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破裂出血的手术时机
1
作者 陈克伟 邓绍晖 +3 位作者 刘茁 张洪宪 马潞林 张树栋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6-331,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手术时机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 angiomyolipoma,RAML)破裂出血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6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31例RAML破裂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人... 目的:探讨不同的手术时机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 angiomyolipoma,RAML)破裂出血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6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31例RAML破裂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人口学和围手术期资料,将出血后小于7 d手术定义为近期手术组,出血后7 d至6个月手术定义为中期手术组,出血后超过6个月手术定义为远期手术组,比较组间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结果:收集到行RAML破裂出血手术治疗的患者共31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6.2±11.3)岁。近期手术组7例,中期手术组12例,远期手术组12例。肿瘤直径方面,远期手术组患者显著低于近期手术组[(6.6±2.4)cm vs.(10.0±3.0)cm,P=0.039];手术时间方面,远期手术组显著低于中期手术组[(157.5±56.8)min vs.(254.8±80.1)min,P=0.006],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血量方面,远期手术组低于中期手术组[35(10,100)mL vs.650(300,1200)mL,P<0.001],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输血量方面,远期手术组显著低于中期手术组[0(0,0)mL vs.200(0,700)mL,P=0.014],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住院天数方面,远期手术组显著低于中期手术组[5(4,7)d vs.7(6,10)d,P=0.011],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RAML破裂出血的患者,6个月以上再行手术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时间,手术时间相对最短,术中出血量相对最少,因此更推荐待保守治疗血肿机化后再进行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破裂出血 保留肾单位手术 手术时机 手术出血
下载PDF
近红外荧光靶向探针用于前列腺神经血管束术中成像
2
作者 张展奕 张帆 +10 位作者 颜野 曹财广 李长剑 邓绍晖 孙悦皓 黄天亮 管允鹤 李楠 陆敏 胡振华 张树栋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43-850,共8页
目的:研究近红外荧光靶向探针ICG-NP41在大鼠体内实验中对前列腺周围神经血管束(neurovascular bundles,NVB)的成像效果。方法:构建近红外荧光靶向探针ICG-NP41,建立Sprague-Dawley大鼠(250~400 g)NVB体内成像的动物模型,利用本团队自... 目的:研究近红外荧光靶向探针ICG-NP41在大鼠体内实验中对前列腺周围神经血管束(neurovascular bundles,NVB)的成像效果。方法:构建近红外荧光靶向探针ICG-NP41,建立Sprague-Dawley大鼠(250~400 g)NVB体内成像的动物模型,利用本团队自主研发的近红外二区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进行大鼠体内试验,采用ImageJ及Origin对采集的图像进行处理,利用GraphPad Prism对荧光信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计算探针用于NVB成像的信背比(signal to background ratio,SBR),探索有效的给药剂量及成像时间,并对成像结构进行石蜡病理切片及HE染色。结果:除对照组大鼠(n=2)外,两组尾静脉注射ICG-NP41的大鼠(n=2)均在给药后2 h、4 h后于NIR-Ⅱ荧光模式下拍摄到右侧NVB中的海绵体神经。给药后2 h和4 h,2 mg/kg组大鼠的海绵体神经在荧光模式下的平均SBR分别为1.651±0.142和1.619±0.110,均高于白光模式(1.111±0.03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mg/kg组大鼠的海绵体神经在荧光模式下的平均SBR分别为1.168±0.066和1.219±0.118,均高于白光模式(1.081±0.0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2 h和4 h,2 mg/kg和4 mg/kg组大鼠的海绵体神经在荧光模式下的平均SBR均高于对照组(SBR=1),2 mg/kg组的平均SBR均高于4 mg/kg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半高宽法测量神经的平均直径约为(178±15)μm。石蜡切片HE染色可见右侧盆腔大神经节。结论:近红外荧光靶向探针ICG-NP41能够用于大鼠前列腺周围NVB的术中实时成像,为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实时定位NVB提供了一种可供转化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影像 吲哚菁绿 前列腺切除术 勃起功能障碍 SPRAGUE-DAWLEY大鼠
下载PDF
骶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膀胱过度活动症9例报告 被引量:21
3
作者 刘茁 田晓军 +5 位作者 马潞林 刘可 邓绍晖 庞林涛 鞠文龙 王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2-324,328,共4页
目的评估骶神经刺激(sacral nerve stimulation,SNS)治疗难治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10月9例难治性OAB的临床资料。手术治疗包括体验性治疗与永久性植入两部分。术后使用三... 目的评估骶神经刺激(sacral nerve stimulation,SNS)治疗难治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10月9例难治性OAB的临床资料。手术治疗包括体验性治疗与永久性植入两部分。术后使用三代喹诺酮类或二代头孢类抗生素预防感染。比较永久植入术后与体验治疗术前的排尿日记(包括5 d平均24 h排尿次数、5 d平均24 h每次排尿量)、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veractive bladder symptom score,OABSS)、O’Leary-Sant评分(O’Leary-Sant problem and symptom index,OPSI)及其中的问题指数评分(interstitial cystitis problem index,ICPI)和症状指数评分(interstitial cystitis symptom index,ICSI)等。随访患者是否发生手术不良反应,刺激作用不良反应及装置不良反应。结果 9例体验治疗后疗效满意,均接受永久性调节器长期植入治疗,永久植入成功率为100%。体验治疗与永久植入术时间间隔为6~22 d,(9.6±5.0)d。术后随访3~8个月,(6.1±1.5)月。体验治疗术前平均24 h排尿次数(34.0±16.7)次,明显多于永久植入术后末次随访排尿次数(18.0±4.5)次(t=3.648,P=0.007);术前平均24 h每次排尿量(106.5±44.6)ml,明显少于永久植入术后末次随访排尿量(140.8±38.3)ml(t=-4.314,P=0.003)。体验治疗术前OABSS(10.8±1.7)分、OPSI(31.6±2.4)分、ICPI(14.4±1.1)分、ICSI(17.1±1.6)分,末次随访时上述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分别为(6.3±3.3)分(t=5.946,P=0.000)、(16.0±3.5)分(t=9.061,P=0.000)、(6.8±2.5)分(t=7.667,P=0.000)、(9.2±2.6)分(t=6.475,P=0.000)。未发生感染、出血、神经或血管损伤等手术不良反应,植入位点疼痛、新发疼痛、肠道功能变化、短暂轻度的电击感等刺激作用不良反应,电极断裂、电极短路、功能异常、部件腐蚀、感染等装置不良反应。结论 SNS对于其他治疗效果不佳的难治性OAB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神经刺激 膀胱过度活动症 排尿障碍 尿控
下载PDF
肾上腺脉管瘤的诊治探讨 被引量:10
4
作者 邱敏 赵中和 +5 位作者 卢剑 田晓军 马潞林 陆敏 邓绍晖 颜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23-925,共3页
肾上腺脉管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肾上腺良性肿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自2010年10月至2015年4月共收治肾上腺脉管瘤4例,采用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物切除术进行治疗,效果较好,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关键词 肾上腺 血管瘤 淋巴管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吲哚菁绿标记的荧光实时显影技术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树栋 洪鹏 +6 位作者 王滨帅 邓绍晖 张帆 陶立元 曹财广 胡振华 马潞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57-662,共6页
目的:评估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标记的荧光实时显影技术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在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由单一术者所行25例患者ICG标记的近红外荧光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 目的:评估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标记的荧光实时显影技术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在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由单一术者所行25例患者ICG标记的近红外荧光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资料,通过荧光显影,精准定位肿瘤,辨认切缘,并在实时显像下完整切除肿瘤,其中1例为双肾肿瘤,共进行26例次手术。收集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范围)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男19例,女6例,年龄29~77岁,平均年龄54岁,体重指数25.4(20.0~35.4)kg/m^2,肿瘤位于肾上极11个(42%)、中部6个(23%)、下极9个(35%),肿瘤大小为2.75(1.30~5.20)cm,R.E.N.A.L评分为7.5(5.0~10.0)。肿瘤术前临床分期:T1aN0M023个(88.5%),T1bN0M02个(7.7%),T2aN0M01个(3.8%)。结果:25位患者共行26例次手术,患者术中注射ICG无过敏、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无术中输血和中转开放者,所有手术切缘均阴性。手术时间为136(50~247)min,热缺血时间为14(7~30)min。术中估计失血量为50(10~400)mL,住院日为5.5(3.0~31.0)d。术后出现肾周血肿1例,尿漏1例,呼吸衰竭伴下肢静脉血栓1例,经相应治疗后均痊愈,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为4~10个月,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ICG标记的荧光实时显影技术应用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安全、有效,有助于肿瘤的精准定位和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菁绿 肾部分切除 荧光显像 腹腔镜
下载PDF
肾癌根治性切除加癌栓取出术治疗Mayo Ⅲ级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经验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茁 马潞林 +4 位作者 田晓军 王国良 侯小飞 张树栋 邓绍晖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97-602,共6页
目的:探讨肾癌根治性切除加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治疗MayoⅢ级下腔静脉癌栓(inferior vena cava tumor thrombus,IVCT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总结手术技术及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8... 目的:探讨肾癌根治性切除加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治疗MayoⅢ级下腔静脉癌栓(inferior vena cava tumor thrombus,IVCT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总结手术技术及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8例肾癌合并MayoⅢ级(美国Mayo医学中心分级法)IVCTT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18~77岁,平均(58.0±18.7)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5.2~30.8 kg/m^2,平均(22.7±4.4)kg/m^2。8例患者的肿瘤均位于右侧,肿瘤直径(7.9±2.5)cm。行开放肾癌根治性切除加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者5例,行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性切除加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者3例,其中1例患者行中转开放手术。结果: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手术时间272~567 min,平均(370.3±101.6)min。下腔静脉阻断时间17~55 min,平均(41.0±12.1)min。术中出血量200~3 000 m L,平均(1 181.3±915.7)m L。术中输注悬浮红细胞者5例,输入量800~2 000 m L,平均(850.0±783.8)m L。术中输注血浆者3例,输入量400~1 000 m L。术后住院时间9~23 d,平均(14.1±4.0)d。8例患者中4例因术中发现癌栓侵犯下腔静脉壁而行下腔静脉壁切除术。8例患者术前血肌酐值60~101μmol/L,平均(76.4±15.3)μmol/L,术后1周血肌酐值74~127μmol/L,平均(100.8±21.1)μmol/L。术后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RCC)6例,肾乳头状腺癌(papillary adenocarcinoma)1例,Fuhrman分级为Ⅲ级6例、Ⅳ级1例,尤文肉瘤(Ewing’s sarcoma)1例。8例患者中,5例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均为ClavienⅡ级并发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4个月,平均11.3个月。术前未发现远处转移的7例患者中,出现远处转移1例,为肺转移。结论:肾癌根治性切除加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治疗MayoⅢ级下腔静脉癌栓较为有效、安全。Ⅲ级静脉癌栓延伸范围广,手术技术难度较大,充分的术前准备、丰富的解剖学知识和手术操作经验可提高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癌栓 腔静脉
下载PDF
肾嗜酸细胞瘤诊治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邱敏 张永旺 +7 位作者 费月阳 刘承 邓绍晖 何为 陆敏 卢剑 侯小飞 马潞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89-693,共5页
目的:总结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经验,根据随访结果评价手术效果,研究最佳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6年4月的21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其中男4例、女17例,右侧10例、左侧11例,年龄15~80岁(平均58岁),肿物大小1.5~6.5cm... 目的:总结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经验,根据随访结果评价手术效果,研究最佳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6年4月的21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其中男4例、女17例,右侧10例、左侧11例,年龄15~80岁(平均58岁),肿物大小1.5~6.5cm(平均3.3cm),完善检查后根据肿物的大小及位置,分别采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或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17例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其中3例中转开放手术),4例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手术时间75~275min(平均144min),出血量10~1000mL(平均115mL),术后住院时间6~13d(平均8.2d),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肾嗜酸细胞瘤。术后有17例获得随访,4例失访,随访时间12~175个月,平均44个月,有1例术后20个月去世,原因不详,其余16例随访无复发。结论:肾嗜酸细胞瘤为良性肿瘤,预后较好,增强CT是较为有效的诊断方法,通过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对肿瘤不同时期CT值的测量及与肿瘤旁肾组织CT值的比较,可能提高CT的诊断效能。腹腔镜手术是治疗肾嗜酸细胞瘤的有效方式,如条件允许,尽量选择肾部分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嗜酸细胞瘤 诊断
下载PDF
肾周筋膜悬吊装置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邱敏 王璐 +5 位作者 邓绍晖 拓鹏飞 郭巍 卢剑 刘承 马潞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89-792,共4页
目的:探讨肾周筋膜悬吊装置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并分享手术经验。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期间6例具有肾脏腹侧肿物的病例,其中男、女各3例,左、右侧各3例,年龄38~60岁,平均52岁。体重指数18.3~30.2 kg/m^(2),... 目的:探讨肾周筋膜悬吊装置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并分享手术经验。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期间6例具有肾脏腹侧肿物的病例,其中男、女各3例,左、右侧各3例,年龄38~60岁,平均52岁。体重指数18.3~30.2 kg/m^(2),平均22.9 kg/m^(2),1例合并糖尿病,3例合并肾囊肿,2例既往胆囊切除术后,均为体检发现,病程7 d至20年(中位时间1个月)。肿物位置均为患侧肾脏腹侧,2例位于肾上极,1例位于肾下极,3例位于肾门附近。肿瘤大小1.2~7.8 cm,平均4.5 cm。R.E.N.A.L评分1例7分,3例8分,2例9分。完善检查后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肾周筋膜悬吊装置法)。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39~193 min,平均172 min,肾动脉阻断时间7~43 min,平均19 min,有1例阻断时间超过30 min。出血10~500 mL,平均128 mL。术后住院时间4~13 d,平均6.5 d。术后病理回报4例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为肾透明细胞癌。随访2~27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悬吊肾周筋膜有利于暴露腹侧术野,同时便于术者双手操作,是处理肾脏腹侧肿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腹腔 腹腔镜 肾部分切除 悬吊技术
下载PDF
移动医疗与大数据平台在专科疾病随访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9
作者 邱敏 卢剑 +1 位作者 邓绍晖 马潞林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11期764-766,共3页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技术和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推动了移动医疗春天的到来,各种基于应用软件(App)的医疗健康应用类服务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研究基于大数据的个体化诊疗和健康随访管理等关键技术,构建大数据健康管理云平台开展医疗...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技术和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推动了移动医疗春天的到来,各种基于应用软件(App)的医疗健康应用类服务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研究基于大数据的个体化诊疗和健康随访管理等关键技术,构建大数据健康管理云平台开展医疗咨询和移动医疗服务是医疗信息化的热点之一。移动医疗平台的出现给患者的就诊及随访带来了便利,医学专科疾病随访也可以更好地依靠大数据平台及数据挖掘技术来改善随访信息缺失的局面,开展临床队列研究,促进临床科研和医疗服务。本文将对移动医疗、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及数据挖掘在医学专科疾病随访和个体化诊疗中的应用做一些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医疗 大数据 随访
下载PDF
窄带成像与白光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中的自身对照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邱敏 徐楚潇 +7 位作者 王滨帅 颜野 邓绍晖 肖春雷 刘承 卢剑 田晓军 马潞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97-700,共4页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辅助白光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效果,总结NBI手术经验。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就...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辅助白光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效果,总结NBI手术经验。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就诊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患者,麻醉后行TURBT。术中先在白光下寻找膀胱肿瘤并切除,完整取出病理标本。换成NBI,寻找可疑病灶并切除,将病理标本完整取出。两组术后标本区分开分别送病理科,记录白光下病灶的数目、位置及病理诊断结果,同时记录NBI下白光残留病灶的情况。计算白光下电切后膀胱肿瘤残留的比例,评估NBI的效果。后期病例按时间顺序平均分为3组,统计各组的临床数据,观察NBI辅助白光下TURBT的学习曲线。结果:参加研究的患者共45例,其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23~89岁,平均65.2岁。4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及发生。术中发现9例为单发,36例为多发,肿瘤最大径0.5~4.0 cm,平均2.2 cm。白光下切除标本病理诊断均为尿路上皮癌,另有19例白光切除后NBI辅助下再次切除标本病理诊断阳性(42.2%)。按时间顺序将45例分为3组,每组15例,白光下切除后3组NBI的真阳性率分别为33.3%、46.7%、46.7%,假阳性率分别为60.0%、46.7%、26.7%。结论:TURBT是治疗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有效方式,NBI是白光的有效补充,能增加膀胱肿瘤的检出率,减少术后复发。NBI光源有一定的学习曲线,随着病例的增加,NBI下假阳性率逐渐降低,而术者NBI经验丰富后,在白光下对扁平样肿瘤的辨识度也逐渐提高,白光下肿瘤切除后NBI辅助治疗肿瘤残留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带成像 膀胱肿瘤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下载PDF
后肾腺瘤的诊治经验及文献回顾 被引量:2
11
作者 邱敏 费月阳 +7 位作者 邓绍晖 刘承 卢剑 何为 陆敏 田晓军 张树栋 马潞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17-419,共3页
后肾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良性肿瘤,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常被误诊为肾恶性肿瘤,目前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少,且多为个案报道[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于2010年7月至2018年9月收治了3例后肾腺瘤病例,手术治疗效果好,... 后肾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良性肿瘤,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常被误诊为肾恶性肿瘤,目前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少,且多为个案报道[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于2010年7月至2018年9月收治了3例后肾腺瘤病例,手术治疗效果好,现总结如下,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后肾腺瘤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腺瘤 腹腔镜 诊断 鉴别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腹腔镜膀胱全切及回肠膀胱术治疗女性肾移植术后膀胱癌的可行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邱敏 邓绍晖 +5 位作者 侯小飞 卢剑 陆敏 刘可 张树栋 马潞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45-947,共3页
肾移植术后患者由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不但容易感染,还容易在全身各系统出现肿瘤,在泌尿系统中尿路上皮癌是较易出现的肿瘤。腹腔镜膀胱全切术及回肠膀胱术在手术难度要求上对于泌尿外科医生是极大的挑战,肾移植术后的患者由于右侧髂... 肾移植术后患者由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不但容易感染,还容易在全身各系统出现肿瘤,在泌尿系统中尿路上皮癌是较易出现的肿瘤。腹腔镜膀胱全切术及回肠膀胱术在手术难度要求上对于泌尿外科医生是极大的挑战,肾移植术后的患者由于右侧髂窝有移植肾,增加了腹腔镜清扫淋巴结及切除膀胱的难度,同时需要将移植输尿管与新膀胱吻合,与原输尿管与新膀胱的吻合也略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肠膀胱术 膀胱全切术 肾移植
下载PDF
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及Ⅱ级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附光盘) 被引量:4
13
作者 马潞林 毕海 邓绍晖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81-84,共4页
肾根治性切除及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是治疗肾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主要措施,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大大缩短了患者的恢复周期,也并不影响治疗效果。自2014年开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积极开展完全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及下腔静脉... 肾根治性切除及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是治疗肾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主要措施,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大大缩短了患者的恢复周期,也并不影响治疗效果。自2014年开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积极开展完全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及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将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及Ⅱ级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的手术步骤及技术要点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下腔静脉癌栓 腹腔镜手术
下载PDF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相关进展 被引量:19
14
作者 马潞林 邓绍晖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1-3,共3页
随着近年来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在临床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临床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得到治疗。同时,部分高危患者也可施行此手术。手术入路以经腹膜外途径为多。术中需注意处理好前列腺尖部阴茎背深静脉复合体,避免出血。保留尿道及相关... 随着近年来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在临床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临床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得到治疗。同时,部分高危患者也可施行此手术。手术入路以经腹膜外途径为多。术中需注意处理好前列腺尖部阴茎背深静脉复合体,避免出血。保留尿道及相关肌肉结构,保持控尿功能。仔细操作以保留NVB。对于高危前列腺癌患者可进行盆腔扩大淋巴结清扫术,而低危患者则不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前列腺癌根治术 适应证 阴茎背深静脉复合体 盆腔淋巴结清扫
下载PDF
NBI辅助TURBT治疗膀胱多发肿瘤的效果及手术经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邱敏 田晓军 +6 位作者 徐楚潇 邓绍晖 刘承 卢剑 肖春雷 赵磊 马潞林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1000-1003,共4页
目的探讨NBI辅助TURBT治疗膀胱多发肿瘤的可行性,分享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11月应用NBI辅助TURBT治疗膀胱多发肿瘤36例,男性27例,女性9例。完善相关检查后行TURBT治疗,术中记录膀胱肿瘤的位置及数目。结果手术均... 目的探讨NBI辅助TURBT治疗膀胱多发肿瘤的可行性,分享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11月应用NBI辅助TURBT治疗膀胱多发肿瘤36例,男性27例,女性9例。完善相关检查后行TURBT治疗,术中记录膀胱肿瘤的位置及数目。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发现7例为膀胱内2处肿物,6例为膀胱内3处肿物,6例为膀胱内4处肿物,2例为膀胱内5处肿物,余15例膀胱内肿物为6处以上或难以计数、范围较广。手术时间16~260min,中位51min,平均71min,出血量1~200mL,中位2mL,平均16mL。术后住院时间2~41d(中位时间4d)。术后随访6~37个月,平均14.3个月,有4例复发再次手术。结论 NBI辅助TURBT是治疗膀胱多发肿瘤的有效方式,能更好的观察到膀胱内扁平样病变,术后肿瘤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带成像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膀胱肿瘤 多发
下载PDF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相关热点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马潞林 邓绍晖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161-163,共3页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以其对肾功能的保护,伴随着微创治疗观念的深入及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已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并随着经验的积累不断发展。其中,对于T1b期的肾脏肿瘤,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安全可靠,而处理T2期肿瘤则充满挑战。...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以其对肾功能的保护,伴随着微创治疗观念的深入及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已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并随着经验的积累不断发展。其中,对于T1b期的肾脏肿瘤,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安全可靠,而处理T2期肿瘤则充满挑战。肾门肿瘤的切除需要术者丰富的操作经验,需要仔细解剖肾蒂组织,避免集合系统与血管损伤。旋转法肾部分切除术有利于暴露肿瘤位置,缩短肾蒂阻断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肾部分切除术 适应证 肾门肿瘤 旋转法
下载PDF
勺状阻石篮在处理输尿管中上段结石中的应用
17
作者 邱敏 宗亚楠 +6 位作者 邓绍晖 刘余庆 肖春雷 刘承 卢剑 侯小飞 马潞林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14-1117,共4页
目的探讨勺状阻石篮在输尿管中上段结石中的应用技巧及手术效果。方法2016年7月~2020年1月我们应用勺状阻石篮联合钬激光处理输尿管中上段结石28例,术中将勺状阻石篮留置在结石上方,采用钬激光将结石粉碎后取出。结果手术时间36~137 min... 目的探讨勺状阻石篮在输尿管中上段结石中的应用技巧及手术效果。方法2016年7月~2020年1月我们应用勺状阻石篮联合钬激光处理输尿管中上段结石28例,术中将勺状阻石篮留置在结石上方,采用钬激光将结石粉碎后取出。结果手术时间36~137 min,平均72 min。出血量1~5 ml,平均1.6 ml。术后1 d结石清除率89.3%(25/28)。术后住院时间1~8 d,平均2.6 d。28例随访1~43个月,中位时间13个月。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96.4%(27/28)。结论勺状阻石篮能有效防止输尿管结石上移,提高输尿管结石的清石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结石 阻石篮
下载PDF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博尔术 洪鹏 +6 位作者 张宇 邓绍晖 葛力源 陆敏 李楠 马潞林 张树栋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15-620,共6页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21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14例p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91例男性和23例女性。所有病例均为手术患...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21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14例p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91例男性和23例女性。所有病例均为手术患者,病理诊断明确,随访数据完整。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通过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时间的关系,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率的因素。结果:114例患者平均年龄(57.3±12.6)岁。肿瘤位于左肾49例,右肾65例。48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66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型pRCC 42例,2型72例,肿瘤平均最大径为(5.5±3.6)cm。肿瘤分期pT1a期52例,pT1b期22例,pT2期4例,pT3期33例,pT4期3例。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泌尿病理学会(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WHO/ISUP)分级Ⅰ级13例,Ⅱ级44例,Ⅲ级51例,Ⅳ级6例。114例患者中34例伴有脉管癌栓,30例伴淋巴结转移,3例伴肾上腺转移。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95.6%。1型和2型pRCC患者在年龄(P=0.046)、体重指数(P=0.008)、手术方式(P=0.001)、肿瘤最大径(P<0.001)、脉管癌栓(P<0.001)、淋巴结转移(P<0.001)、pT分期(P<0.001)和核分级(P<0.001)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型和2型pRCC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和69.4%,1型预后明显优于2型(P=0.003)。2型pRCC患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分期(P<0.001)、脉管癌栓(P<0.001)和淋巴结转移(P<0.001)与其预后紧密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癌栓为2型pRCC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的pRCC患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分期(P=0.006)、脉管癌栓(P=0.001)和淋巴结转移(P=0.008)是影响其预后的显著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脉管癌栓是其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6)。结论:2型pRCC比1型pRCC发病率更高,淋巴结转移更易出现,pT分期更晚,核分级更高。在2型pRCC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pRCC患者中,脉管癌栓是其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肾细胞癌 临床特征 临床病理学 预后
下载PDF
合并肾癌的多原发癌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3
19
作者 宋航 邱敏 +6 位作者 卢剑 田晓军 黄毅 马潞林 邓绍晖 颜野 陆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26-928,F0003,共4页
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ncer,MPC)是同一个体在相同或不同器官同时或先后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恶性肿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2005年5月至2016年3月收治合并肾癌的多原发癌5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肾肿瘤 肿瘤癌 多原发性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治疗腹膜后神经鞘瘤
20
作者 邓绍晖 张树栋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4期427-428,共2页
内容简介神经鞘瘤又称施旺细胞瘤,其发源于包绕神经纤维的施旺氏细胞,是成人最常见的腹膜后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1],发病率约占全部腹膜后肿瘤的1%[2]。通常发生年龄为20岁至50岁,男女比例无差异[3]。神经鞘瘤与腹膜后脊柱周围神经关系密... 内容简介神经鞘瘤又称施旺细胞瘤,其发源于包绕神经纤维的施旺氏细胞,是成人最常见的腹膜后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1],发病率约占全部腹膜后肿瘤的1%[2]。通常发生年龄为20岁至50岁,男女比例无差异[3]。神经鞘瘤与腹膜后脊柱周围神经关系密切,多位于脊柱附近,瘤体可跨腹膜后间隙生长。神经鞘瘤大多为体检发现,增强CT下病灶多表现为边界清晰且稍低密度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内部可见变性、坏死或囊变。动脉期可呈轻中度强化,有时呈不均匀强化,部分病例强化程度可多样,从轻微到显著强化均有,甚至同一瘤体内可有不同强化程度的实质部分。强化方式也有片、线、环样和整体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等多种表现[4]。早期完整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腹膜后神经鞘瘤的首选方法[5],预后良好[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腹膜后肿瘤 强化程度 腹膜后间隙 实质部分 椭圆形肿块 预后良好 囊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