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密砂岩气藏地层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以川西坳陷新场气田为例
1
作者 山俊杰 黄仕林 +4 位作者 毕有益 邓美洲 严焕榕 衡勇 郑艳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3,共11页
四川盆地侏罗系沙溪庙组及三叠系须家河组作为陆上致密气资源增储上产重点的接替区,保有大量的难动用储量,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然而随着深入的滚动勘探开发,中浅层沙溪庙组气藏和深层须家河组气藏气井产水已严重制约了气井产能,部... 四川盆地侏罗系沙溪庙组及三叠系须家河组作为陆上致密气资源增储上产重点的接替区,保有大量的难动用储量,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然而随着深入的滚动勘探开发,中浅层沙溪庙组气藏和深层须家河组气藏气井产水已严重制约了气井产能,部分气井甚至因水淹而停产。本文对研究区不同层位34口气井的地层水进行了主量、微量元素和气藏成藏演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沙溪庙组气藏和须家河组气藏经历了先成藏后致密再改造的成藏演化过程,断层的沟通导致深层须家河组地层水的大量上涌,使断层附近高渗的砂体被充注,在水动力等驱动作用下,天然气以游离相或水溶相沿断裂带进行垂向高效运移。垂向上大部分离子含量都随着埋深逐渐增大,深层须家河组地层水气藏具有较好的油气保存条件,并且经历了更为复杂的水岩相互作用,不同程度地使K、Ba、Sr、Li、Rb等元素更加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场气田 致密砂岩 沙溪庙组 须家河组 地层水 水化学
下载PDF
深埋条件下微生物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以四川盆地西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钱一雄 武恒志 +5 位作者 周凌方 董少峰 王琼仙 宋晓波 邓美洲 李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74,共20页
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白云岩是埋深超过5 000 m的油气勘探目的层之一。通过对10余口钻井以及多条实测露头剖面的研究,采用了包括薄片、铸体片、阴极发光、环境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流体包裹体、微区碳-氧同... 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白云岩是埋深超过5 000 m的油气勘探目的层之一。通过对10余口钻井以及多条实测露头剖面的研究,采用了包括薄片、铸体片、阴极发光、环境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流体包裹体、微区碳-氧同位素、碳酸盐岩△47团簇同位素温度计、方解石U-Pb定年以及FIB-CT等技术方法,探讨了深埋条件下微生物碳酸盐岩成岩流体与孔隙演化的机理。研究表明,研究区存在开放、封闭和半开放等3种早期成岩体系,分别对应于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潮间带-潮下浅水带的藻(灰)云岩中的强大气淡水作用(带),干旱条件下的潮上-潮间带膏盐岩-含藻纹层泥晶云岩的弱大气淡水作用以及早期表生-浅埋藏下的细菌微生物-灰泥相互作用。大规模白云岩化作用,以及埋藏-构造期的去云化作用分别发生于晚三叠世的卡尼阶(226.50 Ma±9.68 Ma)与诺利阶(211.50 Ma±1.50 Ma),地层温度分别为43~54℃和50℃。在白云石(δ^(18)O_(水)=-0.83‰~9.70‰)与方解石(δ^(18)O_(水)=-1.16‰~12.94‰)的胶结过程中,随着胶结物晶体增大,δ^(18)O_(水)总体逐渐降低,指示了温度升高与盐度升降变化。统计结果表明,微生物碳酸盐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包括格架孔(占比32.38%)、扩溶缝洞(占比43.69%)和微孔隙。微孔隙连通性好,富有机酸的孔隙流体抑止了规模性的胶结作用,导致部分孔隙得以保存。向上变浅的浅水潮下带-潮间带“米氏(级)微生物岩沉积旋回”,以及开放-半开放早期成岩体系是孔隙发育的基础。埋藏成岩流体迭加改造作用导致了储层孔隙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演化 成岩流体 微生物碳酸盐岩 雷口坡组 中三叠统 四川盆地西部
下载PDF
多薄层特低孔隙度致密砂岩气藏开发模式研究——以川西洛带气田遂宁组气藏为例
3
作者 张岩 邓美洲 +4 位作者 卜淘 高伟 詹泽东 王琼仙 刘叶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年第5期26-32,共7页
为了建立特低孔隙度、低丰度的多薄层致密砂岩气藏的开发模式,指导同类气藏高效开发,以四川盆地川西洛带气田上侏罗统遂宁组气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储集层特征、微观渗流机理,指出了该类气藏科学合理的开发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砂岩、... 为了建立特低孔隙度、低丰度的多薄层致密砂岩气藏的开发模式,指导同类气藏高效开发,以四川盆地川西洛带气田上侏罗统遂宁组气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储集层特征、微观渗流机理,指出了该类气藏科学合理的开发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砂岩、泥岩频繁互层叠置,储集层基质物性较差,为特低孔隙度、致密储层,微观孔隙以细孔—微喉型为主,孔喉体积比偏小,岩心覆压实验结果表明渗透率应力敏感较强;②气藏原始束缚水饱和度中等,气水两相共渗区较大,岩心衰竭实验结果表明采收率中等—较高;③气藏无边、底水,属常压、定容封闭弹性气驱干气气藏;④单井控制储量小,稳产期短,压力、产量递减较快,低压低产期较长。结论认为:①该类气藏以多个薄砂体交互叠置状或透镜状分布为地质特征,为了提高开发效益,按照先评价认识清楚后再投入开发、逐步滚动扩边增储上产的思路开展气田建设工作;②建产期优先开发高产富集区,试验增产工艺;③稳产期依靠直井多层压裂合采,补充新井实现产能井间接替;④递减期依靠老井转层挖潜、增压开采与泡沫排水采气等措施延缓产量递减,同时部署开发调整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部 洛带气田 多薄层 特低孔隙度 致密砂岩 孔隙结构 渗流机理 开发技术政策
下载PDF
川西气田雷口坡组气藏地质特征与开发技术政策
4
作者 张岩 王琼仙 +9 位作者 邓美洲 高恒逸 丁蔚楠 敬永红 刘凤 刘沙 胡腾 罗丹序 苏娜 刘叶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年第4期14-21,共8页
为了确保四川盆地川西气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气藏的开发效果,以该气田为研究对象,综合薄片、压汞、测试等资料,分析了储层特征、气水分布等影响开发效果的核心地质因素,确定了开发技术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该气田处于龙门山前逆冲推覆... 为了确保四川盆地川西气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气藏的开发效果,以该气田为研究对象,综合薄片、压汞、测试等资料,分析了储层特征、气水分布等影响开发效果的核心地质因素,确定了开发技术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该气田处于龙门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构造为北东—南西向展布的长轴状断背斜,呈北高南低的格局,金马构造及鸭子河构造翼部层间小断层和彭县断层伴生小断层较发育;②沉积相为潮坪相,沉积亚相主要为潮间—潮下带亚相,有利沉积微相为云坪、藻云坪,横向展布相对稳定;③储层为白云岩薄互层,具有“千层饼”特征,纵向分为上下两段,具有上薄、下厚的特征,整体表现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特征,储集空间可分为溶蚀孔隙、溶蚀孔洞和微裂缝3种类型;④气藏由北向南不同构造的气水界面逐步降低,呈北高南低分布。结论认为:①按照效益优先、少井高产、有效接替、持续稳产的原则,以构造高部位为优先建产主体目标区,采用一套开发层系,以下储层为主,兼顾上储层,局部细分层系;②该气田处于人口稠密区,采用丛式井组,集中部署大位移、长靶间距大斜度井,提高单井产能和储量动用程度;③优化不同类型气井合理产量,确保边水整体均衡推进;④在主体区进入稳产末期,外围有序接替,实现气藏长期稳产,进一步提高了气藏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气田 雷口坡组 潮坪相 边水气藏 大斜度井 差异化配产 动态监测
下载PDF
川西坳陷新场气田须二气藏地层水成因研究——水化学和锶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
5
作者 山俊杰 毕有益 +3 位作者 邓美洲 严焕榕 周小荣 郑艳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35-744,共10页
地层水是影响气田产能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气井遇水会降低储层气相渗透率,从而导致气产量迅速下降,严重制约单井产能的提高。目前已有的研究对须二气藏地层水的物质来源认识仍然存在一定争议。本文从主微量元素、水岩相互作用以及锶同... 地层水是影响气田产能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气井遇水会降低储层气相渗透率,从而导致气产量迅速下降,严重制约单井产能的提高。目前已有的研究对须二气藏地层水的物质来源认识仍然存在一定争议。本文从主微量元素、水岩相互作用以及锶同位素组成特征方面对川西坳陷新场气田须二气藏11口生产井的地层水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须二气藏地层水具有低矿化度(55 166.00~122 547.41 mg/L)、高Br-和Sr^(2+)含量(分别为642.00~1 711.00 mg/L和670.00~1 780.00 mg/L)及^(86)Sr/^(87)Sr值(0.715 27~0.721 77)的特征,表明研究区地层水Sr同位素来源区别于海相碳酸盐岩,更符合砂岩风化特征。地层水中Ca的富集主要与砂岩储层成岩自生矿物的溶解有关,在深部水岩相互作用下,Sr以类质同象的方式代替Ca并且获得了有机质中的Br,同时使得Br更加富集。以上研究结果为今后该气藏赋水层位的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须二气藏地层水 水化学 锶同位素
下载PDF
核磁共振测井在川西气田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6
作者 罗丹序 王红振 +3 位作者 陈丽花 张岩 段永明 邓美洲 《测井技术》 CAS 2023年第5期585-591,共7页
川西气田雷口坡组储层形成于潮坪相沉积环境,目前已处在开发建产阶段,且井型多为大斜度气井,常规测井测量的项目不全导致该区域储层评价工作存在一定难度。为充分了解储层各项参数和流体性质,对该区域大部分已完钻气井补充开展了核磁共... 川西气田雷口坡组储层形成于潮坪相沉积环境,目前已处在开发建产阶段,且井型多为大斜度气井,常规测井测量的项目不全导致该区域储层评价工作存在一定难度。为充分了解储层各项参数和流体性质,对该区域大部分已完钻气井补充开展了核磁共振测井工作。在核磁共振测井原理基础上,对川西气田雷口坡组气藏储层开展一维核磁共振物性参数计算,并尝试使用核磁共振T2谱构建储层毛细管压力曲线,进而开展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和裂缝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一维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计算川西气田雷口坡组气藏储层物性参数的应用效果较好,计算结果和岩心分析数据、常规测井解释成果及测试结论一致;利用核磁共振T2谱构建的毛细管压力曲线的分布特征与岩心实测压汞曲线的分布特征规律一致,因此,当实测压汞曲线资料缺少时,可以利用核磁共振T2谱构建全井段的毛细管压力曲线,进而分析孔隙结构特征;由于裂缝型和孔隙型储层毛细管压力曲线形态不同,可以借助构建的毛细管压力曲线来评价储层裂缝分布情况。综上,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在川西气田雷口坡组气藏储层的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评价 川西气田 雷口坡组 核磁共振测井 孔隙度 渗透率 毛细管压力曲线
下载PDF
新场气田地表微量元素异常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邓美洲 王多义 +2 位作者 童纯菡 方艳兵 韩继凡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57-362,共6页
油气田上方地表微量元素的分布与油气田的分布有一定的关系,即在气田上方形成环状和顶端异常。通过微量元素与渗漏烃分析,发现新场气田的Cd不仅与烃类相关,而且与Mn聚为一类。利用中子活化分析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不仅发现了天然气中含... 油气田上方地表微量元素的分布与油气田的分布有一定的关系,即在气田上方形成环状和顶端异常。通过微量元素与渗漏烃分析,发现新场气田的Cd不仅与烃类相关,而且与Mn聚为一类。利用中子活化分析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不仅发现了天然气中含有微量元素,而且还证明其以钠米微粒的形式被上升气流运载迁移到地表,在气田地表形成微量元素分布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油气化探 新场气田 上升气流
下载PDF
siRNA沉默USP22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邓美洲 陶凯雄 +1 位作者 王国斌 刘兴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985-1989,共5页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siRNA)沉默泛素特异性肽酶22(ubiquitin specific peptidase22,USP22)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针对USP22基因设计3条siRNA及阴性siRNA,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转染胃癌AGS细胞,通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siRNA)沉默泛素特异性肽酶22(ubiquitin specific peptidase22,USP22)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针对USP22基因设计3条siRNA及阴性siRNA,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转染胃癌AGS细胞,通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AGS细胞USP22基因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变化情况,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及抑制率.结果:转染48h后,3条siRNA均能显著抑制USP2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其中,以转染USP22 siRNA3后效果最明显,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下降80.47%±2.99%和79.40%±3.58%.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USP22 siR-NA3组细胞增殖抑制率为27.33%±3.49%.细胞周期中G0/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结论:采用RNA干扰技术能够有效地沉默USP22基因的表达,并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素特异性肽酶22 小干扰RNA 胃癌 AGS细胞 细胞增殖
下载PDF
川东北含硫气井测试流程中的水合物预测及防治 被引量:6
9
作者 邓美洲 赵哲军 雷炜 《油气井测试》 2013年第2期32-34,76,共3页
川东北含硫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测试过程中水合物形成预测与防治的问题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与现场实践相结合,采用容易计算机编程且可靠性较高的分子热力学模型法进行计算分析,得到了压力、组分等对水合物温度的影响关系,尤其是... 川东北含硫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测试过程中水合物形成预测与防治的问题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与现场实践相结合,采用容易计算机编程且可靠性较高的分子热力学模型法进行计算分析,得到了压力、组分等对水合物温度的影响关系,尤其是硫化氢的存在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影响,为含硫气藏水合物的防治提供了借鉴。结合河坝1井的实际情况,进行水套炉型号的优选。实践证明,利用该方法预测的水合物生成温度及预防方法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硫气井 测试流程 水合物 计算
下载PDF
川东北含硫气井测试流程中的水合物预测及防治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美洲 赵哲军 雷炜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1年第7期84-86,共3页
川东北含硫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测试过程中水合物形成预测与防治的问题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容易计算机编程且可靠性较高的分子热力学模型法进行计算分析,分析得到了压力、组分等对水合物温度的影... 川东北含硫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测试过程中水合物形成预测与防治的问题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容易计算机编程且可靠性较高的分子热力学模型法进行计算分析,分析得到了压力、组分等对水合物温度的影响关系,尤其是硫化氢的存在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影响,为含硫气藏水合物的防治提供了借鉴;结合河坝1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水套炉型号的优选。实践证明利用此方法预测的水合物生成温度及预防方法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硫气井 测试流程 水合物 水套炉 计算
下载PDF
泛素特异性肽酶2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邓美洲 陶凯雄 +1 位作者 王国斌 刘兴华 《腹部外科》 2011年第5期302-303,共2页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肽酶22(USP2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100例胃癌、46例癌旁正常组织中USP22的表达情况。结果USP22在胃癌组织中阳性率为80.0%,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胃癌病理分期...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肽酶22(USP2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100例胃癌、46例癌旁正常组织中USP22的表达情况。结果USP22在胃癌组织中阳性率为80.0%,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胃癌病理分期越高,USP22蛋白阳性表达率越高(P〈0.05)。胃癌分化程度越低,USP22蛋白阳性表达率越高(P〈0.05)。结论USP22是胃癌潜在的分子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泛素类 肽水解酶类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新场气田地表还原环境的形成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2
作者 邓美洲 王多义 刘亚伟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47-150,共4页
油气田烃类的垂向微渗漏造成上覆地层的还原环境,油气田的开采则加剧了还原环境的形成。对新场气田还原环境的形成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这种还原环境的形成机制;并从与油气渗漏有关的微生物、气田地表黄铁矿的分析、井水中水溶烃的分... 油气田烃类的垂向微渗漏造成上覆地层的还原环境,油气田的开采则加剧了还原环境的形成。对新场气田还原环境的形成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这种还原环境的形成机制;并从与油气渗漏有关的微生物、气田地表黄铁矿的分析、井水中水溶烃的分析三方面来说明气田地表的还原环境的形成。气田烃类渗漏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造成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环境 油气渗漏 地球化学 新场气田
下载PDF
川西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三段-四段白云岩特征与成因——来自于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的约束 被引量:14
13
作者 钱一雄 武恒志 +5 位作者 周凌方 黄康俊 邓美洲 李勇 董少峰 王琼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61-1180,共20页
白云岩化是影响储层发育是否的重要沉积-成岩过程。作者通过在对川西地区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雷三至雷四段的岩相学,碳、氧、锶、镁同位素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划分出含膏的泥晶云岩AD0、泥晶云岩D0、泥粉晶云岩D1、粉细晶云岩D... 白云岩化是影响储层发育是否的重要沉积-成岩过程。作者通过在对川西地区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雷三至雷四段的岩相学,碳、氧、锶、镁同位素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划分出含膏的泥晶云岩AD0、泥晶云岩D0、泥粉晶云岩D1、粉细晶云岩D2、微生物云岩MD、含灰质藻云岩CD(交代结构)以及去云化的泥粉晶云岩(CD0CD1)等七类白云岩。白云石有序度及铁、锰含量较低。阴极发光以暗紫、暗紫红、蓝紫为主;次为玫瑰红、橙红及橙黄红色。δ^(13)CPDB=1. 95‰~2. 46‰,δ^(18)OPDB=-4. 05‰~2. 70‰;^(87)Sr/^(86)Sr=0. 70778~0. 70807,δ^(26)Mg=-1. 872‰~-2. 124‰,其中δ^(13)C_(PDB)、^(87)Sr/^(86)Sr的平均值与中三叠世全球海水相似;δ^(18)O_(PDB)为弱负漂及正偏移。从D2、D1至D0、AD0,Sr、Na和大部分微量元素含量及比值和δ^(18)O_(PDB)逐渐增加; AD0、少量D0或MD相对富含硅、铝,并与高(低镁)方解石、黏土、有机质等共生。离子组成反映出白云石的前驱物以方解石型为主,少量为文石、原白云石结构。存在广盐、稍咸和超盐度的碱性等沉积环境。白云岩形成主要受向上变浅米级旋回序列,干燥、炎热为主、偶夹潮湿古气候以及古地貌-古水文条件等因素影响。存在浅潟湖的萨勃哈(AD0或D0)、环潮缘至局限台地(D0-D1、微生物诱导MD)、潮间-潮下的微生物礁(席)构成的障壁的台缘带(MD-CD1-CD)、潮坪-开阔台地(D0-D2-CD1、MD)等环境,以萨勃哈和受蒸发泵-密度差驱动的"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模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类型 岩相学 地球化学 白云岩化模式 雷口坡组 川西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带雷口坡组四段古表生期大气水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勇 邓美洲 +3 位作者 李国蓉 高恒逸 王琼仙 何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6-63,共8页
川西龙门山前带雷口坡组四段主要岩石类型为潮坪相白云岩。该套白云岩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沉积相带、白云化作用和溶蚀作用控制。利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激光碳氧同位素、探针微量元素、阴极发光及包裹体测温等实验手段,对溶蚀作用进行... 川西龙门山前带雷口坡组四段主要岩石类型为潮坪相白云岩。该套白云岩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沉积相带、白云化作用和溶蚀作用控制。利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激光碳氧同位素、探针微量元素、阴极发光及包裹体测温等实验手段,对溶蚀作用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储层经历了3期溶蚀作用,即准同生期、古表生期和埋藏期,分别形成粒内溶孔及铸膜孔、膏溶孔洞以及沿裂缝或缝合线分布的溶蚀孔洞。深入研究古表生期岩溶作用和膏溶作用发现,印支Ⅰ幕大气水作用的识别标志有不规则网络状风化裂缝、岩溶及膏溶膏变角砾岩、保持石膏板状形态或直角边形态的去膏化方解石、广泛发育的膏模孔及膏溶孔洞,同时具有低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值、宽值域的锶同位素值、低含量的Sr-Mn-Fe-K-Na微量元素、低温单相水溶包裹体等地球化学特征,印支Ⅰ幕大气水作用下含膏白云岩内膏溶作用是储集层形成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表生溶蚀 白云岩储层 雷口坡组四段 龙门山前带 川西坳陷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龙门山前构造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形成机理 被引量:11
15
作者 胡向阳 赵向原 +4 位作者 宿亚仙 肖开华 邓美洲 王琼仙 刘汝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25,共11页
研究储层裂缝特征并弄清裂缝形成机理,对于明确储层类型和性质、开展裂缝分布预测、优化井位部署及明确裂缝对气藏开发的影响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四川盆地龙门山前构造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利用岩心、薄片... 研究储层裂缝特征并弄清裂缝形成机理,对于明确储层类型和性质、开展裂缝分布预测、优化井位部署及明确裂缝对气藏开发的影响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四川盆地龙门山前构造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利用岩心、薄片、成像测井及分析测试等资料,对该区碳酸盐岩储层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和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埋藏史及构造演化史,在研究裂缝分期配套的基础上,分析成岩裂缝及构造裂缝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龙门山前构造带雷四段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两种成因类型,其中构造裂缝包括张性裂缝和剪切裂缝,以剪切缝为主,成岩裂缝包括溶蚀缝、构造—溶蚀缝以及缝合线;(2)溶蚀裂缝主要在准同生期、古表生期及埋藏期不同溶蚀流体溶蚀作用下形成,构造裂缝主要在印支晚期第二幕、印支晚期第三幕—燕山早中期、燕山中期—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期龙门山构造带形成以及不断演化下的北西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结论认为,该区雷口坡组构造裂缝与成岩裂缝在各主要形成时期相互穿插,相互切割、限制,形成了储层中复杂的裂缝系统,有利于改善储层局部物性和提高气藏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门山前构造带 中三叠世 雷口坡组四段 潮坪相 碳酸盐岩 储集层 裂缝期次 形成机理
下载PDF
天然气中金属微量元素的发现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多义 邓美洲 +3 位作者 刘应汉 刘亚伟 李幸运 鲁人齐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4-132,共9页
为了开展天然气田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和天然气藏的非常规地球化学勘查研究,首次引进地气测量的抽气采集法采集天然气中的微量元素并获得成功。利用等离子光谱分析法进行检测,发现川西天然气中含有51种微量元素,其属性有碱金属、碱土金属... 为了开展天然气田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和天然气藏的非常规地球化学勘查研究,首次引进地气测量的抽气采集法采集天然气中的微量元素并获得成功。利用等离子光谱分析法进行检测,发现川西天然气中含有51种微量元素,其属性有碱金属、碱土金属、稀有金属、过渡金属、主族元素、卤素和非金属,以元素周期表上的第四、五、六周期的元素为主。Zn、Ca、K、Na、P、Cu、Mg、Ba、Pb、Fe含量占总量的95%以上,其中以Zn和Ca含量最高,占总量的56.7%,K、Na、P、Cu含量次之。该发现不仅对天然气的成因、烃源、成藏过程的研究以及天然气的利用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天然气田上方生态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金属微量元素 抽气法 等离子光谱 农业生态环境
下载PDF
川西石亭江地区遥感地质解译及构造解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多义 邓美洲 +1 位作者 童纯菡 刘亚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0-393,共4页
利用遥感地质解译以及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地气测量,发现沿四川绵竹市和什邡市之间的石亭江发育走滑断裂。它们走向北西,雁行斜列,左行走滑。在两条主要左行走滑断裂的右侧叠覆区,两条主断裂第四纪的左行走滑运动产生一个胚胎期的菱形断... 利用遥感地质解译以及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地气测量,发现沿四川绵竹市和什邡市之间的石亭江发育走滑断裂。它们走向北西,雁行斜列,左行走滑。在两条主要左行走滑断裂的右侧叠覆区,两条主断裂第四纪的左行走滑运动产生一个胚胎期的菱形断陷。石亭江菱形断陷中可能形成了与断裂有关的地热系统,而浅层天然气可能沿断裂泄漏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坳陷 石亭江 菱形断陷 地热系统 天然气勘探
下载PDF
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控制作用——以川西东坡地区须二段气藏为例 被引量:8
18
作者 冯英 邓美洲 +3 位作者 李亚晶 陈俊 毕有益 严焕榕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6-591,共6页
由于多期构造活动,川西东坡地区须二段气藏存在断层发育特征、裂缝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不明确等问题,影响气藏的效益开发。通过分析该气藏的断层分布特征、断层活动性及组合样式,深化了断层对油气输导、裂缝形成、储层改造等方面作... 由于多期构造活动,川西东坡地区须二段气藏存在断层发育特征、裂缝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不明确等问题,影响气藏的效益开发。通过分析该气藏的断层分布特征、断层活动性及组合样式,深化了断层对油气输导、裂缝形成、储层改造等方面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合兴场-丰谷地区保存条件好于知新场-石泉场-中江-回龙地区,二—四级断层沟通了下伏马鞍塘组—小塘子组烃源岩,可作为天然气垂向运移通道;“Y”字形及反“Y”字形断层组合样式双向供烃,油气运聚条件最为有利;现今有效的构造缝主要为晚期断层和褶皱所形成的裂缝,通过多属性融合裂缝预测,明确了裂缝在晚期发育的近南北向断层附近最为发育;晚期构造活动形成的四级断层与五级断层搭配,有利于有效断缝储渗体的形成,提高了储层的物性及渗流能力,形成中高产的“甜点”;从烃源岩、主成藏期等方面剖析断层活动与成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晚期调整控富、有效裂缝控产、优质储层控效”的成藏模式,优选出合兴场-高庙地区为评价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展布规律 断层组合样式 成藏模式 储层改造 致密油气 东坡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XC气田烃类渗漏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多义 邓美洲 +1 位作者 叶斌 刘亚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33-135,共3页
利用中子活化法对四川盆地XC气田的天然气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含有20多种金属元素。通过剖面和观察点的观察分析,发现XC气田烃类渗漏,尤其是天然气泄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改变浅表生态环境,造成植物生长发育异常,农作牧减产... 利用中子活化法对四川盆地XC气田的天然气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含有20多种金属元素。通过剖面和观察点的观察分析,发现XC气田烃类渗漏,尤其是天然气泄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改变浅表生态环境,造成植物生长发育异常,农作牧减产;降低土壤pH值,增加金属元素的水溶态,从而增加植物对其的吸收消化;同时,植物还能从天然气中直接吸收消化一些金属元素。因此,天然气泄漏使农作物吸收消化过多的有毒有害金属,损害农产品品质,应当引起严重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XC气田 天然气泄漏 金属元素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雷口坡组非热液成因鞍形白云石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国蓉 刘正中 +6 位作者 谢子潇 段勇民 何赛 邓美洲 王雨辰 李勇 吴章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4-176,共13页
鞍形白云石通常由热液作用形成,四川盆地西部雷口坡组广泛发育的鞍形白云石也被许多学者归为热液作用成因,并由此将雷口坡组白云岩储层归为热液成因储层。为了进一步认识这些鞍形白云石的成因,并为储层研究提供指引,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 鞍形白云石通常由热液作用形成,四川盆地西部雷口坡组广泛发育的鞍形白云石也被许多学者归为热液作用成因,并由此将雷口坡组白云岩储层归为热液成因储层。为了进一步认识这些鞍形白云石的成因,并为储层研究提供指引,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西部雷口坡组鞍形白云石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较深入地开展了雷口坡组鞍形白云石研究。研究指出区内雷口坡组存在两种成因类型的鞍形白云石;构造裂缝内的鞍形白云石在阴极射线下发亮桔红色光或不发光,氧同位素值相对较高、富集稀土元素、并具负Eu异常、锶-钾-铁-锰含量较高,明显不同于围岩,可能是深部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作用的产物;灰岩中的鞍形白云石斑块、白云岩溶蚀缝孔洞内鞍形白云石沉淀物在阴极射线下发玫瑰红色光,氧同位素值相对较低、贫稀土元素、缺乏Eu异常、锶-钾-铁-锰含量较低,与白云岩围岩极其相似,代表了白云石化流体及物质来源于地层本身,是非热液成因的鞍形白云石,是中-深埋藏条件下,白云岩地层内部流体白云石化作用的产物。区内雷口坡组热液成因鞍形白云石发育分布有限,广泛发育分布的是非热液成因鞍形白云石,指示了雷口坡组储层并非热液作用成因;埋藏条件下,地层流体及热液流体活动较弱,大量的有效储集空间得以保存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热液成因 储集意义 鞍形白云石 雷口坡组 四川盆地西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