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江流域农村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14
1
作者 郑太辉 冉勇 陈来国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57-661,共5页
为了解东江流域农村土壤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与人类健康风险,采集了30个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农村表层土壤样品,进行采用索氏抽提法,硅胶/氧化铝(2:1)层析柱分离纯化,最后加内标经气相色谱-质谱仪定量解析的方法测定16种多环芳烃的含... 为了解东江流域农村土壤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与人类健康风险,采集了30个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农村表层土壤样品,进行采用索氏抽提法,硅胶/氧化铝(2:1)层析柱分离纯化,最后加内标经气相色谱-质谱仪定量解析的方法测定16种多环芳烃的含量。同时,测定了土壤中不同形态有机质包括总有机碳(TOC)、非水解性有机碳(NHC)、黑碳(BC)以及无定形有机碳(AOC)的含量。结果表明,土壤多环芳烃质量分数在24-238μg·kg-1之间,平均质量分数为107±60μg·kg-1。在16种多环芳烃中,萘、菲、荧蒽和苯并(b)荧蒽的含量最高,占总多环芳烃含量的比重依次为16%、20%、10%和10%。土壤中多环芳烃含量与TOC、NHC以及BC均具有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三者斜率的大小顺序为BC〉NHC〉TOC(p〈0.01),表明土壤有机碳中的非水解性有机碳和黑碳在控制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积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壤中多环芳烃含量与AOC的相关性不显著(p=0.29)。另外,健康风险评价表明儿童暴露的增量终身致癌风险(ILCRs)在可接受的安全范围内(ILCRs 〈10-6),而成人暴露的增量终身致癌风险则相对较高(10-6皮肤接触〉呼吸;而成人则为:皮肤接触〉误食土壤〉呼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江流域 土壤 多环芳烃 分布 健康风险评价
下载PDF
开垦对三江平原别拉洪河流域土壤Fe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郑太辉 迟光宇 +1 位作者 史奕 陈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03期89-92,共4页
为探讨农业开垦对土壤Fe活性的影响,采集土样对三江平原别拉洪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岸边沼泽、农田附近沼泽、农田)泥炭层、表土层和潜育层中Fe2+、络合Fe及土壤相关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开垦后,与岸边天然沼泽相比,农田... 为探讨农业开垦对土壤Fe活性的影响,采集土样对三江平原别拉洪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岸边沼泽、农田附近沼泽、农田)泥炭层、表土层和潜育层中Fe2+、络合Fe及土壤相关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开垦后,与岸边天然沼泽相比,农田附近沼泽及农田土壤Fe2+、络合Fe含量整体上呈降低趋势,显示开垦促进了土壤有机碳损失,降低了土壤Fe活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各层中络合Fe与土壤TOC相关性显著,表明TOC是影响土壤Fe活化的重要因子。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土地利用状况变化对土壤Fe活性的影响,进而为耕地的合理开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垦 别拉洪河流域 土壤 FE 活化
下载PDF
铁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及其光谱识别研究展望 被引量:7
3
作者 迟光宇 陈欣 +1 位作者 史奕 郑太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344-3347,共4页
铁(Fe)是藻类生长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在藻类对氮的吸收、固氮菌对氮的固定、叶绿素合成、卟啉生物合成、光合作用电子传输等生物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过程中,除了要注意控制氮、磷的输入,还应考虑Fe... 铁(Fe)是藻类生长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在藻类对氮的吸收、固氮菌对氮的固定、叶绿素合成、卟啉生物合成、光合作用电子传输等生物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过程中,除了要注意控制氮、磷的输入,还应考虑Fe的调控作用。遥感技术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措施,应用遥感技术可以实时、大面积监测水体中藻类的生长分布情况。水体中Fe浓度的波动会使藻类细胞的代谢活动发生变化,进而反映在藻类反射光谱上,而地物特征与其光谱特征的关系是解译遥感影像的关键;研究Fe的藻类光谱效应,对于阐明湖泊中水华爆发与Fe的关系、分析水华爆发的动态过程以及建立湖泊富营养化遥感预警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Fe假说",综述了Fe对藻类生长的重要作用及藻类光谱研究进展,并对Fe的藻类光谱效应在水体富营养化遥感预警机制研究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光谱 水体富营养化
下载PDF
土壤Fe(Ⅲ)异化还原的环境效益 被引量:8
4
作者 迟光宇 陈欣 +1 位作者 史奕 郑太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03期273-277,共5页
异化Fe(Ⅲ)还原微生物是厌氧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主要微生物类群,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可以利用Fe(Ⅲ)作为末端电子受体而获得能量。鉴于土壤Fe(Ⅲ)异化还原是厌氧环境中影响碳、氮、磷及金属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因素,对Fe(Ⅲ)异化... 异化Fe(Ⅲ)还原微生物是厌氧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主要微生物类群,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可以利用Fe(Ⅲ)作为末端电子受体而获得能量。鉴于土壤Fe(Ⅲ)异化还原是厌氧环境中影响碳、氮、磷及金属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因素,对Fe(Ⅲ)异化还原在环境中的作用进行评述,系统介绍了国内外有关Fe(Ⅲ)还原环境效益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Fe(Ⅲ)还原 环境效益 电子受体
下载PDF
亚热带水库沉积物钻孔中有机质的历史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5
作者 段丹丹 李海燕 +3 位作者 郑太辉 黄文 杨余 冉勇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20-627,共8页
氢指数(HI)是重要的有机质评价参数,能够反映沉积有机质中脂肪大分子物质的相对含量,并用于反演水生生态系统的历史初级生产力,有助于研究藻类生产力对污染物的富集作用。为了探讨氢指数的环境指示作用,选择了亚热带的3座水库作为研究对... 氢指数(HI)是重要的有机质评价参数,能够反映沉积有机质中脂肪大分子物质的相对含量,并用于反演水生生态系统的历史初级生产力,有助于研究藻类生产力对污染物的富集作用。为了探讨氢指数的环境指示作用,选择了亚热带的3座水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Rock-Eval热解与生物标志物-中性糖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技术,研究了沉积钻孔有机质的来源与特征;并结合210Pb和137Cs定年技术,综合运用氢指数和总糖含量对水库的初级生产力进行了重建。结果表明:中富营养的增塘和联安水库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浮游藻类,且受降解的程度较小,而贫营养的新丰江水库钻孔下层有机质主要是受降解作用或陆源高等植物等的影响。近年来,3个水库的HI值都有显著性的增加,且与其对应的总糖含量以及近50年来的滑动平均温度都高度的相关,说明这些水库都经历了气候变暖所引起的初级生产力增长。同时,升高的水库生产力扩大了沉积物剖面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水库 沉积有机质 氢指数 中性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不同种植年限红壤柑橘园土壤腐殖质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差异
6
作者 张雅雯 刘灿 +1 位作者 郭新春 郑太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75-1587,共13页
【目的】长时间序列尺度上监测果园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深入了解果园土壤固碳增汇功能对人类种植活动的响应规律,可以为农业固碳减排提供理论依据,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方法】以长期种植的红壤柑橘园为研究区,采集不同种植年... 【目的】长时间序列尺度上监测果园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深入了解果园土壤固碳增汇功能对人类种植活动的响应规律,可以为农业固碳减排提供理论依据,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方法】以长期种植的红壤柑橘园为研究区,采集不同种植年限(10年、30年、50年)土壤(0~20 cm)样品,分离纯化得到胡敏酸(HA)馏分(F1~F10)、低碳胡敏素(HuL)和高碳胡敏素(HuH)等腐殖质组分,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3种手段,综合分析HA、HuL、HuH化学组成及结构变化。【结果】(1)化学组成:胡敏酸馏分与胡敏素元素组成以C、O为主,随种植年限延长C含量增大(除F9~F10),种植年限为50年的F1~F2、F3~F8、HuL、HuH C含量较种植年限为10年的增大36.1%、38.34%、61.69%、72.25%;HA的F1~F2、F3~F8馏分随种植年限的延长C/N分别下降40.84%、44.33%,HuH、HuL增大62.33%、42.55%,种植年限越长越有利于HA含氮基团的形成而不利于胡敏素含氮基团的形成;F1~F2、F3~F8、F9~F10脂化度分别增加12.8%、5.7%、6.6%,芳化度随之降低相应比例;HuH、HuL脂化度降低7.2%、0.9%,芳化度增大相应比例;芳香碳含量随种植年限延长HA馏分,分别下降10.9%、5.38%、3.83%、而HuL、HuH分别增加2.59%、5.68%。(2)结构特征:不同种植年限腐殖质组分红外光谱峰型、峰位相似,但吸收强度有差异,HuH的结构与HA结构相似,但HuL的结构更为简单,并且C骨架未发生变化;HA的H/C,F1~F2、F3~F8馏分随种植年限的延长下降30.03%、16.16%,随种植年限的延长HA的化学结构逐渐以芳香结构为主且不饱和程度和芳香性越高。【结论】柑橘果园土壤不同腐殖质组分化学组成、相对应的结构单元、官能团数量及各有机碳比例会因种植年限而改变,土壤有机碳含量逐年增加,柑橘的连年种植有利于土壤腐殖质结构稳定,进而增强土壤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年限 腐殖质组分 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 固态13C核磁共振
下载PDF
雨强和坡度对红壤坡耕地地表径流及壤中流的影响 被引量:24
7
作者 陈晓安 杨洁 +2 位作者 汤崇军 郑太辉 李龙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1-146,共6页
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是坡面重要水文过程,雨强和坡度是影响坡面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产流主要因素。为研究降雨强度和地表坡度对坡耕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影响,该文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法,在长3.0 m、宽1.5 m、深0.5 m土槽,设计4个不同坡度(5&... 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是坡面重要水文过程,雨强和坡度是影响坡面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产流主要因素。为研究降雨强度和地表坡度对坡耕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影响,该文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法,在长3.0 m、宽1.5 m、深0.5 m土槽,设计4个不同坡度(5°、10°、15°、20°)和3个不同雨强(30、60、90 mm/h)对红壤坡耕地地表径流及壤中流产流过程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壤中流开始产流时间滞后于地表径流,降雨强度从30到90 mm/h,地表径流、壤中流产流开始时间均随雨强增大而减小,壤中流比地表产流开始滞后时间随着雨强增大先增大后趋于稳定;2)地表径流强度随雨强增大而增大,壤中流初始径流强度随雨强增大而增大,不同雨强下壤中流径流峰值相近;3)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产流过程曲线有明显差异,地表径流产流过程线先增大后趋于稳定,壤中流产流过程线呈抛物线型即先增大后减小;4)从5°到20°,地表产流开始时间随坡度增大而减小,壤中流产流开始时间随坡度增大先减小后增大;5)从5°到20°,地表径流强度先增大后减小,10°为转折坡度,壤中流产流峰值随坡度增大而减小,并且随着坡度增大达到壤中流峰值时间不断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产流 红壤坡耕地 雨强 坡度 地表径流 壤中流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3种典型坡面排水沟的排水输沙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晓安 杨洁 +3 位作者 汤崇军 段剑 万佳蕾 郑太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4-119,共6页
以红壤丘陵区坡面排水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野外水泥沟、土沟、草沟3种不同下垫面坡面排水沟的挟沙水流放水试验,研究不同排水沟的排水输沙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排水沟的产流开始时间、产流滞后时间从大到小依次为草沟、土沟、水泥沟,并... 以红壤丘陵区坡面排水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野外水泥沟、土沟、草沟3种不同下垫面坡面排水沟的挟沙水流放水试验,研究不同排水沟的排水输沙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排水沟的产流开始时间、产流滞后时间从大到小依次为草沟、土沟、水泥沟,并且不同排水沟间有显著性差异;随着放水流量增大,排水沟产流开始时间均减小,但是产流滞后时间无显著变化;不同排水沟径流流速从大到小依次为水泥沟、土沟、草沟,水泥沟、土沟随着距沟顶距离增大径流流速先增大后趋于稳定,草沟随着距沟顶距离增大径流流速减小;从6L/min到12L/min流量放水,水泥沟、土沟、草沟平均径流流速增幅分别为14%、32%、40%;不同排水沟间排水量有显著性差异,排水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水泥沟、土沟、草沟,随着放水流量的增大,排水速率增大,排水流量过程均为先增大后趋于稳定;不同排水沟输沙量具有显著性差异,输沙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水泥沟、土沟、草沟,随着放水流量增大,输沙量增大。红壤丘陵区坡面不同类型排水沟的排水输沙特征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丘陵区 排水沟 产流 产沙 放水试验
下载PDF
稻草覆盖对赣南稀土尾渣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郑太辉 汤崇军 +3 位作者 黄鹏飞 陈晓安 杨洁 肖胜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64-1571,共8页
生物覆盖措施能显著降低敏感脆弱带及裸露坡地水土流失,且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等特点,适合在矿区推广.为研究稻草覆盖对稀土尾渣坡面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比研究不同雨强(60和90 mm/h)和不同稻草覆盖度(0%、50%和1... 生物覆盖措施能显著降低敏感脆弱带及裸露坡地水土流失,且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等特点,适合在矿区推广.为研究稻草覆盖对稀土尾渣坡面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比研究不同雨强(60和90 mm/h)和不同稻草覆盖度(0%、50%和100%)条件下稀土尾矿地表产流、产沙情况.模拟降雨试验在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的江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开展,不同雨强采用西安清远测控技术有限公司设计的QYJY-503人工模拟降雨系统进行控制.结果表明:雨强为60 mm/h时,50%和100%稻草覆盖度处理坡面径流开始时间分别比0%稻草覆盖度坡面延迟46%和91%;雨强为90 mm/h时,延迟幅度分别为3.0和4.8倍.0%、50%和100%稻草覆盖度条件下稀土矿渣坡面单位时间产流量分别在产流开始后6、31和41 min达到稳定值.60 mm/h雨强条件下稀土矿渣坡面1 h总产流量呈现0%稻草覆盖度>100%稻草覆盖度>50%稻草覆盖度(P<0.05),而90 mm/h雨强条件下则为0%稻草覆盖度>50%稻草覆盖度>100%稻草覆盖度(P<0.01).雨强为60 mm/h时,50%和100%稻草覆盖度稀土矿渣坡面土壤侵蚀量分别比0%稻草覆盖度坡面降低73.46%和84.53%;而雨强为90 mm/h时,2种措施土壤侵蚀量降幅分别为54.83%和72.14%.研究显示,稻草覆盖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矿区土壤坡面径流、泥沙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覆盖 雨强 稀土尾矿 产流 产沙
下载PDF
不同水保措施下红壤坡耕地浅层土壤水分含量对降雨的响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太辉 汤崇军 +2 位作者 徐铭泽 蔡袁海 陈晓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3-119,共7页
为探明次降雨条件下花生不同生长期红壤坡耕地土壤水分含量变化对水保措施的响应,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采取常规耕作、有机肥+常规耕作、稻草覆盖+深翻耕、保水剂+常规耕作等措施的红壤坡耕地小区20 cm深度层土壤水分含量在次降雨... 为探明次降雨条件下花生不同生长期红壤坡耕地土壤水分含量变化对水保措施的响应,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采取常规耕作、有机肥+常规耕作、稻草覆盖+深翻耕、保水剂+常规耕作等措施的红壤坡耕地小区20 cm深度层土壤水分含量在次降雨过程(1.5 h)及降雨结束后1 h内的连续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花生不同生长期红壤坡耕地上、下坡2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在降雨后的变化幅度均呈收获期≈结荚期>盛花期>出苗期>翻耕期(p<0.01)。稻草覆盖+深翻耕措施在提高红壤坡耕地土壤蓄水能力方面效果最显著,尤其是在花生翻耕期和收获期,增幅分别比常规耕作措施高26%和64%。保水剂对红壤坡地土壤保水效果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花生翻耕期,而花生其他生长期则不明显;而有机肥增施措施对红壤坡地土壤保水效果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花生翻耕期、结荚期和收获期。研究结果表明稻草覆盖+深翻是适合红壤丘陵区坡耕地土壤水分持续高效利用的有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学 土壤水分 人工模拟降雨 红壤坡耕地 花生
下载PDF
生产建设项目边坡及弃土侵蚀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晏伟明 谢颂华 +3 位作者 刘苑秋 邓文平 黄鹏飞 郑太辉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2-152,共11页
生产建设项目的土壤侵蚀是土壤侵蚀学科研究的热点话题。生产建设项目边坡及弃土侵蚀是一种典型的人为加速侵蚀,严重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本文对边坡和弃土侵蚀影响机制,从降雨径流条件、土壤特性、地形及微地貌因子、水土... 生产建设项目的土壤侵蚀是土壤侵蚀学科研究的热点话题。生产建设项目边坡及弃土侵蚀是一种典型的人为加速侵蚀,严重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本文对边坡和弃土侵蚀影响机制,从降雨径流条件、土壤特性、地形及微地貌因子、水土保持防护措施等方面,将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阐述。首先,总结了国内外边坡和弃土坡面侵蚀在降雨径流条件下,其坡面泥沙剥蚀、运移、沉积过程和坡面水流条件的时空变化;指出在土壤自身特性(包括外来物石砾、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添加物等)条件下,土壤中石砾质量分数是边坡和弃土坡面侵蚀水沙变化的重要因子,土壤物理性质决定坡面径流发生与否,土壤添加物促进土壤团聚过程,增加入渗为主;其次,揭示了坡面地形及其微地貌条件下,影响径流再分配和侵蚀分异特征;最后,对边坡及弃土坡面侵蚀在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下,调控径流、削减泥沙的效果进行分析,并为今后生产建设项目边坡及弃土侵蚀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作出展望,为边坡和弃土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建设项目 边坡和弃土 侵蚀 机制
下载PDF
赣南稀土尾矿人工培育苔藓植物的可行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发兴 郑太辉 +2 位作者 段剑 胡瑞 喻荣岗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6-144,共9页
为探讨稀土尾矿区人工培育苔藓的可行性及其关键影响因素,选择赣南典型的稀土尾矿,通过室内苔藓培育实验,研究土壤含水量和光照强度对稀土尾矿区苔藓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快速培育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毛口藓(Trichostomum brachydontium... 为探讨稀土尾矿区人工培育苔藓的可行性及其关键影响因素,选择赣南典型的稀土尾矿,通过室内苔藓培育实验,研究土壤含水量和光照强度对稀土尾矿区苔藓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快速培育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毛口藓(Trichostomum brachydontium)、卷叶毛口藓(Trichostomum involutum)、扭叶丛本藓(Anoectangium stracheyanum)、纤枝短月藓(Brachymenium exile)等苔藓植物种在稀土尾矿植被恢复过程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2)土壤含水量和光照强度对稀土尾矿苔藓植物的覆盖度、植株密度及生物量的变化有显著影响。土壤水分含量是苔藓植物生长发育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接种后保持近地表土壤湿润是人工培育成功的关键;3)在稀土尾矿培育苔藓植物的最佳条件组合是地表土壤水分含量28%~30%+光照强度5900 lx,苔藓覆盖度在培育50 d后超过60%,在70 d达到100%;低水分(5%~8%)条件下,各光照强度苔藓植物均无法正常生长发育。综上,苔藓植物可作为稀土尾矿矿区生态修复的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尾矿 苔藓植物 土壤含水量 光照强度 生物量
下载PDF
赣北第四纪红壤坡耕地水土及氮磷流失特征 被引量:17
13
作者 陈晓安 杨洁 +1 位作者 郑太辉 张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62-167,共6页
坡耕地水土及养分流失严重,该研究于2011年利用赣北第四纪红壤区野外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试验数据,分析坡耕地水土及氮、磷、有机质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地表产流产沙为裸露地最高、顺坡耕作和顺坡+植物篱次之,横坡耕作最小,横坡耕作比顺坡... 坡耕地水土及养分流失严重,该研究于2011年利用赣北第四纪红壤区野外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试验数据,分析坡耕地水土及氮、磷、有机质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地表产流产沙为裸露地最高、顺坡耕作和顺坡+植物篱次之,横坡耕作最小,横坡耕作比顺坡耕作减少径流62.71%、减少土壤侵蚀82.9%;坡耕地径流携带的可溶性氮、铵氮、硝态氮、可溶性磷的流失量都表现为裸地最大,横坡耕作最小;坡耕地泥沙携带的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的流失量表现为裸地最大,横坡耕作最小;坡耕地可溶性氮中以有机氮流失为主,无机氮中以铵氮流失为主,泥沙中磷的流失主要以泥沙结合态流失。该研究可为坡耕地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流 产沙 侵蚀 赣北 第四纪红壤 坡耕地 氮、磷流失
下载PDF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红砂岩土壤化学性质及抗蚀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杰 郑太辉 +1 位作者 肖胜生 廖凯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115-122,共8页
通过对不同恢复年限及恢复类型(2a人工恢复湿地松林、5a人工恢复湿地松林、5a自然恢复湿地松林、5a自然恢复荒地和6a种植杨梅园空地)0~30cm红砂岩发育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全磷、全氮分布规律、化学计量比及其与土壤抗蚀性的相关性进... 通过对不同恢复年限及恢复类型(2a人工恢复湿地松林、5a人工恢复湿地松林、5a自然恢复湿地松林、5a自然恢复荒地和6a种植杨梅园空地)0~30cm红砂岩发育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全磷、全氮分布规律、化学计量比及其与土壤抗蚀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旨在探究红砂岩侵蚀劣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化及抗蚀性。结果表明:红砂岩纯裸地土壤养分含量较低,经过不同措施恢复后,土壤理化性质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同类型红砂岩土壤团聚体级配不同。裸地以>5 mm粒径团聚体为主,约占60%以上。除自然恢复5a荒地以2~5 mm团聚体为主以外,其余恢复措施的红砂岩土壤均以小于0.25mm粒径微团聚体为主。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均随恢复年限增长呈增加趋势。C、N集中分布在0.25~1 mm团聚体上,尤其是0.5~1 mm团聚体;P则分布较为均匀。采取不同恢复措施后土壤抗蚀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结构体破坏率从55.68%降至10%以下。研究区土壤C:N均值为15.0:1;C:P均值为79.7:1;N:P均值为4.0:1。由此可知不同红砂岩发育土壤随着恢复年限而增长,抗蚀性能大幅提升,由于养分主要分布在0.5~5 mm土壤水稳性的团聚体上,而该部分团聚体流失严重,导致土壤养分含量低、土壤抗蚀性差,恢复过程较为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团聚体 化学计量比 抗蚀性 植被恢复 红砂岩侵蚀劣地
下载PDF
红壤坡地不同植物措施消减径流峰值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鹏飞 陈晓安 +1 位作者 郑太辉 杨洁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9-82,102,共5页
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实验,以自然裸露坡地为对照,利用2013年赣北第四纪红壤坡地的降雨和产流过程数据,在分析日降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植物措施对次降雨条件下的坡面产流峰值及年产流量的消减效果。结果表明:(1)全年侵蚀性降雨季节分... 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实验,以自然裸露坡地为对照,利用2013年赣北第四纪红壤坡地的降雨和产流过程数据,在分析日降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植物措施对次降雨条件下的坡面产流峰值及年产流量的消减效果。结果表明:(1)全年侵蚀性降雨季节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3—6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80.3%,且暴雨及大暴雨多发;(2)降雨量及最大时段侵蚀性雨强I60对坡面产流量有显著的影响,坡面产流量与PI60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3)不同植物措施对坡面最大时段径流峰值及年总径流深的消减效果,以柑橘+百喜草全园覆盖措施为最好,其次为柑橘+百喜草带措施,柑橘纯林则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性降雨 径流小区 红壤坡地 产流峰值 植物措施
下载PDF
保水剂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万佳蕾 郑太辉 +3 位作者 王凌云 徐爱珍 熊永 沈发兴 《珠江水运》 2015年第24期60-61,共2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科研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研究,人们发现高分子化合物保水剂能够利用自身的保水性能和土壤学作用机制,实现较理想的保水、保土和保肥效果,并对其推广使用,本文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科研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研究,人们发现高分子化合物保水剂能够利用自身的保水性能和土壤学作用机制,实现较理想的保水、保土和保肥效果,并对其推广使用,本文以保水剂为研究对象,结合个人经验通过其类型选择、应用量、应用方法、应用范围及应用效果的系统分析,对其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具体应用展开研究,为提升我国水土保持的实际效果作出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剂 水土保持 应用
下载PDF
Fe(Ⅲ)对藻类生长及光谱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郑太辉 史奕 +1 位作者 迟光宇 陈欣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471-2476,共6页
利用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不同Fe(Ⅲ)浓度处理下太湖藻类叶绿素含量、藻类反射光谱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导数光谱技术、"红边"光学参数(红边位置)对藻类光谱信息进行定量提取,并与藻类叶绿素含量、藻体Fe(Ⅲ)含量进行相关分析... 利用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不同Fe(Ⅲ)浓度处理下太湖藻类叶绿素含量、藻类反射光谱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导数光谱技术、"红边"光学参数(红边位置)对藻类光谱信息进行定量提取,并与藻类叶绿素含量、藻体Fe(Ⅲ)含量进行相关分析,建立了培养液Fe(Ⅲ)浓度-藻类叶绿素含量-藻类光谱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适宜的Fe(Ⅲ)浓度(18μmol·L-1)有利于藻类生长及叶绿素合成,过高Fe(Ⅲ)浓度(30μmol·L-1)在培养前期能促进藻类叶绿素的合成,但在培养后期会抑制藻类叶绿素的合成,缺铁(0μmol·L-1)使叶绿素的合成受到显著的抑制;不同Fe(Ⅲ)浓度下藻类光谱植被指数(SR705、ND705)、红边位置与藻类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 藻类 生长 叶绿素 光谱
原文传递
矿区重金属植被修复研究进展和趋势 被引量:14
18
作者 郑太辉 王凌云 陈晓安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8-152,共5页
植物修复是实现采矿区重金属修复以及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外常用的矿区土壤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固定、植物提取、植物挥发、植物过滤,以上技术理论和应用方面均起步较早。相比之下,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均远落后于国... 植物修复是实现采矿区重金属修复以及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外常用的矿区土壤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固定、植物提取、植物挥发、植物过滤,以上技术理论和应用方面均起步较早。相比之下,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均远落后于国外。迄今为止,国内外针对稀土矿区的生态修复研究比较缺乏,需在今后重点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 重金属 植被修复
原文传递
近50a江西省旱、涝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郑太辉 陈晓安 杨洁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4-670,共7页
基于江西省5个气象站(赣县、吉安、南城、南昌、景德镇)近50 a(1961~2010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降雨量等逐月平均资料,计算江西省干旱侦测指数(Reconnaissance drought index,RDI),分析旱... 基于江西省5个气象站(赣县、吉安、南城、南昌、景德镇)近50 a(1961~2010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降雨量等逐月平均资料,计算江西省干旱侦测指数(Reconnaissance drought index,RDI),分析旱情、涝情变化趋势。同时,运用多元回归法分析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61~2010年江西省年及四个季节的降雨量、平均相对湿度与RDIst值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日照时数则与RDIst值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降雨量对江西省旱、涝变化的贡献率最大,为42%~58%;其次是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分别为11%~19%和7%~19%;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对江西省旱、涝变化的贡献率较小。降雨量、相对湿度的增加,日照时数的减少共同导致了1961~2010年江西省年际尺度和春季RDIst值的增加,表明江西省总体从偏旱向偏涝转变。1961~2010年江西省夏季、秋季和冬季RDIst没有明显的增长或降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 干旱侦测指数 PENMAN-MONTEITH 驱动因素 江西省
原文传递
基于连续无有效降雨日数指标的江西省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
20
作者 吴少强 汤崇军 +2 位作者 郑太辉 陈晓安 何小武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03-914,共12页
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由于降雨不均发生的干旱问题已严重威胁作物生长和粮食安全,探究江西省干旱特征为防灾抗旱和农作物生长提供理论参考。利用江西省15个气象台站1957~2015年的逐日降水资料,以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为指标,分别计算了... 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由于降雨不均发生的干旱问题已严重威胁作物生长和粮食安全,探究江西省干旱特征为防灾抗旱和农作物生长提供理论参考。利用江西省15个气象台站1957~2015年的逐日降水资料,以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为指标,分别计算了不同季节的干旱频率、干旱站次比和干旱持续天数,得到干旱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干旱站次比和干旱持续天数的年际变化趋势;同时引入逐日干旱频率,研究江西省不同站点的逐日干旱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江西省各地区夏旱和秋旱频发,以7~11月伏秋旱最为严重;(2)春旱主要发生在赣南,夏旱高发地区主要在鄱阳湖平原和赣州南部,全省只有较少地区秋旱轻微,其他大部分地区秋旱较为严重,冬旱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大的趋势,一年中赣州都是干旱发生较为严重的区域,为江西省干旱重灾区;(3)江西省与各子区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春旱和秋旱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仅赣南地区干旱强度略有减小;夏旱呈降低趋势;冬季干旱范围虽有增加趋势,但干旱强度有减轻的趋势;赣南地区干旱情况总体呈减弱的趋势,仅冬季干旱强度有增强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江西省 时空特征 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