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20kV母差及失灵保护双重化技改的分析实施及现场运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孙立存 刘秋池 +2 位作者 邹欲晓 范振 张磊 《继电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8-80,84,共4页
变电站内的母线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元件,母线故障有可能引起系统稳定的破坏。电力系统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事故是波及面最广、后果最严重的事故。防止电力系统稳定破坏,争取不发生系统瓦解和长时间大面积停电是电力系统运行的重要任... 变电站内的母线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元件,母线故障有可能引起系统稳定的破坏。电力系统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事故是波及面最广、后果最严重的事故。防止电力系统稳定破坏,争取不发生系统瓦解和长时间大面积停电是电力系统运行的重要任务。快速切除母线上的故障是提高系统暂态稳定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根据信阳220 kV变电站的具体情况,结合国网公司的十八项反措要求,分析了母线及失灵保护双重化配置的具体特点、难点、实施办法及现场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差保护 失灵保护 变电站
下载PDF
矿物掺合料对硅酸盐水泥净浆氯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汤昊源 左晓宝 +1 位作者 邹欲晓 刘婧涵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71-578,共8页
以掺粉煤灰(FA)和粒化高炉矿渣粉(GGBS)的硅酸盐水泥净浆为研究对象,开展其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浸泡试验.通过硝酸银滴定、X射线衍射(XRD)和热力学模拟,分析了溶液中氯离子浓度和水泥净浆中各物相含量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GGBS和FA... 以掺粉煤灰(FA)和粒化高炉矿渣粉(GGBS)的硅酸盐水泥净浆为研究对象,开展其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浸泡试验.通过硝酸银滴定、X射线衍射(XRD)和热力学模拟,分析了溶液中氯离子浓度和水泥净浆中各物相含量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GGBS和FA的掺入可降低溶液中氯离子浓度,提高水泥净浆的氯离子结合能力;且GGBS可提高水泥净浆中水化铝酸钙(AFm)相含量及其对氯离子的化学吸附能力;FA可提高水泥净浆中水化硅(铝)酸钙C-(A)-S-H凝胶的物理吸附能力,当FA掺量为40%时,其物理吸附能力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粒化高炉矿渣粉 复合水泥净浆 氯离子结合能力 热力学模拟
下载PDF
水泥水化过程的概率模型及其微结构演变的数值模拟
3
作者 易家俊 左晓宝 +1 位作者 黎亮 邹欲晓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45-151,共7页
为了实现水泥水化过程及微结构演变规律的数值模拟,根据水泥组成矿物相的水化反应机理,利用随机概率方法,建立了水泥水化反应及微结构演变过程的概率模型,该模型通过水泥净浆初始组成结构中各矿物相颗粒像素的随机移动与碰撞反应,模拟... 为了实现水泥水化过程及微结构演变规律的数值模拟,根据水泥组成矿物相的水化反应机理,利用随机概率方法,建立了水泥水化反应及微结构演变过程的概率模型,该模型通过水泥净浆初始组成结构中各矿物相颗粒像素的随机移动与碰撞反应,模拟水泥水化及微结构的演变过程。以水灰比分别为0.23、0.35、0.53的水泥净浆为例,利用该模型数值模拟了水泥净浆的水化过程及微结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水灰比可显著影响水泥水化过程,在同一水化龄期,水灰比越大,水泥水化越充分,其微结构的孔隙率以及孔隙连通度越高;当水泥浆体微结构的毛细孔隙完全断开时,其临界总孔隙率约为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水化 模型 微结构演变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可靠性分析
4
作者 邹欲晓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年第21期119-120,共2页
在继电保护可靠性研究中,为了获取对不同状态检测下的状态评估,建立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状态检修模式,并运用状态空间法来对各可能状态的概率以及可靠性指标进行计算,得出继电保护状态检修模式下最优检修周期。通过与定期检修模式相比,... 在继电保护可靠性研究中,为了获取对不同状态检测下的状态评估,建立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状态检修模式,并运用状态空间法来对各可能状态的概率以及可靠性指标进行计算,得出继电保护状态检修模式下最优检修周期。通过与定期检修模式相比,状态检修模式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提升了继电保护装置的可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电保护 状态检修 马尔科夫模型 可靠性 电力系统 最优检修周期
下载PDF
基于NMR的风积沙混凝土冻融孔隙演变研究 被引量:31
5
作者 薛慧君 申向东 +2 位作者 春霞 刘倩 邹欲晓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9-205,共7页
利用风积沙等质量替代河砂来配制风积沙混凝土,并对其进行抗冻性试验,同时借助核磁共振(NMR)技术分析其冻融孔隙演变特征.研究表明:评价风积沙混凝土抗冻性时,相对动弹性模量指标比质量损失率指标更为精准;经冻融循环后,风积沙混凝土的... 利用风积沙等质量替代河砂来配制风积沙混凝土,并对其进行抗冻性试验,同时借助核磁共振(NMR)技术分析其冻融孔隙演变特征.研究表明:评价风积沙混凝土抗冻性时,相对动弹性模量指标比质量损失率指标更为精准;经冻融循环后,风积沙混凝土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均增大,其中风积沙替代率为40%的风积沙混凝土束缚水饱和度增大、自由水饱和度减小,其抗冻耐久性最佳;风积沙混凝土的孔隙分布会影响其抗冻性的优劣,冻融循环后若孔径小于10nm的孔隙增多且大于100nm的孔隙减少,则可延缓混凝土冻融损伤,若孔径小于10nm的孔隙减少且大于100nm的孔隙增多,则会加剧混凝土冻融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混凝土 风积沙 冻融 孔隙特征 演变
下载PDF
风积沙掺量对冻融-碳化耦合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申向东 邹欲晓 +1 位作者 薛慧君 李根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1-167,共7页
针对寒区农业水利工程中混凝土的实际服役环境,利用风积沙等质量替代部分天然河砂制备不同风积沙替代率的混凝土为研究对象进行冻融循环-碳化耦合试验。分析冻融循环-碳化耦合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的损伤过程,借助核磁共振仪探讨了混凝土... 针对寒区农业水利工程中混凝土的实际服役环境,利用风积沙等质量替代部分天然河砂制备不同风积沙替代率的混凝土为研究对象进行冻融循环-碳化耦合试验。分析冻融循环-碳化耦合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的损伤过程,借助核磁共振仪探讨了混凝土的孔隙结构演变与其耐久性之间的联系。试验结果表明,每个试验周期中,经历相同冻融循环次数和碳化时间,但作用顺序不同的情况下,冻融循环-碳化作用对混凝土造成的损伤大于碳化-冻融循环作用;当风积沙替代率由0增加至40%时,混凝土的初始孔隙度降低,同时试验中的质量损失率和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减小;混凝土内部凝胶孔和少害孔占比对其孔隙度和相对动弹性模量具有主导作用,当凝胶孔和少害孔占比之比在5~25之间时相对动弹性模量和孔隙度变化不超过1%,在0~5之间减小时相对动弹性模量和孔隙度变化明显;风积沙的加入改善了混凝土的孔隙分布,风积沙替代率为40%的风积沙混凝土表现出良好的抗冻融、抗碳化能力。该研究可为风积沙混凝土在寒区农业水利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耐久性 孔隙度 冻融循环 碳化
下载PDF
MgSO_4-冻融循环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的微观孔隙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邹欲晓 申向东 +3 位作者 李根峰 薛慧君 原奇 熊路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17-824,共8页
以风积沙等质量替代河砂,制备了不同风积沙替代率的混凝土,并探究了其在清水和质量分数为3%,6%的MgSO_4溶液中经历冻融循环后的损伤失效规律.借助核磁共振、场发射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了风积沙混凝土内部微观孔隙变化及水化产物.结果... 以风积沙等质量替代河砂,制备了不同风积沙替代率的混凝土,并探究了其在清水和质量分数为3%,6%的MgSO_4溶液中经历冻融循环后的损伤失效规律.借助核磁共振、场发射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了风积沙混凝土内部微观孔隙变化及水化产物.结果表明:在6%MgSO_4溶液中冻融循环对混凝土的损伤最小;随着风积沙替代率的增加,混凝土孔隙度降低,自由流体饱和度下降,抗渗性增强;MgSO_4与水化产物反应生成的钙矾石会填充试件孔隙,进一步抑制MgSO_4参与反应;风积沙混凝土具有合理的孔隙结构且渗透率较低,其在不同冻融介质中的抗冻耐久性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积沙混凝土 MgSO 4-冻融 核磁共振 环境扫描电镜 渗透率
下载PDF
基于微观特性分析风积沙粉体掺入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根峰 申向东 +1 位作者 邹欲晓 高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9-116,共8页
为研究冻融-盐浸环境下风积沙粉体混凝土的微观特性,设计了强度等级为C35、C25的风积沙粉体混凝土,在浓度为0%、3%、6%硫酸镁溶液中采用快冻法进行抗冻性试验,同时借助核磁共振技术、场发射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研究其孔隙特征、微观形貌... 为研究冻融-盐浸环境下风积沙粉体混凝土的微观特性,设计了强度等级为C35、C25的风积沙粉体混凝土,在浓度为0%、3%、6%硫酸镁溶液中采用快冻法进行抗冻性试验,同时借助核磁共振技术、场发射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研究其孔隙特征、微观形貌及水化产物。结果表明,风积沙粉体的掺入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且适当提高强度等级,有利于提高风积沙粉体混凝土抗冻性,其中强度等级为C35的风积沙粉体混凝土在6%MgSO_4溶液中可承受高达425次冻融循环;相对于基准组,风积沙粉体混凝土中有发育状况良好的针柱状产物钙矾石、纤维状产物石膏生成,填充因冻胀应力作用产生的裂隙,使其内部有害及多害孔数量低于普通混凝土29.78%,抗冻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结构 混凝土 抗冻性 硫酸钠 核磁共振 场发射扫描电镜 能谱分析
下载PDF
风沙冲蚀与碳化耦合作用下风积沙粉体混凝土耐久性能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根峰 申向东 +1 位作者 邹欲晓 高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158-166,共9页
该研究以风积沙粉体为水泥替代材料的风积沙粉体混凝土为研究对象,设计风沙冲蚀-碳化、碳化-风沙冲蚀2种工况,探讨其在风沙冲蚀、碳化环境下的劣化机理及耐久性能。结果表明,风沙冲蚀时,90o冲蚀角作用时以撞击作用为主,产生冲蚀坑洞,45&... 该研究以风积沙粉体为水泥替代材料的风积沙粉体混凝土为研究对象,设计风沙冲蚀-碳化、碳化-风沙冲蚀2种工况,探讨其在风沙冲蚀、碳化环境下的劣化机理及耐久性能。结果表明,风沙冲蚀时,90o冲蚀角作用时以撞击作用为主,产生冲蚀坑洞,45°冲蚀角作用时以削切作用为主,产生冲蚀沟壑,且风沙冲蚀破坏混凝土表面水泥石结构,可使碳化深度增加3倍以上;碳化作用时,普通混凝土碳化时是由于氢氧化钙和水化硅酸钙发生脱钙反应,风积沙粉体混凝土则是由于氢氧化钙、水化硅酸钙和钙矾石发生脱钙反应,且由于碳化产物自身的膨胀作用使混凝土变的疏松,使风沙冲蚀后质量损失增加1.6倍以上;风积沙粉体混凝土内部孔径在20 nm以下的无害孔的比例多于普通混凝土21.37个百分点,200 nm以上多害孔少于普通混凝土13.93个百分点,其劣化显著性低于普通混凝土;相对于单一工况,风沙冲蚀、碳化耦合作用下劣化显著性更高,且风沙冲蚀-碳化耦合作用劣化显著性低于碳化-风沙冲蚀耦合作用,风沙冲蚀-碳化耦合作用后的10~15 mm范围内出现碳化区域、碳化产物发生变化(生成硫酸钙)及非碳化区域的混合区,且风沙冲蚀-碳化耦合作用后风积沙粉体混凝土孔隙度下降0.47%,20 nm以下的无害孔的比例高出普通混凝土25.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耐久性 孔隙度 风积沙 风沙冲蚀 碳化 冲蚀角 脱钙反应
下载PDF
水泥固化六价铬污染土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熊路 申向东 +3 位作者 薛慧君 李根峰 原奇 邹欲晓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46-954,共9页
通过一系列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电阻率试验,研究养护龄期、水泥掺量和六价铬离子含量对固化污染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电阻率的影响以及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电阻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水泥固化铬污染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电阻率随着养护龄期的... 通过一系列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电阻率试验,研究养护龄期、水泥掺量和六价铬离子含量对固化污染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电阻率的影响以及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电阻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水泥固化铬污染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电阻率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而增大,但增长速率有所不同。铬离子含量越高,水泥固化铬污染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越低,电阻率越低;水泥掺量越多,水泥固化铬污染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越大,养护龄期越长,后期增长较大;当养护龄期较短时,固化土的电阻率随水泥掺量的增大略有提高。10%水泥掺量下的无侧限抗压强度(p_u)和电阻率(ρ)近似呈线性关系:p_u=0.740ρ+1.853,R^2=0.917。淋滤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固化剂掺量和养护龄期的增加,重金属浸出率降低,固化效果较好。核磁共振试验结果发现:水泥掺量越高,其水化产物越多,水化产物嵌入孔隙,孔径范围越小。微观空隙分析表明:水泥掺量越高,试样整体的平整度和密实性越好,强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土 六价铬 无侧限抗压强度 电阻率 淋滤 核磁共振 微观结构
下载PDF
水泥-生石灰对铬污染土固化效果及微观孔隙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原奇 申向东 +3 位作者 薛慧君 李根峰 熊路 邹欲晓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41-1148,共8页
为评价水泥和生石灰对铬污染土壤的固化效果及固化土在工程中再利用的可行性,采用固化稳定法进行六价铬污染土壤的修复试验,将重铬酸钾(K_2CrO_7)人工添加至粉砂土以模拟污染土,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浸出毒性、核磁共振孔隙和微观三维... 为评价水泥和生石灰对铬污染土壤的固化效果及固化土在工程中再利用的可行性,采用固化稳定法进行六价铬污染土壤的修复试验,将重铬酸钾(K_2CrO_7)人工添加至粉砂土以模拟污染土,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浸出毒性、核磁共振孔隙和微观三维形貌试验,研究水泥和生石灰对铬污染土的固化效果及其微观孔隙特征。结果表明:固化土强度随龄期增加而显著增加,且达到废弃物的填埋标准,同时随六价铬离子浓度增大强度先增加后稳定或减少;六价铬离子浓度小于900 mg·kg^(-1)时,生石灰掺量对于固化土强度存在阈值为4%,低于4%时随着生石灰掺量增加强度呈上升趋势,浸出毒性降低且达到浸出标准,同时0.1~1μm孔隙占比最高,结构致密;高于4%时随着生石灰掺量增加强度呈下降趋势,浸出毒性波动变化,1~10μm的大孔径增多,结构致密性差,平整度降低。研究表明,掺入合适比例的水泥和生石灰对铬污染土有较好的固化效果,可防控受污染土壤中六价铬浸出和渗透到地下水带来的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价铬污染 无侧限抗压强度 核磁共振 超景深 毒性浸出 固化率
下载PDF
硫酸盐侵蚀下硬化水泥浆体微结构演变及膨胀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云强 左晓宝 +1 位作者 黎亮 邹欲晓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128-4138,共11页
根据硫酸盐侵蚀机理,利用改进的CEMHYD3D水化模型和随机概率方法,建立了硫酸盐侵蚀下硬化水泥浆体的微结构演变模型。在微观层次上,模拟了浆体孔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自由扩散、随机碰撞和转化反应,分析了膨胀性侵蚀产物生长导致的微结构... 根据硫酸盐侵蚀机理,利用改进的CEMHYD3D水化模型和随机概率方法,建立了硫酸盐侵蚀下硬化水泥浆体的微结构演变模型。在微观层次上,模拟了浆体孔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自由扩散、随机碰撞和转化反应,分析了膨胀性侵蚀产物生长导致的微结构损伤和体积膨胀,计算了侵蚀过程中石膏和钙矾石的生成量及浆体的膨胀应变,并与已有试验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数值模拟了硫酸盐侵蚀下不同水灰比水泥浆体的微结构演变及膨胀过程。结果表明:同一硫酸盐浓度下,硬化水泥浆体中氢氧化钙和含铝物相与孔隙的接触面积越小,浆体的膨胀应变越低;水灰比为0.25、0.30和0.35的硬化水泥浆体的孔隙填充程度分别达到9.09%、9.27%和9.41%时,浆体膨胀应变开始快速增大;硫酸盐侵蚀溶液浓度增大,浆体体积快速膨胀的时间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侵蚀 硬化水泥浆体 微结构 石膏 钙矾石 体积膨胀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土壤中六价铬离子在低温环境中的迁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聪慧 申向东 邹欲晓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38-2145,共8页
为了探究复合土体中六价铬离子在寒区低温环境中的迁移规律,设置了4个不同土体配合比,掺入不同质量分数的水泥(C),脱硫石膏(S),对标准养护28 d后的复合土体进行上表面、下表面和环境3个方向的降温处理,而后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 为了探究复合土体中六价铬离子在寒区低温环境中的迁移规律,设置了4个不同土体配合比,掺入不同质量分数的水泥(C),脱硫石膏(S),对标准养护28 d后的复合土体进行上表面、下表面和环境3个方向的降温处理,而后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和低温核磁共振仪(LT-NMR)实验。结果表明,进行三温降温后的土体温度曲线呈现出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土体温度通过热传递由表及里传递负温;不同配合比下的土体均呈现两侧边缘处离子浓度高于中心处,随温度降低铬离子浓度增加;T 2弛豫时间的特征峰面积和第一峰值明显减小,所对应的第一峰孔隙区间0.001~0.117μm在-5.4℃至-14.4℃时基本不变,第二峰与第三峰面积减小,结冰量增加;温度对铬离子迁移具有重要影响且结冰量与铬离子浓度相关系数高达0.91;大孔隙的结冰速率远高于中孔及小孔隙,冰透镜体的增加导致了Cr^6+的迁移并在低温区聚集。研究表明,低温环境对复合土体中重金属离子迁移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铬离子 低温环境 ICP-MS 低温核磁
下载PDF
纳米聚多巴胺六方氮化硼–二氧化硅/环氧树脂涂层对水泥砂浆抗碳化能力的影响
14
作者 刘嘉源 张宏亮 +1 位作者 左晓宝 邹欲晓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046-5056,共11页
为了获得具有良好分散性、填充性和阻隔性的纳米材料,同时将其作为填料以提升环氧树脂涂层对水泥砂浆试件的防护能力,本文制备了纳米聚多巴胺六方氮化硼–二氧化硅(PDABN-fSiO_(2))/环氧树脂涂层,涂覆于水泥砂浆试件表面,研究涂层对试... 为了获得具有良好分散性、填充性和阻隔性的纳米材料,同时将其作为填料以提升环氧树脂涂层对水泥砂浆试件的防护能力,本文制备了纳米聚多巴胺六方氮化硼–二氧化硅(PDABN-fSiO_(2))/环氧树脂涂层,涂覆于水泥砂浆试件表面,研究涂层对试件的防护效果。首先,利用盐酸多巴胺(DA)自聚合形成的聚多巴胺(PDA)与偶联剂(KH550),分别修饰纳米六方氮化硼(hBN)与纳米二氧化硅(SiO_(2)),获得纳米聚多巴胺六方氮化硼(PDABN)与功能化的SiO_(2)(fSiO_(2));其次,经聚合以制备纳米PDABN-fSiO_(2);最后,将其作为填料改性环氧树脂,并涂覆于水泥砂浆表面。通过FTIR、SEM-EDS和XPS等微观表征,观察并研究了纳米材料的微观特征;开展了碳化试验和涂层透气性试验,分析了纳米PDABN-fSiO_(2)对环氧树脂涂层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PDABN-fSiO_(2)具有“片层+颗粒”特殊结构,且在涂层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可有效减缓其涂层中CO_(2)的渗透;同无填料涂层相比,涂覆有纳米PDABN-fSiO_(2)/环氧树脂涂层的水泥砂浆试件,在碳化7天、14天和28天时的碳化深度分别下降了68.7%、72.9%和64.8%,其涂层在48 h的透气性降低了34.7%。因此,纳米PDABN-fSiO_(2)掺入环氧树脂涂层后,明显地提高了涂层水泥砂浆试件的抗碳化能力,并降低了环氧树脂涂层的透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聚多巴胺六方氮化硼(PDABN)-功能化的SiO_(2)(fSiO_(2)) 环氧树脂涂层 微观表征 碳化 透气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