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准噶尔构造带包古图地层小区上泥盆统红山梁组的建立及地质意义
1
作者 李永军 黄家瑄 +5 位作者 朱钊 王绪龙 彭南赫 郑孟林 杨高学 张越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5-1036,共12页
西准噶尔构造带包古图地层小区白碱滩北红山梁剖面上新发现一套晚泥盆世红色“硅质岩、粉砂质硅质岩、凝灰质硅质岩”海相沉积组合,与上覆包古图组深灰色—灰黑色含碳粉砂岩呈整合接触。经区域对比确认,该套地层显著有别于研究区乃至整... 西准噶尔构造带包古图地层小区白碱滩北红山梁剖面上新发现一套晚泥盆世红色“硅质岩、粉砂质硅质岩、凝灰质硅质岩”海相沉积组合,与上覆包古图组深灰色—灰黑色含碳粉砂岩呈整合接触。经区域对比确认,该套地层显著有别于研究区乃至整个西准噶尔构造带地层分区已发现的全部上泥盆统各组岩石地层,符合“野外可识别、界面可区别、区域可对比、图面可表达”的原则,据此新建红山梁组。本次于红山梁组枕状玄武岩、玄武岩、安山岩中分别获得365.9±5.0Ma、370.6±7.4Ma和374.6±3.6Ma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佐证其时代为晚泥盆世。红山梁组与包古图组连续沉积之确认,消除了包古图组老于希贝库拉斯组这一存疑,建立了完整的下石统地层序列,新增了包古图地层小区泥盆纪的沉积记录,为区域沉积与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泥盆统红山梁组 海相红色硅质岩组合 新建岩石地层单位 锆石U-Pb年龄 包古图地层小区 西准噶尔构造带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气田及周缘天然气成因来源再认识与勘探启示
2
作者 龚德瑜 齐雪峰 +7 位作者 郑孟林 刘超威 秦志军 程斌 苗一豪 韩琰 吴卫安 王瑞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91,共11页
克拉美丽气田石炭系气藏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832.4×10^(8) m^(3),是准噶尔盆地已发现的最大天然气田。为了进一步探索、评价、深化对克拉美丽气田及其周缘天然气气源潜力认识,推动发现新气田,对5套地层、38口井、65个天然气样品... 克拉美丽气田石炭系气藏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832.4×10^(8) m^(3),是准噶尔盆地已发现的最大天然气田。为了进一步探索、评价、深化对克拉美丽气田及其周缘天然气气源潜力认识,推动发现新气田,对5套地层、38口井、65个天然气样品进行分析,并基于天然气组分和天然气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系统研究了其成因、来源和遭受的次生改造作用,提出了新的天然气勘探领域。研究结果表明:(1)克拉美丽气田及其周缘存在4种不同成因来源的天然气,第Ⅰ类和第Ⅱ类天然气为煤成气,第Ⅲ类天然气为浅埋藏期伴生原油发生生物降解形成的次生生物成因气(混合热成因气),第Ⅳ类天然气为油型气;(2)部分天然气样品Δδ^(13)C(C_(3)—C_(2))和i-C_(4)/n-C_(4)值异常增加,其重烃气组分遭受了细菌的选择性降解;(3)石炭系滴水泉组烃源岩较巴塔玛依内山组烃源岩分布更广,连续性更好,规模更大,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在盆地南部已普遍达到高成熟—过成熟阶段,滴水泉组和平地泉组2套烃源岩形成的含油气系统有望成为盆地深层—超深层天然气规模勘探的新领域;(4)次生生物成因气埋藏浅,甲烷浓度高,开采成本低,建产快,且在准噶尔盆地广泛分布,是浅层天然气高效勘探的重要领域。结论认为,天然气成因来源的再认识深化了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气田及其周缘天然气资源的认识,揭示了盆地深层—超深层和浅层天然气是天然气勘探战略接替领域,对推动盆地实现以石油勘探为主向“油气并举”的重大转变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克拉美丽气田 下石炭统 中二叠统 天然气 气源对比 勘探领域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结构构造与能源资源潜力 被引量:5
3
作者 何碧竹 郑孟林 +11 位作者 贠晓瑞 蔡志慧 焦存礼 陈希节 郑勇 马绪宣 刘若涵 陈辉明 张盛生 雷敏 付国强 李振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1-105,共25页
共和盆地处于西秦岭、南祁连、东昆仑造山带结合部,其中发现了高温干热岩及多套烃源岩,但地热藏和油气藏的成因、资源潜力与分布规律尚不清楚,难以对其开展准确评价和有效勘探开发。本文在系统研究共和盆地及周缘地层发育、沉积充填、... 共和盆地处于西秦岭、南祁连、东昆仑造山带结合部,其中发现了高温干热岩及多套烃源岩,但地热藏和油气藏的成因、资源潜力与分布规律尚不清楚,难以对其开展准确评价和有效勘探开发。本文在系统研究共和盆地及周缘地层发育、沉积充填、构造变形与盆地深部结构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盆地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分析了盆地地热藏和油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预测了有利分布区带和勘探方向。多期活动的哇洪山—温泉、多禾茂、瓦里贡、塘格木右行走滑逆冲断裂与青海南山左行走滑逆冲断裂异向、同向相交(切),叠加地幔上涌作用,导致在中新生代共和盆地长期处于走滑-伸展的独特环境,并控制了盆地7个隆起、断陷构造单元的展布及属性。它经历了6期演化阶段:早中三叠世处于昆北弧前盆地及陆缘火山弧带,共和盆地基底主要岩石发育;晚三叠世阿尼玛卿洋闭合并发生碰撞造山,共和盆地褶皱基底形成;晚三叠纪末期发生碰撞后伸展,发育初始小型陆内裂谷盆地;在侏罗纪—白垩纪区域性伸展环境下形成局部断陷盆地;古近纪晚期—中新世发育拉分-断陷盆地;中新世末至今发育陆内前陆盆地。形成了3个大构造-沉积层序和8个亚层序,发育了深海陆棚相-碳酸盐岩台地相-火成岩相以及多旋回的冲积扇-河流相-滨浅湖相-半深湖相等陆相沉积层序,它们记录了共和盆地的叠合发育演化及多期改造过程,与古特斯阿尼玛卿洋俯冲、后撤式俯冲、碰撞后伸展的近程效应响应,与班公-怒江、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打开、俯冲、闭合以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的远程效应响应。共和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特色造就了盆地较好的油气和地热的能源资源条件。盆地发育有中下侏罗统羊曲组、下白垩统万秀组、新近系咸水河组和临夏组等三套烃源岩,可形成上-中-下三套潜力油气勘探层系,需进一步开展地层精细对比、区带评价和圈闭落实工作。共和盆地深部5层结构构造特征及盆地形成动力学过程揭示了其具有丰富的地热能资源潜力。幔源上涌驱动导致地壳内各层向上扰动,叠加走滑伸展的盆地发育环境,形成短路径-多源增热模式。地幔上涌、中下地壳局部熔融体提供了区域热源、局部热源;陆缘弧和碰撞相关花岗岩类叠加多期次断裂、裂缝及热液活动起到“控热储及热传导”作用;上覆巨厚细粒沉积岩阻热扩散而形成“控热盖”,是中高温干热岩型地热藏主控因素,也为浅层水热型地热的生成奠基。研究成果可为存在局部高大地热流的陆内中小型盆地地热藏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层层序 深部结构构造 演化与动力学 短路径-多源增热模式 干热岩地热能 油气资源潜力 共和盆地
下载PDF
陆相咸化湖盆细粒沉积岩分类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小军 宋永 +5 位作者 郭旭光 常秋生 孔玉华 郑孟林 秦志军 阳孝法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3-317,共15页
细粒沉积岩作为地壳表层最多的岩石类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近些年油气工业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由于细粒沉积岩主要由粒径小于0.0625 mm的颗粒或晶体构成,成分多样复杂,导致其岩石类型术语运用混乱,该问题在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岩研... 细粒沉积岩作为地壳表层最多的岩石类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近些年油气工业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由于细粒沉积岩主要由粒径小于0.0625 mm的颗粒或晶体构成,成分多样复杂,导致其岩石类型术语运用混乱,该问题在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岩研究中尤为突出。为了建立科研人员之间清晰、高效的沟通渠道,提出一套三级命名分类方案,由大到小分别为沉积构造、结构与成分、盐组分。首先,按沉积构造分为层状细粒沉积岩和块状细粒沉积岩;然后,根据沉积结构和成分,划分出7种主要岩石类型;最后,根据盐组分再划分陆相湖盆不同演化阶段的岩石类型。该方案基于描述性的属性作为分类的标准,分级逐级描述,具有反映物源、水动力条件、咸化湖盆演化等成因意义。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岩的岩石学分类,不仅有助于理解细粒沉积岩层系中生烃母质类型和丰度的层位归属及演变,而且有助于预测地质“甜点”空间分布等,对细粒沉积岩的油气资源评价、科学优选目标、提升勘探开发整体效益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岩 石油地质 岩石分类 岩石命名 咸化湖盆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三叠系构造层序格架与沉积叠合演化 被引量:2
5
作者 任海姣 郑孟林 +10 位作者 韩杨 吴海生 王韬 常秋生 李永军 段丰浩 王霞田 张磊 陈洪 郭文建 霍进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3-679,共17页
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重要富烃凹陷和大型地层岩性油藏勘探区域,形成多层系的大型地层岩性油气藏。为了查明该区油气分布规律,应用构造层序分析法,通过岩芯观察和地震、录井、测井等资料,对二叠系—三叠系油气主要赋存层系进行... 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重要富烃凹陷和大型地层岩性油藏勘探区域,形成多层系的大型地层岩性油气藏。为了查明该区油气分布规律,应用构造层序分析法,通过岩芯观察和地震、录井、测井等资料,对二叠系—三叠系油气主要赋存层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玛湖凹陷二叠系—三叠系存在多个大型地层不整合面,可划分为下二叠统、中二叠统、上二叠统—三叠系等构造层序。二叠纪到三叠纪,玛湖地区经历了断陷、坳陷和大型坳陷斜坡三大演化阶段,形成了三大构造层序的叠置。下二叠统为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箕状结构构造层序,北部地层厚、南部地层薄,在北深南浅的箕状结构背景下沉积,凹陷区为分布广泛的细粒混积岩,为优质烃源岩建造,朝向斜坡区岩性逐渐变为砂岩、砾岩;中二叠统为坳陷构造背景下形成的中部厚、周缘薄的构造层序,发育盆地边缘扇三角洲,表现为盆大、水浅,盆地边缘扇体有限,盆内砂泥互层沉积;上二叠统—三叠系,玛湖地区处于准噶尔大型坳陷盆地的西北部斜坡区,在浅水、缓坡和湖侵背景下形成大型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砂体呈纵向叠置、横向连片分布。三大构造层序的纵向叠置,形成了该区多层分布地层-岩性或构造-岩性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层序 沉积格架 扇三角洲 沉积模式 油气成藏 二叠系—三叠系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共和盆地东北部新生代沉积物源及其地质意义
6
作者 贠晓瑞 何碧竹 +5 位作者 蔡志慧 陈希节 张盛生 刘若涵 郑孟林 李振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775-3796,共22页
共和盆地处于秦岭、祁连、昆仑造山系相互叠置的关键区域,盆地及周缘造山带记录的构造、岩浆、变质、沉积作用事件复杂多样,是研究青藏高原北部构造-沉积演化的关键位置。本文以多口钻井的岩心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对共和盆地东... 共和盆地处于秦岭、祁连、昆仑造山系相互叠置的关键区域,盆地及周缘造山带记录的构造、岩浆、变质、沉积作用事件复杂多样,是研究青藏高原北部构造-沉积演化的关键位置。本文以多口钻井的岩心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对共和盆地东北部进行了岩石组合、沉积类型和沉积相特征分析、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砂岩组分和重矿物分析,明确了共和凹陷新生代的沉积特征、地层发育格架、沉积相类型、沉积物源及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结果揭示了共和凹陷新生代砂岩具有200~300Ma、400~500Ma、750~1000Ma、1800~2000Ma以及2400~2550Ma的年龄峰值,且主要集中在200~300Ma和400~500Ma,表明三叠纪的侵入岩及浅变质岩是其主要物源。砂岩组分和重矿物分析结果记录到共和盆地东北部在咸水河组和临夏组沉积之间发生过一次构造环境转变,其时共和凹陷的沉积物源发生变化,来自青海南山的物质供给增加。共和盆地东北部共和凹陷新生代沉积物在西宁组-咸水河组沉积时物源方向为NEE方向,而在临夏组沉积时物源方向为NNE方向。青海南山的隆起主要发生在晚中新世-上新世,分隔了青海湖盆地与共和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锆石U-PB 物源分析 构造-沉积演化 新生代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41
7
作者 郑孟林 田爱军 +4 位作者 杨彤远 何文军 陈磊 吴海生 丁靖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07-917,共11页
应用地表地质、地震与钻井等资料,结合准噶尔盆地及周缘造山带的研究进展,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变形的叠加过程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构造变形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多期叠加的特点。南北向划分博格达山前... 应用地表地质、地震与钻井等资料,结合准噶尔盆地及周缘造山带的研究进展,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变形的叠加过程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构造变形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多期叠加的特点。南北向划分博格达山前、东部隆起与克拉美丽山前三大构造变形区。东部隆起构造变形区南北分为三大构造变形带,北部构造变形带为一组北东向展布的背斜与向斜构造,中部为北西西向展布古凸起,南部构造变形带发育受早期构造控制的近南北向构造,形成叠瓦状褶皱-断裂组合。该区经历了石炭纪的伸展断陷和南北向挤压变形,中生代的挤压走滑和新生代南北向的挤压等多期构造变形,具有挤压、走滑、逆冲推覆与膝褶褶皱等多种构造变形型式,划分为六大构造演化阶段。通过已发现油气藏的解剖,认为构造变形差异性、多期叠加古凸起、不整合和断裂等控制了油气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逆冲推覆 构造变形 古凸起 不整合 叠加演化 油气聚集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深层地质结构叠加演变与油气赋存 被引量:34
8
作者 郑孟林 樊向东 +6 位作者 何文军 杨彤远 唐勇 丁靖 吴海生 陈磊 郭建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32,共11页
根据地表露头、地震、钻井、测年资料,应用地层回剥方法,对准噶尔盆地深层结构进行了解剖。现今的构造区划是石炭系顶面隆-坳格局的反映,深、浅层地层沉积隆-坳格局和构造变形特征存在差异。石炭纪末的构造事件导致盆地褶皱变形、隆升剥... 根据地表露头、地震、钻井、测年资料,应用地层回剥方法,对准噶尔盆地深层结构进行了解剖。现今的构造区划是石炭系顶面隆-坳格局的反映,深、浅层地层沉积隆-坳格局和构造变形特征存在差异。石炭纪末的构造事件导致盆地褶皱变形、隆升剥蚀,形成了北西向为主的背向斜构造。早二叠世—中二叠世,沉积在南部,存在多沉积中心、多构造应力环境,形成了二叠纪早中期重要的烃源岩层系。晚二叠世—侏罗纪存在两期大型湖进坳陷盆地沉积,将下伏盆地埋藏,为盆地重要的区域盖层。早侏罗世—中侏罗世西山窑组含煤岩系是盆地内重要的烃源岩层系,中侏罗统头屯河组沉积前,盆地内形成西南高、北东低的大型车莫古隆起,并遭受了强烈剥蚀。白垩系沉积前,盆地受深层断裂活动控制,在侏罗系形成雁列组合正断层构造。白垩纪—新生代,盆地发生翘倾构造作用,北天山山前强烈沉降,褶皱变形,北部隆升。盆地深层存在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与叠合连片发育的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泥岩、煤系、膏泥岩等构成了盆地内多套源-盖组合,成为盆地油气富集的基础。盆地深层油气围绕构造变动后的富烃中心区赋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深层 叠加改造 多沉积中心 翘倾作用 古隆起 油气赋存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带东南缘含油气盆地群的形成演化 被引量:34
9
作者 郑孟林 曹春潮 +4 位作者 李明杰 段书府 张军勇 陈元中 沈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7-285,共9页
沿阿尔金断裂带东南侧发育六个中、新生代的含油气盆地,盆地的边缘或盆地内部发育一系列的近东西走向、与阿尔金断裂锐角相交的断裂,该组断裂对盆地的隆坳格局和地层分布具有控制作用,盆地具有箕状结构或不对称结构特点。沿阿尔金断裂... 沿阿尔金断裂带东南侧发育六个中、新生代的含油气盆地,盆地的边缘或盆地内部发育一系列的近东西走向、与阿尔金断裂锐角相交的断裂,该组断裂对盆地的隆坳格局和地层分布具有控制作用,盆地具有箕状结构或不对称结构特点。沿阿尔金断裂带方向,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的厚度和沉积特征在时空上呈有规律性变化,显示了阿尔金断裂带时、空活动的差异性。根据侏罗纪盆地在阿尔金断裂带两侧的展布特征和柴达木盆地西部发育的鼻状构造及其沉积演化特征,推断阿尔金断裂带中、新生代经历了多期不同方向的走滑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带 含油气盆地 新生代 中生代 地层 沉积特征 走滑运动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叠合演化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33
10
作者 郑孟林 王毅 +5 位作者 金之钧 李京昌 张仲培 蒋华山 谢大庆 郭忻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25-934,共10页
根据前人成果和石油勘探资料,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解剖,认为自寒武纪以来,它经历了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等四大构造演化阶段。寒武纪—泥盆纪盆地演化阶段受周缘板块裂离与汇聚的控制... 根据前人成果和石油勘探资料,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解剖,认为自寒武纪以来,它经历了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等四大构造演化阶段。寒武纪—泥盆纪盆地演化阶段受周缘板块裂离与汇聚的控制,以碳酸盐岩、膏盐岩和碎屑岩建造为特征,盆地基底整体由早期的西高、东低向东高西低翘倾转变,中奥陶世末的构造事件形成了沙雅、塔中和塔西南古隆起,志留纪晚期的构造事件导致了盆地的整体隆升与剥蚀。石炭纪—二叠纪进入陆表海盆地和陆内坳陷演化阶段,以碳酸盐岩和膏泥岩建造为主要特征,整体表现为西南降、东北抬的构造格局。二叠纪沉积末的构造事件导致了盆地隆升与剥蚀,北部构造变形、剥蚀强烈。三叠纪形成了南、北山前坳陷和台内坳陷盆地,侏罗纪沉积主要在山前坳陷。自白垩纪—古近纪,盆地整体沉降,发生了海侵,逐渐形成大型陆内坳陷盆地,白垩纪末构造事件导致了巴楚隆起的初步形成和地层的剥蚀,新近纪晚期的构造事件形成库车、塔西南前陆盆地和中央隆起带。盆地叠合演化形成了中-下寒武统、中-上奥陶统、三叠系-侏罗系等多套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与盆地内叠合联片发育的中-下寒武统膏泥岩、上奥陶统泥岩、石炭系膏泥岩、三叠系-侏罗系泥岩、煤系和古近系-新近系膏盐岩、泥岩构成了盆地内最佳的源盖组合,成为油气富集的基础。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碎屑岩中的砂岩储层与构造作用形成的圈闭形成了盆地良好的储-圈组合,成为油气富集的必要条件。盆地的多期叠合演化形成了台盆区下组合、中组合和山前坳陷区上组合三大勘探层系。勘探成果显示,古隆起、古斜坡和烃源岩的分布控制盆地内油气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隆起 古斜坡 油气聚集 叠合演化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33
11
作者 郑孟林 金之钧 +2 位作者 王毅 刘池阳 徐高中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31-36,共6页
根据地震、地质等资料,结合野外地质及前人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生代晚期以来后期改造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周缘和内部在中新生代都受到后期改造作用,周缘存在挤压逆冲推覆和拉张断陷等不同性质的构造改造作用。在盆... 根据地震、地质等资料,结合野外地质及前人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生代晚期以来后期改造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周缘和内部在中新生代都受到后期改造作用,周缘存在挤压逆冲推覆和拉张断陷等不同性质的构造改造作用。在盆地北部,盖层中的构造受到了基底断裂的控制,正断层、逆断层和由基底断裂控制的挠曲构造等有规律发育,根据构造的发育特点将盆地北部分为东胜、三眼井、准格尔旗、鄂托克旗、乌审旗—榆林和定边—绥德构造区。自侏罗纪以来,盆地经历了萎缩消亡和周缘逆冲构造带的形成、挤压隆升剥蚀和拉张隆升剥蚀3大构造演化阶段,现今构造是中新生代多期构造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北部 中、新生代 构造特征 演化
下载PDF
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动力学演化 被引量:17
12
作者 郑孟林 邱小芝 +6 位作者 何文军 费李莹 唐勇 贾希玉 陈磊 孔玉华 吴海生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1-16,共16页
根据石油勘探资料和前人成果,对昆仑造山带以北、贺兰山构造带以西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及阿拉善—河西走廊—中祁连地区的盆地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都赋存在稳定的板块(地块)之上,具有多期叠合与改造特征,不... 根据石油勘探资料和前人成果,对昆仑造山带以北、贺兰山构造带以西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及阿拉善—河西走廊—中祁连地区的盆地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都赋存在稳定的板块(地块)之上,具有多期叠合与改造特征,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盆地类型;震旦纪—早二叠世主要受古亚洲洋构造域控制,以板块(地块)之间的开合与盆地的形成、消亡为特征,中生代为欧亚大陆的组成部分,盆地、山脉的形成受特提斯洋及深部构造背景的影响,新生代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远距离效应,形成了现今盆山构造格局;盆地深部构造与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盆地深部构造与造山带深部构造的相互作用以及浅层盆地与造山带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西北地区盆地动力学演化的基础;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经历了洋-陆转化和陆内演化两大盆地演化阶段,在两大盆地演化期间,新疆北部、塔里木、柴达木及阿拉善—河西走廊—中祁连地区的盆地形成与消亡改造的关键构造事件具有一致性;受区域大地构造的控制,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以及阿尔金构造带以东地区的沉积建造、构造活动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控制了盆地烃源岩发育部位与层系,形成了具有不同特征的古隆起和山前构造带,使得各盆地油气聚集的控制因素也存在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动力学 叠合演化 油气聚集 区域构造 西北地区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不同层次构造特征 被引量:18
13
作者 郑孟林 李明杰 +5 位作者 曹春潮 张军勇 段书府 陈元中 沈亚 管俊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6-35,共10页
应用柴达木盆地地震、非地震资料进行综合解释研究发现,新生代盆地深、浅层构造存在较大差异,盆地沉积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同构造格局的控制。古近系受近东西向构造控制,新近系受北西向构造控制,显示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为不同时期受不同方... 应用柴达木盆地地震、非地震资料进行综合解释研究发现,新生代盆地深、浅层构造存在较大差异,盆地沉积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同构造格局的控制。古近系受近东西向构造控制,新近系受北西向构造控制,显示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为不同时期受不同方向构造控制的大型叠合盆地。盆地地层深、浅层构造变形特征不同,深层表现为陡倾的逆冲断裂构造,以断块构造为主要特征;中浅层表现为滑脱褶皱与滑脱断裂构造;地表在背斜核部发育斜列展布的正断层构造。盆地经历了多旋回沉积和多方式的后期改造,不同的构造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储油气构造模式,认识这一点对于盆地深层的油气勘探,特别是寻找隐蔽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地质构造 沉积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辽河拗陷断层的选择性反转特征 被引量:9
14
作者 郑孟林 吴铁生 +2 位作者 王桂梁 高庆胜 邓秀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8-231,共4页
辽河拗陷反转断层发育 ,表现形式多样 ,有下正上逆反转断层、断面倒转逆断层、具有花状构造特征的反转断层等。辽河拗陷的反转断层分布于次级构造单元的东部凹陷、西部凹陷和大民屯凹陷内 ,绝大多数发生于控制断陷沉积的北东向或北北东... 辽河拗陷反转断层发育 ,表现形式多样 ,有下正上逆反转断层、断面倒转逆断层、具有花状构造特征的反转断层等。辽河拗陷的反转断层分布于次级构造单元的东部凹陷、西部凹陷和大民屯凹陷内 ,绝大多数发生于控制断陷沉积的北东向或北北东向的主干断层部位。在控制断陷发育的同一断裂系中 ,仅有部分断层发生反转 ,对于同一条断层 ,仅在某一区段发生了反转。在拗陷内形成了正、逆断裂并存 ,同一条断裂有正有逆的复杂组合特征。辽河拗陷的反转断层多属于局部反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拗陷 断层 地震剖面 地震资料 地震解释 断面
下载PDF
柴达木北缘西段侏罗纪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29
15
作者 郑孟林 李明杰 +1 位作者 曹春潮 张军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15-318,323,共5页
柴达木北缘西段侏罗系的展布受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两组构造的控制,近东西向构造对侏罗系具有南北分带作用,北西向构造对侏罗系具有东西分块的作用,两组构造使得侏罗系存在多个厚度中心。早、中侏罗世,该区为伸展断陷盆地,沉积了重要的烃... 柴达木北缘西段侏罗系的展布受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两组构造的控制,近东西向构造对侏罗系具有南北分带作用,北西向构造对侏罗系具有东西分块的作用,两组构造使得侏罗系存在多个厚度中心。早、中侏罗世,该区为伸展断陷盆地,沉积了重要的烃源岩系;晚侏罗世—白垩纪为挤压盆地。从早侏罗世到白垩纪,盆地沉积具有由南向北、由西向东迁移的特征。叠合其上的新生代盆地沉积对侏罗系具有重要的保存作用,促进了烃源岩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及其组合特征为该区油气成藏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演化 侏罗纪盆地 柴达木盆地 北缘
下载PDF
北山—阿拉善地区白垩纪、侏罗纪盆地叠合特征 被引量:17
16
作者 郑孟林 李明杰 +1 位作者 曹春潮 张军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4-389,共6页
研究区发育侏罗纪盆地和白垩纪盆地,侏罗纪盆地受近东西向断裂的控制,为东西向展布的断陷湖盆。白垩纪盆地受北东向断裂的控制,为北东向展布的断陷湖盆,经历早白垩世的伸展断陷及其以后的后期改造阶段。两大世代的盆地在空间上存在翘倾... 研究区发育侏罗纪盆地和白垩纪盆地,侏罗纪盆地受近东西向断裂的控制,为东西向展布的断陷湖盆。白垩纪盆地受北东向断裂的控制,为北东向展布的断陷湖盆,经历早白垩世的伸展断陷及其以后的后期改造阶段。两大世代的盆地在空间上存在翘倾叠合、叠合保存、部分叠合改造等三种方式。盆地的叠合保存对侏罗系烃源岩的油气形成最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盆地 白垩纪盆地 构造特征 盆地叠合 北山-阿拉善地区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北东向构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1
17
作者 郑孟林 金之钧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7-472,共6页
准噶尔盆地深、浅层构造存在差异 ,通过地震、地质资料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发育在中、晚二叠世、三叠纪的北东向构造特征 ,认为中、晚二叠世、三叠纪地层沉积受北东和北西向正断裂控制 ,由北东向正断裂控制的沉积中心构成了雁列组合特征 .... 准噶尔盆地深、浅层构造存在差异 ,通过地震、地质资料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发育在中、晚二叠世、三叠纪的北东向构造特征 ,认为中、晚二叠世、三叠纪地层沉积受北东和北西向正断裂控制 ,由北东向正断裂控制的沉积中心构成了雁列组合特征 .地质力学和大地构造背景分析认为 ,盆地形成期的北东向构造与边缘断裂的左旋走滑作用有关 .北东向的逆冲断裂形成于或主要活动于三叠纪末的盆地挤压反转作用 .成盆拉张和反转挤压作用都使得北东向构造成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中、晚二叠世 三叠纪 北东向构造 反转盆地 油气聚集带
下载PDF
北山—阿拉善地区侏罗纪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9
18
作者 郑孟林 曹春潮 +1 位作者 李明杰 张军勇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24-128,共5页
北山—阿拉善地区侏罗纪盆地受近东西向断层的控制 ,为东西向展布的断陷湖盆 ;盆地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断陷、晚侏罗世坳陷及其以后的改造三大阶段。目前控制侏罗系展布的断层有正断层、逆冲断层和反转断层等。白垩纪盆地受北东向断层的... 北山—阿拉善地区侏罗纪盆地受近东西向断层的控制 ,为东西向展布的断陷湖盆 ;盆地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断陷、晚侏罗世坳陷及其以后的改造三大阶段。目前控制侏罗系展布的断层有正断层、逆冲断层和反转断层等。白垩纪盆地受北东向断层的控制 ,对侏罗纪盆地进行了叠合改造。两个时代的盆地在空间上存在翘倾叠合、叠合保存、部分叠合改造三种干涉方式。盆地的叠合保存区对侏罗系烃源岩埋藏较好 ,对油气形成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盆地 构造特征 后期改造 北山—阿拉善地区
下载PDF
青藏羌塘三叠纪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8
19
作者 郑孟林 刘池阳 王定一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3-16,共4页
羌塘三叠纪盆地的形成演化受拉竹龙-西金乌兰陆间裂谷和班公湖-丁青裂谷演化的控制,早中三叠世为三叠纪盆地初始形成阶段,沉积范围局限于今盆地西北部。晚三叠世早期,拉竹龙-西金乌兰陆间裂谷扩张,班公湖-丁青裂谷初始形成,盆地断陷沉降... 羌塘三叠纪盆地的形成演化受拉竹龙-西金乌兰陆间裂谷和班公湖-丁青裂谷演化的控制,早中三叠世为三叠纪盆地初始形成阶段,沉积范围局限于今盆地西北部。晚三叠世早期,拉竹龙-西金乌兰陆间裂谷扩张,班公湖-丁青裂谷初始形成,盆地断陷沉降,发育三种类型的建造:碎屑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和中基性火山岩建造。晚三叠世中期,盆地处于构造相对稳定阶段,全区被海水淹没,沉积了一套厚度相对变化不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晚三叠世晚期,由于拉竹龙-西金乌兰陆间裂谷的闭合,盆地发生大规模海退,形成了一套砂泥岩夹煤层或煤线为主体的沉积建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纪 火山岩 构造地质学 沉积学
下载PDF
38°构造带及其对晚古生代煤系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郑孟林 王桂梁 《中国煤田地质》 1995年第4期32-35,4,共5页
38°构造带是华北板块内部的一条东西向构造带,大约位于北纬38°左右。它在晚古生代及其以后的地质时期的演化过程中,对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内煤系的沉积、煤层的展布、煤质的演变、煤系地层的后期改造、岩浆活动等都具... 38°构造带是华北板块内部的一条东西向构造带,大约位于北纬38°左右。它在晚古生代及其以后的地质时期的演化过程中,对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内煤系的沉积、煤层的展布、煤质的演变、煤系地层的后期改造、岩浆活动等都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搞清它的活动演化史,对分析板内构造变形,寻找新的含煤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环境 控煤作用 晚古生代 煤系 煤矿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