60年代,腹腔镜技术已应用于胰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腹腔镜技术不断发展,腹腔镜器械也不断进展和优化,为腹腔镜手术奠定了基础,提高了胰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的有效率,并减少了手术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微创治疗 腹腔镜技术 腹腔镜器械 腹腔镜手术 良恶性肿瘤 手术治疗 手术创伤
下载PDF
不同人群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分布的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邓侠兴 汤耀卿 +8 位作者 沈柏用 杨卫平 陈皓 邱伟华 于颖彦 施敏敏 姜志宏 彭承宏 李宏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8-620,共3页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部分汉族健康人群的细胞因子基因调节区或启动子区的多态性分布情况。方法随机选取上海地区60名汉族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分别取外周静脉血2 mL,加入400μL 5%EDTA抗凝,抽提DNA;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部分汉族健康人群的细胞因子基因调节区或启动子区的多态性分布情况。方法随机选取上海地区60名汉族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分别取外周静脉血2 mL,加入400μL 5%EDTA抗凝,抽提DNA;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法,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γ(IFN-γ)等细胞因子进行基因调节区或启动子区多态性分析。本组检测结果与采用同种方法测定的两组人群数据(文献报道)进行比较。结果三组人群IL-10的基因多态性分布差异不显著;TNF-α、TGF-β1、IL-6和IFN-γ的基因多态性分布,三组之间差异非常明显。结论不同人群的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分布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基因多态性 人群
下载PDF
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治 被引量:4
3
作者 邓侠兴 杨卫平 +4 位作者 陈皓 尹路 彭承宏 蔡伟耀 李宏为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718-719,共2页
为探讨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对策 ,笔者回顾性分析 1 4例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影像学检查多表现为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的实性或囊性结节。脾脏切除术疗效好。提示原发性脾脏良... 为探讨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对策 ,笔者回顾性分析 1 4例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影像学检查多表现为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的实性或囊性结节。脾脏切除术疗效好。提示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断关键在于提高警惕 ;影像学检查是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主要诊断手段 ;治疗首选脾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肿瘤/诊断 脾肿瘤/外科学 脾切除术
下载PDF
机器人胰腺中段切除手术要点
4
作者 苏秉蔚 邓侠兴 《肝胆外科杂志》 2023年第3期229-230,共2页
上世纪末,机器人手术首次被应用于临床,20余年来经历了蓬勃的发展,应用范围已涵盖普外科、胸外科、妇科、泌尿外科等几乎所有外科相关科室,其安全性和可行性已得到充分验证^([1])。胰腺外科手术,作为普外科中的难点,一直是外科医师挑战... 上世纪末,机器人手术首次被应用于临床,20余年来经历了蓬勃的发展,应用范围已涵盖普外科、胸外科、妇科、泌尿外科等几乎所有外科相关科室,其安全性和可行性已得到充分验证^([1])。胰腺外科手术,作为普外科中的难点,一直是外科医师挑战自己的平台,而其中,胰腺中段切除术因其术后胰瘘风险高,并发症总发生率高,残余胰体尾在对胰腺功能的保留的价值上存在争议,一直是胰腺外科领域讨论的热点术式之一^([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手术 胰腺
下载PDF
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7
5
作者 邓侠兴 杨卫平 +4 位作者 陈皓 尹路 彭承宏 蔡伟耀 李宏为 《临床外科杂志》 2004年第3期158-159,共2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7例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疗效。 2 6例患者行B超检查 ,其中 2 3例行CT检查 ,2例行MRI检查。 2 4例作脾脏切除术。结果 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7例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疗效。 2 6例患者行B超检查 ,其中 2 3例行CT检查 ,2例行MRI检查。 2 4例作脾脏切除术。结果 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仅 16例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多表现为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的实性或囊性结节 ,B超定位诊断率为 10 0 % ,CT、MRI对良性脾脏肿瘤的定性诊断率为 90 %以上 ,尤其适用于脾脏血管瘤和囊肿的诊断。脾脏切除术疗效好。结论 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断关键在于提高警惕 ,并选用合适的影像学检查以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肿瘤 良性 脾切除
原文传递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支架分流门脉血液动力学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邓侠兴 杨卫平 +2 位作者 蔡伟耀 陈皓 李宏为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9年第9期799-800,共2页
关键词 门体支架分流 血液动力学 门静脉高压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营养支持 被引量:8
7
作者 邓侠兴 尹路 +1 位作者 汤耀卿 李宏为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3期249-251,共3页
关键词 肝移植 围手术期 营养支持
下载PDF
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器官移植 被引量:2
8
作者 邓侠兴 汤耀卿 +1 位作者 彭承宏 李宏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63-667,共5页
细胞因子与器官移植的排斥和感染密切相关,而细胞因子的分泌受其基因多态性的影响。本文就几种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器官移植排斥和感染的关系进行综述。
关键词 细胞因子 基因多态性 移植
下载PDF
胆管细胞癌酪氨酸激酶激活及其磷酸化酶分布 被引量:5
9
作者 邓侠兴 詹茜 +3 位作者 王以巧 施源 沈柏用 彭承宏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6期548-552,共5页
目的:探讨胆管细胞癌组织酪氨酸磷酸化信号通路变化及相关分子情况,以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方法:免疫亲和、LC-MS/MS分析识辨胆管癌病人(n=23)750多种不同蛋白质中1 000多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结果:胆管细胞癌在DDR1、EPHA2、EGFR和ROS1... 目的:探讨胆管细胞癌组织酪氨酸磷酸化信号通路变化及相关分子情况,以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方法:免疫亲和、LC-MS/MS分析识辨胆管癌病人(n=23)750多种不同蛋白质中1 000多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结果:胆管细胞癌在DDR1、EPHA2、EGFR和ROS1表现最高水平酪氨酸激酶磷酸化,高表达DDR1、EPHA2、ROS1酪氨酸激酶活性(n=18,78%),低表达或不表达RTK活性(n=5,22%);癌旁组织EGFR、AXL、EPHB4和PDGFRA表现出最高水平酪氨酸磷酸化;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磷酸化蛋白种类分布类似。结论:胆管细胞癌组织中酪氨酸激酶激活,DDR1、EPHA2、EGFR和ROS1酪氨酸激酶活性比癌旁组织高表达,可能致胆管细胞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细胞癌 酪氨酸 磷酸化
原文传递
受体细胞因子TGF-β1和TNF-α的基因多态性与肝移植急性生物学排斥的关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邓侠兴 沈柏用 +12 位作者 李勤裕 汤耀卿 陈皓 杨卫平 毛恩强 邱伟华 詹茜 韩宝三 祝哲诚 施敏敏 姜志宏 彭承宏 李宏为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8年第4期334-337,共4页
目的:研究受体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基因调节区或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分布与肝移植急性生物学排斥的关系。方法:取63例肝移植病人和60例正常人外周静脉血2mL,加入400μL5%EDTA抗凝,用QIAamp DNA Blood M... 目的:研究受体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基因调节区或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分布与肝移植急性生物学排斥的关系。方法:取63例肝移植病人和60例正常人外周静脉血2mL,加入400μL5%EDTA抗凝,用QIAamp DNA Blood Midi Kit抽提DNA。应用美国One-Lambda公司提供的细胞因子基因型检测盒,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法,行细胞因子基因调节区或启动子区多态性分析。结果:病人年龄、性别、Child分级、手术方式、肝脏原发疾病、血型不配对与急性生物学排斥无明显关系。TNF-α高表达型与低表达型的比例在排斥组中明显高于非排斥组(10/15vs5/33,P=0.016),排斥组中受体TNF-α高表达/受体TGF-β1高表达组合对其他表达形式的比例(9/16)显著高于非排斥组(4/34),P=0.015。结论:受体TNF-α高表达/受体TGF-β1高表达可能是急性生物学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肿瘤坏死因子Α 转化生长因子Β 基因多态现象 移植物排斥
下载PDF
腹腔镜肝脏手术腹壁入路方式的可变性——trocar和切口位置的选择 被引量:2
11
作者 邓侠兴 温晨磊 彭承宏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3期291-292,共2页
20世纪末出现了腹腔镜技术,由于肝脏解剖特殊性,最初腹腔镜肝脏手术被认为是危险或不可能完成的。1991年Reich等[1]完成第1例腹腔镜肝切除手术以来,随着微创技术不断发展和经验积累,大多数专科医师已能熟练完成基本腹腔镜肝脏切除术。... 20世纪末出现了腹腔镜技术,由于肝脏解剖特殊性,最初腹腔镜肝脏手术被认为是危险或不可能完成的。1991年Reich等[1]完成第1例腹腔镜肝切除手术以来,随着微创技术不断发展和经验积累,大多数专科医师已能熟练完成基本腹腔镜肝脏切除术。由于肝脏位于腹腔顶部,部分位于腹膜以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切除术 腹腔镜手术 手助腹腔镜手术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机器人辅助前正中入路肝尾状叶肿瘤切除 被引量:1
12
作者 邓侠兴 温晨磊 +3 位作者 詹茜 金佳斌 沈柏用 彭承宏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4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前正中入路肝尾状叶肿瘤切除的手术技术及临床应用,提出微创肝脏手术的新入路。方法:分析2012年11月我院于机器人手术系统(da Vinci S)辅助下完成的1例前正中入路肝尾状叶肿瘤切除术,术前CT血管造影图像建立肝脏3D模...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前正中入路肝尾状叶肿瘤切除的手术技术及临床应用,提出微创肝脏手术的新入路。方法:分析2012年11月我院于机器人手术系统(da Vinci S)辅助下完成的1例前正中入路肝尾状叶肿瘤切除术,术前CT血管造影图像建立肝脏3D模型,确定经肝正中裂前入路行尾状叶肿瘤切除的手术方案。结果:病人男性,78岁。完全机器人辅助顺利完成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手术时间360 min,术中出血300 mL,无术中、术后输血。术后病理为肝细胞癌。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术后28天出院,随访至今1年余,恢复良好。结论:肝正中裂前入路可提高肝尾状叶肿瘤的手术切除率,保留更多的正常肝组织。在精确的术前评估后,机器人手术系统下肝尾状叶肿瘤切除术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机器人肝脏手术 肝尾状叶肿瘤切除 前正中入路
原文传递
急性肠系膜血管循环障碍的临床处理 被引量:1
13
作者 邓侠兴 杨卫平 +6 位作者 陈皓 狄忠民 周光文 严佶琪 彭承宏 蔡伟耀 李宏为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3年第1期73-75,共3页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血管循环障碍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先天性胃重复畸形1例报告 被引量:1
14
作者 邓侠兴 杨卫平 +2 位作者 沈柏用 陶宗元 陈皓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3期255-256,共2页
关键词 先天性 畸形
下载PDF
极重度肥胖病人行减重及代谢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被引量:2
15
作者 邓侠兴 应夏洋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5期375-378,共4页
肥胖是一种疾病状态,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日常生活行为方式的演变,肥胖的患病率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断升高[1-2]。肥胖影响日常生活质量,甚至引起包括2型糖尿病等在内的诸多严重并发症,正日趋成为... 肥胖是一种疾病状态,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日常生活行为方式的演变,肥胖的患病率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断升高[1-2]。肥胖影响日常生活质量,甚至引起包括2型糖尿病等在内的诸多严重并发症,正日趋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肥胖及其相关并发症的首选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3]。1953年,世界第一例减重手术实施,开始只用于治疗单纯性病态肥胖。后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重度肥胖 减重手术 代谢外科 围手术期
原文传递
肝内门体支架分流治疗门脉高压症11例
16
作者 邓侠兴 杨卫平 +3 位作者 蔡伟耀 陈皓 王建华 李宏为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258-260,共3页
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症中对生命最具威胁的并发症。目前仍缺乏一种合适的有效治疗手段。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支架分流(transju-
关键词 门脉高血压 TIPSS 门体支架分流
下载PDF
含缬酪肽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7
作者 邓侠兴 董阳 +4 位作者 施敏敏 金佳斌 沈柏用 陈皓 彭承宏 《腹部外科》 2013年第2期96-99,共4页
目的探讨含缬酪肽蛋白(valosin-containing protein,VCP)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复发的关系。方法运用RT—PCR、荧光定量PCR检测HCC组织70例、正常无肝硬化肝组织70例中VCPmRNA的表... 目的探讨含缬酪肽蛋白(valosin-containing protein,VCP)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复发的关系。方法运用RT—PCR、荧光定量PCR检测HCC组织70例、正常无肝硬化肝组织70例中VCP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CC组织30例、正常无肝硬化肝组织25例中VCP的蛋白表达情况,并结合HCC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及复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HCC患者的组织标本中VCP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无肝硬化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织中VCP的蛋白表达阳性率(76.7%)显著高于正常无肝硬化肝组织(25.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织VCP的表达与门静脉癌栓、肿瘤大小和复发相关(P〈0.05)。结论HCC组织中VCP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无肝硬化肝组织,其表达与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及复发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腹膜后肿瘤切除术的初步经验--附1例报告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钦 邓侠兴 +7 位作者 沈柏用 赵良超 詹茜 赵舒霖 温成磊 翁原驰 彭承宏 李宏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10期929-931,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后腹膜肿瘤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手术效果。方法通过使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系统行经腹入路的复杂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患者为56岁女性,高血压病史5年,CT提示腹膜后6 cm左右类圆形肿块,血供丰富,... 目的探讨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后腹膜肿瘤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手术效果。方法通过使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系统行经腹入路的复杂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患者为56岁女性,高血压病史5年,CT提示腹膜后6 cm左右类圆形肿块,血供丰富,肿瘤紧邻胰腺钩突和十二指肠后方,位于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之间,并压迫下腔静脉。结果手术取得成功,无中转开腹,无重要脏器、血管损伤。手术时间240 min,出血量约200 ml,术中血压平稳。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于术后11天出院。病理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结论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系统能安全有效地进行腹腔内深在位置或大血管旁的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外 机器人 腹腔镜
下载PDF
原位肝移术植中逆行灌注对早期移植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陈皓 彭承宏 +8 位作者 沈柏用 谢俊杰 申川 费悦 邓侠兴 周光文 程东峰 杨卫平 李宏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5-617,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肝脏逆行灌注对移植肝早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31例原位肝移植病例随机分为逆行灌注组和非逆行灌注组。逆行灌注组在吻合门静脉前先开放下腔静脉或肝静脉,然后吻合门静脉。非逆行灌注组中按常规方法首先开放... 目的初步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肝脏逆行灌注对移植肝早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31例原位肝移植病例随机分为逆行灌注组和非逆行灌注组。逆行灌注组在吻合门静脉前先开放下腔静脉或肝静脉,然后吻合门静脉。非逆行灌注组中按常规方法首先开放门静脉。于移植术当日及术后1、3、5、7 d分别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结果逆行灌注组的复温缺血时间(RW IT)显著短于非逆行灌注组(P<0.05),其手术后当日的血清AST、ALT和术后第1天的ALT水平均显著低于非逆行灌注组(P<0.01);术后第1天两组的血清AST水平及第3、5、7天血清AST、ALT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RW IT缩短有利于减轻肝脏复温缺血损伤;逆行灌注可显著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移植肝早期肝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肝移植 逆行灌注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腹腔镜肝切除术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1
20
作者 吴志翀 沈柏用 +7 位作者 邓侠兴 詹茜 梁赟 祝哲诚 程东峰 金佳斌 彭承宏 李宏为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3-227,共5页
目的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既往行腹腔镜下肝切除的病例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并对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长期疗效作出初步的评价。方法2004年9月—2009年5月共有75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实施腹腔镜肝切除术,对其病例资料... 目的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既往行腹腔镜下肝切除的病例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并对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长期疗效作出初步的评价。方法2004年9月—2009年5月共有75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实施腹腔镜肝切除术,对其病例资料、围术期数据、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情况、短期疗效、长期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75例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患者中,完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50例,手助式腹腔镜下肝切除22例,中转开腹3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64.1±67.2)min,中位出血量为200mL。术后1~6d开始进食,1~3d可下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8.4±3.5)d。患者术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等指标均迅速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4例(5.3%)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腹腔感染1例,胆漏2例,胸腔积液1例。无1例手术死亡病例。24例患者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细胞肝癌,其中2例中转开腹,另外22例行腹腔镜肝切除的肝细胞肝癌患者进行了9~58个月的随访。术后随访满3年的16例患者中,复发5例,其中4例死亡,1例健在;余11例患者无复发迹象。3年生存率为12/16。至今生存期最长的患者为58个月,无肿瘤复发迹象。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是安全,有效的,其治疗肝细胞肝癌的根治性值得肯定,术后3年复发率和生存率的初步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肝切除 疗效评价 长期随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