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产与进口阿奇霉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9
1
作者 郑和义 何志新 +1 位作者 王家璧 王晓峰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98-199,共2页
为了比较国产与进口阿奇霉素对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临床疗效,用国产和进口阿奇霉素分别治疗23例和21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均口服单剂量1g治疗。结果显示两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82.6%和85.7%,有效率分别为91.3%和9... 为了比较国产与进口阿奇霉素对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临床疗效,用国产和进口阿奇霉素分别治疗23例和21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均口服单剂量1g治疗。结果显示两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82.6%和85.7%,有效率分别为91.3%和95.2%。表明国产与进口阿奇霉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疗效相似并无明显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炎 阿奇霉素 非淋菌性尿道炎 药物疗法
下载PDF
产生过氧化氢的乳酸杆菌抑制淋球菌生长物质的初步鉴定 被引量:5
2
作者 郑和义 曹经江 +1 位作者 晋红中 王家璧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79-383,共5页
目的研究产生过氧化氢的乳酸杆菌抑制淋球菌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将产生过氧化氢的乳酸杆菌与淋球菌在体外混合培养并将其超声裂解,然后通过各种不同分子量可通过的滤过膜滤过,收集分离的不同分子量蛋白成分,分别测定其对淋球菌过氧... 目的研究产生过氧化氢的乳酸杆菌抑制淋球菌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将产生过氧化氢的乳酸杆菌与淋球菌在体外混合培养并将其超声裂解,然后通过各种不同分子量可通过的滤过膜滤过,收集分离的不同分子量蛋白成分,分别测定其对淋球菌过氧化氢酶的影响。结果产生过氧化氢的乳酸杆菌在pH5.0情况下对淋球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裂解物也能有效抑制淋球菌过氧化氢酶活性。该裂解物加热100℃15min后仍具备以上抑制作用,但经蛋白酶K处理抑制作用丧失。结论产生过氧化氢的乳酸杆菌能产生淋球菌过氧化氢酶的抑制物质,通过对这种酶的抑制,进而抑制淋球菌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氢 乳酸杆菌 淋球菌 生长物质
下载PDF
产生过氧化氢的乳酸杆菌对淋球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郑和义 曹经江 +1 位作者 何志新 王家璧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30-332,共3页
目的:为了研究乳酸杆菌对淋球菌生长的影响。方法:将产生和不产生过氧化氢的乳酸杆菌(LB+和LB-)与过氧化氢酶阳性和阴性淋球菌菌株置于适合两种细菌生长的混合培养液在体外混合培养。结果:在混合培养液pH值维持在7.3时... 目的:为了研究乳酸杆菌对淋球菌生长的影响。方法:将产生和不产生过氧化氢的乳酸杆菌(LB+和LB-)与过氧化氢酶阳性和阴性淋球菌菌株置于适合两种细菌生长的混合培养液在体外混合培养。结果:在混合培养液pH值维持在7.3时,LB+和LB-几乎对淋球菌的生长无影响,但当混合培养液pH值5.0时,LB+和LB-均能抑制淋球菌的生长,LB+比LB-的抑制作用更显著,而且对过氧化氢酶阴性比阳性淋球菌的抑制作用更明显。结论:认为LB+能通过酸化环境和产生H2O2而抑制淋球菌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杆菌 奈瑟氏球菌 淋病 过氧化氢
下载PDF
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被引量:28
4
作者 郑和义 朱学骏 +7 位作者 连石 苏晓红 赖维 李军 王爱平 朱威 蒋明军 万苗坚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评价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2.5%5-氟脲嘧啶乳膏进行对照。方法对尖锐湿疣患者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5%咪喹莫特乳膏试验组和2.5%5-氟脲嘧啶乳膏对照组均每周外用药物3次,共治疗8... 目的评价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2.5%5-氟脲嘧啶乳膏进行对照。方法对尖锐湿疣患者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5%咪喹莫特乳膏试验组和2.5%5-氟脲嘧啶乳膏对照组均每周外用药物3次,共治疗8周。结果本研究共244例患者完成全部观察,其中,咪喹莫特组125例,5-氟脲嘧啶组119例。咪喹莫特组治疗后2、4、6、8周的痊愈率分别为52.00%、74.40%、81.60%、92.80%、有效率分别为79.20%、93.60%、97.60%、97.60%.5-氟脲嘧啶组治疗后2、4、6、8周的痊愈率分别为52.10%、70.59%,78.15%、89.92%、有效率分别为84.03%、94.12%、94.96%、97.48%。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主要为局部不良反应,如局部红斑、疼痛、糜烂,瘙痒等,未见系统性不良反应。结论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疗效确切,使用方法简便,耐受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咪喹莫特
下载PDF
性传播疾病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1
5
作者 郑和义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2年第8期506-511,共6页
性病(Venereal Diseases)传统观念是指通过性交传染,主要损害病变发生在外生殖器部位的疾病,包括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和腹股沟肉芽肿五种,曾被称为"花柳病".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行为的改变,1975... 性病(Venereal Diseases)传统观念是指通过性交传染,主要损害病变发生在外生殖器部位的疾病,包括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和腹股沟肉芽肿五种,曾被称为"花柳病".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行为的改变,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把性病的范围从过去以性交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五种疾病扩展到各种通过性接触可传播的疾病,统称为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简称ST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传播疾病 诊断 治疗 梅毒 淋病
下载PDF
连接酶链反应检测尿液中的淋病奈瑟球菌 被引量:1
6
作者 郑和义 曹经江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5年第1期43-44,47,共3页
目的评价连接酶链反应(LCR)技术对尿液中淋病奈瑟球菌诊断的意义。方法对在性传播疾病(STD)门诊就诊的276例尿道/宫颈炎患者进行分泌物细菌培养及尿液淋病奈瑟球菌LCR检测,对两项结果不符合的标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确定细菌培... 目的评价连接酶链反应(LCR)技术对尿液中淋病奈瑟球菌诊断的意义。方法对在性传播疾病(STD)门诊就诊的276例尿道/宫颈炎患者进行分泌物细菌培养及尿液淋病奈瑟球菌LCR检测,对两项结果不符合的标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确定细菌培养、LCR法检测尿液中淋病奈瑟球菌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276例患者中,24例LCR检测阳性(87%),21例培养阳性(76%),5例两项结果不符合者进行PCR检测。LCR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23%、1000%。结论LCR分析法检测尿液中的淋病奈瑟球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接酶链反应 淋病奈瑟球菌
下载PDF
新淋球菌应激蛋白的确认及其作用研究
7
作者 郑和义 王家壁 何志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5-66,共2页
目的研究生长条件改变对淋球菌毒力的影响。方法将淋球菌暴露于低浓度亚致死量即1mmol/LH2O2作用1h,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结果发现淋球菌能产生一种新的分子量为62000应激蛋白... 目的研究生长条件改变对淋球菌毒力的影响。方法将淋球菌暴露于低浓度亚致死量即1mmol/LH2O2作用1h,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结果发现淋球菌能产生一种新的分子量为62000应激蛋白,而且这种经1mmol/LH2O2作用后的淋球菌与未经低浓度H2O2作用的对照菌株相比,对高浓度的H2O2和人体中性白细胞的灭菌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抵抗(P<0.01)。结论这种新的62000应激蛋白有增加淋球菌毒力的作用,并可能与淋球菌在人体中性白细胞内不能被杀灭而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调节蛋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球菌 应激蛋白 过氧化氢 新菌
下载PDF
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绒癌1例
8
作者 郑和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3-134,共2页
患者女性,38岁,因发现腹部包块5个月,全身皮肤起大疱2个月入院。皮肤科检查可见躯干、四肢大量紧张性水疱、大疱,尼氏征阴性,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表皮下水疱形成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可见基底膜带IgG和... 患者女性,38岁,因发现腹部包块5个月,全身皮肤起大疱2个月入院。皮肤科检查可见躯干、四肢大量紧张性水疱、大疱,尼氏征阴性,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表皮下水疱形成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可见基底膜带IgG和C3呈线性沉积。间接免疫荧光检查血清抗类天疱疮抗体阴性。盆腔术后病理诊断为绒癌侵及卵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天疱疮 大疱性 并发症 绒癌
下载PDF
1125例梅毒分析 被引量:43
9
作者 李军 王林娜 +3 位作者 郑和义 左亚刚 刘永鑫 刘秀荣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5-189,共5页
目的观察梅毒的流行病学、临床和血清学特征。方法对1125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非婚性接触是主要传染来源;一期梅毒129例,以外生殖器硬下疳为主;二期梅毒357例,以掌跖暗红斑、扁平湿疣为主;早期潜伏梅毒178例、晚期潜... 目的观察梅毒的流行病学、临床和血清学特征。方法对1125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非婚性接触是主要传染来源;一期梅毒129例,以外生殖器硬下疳为主;二期梅毒357例,以掌跖暗红斑、扁平湿疣为主;早期潜伏梅毒178例、晚期潜伏梅毒174例、不能确定病期的潜伏梅毒285例。1125例梅毒患者中107例(9.51%)合并其他性传播感染,绝大多数使用苄星青霉素治疗,青霉素过敏者31例(2.75%)。除一期梅毒外,其余各期梅毒血清学检查(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结实验、梅毒螺旋体血凝实验、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实验)敏感性均超过97%。结论潜伏梅毒发病率高,晚期梅毒发病率低,青霉素仍然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临床 血清学
下载PDF
潜伏梅毒的临床特点与血清学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李军 王林娜 +2 位作者 郑和义 刘永鑫 刘秀荣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6-339,共4页
目的总结潜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其血清学检测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性病中心诊治的601例潜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01例潜伏梅毒患者中,早期潜伏梅毒174例,晚期潜伏梅毒170例,不能... 目的总结潜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其血清学检测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性病中心诊治的601例潜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01例潜伏梅毒患者中,早期潜伏梅毒174例,晚期潜伏梅毒170例,不能确定病期的潜伏梅毒257例;男256例,女345例,男∶女为0.74∶1;20~39岁高发,主要传染来源为非婚性接触;46例(7.65%)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251例(41.76%)因其他性病或疑有性病进行检查时确诊。早期潜伏梅毒、晚期潜伏梅毒和不能确定病期潜伏梅毒患者中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大于1∶8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2.99%(127/174)、52.94%(90/170)和60.31%(155/257)。早期潜伏梅毒患者治疗l2个月后的RPR阴转率明显低于早期显性梅毒患者(P=0.044)。结论应加强梅毒宣传力度,多渠道筛查以控制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潜伏性 临床特点 血清学
下载PDF
梅毒血清抵抗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 被引量:22
11
作者 王林娜 左亚刚 +2 位作者 刘永鑫 刘秀荣 郑和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8-341,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梅毒血清抵抗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131例确诊梅毒患者,分析梅毒血清抵抗的发生率以及血清抵抗与年龄、性别、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始滴度、疾病分期、治疗用药等因素的关系。结果不同年龄、性别... 目的回顾性分析梅毒血清抵抗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131例确诊梅毒患者,分析梅毒血清抵抗的发生率以及血清抵抗与年龄、性别、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始滴度、疾病分期、治疗用药等因素的关系。结果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间梅毒血清抵抗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不同初始滴度、疾病分期和治疗用药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RPR初始滴度较低患者血清抵抗发生率较高,其中滴度为1∶8患者抵抗发生率高达61%。潜伏梅毒患者血清抵抗发生率高达45.6%,而一期梅毒血清患者仅为10%。苄星青霉素治疗后血清抵抗发生率仅为28.3%,而大环内酯类为72.7%。结论初始滴度较低、潜伏梅毒及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梅毒患者较易发生血清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抵抗 梅毒 相关因素
下载PDF
22例狼疮性脂膜炎临床和病理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涛 李鑫 +6 位作者 刘跃华 郑和义 孙秋宁 晋红中 马东来 渠涛 方凯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25-528,I0002,共5页
目的探讨狼疮性脂膜炎的临床和病理表现、治疗经验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22例狼疮性脂膜炎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特点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皮损好发于头面部、上肢及臀部,常表现为皮... 目的探讨狼疮性脂膜炎的临床和病理表现、治疗经验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22例狼疮性脂膜炎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特点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皮损好发于头面部、上肢及臀部,常表现为皮肤萎缩、红斑、皮下结节、浸润性红斑及皮肤破溃。病理的典型改变为皮下脂肪层出现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小叶性脂膜炎,也可同时出现脂肪小叶间隔性脂膜炎。治疗以硫酸羟氯喹单用或合用激素为主,大多数患者对治疗反应较好,部分患者出现反复。结论狼疮性脂膜炎较少见,其典型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是其诊断的要点,硫酸羟氯喹及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脂膜炎 组织病理 抗核抗体 硫酸羟氯喹 糖皮质激素
下载PDF
念珠菌性龟头炎及其致病菌种、药敏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李军 郑和义 +1 位作者 孙秋宁 闫岩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398-400,共3页
目的:了解引起男性念珠菌性龟头炎的主要致病菌种,及念珠菌病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2002年2月—2003年2月到北京协和医院性传播疾病(STD)医疗中心就诊的龟头炎患者347例进行标本采集,做真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 目的:了解引起男性念珠菌性龟头炎的主要致病菌种,及念珠菌病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2002年2月—2003年2月到北京协和医院性传播疾病(STD)医疗中心就诊的龟头炎患者347例进行标本采集,做真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347例患者共培养出62株阳性标本(17.87%)。其中白念珠菌(CA)56株(90.32%),非白念珠菌6株(9.68%)。受试菌株对各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分别为:氟康唑75.81%(47/62)、6.45%(4/62),伊曲康唑74.19%(46/62)、4.84%(3/62),特比奈芬67.74%(42/62)、14.52%(9/62),两性霉素B43.55%(27/62)、12.90%(8/62),咪康唑29.03%(18/62)、25.81%(16/62),酮康唑22.58%(14/62)、16.13%(10/62)。结论:念珠菌感染是引起男性包皮龟头炎的常见病因。CA为念珠菌性龟头炎的主要致病菌种。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对男性龟头炎念珠菌显示一定的敏感性,酮康唑和咪康唑敏感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头炎 念珠菌 抗真菌药物 药物敏感性
下载PDF
重组人干扰素α-2a凝胶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的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汪科 韩钢文 +4 位作者 郑和义 李福秋 白义杰 徐金华 朱学骏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目的评价重组人干扰素α-2a凝胶(抗尖锐湿疣凝胶)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与安慰剂对照,尖锐湿疣患者经激光、冷冻或电灼清除疣体后,每日外用药物4次,疗程8周,再随访至第20周。共入选尖锐湿疣患者154例。结果在用药第2,4... 目的评价重组人干扰素α-2a凝胶(抗尖锐湿疣凝胶)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与安慰剂对照,尖锐湿疣患者经激光、冷冻或电灼清除疣体后,每日外用药物4次,疗程8周,再随访至第20周。共入选尖锐湿疣患者154例。结果在用药第2,4,8,12,16,20周,试验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a凝胶对尖锐湿疣治愈后、预防复发的疗效肯定,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干扰素Α-2A 尖锐湿疣 复发
下载PDF
环状弹性纤维溶解性巨细胞肉芽肿 被引量:8
15
作者 马东来 方凯 +4 位作者 郑和义 王定邦 俞宝田 王家璧 王宝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96-499,共4页
报告10例环状弹性纤维溶解性巨细胞肉芽肿。男4例,女6例,年龄29~77岁。大多数患者皮损表现为大小不一的环状斑块,中央轻度萎缩,遗留色素减退,周围有一轻度隆起的红色边缘。皮损最常见于双手背和躯干。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真皮中上层的间... 报告10例环状弹性纤维溶解性巨细胞肉芽肿。男4例,女6例,年龄29~77岁。大多数患者皮损表现为大小不一的环状斑块,中央轻度萎缩,遗留色素减退,周围有一轻度隆起的红色边缘。皮损最常见于双手背和躯干。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真皮中上层的间质中有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皮损中央弹性纤维减少或缺失,并且可见多核巨细胞吞噬弹性纤维的碎片;未见渐进性坏死和黏蛋白沉积。该文报告的10例患者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改变均符合环状弹性纤维溶解性巨细胞肉芽肿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 巨细胞 弹性纤维溶解性 环状 肉芽肿 光化性 肉芽肿 环状
下载PDF
4种以重组梅毒螺旋体抗原为基础的梅毒快速诊断试验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林娜 郑和义 +4 位作者 李军 王晓峰 邵燕玲 王玉琪 刘秀荣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726-728,共3页
目的:评估4种以重组梅毒螺旋体抗原为基础的梅毒快速诊断试剂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可操作性。方法:选择860例性传播疾病(STD)门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采集其静脉血。分别取全血和血清进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及... 目的:评估4种以重组梅毒螺旋体抗原为基础的梅毒快速诊断试剂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可操作性。方法:选择860例性传播疾病(STD)门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采集其静脉血。分别取全血和血清进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及4种试剂盒的检测。检测方法分别按照说明书进行。结果:以TPHA为标准,结果分别为:①AbbottDetermineSyphilisTPtest:血清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8.9%;全血敏感性为81.9%,特异性为99.4%。②SDBIOLINESyphilis3.0test:血清敏感性为95.5%,特异性为97.9%;全血敏感性为87.6%,特异性为99.4%。③VISITECT-SYPHILIStest:血清敏感性为94.0%,特异性为98.1%;全血敏感性为73.5%,特异性为99.7%。④Syphicheck-WBtest:血清敏感性为67.4%,特异性为98.8%;全血敏感性为64.0%,特异性为99.7%。结论:4种试剂盒均具有优良的临床操作性能,适用于STD门诊的梅毒快速检测。而且这4种快速诊断试剂盒在血清中的检测比全血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诊断 梅毒螺旋体 抗原 重组
下载PDF
沙眼衣原体培养、LCR与荧光PCR在检测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的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宝玺 朱学骏 +6 位作者 倪安平 叶顺章 乐嘉豫 郑和义 刘全中 王千秋 魏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6-148,共3页
为了比较细胞培养、连接酶链反应(LCR)和荧光PCR技术在检测性传播疾病门诊患者标本沙眼衣原体的意义。分别在国内5家临床医院性传播疾病门诊收集到673份尿道/宫颈拭子标本,进行沙眼衣原体培养和荧光PCR检测,检测结果不相符合的标本采用... 为了比较细胞培养、连接酶链反应(LCR)和荧光PCR技术在检测性传播疾病门诊患者标本沙眼衣原体的意义。分别在国内5家临床医院性传播疾病门诊收集到673份尿道/宫颈拭子标本,进行沙眼衣原体培养和荧光PCR检测,检测结果不相符合的标本采用LCR复检,比较分析PCR与培养、LCR以及综合结果的相符性。结果合格病例616例,培养和荧光PCR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33%和27.1%,与培养相比,荧光PCR法的敏感性为100%。LCR复核标本200份,与之相比,荧光PCR的敏感性为98.6%,特异性89.5%,YI指数为0.881。综合分析证明荧光PCR检测沙眼衣原体的敏感性为98.78%,特异性为98.67%,YI指数0.9745。结合临床表现发现,男性患者出现尿道炎症体征意义大于症状,而在女性患者症状或体征均不特异。结果表明国产荧光PCR技术检测尿道/宫颈拭子沙眼衣原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可以用于临床检验,实验室质控与监督是本方法得以正确应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眼衣原体 泌尿生殖道感染 荧光PCR LCR 细胞培养
下载PDF
米诺环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多中心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8
作者 车雅敏 郑和义 +4 位作者 刘全忠 徐金华 赖维 周平玉 傅志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62-262,共1页
近年来。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而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脲原体(UU)作为引起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最常见的病原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米诺环素(minocycline,商品名美满霉素,惠氏制药有限公司)是治... 近年来。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而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脲原体(UU)作为引起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最常见的病原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米诺环素(minocycline,商品名美满霉素,惠氏制药有限公司)是治疗NGU的常用药物之一.为进一步了解该药治疗UU和CT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2006年1—5月在全国5家三甲医院采用米诺环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并进行了多中心开放性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炎 非淋菌性 宫颈炎 米诺环素
下载PDF
烟酸缺乏症 被引量:13
19
作者 马东来 郑和义 方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39-340,共2页
关键词 烟酸缺乏症 糙皮病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阳性患者1359例药敏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军 郑和义 +1 位作者 邵燕玲 王晓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614-615,共2页
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多由衣原体、解脲脲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及生殖支原体[1,2]感染引起.近年来因发病率逐渐上升,加上抗生素的不规则使用,支原体对部分抗生素已经出现了耐药.为了解北京及周边省市临床株... 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多由衣原体、解脲脲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及生殖支原体[1,2]感染引起.近年来因发病率逐渐上升,加上抗生素的不规则使用,支原体对部分抗生素已经出现了耐药.为了解北京及周边省市临床株支原体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我们对北京协和医院性病中心2001-2002年分离培养出的1 708株支原体进行了药敏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原体 泌尿生殖道 药敏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