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粮食生产中的碳中和与生态修复 被引量:3
1
作者 周启星 王琦 +1 位作者 郑泽其 刘维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共10页
碳中和已成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农业粮食生产过程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农业生命共同体”理念及其运行机制,本文阐述了农业粮食生产中的碳中和问题,并对碳中和框架下污染农田或耕地的生态修... 碳中和已成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农业粮食生产过程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农业生命共同体”理念及其运行机制,本文阐述了农业粮食生产中的碳中和问题,并对碳中和框架下污染农田或耕地的生态修复进展进行了概述。指出在实施污染生态修复的同时,需要注重生态固碳增汇,并提出石化农业向零化石农业、单施无机肥向无机-有机肥料科学配施以及传统农业向智能农业的转型是实现农业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农田生态修复仍需寻求新的突破,挖掘生态固碳潜力,构建农业碳中和生态系统,这对于实现农业碳中和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农业生命共同体 碳中和 生态修复 固碳增汇
下载PDF
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对玉米幼苗吸收镉及其植物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郑泽其 李剑涛 +3 位作者 吴佳妮 连加攀 史瑞滢 刘维涛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17-1224,共8页
为研究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iO_(2)NPs)对镉(Cd)的植物毒性及吸收分布的影响,于2020年5—7月采用土壤盆栽试验,探究了不同浓度TiO_(2)NPs(0、50、200 mg·kg^(-1))和Cd(0、2、10、50 mg·kg^(-1))处理对玉米幼苗生长、叶绿素含量... 为研究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iO_(2)NPs)对镉(Cd)的植物毒性及吸收分布的影响,于2020年5—7月采用土壤盆栽试验,探究了不同浓度TiO_(2)NPs(0、50、200 mg·kg^(-1))和Cd(0、2、10、50 mg·kg^(-1))处理对玉米幼苗生长、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Cd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200 mg·kg^(-1)TiO_(2)NPs的施用可显著(P<0.05)提高50 mg·kg^(-1)Cd胁迫下玉米幼苗的干质量。在Cd浓度为50 mg·kg^(-1)时,外源添加200 mg·kg^(-1)TiO_(2)NPs可使玉米幼苗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42.48%和35.55%。在Cd和TiO_(2)NPs的共同暴露下,随着TiO_(2)NPs浓度的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均逐渐增强。当Cd处理浓度为10 mg·kg^(-1)时,添加50 mg·kg^(-1)TiO_(2)NPs显著提高了Cd的转运系数和Cd提取量。研究表明,TiO_(2)NPs有望应用于强化植物修复土壤Cd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属颗粒 玉米 植物毒性 植物修复
下载PDF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 被引量:6
3
作者 刘维涛 李剑涛 +1 位作者 郑泽其 李法云 《应用技术学报》 2021年第4期339-347,共9页
石油烃是一类难降解的全球性污染物,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一直是环境学者面临的挑战性课题。微生物固定化技术(MIT)拥有高效、稳定、低成本和环境友好性的优点,在土壤修复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微生物固定化技术修复石油烃污... 石油烃是一类难降解的全球性污染物,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一直是环境学者面临的挑战性课题。微生物固定化技术(MIT)拥有高效、稳定、低成本和环境友好性的优点,在土壤修复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微生物固定化技术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研究方兴未艾。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已成为提高微生物对土壤中石油烃污染降解的有效途径。探讨了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固定化过程中载体材料、微生物、固定化方法和影响因素的不同特点及对于固定化效果的影响,阐述了固定化技术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微生物 载体材料 石油烃 土壤修复
下载PDF
聚乙烯和聚乳酸微塑料对大豆生长和生理生化及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廉宇航 刘维涛 +3 位作者 史瑞滢 王琦 李剑涛 郑泽其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894-2903,共10页
为揭示生物可降解性不同的微塑料对农作物的毒性效应,选择聚乳酸(polylactic acid可生物降解)和聚乙烯(polyethylene难生物降解)微塑料(microplastics)为供试材料,以大豆为供试植物,深入探究了不同暴露水平(0.1%,1%,W/W)下两种不同的微... 为揭示生物可降解性不同的微塑料对农作物的毒性效应,选择聚乳酸(polylactic acid可生物降解)和聚乙烯(polyethylene难生物降解)微塑料(microplastics)为供试材料,以大豆为供试植物,深入探究了不同暴露水平(0.1%,1%,W/W)下两种不同的微塑料对大豆(Glycine max)生长、光合作用、抗氧化性、营养品质以及代谢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乙烯微塑料(PEMPs)对大豆根部鲜重有促进作用,而0.1%聚乳酸微塑料(PLAMPs)则抑制根部长度.大豆的叶绿素含量在0.1%PEMPs作用下能够显著提高.PLAMPs则能够导致大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下降,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在0.1%PEMPs和1%PLAMPs下显著升高.此外,微塑料的暴露能够改变大豆根部中锰、铁以及铜的含量,其中0.1%PEMPs的效应最为显著.大豆叶片中的氨基酸代谢在PEMPs的作用下上调,而0.1%PLAMPs则引起有机酸以及糖类代谢下调.综上,微塑料的植物毒性效应与其生物可降解性及浓度密切相关,低浓度可生物降解微塑料的效应最强.这些发现有望为微塑料的植物毒理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植物毒性 光合作用 抗氧化酶 营养品质 代谢物
下载PDF
混动技术路线下的轻型车碳排放特性研究
5
作者 耿培林 李朝阳 +2 位作者 陈静 郑泽其 刘乐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2022年第4期67-70,共4页
在轻型车 WLTC 测试循环工况下,对不同质量段的传统多用途乘用车(SUV)、轿车及混合动力 SUV 和混合动力轿车开展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试验研究,分析混合动力技术路线对不同整备质量段的轿车和 SUV 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动力... 在轻型车 WLTC 测试循环工况下,对不同质量段的传统多用途乘用车(SUV)、轿车及混合动力 SUV 和混合动力轿车开展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试验研究,分析混合动力技术路线对不同整备质量段的轿车和 SUV 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动力汽车的碳排放均低于传统汽车,主要差异体现在低速段,在超高速段差异不明显。具体来看,对于 SUV 车型,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碳排放量最小,仅为 127.44 g/km,分别比传统和不可插电混合动力 SUV (电量保持模式) 下降33.42%、4.03%。对于轿车,不可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碳排放量最小,为 102.58 g/km,比传统车和可插电混合动力汽车下降 28.87%,7.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动力汽车 碳排放 WLTC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