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肝脏损害 被引量:5
1
作者 郑季彦 李海峰 汤宏峰 《浙江预防医学》 2005年第1期48-48,50,共2页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肝脏损害 儿童 病原体
下载PDF
新生儿败血症血清TNF-α和sTNFR-Ⅱ的检测分析
2
作者 郑季彦 马鸣 陈黎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2期67-68,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TNF-α,sTNFR-Ⅱ水平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42例新生儿败血症和20例非感染新生儿血清TNF-α、sTNFR-Ⅱ水平。结果:败血症组血清TNF-α,sTNFR-... 目的:探讨血清TNF-α,sTNFR-Ⅱ水平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42例新生儿败血症和20例非感染新生儿血清TNF-α、sTNFR-Ⅱ水平。结果:败血症组血清TNF-α,sTNFR-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败血症组血清TNF-α与sTNFR-Ⅱ呈正相关。结论:新生儿败血症血清TNF-α与sTNFR-Ⅱ相应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败血症 血清 TNF-α sTNFR-Ⅱ 检测 肿瘤坏死因子-Α 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下载PDF
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28例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钱古柃 王霞 +1 位作者 郑季彦 陈秀琴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02-303,共2页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subacute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SNL)是近年才被认识的炎性免疫反应性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性疾病,成人和儿童都可以发生,至今原因不明,临床上多以发热、淋巴结肿大、白细胞下降为主要表现。本病极易误...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subacute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SNL)是近年才被认识的炎性免疫反应性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性疾病,成人和儿童都可以发生,至今原因不明,临床上多以发热、淋巴结肿大、白细胞下降为主要表现。本病极易误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本院收治的28例SNL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儿童 淋巴结肿大性疾病 临床资料分析 免疫反应性 白细胞下降 非肿瘤性 原因不明 易误诊 SNL
下载PDF
新生儿窒息后血清皮质醇及胰岛素水平与血糖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徐亚萍 郑季彦 汪洁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53-256,共4页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血皮质醇、胰岛素水平动态变化与血糖的关系 ,以利临床正确处理低血糖 ,减少神经系统损害。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监测 4 3例新生儿窒息后第 1、3、7d血清皮质醇、胰岛素浓度 ,葡萄糖氧化酶法监测血糖浓度。结果 ...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血皮质醇、胰岛素水平动态变化与血糖的关系 ,以利临床正确处理低血糖 ,减少神经系统损害。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监测 4 3例新生儿窒息后第 1、3、7d血清皮质醇、胰岛素浓度 ,葡萄糖氧化酶法监测血糖浓度。结果 :新生儿窒息后第 1、3、7d血清皮质醇逐渐降低 (P<0 .0 1) ,血胰岛素水平第 1d显著增高(P<0 .0 1) ,第 3d恢复正常 (<2 0 m IU/L) ;出生第 1d,血皮质醇水平与血糖呈正相关 (r=0 .4 32 ,P<0 .0 1) ,血胰岛素与皮质醇比值 ,低血糖组高于正常血糖组 (P<0 .0 1) ,高胰岛素血症组低血糖发生率 (76 .9% )高于正常胰岛素组 (4 1.2 % ,P<0 .0 5 )。结论 :新生儿窒息后低血糖的发生与暂时性高胰岛素血症及相对低的血皮质醇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 血清 皮质醇 胰岛素水平 血糖 诊断
下载PDF
更昔洛韦对先天性与围产期巨细胞病毒感染远期疗效 被引量:5
5
作者 徐亚萍 吴苔 郑季彦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2970-2972,共3页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对先天性及围生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疗效。方法:选择2001年8月-2002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住院年龄≤3个月病儿157例,根据《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方案》分症状性与无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两组...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对先天性及围生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疗效。方法:选择2001年8月-2002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住院年龄≤3个月病儿157例,根据《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方案》分症状性与无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两组根据患者家长意愿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使用更昔洛韦,辅以中药护肝利胆及止惊、抗炎、止咳化痰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仅使用对症支持治疗,定期随访血常规及各脏器功能,2—3岁随访其生长发育、智力语言、听力及尿CMV—DNA。结果: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者使用更昔洛韦2周后77.3%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明显改善,6个月后95.5%明显改善,20.55%停药后症状反复,复治后恢复,死亡率4.5%,明显低于对照组26.3%(X^2=6.09,P〈0.05),但存活者2—3岁龄,两组在生长发育、智力、语言、听力、尿CMV—DNA转阴率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症状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者,使用更昔洛韦叮减少肝功能、生长发育、智力语言、听力等异常发生率,提高尿CMV—DNA转阴率(X^2=6.83,P〈0.05)。更昔洛韦治疗过程中23.7%发生粒细胞或血小板一过性减少,停药后恢复,远期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更昔洛韦可改善症状性CMV感染的预后,降低其死亡率,近期可减少尿CMV排毒及消除病毒血症;停药后,尿排毒又增加,远期对尿CMV阴转率无明显影响。但可提高无症状性CMV感染的尿CMV阴转率。同时近期可引起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一过性降低,停药后恢复,远期无不良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昔洛韦 巨细胞病毒 感染
下载PDF
小儿胃食管反流病与食管功能及胃肠激素的关系 被引量:9
6
作者 李甫棒 赵泓 +5 位作者 周雪莲 郑季彦 黄晓磊 欧弼悠 章许平 徐亚萍 《浙江预防医学》 2005年第8期11-13,共3页
目的了解儿童GERD患者血浆胃泌素、胃动素浓度变化与下食管括约肌(LES)功能不全之间的相关性,以探讨儿童GERD的发病机理。方法对30例有明显胃食管反流症状并经24小时食管动态pH监测确诊有病理性胃酸反流的患儿(观察I组)进行食管腔内压... 目的了解儿童GERD患者血浆胃泌素、胃动素浓度变化与下食管括约肌(LES)功能不全之间的相关性,以探讨儿童GERD的发病机理。方法对30例有明显胃食管反流症状并经24小时食管动态pH监测确诊有病理性胃酸反流的患儿(观察I组)进行食管腔内压力测定,了解其下食管括约肌长度(LESL)、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短暂性下食管括约肌松驰(TLESR)及屏障压(BP),同时测定血浆胃泌素、胃动素浓度。并设观察Ⅱ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Ⅰ组LESP、BP与观察Ⅱ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观察Ⅰ组病人的TLESR现象较观察Ⅱ组明显增多。血浆胃泌素浓度观察Ⅰ组较观察Ⅱ组及对照组有所下降,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血浆胃动素浓度观察Ⅰ组较观察Ⅱ组及对照组浓度有所升高,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LESP和BP降低及TLESR在GER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儿童GERD患者血浆胃泌素水平变化不大,酸反流的发生并不是由于胃酸分泌增加而是抗反流的防御机制下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胃食管反流 下食管括约肌 胃泌素 胃动素
下载PDF
新生儿肺炎的病原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马晓路 徐迎春 +1 位作者 郑季彦 陈学军 《浙江预防医学》 2005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 研究新生儿肺炎的病原和临床特点。方法 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 ;肺炎支原体 (MP)及沙眼衣原体 (CT)荧光核酸检测 ;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流感病毒A、B型 ,副流感病毒 1、 2、 3型 ,腺病毒。结果  474例新生... 目的 研究新生儿肺炎的病原和临床特点。方法 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 ;肺炎支原体 (MP)及沙眼衣原体 (CT)荧光核酸检测 ;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流感病毒A、B型 ,副流感病毒 1、 2、 3型 ,腺病毒。结果  474例新生儿肺炎中病原检测阳性 14 8例 (3 1 2 % ) ;其中细菌性病原 93例 (62 8% ) ,RSV肺炎 40例 (2 7 0 % ) ,副流感病毒 3型 3例 (2 0 % ) ,CT肺炎 11例 (7 4% ) ,MP 1例(0 7% )。阴性 3 2 6例 (68 8% )。G- 杆菌占细菌总数的 80 6% ,G+ 球菌占 19 4%。早产儿 (胎龄 <3 7W)、足月儿 (胎龄≥ 3 7W)、早期新生儿 (≤ 7d)、晚期新生儿 (>7d) ,G- 杆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G+ 球菌 (P <0 0 5 )。不同胎龄、日龄儿G- 杆菌与G+ 球菌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RSV肺炎发病季节在 12月~ 5月底。临床表现为喘憋及肺部喘鸣音。CT肺炎阴道分娩占 90 9% ,剖宫产仅 9 1%。结论 新生儿肺炎临床症状不典型 ,难以依靠临床表现作出病原诊断。RSV肺炎是新生儿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婴儿 病原 临床研究 新生儿肺炎
下载PDF
新生儿气漏53例 被引量:4
8
作者 沈健 洪文澜 郑季彦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1期50-51,共2页
本文对53例新生儿气漏进行临床资料及X线胸片诊断分析,结果提示气漏中以气胸最多见,间质性肺气肿其次,纵隔气肿半数合并气胸。1种气漏者占61.7%,2种或2种以上多发性气漏者占38.3%。认为X线多个体位摄片确定了对气... 本文对53例新生儿气漏进行临床资料及X线胸片诊断分析,结果提示气漏中以气胸最多见,间质性肺气肿其次,纵隔气肿半数合并气胸。1种气漏者占61.7%,2种或2种以上多发性气漏者占38.3%。认为X线多个体位摄片确定了对气漏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气漏 诊断 X线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患儿食管压力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周雪莲 欧弼悠 +4 位作者 章许平 黄晓磊 陈洁 徐亚萍 郑季彦 《浙江医学》 CAS 2005年第4期248-249,共2页
目的探讨儿童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机理及食管压力监测在儿童GER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经24h食管动态pH监测确诊有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的患儿进行食管压力监测,并设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两组患儿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屏障... 目的探讨儿童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机理及食管压力监测在儿童GER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经24h食管动态pH监测确诊有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的患儿进行食管压力监测,并设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两组患儿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屏障压(BP)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短暂性下食管括约肌松驰(TLESR)现象发生例数差别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下食管括约肌长度(LESL)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LESR在GERD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LESP和BP降低也起了主导作用,而LESL不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压力监测 临床意义 患儿 病理性胃食管反流 食管动态pH监测 下食管括约肌压力 括约肌长度 TLESR 显著性 应用价值 发病机理 主导作用 LESP 24h 对照组 差别 肌松驰 儿童
下载PDF
313例新生儿发热病因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雷 徐亚萍 郑季彦 《浙江预防医学》 2007年第7期53-53,59,共2页
关键词 新生儿疾病 发热病因 自身免疫系统 新生儿发热 常见症状 体温调节 疾病特点
下载PDF
16S rRNA基因芯片诊断新生儿败血症 被引量:10
11
作者 郑季彦 尚世强 +2 位作者 吴亦栋 徐亚萍 杜立中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7-190,共4页
目的建立16S rRNA基因加基因芯片检测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技术,以提高临床检测细菌的速度及准确性。方法对125例拟诊为败血症的新生儿血标本及部分脑脊液标本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及基因芯片检测,包括DNA提取、设计引物和探针、聚合酶链... 目的建立16S rRNA基因加基因芯片检测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技术,以提高临床检测细菌的速度及准确性。方法对125例拟诊为败血症的新生儿血标本及部分脑脊液标本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及基因芯片检测,包括DNA提取、设计引物和探针、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基因芯片的制备、杂交、激光扫描与读片。结果125例中PCR检测血标本阳性64例,占51.2%;血培养阳性32例,占25.6%;非特异性指标41例,占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若以血培养阳性和/或非特异指标至少两项阳性为诊断标准,PCR灵敏度为90.3%(56/62),特异度为87.3%(55/63),正确诊断指数为0.776。3例脑脊液标本中PCR阳性2例,培养阳性仅1例。对64例PCR阳性血标本进一步作基因芯片检测,结果通用探针均阳性。其中G+探针阳性60份,G-探针阳性4份。30份PCR和血培养均阳性的标本中其探针菌株与血培养细菌阳性结果相符。2例脑脊液标本PCR阳性,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与培养结果相符。结论16S rRNA基因PCR加基因芯片杂交可为新生儿败血症提供早期、敏感的病原学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RNA 核糖体 1 6S 败血病 婴儿 新生 16SRRNA基因 基因芯片检测 新生儿败血症 诊断技术 聚合酶链反应(PCR)
原文传递
新生儿胎粪性腹膜炎四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郑季彦 马晓路 施丽萍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952-953,共2页
关键词 胎粪性腹膜炎 新生儿 NICU 病死率 急腹症
原文传递
人巨细胞病毒糖蛋白B基因型与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关系
13
作者 郑季彦 余钟声 +1 位作者 杜立中 吴家波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95-697,共3页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B基因型 婴儿期 病毒糖蛋白 HCMV感染 人巨细胞病毒 包膜糖蛋白 多态性分析 2005年
原文传递
新生儿胃食管返流50例临床分析
14
作者 郑季彦 沈健 洪文澜 《新生儿科杂志》 1995年第4期156-157,共2页
本文报道50例新生儿胃食管返流,以呕吐起病47例,呕吐出现时间≤7天40例,出现咳嗽、呛咳,气急3例。体重不增营养不良21例,肺炎15例,呼吸暂停1例。提出新生儿期凡有不能解释的呕吐,呼吸暂停,反复发作的肺炎,营养不良生长迟缓均... 本文报道50例新生儿胃食管返流,以呕吐起病47例,呕吐出现时间≤7天40例,出现咳嗽、呛咳,气急3例。体重不增营养不良21例,肺炎15例,呼吸暂停1例。提出新生儿期凡有不能解释的呕吐,呼吸暂停,反复发作的肺炎,营养不良生长迟缓均提示本病可能。食管钡餐造影是目前国内诊断本症的主要手段。本症内科治疗大多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新生儿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营养及体重增长状况的观察和分析 被引量:35
15
作者 马晓路 郑季彦 +1 位作者 童凡 施丽萍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4-146,共3页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住院期间 营养 体重增长状况 观察 分析
原文传递
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51
16
作者 陈安 施丽萍 +1 位作者 郑季彦 杜立中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54-657,共4页
目的比较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和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特点,探讨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RDS的临床特征和发病机理。方法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在本院住院177例RDS患儿,〈35周为早产组,103例,〉... 目的比较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和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特点,探讨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RDS的临床特征和发病机理。方法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在本院住院177例RDS患儿,〈35周为早产组,103例,〉135周为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组,74例。结果早产组开始应用呼吸机时间为8.7h,持续应用呼吸机时间4.3d,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11.9,Pa02/PA020.29,有28例应用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其中11例应用呼吸机,应用PS前及后2h、8~12h、20—24h OI分别为10.5、5.4、3.4、4.3(P〈0.01)。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组开始应用呼吸机时间为27.8h(与早产组比,下同,P〈0.01),持续应用呼吸机时间3.7d,OI 19.70(P〈0.01),PaO2/PAO20.16(P〈0.01),8例应用PS中有7例应用呼吸机,应用PS前及后2h、8—12h、20—24h01分别为11.2、7.6、7.5、7.6(其中8—12h、20—24h OI与早产组比,P均〈0.05)。结论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RDS患儿以产程未发动的剖宫产为主,开始应用呼吸机时间较晚,氧合情况较差,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效果较差,易发生气胸和PPH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婴儿 新生 婴儿 早产 呼吸 人工
原文传递
流式细胞术检测PP65抗原血症在诊断巨细胞病毒感染上的应用 被引量:12
17
作者 魏健 汤永民 +4 位作者 郑季彦 张晨美 王燕儿 沈红强 钱柏芹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P6 5抗原血症对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36例CMV感染患儿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PP6 5抗原、实时荧光定量PCR(RFQ PCR)检测尿CMVDNA及血清ELISA法检测CMVIgM ,比较 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 ,并以...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P6 5抗原血症对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36例CMV感染患儿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PP6 5抗原、实时荧光定量PCR(RFQ PCR)检测尿CMVDNA及血清ELISA法检测CMVIgM ,比较 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 ,并以 35例非CMV感染的患儿作为PP6 5检测的阴性对照。对 18例PP6 5抗原阳性患儿进行短期随访。结果  136例CMV感染患儿从血单个核细胞 (MNC)中检出PP6 5抗原 118例 (118/ 136 ,阳性率 86 8% )。其中 5 3例患儿分别作MNC和多形核白细胞 (PMNL)检测 ,从MNC中检出PP6 5抗原 4 5例 (45 / 5 3,阳性率 84 9% ) ,PMNL中检出PP6 5抗原 4 3例 (43/ 5 3,阳性率 81 1% ) ,MNC与PMNL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m=0 2 5 ,P >0 0 5 )。PP6 5与尿CMVDNA2种方法所检测的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m=1 78,P >0 0 5 ) ;但PP6 5与血CMVIgM检测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m=5 2 92 ,P <0 0 1)。PP6 5抗原水平与CMV感染的病情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全身性感染通常伴高水平抗原血症 ,单脏器感染抗原水平相对较低或阴性(χ2 =38 5 1,P <0 0 0 5 )。PP6 5在感染恢复期转为阴性或低水平 ,病情恶化时明显增高。结论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P6 5抗原血症是诊断活动性CMV感染的有效手段 ,量化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65 抗原 CMV感染 血症 诊断 阳性率 检出 DNA 应用 检测结果
原文传递
婴儿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病原学和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余钟声 郑季彦 +2 位作者 陈黎勤 尚世强 吴家波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33-337,共5页
目的了解婴儿人巨细胞病毒(HCMV)活动性感染的疾病诊断情况,探讨病原学结果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经血清HCMV IgM和抗凝外周血PP65抗原检测确定的HCMV活动性感染的婴儿378例,对其疾病诊断、病原学结果和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 目的了解婴儿人巨细胞病毒(HCMV)活动性感染的疾病诊断情况,探讨病原学结果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经血清HCMV IgM和抗凝外周血PP65抗原检测确定的HCMV活动性感染的婴儿378例,对其疾病诊断、病原学结果和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其中107例患儿,使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加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进行HCMV糖蛋白B(gB)基因分型。结果在378例HCMV感染患儿中,全身性感染和单脏器感染分别占27.78%和72.22%,肝炎、HCMV包涵体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肺炎等4种疾病分别以33.07%、27.78%、13.49%、6.35%占较大比例。≤2周HCMV包涵体病患儿的比例,明显多于3~12周(P<0.05)和>12周的患儿(P<0.01)。高水平PP65阳性细胞率的患儿全身性感染率明显高于低水平PP65阳性细胞率的患儿(P<0.01)。HCMV IgM和HCMV PP65、HCMV IgM和HCMV DNA、HCMV PP65和HCMV DNA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31.4%、61.4%、57.1%。三项指标均阳性的患儿全身性感染的比例,明显高于一项或两项指标阳性的患儿(P<0.01);IgM和HCMV-PP65两项阳性的患儿全身性感染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中一项阳性患儿(P<0.01)。107例患儿HCMV糖蛋白B(gB)基因的分型结果为gBⅠ型53例,gBⅡ型20例,gBⅢ型18例,gBⅡ、Ⅱ混合型7例,gBⅠ、Ⅲ混合型5例,gBⅡ、Ⅲ混合型4例,未发现gBⅣ型。gBⅠ型占多数(49.53%)。结论婴儿HCMV感染临床表现多样;多种指标的检测,可提高检出率;婴儿HCMV感染,以gBⅠ型HCMV占多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感染 婴儿 糖蛋白类 基因型
原文传递
几种植物雌激素对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严继承 郑季彦 +3 位作者 郑一凡 曾群力 祝慧娟 朱心强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了解植物雌激素对细胞的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JIC)的影响.方法用荧光漂白后恢复技术,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典型的植物雌激素(槲皮素、染料木黄酮、拟雌内醇和肠内脂)对正常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GJIC的影响.结果不... 目的了解植物雌激素对细胞的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JIC)的影响.方法用荧光漂白后恢复技术,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典型的植物雌激素(槲皮素、染料木黄酮、拟雌内醇和肠内脂)对正常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GJIC的影响.结果不同种类的植物雌激素在不同浓度下对GJIC的影响不完全相同.槲皮素在0.1~10.0 μmol/L浓度下对HaCaT细胞的GJIC功能无明显影响.染料木黄酮、拟雌内醇和肠内脂在0.1~10.0 μmol/L浓度下,能不同程度地抑制GJIC功能,荧光恢复率为31.77%~37.06%,显著低于溶剂对照组(44.74%).结论除黄酮类槲皮素外,常见的植物雌激素(染料木黄酮、拟雌内醇和肠内脂)在人体可能达到的血清浓度下,对HaCaT细胞的GJIC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提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有促癌作用.因此,将其用作药品或保健食品时应该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JIC 植物雌激素 HACAT细胞 染料木黄酮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 槲皮素 影响 种植 浓度 镜下观察
原文传递
早产儿湿肺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飞波 王春林 +2 位作者 郑季彦 刘涛 马晓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7期582-584,共3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湿肺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分析我科1998年1月至2002年8月收治的30例早产儿湿肺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动脉血气变化及机械通气疗效。结果早产儿湿肺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目的探讨早产儿湿肺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分析我科1998年1月至2002年8月收治的30例早产儿湿肺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动脉血气变化及机械通气疗效。结果早产儿湿肺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者占同期新生儿湿肺总数的20%(30/150)。30例均为剖宫产。临床表现以气促、呼吸困难、青紫为主,24h后明显加重,胸片显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0例均需机械通气治疗,5、6d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全部治愈。结论早产儿湿肺可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动态观察胸片变化和及时行机械通气治疗有助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临床分析 机械通气治疗 动脉血气变化 临床表现 2002年 1998年 新生儿湿肺 临床特点 疗效结果 临床症状 动态观察 24h 胸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