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IP-10融合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及活性鉴定 被引量:4
1
作者 邵紫韫 刘志锋 +4 位作者 彭毅 徐佳 秦清和 邓鹏 姜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98-901,共4页
目的构建人His标记的IP-10(interferon-γ-inducibleprotein10)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并在原核细胞中表达、纯化,获得有活性的IP-10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寻找新的抗炎途径提供基础。方法从人肺cDNA文库中PCR扩增无信... 目的构建人His标记的IP-10(interferon-γ-inducibleprotein10)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并在原核细胞中表达、纯化,获得有活性的IP-10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寻找新的抗炎途径提供基础。方法从人肺cDNA文库中PCR扩增无信号肽的IP-10基因编码序列,构建重组载体pET-14b/IP-10;重组质粒经酶切、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IPTG)诱导后,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柱纯化融合蛋白,以THP-1细胞进行微室跨膜迁移(transwell)实验鉴定融合蛋白活性。结果酶切、测序鉴定重组载体pET-14b/IP-10构建正确,并纯化得到高纯度的IP-10融合蛋白。而且该蛋白具有诱导单核细胞THP-1跨膜迁移活性。结论成功构建了人IP-10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并纯化得到具有活性的IP-10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IP-10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 融合蛋白质类 细胞运动
下载PDF
人IP-10启动子的克隆和转录活性的检测 被引量:3
2
作者 邵紫韫 刘志锋 +2 位作者 彭毅 邓鹏 姜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7-230,共4页
目的克隆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5′非编码区(NCR)片段,检测克隆的IP-10启动子驱动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在LPS激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的转录活性。方法提取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组DNA,以其为模板,利用巢式PCR扩增人IP-10启动子... 目的克隆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5′非编码区(NCR)片段,检测克隆的IP-10启动子驱动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在LPS激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的转录活性。方法提取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组DNA,以其为模板,利用巢式PCR扩增人IP-10启动子片段,测序正确后克隆入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GL3;将重组质粒pGL3/IP-10P导入HUVEC细胞,检测LPS刺激下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正确克隆出人IP-10启动子(-2028^-1)片段,成功构建了pGL3/IP-10P报告基因表达载体;证实了LPS可诱导HUVEC细胞中IP-10的高表达。结论成功克隆出人的IP-10启动子片段,并利用荧光素报告基因证实了在HUVEC细胞中LPS可诱导IP-10高转录表达,为深入研究LPS诱导IP-10转录表达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诱导蛋白10 脂多糖类 基因 报告
下载PDF
IP-10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病毒制备 被引量:1
3
作者 邵紫韫 刘志锋 +3 位作者 彭毅 徐佳 邓鹏 姜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552-1555,共4页
目的利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法构建带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签的!-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制备重组腺病毒。方法将IP-10编码序列克隆入带有EGFP示踪的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中,形成转移载体pAdTrack-CMV/IP-10... 目的利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法构建带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签的!-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制备重组腺病毒。方法将IP-10编码序列克隆入带有EGFP示踪的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中,形成转移载体pAdTrack-CMV/IP-10,将其在大肠杆菌BJ5183内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同源重组,得到重组腺病毒载体pAd/IP-10;酶切鉴定正确后转染HEK293细胞。收集病毒上清,PCR鉴定正确后,扩增并再次感染HEK293细胞检测病毒感染能力。结果重组质粒经酶切、PCR和测序鉴定正确无误,并在HEK293细胞中包装成有感染活性的病毒颗粒。结论成功地构建了表达IP-10蛋白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制备了重组腺病毒Ad/IP-10,为研究IP-10的蛋白功能提供了一个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腺病毒
下载PDF
人IP-10蛋白原核表达及其活性鉴定 被引量:1
4
作者 邵紫韫 彭毅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30-32,45,共4页
目的构建人His标记的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γ--inducible protein10,IP-10)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并在原核细胞中表达、纯化,获得有活性的IP-10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寻找新的抗炎途径提供基础。方法从人肺c... 目的构建人His标记的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γ--inducible protein10,IP-10)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并在原核细胞中表达、纯化,获得有活性的IP-10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寻找新的抗炎途径提供基础。方法从人肺cDNA文库中PCR扩增无信号肽的IP-10基因编码序列,构建重组载体pET-14b/IP-10;重组质粒经酶切、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经异丙基γ-D-硫代半乳糖(IPTG)诱导后,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柱纯化融合蛋白,以THP-1细胞进行微室跨膜迁移(transwell)实验鉴定融合蛋白活性。结果酶切、测序鉴定重组载体pET-14b/IP-10构建正确,并纯化得到高纯度的IP-10融合蛋白。而且该蛋白具有诱导单核细胞THP-1跨膜迁移活性。结论成功构建了人IP-10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并纯化得到具有活性的IP-10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IP-10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融合蛋白 细胞迁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相关信号通路 被引量:16
5
作者 彭毅 邵紫韫 丁世芳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61-164,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阶段均具有重要地位。作为重要炎症介质的细胞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可由多种活化细胞分泌,同时这些细胞因子又可激活不同类型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关键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阶段均具有重要地位。作为重要炎症介质的细胞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可由多种活化细胞分泌,同时这些细胞因子又可激活不同类型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关键作用。细胞因子通过其相关信号通路实现生物学功能,这些通路包括核因子κB通路、c-Jun氨基端激酶/活化子1通路、Janus激酶/信号转导活化子和转导子通路、Sma和Mad同源物通路和Toll样受体/髓性分化因子88通路。目前人们已经对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细胞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在筛选作为预测临床血管事件风险的可溶性细胞因子和探索靶向于细胞因子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新型治疗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反应 细胞因子 信号转导通路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消退动脉粥样斑块机制探讨 被引量:8
6
作者 彭毅 邵紫韫 丁世芳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07年第5期516-518,共3页
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达到降低胆固醇水平的目的,被认为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同时,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他... 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达到降低胆固醇水平的目的,被认为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同时,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他汀类药物能消退动脉粥样斑块或减慢其进展,但目前这一病理生理过程的详细机制并不清楚。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其机制可能与他汀类药物的调脂、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管炎症反应、稳定斑块等多种因素有关,为深入研究其确切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动脉粥样斑块消退 机制
下载PDF
恩替卡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7
作者 任星峰 陈燕 +3 位作者 彭隽 杨成 邵紫韫 兰天飙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3年第3期110-113,共4页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乙型肝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的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65例,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单一抗病毒组30例,单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联合治疗组35例,恩替卡韦抗病毒...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乙型肝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的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65例,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单一抗病毒组30例,单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联合治疗组35例,恩替卡韦抗病毒联合适量、短期糖皮质激素治疗。2组均给予常规护肝、降酶及保护肾功能治疗。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乙肝病毒DNA、肝功能、肾功能、血尿常规进行测定。结果在抗病毒、护肝方面,治疗12个月后,2组血清乙肝病毒DNA载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下降幅度均无明显差异。但较之单一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治疗3~6个月时乙肝病毒DNA载量下降延迟,治疗12个月后乙肝病毒e抗原/e抗体血清学转换率降低。在降尿蛋白、护肾方面,较之单一治疗组,治疗3~6个月时,联合治疗组24h尿蛋白定量减少及血清白蛋白升高幅度均有明显优势。治疗12个月后,总有效率显著提高。结论较之单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恩替卡韦联合适量、短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显著降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的尿蛋白,升高血清白蛋白,提高总有效率,且对恩替卡韦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效果及由此产生的护肝作用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治疗 抗原
下载PDF
星形神经胶质细胞对PC12神经元突起生长发育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莫永炎 邵紫韫 +2 位作者 陈瑗 周玫 张宝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3期2570-2571,F003,共3页
背景:星形细胞对神经元有提供营养、支持及调节突触活性作用,但它对神经元发育的影响还尚不清楚。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SpragueDawley大鼠大脑皮质星形细胞对PC12神经元突起生长发育的作用。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方法:以培... 背景:星形细胞对神经元有提供营养、支持及调节突触活性作用,但它对神经元发育的影响还尚不清楚。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SpragueDawley大鼠大脑皮质星形细胞对PC12神经元突起生长发育的作用。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方法:以培养的星形细胞与PC12神经元按不同细胞数目比例(50∶1~1∶1)共同培养,并用其制备的条件培养液培养PC12细胞。主要观察指标:用快速灵敏的MTT比色法测定PC12神经元的细胞活力,用光学相差显微镜观察PC12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①星形细胞条件培养液可增强PC12细胞活力(MTT测定的A值由0.255±0.012提高到0.510±0.036,P<0.001),却不能促使PC12神经元突起的生出。②当将星形细胞与PC12细胞按30∶1~1∶1的比例共同培养时,既可提高PC12细胞折光性和光晕又可促使其突起的生长;但按50∶1~40∶1的比例共同培养时,只观察到提高PC12细胞折光性和光晕,而无促使其突起生长发育的作用。结论:PC12神经元细胞活力的提高与星形细胞分泌到条件培养液中的可溶性因子有关,而PC12神经元突起生长发育可能是和与星形细胞的直接接触以及二者的细胞数目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神经胶质细胞 PC12细胞 神经元突起 生长发育 细胞培养
下载PDF
His标记的小鼠线粒体转录因子A的克隆和表达纯化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9
作者 刘志锋 邵紫韫 +3 位作者 徐佳 刘靖华 邓鹏 姜勇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74-777,共4页
目的表达和纯化带His标记的小鼠线粒体转录因子A(mitochondrialtranscriptionfactorA,mtTFA)融合蛋白,并制备mtTFA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方法提取正常BALB/c小鼠肝脏组织总RNA,通过RT-PCR方法扩增出无信号肽的mtTFA编码序列,克隆入经Kpn... 目的表达和纯化带His标记的小鼠线粒体转录因子A(mitochondrialtranscriptionfactorA,mtTFA)融合蛋白,并制备mtTFA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方法提取正常BALB/c小鼠肝脏组织总RNA,通过RT-PCR方法扩增出无信号肽的mtTFA编码序列,克隆入经KpnⅠ和BamHⅠ酶切后的pET14b。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后用镍离子亲和树脂(Ni2+-NTAHis·BindResin)纯化融合蛋白。用纯化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结果成功克隆出了mtTFA的编码序列,并构建了带His标记的小鼠mtTFA融合蛋白的重组表达质粒pET14b/His-mtTFA。表达的融合蛋白经亲和树脂纯化后得到大量的高纯度目的蛋白,获得了高特异性兔抗血清。结论获得了His标记的小鼠mtTFA原核表达载体,纯化得到高纯度的目标蛋白,并制备出高特异性兔抗血清,对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及调节细胞核同线粒体之间功能协同性的信号通路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转录因子A 融合蛋白 基因克隆 蛋白表达
下载PDF
外源性p38调节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内定位研究
10
作者 彭毅 邵紫韫 +1 位作者 丁世芳 姜勇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10-12,39,共4页
目的研究外源性调节活化蛋白激酶(PRAK)在细胞内的定位。方法将克隆在pET-14b上的PRAK亚克隆到绿色荧光蛋白载体pEGFP-C2上,随后转染Hela细胞,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外源性PRAK导入真核细胞后在细胞内的分布。结果重组质粒经酶切、PCR和... 目的研究外源性调节活化蛋白激酶(PRAK)在细胞内的定位。方法将克隆在pET-14b上的PRAK亚克隆到绿色荧光蛋白载体pEGFP-C2上,随后转染Hela细胞,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外源性PRAK导入真核细胞后在细胞内的分布。结果重组质粒经酶切、PCR和测序鉴定正确无误,并在Hela细胞中得到高量表达。融合蛋白发出的绿色荧光表明EGFP-PRAK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结论成功构建了PRAK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载体,该载体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进行表达,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外源性PRAK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38调节活化蛋白激酶 绿色荧光蛋白 载体构建 基因表达 细胞内定位
下载PDF
心肌致密化不全合并病毒性心肌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1
作者 付文波 刘伟 +4 位作者 邵紫韫 陈志楠 卢青 龚志刚 丁世芳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1021-1022,共2页
目的:探讨心肌致密化不全合并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治特点。方法:结合1例心肌致密化不全合并病毒性心肌炎病例的诊治过程,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心肌致密化不全合并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及治疗特点。结果: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可能易并发病毒性心肌... 目的:探讨心肌致密化不全合并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治特点。方法:结合1例心肌致密化不全合并病毒性心肌炎病例的诊治过程,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心肌致密化不全合并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及治疗特点。结果: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可能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结论:探讨对心肌致密化不全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可能有助于致密化不全的诊断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畸形/并发症 心肌炎/并发症 病毒性疾病/并发症
下载PDF
细胞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邵紫韫 彭毅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104,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作为炎症介质的细胞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多种细胞因子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说明细胞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具有良好的临... 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作为炎症介质的细胞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多种细胞因子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说明细胞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研究表明,部分细胞因子可以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生物学标志,为早期诊断疾病、判断临床血管事件风险提供了良好的依据。研究者们还在靶向于细胞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的治疗方法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开创了新的思路。对细胞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 信号转导通路 生物学标志 治疗
原文传递
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肾移植后的病毒再激活及预防 被引量:2
13
作者 兰天飙 任星峰 +3 位作者 陈燕 彭隽 杨成 邵紫韫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02-605,共4页
目的观察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肾移植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再激活状况,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肾移植前后的临床资料。88例术前肝功能均正常,血清HBsAg阳性,HBVDNA〈10^6拷贝... 目的观察非活动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肾移植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再激活状况,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肾移植前后的临床资料。88例术前肝功能均正常,血清HBsAg阳性,HBVDNA〈10^6拷贝/L;移植后均采用他克莫司(或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MMF)+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88例中,56例采用核苷(酸)类似物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其中采用拉米夫定(LAM)者31例(LAM组),采用恩替卡韦(ETV)者25例(ETV组);另32例未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仅给予肌苷、葡醛内酯等常规护肝治疗(对照组)。观察三组患者HBV再激活的发生率、肝功能情况、对治疗的反应以及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观察期内HBV再激活的发生率,LAM组为45.2%,ETV组为28.0%,均较对照组的84.4%显著降低(P〈0.01),且接受预防性治疗者HBV再激活的发生时间晚,肝功能损害较轻,HBVDNA的载量峰值低(P〈0.05)。LAM组HBV再激活14例,其中10例发生在服用LAM的过程中,改用ETV治疗2个月左右,7例血清HBVDNA水平降至检测线下;另4例发生在用药不足1年,未遵医嘱盲目停药者中,再次采用原方案抗病毒治疗,3例血清HBVDNA水平降至检测线下,1例效果不明显。对照组HBV再激活27例,14例因此接受了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经治疗10例HBVDNA水平降至检测线下。肝组织学检查符合纤维化淤胆性肝炎改变者9例,其中8例发生在对照组,仅1例发生在LAM组盲目停药者。结论LAM和ETV的预防性使用可降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肾移植后HBV的再激活率,减轻肝损伤程度,减少纤维化淤胆性肝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肝炎病毒 乙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