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能量的光子嫩肤对豚鼠皮肤黑素分布及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杨宁 李大铁 +4 位作者 谷琪 陈康 龙际 肖和 郑庭铭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79-179,185,共2页
关键词 光子嫩肤 黑素分布 含量 皮肤 能量 豚鼠 2002年 色素分布 初步观察 结果报告 治疗仪
下载PDF
皮肤中型原藻病 被引量:9
2
作者 张金松 刘志梅 +3 位作者 张信江 罗显华 张更建 郑庭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05-706,共2页
报告1例中型原藻病。患者女,26岁。14年前,右侧面部出现红斑、丘疹、鳞屑,皮损逐渐扩大融合成片。组织病理检查(PAS染色)示,表皮及真皮浅层可见厚壁孢子,直径8~12μm,内有数量不等的内孢子。于单含氯霉素的沙堡琼脂上培养,长出奶油色... 报告1例中型原藻病。患者女,26岁。14年前,右侧面部出现红斑、丘疹、鳞屑,皮损逐渐扩大融合成片。组织病理检查(PAS染色)示,表皮及真皮浅层可见厚壁孢子,直径8~12μm,内有数量不等的内孢子。于单含氯霉素的沙堡琼脂上培养,长出奶油色乳酪样菌落,镜下可见大量直径10~18μm的圆形、内有直径3~8μm内孢子的厚壁孢子,经放线菌酮抑制试验、温度试验、生化特性试验及形态学特征等初步鉴定为中型原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藻病 中型 皮肤
下载PDF
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损PTCH基因D9S287和D9S180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的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蒋玲 张信江 +2 位作者 吴淼 袁伟 郑庭铭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4-126,共3页
目的观察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损组织中PTCH基因微卫星DNA不稳定性及杂合性丢失与临床病理、临床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D9S287、D9S180两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采用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检测不同病理类型的燃煤型砷中... 目的观察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损组织中PTCH基因微卫星DNA不稳定性及杂合性丢失与临床病理、临床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D9S287、D9S180两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采用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检测不同病理类型的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的微卫星的改变。结果34例患者皮损组织PTCH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发生率为29.41%(10/34),杂合性丢失的发生率为14.7%(5/34),微卫星的改变与病理分型相关(P<0.01),与临床分度无关(P>0.05)。结论PTCH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丢失可能在砷中毒患者皮损癌变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燃煤型砷中毒 皮损 微卫星不稳定性 杂合性丢失 基因 S180 位点 PCR扩增 微卫星多态性
下载PDF
尖锐湿疣皮损中的微卫星DNA不稳定性 被引量:2
4
作者 袁伟 陈晓红 +2 位作者 瓦庆彪 郑庭铭 张信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53-655,共3页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在尖锐湿疣及其癌变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检测28例尖锐湿疣皮损中的微卫星DNA改变。结果:28例尖锐湿疣皮损中8例存在微卫星不稳定性,而且其主要出现在尖锐湿疣癌变中...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在尖锐湿疣及其癌变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检测28例尖锐湿疣皮损中的微卫星DNA改变。结果:28例尖锐湿疣皮损中8例存在微卫星不稳定性,而且其主要出现在尖锐湿疣癌变中,未发现杂合性丢失。结论:尖锐湿疣及其癌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有关,临床上通过对尖锐湿疣患者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检测,有可能对尖锐湿疣癌变作出可能性预测及早期诊断,为发现癌变高危人群提供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微卫星DNA 微卫星不稳定性
下载PDF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1例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希香 张信江 +2 位作者 袁伟 胡洁 郑庭铭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2-173,共2页
患者女,45岁。双小腿胫前出现红斑,中央呈凹陷的硬化萎缩性黄色斑块10年。否认糖尿病史。组织病理符合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关键词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糖尿病
下载PDF
成人丛状血管瘤1例 被引量:2
6
作者 袁伟 贾常莎 +1 位作者 郑庭铭 张信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667-668,共2页
患者女,23岁。左侧肩及背部不规则红斑、丘疹2年,时有自发性疼痛。皮损组织病理示丛状血管瘤。患者拒绝治疗,现随访中。
关键词 血管瘤 丛状
下载PDF
泛发性毛囊角化病1例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希香 龚少智 +3 位作者 袁伟 张信江 胡洁 郑庭铭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34-235,共2页
患者男,22岁。自6岁始面部出现针尖至米粒大灰褐色或近正常肤色毛囊性散在分布的坚实小丘疹,逐渐增多、变大,泛发全身。部分融合成斑块,可见疣状增生。左肩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不全,毛囊角栓形成,可见圆体和谷粒、裂隙和馅窝,有绒毛... 患者男,22岁。自6岁始面部出现针尖至米粒大灰褐色或近正常肤色毛囊性散在分布的坚实小丘疹,逐渐增多、变大,泛发全身。部分融合成斑块,可见疣状增生。左肩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不全,毛囊角栓形成,可见圆体和谷粒、裂隙和馅窝,有绒毛突入馅窝,表皮乳头瘤样增生,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诊断:毛囊角化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角化病
下载PDF
以组织样麻风瘤为表现的瘤型麻风复发1例 被引量:1
8
作者 鲁东平 袁伟 +2 位作者 张庆波 郑庭铭 张信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44-244,共1页
1963年Wade首次报告了组织样麻风瘤,并认为主要见于砜类药物长期治疗,但治疗不充分、病情恶化或复发的患者,可能与氨苯矾耐药有关,为瘤型麻风和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的一种特殊表现。组织样麻风瘤临床较少见,而瘤型麻风18年后复发,并... 1963年Wade首次报告了组织样麻风瘤,并认为主要见于砜类药物长期治疗,但治疗不充分、病情恶化或复发的患者,可能与氨苯矾耐药有关,为瘤型麻风和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的一种特殊表现。组织样麻风瘤临床较少见,而瘤型麻风18年后复发,并表现为组织样麻风瘤更为少见,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 麻风 麻风瘤 组织样
下载PDF
点状瘢痕型疣状表皮发育不良1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跃 袁伟 +1 位作者 贾常莎 郑庭铭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2-533,共2页
报告1例以少见的点状瘢痕为表现的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患者男,17岁。面颈、躯干、上肢大量点状轻微凹陷的斑疹12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中上部有明显的弥漫性细胞空泡化。诊断: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点状瘢痕型)。予重组人α-2b干扰素凝胶... 报告1例以少见的点状瘢痕为表现的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患者男,17岁。面颈、躯干、上肢大量点状轻微凹陷的斑疹12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中上部有明显的弥漫性细胞空泡化。诊断: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点状瘢痕型)。予重组人α-2b干扰素凝胶外搽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 瘢痕型
原文传递
鼻尖部皮肤混合瘤2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贾常莎 袁伟 +1 位作者 郑庭铭 熊琦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67-468,共2页
例1女,40岁,鼻尖部无痛性肿物2年;例2女,36岁,鼻尖下方无痛性肿物3年。2例均表现为鼻尖部皮下结节,淡红色,表面光滑,边界清楚,中等硬度,无压痛。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均支持"皮肤混合瘤"的诊断。
关键词 皮肤混合瘤
原文传递
Rb和p53蛋白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损中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信江 符刚 +5 位作者 杜辉 周运书 袁伟 徐海环 郑庭铭 贾曹刚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18-19,共2页
目的 研究Rb、p5 3蛋白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46例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损中Rb、p5 3蛋白的表达。 结果Rb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 6 0 .9% ,与病理分型无明显的相关性 (P >0 .0 5 )但与... 目的 研究Rb、p5 3蛋白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46例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损中Rb、p5 3蛋白的表达。 结果Rb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 6 0 .9% ,与病理分型无明显的相关性 (P >0 .0 5 )但与临床分级相关 (P <0 .0 5 )。p5 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 7.4% ,与临床分级和病理分型明显相关 (P <0 .0 5 )。结论 p5 3蛋白可能参与了其发生及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中毒 蛋白Rb 蛋白P53
下载PDF
皮肤结核97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曹碧兰 晏文 +1 位作者 陈晓红 郑庭铭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246-248,共3页
目的 通过对皮肤结核病资料的回顾分析 ,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 97例不同类型皮肤结核的临床和病理诊断以及误诊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皮肤结核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 ,农村发病率较高。寻常狼疮好发部位为面、鼻和耳 ,疣状皮肤... 目的 通过对皮肤结核病资料的回顾分析 ,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 97例不同类型皮肤结核的临床和病理诊断以及误诊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皮肤结核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 ,农村发病率较高。寻常狼疮好发部位为面、鼻和耳 ,疣状皮肤结核以手、足和臀部好发 ,硬红斑以双小腿为好发部位。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 6 7.0 1% ,有 32例临床上分别被误诊为 14种皮肤疾病 ,误诊率 32 .99%。结论 皮肤结核病程长 ,可导致溃疡和遗留毁容性疤痕 ,甚至并发其他脏器结核或鳞癌等 ,应高度重视该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皮肤 临床 病理分析
下载PDF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继发多发性基底细胞癌一例报告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晓红 郑庭铭 《遵义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77-77,共1页
关键词 疣状 表面发育不良 继发多发性 基底细胞癌
下载PDF
乳头状汗管囊腺瘤2例
14
作者 袁伟 贾常莎 +1 位作者 郑庭铭 张信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13-314,共2页
例1.男,17岁。因头皮肉红色疣状增生物17年,指状赘生物2年余,于2006年2月就诊。患者出生时即发现左枕部有一肉红色斑块,略高于皮面,渐增大呈疣状,皮损部位头发稀少。2年前。皮损边缘出现一红色赘生物,近2个月来增生明显,梳头... 例1.男,17岁。因头皮肉红色疣状增生物17年,指状赘生物2年余,于2006年2月就诊。患者出生时即发现左枕部有一肉红色斑块,略高于皮面,渐增大呈疣状,皮损部位头发稀少。2年前。皮损边缘出现一红色赘生物,近2个月来增生明显,梳头或抓破后有少量出血.无自觉症状。皮肤科检查:左枕部头皮见一直径约3cm肉红色斑块,表面呈颗粒状。斑块边缘见一指状红色赘生物,质软,表面有少许血痂(图1A),无触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管囊腺瘤 乳头状
下载PDF
偏侧性汗孔角化症1例
15
作者 曹碧兰 陈晓红 郑庭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97-598,共2页
报告1例偏侧性汗孔角化症。患者男,49岁。自出生后于左膝关节伸侧出现多个环状褐色斑,逐渐扩大,渐波及左侧躯体,部分皮损为线条状角化性斑块,伴瘙痒。无家族史。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符合汗孔角化症。
关键词 汗孔角化症
下载PDF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2、4mRNA表达的研究
16
作者 袁伟 刘源 +4 位作者 罗丽 王希香 吴佳理 郑庭铭 张信江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240-242,共3页
目的研究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2(TLR2)mRNA、TLR4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运用SYBERGreenI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尖锐湿疣患者29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2、TLR4的mRNA表达水平,并与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与正常人相比,尖... 目的研究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2(TLR2)mRNA、TLR4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运用SYBERGreenI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尖锐湿疣患者29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2、TLR4的mRNA表达水平,并与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与正常人相比,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2mRNA的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TLR4mRNA的表达水平有所降低,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LR2、TLR4的表达并未升高,甚至略有所降低,可能与CA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HPV TOLL样受体 实时定量PCR
下载PDF
发疹性毳毛囊肿合并多发性脂囊瘤1例
17
作者 贾常莎 袁伟 郑庭铭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1年第6期400-401,共2页
发疹性毳毛囊肿(eruptive vellus hair cyst)是一种少见的毛囊性肿瘤,1977年首先由Esterly等报告并命名。病因不清,有报告称其与多发性脂囊瘤属于同一疾病谱。现将我们所见1例发疹性毳毛囊肿合并多发性脂囊瘤的病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 多发性指囊瘤
下载PDF
病理组织切片抗酸染色的体会
18
作者 刘绍霖 郑庭铭 《遵义医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72-73,共2页
本文报告了在22例麻风病人皮肤组织切片上进行抗酸染色的经验。
关键词 病理技术 抗酸染色 麻风
下载PDF
几种中草药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信江 李大铁 +2 位作者 沈仲文 郑庭铭 马元芬 《遵义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2期35-37,共3页
取生将、盐肤子及旱莲草三种中草药水煎液,以香波为载体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249例,取得满意疗效,去头屑止痒的总有效率为98.39%。
关键词 脂溢性皮炎 中草药 香波
下载PDF
288例儿童管型毛发的病因探讨及部分光镜和电镜观察(摘要)
20
作者 黄夏龄 王兰淑 +2 位作者 李方智 陈永艳 郑庭铭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53-153,共1页
以往认为,管型毛发(Hair Cast)是一种少见和遗传性疾病,临床发病颇具特征,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1987年6月作者在头癣普查中发现,本病在小学生中较多见。为了探求其病因,对贵州金沙五所小学进行普查,并随机采样作了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以往认为,管型毛发(Hair Cast)是一种少见和遗传性疾病,临床发病颇具特征,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1987年6月作者在头癣普查中发现,本病在小学生中较多见。为了探求其病因,对贵州金沙五所小学进行普查,并随机采样作了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型 毛发 儿童 病因 光镜 电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