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肝肿大为特征的肝淀粉样变性1例 被引量:3
1
作者 邱新运 于成功 +1 位作者 钱铖 张晓琦 《胃肠病学》 2011年第2期127-128,共2页
病例:患者女,55岁,因"上腹胀痛5个月,加重1个月"于2010年8月12日收治入院.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持续性上腹胀痛伴纳差,1个月前症状加重,伴乏力、厌油、食欲减退.至我院门诊检查示总胆红素26.4μmol/L,直接胆红素10.4 μmol/L,... 病例:患者女,55岁,因"上腹胀痛5个月,加重1个月"于2010年8月12日收治入院.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持续性上腹胀痛伴纳差,1个月前症状加重,伴乏力、厌油、食欲减退.至我院门诊检查示总胆红素26.4μmol/L,直接胆红素10.4 μmol/L,GGT 425.54 U/L,ALP 624.7 U/L.肝炎病毒血清学、血清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均阴性.腹部彩超示肝体积明显肿大,脾脏轻度肿大.患者曾有血吸虫疫区生活史,否认传染病史、系统性疾病史、食物和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体温36.9 ℃,脉搏93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47/78 mm Hg(1mm Hg=0.133 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病 淀粉样变性 肝肿大
下载PDF
Treg/Th17细胞分化失衡与炎症性肠病 被引量:4
2
作者 邱新运 于成功 《胃肠病学》 2011年第8期499-502,共4页
炎症性肠病(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初始CD4^+T细胞分化异常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初始CD4^+T细胞可分化为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Th17细胞,Treg/Th17细胞间的失衡将导致包括IBD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初... 炎症性肠病(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初始CD4^+T细胞分化异常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初始CD4^+T细胞可分化为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Th17细胞,Treg/Th17细胞间的失衡将导致包括IBD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初始CD4^+T细胞周围的细胞因子和芳香烃受体对维持该平衡起重要作用。本文就Treg细胞和Th17细胞及其与IBD的关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T淋巴细胞 辅助诱导 炎症性肠病 细胞因子类
下载PDF
肠道微生态重建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邱新运 刘玉兰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378-380,共3页
尽管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肠道中定植的大量微生物在肠道疾病发生中有着重要作用已是共识。既往的研究大多只关注细菌导致肠道炎症,而忽略了肠道中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其他微生... 尽管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肠道中定植的大量微生物在肠道疾病发生中有着重要作用已是共识。既往的研究大多只关注细菌导致肠道炎症,而忽略了肠道中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其他微生物对IBD的影响;并且饮食因素在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和IBD症状上的重要作用也被很多研究者所忽略。近年来,"粪菌移植"作为一种整体的改善患者肠道微生态环境的方法也在IBD治疗过程中有良好的疗效。因此,本文就肠道微生态重建在IBD治疗中的意义作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 炎症性肠病 肠道微生态 粪菌移植
下载PDF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IL-10、IL-12分泌以及CD25^+ Foxp3^+ Treg细胞分化的影响
4
作者 邱新运 洪娜 +2 位作者 张明明 杨晓彤 于成功 《胃肠病学》 2012年第5期283-287,共5页
背景: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FP)是人体肠道中常见的共生厌氧菌,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密切。目的:研究FP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白细胞介素(IL)-10、IL-12分泌以及CD25+ Foxp3+ Treg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将FP、长双歧杆菌、大... 背景: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FP)是人体肠道中常见的共生厌氧菌,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密切。目的:研究FP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白细胞介素(IL)-10、IL-12分泌以及CD25+ Foxp3+ Treg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将FP、长双歧杆菌、大肠杆菌、不同浓度的FP上清或不同细菌培养基分别与人PBMCs体外共培养后,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和IL-12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CD25+ Foxp3+ Treg细胞比例。结果:与培养基相比,FP、长双歧杆菌均可刺激PBMCs分泌大量IL-10和IL-12,IL-10/IL-12比值明显增高,CD25+ Foxp3+ Treg细胞分化明显增加,且FP的效果优于长双歧杆菌。FP上清对IL-10/IL-12比值的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稀释10倍的FP上清组IL-10/IL-12比值升高最为明显,且CD25+ Foxp3+ Treg细胞分化能力亦最为显著。结论:FP及其上清均具有抗炎作用和促进外周血CD25+ Foxp3+ Treg细胞分化的能力,提示FP是一种潜在的益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 外周血单核细胞 细胞因子类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有益菌种
下载PDF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Foxp3^+Treg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杨晓彤 张明明 +2 位作者 洪娜 邱新运 于成功 《胃肠病学》 2012年第3期141-145,共5页
背景:Fxop3+Treg细胞是一种免疫调节细胞,在免疫调节和维持机体免疫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目的:研究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FP)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外周血和脾脏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影响,从而初步探讨F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 背景:Fxop3+Treg细胞是一种免疫调节细胞,在免疫调节和维持机体免疫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目的:研究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FP)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外周血和脾脏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影响,从而初步探讨F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制备实验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结肠炎组、FP组、FP上清液组、培养基组和双歧杆菌组。观察大鼠结肠大体形态损伤、组织学变化,以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和脾脏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以ELISA法检测血浆IL-10、IL-12和TGF-β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结肠炎组结肠大体形态损伤明显,病理学评分显著增高(P<0.01);外周血和脾脏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血浆IL-10和TGF-β含量显著降低(P<0.05),IL-12含量显著升高(P<0.01),IL-10/IL-12比值显著降低(P<0.01)。经FP、FP上清液和双歧杆菌治疗后,除血浆IL-10含量无明显差异外,其余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FP及其上清液对TNB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大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提高外周血和脾脏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ecalibacteriumprausnitzii 结肠炎 溃疡性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细胞因子类
下载PDF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产物对大鼠脾细胞促炎因子IL-17分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明明 杨晓彤 +2 位作者 邱新运 洪娜 于成功 《胃肠病学》 2012年第7期389-393,共5页
背景: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F.prausnitzii)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道内减少,与IBD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目的:研究F.prausnitzii及其产物体外对大鼠脾细胞分泌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的抑制作用和机制。方法:以IL-6、转化生... 背景: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F.prausnitzii)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道内减少,与IBD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目的:研究F.prausnitzii及其产物体外对大鼠脾细胞分泌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的抑制作用和机制。方法:以IL-6、转化生长因子(TGF)-β或骨髓来源树突细胞(BMDC)分别刺激大鼠脾细胞。将脾细胞分为阳性对照组、F prausnitzii上清液组、F.prausnitzii组、长双歧杆菌组、丁酸钠组,以未进行任何干预的脾细胞作为阴性对照。以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10、IL-12、IL-17、IL-23含量。结果:以细胞因子或BMDC刺激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脾细胞IL-17含量均明显升高[(309.24±21.30)pg/mL对(182.20±89.12)pg/mL;(20.54±2.12)pg/mL对(17.36±0.38)pg/mL](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F.prausnitzii上清液可明显抑制细胞因子或BMDC诱导的脾细胞IL-17含量[(58.11±19.20)pg/mL对(309.24±21.30)pg/mL;(17.25±0.42)pg/mL对(20.54±2.12)pg/mL](P<0.05)。结论:F.prausnitzii可通过其产物调节免疫反应,可能与抑制Th17细胞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 细胞因子类 丁酸盐类
下载PDF
长双歧杆菌对克罗恩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IL-10、IL-12、TGF-β分泌以及CD25^+Foxp3^+Treg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邱新运 赵小静 +1 位作者 毛夏琼 张红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56-1162,共7页
目的:比较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丰度,研究长双歧杆菌对C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CD25^+Foxp3^+Treg细胞分化以及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IL-12和转化... 目的:比较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丰度,研究长双歧杆菌对C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CD25^+Foxp3^+Treg细胞分化以及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IL-12和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分泌的影响。方法:收集19例活动期CD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人群的粪便,对16S rRNA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将长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上清、长双歧杆菌培养基或PBS分别与CD患者PBMC体外共培养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IL-12和TGF-β浓度。结果:CD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群有显著差别。门水平上,CD患者组变形菌门含量显著增加,而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含量显著减少;属水平上,CD患者组大肠杆菌-志贺氏菌、链球菌及韦荣氏球菌属含量显著增加,而柔嫩梭菌属、Gemmiger、双歧杆菌、瘤胃球菌、罗斯氏菌和Fusicatenibacter等菌属的含量显著降低。与培养基和PBS组相比,长双歧杆菌及其上清液均可刺激CD患者PBMC分泌大量抗炎因子IL-10和TGF-β,而对促炎因子IL-12并没有显著的刺激作用。长双歧杆菌及其上清液组IL-10/IL-12比值及CD25^+Foxp3^+Treg细胞分化比例较培养基组和PBS组明显增高,其中长双歧杆菌上清液组增高最为明显。结论:长双歧杆菌及其上清液均显示出抗炎作用,并且能够诱导外周血中CD25^+Foxp3^+Treg的分化。长双歧杆菌的代谢产物可能在未来炎症性肠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长双歧杆菌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细胞因子 调节T细胞
原文传递
幽门螺杆菌感染强化治疗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吴芳园 邱新运 +2 位作者 袁琳 叶峰 焦健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37-739,747,共4页
目的:探讨强化治疗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本院门诊就诊的Hp感染患者26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0例。对照组采用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具体为:... 目的:探讨强化治疗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本院门诊就诊的Hp感染患者26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0例。对照组采用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具体为:阿莫西林1000 mg+克拉霉素500 mg+雷贝拉唑20 mg+胶体果胶铋200 mg,2次/d,共14 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行强化治疗14 d,具体为:荆花胃康胶丸160 mg(3次/d)+养胃颗粒5 g(3次/d)+艾普拉唑5 mg(2次/d),总疗程28 d。在疗程结束后至少间隔4周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Hp根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根据自愿原则对其中215例进行Hp抗体分型检测,Cag A抗体和/或Vac A抗体阳性为Ⅰ型菌株(毒力菌株),共153例;Cag A抗体和Vac A抗体均阴性为Ⅱ型菌株(低毒菌株),共62例。比较不同致病力菌株的根除率差异。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81.54%和87.69%,两组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23%和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毒力组和低毒力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85.62%和83.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含铋剂四联疗法基础上增加强化治疗对Hp根除率提高不显著,但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不同致病力Hp菌株的根除率相当,Hp抗体分型检测对于临床抗菌治疗用药无明显指导意义,不推荐作为Hp感染诊疗的常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抗体分型 含铋剂四联疗法 强化治疗
原文传递
溃疡性结肠炎并发坏疽性脓皮病
9
作者 李璐蓉 倪金良 +3 位作者 李学良 邱新运 苏忠兰 张国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43-745,共3页
报告1例溃疡性结肠炎并发坏疽性脓皮病。患者女,41岁。间断黏液脓血便13年,加重伴皮肤溃疡20 d。皮肤科检查:颈部右侧、右前胸壁、右腰部大片红色斑丘疹,中间有溃疡形成,见大量脓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全层纤维母细胞增生,胶原间见... 报告1例溃疡性结肠炎并发坏疽性脓皮病。患者女,41岁。间断黏液脓血便13年,加重伴皮肤溃疡20 d。皮肤科检查:颈部右侧、右前胸壁、右腰部大片红色斑丘疹,中间有溃疡形成,见大量脓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全层纤维母细胞增生,胶原间见较多上皮样细胞及白细胞,并可见多核巨细胞,局部见微脓肿,血管周围见白细胞浸润。诊断:坏疽性脓皮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疽性脓皮病 溃疡性结肠炎
原文传递
粪菌移植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邱新运 刘玉兰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13-915,共3页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旧称粪便移植,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菌群分布异常的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其健康的菌群分布结构,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恢复的一种治疗方式[1].FMT并非新生事物,而是在中国有...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旧称粪便移植,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菌群分布异常的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其健康的菌群分布结构,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恢复的一种治疗方式[1].FMT并非新生事物,而是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治疗方式.早在公元300-400年间,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就有“野葛芋毒、山中毒菌欲死者:并饮粪汁一升,即活”的记录,这也是目前已知的用粪便治疗人类疾病的最早记录[2].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20余种可以用粪便治疗的疾病(如腹泻、发热、疼痛、呕吐、便秘等)2,将粪便的应用进一步推广.然而到了近现代,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卫生意识的不断提高,粪便治疗疾病并不能被大众所接受.直至1958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的外科医生Eiseman等[3]报道了4例用粪水治疗严重伪膜性肠炎(可能与艰难梭菌感染有关)的神奇疗效后,FMT再一次引起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现将FMT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方式 疾病恢复 移植 应用 《肘后备急方》 菌群分布 《本草纲目》 艰难梭菌感染
原文传递
真菌与炎症性肠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邱新运 刘玉兰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0-282,共3页
IBD临床常见,目前认为该病的发生是遗传、环境、免疫和肠道内微生物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在IBD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肠道微生态的组成不仅包括细菌,还包括真菌、古生菌、病毒等。由于细... IBD临床常见,目前认为该病的发生是遗传、环境、免疫和肠道内微生物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在IBD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肠道微生态的组成不仅包括细菌,还包括真菌、古生菌、病毒等。由于细菌在肠道微生物中的数量异常庞大,既往的研究多认为细菌在肠道炎性反应的发生中起着主要、乃至唯一的作用。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哺乳动物肠道中真菌不仅与细菌共存,而且也与肠道炎性反应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现就IBD发病过程中真菌的分布及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真菌 肠道内微生物 微生态环境 炎性反应 肠道微生态 肠道微生物 IBD
原文传递
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黏膜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和表达pks基因的大肠埃希菌的分布 被引量:5
12
作者 解玲玲 武娜 +4 位作者 朱元民 邱新运 陈国栋 张黎明 刘玉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54-959,共6页
目的通过比较结直肠腺瘤患者腺瘤组织、腺瘤旁正常结肠黏膜组织和健康人结肠黏膜组织的总菌、脆弱拟杆菌(BF)、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ETBF)、表达聚酮合酶(pks)基因的大肠埃希菌(E.coli)(pks+E.coli)等的差异,了解各细菌在... 目的通过比较结直肠腺瘤患者腺瘤组织、腺瘤旁正常结肠黏膜组织和健康人结肠黏膜组织的总菌、脆弱拟杆菌(BF)、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ETBF)、表达聚酮合酶(pks)基因的大肠埃希菌(E.coli)(pks+E.coli)等的差异,了解各细菌在结直肠腺瘤组织、瘤旁组织及正常黏膜组织中分布的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经结肠镜检查和病理学诊断确诊为结直肠腺瘤的患者36例,提取36例结肠腺瘤患者的腺瘤组织、腺瘤旁正常结肠黏膜组织和18名健康对照人群的结肠黏膜组织DNA,并对其中总体细菌、BF、ETBF、pks+Ecoli的含量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并分析所测指标与结肠腺瘤发生的联系。结果(1)结肠黏膜中细菌总数在健康人结肠黏膜组织、腺瘤旁正常结肠黏膜组织、腺瘤组织中的含量是依次递减的,中位数分别为:3.18×10^8、1.57×10^8、7.91×10^8拷贝/g组织,3组间及两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BF在这3类组织中的含量是依次递减的,中位数分别为:6.03×10^5、4.28×10^4、5.48×10^3拷贝/g组织,3组间及两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ETBF分泌的脆弱拟杆菌毒素在这3类组织中的含量是依次递增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73±0.30、6.15±1.52、8.54±1.80,其在腺瘤组织中的表达与健康人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而其余两两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pks+E.colipks基因5’端的标记基因clbB在这3类组织中的含量是依次递增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6±0.08、2.79±0.19、2.96±0.28,腺瘤组织、腺瘤旁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结肠黏膜组织(均P〈0.001),腺瘤组织与腺瘤旁正常结肠黏膜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腺瘤患者结肠黏膜中细菌总数明显少于健康人群,但ETBF和pks+E.coli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结肠黏膜组织细菌总量及ETBF和pks+E.coli的含量可能与结直肠腺瘤的发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拟杆菌 脆弱 大肠杆菌 脆弱拟杆菌毒素 聚酮合酶
原文传递
普拉梭菌对实验性大鼠结肠炎防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洪娜 邱新运 +2 位作者 张明明 杨晓彤 于成功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59-465,共7页
目的观察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Fp)对2,4,6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的治疗效果,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Sprague-Dawley大鼠均分为健康对照组、结肠炎模型对照组、Fp预防治疗组、F户上清液预防治疗... 目的观察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Fp)对2,4,6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的治疗效果,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Sprague-Dawley大鼠均分为健康对照组、结肠炎模型对照组、Fp预防治疗组、F户上清液预防治疗组、Fp治疗组和Fp上清液治疗组。评估各组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D、结肠组织学损伤、粪便短链脂肪酸丁酸的含量,检测外周血、脾内叉头状螺旋转录调节因子3(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及血清促炎因子IL-17、IL-6的水平。所有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结肠炎模型对照组比较,Fp预防治疗组、Fp上清液预防治疗组、F声治疗组和F户上清液治疗组的DAI评分显著降低,结肠组织学表现明显改善,且Fp预防治疗组优于F声治疗组,F声上清液预防治疗组优于F声上清液治疗组。丁酸浓度在F声预防治疗组为(3091.08士485.50)×10^-6mol/L,F声上清液预防治疗组为(1714.64±351.25)×10^-6mol/L,Fp治疗组为(2064.75±295.04)×10^-6mol/L,F声上清液治疗组为(1089.13±321.23)×10^-6mol/L,Fp预防治疗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796,P〈0.01)。Fp上清液预防治疗组外周血Foxp3+Treg水平最高;F户预防治疗组、F户上清液预防治疗组脾细胞Foxp3+Treg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F户预防治疗组、Fp上清液预防治疗组、Fp治疗组和F户上清液治疗组大鼠血清IL-17、IL-6浓度较结肠炎模型对照组均明显降低。结论F声对炎症性肠病模型大鼠的肠道炎性反应修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分泌丁酸盐,上调外周血和脾内的Foxp3+Treg水平,抑制促炎因子IL-17、IL-6分泌,重建Treg/Thl7平衡来减轻局部肠道的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杆菌属 结肠炎 丁酸盐类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Foxp3蛋白质 大鼠 白细胞 介素17 白细胞介素6
原文传递
共生菌普拉梭菌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明明 杨晓彤 +2 位作者 邱新运 洪娜 于成功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49-554,共6页
目的研究普拉梭菌(F户)及其产物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结肠炎模型组、Fp上清液组、F声活菌组、双歧杆菌组,后4组用TNBS灌肠造模并于造模前5d和造模... 目的研究普拉梭菌(F户)及其产物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结肠炎模型组、Fp上清液组、F声活菌组、双歧杆菌组,后4组用TNBS灌肠造模并于造模前5d和造模后ld分别用PBS、F户上清液、Fp活菌、双歧杆菌活菌灌胃。造模48h后,处死大鼠,取结肠行病理学检查;用气相色谱法检测结肠粪便短链脂肪酸(SCFA)含量;ELISA法检测血浆IL-10、IL-12、IL-17和IL-23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肠黏膜IL-17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大鼠相比,结肠炎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组织学评分增加[(193.57±14)g比(170.25±19.18)g,(1.00±0.99)分比(3.34±0.38)分,t值分别-2.83和7.55,P值均〈0.053。各治疗组中F户上清液组效果最为明显,体质量和组织学评分显著优于结肠炎模型组[(187.00±14.67)g,(2.50±0.44)分,t值分别-2.1和2.9,P值均〈O.053。与健康对照组相EB,结肠炎模型组大鼠血浆和结肠组织中的IL,17表达水平均上调[(16.61士2.45)pg/ml比(20.47±1.45)pg/ml,(O.83±0.98)分比(5.14±0.90)分,t=2.88、7.84,P值均〈0.05)]。与结肠炎模型组相比,Fp上清液组的血浆和结肠组织IL-17表达则明显下调[分别为(17.54±1.51)pg/ml和(2.86±0.69)分,t=2.1和2.9,P值均〈0.053。结论Fp菌可以调节免疫反应,抑制大鼠结肠黏膜炎性反应,其作用可能和抑制IL-17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 结肠炎 微生物学 三硝基苯磺酸 白细胞介素17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