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礼论为中心——清儒蒋彤的荀子学
1
作者 邓国宏 《邯郸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5-43,共9页
清儒蒋彤是嘉道年间常州学派的人物,其学深于丧服之礼。立足于自己的礼学研究心得,蒋彤对于荀子学展开了以礼论为中心的多方阐发,从礼仪体系的逻辑——认知结构、礼之本始起源与礼的功用、性质等问题方面,对于荀子礼学大旨做出了比较精... 清儒蒋彤是嘉道年间常州学派的人物,其学深于丧服之礼。立足于自己的礼学研究心得,蒋彤对于荀子学展开了以礼论为中心的多方阐发,从礼仪体系的逻辑——认知结构、礼之本始起源与礼的功用、性质等问题方面,对于荀子礼学大旨做出了比较精准而独特的发明,与现代学者的研究颇可印证,体现了其理论上的卓识远见。蒋彤的荀子学论述,与清代中期以降的礼学经世思潮交涉互融,折射了荀子思想资源在清代儒学发展中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彤 荀子学 统类
下载PDF
细胞因子水平在重症乙型肝炎患者表面抗原清除中的临床意义初探
2
作者 向小梅 万星 +4 位作者 张娟 肖剑梅 王昊亮 谷冬晴 邓国宏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913-1919,共7页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的表达在重症乙型肝炎患者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清除中是否具有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巢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06-2020年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住院的14例重症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的表达在重症乙型肝炎患者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清除中是否具有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巢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06-2020年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住院的14例重症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7例在肝炎活化1年内HBsAg发生清除(HBsAg清除组),年龄(36.57±3.15)岁;7例在1年内HBsAg下降少于1个lg(HBsAg未清除组),年龄(34.14±2.97)岁。采用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检测14例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入院时血清样本中IFN-γ、IL-2等48种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HBsAg清除组中3种细胞因子(IFN-γ、IL-2Ra、SDF-1α)表达水平显著低于HBsAg未清除组(P<0.05),其余39种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5种未在2组间同时表达。血清HBV DNA水平与HGF(r=0.675,P=0.008)及SDF-1α(r=0.587,P=0.027)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与IP-10(r=-0.600,P=0.023)及MIG(r=-0.640,P=0.014)表达水平呈负相关。HBsAg滴度与IL-12p70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93,P=0.025),与TNF-α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609,P=0.021)。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SCGF-β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43,P=0.045)。结论本研究找到3种差异表达细胞因子及一些与HBV DNA水平、HBsAg滴度相关的细胞因子,可为肝炎活化引起HBV病毒清除的免疫学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同时,为重症乙型肝炎患者HBsAg血清学清除提供潜在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乙型肝炎 HBsAg清除 临床治愈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聚乙烯醇/二氧化硅共混膜的制备及耐温、耐溶剂性能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邓国宏 余立新 +2 位作者 郝继华 陈翠仙 李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22-125,共4页
以聚乙烯醇 (PVA)和正硅酸乙酯 (TEOS)为原料 ,通过溶胶 -凝胶 (Sol- Gel)方法 ,制备出不同二氧化硅含量的聚乙烯醇 /二氧化硅 (PVA/Si O2 )共混均质膜。通过热重分析 (TGA)、示差扫描量热法 (DSC)和动态力学分析 (DMA)研究了共混膜的... 以聚乙烯醇 (PVA)和正硅酸乙酯 (TEOS)为原料 ,通过溶胶 -凝胶 (Sol- Gel)方法 ,制备出不同二氧化硅含量的聚乙烯醇 /二氧化硅 (PVA/Si O2 )共混均质膜。通过热重分析 (TGA)、示差扫描量热法 (DSC)和动态力学分析 (DMA)研究了共混膜的热性能。结果表明 ,与 PVA膜相比 ,PVA/Si O2 共混膜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 ,随 Si O2 含量的增大 ,共混膜的分解温度升高 ,玻璃化温度也略有提高。以水为溶剂 ,测定了共混膜的耐溶剂性能。与 PVA膜相比 ,PVA/Si 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二氧化硅 共混膜 溶胶-凝胶 耐热性 耐溶剂性 性能
下载PDF
绿脓杆菌水中生存的非周期性变化观察 被引量:12
4
作者 邓国宏 高强国 +1 位作者 王源 徐启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97-201,共5页
目的:观察绿脓杆菌繁殖体和纤细状菌在水中的生存过程,以证实绿脓杆菌纤细状菌在自然界的普遍存在性及其生理意义。方法:将绿脓杆菌纤细状菌和繁殖体接种于无营养成分的生理盐水和蒸馏水中,置于37℃和28℃,动态观察其形态变化... 目的:观察绿脓杆菌繁殖体和纤细状菌在水中的生存过程,以证实绿脓杆菌纤细状菌在自然界的普遍存在性及其生理意义。方法:将绿脓杆菌纤细状菌和繁殖体接种于无营养成分的生理盐水和蒸馏水中,置于37℃和28℃,动态观察其形态变化过程及存活情况。结果:在水中,绿脓杆菌能出现纤细状形态和短小状形态的交替,交替过程中大部分细菌死亡,少量细菌发生潜-生序性变化得以存活。结论:绿脓杆菌纤细状菌和繁殖体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具有确定的非周期性(Definitenonperiodity),其生存过程呈一类似衰减的阻尼振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脓杆菌 水生环境 潜-生序 非周期性
下载PDF
细菌鞭毛马达——一种卓越的分子机器 被引量:5
5
作者 邓国宏 徐启旺 +1 位作者 刘俊康 丛严广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12-615,共4页
鞭毛马达 (flagellarmotor)是一种分子旋转马达 ,它在细菌鞭毛的结构与功能中起着中心作用 .鞭毛马达的结构已基本清楚 ,主要由MotA、MotB、FliG、FliM和FliN 5种蛋白组成定子 (stator)和转子 (rotor) ,其驱动力来自于跨膜的H+或Na+流 ... 鞭毛马达 (flagellarmotor)是一种分子旋转马达 ,它在细菌鞭毛的结构与功能中起着中心作用 .鞭毛马达的结构已基本清楚 ,主要由MotA、MotB、FliG、FliM和FliN 5种蛋白组成定子 (stator)和转子 (rotor) ,其驱动力来自于跨膜的H+或Na+流 .目前对鞭毛马达的旋转动力学及旋转力矩产生机制已有初步的了解 .鞭毛马达可作为研究分子旋转马达的理想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鞭毛马达 质子运动力 分子旋转马达 细菌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者血清病毒动力学的检测及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邓国宏 王宗笠 +2 位作者 王宇明 王开发 范燚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862-865,共4页
目的:观察未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的变化及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3例不同临床表型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V载量进行连续监测,同时测定每一时相点的血清ALT和总胆红... 目的:观察未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的变化及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3例不同临床表型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V载量进行连续监测,同时测定每一时相点的血清ALT和总胆红素. 结果:不管是间隔1 d、1wk还是1mon,3例慢性HBV 感染者体内HBV DNA水平均存在自发波动,且与血清ALT和总胆红素变化相关性不确定. 结论:3例慢性感染者体内HBV载量的自然波动表现出一定的模式特征.我们提出—种宿主对病毒负反馈控制的PID 模式,以期对持续性病毒感染的体内生态演化作出评价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感染 血清病毒 动力学 乙型肝炎病毒 生态学
下载PDF
人膀胱癌细胞波状层次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邓国宏 丛延广 +2 位作者 刘俊康 徐启旺 袁泽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65-469,共5页
目的 观察人膀胱癌细胞 (BIU)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有序行为。方法 将BIU细胞悬液进行局限区域接种 ,待其形成贴壁生长的群落后进行宏观和显微动态观察及参数测量 (扩展直径、扩展速率、细胞形态、细胞平均密度、细胞平均大小、脱... 目的 观察人膀胱癌细胞 (BIU)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有序行为。方法 将BIU细胞悬液进行局限区域接种 ,待其形成贴壁生长的群落后进行宏观和显微动态观察及参数测量 (扩展直径、扩展速率、细胞形态、细胞平均密度、细胞平均大小、脱氢酶活性、对pH的敏感性等 )。结果 体外细胞培养条件下 ,局限区域生长的BIU细胞群落能出现明显的层次特性 ,不同区域细胞的形态、大小、密度、脱氢酶活性以及对pH的敏感性均存在差异。结论 空间封闭和生物耗散导致细胞自组织 ,其结果表现为生长有序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癌细胞培养 生物波 肿瘤细胞生长
下载PDF
细菌波动生长过程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邓国宏 徐启旺 +1 位作者 王琛 刘卯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111-1112,共2页
目的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奇异变形杆菌菌落边缘的细菌排列及菌间关系进行观察。方法 切取菌落边缘琼脂小块 ,将琼脂小块上的菌落轻轻印在云母片上 ,于原子力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奇异变形杆菌波动菌落边缘细菌成单层紧密排列 ,菌体周... 目的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奇异变形杆菌菌落边缘的细菌排列及菌间关系进行观察。方法 切取菌落边缘琼脂小块 ,将琼脂小块上的菌落轻轻印在云母片上 ,于原子力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奇异变形杆菌波动菌落边缘细菌成单层紧密排列 ,菌体周围有大量鞭毛存在并在菌体之间耦合成束 ,菌体表面见到密集的蛋白颗粒。结论 原子力显微术可在生理条件下原位观察活体细菌膜表面结构及菌体间相互关系 ,此方法操作简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变形杆菌 多细胞协同迁移 原子力显微镜
下载PDF
不同时相生物波的趋同步效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邓国宏 王源 +2 位作者 袁泽涛 刘俊康 徐启旺 《自然杂志》 1998年第6期364-365,共2页
徐启旺在进行生物波的实验研究过程中,建立了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在波动生长系统中发生简单自发波动的模型。将奇异变形杆菌点种于波动生长系统中培养8h后,细菌菌落开始周期性地以同心环的形式向外扩展,每3h向外波出一... 徐启旺在进行生物波的实验研究过程中,建立了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在波动生长系统中发生简单自发波动的模型。将奇异变形杆菌点种于波动生长系统中培养8h后,细菌菌落开始周期性地以同心环的形式向外扩展,每3h向外波出一环,直到波满整个平板,表现出精确的时空变化形式。生物波作为一种波,存在着时相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波 趋同步效应 奇异变形杆菌 时空变化形式 时相性 自发波动
下载PDF
关于医学研究的哲学思辩 被引量:2
10
作者 邓国宏 徐启旺 《医学与哲学》 1998年第2期91-92,共2页
关于医学研究的哲学思辩第三军医大学生物波研究中心硕士生(重庆400038)邓国宏导师徐启旺在20世纪,医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外科医生在器官的异体移植方面已很成功,利用先进的激光、γ刀技术,手术的损害和痛苦程度已减至最... 关于医学研究的哲学思辩第三军医大学生物波研究中心硕士生(重庆400038)邓国宏导师徐启旺在20世纪,医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外科医生在器官的异体移植方面已很成功,利用先进的激光、γ刀技术,手术的损害和痛苦程度已减至最低的程度。抗生素的使用,使感染性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研究 哲学思辩
下载PDF
细菌对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不确定性的研究
11
作者 邓国宏 黄辉 +2 位作者 丛延广 袁泽涛 徐启旺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77-179,共3页
用绿脓杆菌波动潜生体,羧苄西林诱导潜生体和繁殖体进行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MIC)试验。将奇异变形杆菌和大肠杆菌pHB101接种于含氨苄西林(AMP)的波动培养基上,动态测定培养基中AMP变化。观察绿脓杆菌波动生长和奇... 用绿脓杆菌波动潜生体,羧苄西林诱导潜生体和繁殖体进行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MIC)试验。将奇异变形杆菌和大肠杆菌pHB101接种于含氨苄西林(AMP)的波动培养基上,动态测定培养基中AMP变化。观察绿脓杆菌波动生长和奇异变形杆菌寄宿波动中细菌对抗生素MIC的不确定性现象并探讨其产生机制。结果表明:绿脓杆菌波动潜生体、羧苄西林诱导潜生体的MIC值比繁殖体高8~16倍。在寄宿波动中,奇异变形杆菌能在高于自己MIC值的AMP波动培养基上向外扩散,波动出两环。因此,细菌由于经历不同,生理状态也不同,因而对抗生素的MIC值表现出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抗生素 敏感性试验 最小抑菌浓度
下载PDF
实验观察小鼠肠道菌群潜-生序形成的混沌过程
12
作者 邓国宏 丛延广 +2 位作者 刘俊康 黄辉 徐启旺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6期344-345,共2页
关键词 小鼠 肠道菌群 波动生长 混沌过程
下载PDF
重庆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1
13
作者 谭文婷 邓国宏 +2 位作者 王宇明 但芸婕 况雪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2321-2323,共3页
目的调研重庆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基因型构成,探讨HBV基因型与乙型肝炎疾病进程的相关性。方法用SSP-PCR法对360例HBV DNA阳性患者HBV基因分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V基因型与疾病表型的相关性。结果本回... 目的调研重庆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基因型构成,探讨HBV基因型与乙型肝炎疾病进程的相关性。方法用SSP-PCR法对360例HBV DNA阳性患者HBV基因分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V基因型与疾病表型的相关性。结果本回顾性研究人群中,HBV-B型占45.6%,HBV-C型占53.9%,分型失败0.5%。随着疾病从慢性乙型肝炎到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进展,C型HBV所占比例显著上升(χ2=23.368,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V基因型是HBV感染者罹患肝癌的独立风险因素(OR=3.2,P=0.01)。B、C基因型患者的HBV DNA水平和HBeAg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重庆地区HBV基因型以B、C型为主,C型HBV更易导致严重的肝病,HBV基因型是影响疾病进程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基因型 疾病表型 HBV DNA
原文传递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4
14
作者 汤影子 陈耀凯 +2 位作者 刘霖 邓国宏 王宇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1805-1807,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影响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的主要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3月至2006年11月采用贺维力(阿德福韦酯10mg片剂)治疗的3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前血清ALT水平、治疗前HBVDNA水平、体质量... 目的研究分析影响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的主要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3月至2006年11月采用贺维力(阿德福韦酯10mg片剂)治疗的3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前血清ALT水平、治疗前HBVDNA水平、体质量、性别等因素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获得HBVDNA阴转的患者较之未阴转患者基线HBVDNA水平较低、ALT较高、获得IVR的比例更高(P=0.034、0.011);获得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的患者较之未获转换的患者基线HBVDNA水平较低、获得IVR的比例更高(P=0.034);获得IVR的患者较之未获得IVR者基线HBVDNA水平较低、ALT水平较高(P=0.006、0.003)。52、104周及治疗终点HBVDNA下降水平均与体质量呈负相关(P=0.026、0.016、0.035)。结论血清HBVDNA水平较低、ALT水平较高、体质量较低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更易对标准阿德福韦酯治疗方案产生病毒学应答,高体质量患者应适当增加给药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阿德福韦酯 相关因素
下载PDF
自身抗体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特点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谭朝霞 唐玉兰 +2 位作者 高燕 孔维龙 邓国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1762-1766,共5页
目的分析自身抗体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特点。方法将血清样本分为3组:乙型病毒性肝炎组(HBV)30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组(AIH)235例和健康对照组150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欧蒙印迹法检测血清中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 目的分析自身抗体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特点。方法将血清样本分为3组:乙型病毒性肝炎组(HBV)30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组(AIH)235例和健康对照组150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欧蒙印迹法检测血清中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ASM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肝肾微粒体Ⅰ型(LKM-1)抗体和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体等肝病相关自身抗体。结果 (1)HBV组和AIH组ANA检出率分别为9.1%、80.42%,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AIH组ANA阳性率显著高于HBV组(P<0.05)。(2)HBV组ANA滴度1∶100、1∶320、1∶1 000阳性率分别为6.2%、2.6%、0.3%,以低滴度(1∶100)为主,AIH组1∶100、1∶320、1∶1 000滴度阳性率分别为22.98%、41.28%、14.47%,以高滴度(≥1∶320)为主。(3)HBV组AMA、ASMA、抗LKM-1及抗SLA/LP抗体的阳性率分别是0.3%、0.9%、0.3%和0%,AIH组的阳性率分别为36.6%、25.1%、23%和2.55%,明显高于HBV组。(4)AIH组荧光模型以核均质型和核仁型为主;HBV患者以颗粒型为主。(5)采用1999年诊断积分系统评估,28例自身抗体阳性乙肝患者中有1例评分超过16分,达到自身免疫性肝炎确诊标准(≥16分)。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具有高滴度的自身抗体;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低滴度的自身抗体不构成自身免疫性肝炎,高滴度的自身抗体要结合临床资料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型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抗体
原文传递
血降钙素原联合中性粒细胞比例对肝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娟 孙伟 +5 位作者 张维 向小梅 谭文婷 胡秀林 吴力克 邓国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59-1164,共6页
目的探讨血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中性粒细胞比例(percentage of neutrophils,Neu%)对肝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西南医院感染科住院... 目的探讨血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中性粒细胞比例(percentage of neutrophils,Neu%)对肝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西南医院感染科住院且入院后同时检测PCT、血常规、腹水常规和腹水培养的130例肝病腹水患者临床资料,SBP确诊组89例,其中培养阳性且多形核细胞(polyremorphonuclear,PMN)≥250×10~6/L患者10例(SBP1组),培养阳性但PMN<250×10~6/L患者11例(SBP2组),培养阴性但PMN≥250×10~6/L患者68例(SBP3组);非感染性腹水组41例。比较4组患者入院时的血PCT、Neu%、腹水PMN等指标。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PCT、Neu%对SBP的诊断价值及效能。结果 PMN≥250×10~6/L的SBP患者培养阳性率为12.8%。PCT在培养阳性的腹水患者中显著高于培养阴性的患者[中位数(四分位距)]:[4.51(1.54,8.46)vs 0.77(0.21,1.69),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PCT诊断SBP1、SBP2、SBP3的最佳界值分别为:0.795、0.265、0.405 ng/m L;AUC值依次为:0.963、0.767、0.714;敏感度依次为:100.00%、90.00%、62.30%;特异度依次为:92.70%、63.40%、80.50%;血常规Neu%诊断的最佳界值分别为:68.45%、62.65%、65.00%;AUC值依次为:0.878、0.756、0.669。依据上述界值,降钙素原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两者串联诊断SBP1、SBP2、SBP3的AUC值依次为:0.976、0.865、0.706。结论血降钙素原和血常规中性粒细胞比例在SBP中均具有一定的预警效果和诊断价值,不同类型SBP其CUT-OFF值不同,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中性粒细胞比例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肝病 诊断
原文传递
拉米夫定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生存率的提高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南 夏杰 +1 位作者 邓国宏 王宇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5-77,共3页
目的观察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对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配对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住院的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根据年龄、性别和病程3个变量对应用拉米夫定和未用拉米夫定治... 目的观察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对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配对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住院的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根据年龄、性别和病程3个变量对应用拉米夫定和未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进行匹配,比例为1∶1。配对结果为拉米夫定治疗组103例,未用拉米夫定组103例。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并比较两组中位生存时间及生存率的差别。结果拉米夫定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85d,3年生存率为42.7%;未用拉米夫定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5d,3年生存率为23.4%,两组之间生存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可提高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米夫定 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 预后 生存率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水平对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周霞 邓国宏 +1 位作者 向德栋 王宇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8年第4期661-663,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水平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发病的影响。方法:调查226例HCC患者和51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LC)患者,分别应用ELISA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和DNA含量。结果:HCC患者中HB...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水平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发病的影响。方法:调查226例HCC患者和51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LC)患者,分别应用ELISA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和DNA含量。结果:HCC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96.9%;168例HCC患者和51乙型肝炎后LC患者接受HBV DNA定量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5.1%、88.2%,两组患者lg HBV DNA均服从正态分布,HBV DNA的均数为10^(5.49±1.49)拷贝/ml、10^(6.15±1.38)拷贝/ml,乙型肝炎后LC组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较高(P<0.05);乙型肝炎后LC患者中HBeAg阳性率较HCC组高(P<0.05);HCC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HBeAg阳性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乙型肝炎后LC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HBeAg阳性密切相关(P<0.05);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性别、年龄、感染HBV的时间等因素均无明显的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我国HCC的发病与HBV感染密切相关,但可能与患者是否存在HBV高水平复制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原发性肝癌 肝硬化 复制 发病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临床常规预警指标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明 邓国宏 +4 位作者 谭顺 刘洪利 孙小雯 谭文婷 毛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72-775,共4页
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临床特征,发掘预警肝衰竭发生的指标,建立基于临床指标的早期肝衰竭预警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5月至2008年4月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病例5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病例62例,比较其发病诱因、发病特点... 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临床特征,发掘预警肝衰竭发生的指标,建立基于临床指标的早期肝衰竭预警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5月至2008年4月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病例5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病例62例,比较其发病诱因、发病特点以及临床常规辅助检查指标变化特征间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判断肝衰竭发生风险的模型。结果两组病例间性别、发病诱因、黄疸出现时间、有无肝硬化、HBeAg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CHB重度组患者发病年龄分布范围较大(12~72岁),Pre-ACLF组患者发病年龄较集中(29~69岁),两者有显著差异。首次辅助检查指标中,两组凝血检验指标与TBil存在显著差异。指标的变化速率中,Pre-ACLF组PT、INR、TBil最大增加速率显著高于CHB重度组(P=6.386×10-11、1.905×10-11、0.006 5)。ACLF发生概率的预警模型为P=1/[1+e^-(-2.414+7.687×PT延长速率)],PT最大延长速率每天增加1 s,肝衰竭的风险增加2 179.045倍。结论与CHB重度病例比较,Pre-ACLF病例病变相对较剧烈,主要表现为凝血功能的大幅下降与黄疸的大幅增加。其中PT最大延长速率是预测肝衰竭发生最强的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慢加急性 肝炎 乙型 临床特征 预警
原文传递
单种群菌落分形结构的形成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丛延广 刘俊康 +2 位作者 袁泽涛 邓国宏 徐启旺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8-73,共6页
在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单种群菌落分形结构的形成过程中,细菌的运动、潜-生序变化及环境的营养水平是菌落形成扩散限制聚合模型(DLA)分数维图样的关键。
关键词 菌落 分形 扩散限制聚合 非平衡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