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对形成MEC阳极膜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邵琼丽 李建昌 +1 位作者 邓盛娇 孙和临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986-1992,共7页
为探究温度对MEC(Microbial electrolytic cell)阳极膜形成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单池MEC产氢装置,在外加电解电压1. 0V,p H=7的厌氧环境下,利用厌氧活性污泥为接种物,以乙酸钠为底物,分别在温度为15℃,25℃,35℃,45℃,55℃的条件下进行MEC... 为探究温度对MEC(Microbial electrolytic cell)阳极膜形成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单池MEC产氢装置,在外加电解电压1. 0V,p H=7的厌氧环境下,利用厌氧活性污泥为接种物,以乙酸钠为底物,分别在温度为15℃,25℃,35℃,45℃,55℃的条件下进行MEC阳极膜的培养及阳极膜的产氢能力验证实验。培养过程中,通过测定电解电流,p H值,氢气含量,电化学活性、膜生物量等指标的变化,以分析温度对MEC阳极膜形成的影响;验证实验中则通过测定氢气含量说明各温度条件下培养的膜的产氢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从15℃逐渐升至55℃的过程中,各实验组产生的最大电流先逐渐增大,而后又逐渐减小,最大电流分别为13. 5mA、17. 9mA、22. 5mA、1. 1mA、0. 5mA,相比之下,高温较低温更不利于电活性微生物的生长富集,而中温(25~35℃)最利于其生长繁殖。其中,在35℃时呈现出较大的电流值,最大电流值为22. 5mA,在35℃时氢气含量也最高,高达24. 49%,所以35℃是MEC阳极膜形成的最佳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 阳极膜 温度 培养 产氢
下载PDF
芭蕉叶沼气发酵潜力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邵琼丽 李建昌 张无敌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233-236,共4页
沼气发酵是一项具有潜力的开发新能源的技术,在化石能源需缺的今天,研究沼气发酵技术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探究芭蕉叶厌氧消化产沼气的潜力,让废弃芭蕉叶得到充分的利用,响应国家的号召,推进乡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寻找一种新型沼气发酵原... 沼气发酵是一项具有潜力的开发新能源的技术,在化石能源需缺的今天,研究沼气发酵技术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探究芭蕉叶厌氧消化产沼气的潜力,让废弃芭蕉叶得到充分的利用,响应国家的号召,推进乡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寻找一种新型沼气发酵原料.特以芭蕉叶为原料,采用批量发酵工艺,在30℃恒温条件下进行芭蕉叶沼气发酵实验,发酵周期为32 d.结果表明芭蕉叶的产气潜力为428 mL/g·TS和563 mL/g·VS,是一种较好的纤维素类沼气发酵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芭蕉叶 沼气发酵 产气潜力
下载PDF
初始pH值对MEC阳极膜的产氢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许坤德 李建昌 +2 位作者 邵琼丽 龙宪钢 刘海波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224-2230,共7页
实验采用单池微生物电解池(MEC)研究不同初始pH值(5,7,9)下形成的MEC阳极膜的产氢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阳极膜形成过程中,各实验组的电流值和氢含量表现出正相关关系。pH值为7左右时的实验组有最佳的氢气产率(1.52 mol H... 实验采用单池微生物电解池(MEC)研究不同初始pH值(5,7,9)下形成的MEC阳极膜的产氢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阳极膜形成过程中,各实验组的电流值和氢含量表现出正相关关系。pH值为7左右时的实验组有最佳的氢气产率(1.52 mol H2·mol^-1-G)和最大的氧化峰值电流(35.41mA),产氢效能高的反应器中电活性微生物优势较大。16SrDNA测序结果显示不同pH下形成的阳极膜的OTUs数分别为781、1156和953,pH为5和9下形成的阳极膜微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量较低。此外,MEC阳极膜上的占主导地位的产电菌均以Clostridium和Geobacter为主,但pH值为7左右时形成的阳极膜微生多样性、优势菌及生物量都最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解池 PH 微生物群落 阳极膜 制氢
下载PDF
温度对MEC阳极膜形成及胞外聚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孙和临 邵琼丽 +3 位作者 李建昌 郑金柱 许坤德 龙宪钢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809-3815,共7页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活性和优势菌种以及反应器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实验采用单池微生物电解池(MECs),以厌氧活性污泥为接种物,葡萄糖为碳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运行微生物电解池阳极生物膜。实验结果表明:在25℃、30℃、35℃和45℃的培...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活性和优势菌种以及反应器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实验采用单池微生物电解池(MECs),以厌氧活性污泥为接种物,葡萄糖为碳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运行微生物电解池阳极生物膜。实验结果表明:在25℃、30℃、35℃和45℃的培养温度下最大电流密度分别达到2.04A/m^2、7.75A/m^2、12.27A/m^2和2.5A/m^2。阳极生物膜电化学活性和氢气产率变化趋势与MECs电流密度相类似,均表现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升高温度有利于阳极膜电化学活性与阳极膜氢气产率。进一步分析阳极膜生物量与胞外聚合物(EPS)成分结果表明:一定温度范围内升高温度有利于阳极膜生物量的提高,大量的阳极附着细菌可以产生更高的电流密度与EPS含量,阳极膜EPS中蛋白质成分明显高于多糖,并且蛋白质含量随产电密度增高而增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证实了生物膜EPS中存在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解池 阳极生物膜 温度 制氢 胞外聚合物
下载PDF
底物浓度对微生物电解池阳极膜形成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孙和临 李建昌 +1 位作者 邵琼丽 郑金柱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7-32,共6页
通过改变乙酸底物浓度(10、15、20、25 g/L)在35℃培养温度下运行单室微生物电解池(MEC),研究底物浓度对形成阳极生物膜影响。分析了不同条件下MEC阳极产电效果、氢气产率以及进一步的膜生物量。结果表明,在阳极膜形成过程中,随着底物... 通过改变乙酸底物浓度(10、15、20、25 g/L)在35℃培养温度下运行单室微生物电解池(MEC),研究底物浓度对形成阳极生物膜影响。分析了不同条件下MEC阳极产电效果、氢气产率以及进一步的膜生物量。结果表明,在阳极膜形成过程中,随着底物浓度增加,电流先增高随后有所下降;产氢特性试验中,底物浓度在15~25 g/L范围内形成MEC阳极膜都具有产氢能力,但随浓度升高,氢气产率下降;循环伏安法测试阳极膜电化学活性得出产电效果与循环伏安图中氧化峰值电流呈正相关;对比膜生物量测定,产电和产氢效果最好的15 g/L实验组阳极膜微生物含量达4.04×10~6/mL,并且阳极膜磷含量与循环伏安氧化峰值电流正相关性。综上,底物浓度在15~20 g/L范围内有利于快速高效形成具有产氢能力的MEC阳极膜,为MEC阳极膜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物浓度 MEC阳极膜 电活性微生物 产氢
原文传递
电化学参数影响下微生物电解池阳极膜上电活性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思霞 邵琼丽 +2 位作者 许坤德 龙宪钢 李建昌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49-557,共9页
近些年来,微生物电解池(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MEC)在产氢方面的应用深受关注。但是,作为MEC的生物催化剂,电活性微生物的群落与功能尚未阐述清楚。因此,本实验通过电化学测量和16S rRNA测序等技术,检测了不同电化学参数下MEC产... 近些年来,微生物电解池(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MEC)在产氢方面的应用深受关注。但是,作为MEC的生物催化剂,电活性微生物的群落与功能尚未阐述清楚。因此,本实验通过电化学测量和16S rRNA测序等技术,检测了不同电化学参数下MEC产氢产电的情况,并分析了阳极生物膜上电活性微生物的种群结构。电化学结果显示,在其他参数一致的情况下,单独设置电解电压为1.0 V、电极距离为1.5cm、并联电源数为3个的情况下,其对应的MEC所形成的阳极膜产氢潜力最大,分别是5.35、5.56和5.68 mol/(mol-G)(G,葡萄糖)。微生物种群结构显示,不同电化学参数下阳极膜富集的电活性微生物多样性与种群结构不同,其中,MEC性能较好的实验组中所形成的阳极生物膜上土杆菌属(Geobacter)和梭菌属(Clostridium)的丰度相对较高,但对应的阳极微生物多样性并非最为丰富。综上所述,不同电化学参数对电活性微生物相对丰度的影响,更可能是导致MEC产氢能力不同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解池 电化学参数 阳极膜 微生物种群变化 氢气产量
下载PDF
不同预处理对茶树叶厌氧发酵产气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孙和临 李建昌 邵琼丽 《中国沼气》 2018年第3期53-57,共5页
文章以茶树叶为发酵原料,厌氧活性污泥为接种物,在接种量为25%,配料TS浓度为7%和恒温35℃下,研究了纤维素酶预处理、高温蒸煮处理与Na OH预处理3种预处理方法对茶树叶厌氧发酵产气性能的影响。试验数据经过改Modified Gompertz模型处理... 文章以茶树叶为发酵原料,厌氧活性污泥为接种物,在接种量为25%,配料TS浓度为7%和恒温35℃下,研究了纤维素酶预处理、高温蒸煮处理与Na OH预处理3种预处理方法对茶树叶厌氧发酵产气性能的影响。试验数据经过改Modified Gompertz模型处理,获得相应的厌氧消化动力学参数(最大累积产气量、最大产气速率和滞留时间),并计算出TS和VS评价指标。分析结果表明:经纤维素酶与Na OH预处理可以不同程度提高产气能力,并缩短发酵启动时间。Modified Gompertz模型拟合不同预处理茶树叶厌氧发酵累积产气量随时间变化具有较好相关性,拟合结果中质量分数4%的Na OH预处理茶树叶产气效果最好,发酵累积产气量2860 m L,最大产气速率127.9m L·d-1,总固体产气率、挥发性固体产气率分别为109.58 m L·g-1,116.73 m L·g-1,优于其他实验组与对照。因此,碱处理可能成为今后茶树叶沼气工程较理想的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处理 茶树叶 MODIFIED Gompertz模型 厌氧发酵
下载PDF
优化排药模式对降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冲配差错率的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婷 范益生 +1 位作者 卢芸 邵琼丽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2021年第6期473-475,共3页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PIVAS)在国内已有近20年的发展,是为临床服务的药学机构。开展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护士冲配静脉用药的职业暴露和操作非专业化的问题,洁净环境也降低了输液冲...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PIVAS)在国内已有近20年的发展,是为临床服务的药学机构。开展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护士冲配静脉用药的职业暴露和操作非专业化的问题,洁净环境也降低了输液冲配时的安全隐患,为输液质量提供了更高保证,也能促进临床医疗质量的提升[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排药模式 药品冲配 差错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