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周期对红花玉兰‘娇红1号’生理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蔡宇宇 朱仲龙 +7 位作者 贾忠奎 马履一 桑子阳 吴南生 徐梦阳 罗芊芊 邓章文 汪加魏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9-200,210,共13页
【目的】为给红花玉兰的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红花玉兰‘娇红1号’2年生大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调控LED光源的方式,设置6种光周期,分别为8 h(光照期)/16 h(暗期)、10 h/14 h、12 h/12 h、14 h/10 h、16 h/8 h以及自然光照(CK)... 【目的】为给红花玉兰的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红花玉兰‘娇红1号’2年生大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调控LED光源的方式,设置6种光周期,分别为8 h(光照期)/16 h(暗期)、10 h/14 h、12 h/12 h、14 h/10 h、16 h/8 h以及自然光照(CK),处理一定时间后,测定苗高和地径的生长量、叶片营养物质含量、叶片保护酶活性、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在14 h/10 h处理下苗高、地径生长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8 h/16 h处理下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随着光周期中光照时间的延长,除了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外,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淀粉含量、全N含量、全P含量、全K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4 h/10 h处理下叶片营养物质含量最高,8 h/16 h处理下最低。光周期对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显著,14 h/10 h处理下叶片SOD活性、POD活性、APX活性显著低于CK处理,8 h/16 h和16 h/8 h处理下显著高于CK处理。在12 h/12 h和14 h/10 h处理下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较CK有显著提高,在8 h/16 h和16 h/8 h处理下光合色素含量较CK显著降低。总体上,苗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_(2)浓度在8 h/16 h处理下最小,在14 h/10 h处理下最大,在16 h/8 h处理下各参数有所下降。不同光周期处理下的最大荧光(F_(m))、初始荧光(F_(o))、光化学猝灭系数(C_(PQ))、非光化学猝灭系数(C_(NPQ))与CK处理均无显著差异,在14 h/10 h处理下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_(v)/F_(m))、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_(v)/F_(o))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的值最大且显著高于CK处理,分别为26.33、0.77、3.45和0.74。【结论】光周期可以影响‘娇红1号’的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叶片营养物质含量、叶片保护酶活性、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适当延长光周期中的光照时间有利于提高‘娇红1号’苗木的质量,光周期14 h/10 h是最适合其生长的光照条件,光照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会影响苗木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玉兰‘娇红1号’ 光周期 生理指标 光合特性
下载PDF
‘娇红1号’红花玉兰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
2
作者 詹丽红 蔡宇宇 +7 位作者 朱仲龙 马履一 贾忠奎 吴南生 罗芊芊 朱国平 邓章文 汪加魏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6,共9页
以‘娇红1号’1年生嫁接苗为试材,设置盆栽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FWC)的20%(HD)、40%(LD)、60%(CK)、80%(LF)、100%(HF)5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娇红1号’叶片的光合特性和生理指标分析‘娇红1号’红花玉兰对水分胁迫的生理... 以‘娇红1号’1年生嫁接苗为试材,设置盆栽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FWC)的20%(HD)、40%(LD)、60%(CK)、80%(LF)、100%(HF)5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娇红1号’叶片的光合特性和生理指标分析‘娇红1号’红花玉兰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探究‘娇红1号’红花玉兰在江西等江南丘陵区的引种效应。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HD处理下的‘娇红1号’苗木在胁迫第10天全部死亡(其余的存活率为100%),CK下‘娇红1号’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先降后升,其余处理都随着胁迫时间的加长而降低。P_(n)和G_(s)的日变化出现双峰现象,T_(r)日变化呈现先升后降趋势,C_(i)日变化呈现上升趋势,WUE和L_(s)的日变化呈现下降趋势。CK处理的P_(n)、G_(s)、C_(i)和T_(r)日均值最大,HF处理下WUE和L_(s)最大。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娇红1号’苗木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Pro含量和SOD活性呈现上升趋势。APX活性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趋势,且在胁迫维持到第40天时CK处理下最低。可见,60%~80%FWC的条件下最利于‘娇红1号’红花玉兰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玉兰 水分胁迫 光合特性 生理指标 抗逆性
下载PDF
越冬期人工投食与自然觅食红嘴鸥形态特征比较 被引量:5
3
作者 韩联宪 邓章文 +3 位作者 鲁红林 李晶晶 程闯 韩奔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2年第3期104-106,共3页
2011年1月在滇池海埂大堤捕捉131只取食人工投食的红嘴鸥,对其体重、全长等6项量衡度进行测量,并与20世纪60—80年代采自云南各地的红嘴鸥标本相应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成鸟体重、尾长无显著差异,而全长、翅长、跗蹠长和喙长差异极... 2011年1月在滇池海埂大堤捕捉131只取食人工投食的红嘴鸥,对其体重、全长等6项量衡度进行测量,并与20世纪60—80年代采自云南各地的红嘴鸥标本相应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成鸟体重、尾长无显著差异,而全长、翅长、跗蹠长和喙长差异极显著;人工投食的红嘴鸥全长和喙长极显著小于自然觅食的个体,而翅长和跗蹠长则显著大于自然觅食的个体;亚成鸟体重、翅长和跗蹠长两者无显著差异,人工投食的亚成鸟全长、尾长和喙长则极显著小于自然觅食的亚成鸟相应量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嘴鸥 越冬期 人工投食 自然觅食 形态比较
下载PDF
紫溪山红头长尾山雀巢址选择及巢卵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岩道 韩联宪 +2 位作者 邓章文 马宗传 李兴强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2年第6期78-82,共5页
2009年和2010年春季,在云南楚雄紫溪山自然保护区对红头长尾山雀的巢址选择进行调查,记述其巢和卵的特征。共记录到34个巢,其中营巢于昆明小檗灌丛中24个,在柳杉小树中营巢8个。对巢址的海拔、坡度等15项数字型参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2009年和2010年春季,在云南楚雄紫溪山自然保护区对红头长尾山雀的巢址选择进行调查,记述其巢和卵的特征。共记录到34个巢,其中营巢于昆明小檗灌丛中24个,在柳杉小树中营巢8个。对巢址的海拔、坡度等15项数字型参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红头长尾山雀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隐蔽因子、地形因子、安全因子、食物因子和营巢树因子;研究地红头长尾山雀巢开口方向多为偏东方向,占7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头大尾山雀 巢址选择 主成分分析 营巢树
下载PDF
大理洱海西岸农耕区鸟类多样性 被引量:5
5
作者 韩联宪 岩道 邓章文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62-866,共5页
2011年在大理洱海西岸农耕区选择5片调查样区,每个样区布设1条调查样线,采用不定宽样线法对鸟类物种和数量及其栖息生境进行了4个季节的观察记录,共记录鸟类87种,隶属11目25科。研究结果表明秋季鸟类多样性最高;不同生境类型中,防护林... 2011年在大理洱海西岸农耕区选择5片调查样区,每个样区布设1条调查样线,采用不定宽样线法对鸟类物种和数量及其栖息生境进行了4个季节的观察记录,共记录鸟类87种,隶属11目25科。研究结果表明秋季鸟类多样性最高;不同生境类型中,防护林内的鸟类多样性最高。以小时为单位统计每小时遇见鸟类个体数,春季为70.71只,夏季为79.36只,秋季为76.65只,冬季为70.37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区 鸟类多样性 季节波动 生境类型
下载PDF
中国鸟类新纪录种——白颈鹳 被引量:3
6
作者 韩联宪 韩奔 +2 位作者 邓章文 余红忠 赵建林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5-576,共2页
2011年6月10日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野外考察中,于纳帕海自然保护区发现一大型涉禽,经查阅文献,确认该物种为中国鸟类新纪录种——白颈鹳(Ciconia episcopus)。
关键词 白颈鹳 纳帕海 新纪录 中国
下载PDF
楠木培育关键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邓章文 朱国平 +2 位作者 王明华 黄健 万文娟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0期52-54,共3页
在进行楠木培育的过程中,结合楠木的习性开发针对性的培育技术是保障培育效果的关键。为此,研究了楠木培育关键技术,并提出了病虫害防治措施。在对楠木种子进行选择和处理的基础上,预设播种的时间、方式以及具体执行标准,结合不同时期... 在进行楠木培育的过程中,结合楠木的习性开发针对性的培育技术是保障培育效果的关键。为此,研究了楠木培育关键技术,并提出了病虫害防治措施。在对楠木种子进行选择和处理的基础上,预设播种的时间、方式以及具体执行标准,结合不同时期楠木的生长状态,设计了针对性的施肥方案,最后采用穴栽移植的方式实现对楠木幼苗的栽种。在病虫害防治阶段,针对常见的病虫害类型,制定了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在测试结果中,楠木成活率和生长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病虫害发生概率稳定在1.30%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技术 病虫害防治 生长状态 施肥方案
下载PDF
滇池越冬红嘴鸥幼鸟比例及种群数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白林壮 韩联宪 +2 位作者 鲁红林 邓章文 岩道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4年第4期107-110,共4页
采用捕捉取样、数码相机拍摄取样和查阅资料,对滇池3个区域红嘴鸥幼鸟比例进行研究。其中捕捉取样结合红嘴鸥环志在滇池海埂大坝进行,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越冬季分别捕捉131、339和475只红嘴鸥;拍摄取样于2... 采用捕捉取样、数码相机拍摄取样和查阅资料,对滇池3个区域红嘴鸥幼鸟比例进行研究。其中捕捉取样结合红嘴鸥环志在滇池海埂大坝进行,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越冬季分别捕捉131、339和475只红嘴鸥;拍摄取样于2013年1、2月和2013年12月2个越冬季在昆明海埂大坝、翠湖公园和滇池白鱼口进行,每地每季各拍摄1 000只个体;通过查阅资料,对滇池越冬红嘴鸥幼鸟比例及种群数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1、2012年和2013年4个越冬季,幼鸟在红嘴鸥群体中的比例分别为23.7%、33.6%、48.9%、43.1%,其中2012年幼鸟增加比例极显著。种群数量始终保持增长,其中1992、2002、2010年出现跳跃式增长。依据近年滇池红嘴鸥数量增长规律和幼鸟在越冬种群中所占比例,预测在滇池越冬的红嘴鸥数量未来几年内可能还有较大幅度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嘴鸥 越冬种群 幼鸟比例 种群数量 滇池
下载PDF
红豆树优树子代遗传多样性及与生长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峰卿 周志春 +2 位作者 楚秀丽 陈焕伟 邓章文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2-50,共9页
[目的]研究红豆树优树自由授粉子代遗传多样性及其对生长的影响,比较天然居群子代和孤立木子代遗传多样性差异,揭示子代遗传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天然居群在子代遗传多样性维持中的作用,为红豆树遗传保育和优异种质挖掘提供科学依据。[方... [目的]研究红豆树优树自由授粉子代遗传多样性及其对生长的影响,比较天然居群子代和孤立木子代遗传多样性差异,揭示子代遗传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天然居群在子代遗传多样性维持中的作用,为红豆树遗传保育和优异种质挖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来自浙、闽、赣、川等26个红豆树优树自由授粉家系为研究对象,利用11对SSR引物对765个子代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同时分析子代遗传多样性参数与种子、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1)红豆树优树子代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有效等位基因数为7.766个,观测杂合度(H_O)和期望杂合度(H_E)分别为0.469和0.865。(2)除SSR8外,其余位点的观测杂合度均小于期望杂合度,表明子代群体绝大多数位点处于杂合子缺失状态。(3)红豆树不同家系的遗传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12号家系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8号家系则最低。(4)比较发现,天然居群子代的遗传多样性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孤立木子代。(5)F统计量和分子方差分析(AMOVA)均表明,红豆树优树子代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家系内,家系间的遗传分化相对较小。(6)相关性分析发现,子代遗传多样性参数与种子性状、子代年高生长量呈显著正相关(r=0.378~0.527)。[结论]较大的红豆树天然居群在维持其子代较高遗传多样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子代遗传多样性显著影响苗木生长,这为红豆树遗传保育和优良家系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树 优树 家系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鸟中熊猫”中华秋沙鸭 被引量:3
10
作者 邓章文 《广西林业》 2017年第5期25-26,共2页
中华秋沙鸭(拉丁名:Mergussquamatus),为鸟纲雁形目鸭科秋沙鸭属,俗称鳞胁秋沙鸭、唐秋沙、油鸭,是1864年由英国人Gould在中国采集标本并命名的,是中国特有珍稀鸟类。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的物种,距今1000多万年,且... 中华秋沙鸭(拉丁名:Mergussquamatus),为鸟纲雁形目鸭科秋沙鸭属,俗称鳞胁秋沙鸭、唐秋沙、油鸭,是1864年由英国人Gould在中国采集标本并命名的,是中国特有珍稀鸟类。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的物种,距今1000多万年,且种群数量稀少,是与大熊猫、华南虎、滇金丝猴齐名的国宝,有“鸟中活化石、鸟类大熊猫”的美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秋沙鸭 大熊猫 鸟纲 珍稀鸟类 种群数量 滇金丝猴 拉丁名 雁形目
下载PDF
幼龄红豆树生长和形质性状家系变异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肖德卿 邓章文 +5 位作者 罗芊芊 徐肇友 沈斌 陈焕伟 徐洪辉 周志春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2-157,共6页
[目的]通对红豆树优树家系进行全林测定,以揭示其生长和形质性状的家系遗传变异规律,为红豆树优质用材良种选育和定向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7年营建于浙江龙泉和江西抚州两地点的3年生红豆树优树家系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家... [目的]通对红豆树优树家系进行全林测定,以揭示其生长和形质性状的家系遗传变异规律,为红豆树优质用材良种选育和定向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7年营建于浙江龙泉和江西抚州两地点的3年生红豆树优树家系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家系遗传变异规律和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3年生红豆树生长和形质性状在家系间的遗传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两地点生长和形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幅为23.3%~65.1%。除树干通直度外,红豆树其余性状的家系遗传力估算值均较高,其变幅为0.36~0.83,受中等至较强的遗传控制。仅浙江龙泉点红豆树树高单株遗传力估算值(0.87)高于家系遗传力估算值(0.83),受偏强的遗传控制,两地点红豆树其余性状的单株遗传力估算值均低于家系遗传力估算值,单株遗传力变幅为0.04~0.61,受中等至偏弱的遗传控制。两地点红豆树家系性状间遗传相关系数总体上大于表型相关系数,高、径生长量较大的红豆树家系其分枝数多且分枝较粗,通过对地径的选育可以间接选出树干通直度较高的植株。[结论]红豆树生长和形质性状均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差异,变异幅度较大,多数性状受中等至偏强遗传控制。速生的红豆树具有分枝较多且分枝较粗等特点,这有利于红豆树种质资源的品种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树 家系 生长 形质 遗传变异
下载PDF
红豆树扦插育苗技术初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邓章文 华波 +1 位作者 刘志明 王志平 《华东科技(综合)》 2019年第2期430-431,共2页
本文通过对红豆树不同年龄母树的根条、枝条以及插条长度、粗度,不同生长激素浓度处理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影响红豆树扦插苗生长情况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提高红豆树扦插成活率和苗木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红豆树 树根 根条 枝条 扦插育苗
下载PDF
马尾松无性系生长和形质性状变异分析和优选 被引量:8
13
作者 罗芊芊 肖德卿 +5 位作者 徐洪辉 王建华 刘志明 陈雅 万文娟 邓章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0-44,共5页
为了马尾松无性系用材良种选育和高效培育,以2012年营建于江西抚州的马尾松试验林的63个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马尾松树高、胸径、冠幅和树干通直度等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所受的遗传控制和性状间的相关性,筛选生长优良的无性系亲... 为了马尾松无性系用材良种选育和高效培育,以2012年营建于江西抚州的马尾松试验林的63个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马尾松树高、胸径、冠幅和树干通直度等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所受的遗传控制和性状间的相关性,筛选生长优良的无性系亲本。结果表明:马尾松无性系生长和形质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差异,各性状变异系数变幅为12.44%~36.36%。树高和胸径最大无性系为最小无性系的3.21和4.40倍,各性状受中等至较强的遗传控制程度;最大分枝角重复力为0.35,受中等的遗传控制;树高、胸径和树干通直度等性状均受较强的遗传控制,变幅为0.69~0.79,有利于无性系的选择。马尾松无性系性状间遗传相关系数总体小于表型相关系数,性状遗传和表型相关显著性具有相似性,高径生长量较大的马尾松无性系树干通直度较高。初选出19个(72、76、60、61、69和70号等)生长量高、稳定性强的马尾松无性系,入选的无性系树高和胸径分别比总体均值高1.04 m和2.39 cm。马尾松无性系生长和形质性状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各性状遗传稳定性较高,受中等至较强的遗传控制,有较好的遗传改良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无性系 生长 形质 遗传变异
下载PDF
黄栀子丰产栽培与产业开发技术 被引量:12
14
作者 饶国才 何涣 邓章文 《经济林研究》 2008年第2期105-111,共7页
金溪县是江西省黄栀子的主要产地,为了保护和发展该县黄栀子地理标志性产品,创建品牌,做大做强黄栀子产业,以满足国内外市场对黄栀子药材与栀子色素的需求,2005年1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立项了"金溪县黄栀子丰产栽培与产业开发示范区&... 金溪县是江西省黄栀子的主要产地,为了保护和发展该县黄栀子地理标志性产品,创建品牌,做大做强黄栀子产业,以满足国内外市场对黄栀子药材与栀子色素的需求,2005年1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立项了"金溪县黄栀子丰产栽培与产业开发示范区"项目。通过3年多的项目实施,系统地总结了有关黄栀子的选地与整地、类型与品种选择、苗木繁育、造林技术、抚育管理、采收与加工、干果质量要求等7个方面的技术规程与质量标准。通过选择优良品种、因地制宜、科学集约经营和规范黄栀子生产等环节的技术指标,制订出金溪县黄栀子丰产栽培与产业开发的地方技术标准,这不仅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了大量的符合国家和地方质量标椎的黄栀子药材和黄栀子食用色素,而且栽植黄栀子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改良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促进地方林业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栀子 丰产栽培 产业开发 地方技术标准
下载PDF
广西澄碧河国家重要湿地动态监测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丽娜 黄安书 +2 位作者 邓章文 廖兴文 黄冬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8期58-60,共3页
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对澄碧河国家重要湿地开展了连续3年的动态监测。结果显示,该重要湿地生态状况逐渐好转,生物多样性呈增加趋势,新纪录物种每年都有发现,但仍然存在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水体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最后提出了... 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对澄碧河国家重要湿地开展了连续3年的动态监测。结果显示,该重要湿地生态状况逐渐好转,生物多样性呈增加趋势,新纪录物种每年都有发现,但仍然存在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水体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与执法、加大宣传和监测、建立健全湿地管理机制等合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要湿地 动态监测 保护对策 澄碧河水库
下载PDF
特高压输电工程对龙滩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生态保护措施 被引量:3
16
作者 梁永延 覃永华 +1 位作者 邓章文 黄安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5期54-56,共3页
在广西龙滩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及现状各因子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滇西北至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对保护区生境特别是主要保护对象黑颈长尾雉及其栖息地的影响,提出了切合实际的保护对策和管理措施,以利于该区域生态系统的恢... 在广西龙滩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及现状各因子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滇西北至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对保护区生境特别是主要保护对象黑颈长尾雉及其栖息地的影响,提出了切合实际的保护对策和管理措施,以利于该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工程 自然保护区 黑颈长尾雉 保护 环境影响
下载PDF
广西鸟类分布新记录——褐翅燕鸥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海京 冯国文 +4 位作者 孙仁杰 邓章文 孟涛 范航清 李携 《广西林业科学》 2013年第3期282-283,共2页
2013年6月在广西涠洲岛自然保护区进行动物资源调查时,观察并拍摄到一群褐翅燕鸥,属广西鸟类新记录种。对该物种的分类、分布及种群状况进行了记述和讨论。
关键词 褐翅燕鸥 新记录 涠洲岛鸟类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贵南高铁对澄江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安书 邓章文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第13期149-150,共2页
贵南高速铁路是我国西部快速客运主要通道之一,其建设需穿越澄江湿地公园。该文就贵南高铁对澄江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措施,以期为评价在湿地生态环境的其他建设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湿地公园 生态环境 措施
下载PDF
提高毛竹林笋成竹数量和质量的技术措施
19
作者 饶国才 邓章文 饶亚莹 《世界竹藤通讯》 2008年第2期25-26,共2页
科学施肥、择优留笋、强化护笋和合理伐竹是建立合理的毛竹林群体结构,提高笋成竹数量和质量的关键技术,可供生产参考。
关键词 经营目的 笋用竹 成竹数量 质量 培育竹林
下载PDF
云南紫溪山巨春季觅食树种选择
20
作者 邓章文 韩联宪 +1 位作者 岩道 李兴强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共6页
2010年3~5月在云南省楚雄市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所有事件取样法(all-occurrencerecording),对巨(Sitta magna)觅食树种、觅食树干大小和觅食部位选择进行了观察。采用中心象限法(point-quarter technique)对研究区域的植物重要... 2010年3~5月在云南省楚雄市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所有事件取样法(all-occurrencerecording),对巨(Sitta magna)觅食树种、觅食树干大小和觅食部位选择进行了观察。采用中心象限法(point-quarter technique)对研究区域的植物重要值进行了测定,用以计算觅食树种的选择系数。结果表明:巨对觅食树种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主要选择在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觅食,觅食时间占97.46%,觅食次数占96.54%,两者均极显著多于其他树种(P<0.01),选择系数为43.89;巨对云南松的树干大小也有选择性,主要在胸径大于15 cm的大树(云南松中、成林)觅食,觅食次数占95.60%;在云南松的树干、枯树枝、活树枝和针叶丛4个部位中,巨偏爱在树干觅食,觅食时间占61.32%,觅食次数占57.02%,两者同样极显著多于其他部位(P<0.01)。食物种类及丰富度、种间竞争和巨自身的形态特征等可能是影响巨对觅食树种、觅食树干大小和觅食部位选择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觅食树种 树干大小 觅食部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