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1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公藤红素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眼组织中的抗炎作用及其对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
1
作者 庞彬彬 夏沁韵 +1 位作者 陈震 邢怡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4,38,共6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红素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眼组织中的抗炎作用及其对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取健康6~8周龄B10.RIII小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EAU溶剂对照组、雷公藤红素干预组,每组12只。将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 目的探讨雷公藤红素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眼组织中的抗炎作用及其对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取健康6~8周龄B10.RIII小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EAU溶剂对照组、雷公藤红素干预组,每组12只。将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61-180和完全弗氏佐剂充分乳化混合后,注射于EAU溶剂对照组和雷公藤红素干预组小鼠双侧大腿和尾部皮下,总体积200μL,每只小鼠注射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61-180的量为50μg。免疫后第7-14天,雷公藤红素干预组小鼠每天接受0.5 mg·kg^(-1)雷公藤红素腹腔注射治疗,EAU溶剂对照组小鼠注射同等剂量的无菌PBS缓冲溶液。免疫后第14天,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眼前节表现及行组织切片HE染色,并参照Caspi分级标准对各组小鼠进行临床评分及组织病理学评分;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眼内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视网膜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蛋白表达水平;qRT-PCR检测小鼠视网膜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Graphpad Prism 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免疫后第14天,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发现,EAU溶剂对照组小鼠眼前节可见虹膜血管扩张充血明显、角膜水肿、前房渗出;而雷公藤红素干预组小鼠眼前节炎症明显减轻,可见虹膜血管轻度充血。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AU溶剂对照组与雷公藤红素干预组小鼠临床评分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雷公藤红素干预组小鼠临床评分低于EAU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免疫后第14天,EAU溶剂对照组小鼠出现严重的视网膜皱褶和脱离,炎症细胞弥漫浸润;而雷公藤红素干预组小鼠视网膜结构破坏轻微,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AU溶剂对照组与雷公藤红素干预组小鼠组织病理学评分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雷公藤红素干预组小鼠组织病理学评分低于EAU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EAU溶剂对照组、雷公藤红素干预组小鼠眼内Iba1+细胞密度分别为(1.00±0.12)%、(36.07±4.57)%、(1.83±0.3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AU溶剂对照组及雷公藤红素干预组小鼠眼内Iba1+细胞数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EAU溶剂对照组相比,雷公藤红素干预组小鼠眼内Iba1+细胞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AU溶剂对照组小鼠视网膜中iNOS、Arg1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与EAU溶剂对照组相比,雷公藤红素干预组小鼠视网膜中iNOS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AU溶剂对照组小鼠视网膜中TNF-α、IL-1β、IL-6 mRNA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EAU溶剂对照组相比,雷公藤红素干预组小鼠视网膜中TNF-α、IL-1β、IL-6 mRNA相对表达量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雷公藤红素可抑制M1型小胶质细胞活化,减少EAU小鼠视网膜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红素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小胶质细胞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精氨酸酶-1
下载PDF
青光眼中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损伤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欧阳灵艺 贺涛 邢怡桥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30-235,共6页
青光眼是全球范围内引起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青光眼是一种复杂的视网膜神经血管疾病,神经元、胶质细胞和微血管细胞构成的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RNVU)的稳态失衡不仅诱导微血管结构和胶质细胞的变化,还会影响视... 青光眼是全球范围内引起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青光眼是一种复杂的视网膜神经血管疾病,神经元、胶质细胞和微血管细胞构成的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RNVU)的稳态失衡不仅诱导微血管结构和胶质细胞的变化,还会影响视网膜的神经组织,最终引起视力下降,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逆转这种视力下降。了解RNVU的细胞组成、分子结构以及各部分的生理功能,深入研究青光眼中正常细胞环境和细胞间联系的破坏机制,对于探究青光眼的发生发展,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青光眼疾病中的RNVU结构改变和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寻青光眼潜在的发病机制,以期为青光眼的干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胶质细胞 微血管细胞
下载PDF
COG1410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3
作者 赵茹 罗晋媛 +1 位作者 贺涛 邢怡桥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65-1075,共11页
目的探索载脂蛋白E模拟肽COG1410对小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M1/M2小胶质细胞极化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存活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18只8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IR 3 d组6只、IR 7 d... 目的探索载脂蛋白E模拟肽COG1410对小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M1/M2小胶质细胞极化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存活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18只8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IR 3 d组6只、IR 7 d组3只和IR 14 d组3只,其中IR组小鼠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前房灌注,将眼压提高至100 mmHg(1 mmHg=0.133 kPa)并维持1 h,以建立视网膜IR损伤模型。取正常对照组和IR 3 d组各3只,采用视网膜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的分布情况。取正常对照组、IR 3 d组、IR 7 d组和IR 14 d组各3只,通过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视网膜M1型、M2型小胶质细胞随IR损伤后时间的变化。另取91只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9只、IR组24只、生理盐水组24只、COG1410组24只,其中正常对照组小鼠维持正常眼压,其余3个组均建立IR损伤模型,且COG1410组和生理盐水组在造模后分别尾静脉注射1 mg/kg COG1410和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各组小胶质细胞表型及RGCs存活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视网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TUNEL法观察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视网膜核因子κB(NF-κB)、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关联X蛋白(Bax)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与IR 3 d组视网膜小胶质细胞主要分布在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和外丛状层。正常对照组、IR 3 d组、IR 7 d组和IR 14 d组M1型、M2型小胶质细胞数目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83、57.62;均P<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R 3 d组M1型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IR 7 d组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IR组、生理盐水组、COG1410组M1型小胶质细胞比例分别为(4.25±0.57)%、(65.26±10.43)%、(63.01±4.93)%和(33.13±4.46)%,M2型小胶质细胞的数目分别为(4.50±0.20)%、(11.47±0.24)%、(11.75±0.17)%和(38.93±4.26)%,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3.33、50.82;均P<0.05);与IR组比较,COG1410组M1型小胶质细胞数目减少而M2型小胶质细胞数目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RGCs存活率及视网膜TNF-αmRNA、IL-1βmRNA相对表达量、凋亡细胞数目、NF-κB和Bax蛋白表达水平、Bax/Bcl-2值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0.77、12.52、6.74、28.72、13.02、7.94、7.58,均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R组RGCs存活率明显降低,视网膜凋亡细胞数增多,TNF-α和IL-1βmRNA表达量升高,视网膜NF-κB和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Bax/Bcl-2比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IR组比较,COG1410组视网膜RGCs存活率升高,TNF-α和IL-1βmRNA表达量降低,TUNEL阳性细胞减少,NF-κB和Bax蛋白表达水平降低、Bax/Bcl-2比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视网膜IR后3 d,COG1410促进M1型小胶质细胞向M2型极化,抑制视网膜NF-κB及下游炎症因子表达,减轻视网膜炎症反应,同时抑制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RGCs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再灌注损伤 COG1410 小胶质细胞极化 青光眼 载脂蛋白E
下载PDF
自噬在视网膜和眼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曾思雨 杜磊 邢怡桥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62-1666,共5页
自噬维持细胞内成分降解和再循环的稳态,是一种关键的细胞质量控制机制。在应激反应中,自噬促进细胞成分的降解,以提供细胞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视网膜是眼睛中转导和处理视觉信息的光敏组织,对物质和能量需求极高,基础水平的自... 自噬维持细胞内成分降解和再循环的稳态,是一种关键的细胞质量控制机制。在应激反应中,自噬促进细胞成分的降解,以提供细胞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视网膜是眼睛中转导和处理视觉信息的光敏组织,对物质和能量需求极高,基础水平的自噬对维持视网膜细胞的稳态和视觉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自噬途径参与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营养不良和视网膜脱离等眼科疾病的最新研究,为未来通过调控自噬治疗眼部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视网膜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光感受器
下载PDF
不同浓度的人工泪液对合并中重度干眼的白内障患者角膜曲率测量和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的影响
5
作者 杨娟 杜磊 +1 位作者 曾思雨 邢怡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23-62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人工泪液对合并中重度干眼的白内障患者角膜曲率测量和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合并中重度干眼的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依据患者所用人工泪液玻璃酸钠滴眼液的浓度将患者分为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各40...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人工泪液对合并中重度干眼的白内障患者角膜曲率测量和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合并中重度干眼的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依据患者所用人工泪液玻璃酸钠滴眼液的浓度将患者分为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各40例40眼。低浓度组患者采用1 g·L^(-1)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高浓度组患者采用3 g·L^(-1)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于用药前和用药后1、5、15 min测量受试眼平坦轴角膜曲率(K 1),计算患者所需人工晶状体度数,对比其变化情况。结果用药后1 min和5 min,低浓度组受试眼K 1均较用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用药后15 min,低浓度组受试眼K 1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6)。高浓度组受试眼用药前后K 1变化情况与低浓度组相似。用药前两组受试眼K 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1 min,低浓度组受试眼K 1较高浓度组升高(P<0.05)。用药后1 min和5 min,低浓度组受试眼人工晶状体度数均较用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用药后15 min,低浓度组受试眼人工晶状体度数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0)。高浓度组受试眼人工晶状体度数变化情况与低浓度组相似。用药后1、5、15 min,两组受试眼人工晶状体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合并中重度干眼的白内障患者使用人工泪液短时间内会显著减小患眼K 1,增大人工晶状体度数;建议使用人工泪液后应超过15 min再进行白内障术前生物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人工泪液 角膜曲率 人工晶状体度数 白内障
下载PDF
小鼠视神经损伤后的视功能评估
6
作者 何雪俊 王祉祎 +2 位作者 张宁致 杨宁 邢怡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5-189,共5页
目的 通过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和视动反应(OMR)评估小鼠视神经钳夹(ONC)损伤后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30只6~8周龄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NC)组、ONC 3 d组、ONC 5 d组、ONC 7 d组以及ONC 14 d组,每组小鼠... 目的 通过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和视动反应(OMR)评估小鼠视神经钳夹(ONC)损伤后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30只6~8周龄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NC)组、ONC 3 d组、ONC 5 d组、ONC 7 d组以及ONC 14 d组,每组小鼠各6只。NC组不做特殊处理,ONC组小鼠在同一天进行双眼ONC 10 s造模。在相应时间点进行f-ERG和OMR检查,然后处死小鼠取视网膜进行视网膜免疫荧光染色铺片实验,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存活率的变化。比较NC组与ONC 3 d组、ONC 5 d组、ONC 7 d组以及ONC 14 d组小鼠在不同光刺激强度下f-ERG的a波与b波波幅变化,以及随着视神经损伤时间延长,OMR测得的小鼠视力变化,评估小鼠视神经损伤后的视功能。结果 与NC组相比,ONC 3 d组、ONC 5 d组、ONC 7 d组以及ONC 14 d组小鼠RGC存活率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C组、ONC 3 d组、ONC 5 d组、ONC 7 d组以及ONC 14 d组小鼠f-ERG的a波与b波波幅均随光刺激强度增大而升高。在光刺激强度为0.1 cds·m^(-2)、0.3 cds·m^(-2)、1.0 cds·m^(-2)、3.0 cds·m^(-2)时,ONC各组小鼠a波与b波波幅均呈波动性下降;在光刺激强度为10.0 cds·m^(-2)时,ONC各组小鼠a波与b波波幅随ONC时间延长而持续下降。与NC组相比,在0.3 cds·m^(-2)、1.0 cds·m^(-2)、3.0 cds·m^(-2)、10.0 cds·m^(-2)光刺激强度下,ONC 3 d组、ONC 5 d组、ONC 7 d组以及ONC 14 d组小鼠a波与b波波幅均显著下降(均为P<0.05);在光刺激强度为0.1 cds·m^(-2)时,ONC 5 d组小鼠a波与b波、ONC 7 d组和ONC 14 d小鼠b波波幅也显著下降(均为P<0.05)。OMR记录的视锐度,随着ONC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并在短期内(14 d)丧失。在ONC 14 d组,小鼠RGC存活率降低至不足10%,各光刺激强度下小鼠a波与b波波幅降低,小鼠OMR也完全丧失,小鼠RGC存活率、波幅、视锐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小鼠视神经损伤后,RGC存活率与视功能迅速下降。OMR和f-ERG的联合运用,可作为评估小鼠视神经损伤后视功能变化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视神经损伤 视功能评估 闪光-视网膜电图 视动反应
下载PDF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在葡萄膜炎中的作用
7
作者 夏沁韵 陈震 邢怡桥 《联勤军事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448-451,共4页
天然免疫系统是宿主防御的第一道防线,主要由组织屏障、天然免疫分子和天然免疫细胞组成。天然免疫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或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 associated molec... 天然免疫系统是宿主防御的第一道防线,主要由组织屏障、天然免疫分子和天然免疫细胞组成。天然免疫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或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DAMP)启动炎症反应。DAMP是细胞应激或组织损伤后释放的多种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细胞内分子,即内源性危险信号[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S100蛋白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热休克家族蛋白 葡萄膜炎
下载PDF
白藜芦醇在眼科疾病中的保护作用
8
作者 纪开宝 谢丽萍 邢怡桥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1期82-87,共6页
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的多酚类物质,是红葡萄酒中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其广泛存在于葡萄、花生、浆果、桑葚、蓝莓等植物中。白藜芦醇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抗凋亡、心血管保护和神经保护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 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的多酚类物质,是红葡萄酒中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其广泛存在于葡萄、花生、浆果、桑葚、蓝莓等植物中。白藜芦醇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抗凋亡、心血管保护和神经保护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在干眼症、白内障、青光眼、黄斑变性以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意味着白藜芦醇可能成为治疗眼部疾病的潜在药物。本文就近年来关于白藜芦醇在常见眼科疾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探索白藜芦醇的药用价值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干眼症 白内障 青光眼 黄斑变性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微量元素硒与眼病 被引量:9
9
作者 邢怡桥 杨琳 +4 位作者 李拓 宋秀胜 李家璋 但汉东 李印 《临床眼科杂志》 2016年第5期473-475,共3页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参与多种代谢活动,对于维持眼睛正常的生理生化功能有着重要作用,微量元素硒的缺乏或增多都会引起眼生理生化功能紊乱,导致各种眼科疾病,本文综述了硒与眼病的关系及相关致病机制。
关键词 近视 青光眼 白内障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9
10
作者 邢怡桥 周晶 李拓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12-1914,共3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ILM)覆盖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acular hole retinal detachment,MH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3-07/2017-11在...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ILM)覆盖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acular hole retinal detachment,MH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3-07/2017-11在我院就诊,屈光度数≥-6.00D,眼轴长度≥26mm,经眼底检查确诊为高度近视MHRD的患者27例27眼,其中男9例9眼,女18例18眼,年龄41~70(平均53.69±7.23)岁,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为1.41±0.28(LogMAR)。所有患者均行经睫状体平坦部23G玻璃体切割术,伴有晶状体混浊影响手术者同时行晶状体咬切术。术中彻底切除玻璃体后皮质,亮蓝G染色黄斑区ILM,环形剥除黄斑中心凹周围血管弓内ILM,残留黄斑裂孔(MH)边缘少量ILM,将其反转覆盖于MH上,并行C3F8或硅油填充。平均随访时间6mo以上。观察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BCVA、MH闭合、视网膜复位和眼部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BCVA提高21眼(78%),视力不变4眼(15%),视力下降2眼(7%)。平均BCVA为0. 84±0.40(LogMAR),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2,P<0. 05)。术后MH闭合24眼(89%),视网膜解剖复位25眼(93%),所有患者无严重眼部和全身并发症。结论:PPV联合ILM覆盖术治疗高度近视MHRD安全有效,可改善视力,裂孔闭合率、视网膜复位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视网膜穿孔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下载PDF
视网膜色素变性分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邢怡桥 黄蓉 李敏 《临床眼科杂志》 2017年第2期173-176,共4页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全球最常见的遗传性致盲眼底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基因治疗、视网膜移植等技术在动物实验中的广泛开展,也使其成为最有希望通过基因治疗攻克的遗传性疾病之一。但因其具有高散发性和高临床异质性,故其分类、诊断尚...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全球最常见的遗传性致盲眼底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基因治疗、视网膜移植等技术在动物实验中的广泛开展,也使其成为最有希望通过基因治疗攻克的遗传性疾病之一。但因其具有高散发性和高临床异质性,故其分类、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且国内外少有文献对其分类及诊断进行综合报道。因此本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特别是国外相关文献,并对RP分类及其相关知识做一综述,旨在进一步探讨RP的临床亚型及其相关流行病学,并希望对其临床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分类 遗传学 流行病学
下载PDF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8
12
作者 邢怡桥 周晶 李拓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978-1981,共4页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amilial exudativevitreoretinopathy,FEVR)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性疾病,目前已发现的致病基因有FZD4、NDP、LRP5、TSPAN12、ZNF408、KIF11。其临床表现多样,轻者无临床症状,重者可出现...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amilial exudativevitreoretinopathy,FEVR)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性疾病,目前已发现的致病基因有FZD4、NDP、LRP5、TSPAN12、ZNF408、KIF11。其临床表现多样,轻者无临床症状,重者可出现视网膜周边无灌注区、新生血管形成、视网膜渗出、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褶皱、视网膜脱离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能发现早期无症状者,可明确病变范围和预示病情发展,指导治疗。患者病变程度不同,治疗方法各异,主要包括: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巩膜外垫压术、玻璃体切割术及抗-VEGF药物的辅助治疗。随着本病基因研究的进展,有望在分子水平对本病进行诊断,获得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缺血型与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黄斑区血流对比 被引量:5
13
作者 邢怡桥 刘芳 李拓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36-1039,共4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缺血型和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黄斑区深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深浅层血流比(deep-superficial flow r...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缺血型和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黄斑区深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深浅层血流比(deep-superficial flow ratio,DSFR)及浅层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差异。方法将临床确诊为颞侧BRVO患者45例45眼纳入研究,依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将患眼分为两组,其中缺血型BRVO 23例23眼(缺血组)、非缺血型BRVO 22例22眼(非缺血组)。另选取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22人(22眼)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均行OCTA检查,扫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 mm×3 mm的范围,以设备自带软件自动识别并测量此区域内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面积,再计算出DSFR。比较缺血组、非缺血组及对照组各区域内深浅层黄斑区血流密度、DSFR、FAZ面积的差异。结果三组黄斑区浅层和深层总血流密度、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及浅层FAZ面积缺血组分别为(39.82±5.01)%、(41.61±6.28)%、0.95±0.20、(0.30±0.10)mm 2,非缺血组分别为(39.26±5.07)%、(42.48±5.77)%、1.11±0.23、(0.32±0.19)mm 2,对照组分别为(49.00±2.72)%、(53.05±3.26)%、1.08±0.10、(0.32±0.13)mm 2。与对照组相比,缺血组和非缺血组深浅层血流密度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浅层FAZ面积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非缺血组DSFR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缺血组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较非缺血组和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缺血组与非缺血组相比,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结论缺血型BRVO较非缺血型BRVO的黄斑区血流缺失更重,且深层较浅层更重;DSFR可作为BRVO血流改变异常新的生物标志物,可反映深浅层血管的相对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深浅血流比 黄斑区血流密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下载PDF
联合手术治疗晶状体轻度混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邢怡桥 陆璐 李敏 《广西医学》 CAS 2015年第11期1546-1549,共4页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与单纯玻璃体切除术对晶状体轻度混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4例(121眼)晶状体轻度混浊的DR患者,其中行单纯玻璃体切除术(单纯组)共48例54眼,行...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与单纯玻璃体切除术对晶状体轻度混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4例(121眼)晶状体轻度混浊的DR患者,其中行单纯玻璃体切除术(单纯组)共48例54眼,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组)共56例67眼。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1)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最小分辨角的对数(log M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log MAR总体均呈下降趋势;(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评分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时视力改善较明显,但单纯组在术后1年左右视力出现了下降趋势,随后又逐渐改善,而联合组则在术后6个月之后一直保持稳定,且逐渐改善;(3)术后3年内单纯组、联合组分别有43眼(79.6%)、7眼(10.4%)发展为白内障,联合组术后白内障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组(P<0.05);(4)两组患者手术后DR进展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晶状体轻度混浊的DR患者,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晶状体混浊 轻度 玻璃体切除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人工晶体植入术
下载PDF
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邢怡桥 但汉东 +2 位作者 李拓 宋秀胜 李家璋 《临床眼科杂志》 2014年第2期106-108,共3页
目的评价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ILMP)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11月在我科因IMH行视网膜ILMP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均行标准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ILMP和C3F8气体填充治疗,术... 目的评价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ILMP)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11月在我科因IMH行视网膜ILMP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均行标准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ILMP和C3F8气体填充治疗,术后随访1年,复查内容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进行数据分析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BCVA:21只眼提高,占84.0%,3只眼不变,占12.5%,1只眼下降,占4%;OCT:23只眼黄斑裂孔闭合,占92.0%,2只眼裂孔未闭合,占8%;mfERG:1环和2环的P1波反应密度显著高于术前(P<0.05),但低于正常值,3环、4环和5环的P1波反应密度与术前无变化(P>0.05)。结论 ILMP治疗IMH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
下载PDF
全视网膜光凝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泪液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邢怡桥 杨琳 +4 位作者 李拓 宋秀胜 李家璋 但汉东 李印 《临床眼科杂志》 2017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探讨全视网膜光凝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泪液分泌的影响。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在我院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的DR患者35例,分别测量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8周、3个月泪液分泌实验及泪膜破裂时间,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 目的探讨全视网膜光凝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泪液分泌的影响。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在我院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的DR患者35例,分别测量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8周、3个月泪液分泌实验及泪膜破裂时间,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R患者行532 nm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术后1~3个月泪液分泌实验及泪膜破裂时间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对DR患者泪液分泌量及泪膜稳定性有显著影响,治疗前应充分考虑患者泪液分泌功能,尤其对于伴有干眼的DR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视网膜光凝 泪液分泌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眼轴增长对眼前节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邢怡桥 张丹丹 李拓 《临床眼科杂志》 2016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眼轴增长对前节形态改变的影响。方法收集双眼眼轴长度相差1 mm及以上的单纯近视患者89例,进行双眼间的对照研究,眼轴较短眼作为对照组,记为A组,眼轴较长眼作为实验组,记为B组。用IOL-Master测量每只眼的前节参数,包括眼轴长度(... 目的探讨眼轴增长对前节形态改变的影响。方法收集双眼眼轴长度相差1 mm及以上的单纯近视患者89例,进行双眼间的对照研究,眼轴较短眼作为对照组,记为A组,眼轴较长眼作为实验组,记为B组。用IOL-Master测量每只眼的前节参数,包括眼轴长度(AL)、前方深度(ACD)、角膜曲率(K1,K2)、角膜散光度数(D)及角膜横径(WTW)。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两组间ACD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CD A组为(3.46±0.26)mm,B组为(3.54±0.24)mm,t=-12.896,P=0.000;相关分析发现眼轴差值与的差值成正相关,r=0.859,P<0.05,相关方程为Y=0.027X-0.004。而平均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和角膜横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平均曲率A组为43.38±1.12,B组为43.42±1.08,t=-1.154,P>0.0 5;角膜散光A组为1.51±0.75,B组为1.55±0.76,t=-1.095,P>0.05,角膜横径A组为(11.93±0.45)mm,B组为(11.95±0.48)mm,t=-0.754,P>0.05。结论眼轴增长伴随着ACD的加深,而平均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和角膜横径的改变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轴 前房深度 角膜曲率 角膜散光 角膜横径
下载PDF
间接检眼镜激光在玻璃体切割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邢怡桥 吴建华 +4 位作者 艾明 杨安怀 杨燕宁 项奕 甘晓萍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25-227,共3页
目的 探讨间接检眼镜激光在玻璃体切割术中应用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 76例 78只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 ,术中应用间接检眼镜激光对视网膜进行光凝 ,光凝的范围是中周部以前的视网膜 ,重点是视网膜裂孔缘周围的视网膜、视网膜新生血管膜... 目的 探讨间接检眼镜激光在玻璃体切割术中应用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 76例 78只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 ,术中应用间接检眼镜激光对视网膜进行光凝 ,光凝的范围是中周部以前的视网膜 ,重点是视网膜裂孔缘周围的视网膜、视网膜新生血管膜及视网膜无灌注区。曝光时间 10 0ms,输出功率为 2 40~ 6 5 0mW ,在裂孔缘视网膜及新生血管膜上形成Ⅲ级光斑 ,视网膜无灌注区形成Ⅰ~Ⅱ级光斑。结果 未脱离的视网膜及脱离的视网膜在重水或硅油充填复位的条件下顺利地进行了间接检眼镜激光光凝。术后 2周内对其中的 19例 2 2只眼行眼底荧光造影 (FFA)检查 ,13例需补充光凝。术后 1月复查 ,光斑色素增生 ,视网膜裂孔封闭好 ,术后 3个月复查FFA ,2 1只眼视网膜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消失。结论 间接检眼镜激光在玻璃体切割术中的应用几乎能达到眼内激光相同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 间接检眼镜激光
下载PDF
全视网膜镜在玻璃体切除术摘取眼后节异物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邢怡桥 李印 +1 位作者 李拓 李红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146-147,共2页
目的:评价在全视网膜镜辅助下行玻璃体切除术摘取眼后节异物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0-01采用玻璃体切除术的28例30眼眼后节异物患者,全视网膜镜辅助直视下取出异物,视网膜脱离或裂孔者行重水置换,眼内光凝、巩膜外冷凝、硅... 目的:评价在全视网膜镜辅助下行玻璃体切除术摘取眼后节异物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0-01采用玻璃体切除术的28例30眼眼后节异物患者,全视网膜镜辅助直视下取出异物,视网膜脱离或裂孔者行重水置换,眼内光凝、巩膜外冷凝、硅油或C3F8填充处理,眼内炎者术毕球内注入万古霉素。结果:患者30眼一次全部取出异物,成功率100%(不包括眶内异物)。术后视力提高22眼(73%),不变5眼(17%),下降3眼(10%)。术后视力>0.02或数指/1m者18眼(即脱盲率60%)。术中发现视网膜脱离11眼,一次复位9眼(一次复位率82%)。结论:在全视网膜镜辅助下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摘取眼后节异物的有效方法,能提供宽广清晰的视野,提高患者的视力改善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视网膜镜 玻璃体切除 眼后节异物
下载PDF
r-tPA对脱离视网膜毒性作用的实验研究
20
作者 邢怡桥 项奕 +7 位作者 Hesse L 艾明 喻长泰 蔡明高 易莲芳 万金方 余运娴 甘晓萍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1年第4期340-343,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不同溶剂的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r tPA) ,对于不同脱离时间的视网膜毒性作用。方法 :采用经外路显微手术方法 ,将Healon注入脉络膜视网膜下腔 ,制作出 30只脉络膜视网膜脱离兔眼模型 ;将不同...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不同溶剂的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r tPA) ,对于不同脱离时间的视网膜毒性作用。方法 :采用经外路显微手术方法 ,将Healon注入脉络膜视网膜下腔 ,制作出 30只脉络膜视网膜脱离兔眼模型 ;将不同剂量、不同溶剂的r tPA注入不同网脱天数的玻璃体腔内 ;用ERG、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方法测定实验效应 ;用正交设计方法分析实验结果。结果 :脱离的视网膜对r tPA的毒性耐量明显降低 ,且脱离的时间越长 ,视网膜对r tPA耐量越低 (P <0 .0 1) ;不同的溶剂亦对这种耐受性有较明显的影响 (P <0 .0 5 )。结论 :脱离状态的视网膜对r tPA的毒性耐量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物 毒性 视网膜脱离 药物作用 R-TP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