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寿宁高山白茶不同萎凋加工技术比较分析
1
作者 刘凯良 张树钦 +1 位作者 周子维 郑世仲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8期118-120,共3页
萎凋是白茶品质形成最关键的工序。以寿宁高山白茶为材料,运用自然萎凋和智能萎凋2种加工方式生产白茶,并通过感官审评方法和生化成分检测,分析比较智能萎凋加工技术对寿宁高山白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智能萎凋方式制成的白茶综合评... 萎凋是白茶品质形成最关键的工序。以寿宁高山白茶为材料,运用自然萎凋和智能萎凋2种加工方式生产白茶,并通过感官审评方法和生化成分检测,分析比较智能萎凋加工技术对寿宁高山白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智能萎凋方式制成的白茶综合评分明显较高,品质好,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总黄酮等含量明显提高,酚氨比明显降低,白茶产品汤色杏黄明亮、鲜爽甘甜;且智能萎凋耗时短,效率高,成茶率达99%。综上所述,智能萎凋技术更有利于寿宁高山白茶综合品质的形成,且综合效益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宁高山白茶 萎凋加工技术 感官审评 生化指标 综合效益 福建寿宁
下载PDF
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的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
作者 郑世仲 陈晓慧 +4 位作者 周银珠 周子维 王芳 陈美霞 蔡烈伟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4期110-113,共4页
为满足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对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对该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资源、就业服务和创新创业平台等现状进行分析。结合茶学专业特点和产业需求,构建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 为满足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对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对该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资源、就业服务和创新创业平台等现状进行分析。结合茶学专业特点和产业需求,构建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的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和策略,包括建立产教融合下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锻炼学生专业技能;搭建就业服务和创新创业平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教学改革实践成效表明,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为茶学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学 茶产业 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下载PDF
金针菇细胞周期蛋白编码基因fvccnl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3
作者 黄千慧 汤熙 +3 位作者 周冰心 林冬梅 张维瑞 郑世仲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0,共8页
为探索细胞周期蛋白在食用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基于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筛选得到一个假定细胞周期蛋白编码基因fvccnl,并对其基因结构、蛋白质基本性质、分子进化、蛋白质比对与表达模式进行分析。... 为探索细胞周期蛋白在食用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基于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筛选得到一个假定细胞周期蛋白编码基因fvccnl,并对其基因结构、蛋白质基本性质、分子进化、蛋白质比对与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vccnl基因全长1767 bp,含有5个外显子及4个内含子,CDS长度为1563 bp,编码蛋白含520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59099.95 Da,等电点为5.01。保守域与分子进化分析结果显示,Fvccnl蛋白具有Cyclin_N与CYCLIN两个保守结构域,均系典型的细胞周期蛋白保守域,属于细胞周期蛋白超家族成员;Fvccnl与子囊菌和动物的B类细胞周期蛋白进化关系较近,而与动物D类和子囊菌CLN型细胞周期蛋白关系较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fvccnl在原基、菌柄和菌盖中的表达量分别是菌丝的3.2、9.1和4.2倍,在菌柄伸长部位的表达量是非伸长部位的11倍,推测fvccnl对金针菇子实体的发育,尤其是对菌柄的伸长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周期蛋白 子实体发育 金针菇 菌柄伸长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下载PDF
灵芝菌株深层发酵及发酵饮料的配方优化
4
作者 姜春玲 杨义辉 +3 位作者 郑世仲 魏奇 张维瑞 刘盛荣 《现代食品》 2024年第13期101-106,122,共7页
灵芝(Ganoderma lucidum)是一种营养和药用价值极高的真菌。为提高灵芝深层发酵效益和促进发酵液的开发利用,本研究采用可食用原料配制培养基,以菌丝生物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培养基组成。同时将灵芝发酵液用于饮料制备,并使... 灵芝(Ganoderma lucidum)是一种营养和药用价值极高的真菌。为提高灵芝深层发酵效益和促进发酵液的开发利用,本研究采用可食用原料配制培养基,以菌丝生物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培养基组成。同时将灵芝发酵液用于饮料制备,并使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优化发酵饮料的配方。结果表明,蔗糖添加量为30 g·L^(-1)和玉米粉添加量为15 g·L^(-1)条件下配制的培养基效果最佳,菌丝生物量可达6.86 g·L^(-1),所得发酵液中胞外多糖含量为430.21μg·mL^(-1)、多酚含量为26.07μg·mL^(-1)、黄酮含量为8.16μg·mL^(-1)。发酵液体积分数为60%、柠檬酸添加量为0.5%、黄原胶添加量为0.30%、蔗糖添加量为6%和柠檬黄添加量为0.05%的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发酵饮料的感官评分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深层发酵 感官评价 模糊数学 发酵饮料
下载PDF
茶树EGCG合成过程相关的Ankyrin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郑世仲 林玉玲 +2 位作者 孙平 赖钟雄 林金科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32-1340,共9页
运用RACE技术,从茶树新品系"1005"嫩芽中克隆出Ankyrin基因全长c DNA(2 034 bp),5′UTR和3′UTR分别为353 bp和55 bp,编码541个氨基酸,命名为CS-Ankyrin。基因全长序列在线blast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与葡萄、蓖麻、可可和... 运用RACE技术,从茶树新品系"1005"嫩芽中克隆出Ankyrin基因全长c DNA(2 034 bp),5′UTR和3′UTR分别为353 bp和55 bp,编码541个氨基酸,命名为CS-Ankyrin。基因全长序列在线blast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与葡萄、蓖麻、可可和杨树的Ankyrin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78%、78%、77%和77%。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S-Ankyrin锚蛋白重复序列是由5个ANK单元组成,该蛋白是定位在质膜上起作用的跨膜疏水蛋白,但疏水性较差;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与芝麻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比较CS-Ankyrin在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的表达和EGCG含量变化结果表明,CS-Ankyrin基因在3个品系不同样品的表达趋势与其EGCG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芽头>二叶>四叶;亚细胞定位试验结果表明,CS-Ankyrin蛋白定位在细胞膜上起作用。推测该蛋白可能参与EGCG的储存和跨膜运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锚蛋白重复序列 生物信息学 EGCG 亚细胞定位
下载PDF
土壤中有机磷解磷细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14
6
作者 郑世仲 江胜滔 +1 位作者 黄燕翔 沈嘉彬 《安徽农学通报》 2009年第15期24-26,共3页
从5种不同根系土壤分离到32株降解有机磷的解磷菌,通过平板法进行初筛,根据水解圈直径和菌落直径比值大小筛选到11株水解圈直径和菌落直径比值较大的菌株。进一步通过液体摇瓶培养复筛,最后筛选出2株分解有机磷能力很强的菌株。通过形... 从5种不同根系土壤分离到32株降解有机磷的解磷菌,通过平板法进行初筛,根据水解圈直径和菌落直径比值大小筛选到11株水解圈直径和菌落直径比值较大的菌株。进一步通过液体摇瓶培养复筛,最后筛选出2株分解有机磷能力很强的菌株。通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鉴定,2株菌株均为巨大芽孢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 解磷菌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外源菌剂在废弃茶渣堆肥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郑世仲 曹榕彬 +3 位作者 江胜滔 蔡远 郭洪涛 余深枝 《中国茶叶》 2018年第12期14-19,共6页
以白地霉和嗜热芽孢杆菌为主要菌种,其他菌株为辅助菌,研究微生物在资源化处理茶渣牛羊粪便混合物料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外源微生物菌剂有助于缩短堆肥时间,提高堆肥产品质量;通过对几个组合的堆肥效果比较后发现,接种外源菌剂... 以白地霉和嗜热芽孢杆菌为主要菌种,其他菌株为辅助菌,研究微生物在资源化处理茶渣牛羊粪便混合物料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外源微生物菌剂有助于缩短堆肥时间,提高堆肥产品质量;通过对几个组合的堆肥效果比较后发现,接种外源菌剂后,堆肥成品的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显著提高,碳氮比(C/N)降低,粗纤维含量下降,促进了堆肥有机物质的矿化和降解;组合3菌剂(热带假丝酵母+嗜热芽孢杆菌+白地霉+乳酸菌+放线菌)处理的堆肥效果最好,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提高1.7、1.6、1.4 g/kg,C/N下降6.5,粗纤维含量降低6.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渣 牛羊粪便 外源菌剂 堆肥
下载PDF
马氏网集虫法调查福鼎生态茶园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8
作者 郑世仲 刘楚非 +4 位作者 金珊 陈美霞 俞佳乐 方玉玲 梁家源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8-444,共7页
为明确生态茶园昆虫群落结构,建立生态茶园的昆虫相数据库,在福建宁德福鼎市两处代表性生态茶园(命名为PPX、SXY)各布置3个样点,以马氏网集虫法调查分析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每个季节调查2次。结果显示:6个样点共发现18个目229个科69 ... 为明确生态茶园昆虫群落结构,建立生态茶园的昆虫相数据库,在福建宁德福鼎市两处代表性生态茶园(命名为PPX、SXY)各布置3个样点,以马氏网集虫法调查分析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每个季节调查2次。结果显示:6个样点共发现18个目229个科69 588头昆虫,其中以弹尾目个体数最多,占43.70%,双翅目次之,占33.00%,各样点采集的昆虫科数量表现为PPX2>SXY2>SXY3>SXY1>PPX3>PPX1;按科数和个体数计算,各样点的昆虫食性功能类群组成大致相同,营养阶层组成结构分析表明,分解者、初级消费者及次级消费者个体数之比约301∶52∶33;春季和夏季6个样点的科丰富度较高,秋季和冬季呈下降趋势;辛普森、夏农-威纳及均匀度3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9~0.94、0.94~3.36、0.28~0.82;各样点昆虫科组成归群分析结果显示,PPX和SXY两试验区内的各样点各自归为一群,科组成相似度分别为72.5%和75.5%。本研究结果说明昆虫群落结构与茶园周围的植被和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昆虫群落结构可以作为生态茶园建设评估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茶园 群落结构 昆虫相 马氏网
下载PDF
樟芝-太子参双向液体发酵培养基优化及效应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赵生月 吴小环 +4 位作者 姜春玲 张余 郑世仲 刘盛荣 叶祖云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2,共8页
【目的】有效利用太子参根须副产物资源,提高樟芝(Antrodia camphorata)菌丝产量,促进活性成分合成。【方法】以太子参根须(粉末)作为培养基组分,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影响樟芝菌丝生长的关键成分,正交试验优化培养基组成。【结果】... 【目的】有效利用太子参根须副产物资源,提高樟芝(Antrodia camphorata)菌丝产量,促进活性成分合成。【方法】以太子参根须(粉末)作为培养基组分,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影响樟芝菌丝生长的关键成分,正交试验优化培养基组成。【结果】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葡萄糖、酵母粉、蛋白胨及KH2PO4对樟芝菌丝生长有重要影响,正交试验优化的培养基组成为:太子参6 g·L^(−1),葡萄糖10 g·L^(−1),酵母粉4 g·L^(−1),蛋白胨6 g·L^(−1),KH_(2)PO_(4)1.5g·L^(−1)。利用优化培养基深层发酵,樟芝生物量达到4.73 g·L^(−1),与对照培养基及PDB培养基相比,胞内三萜含量分别提高2.75%和24.85%,胞外多糖分别提高161.11%和113.64%;发酵液中高密度无性孢子含量达1.8×10^(7)个·mL^(-1)。【结论】太子参适合作为樟芝双向液体发酵的药性成分,可有效促进樟芝菌丝生长、活性成分合成和无性孢子形成,是太子参根须副产物资源利用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芝 太子参 正交试验 培养基优化 活性成分
下载PDF
乌龙茶茶黄素含量的季节及品种间差异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林心远 吴亮宇 +5 位作者 郑世仲 欧阳晶晶 陈军如 张少雄 朱秋芳 林金科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共2页
本研究选取不同茶季生产52个乌龙茶茶样,对其茶黄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安溪黄旦品种产清香型乌龙茶的年均茶黄素含量较高,本山品种产浓香型乌龙茶年均茶黄素含量较高;武夷山肉桂品种产乌龙茶茶黄素年均含量较高于其他品种。季节间... 本研究选取不同茶季生产52个乌龙茶茶样,对其茶黄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安溪黄旦品种产清香型乌龙茶的年均茶黄素含量较高,本山品种产浓香型乌龙茶年均茶黄素含量较高;武夷山肉桂品种产乌龙茶茶黄素年均含量较高于其他品种。季节间,安溪生产的清香型乌龙茶茶黄素含量为:夏季=秋季>春季,夏季、秋季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较春季存在显著差异;安溪地区生产的浓香型乌龙茶茶黄素含量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春季与秋季之间差异显著;武夷山产区和台湾南投产区乌龙茶茶黄素含量:秋季>春季,季节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焙火工艺能一定程度提高茶黄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茶黄素 品种 季节 差异
下载PDF
基于校企合作的企业教学模式在《茶业机械》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子维 郑世仲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86-89,共4页
以茶学专业核心课程《茶业机械》为研究对象,基于校企结合模式,以教师和学生为研究主体,通过创新教学策略,总结企业教学模式下《茶业机械》课程教学的新举措。以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立足校企结合的企业教学优势,开发“一课双... 以茶学专业核心课程《茶业机械》为研究对象,基于校企结合模式,以教师和学生为研究主体,通过创新教学策略,总结企业教学模式下《茶业机械》课程教学的新举措。以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立足校企结合的企业教学优势,开发“一课双师多堂”的教学模式,提出“校内教师+”的三种授课形式,强调学生对基础理论、实践技能、科技前沿三者的掌握,兼顾创新性思维的激发,旨在发挥闽东区位优势,培养茶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反哺”企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茶企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下载PDF
宁德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春柳 郑世仲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68-72,共5页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产业经营方式,不但可以使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还能给旅游者带来游憩乐趣,提升游客生态观念和审美品质,是高层次、高品位的绿色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实地调研和收集相关县(市、区)休...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产业经营方式,不但可以使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还能给旅游者带来游憩乐趣,提升游客生态观念和审美品质,是高层次、高品位的绿色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实地调研和收集相关县(市、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数据,点面结合分析宁德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宁德休闲农业加快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农业 宁德 现状 建议
下载PDF
茶树CsMYB基因启动子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世仲 江胜滔 +4 位作者 刘伟 陈美霞 林玉玲 赖钟雄 林金科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80-588,共9页
以茶树新品系"1005"嫩芽为材料,克隆得到CsMYB基因gDNA全长序列1 828 bp,通过染色体步移技术,分离得到CsMYB基因启动子片段1 038 bp,命名为proMYB。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sMYBgDNA由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组成,该启动子含有与... 以茶树新品系"1005"嫩芽为材料,克隆得到CsMYB基因gDNA全长序列1 828 bp,通过染色体步移技术,分离得到CsMYB基因启动子片段1 038 bp,命名为proMYB。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sMYBgDNA由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组成,该启动子含有与提高基因转录水平相关的5′UTR Py-rich stretch顺式作用元件、启动子核心元件TATA-box和CAAT-box,还存在有激素响应元件、光响应元件、逆境应答元件以及大量功能未知或功能特异的顺式作用元件,说明proMYB具有诱导型启动子特性,CsMYB基因在茶树植物体中可能参与多种非生物胁迫应答和激素信号传导;通过烟草的瞬时表达结果表明,该启动子能驱动下游基因表达,具有启动子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CsMYB 启动子 顺式作用元件 瞬时表达
下载PDF
文心兰NPR1基因的克隆与诱导抗性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郑世仲 王培育 +5 位作者 张春柳 江胜滔 江金兰 颜沛沛 叶炜 赖钟雄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0-149,共10页
【目的】探明文心兰NPR1基因在诱导抗性过程中的生理作用。【方法】利用RACE技术克隆文心兰NPR1基因全长,并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和遗传进化树的构建;以印度梨形孢共培养、水杨酸(SA)和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文心兰,分析菊欧文氏杆菌... 【目的】探明文心兰NPR1基因在诱导抗性过程中的生理作用。【方法】利用RACE技术克隆文心兰NPR1基因全长,并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和遗传进化树的构建;以印度梨形孢共培养、水杨酸(SA)和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文心兰,分析菊欧文氏杆菌导致的软腐病抗性影响及NPR1基因的表达特性变化。【结果】克隆得到的2条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1804 bp和1902 bp,编码555、556个氨基酸,均为NPR1类型,分别命名为OgNPR1-1和OgNPR1-2;文心兰两个NPR1基因在未接菌的情况下均呈现低表达量,在接种共生菌印度梨形孢后轻微上调表达,在接种菊欧文氏杆菌后显著上调表达,而在印度梨形孢共生菌的存在下,接种菊欧文氏杆菌使两个NPR1基因表达更为活跃;同时,相比印度梨形孢共生菌处理,两个NPR1基因均在外源SA、MeJA处理下接种菊欧文氏杆菌表现为更显著上调表达;此外,共生印度梨形孢可显著提高文心兰对菊欧文氏杆菌导致软腐病的抗性,限制软腐病病症在非接病叶片的扩展。【结论】在共生印度梨形孢的文心兰植株中,印度梨形孢显著提高了文心兰NPR1基因响应菊欧文氏杆菌的表达水平,虽然上调水平不及SA和MeJA激素处理的水平,却使文心兰植株表现出更强的对抗软腐病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兰 NPR1 诱导性抗性 印度梨形孢 菊欧文氏杆菌
下载PDF
拮抗炭疽病的茶树内生菌筛选、鉴定及培养条件优化 被引量:8
15
作者 郑世仲 周子维 +3 位作者 陈晓慧 蔡烈伟 江胜滔 刘盛荣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5-215,共11页
为筛选高效拮抗茶树炭疽病的内生细菌,以茶树健康叶片为材料,采用平板对峙拮抗法进行筛选,并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鉴定、抑菌效果评价及培养条件优化。从分离的162株内生细菌中筛选到1株对茶树胶孢炭疽菌有较好抑制效果的拮抗细菌X13。形... 为筛选高效拮抗茶树炭疽病的内生细菌,以茶树健康叶片为材料,采用平板对峙拮抗法进行筛选,并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鉴定、抑菌效果评价及培养条件优化。从分离的162株内生细菌中筛选到1株对茶树胶孢炭疽菌有较好抑制效果的拮抗细菌X13。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及16 S rDNA系统进化发育分析显示,分离的菌株X13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X13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为61.6%。生长曲线表明,菌株X13对数生长期为接种后2~14 h。响应面优化的培养条件为4.0%(质量百分浓度)玉米粉,1.0%(质量百分浓度)的硝酸钠,接种量3.5%(体积分数)。本研究结果可为茶树炭疽病防治及生防菌剂的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炭疽病 内生细菌 枯草芽孢杆菌 培养条件
下载PDF
生物学本科专业《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初探 被引量:9
16
作者 郑世仲 陈美霞 +2 位作者 江胜滔 刘盛荣 张维瑞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49期235-236,共2页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是本科高校生物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或者必修课。本文从教学目的、课程内容、授课方式、授课教师、开课时间、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探讨,为生物学专业开设该课程或者进行相关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文献检索 论文写作 课程改革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茶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被引量:2
17
作者 郑世仲 周子维 +4 位作者 林志斌 王芳 徐礼羿 赵文净 蔡烈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3期280-282,共3页
茶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乡村振兴背景下茶产业发展对高校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当前高校茶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茶产业发展方向,阐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茶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从学校、学生和校企合... 茶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乡村振兴背景下茶产业发展对高校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当前高校茶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茶产业发展方向,阐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茶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从学校、学生和校企合作3个方面提出了茶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途径,旨在为乡村振兴背景下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茶学专业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
下载PDF
茉莉花茶窨制过程水分变化与香气品质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叶秋萍 余雯 +3 位作者 郑世仲 曾新萍 陈菲 郝志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266-272,共7页
为探明茉莉花茶窨制过程水分迁移与香气组分变化规律,以窨花前、通花前、起花前、烘干后的茶样为材料,运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分析水分分布情况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香气成分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茉莉花茶窨制过... 为探明茉莉花茶窨制过程水分迁移与香气组分变化规律,以窨花前、通花前、起花前、烘干后的茶样为材料,运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分析水分分布情况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香气成分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茉莉花茶窨制过程各个工序含水率差异极显著,除窨花前茶坯外,其他3个工序的花茶均出现结合水、弱结合水和自由水3个水分信号峰;结合水是主要的水分状态,峰面积比例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均高于窨花前;弱结合水峰面积比例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均低于窨花前;自由水峰面积比例最低,在窨花前茶坯中未发现,在其他3个工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茉莉花茶窨制过程中共鉴定出75种香气成分,包括醇类、酯类、烯烃类、醛类、其他类。茶叶窨制过程吸附了茉莉花释放的香气,因此窨制完成烘干后花茶中各个类别香气成分的含量增加,其中酯类含量最高,达到9.721μg/g,醇类次之,为3.854μg/g,再者是烯烃类含量达到3.377μg/g,且种类最丰富,达到26种。与JTF(茉莉花茶香气)指数相比,XFJTF(茉莉花茶香气品质评价得分)指数呈“升-降-升”趋势,且其他3个工序的XFJTF指数值均高于窨花前,更适合评价茉莉花茶香气品质。相关性分析发现:结合水峰面积、弱结合水峰面积与醇类含量均呈正相关,自由水峰面积与酯类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烯烃类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为丰富茶叶吸香机理和调控茉莉花茶生产工艺参数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花茶 窨制 水分状态 香气成分 相关性
下载PDF
柳叶蜡梅醇提物对大黄鱼生长、肌肉品质及肠道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邹永 魏日凤 +6 位作者 黄伟卿 周逢芳 林珊 郑世仲 江胜滔 李东东 刘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25,共8页
目的:研究柳叶蜡梅醇提物对大黄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肠道形态的影响。方法:选取体质健康、平均体质量为10.31±2.88 g的大黄鱼500尾。各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浓度为0、0.5%、1.0%、2.0%、4.0%的柳叶蜡梅醇提物,设为L-0(设为对... 目的:研究柳叶蜡梅醇提物对大黄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肠道形态的影响。方法:选取体质健康、平均体质量为10.31±2.88 g的大黄鱼500尾。各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浓度为0、0.5%、1.0%、2.0%、4.0%的柳叶蜡梅醇提物,设为L-0(设为对照组)、L-0.5、L-1、L-2、L-4组。试验周期为8周。试验考察了大黄鱼的生长性能,肌肉质构、pH、系水力、肌纤维结构及肠道形态等指标。结果:在生长性能方面,与L-0相比,L-0.5、L-1、L-2、L-4组均能够显著提高大黄鱼的存活率(P<0.05);柳叶蜡梅醇提物能改善大黄鱼肌肉品质和肌纤维结构。其中L-4效果最好,与L-0相比,其肌肉硬度、胶粘性、内聚力、咀嚼性和肌纤维密度均显著提高(P<0.05),失水率、冷冻渗出率、pH下降率、肌纤维直径则显著降低(P<0.05);在肠道形态方面,与L-0相比,L-2、L-4组均显著提高了肠道绒毛长度和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之比(P<0.05),并降低了隐窝深度(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柳叶蜡梅醇提物的浓度与大黄鱼肌纤维直径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关系;与鱼肠道绒毛长度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同时,进一步分析发现大黄鱼肌纤维直径又与肌肉硬度、内聚力、胶粘性和咀嚼性呈显著(P<0.05)负相关关系;且内聚力与绒毛长度呈显著(P<0.05)正相关关系。结论:添加4%柳叶蜡梅醇提物的饲料能改善大黄鱼肌肉品质和肠道形态,其机理可能是由于柳叶蜡梅醇提物改善了大黄鱼消化道形态,促进营养物质吸收的同时,改善肌纤维形态,进而促进肌肉品质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叶蜡梅 生长 肌肉品质 肠道形态
下载PDF
气流因子差异化做青工艺对乌龙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子维 魏莹莹 +9 位作者 吴晴阳 范丽君 饶泓婷 陈援援 吴灵贞 戴彬彬 蔡烈伟 郑世仲 王芳 孙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240-248,共9页
为探究气流因子在乌龙茶做青工艺中对其香气品质的影响,以鲜叶(CK)、常氧摇青叶(Ta)和乏氧摇青叶(Tb)及相应的毛茶a(Ma)和毛茶b(Mb)为试材,利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 为探究气流因子在乌龙茶做青工艺中对其香气品质的影响,以鲜叶(CK)、常氧摇青叶(Ta)和乏氧摇青叶(Tb)及相应的毛茶a(Ma)和毛茶b(Mb)为试材,利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与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GC-TOF MS)等技术,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等方式,对不同气流因子介导做青工艺的乌龙茶挥发性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b中低氧胁迫响应因子Cs HIG4和CsHIG6基因的表达水平相较Ta和CK有所上调,基于毛茶中共鉴定出的205种挥发性组分,采用最小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分析表明,以重要性投影指标值(Variable Important Projection,VIP)大于1.0为筛选条件,获得标志性差异挥发性成分有24个,其中吲哚的VIP值最大(4.75),α-法呢烯(3.06)、罗勒烯异构体混合物(2.77)、反式-橙花叔醇(2.75)等随后。乏氧摇青叶有5种特征差异挥发性组分,而常氧摇青叶中仅2种。毛茶感官审评结果发现,常氧摇青处理叶付制的乌龙茶香气清香持久,花香较显(香气感官得分90.67)。Ma中反式-橙花叔醇、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异植物醇、亚硫酸-2-乙基己基丁酯、6-氮杂双环[3.2.1]辛烷的含量均显著高于Mb(P<0.05),推测该5个物质可能是常氧摇青条件下形成较优品质乌龙茶的标志性代谢物,这有助于更好理解气流因子对摇青过程中香气物质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探究环境因子介导下摇青工艺对乌龙茶香气品质的形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气 品质控制 乌龙茶 气流 做青 挥发性组分 最小偏二乘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