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前期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数据进行二次分析,评估针刺作为非药物疗法在减少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患者对应急使用抗组胺药依赖方面的潜力,为CSU的多元化管理提供新的证据。方法:患者随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前期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数据进行二次分析,评估针刺作为非药物疗法在减少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患者对应急使用抗组胺药依赖方面的潜力,为CSU的多元化管理提供新的证据。方法:患者随机分配到针刺组、假针刺组和等待治疗组,并记录了4周治疗期及4周随访期内应急使用抗组胺药的情况。本研究主要评估指标为应急使用抗组胺药的平均天数,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及Tukey HSD多重比较探讨不同时期组间应急使用抗组胺药的平均天数差异。对于组内比较,采用Welch的t检验评估不同时期的差异。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进一步验证了组间差异的稳健性。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用于分析治疗组间用药人数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共分析了296名患者的数据。与针刺组相比,等待治疗组在治疗期(0.30,95%CI0.08 to 0.53,P=0.005)和随访期(0.31,95%CI0.12 to 0.50,P<0.001)应急使用抗组胺药的频率增加。组内分析表明,尽管3组应急使用抗组胺药的平均天数有所下降,但这些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等待治疗组相比,治疗和随访期间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中应急用药的人数较少(P<0.05)。结论:针刺治疗显示了减轻CSU患者依赖应急用药的潜力,为减少药物负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非药物治疗选择。展开更多
随着智能配电网的发展,产生了大量信息孤岛,为解决配电网信息孤岛的问题,对配电自动化系统、配电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和95598客服系统进行信息融合,从而消除信息孤岛。对现有的公共信息模型中的非计划停电模型进行扩展,首先设计带有物理...随着智能配电网的发展,产生了大量信息孤岛,为解决配电网信息孤岛的问题,对配电自动化系统、配电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和95598客服系统进行信息融合,从而消除信息孤岛。对现有的公共信息模型中的非计划停电模型进行扩展,首先设计带有物理隔离装置的信息交换总线模块,实现模型接口的统一;其次引入实时数据库系统PI模块,便于故障信息存储与交互。某10 k V线路中的工程实践验证了该模型具有高效信息交互的能力。该模型对未来配电网信息交互的推广和应用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随机对照试验(RCT)的中英文文献报告质量。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目的:评价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随机对照试验(RCT)的中英文文献报告质量。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ENTRAL中有关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的RCT,检索时间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1日,用临床试验报告的统一标准(CONSORT)声明和针刺临床试验干预措施报告(STRICTA)标准中的条目进行文献报告质量评价,对中英文文献进行对比。结果:最终纳入中文文献26篇,英文文献8篇。中、英文文献CONSORT条目报告率分别是33.89%和49.66%。中、英文文献STRICTA条目报告百分比分别是56.11%和66.18%。结论: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的RCT报告质量较低,且中英文报告质量水平在各方面有不同程度差异。今后研究者需要进一步学习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并提高临床试验设计水平,加强RCT的报告质量。展开更多
目的:梳理荨麻疹动物模型研究的实验方法、检测指标及评价方法,为后续荨麻疹的相关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模型基础。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Web of Science、Embase、PubMed数据库,...目的:梳理荨麻疹动物模型研究的实验方法、检测指标及评价方法,为后续荨麻疹的相关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模型基础。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Web of Science、Embase、PubMed数据库,以“荨麻疹”“动物模型”为主题词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从建库到2022年7月13日。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文献的发表时间、文献来源、动物情况、造模方法、造模时间、检测指标等进行提取,建立数据文件,进行定量统计和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16篇,涉及荨麻疹动物实验共计129个,其中中文文献102个、英文文献27个。近3年荨麻疹动物实验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文献来源多为学位论文。荨麻疹模型实验动物多为雌雄各半的KM小鼠和SD大鼠,造模方法以被动皮肤致敏模型为主,造模时间多为14~16 d,造模成功指标多以皮肤蓝斑面积、耳肿胀表观指标为主,其他检测指标侧重于皮肤和血清中的病理指标。结论:目前荨麻疹的实验研究虽然日益增多,但目前研究中使用的造模方法存在造模标准不统一、临床吻合度不高等问题。因此该文对荨麻疹动物模型的造模要素及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并提出造模时应优先选用SPF级雌雄各半的KM小鼠或SD大鼠,小鼠以6~8周龄为宜,大鼠以8~10周龄为宜;研究的造模方法可考虑将主动、被动致敏模型相结合,但具体的造模时间、致敏次数等造模要素还需进一步探索;模型评价建议包括行为、表观、病理、免疫4个方面。展开更多
国内对荨麻疹疗效评价量表的最小临床重要差值(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 MCID)以及最小重要差值(minimal important difference, MID)的研究仍有空缺,需要进一步挖掘探索。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慢性荨麻疹MID和MCID的研...国内对荨麻疹疗效评价量表的最小临床重要差值(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 MCID)以及最小重要差值(minimal important difference, MID)的研究仍有空缺,需要进一步挖掘探索。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慢性荨麻疹MID和MCID的研究,研究人员可以在日后中医药临床试验将MID和MCID作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前期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数据进行二次分析,评估针刺作为非药物疗法在减少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患者对应急使用抗组胺药依赖方面的潜力,为CSU的多元化管理提供新的证据。方法:患者随机分配到针刺组、假针刺组和等待治疗组,并记录了4周治疗期及4周随访期内应急使用抗组胺药的情况。本研究主要评估指标为应急使用抗组胺药的平均天数,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及Tukey HSD多重比较探讨不同时期组间应急使用抗组胺药的平均天数差异。对于组内比较,采用Welch的t检验评估不同时期的差异。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进一步验证了组间差异的稳健性。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用于分析治疗组间用药人数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共分析了296名患者的数据。与针刺组相比,等待治疗组在治疗期(0.30,95%CI0.08 to 0.53,P=0.005)和随访期(0.31,95%CI0.12 to 0.50,P<0.001)应急使用抗组胺药的频率增加。组内分析表明,尽管3组应急使用抗组胺药的平均天数有所下降,但这些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等待治疗组相比,治疗和随访期间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中应急用药的人数较少(P<0.05)。结论:针刺治疗显示了减轻CSU患者依赖应急用药的潜力,为减少药物负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非药物治疗选择。
文摘随着智能配电网的发展,产生了大量信息孤岛,为解决配电网信息孤岛的问题,对配电自动化系统、配电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和95598客服系统进行信息融合,从而消除信息孤岛。对现有的公共信息模型中的非计划停电模型进行扩展,首先设计带有物理隔离装置的信息交换总线模块,实现模型接口的统一;其次引入实时数据库系统PI模块,便于故障信息存储与交互。某10 k V线路中的工程实践验证了该模型具有高效信息交互的能力。该模型对未来配电网信息交互的推广和应用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摘目的:评价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随机对照试验(RCT)的中英文文献报告质量。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ENTRAL中有关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的RCT,检索时间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1日,用临床试验报告的统一标准(CONSORT)声明和针刺临床试验干预措施报告(STRICTA)标准中的条目进行文献报告质量评价,对中英文文献进行对比。结果:最终纳入中文文献26篇,英文文献8篇。中、英文文献CONSORT条目报告率分别是33.89%和49.66%。中、英文文献STRICTA条目报告百分比分别是56.11%和66.18%。结论: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的RCT报告质量较低,且中英文报告质量水平在各方面有不同程度差异。今后研究者需要进一步学习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并提高临床试验设计水平,加强RCT的报告质量。
文摘目的:梳理荨麻疹动物模型研究的实验方法、检测指标及评价方法,为后续荨麻疹的相关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模型基础。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Web of Science、Embase、PubMed数据库,以“荨麻疹”“动物模型”为主题词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从建库到2022年7月13日。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文献的发表时间、文献来源、动物情况、造模方法、造模时间、检测指标等进行提取,建立数据文件,进行定量统计和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16篇,涉及荨麻疹动物实验共计129个,其中中文文献102个、英文文献27个。近3年荨麻疹动物实验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文献来源多为学位论文。荨麻疹模型实验动物多为雌雄各半的KM小鼠和SD大鼠,造模方法以被动皮肤致敏模型为主,造模时间多为14~16 d,造模成功指标多以皮肤蓝斑面积、耳肿胀表观指标为主,其他检测指标侧重于皮肤和血清中的病理指标。结论:目前荨麻疹的实验研究虽然日益增多,但目前研究中使用的造模方法存在造模标准不统一、临床吻合度不高等问题。因此该文对荨麻疹动物模型的造模要素及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并提出造模时应优先选用SPF级雌雄各半的KM小鼠或SD大鼠,小鼠以6~8周龄为宜,大鼠以8~10周龄为宜;研究的造模方法可考虑将主动、被动致敏模型相结合,但具体的造模时间、致敏次数等造模要素还需进一步探索;模型评价建议包括行为、表观、病理、免疫4个方面。
文摘国内对荨麻疹疗效评价量表的最小临床重要差值(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 MCID)以及最小重要差值(minimal important difference, MID)的研究仍有空缺,需要进一步挖掘探索。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慢性荨麻疹MID和MCID的研究,研究人员可以在日后中医药临床试验将MID和MCID作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