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 被引量:6
1
作者 邓红蕾 刘雪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4-68,共5页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从礼治秩序向法治秩序转变的过渡时期,在混杂多元的社会秩序中确立法治秩序在乡村社会的权威地位,并使其发挥最佳效用,是乡村社会法治秩序建构的关键。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对...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从礼治秩序向法治秩序转变的过渡时期,在混杂多元的社会秩序中确立法治秩序在乡村社会的权威地位,并使其发挥最佳效用,是乡村社会法治秩序建构的关键。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对建构国家法与民间法良性互动关系,实现诉讼解纷方式与非诉讼解纷方式的互补与融合.培育乡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处理乡民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从而成功实现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 法治秩序 中庸方法论
下载PDF
“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浅论中国法律思想的理论特色 被引量:6
2
作者 邓红蕾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21-24,共4页
“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重要特色之一,这一特色是在曲折与漫长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便使得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呈现出艰辛、坎坷的样态,从而在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同时。
关键词 法律道德化 中国法律思想 道德法 “法” “礼” “人治” 法治 中国古代 “礼治” 中国特色
下载PDF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8
3
作者 邓红蕾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0-83,共4页
农业大国靠天吃饭,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熟人社会以“和”为贵,催生出“君子风范”的礼仪文化,二者共同展示了礼仪之邦的深刻内涵与致命缺陷。为此,本文在深入揭示礼仪之邦形成与发展的必然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着重探究了古代... 农业大国靠天吃饭,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熟人社会以“和”为贵,催生出“君子风范”的礼仪文化,二者共同展示了礼仪之邦的深刻内涵与致命缺陷。为此,本文在深入揭示礼仪之邦形成与发展的必然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着重探究了古代中国“君子”终难形成“风范”的深层原因及深远影响,试图对形式主义泛滥的社会现象作出哲学文化学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仪文化 君子风范 礼仪之邦 形式主义
下载PDF
儒化教育的“层次效应”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邓红蕾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35-40,共6页
反思传统文化,人们不禁要问:出自孔孟之手的儒家经典是如何变成传统中国的正宗思想的?或曰,文化素质不高,多为文盲的一般民众,为什么能接受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事实,并自觉地按照儒家思想的理想模式塑造自我?有文的在朝文化是如何影响、... 反思传统文化,人们不禁要问:出自孔孟之手的儒家经典是如何变成传统中国的正宗思想的?或曰,文化素质不高,多为文盲的一般民众,为什么能接受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事实,并自觉地按照儒家思想的理想模式塑造自我?有文的在朝文化是如何影响、熏陶无文的在野之人的?本文认为其中的奥秘在于:其一,儒家思想以解决世俗日用为其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效应 儒化教育 儒家经典 儒家思想 儒家伦理 乡土建筑 儒家文化 民间文化 蒙学教材 通俗文化
下载PDF
多元一体 和而不同——论法治的共识效应 被引量:6
5
作者 邓红蕾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7-90,共4页
法律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个性的差异而呈现出多元并存,因其共性的普适才能够和而不同。本文通过对法律多元的文化背景分析,挖掘其"和而不同"的文化底蕴,试图揭示出在不同的法律文化间形成法治的共识效应之和谐前景。
关键词 法律多元 文化 共识效应
下载PDF
论法学教育的层次效应及其与国家司法考试的关系 被引量:5
6
作者 邓红蕾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0-126,共7页
法学教育与国家司法考试关系密切,但又不能拘泥于此,因为法学教育应当是多层次的,"门槛型"、"精英型"与"名流型"是法学人才的多元模式。法学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法律的规则———规则的操作与技能——... 法学教育与国家司法考试关系密切,但又不能拘泥于此,因为法学教育应当是多层次的,"门槛型"、"精英型"与"名流型"是法学人才的多元模式。法学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法律的规则———规则的操作与技能———形成规则与指导操作的法学理论———形成法学理论的文化背景与思维传统的法律体系说的外部灌输,而且应注重促使学生从法律的他律转化为道德的自律乃至法律信仰的"内心培养",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学教育的门槛效应、优化效应与辐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教育 国家司法考试 层次效应 法学人才
下载PDF
王夫之“絪缊—太和”和谐观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3
7
作者 邓红蕾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7-71,共5页
王夫之的“絪缊—太和”和谐观,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理论前提上的。他认为,和谐乃是自然界的常态,这是因为自然界的本然状态即为“纟因缊”。王夫之从对自然界生态和谐模式的探讨入手,形成了实现社会生活和谐的系统理论,对当代中国... 王夫之的“絪缊—太和”和谐观,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理论前提上的。他认为,和谐乃是自然界的常态,这是因为自然界的本然状态即为“纟因缊”。王夫之从对自然界生态和谐模式的探讨入手,形成了实现社会生活和谐的系统理论,对当代中国建立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絪緼-太和” 和谐观 中国 和谐社会
下载PDF
浅析中国古代特权法的成因及其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邓红蕾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8-20,共3页
本文从古代特权法的产生、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分析入手 ,揭示了腐败产生的源头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法治体系 ,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基本构想。
关键词 古代特权法 法治体系 腐败 中国 法律体系 道德建设
下载PDF
论老庄法哲学的中庸态度与虚无主义倾向 被引量:3
9
作者 邓红蕾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2-156,共5页
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认为,“自然”是人最本然的境界。因此,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也应倡导“自然”的统治,即做到“清静无为”,惟此才可望实现“天下有道”的理想。礼法等则属于人为、有为之物,在老子看来,应服从道,所以“以道统法”;在... 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认为,“自然”是人最本然的境界。因此,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也应倡导“自然”的统治,即做到“清静无为”,惟此才可望实现“天下有道”的理想。礼法等则属于人为、有为之物,在老子看来,应服从道,所以“以道统法”;在庄子看来,应属坚决摒弃之物,所以倡导“法律虚无主义”。老庄的这种法哲学思想,一方面以其“有为”—“无为”—“无不为”的逻辑,显示其中庸风范;另一方面,又因对现有法律制度的否定,而具有虚无主义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庄 法哲学 中庸 虚无主义
下载PDF
法治及其两种精神——兼论法治系统工程中自然法学与实证分析法学的统一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红蕾 邱云飞 《兰州学刊》 2004年第5期133-137,共5页
法治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由两部分构成 :法律的创制、法律的实施 ,前者为后者提供前提和依据 ,后者使前者得以体现和有效贯彻。也正是把法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在这项系统工程中考察自然法学与实证分析法学 ,二者其实是可以统一的 ,那就... 法治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由两部分构成 :法律的创制、法律的实施 ,前者为后者提供前提和依据 ,后者使前者得以体现和有效贯彻。也正是把法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在这项系统工程中考察自然法学与实证分析法学 ,二者其实是可以统一的 ,那就是为这项系统工程分工而合作。具体而言 ,用前者创制良法 (相对良法而非绝对良法 ) ,用后者运行良法 (当然也吸取了前者合理且可贵的因素 )。二者所宣扬的“公正、平等、正义”等终极理念和“法律 (实在法 )至上”之信仰正是法治的两种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系统工程 中庸 法律创制 法律实施
下载PDF
“慎刑”与“重德”缘何能达成共识——以中国法律思想史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邓红蕾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7-91,共5页
中国古代有慎刑慎狱的法文化传统,这一法文化传统经历了理论奠基、宏观立论、付诸司法实践之漫长的流变历程,贯彻始终的则是"明德慎刑"的理念。本文试图在梳理慎刑理论演变发展之过程的基础上,对"慎刑"与"重德... 中国古代有慎刑慎狱的法文化传统,这一法文化传统经历了理论奠基、宏观立论、付诸司法实践之漫长的流变历程,贯彻始终的则是"明德慎刑"的理念。本文试图在梳理慎刑理论演变发展之过程的基础上,对"慎刑"与"重德"缘何能达成共识,作出法文化学的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慎刑 重德 明德慎罚 法文化学
下载PDF
高校教师在营造“知之”“好之”“乐之”课堂氛围中的角色分析——论师道、师风与师德 被引量:2
12
作者 邓红蕾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71-174,共4页
所谓师道,即为师之道。师风与师德,即为师之风范与品德,是为师之道的外化与内成。本文认为,厚积而薄发的业务素质,敬业而执着的品格素质,庄重而热情的性格素质,敬而不畏的情谊,严而不迫的技巧,诲人不倦的境界,组成了师德与师风即为师之... 所谓师道,即为师之道。师风与师德,即为师之风范与品德,是为师之道的外化与内成。本文认为,厚积而薄发的业务素质,敬业而执着的品格素质,庄重而热情的性格素质,敬而不畏的情谊,严而不迫的技巧,诲人不倦的境界,组成了师德与师风即为师之道的基本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 师风 师道 角色
下载PDF
“德礼政刑并建”与“以礼节和”——论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和谐理论 被引量:2
13
作者 邓红蕾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8-83,共6页
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有丰富且典型的和谐理论,本文以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礼法关系为线索,通过揭示“和谐”的内涵,试图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的德礼政刑“并建”的和谐理论与“以礼节和”的中庸方法扒梳、整理出来,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在... 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有丰富且典型的和谐理论,本文以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礼法关系为线索,通过揭示“和谐”的内涵,试图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的德礼政刑“并建”的和谐理论与“以礼节和”的中庸方法扒梳、整理出来,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在建设当代中国和谐社会与现代法治国家中发挥“古为今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法律思想史 德礼政刑并建 以礼节和 和谐理论
下载PDF
乡土社会调解的法律文化学思考 被引量:6
14
作者 邓红蕾 胡海洋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60-63,共4页
调解一直是我国乡土社会重要的解纷方式,本文基于法律文化视角,从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基础、现实法律文化背景以及国外解纷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思考了在我国法治化进程中,调解在乡土社会解纷体系中的地位,认为在建构我国多元化的解纷体系时... 调解一直是我国乡土社会重要的解纷方式,本文基于法律文化视角,从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基础、现实法律文化背景以及国外解纷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思考了在我国法治化进程中,调解在乡土社会解纷体系中的地位,认为在建构我国多元化的解纷体系时,应重视调解解纷机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社会 调解 法律文化 解纷机制 多元
下载PDF
经典在解读与涵咏中“鲜活”——论共识的经典效应及其认识论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红蕾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59-62,共4页
经典因言简意赅,精辟透彻,妙趣横生,让人爱不释手,从而源远流长,广为传颂。通过解读,能够让人品味、珍爱,给人以启迪,最终被认同,直至恒久流传,此即共识的经典效应。这种通过"解读"与"涵咏",让经典"鲜活"... 经典因言简意赅,精辟透彻,妙趣横生,让人爱不释手,从而源远流长,广为传颂。通过解读,能够让人品味、珍爱,给人以启迪,最终被认同,直至恒久流传,此即共识的经典效应。这种通过"解读"与"涵咏",让经典"鲜活"起来,最终成为人文共识的过程,包含着深刻的认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效应 解读 涵咏 法哲学 人文共识
下载PDF
论共识的“利益效应”——以先秦法家商、韩思想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邓红蕾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4-59,共6页
所谓"共识",即指两端或多方在某些见解上达成的一致认识。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利益共识"、"教化共识"、"达道共识",分别为先秦法家、先秦儒家、先秦道家所倡导,笔者根据其不同的范围与价值,将... 所谓"共识",即指两端或多方在某些见解上达成的一致认识。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利益共识"、"教化共识"、"达道共识",分别为先秦法家、先秦儒家、先秦道家所倡导,笔者根据其不同的范围与价值,将其再划分为"初级共识"、"中级共识"和"高级共识"。为实现秦国由弱变强的理想,先秦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商鞅、韩非提出了系列主张,其中,针对趋利避害的人性所提出的"以刑去刑"的重法思想和"利出一孔"的理论,为秦始皇成功统一中国,创造出双赢、多赢的"利益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并存 共识效应 商鞅 韩非 利出一孔
下载PDF
百虑而一致 殊途而同归——论儒道文化与中西哲学之对峙而互补 被引量:1
17
作者 邓红蕾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48,共3页
本文通过对儒道文化从对峙走向和谐的文化流变之考察,认为,一方面,儒道文化在人生理想与体证方法上是对峙的。另一方面,二者在同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干的意义上,又具有对峙而互补、互渗但独立的意义与价值。这一文化流变的态势不仅揭示... 本文通过对儒道文化从对峙走向和谐的文化流变之考察,认为,一方面,儒道文化在人生理想与体证方法上是对峙的。另一方面,二者在同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干的意义上,又具有对峙而互补、互渗但独立的意义与价值。这一文化流变的态势不仅揭示了儒道文化的“中国特色”之文化个性,而且蕴含着中西哲学会通而交流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文化 中西哲学 对峙 互补
下载PDF
从“同类相动”到“共识效应”的中国哲学解读 被引量:1
18
作者 邓红蕾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0-183,共4页
中国哲学对多元运动变化模式的认同,为作为"同类相动"高级形式的"共识效应"的研究,打开了方便之门,提供了理论支撑:一是"趋利避害"的人性指向激发出"共识效应"的原生动力;二是"尚同"... 中国哲学对多元运动变化模式的认同,为作为"同类相动"高级形式的"共识效应"的研究,打开了方便之门,提供了理论支撑:一是"趋利避害"的人性指向激发出"共识效应"的原生动力;二是"尚同""交利"的多赢愿景增添了"同频碰撞"的成功概率;三是"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提供了"合一而感"的多元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类相动 共识效应 中国哲学 天人感应
下载PDF
论《黄帝内经》天地人“同类相动”的共识效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邓红蕾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5-159,共5页
《黄帝内经》天地人"同类相动"思想及典型案例,与哲学、物理学、文学和心理学的"天人合一"、"共振"、"共鸣"原理不谋而合,这为研究"共识效应"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由此出发,通过概述... 《黄帝内经》天地人"同类相动"思想及典型案例,与哲学、物理学、文学和心理学的"天人合一"、"共振"、"共鸣"原理不谋而合,这为研究"共识效应"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由此出发,通过概述《黄帝内经》中的"同类相动"模式及思想,参照其他学科相关理论,试图总结出"共识效应"的"同类相动"模式及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同类相动 共识效应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困境催三纲去患 感同促共识速成——董仲舒创建与普及“三纲共识”的心路历程 被引量:1
20
作者 邓红蕾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2-76,共5页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是董仲舒为满足汉武帝欲重建神权与王权合一的统治思想之需要而精心创建出来的"汉代共识",为使其最大化并得以普及推广,董子不仅注重以利益共赢作引导,而且巧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打开意义共享...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是董仲舒为满足汉武帝欲重建神权与王权合一的统治思想之需要而精心创建出来的"汉代共识",为使其最大化并得以普及推广,董子不仅注重以利益共赢作引导,而且巧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打开意义共享的空间,尤其是在传统阴阳学说之上提出的"同类相动"理论,更创造出共识的"速成效应",此创建与普及共识的过程所凸显出的共识创建人之作用,为共识效应理论增添了全新的内容,也给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以深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三纲共识 同类相动 共识创建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