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大肠癌中CD34、CerbB-2、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邓晓隽 高崎 +1 位作者 杨喆 郑起 《临床外科杂志》 2009年第4期243-245,共3页
目的探讨CD34、CerbB-2、Ki-67在老年大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791例大肠癌病例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对照组),进行CD34、CerbB-2、Ki-67免疫组化染色,同时按pTNM标准分期。结果在老年组中CD34、CerbB-2、Ki... 目的探讨CD34、CerbB-2、Ki-67在老年大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791例大肠癌病例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对照组),进行CD34、CerbB-2、Ki-67免疫组化染色,同时按pTNM标准分期。结果在老年组中CD34、CerbB-2、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4%、56.5%、70.3%,三者在两组间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老年组中CD34与CerbB-2的表达呈明显的正相关(r=0.130,P=0.012),CerbB-2与Ki-67的表达亦呈明显的正相关(r=0.133,P=0.011)。结论中青年大肠癌和老年大肠癌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及生物学特征。老年结肠癌患者中,CD34、CerbB-2、Ki-67的表达与疾病的侵袭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CD34、CerbB-2、Ki-67可作为判断老年大肠痛恶性程度、侵袭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大肠癌 CD34 CERBB-2 KI-67 免疫组化
原文传递
胃肠管间质瘤的综合治疗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邓晓隽 郑起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08年第8期531-534,共4页
胃肠管间质瘤为一种胃肠管最常见的原发性间质细胞肿瘤,具有偶发性及无症状性的特点。外科治疗仍是无转移胃肠管间质瘤的首选治疗,但术后复发率较高。针对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点,通过联合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能够改善该病的预后。
关键词 胃肠管间质瘤 靶向治疗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原文传递
恶性肠梗阻的处理与治疗 被引量:1
3
作者 邓晓隽 郑起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08年第10期708-710,共3页
恶性肠梗阻常见于肠管肿瘤或妇科肿瘤患者。手术治疗对于大部分患者是首选,但对于预后极差的患者并不适用。鼻胃管减压仅用于短期治疗,自膨胀金属支架适用于胃出口梗阻及近端小肠梗阻。
关键词 恶性肠梗阻 外科治疗 支架
原文传递
NM-23、PCNA、pS3、S-100在高龄大肠癌中的表达和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邓晓隽 张惠箴 +2 位作者 王志刚 杨喆 郑起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09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NM-23、PCNA、p53、S-100在高龄大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370例高龄大肠癌标本进行NM-23、Ki-67、p53、S-100免疫组化染色,同时按pTNM标准分期。结果大肠癌NM-23、PCNA、p53、S-100在本组中... 目的探讨NM-23、PCNA、p53、S-100在高龄大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370例高龄大肠癌标本进行NM-23、Ki-67、p53、S-100免疫组化染色,同时按pTNM标准分期。结果大肠癌NM-23、PCNA、p53、S-100在本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9%、60.3%、58.1%、68.1%;NM-23与PCNA的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r=-0.101,P=0.026),而NM-23和p53表达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r=0.111,P:0.016),S-100和p53表达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r=0.112,P=0.015),S-100和PCNA表达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r=0.229,P=0.000)。结论高龄结肠癌患者中,NM-23、p53、S-100的表达与疾病的侵袭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PCNA可能是大肠癌侵袭转移的促进因素。NM-23、PCNA、p53、S-100可作为判断高龄大肠癌恶性程度、侵袭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大肠癌 NM-23 PCNA P53 S-100 免疫组化
原文传递
不同造模方法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的炎症指标及器官功能障碍指标的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佳丽 邹龑 +3 位作者 陈淑萍 吴军 邓晓隽 俞晓燕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2年第21期4009-4013,共5页
目的:通过建立大肠杆菌感染型、脂多糖诱导型、宿主屏障破坏(盲肠结扎)型脓毒症模型,评估具有代表性的造模方式。方法:取SD大鼠设置为:大肠杆菌组、脂多糖组、盲肠结扎组、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每组10只。于造模后12 h、24 h、36 ... 目的:通过建立大肠杆菌感染型、脂多糖诱导型、宿主屏障破坏(盲肠结扎)型脓毒症模型,评估具有代表性的造模方式。方法:取SD大鼠设置为:大肠杆菌组、脂多糖组、盲肠结扎组、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每组10只。于造模后12 h、24 h、36 h、48 h内检测炎症指标: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器官功能障碍指标:肌酐(Cre)、谷丙转氨酶(ALT)、心肌肌钙T(cTnT)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比较,12 h-48 h内,大肠杆菌组、脂多糖组、盲肠结扎组大鼠IL-6、PCT、PT、APTT、Cre、ALT,cTnT,PaCO_(2)升高(P<0.05),PaO_(2)水平降低(P<0.05),且脂多糖组及盲肠结扎组IL-6、PCT、PT、APTT、Cre、ALT,cTnT水平均高于大肠杆菌组(P<0.05),PaO_(2)水平低于大肠杆菌组(P<0.05)。结论:大肠杆菌造模、静脉注射脂多糖造模及盲肠结扎造模均可复制脓毒症模型,且静脉注射脂多糖及盲肠结扎造模大鼠的病情严重程度高于大肠杆菌造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造模 炎症指标 器官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脓毒症大鼠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佳丽 邹龑 +2 位作者 陈淑萍 吴军 邓晓隽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1年第24期4628-4631,4608,共5页
目的:研究脓毒症大鼠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SPF级雄性SD大鼠20只,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与假手术组,每组各10只。其中实验组通过盲肠穿刺结扎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翻动盲肠,不作结... 目的:研究脓毒症大鼠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SPF级雄性SD大鼠20只,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与假手术组,每组各10只。其中实验组通过盲肠穿刺结扎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翻动盲肠,不作结扎处理。分别采集所有大鼠术后0 h、6 h、12 h、24 h时的尾静脉血3 m L,检测并比较上述时间点两组大鼠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和炎症指标水平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术后6 h、12 h、24 h的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以及肌酐(Cr)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实验组术后24 h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实验组大鼠术后6 h、12 h、24 h的血清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脓毒症大鼠肝肾功能存在明显的受损,凝血功能障碍明显,且机体内会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肝肾功能 凝血功能 炎症指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