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俄罗斯哲学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忆石教授访谈
1
作者 郑忆石 洪燕妮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7,共5页
哲学是一个民族精神高度的标杆。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与中国都在发生社会转型,都在为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而努力,其中的共质在于对哲学的重视。在实际研究中,无论是俄罗斯哲学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都面临着挑战和问题,对此进行比... 哲学是一个民族精神高度的标杆。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与中国都在发生社会转型,都在为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而努力,其中的共质在于对哲学的重视。在实际研究中,无论是俄罗斯哲学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都面临着挑战和问题,对此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深化和拓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价值。虽然目前,中国的"苏联哲学"与"俄罗斯哲学"都形成了自身的研究路向,但仍然存在一些固定的范式或研究逻辑。这需要我们在当代俄罗斯哲学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比较方法,解决最为根本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比较哲学
下载PDF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与阿尔都塞的“新马克思论” 被引量:9
2
作者 郑忆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5-70,共6页
阿尔都塞的哲学深受现代科学哲学的影响 ,他“解读”马克思哲学的系列新论 ,无不具有现代科学哲学 ,尤其是巴歇拉尔的“认识论革命”命题和库恩的“理论变革的整体性”思想的烙印。这不仅体现在一些概念的转借上 。
关键词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 阿尔都塞 “新马克思论” 整体性 巴歇拉尔 “认识论革命” 库恩 马克思 理论变革 研究方法
下载PDF
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双重向度 被引量:2
3
作者 郑忆石 丁乃顺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6期8-11,共4页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对自然具有改造与破坏的双重作用,对社会具有动力与阻碍的双重作用,对人身具有解放与奴役的双重作用。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双重向度,启示以"科教兴国"为现代化建设引领的当代中国,思考其面临的问题并确立...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对自然具有改造与破坏的双重作用,对社会具有动力与阻碍的双重作用,对人身具有解放与奴役的双重作用。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双重向度,启示以"科教兴国"为现代化建设引领的当代中国,思考其面临的问题并确立生态的、全社会的、人文的科技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科学技术 自然向度 社会向度 人的向度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传统人道主义 被引量:8
4
作者 郑忆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1-45,共5页
人道主义是人类文明之果,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其价值追求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特征。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传统人道主义的螺旋式复归,它既是对西方传统人道主义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前者的扬弃。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人道主义是人类文明之果,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其价值追求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特征。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传统人道主义的螺旋式复归,它既是对西方传统人道主义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前者的扬弃。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将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追求融入到人道主义思想之中,是对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价值导向偏离的矫正,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和未来的实践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人道主义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下载PDF
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方法论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郑忆石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58,共4页
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方法论价值 ,体现为客观性与主体性、科学性与人文性、决定性与选择性、共时性与历史性、实证归纳与理性概括的统一。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
关键词 马克思 经济哲学 方法论 当代意义
下载PDF
从情感发泄到理性反思: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哲学 被引量:6
6
作者 郑忆石 《俄罗斯研究》 CSSCI 2004年第3期48-55,64,共9页
苏联的解体带来了哲学的转型。这场转型表现为九十年代初期戾换式的情感发泄和中期的理性反思,其对象集中于苏联哲学、西方哲学以及俄国传统哲学。今日俄罗斯哲学,呈现为"繁荣"与"贫困"的双重态势。
关键词 俄罗斯哲学 发泄 反思 繁荣 贫困
下载PDF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被引量:8
7
作者 郑忆石 《学习论坛》 2006年第1期10-13,共4页
和谐社会的构建取决于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对建国以来执政经验的反思和总结。政治文明集中体现人民民主,是基础与目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和谐社会的构建取决于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对建国以来执政经验的反思和总结。政治文明集中体现人民民主,是基础与目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政治文明建设体现“以人为本”,需要处理好民主与法制、“官”与“民”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 政治文明 中国
下载PDF
“颠倒”还是“根本改造”?——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和黑格尔辩证法关系的解读 被引量:4
8
作者 郑忆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4-18,共5页
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是“颠倒”黑格尔“用头立地”的唯心辩证法为“用脚立地”的唯物辩证法。阿尔都塞则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结构性“根本改造”的结果。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区... 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是“颠倒”黑格尔“用头立地”的唯心辩证法为“用脚立地”的唯物辩证法。阿尔都塞则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结构性“根本改造”的结果。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两者的总体观、因果观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辩证法 黑格尔辩证法 颠倒 结构改造 总体现 结构观
下载PDF
阿尔都塞哲学的唯科学性及其源脉探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郑忆石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6-10,共5页
阿尔都塞哲学的唯科学性,体现在他关于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反历史主义"、"反还原主义"、"反经验主义"的论断中。其唯科学性的哲学特征,是近代唯理论、现代科学哲学、现代结构... 阿尔都塞哲学的唯科学性,体现在他关于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反历史主义"、"反还原主义"、"反经验主义"的论断中。其唯科学性的哲学特征,是近代唯理论、现代科学哲学、现代结构主义纵横作用,交互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都塞哲学 唯科学性 来源
下载PDF
评阿尔都塞的科学观与意识形态观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忆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9-84,共6页
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几乎都对"意识形态"持批判立场。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视科学技术为意识形态。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代表阿尔都塞主张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论"。阿尔都塞的观点既有澄清概念、克服"泛意... 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几乎都对"意识形态"持批判立场。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视科学技术为意识形态。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代表阿尔都塞主张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论"。阿尔都塞的观点既有澄清概念、克服"泛意识形态论"、一定意义上肯定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一定程度上符合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的合理性,又有割裂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联系、否认两者都具有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性的片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都塞 科学 意识形态 合理性 局限性
下载PDF
马克思论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被引量:3
11
作者 郑忆石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64-67,共4页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观,肯定了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通过直接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再生产,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在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中,科学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在社会发展...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观,肯定了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通过直接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再生产,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在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中,科学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通过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为解放人类自身提供物质、精神条件,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既需要深刻反思滥用科学导致的危害,又必须充分认识科学的社会发展动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科学 生产力 社会发展 基本动力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学理特质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忆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9-54,共6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专门的历史观理论体系,却不乏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历史价值论、历史认识论的真知灼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具有研究基点的多元性、研究视域的微观性、研究指向的学院性、研究路径的文化哲学性等学理特... 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专门的历史观理论体系,却不乏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历史价值论、历史认识论的真知灼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具有研究基点的多元性、研究视域的微观性、研究指向的学院性、研究路径的文化哲学性等学理特质。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学理特质的成因,在于其所处的理论环境和面对的社会现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历史观 学理特质 形成原因
下载PDF
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论的系统视域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忆石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58,共8页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自我发展系统。在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关键,就是从社会系统内部而不是外部,从一般与特殊、层次与结构、自然与社会、客体与主体等不同维度,揭示出社会发展动力是多重要素构成的系统整体。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发展 动力 系统
下载PDF
当代俄罗斯哲学“国家意识”的困惑及其启示 被引量:2
14
作者 郑忆石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8,173,共8页
当前,俄罗斯哲学面临着"国家意识"上的两难:一方面,为了避免苏联时期由于政治干预造成的大一统局面,因而提倡哲学研究的自主性和多元化;另一方面,多元化的哲学又失去了价值指向和评价标准。俄罗斯哲学的困惑表明,哲学研究既... 当前,俄罗斯哲学面临着"国家意识"上的两难:一方面,为了避免苏联时期由于政治干预造成的大一统局面,因而提倡哲学研究的自主性和多元化;另一方面,多元化的哲学又失去了价值指向和评价标准。俄罗斯哲学的困惑表明,哲学研究既要有学术独立性,又不能完全摆脱"国家意识"的理论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意识 俄罗斯哲学 宗教
下载PDF
苏俄哲学“文化意识”的曲折历程及其启示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忆石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8-127,共10页
"文化意识"指作为理论体系的一国哲学,对本民族哲学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俄罗斯哲学饱含民族的哲学文化传统,苏联哲学与俄罗斯哲学文化传统之间,是"割裂"与"变异传承"的双重关系。苏联解体之初的俄罗... "文化意识"指作为理论体系的一国哲学,对本民族哲学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俄罗斯哲学饱含民族的哲学文化传统,苏联哲学与俄罗斯哲学文化传统之间,是"割裂"与"变异传承"的双重关系。苏联解体之初的俄罗斯哲学,在整个社会民主自由之潮裹挟下"热情向洋"的同时,全面否定苏联哲学的价值,极力割断两者间的联系;全面肯定俄罗斯传统哲学尤其是宗教哲学,在空前推崇中呈现强烈的复古色彩。21世纪的俄罗斯哲学伴随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重新认识传统哲学的精神价值,结合社会现实矛盾选择"为我可用"之物,在渐趋理性中"复兴"民族哲学文化传统,并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苏联哲学在俄罗斯哲学史上的地位。苏俄哲学的"文化意识"之路启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在全面审视"传统"中实现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才能有效维护哲学的"自我",在强化"自我"中实现民族哲学走向世界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意识 苏联哲学 俄罗斯哲学
下载PDF
唯科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近代唯物唯理论 被引量:11
16
作者 郑忆石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82-85,共4页
唯科学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近代西方唯物唯理论有着不解之缘 ,其代表阿尔都塞的哲学 。
关键词 唯科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 近代唯物唯理论
下载PDF
加强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2
17
作者 郑忆石 《天中学刊》 2001年第6期17-20,共4页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正确的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为此,需要加强意识形态的理论建设,它包括:提高对意识形态功能的认识;创新意识形态的理论内容。
关键词 意识形态 理论功能 理论内容 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理论建设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挑战、问题、对策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忆石 《观察与思考》 2015年第5期3-8,共6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面临来自客观环境和精神文化建设主体两个方面的挑战;存在着价值导向的中立化取向、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中国问题的缺失、市场化工具化研究倾向、非此即彼的"两极跳"、语...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面临来自客观环境和精神文化建设主体两个方面的挑战;存在着价值导向的中立化取向、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中国问题的缺失、市场化工具化研究倾向、非此即彼的"两极跳"、语词包装过度等问题。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研究者们坚持理论导向的一元性,处理好研究中诸如阐述正面与批判反面、扩大包容性与防止西化、增强实用性与防止工具化、注入灵活性与坚持原则性等关系,真诚信仰和转变文风以提升理论自觉与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话语体系 挑战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坚守“国家意识”中前行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忆石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9-94,100,共7页
"国家意识"是一国占主导地位的阶级和集团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理论依据,具有政治意识形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下中国具体化了的"国家意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国家意识"是一国占主导地位的阶级和集团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理论依据,具有政治意识形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下中国具体化了的"国家意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如同"神"与"形"。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观、方法论引领,既是一种"国家意识",又需要以此为引领实现繁荣发展。以"国家意识"为研究导向,是历史和现实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责任。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以对"国家意识"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者们的主观努力实现了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载PDF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的双重向度 被引量:4
20
作者 郑忆石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6,60,共7页
与人道派及科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或偏重主体或侧重客体的两极不同,生态派马克思主义基于人的主体性,通过挖掘马克思文本中的生态学思想资源,引入"文化"、"自然"的概念,在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尝试中,揭示了劳动和物... 与人道派及科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或偏重主体或侧重客体的两极不同,生态派马克思主义基于人的主体性,通过挖掘马克思文本中的生态学思想资源,引入"文化"、"自然"的概念,在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尝试中,揭示了劳动和物质生产的文化维度与自然维度,显现了在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既重视主体价值,又强调自然客体的双重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社会发展动力 双重向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