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楝1年生苗木生长节律与数量分级标准 被引量:24
1
作者 郑益兴 冯永刚 +1 位作者 彭兴民 张燕平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30,共6页
通过对1年生印楝实生苗木群体的动态研究,建立了苗木的年生长模型、连日生长量模型和日平均生长量模型,并据此模型将印楝苗木生长节律划分为4个阶段:出苗期(10月中旬至下旬)、生长初期(11月上旬至翌年4月中旬)、速生期(4月下旬至9月下旬... 通过对1年生印楝实生苗木群体的动态研究,建立了苗木的年生长模型、连日生长量模型和日平均生长量模型,并据此模型将印楝苗木生长节律划分为4个阶段:出苗期(10月中旬至下旬)、生长初期(11月上旬至翌年4月中旬)、速生期(4月下旬至9月下旬)和生长后期(10月上旬至下旬);苗木生物量积累与苗高、地径的函数模型关系表明,苗木生物量(包括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全株干重)与苗高、地径的相关性极为密切,其中全株干重占全株鲜重的38.8%,地上部分干重占全株鲜重的26.8%,占全株干重的69.1%;同时,以苗高、地径为参考指标,对9个月生的印楝造林苗木进行了数量分级标准划分,并运用该分级标准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将印楝造林苗木从数量指标上划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是科学合理并切实可行的,其中仅Ⅰ级与Ⅱ级可以用作造林合格苗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生长模型 实生苗木 数量分级
下载PDF
印楝实生苗年生长规律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郑益兴 彭兴民 +1 位作者 赵保荣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2-187,共6页
研究了1年生印楝实生苗生长动态、苗木生物量积累与分配模式以及苗木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印楝苗的年生长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特征,据此方程可以建立苗高、地径与生长时间的拟合模型,结合二次多项式对苗木连日生长量的动态模... 研究了1年生印楝实生苗生长动态、苗木生物量积累与分配模式以及苗木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印楝苗的年生长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特征,据此方程可以建立苗高、地径与生长时间的拟合模型,结合二次多项式对苗木连日生长量的动态模拟,可将苗木生长划分为4个阶段:出苗期、生长初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其中处于速生阶段苗木的高和地径生长量均超过全年总量的70%,地径处于生长初期阶段的时间短于苗高,但生长量占全年总量之比是苗高的2倍;苗木生物量积累与苗高和地径的相关性极为密切,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占全株的69.1%,全株含水量是干质量的1.58倍;在制约苗木生长节律的气象因子中,偏相关分析表明:温度是苗木生长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年生长 实生苗 LOGISTIC方程
下载PDF
印楝种源不同生长季节冠层间的光响应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郑益兴 彭兴民 +1 位作者 吴疆翀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6-183,共8页
应用Li-6400P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研究了印楝4个种源在不同生长季节、不同冠层间的光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印楝种源间光响应曲线因叶龄和冠层部位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格局;在不同生长季节,印楝各种源的光补偿点和饱和点差异较大。... 应用Li-6400P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研究了印楝4个种源在不同生长季节、不同冠层间的光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印楝种源间光响应曲线因叶龄和冠层部位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格局;在不同生长季节,印楝各种源的光补偿点和饱和点差异较大。生长初期的光补偿点相对较高,到生长盛期呈下降状态,总体上生长初期>生长末期>生长盛期。印楝光饱和点的季节变化表现为:从生长初期到生长盛期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但到生长末期逐渐下降。从不同冠层叶片的饱和点与补偿点来看,各种源排序均为冠上层>冠中层>冠下层,这种排序关系体现了种源间叶片对不同光照条件的生态适应性;在各生长季节中,通过光响应测定所获得的印楝种源(KA种源)最大净光合速率可达18.95μmol·m-2.s-1,其余3个种源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为13.98 16.35μmol·m-2.s-1。根据印楝具有较高的光饱和点及光补偿点,以及对高光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大的光合能力等光合特征,综合推断本文所研究的4个印楝种源均体现出典型的喜光阳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种源 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 光响应曲线
下载PDF
印楝不同种源对温度变化的光合生理生态响应 被引量:12
4
作者 郑益兴 彭兴民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138,共8页
利用Li-6400P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在大气CO2浓度370±10μmol.mol-1、空气相对湿度65%±5%及一定光合有效辐射(PAR)条件下,研究了印楝4个种源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i)、蒸腾速率(E)、光呼吸(Pr)和暗呼吸(Rd)等生理生态... 利用Li-6400P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在大气CO2浓度370±10μmol.mol-1、空气相对湿度65%±5%及一定光合有效辐射(PAR)条件下,研究了印楝4个种源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i)、蒸腾速率(E)、光呼吸(Pr)和暗呼吸(Rd)等生理生态指标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印楝不同种源光合生理生态指标对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印楝种源间Pn对温度的响应曲线呈抛物线型,在不同的生长季各种源的Pn最适温度不同,生长初期为28~29℃,盛期为32℃左右,生长末期为30℃,同等条件下,同一种源的Pn值生长盛期>初期、末期,不同种源的Pn值Kalyani(KA)种源>New Delhi(CK)种源>Jodhpur(MA)>Kulapachta(KU)种源;印楝不同种源的gi和E随温度变化在生长初期和末期呈抛物线型,而盛期则呈直线型,同等条件下,种源间的gi和E的大小排序略有差异,总体上为KA>CK>MA>KU;印楝种源间Pr和Rd随着温度升高都呈指数增长态势,同温条件下,暗呼吸值大于光呼吸,二者在不同生长季节的排序为生长初期>盛期>末期,而在同一生长期内,种源间Pr和Rd大小排序为KA>CK>MA>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种源 光合生理生态 温度响应
下载PDF
元谋干热河谷印楝幼林施肥效应初步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郑益兴 刘秀贤 +2 位作者 杨朝风 郑国荣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7-142,共6页
对元谋干热河谷印楝人工幼林经22个月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对幼林的生长有非常明显的增益效果。综合N、P、K肥各水平对幼林生长的反应,N150P150K50是印楝幼林比较优越的施肥配方,该处理的树高和地径分别是对照的1 9倍和2 7倍;施肥处... 对元谋干热河谷印楝人工幼林经22个月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对幼林的生长有非常明显的增益效果。综合N、P、K肥各水平对幼林生长的反应,N150P150K50是印楝幼林比较优越的施肥配方,该处理的树高和地径分别是对照的1 9倍和2 7倍;施肥处理的肥效指数达到2 86~14 17,树高、胸径生长对P、N肥反应敏感;偏相关分析表明:N、P、K肥与幼林各生长性状之间都存在正相关,但只有N、P肥对幼林生长相关关系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施肥效应 干热河谷 元谋
下载PDF
配方施肥对印楝人工林产量和生长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郑益兴 彭兴民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5-552,共8页
对元谋干热河谷印楝人工林经3 a施肥试验表明,配方施肥对印楝林分的生长和结实产量均产生显著影响:(1)施肥当年对林分生长未显明显肥效,施肥效应主要表现在施肥后第1年,到施肥后第2年肥效总体呈下降趋势;各生长性状对施肥配方反应的敏... 对元谋干热河谷印楝人工林经3 a施肥试验表明,配方施肥对印楝林分的生长和结实产量均产生显著影响:(1)施肥当年对林分生长未显明显肥效,施肥效应主要表现在施肥后第1年,到施肥后第2年肥效总体呈下降趋势;各生长性状对施肥配方反应的敏感性排序为:冠幅>株高>地径>胸径;以株高和冠幅生长为评价依据,第14处理(300 g氨肥+300 g磷肥+200 g钾肥)为最优施肥组合方案。(2)不同施肥配方处理间以及不同年份之间,印楝的结实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有机肥与P、K肥的组合配方对印楝结实量产生明显增益,其中第1处理(8 kg有机肥+200 g磷肥+200 g钾肥)为增加印楝结实产量的最佳施肥方案;各年份施肥处理间结实产量的排序为:施肥后第1年>施肥后第2年>施肥当年。此外,施肥前的林分本底值对林木生长产生极显著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施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方施肥 产量 生长性状 印楝人工林
下载PDF
1986~2022年魔芋软腐病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7
作者 代荣萱 王丽娟 +7 位作者 何云琼 万晓丽 铁学江 吴疆翀 唐永奉 杨玉春 李昊洋 郑益兴 《绿色科技》 2023年第9期89-96,102,共9页
基于1986~2022年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魔芋软腐病为主题发表的相关文献,利用CNKI和WoS自带分析工具以及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 6.1.R6,分析了魔芋软腐病的研究现状、研究趋势和研究热点,以期为我国魔芋软腐... 基于1986~2022年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魔芋软腐病为主题发表的相关文献,利用CNKI和WoS自带分析工具以及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 6.1.R6,分析了魔芋软腐病的研究现状、研究趋势和研究热点,以期为我国魔芋软腐病研究领域提供理论支撑。结果显示:1986~2022年魔芋软腐病领域国内外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特别是2000~2010年间发文量增长明显,2010年后研究热度不减,总体发文量较稳定。研究领域内发文量较多的作者及机构间有一定的合作关系。国内外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魔芋软腐病的病原菌鉴定、抗病品种选育以及病害防治等三大方面。文献计量分析表明魔芋软腐病研究领域仍存在防控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优良抗病性品种培育亟待加强,其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芋 软腐病 CITESPACE 防治 抗病品种选育
下载PDF
印楝扦插繁殖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郑益兴 彭兴民 +1 位作者 赵保荣 张燕平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0-53,共4页
研究了激素种类、浓度、扦插基质、插条类型、生根时间和扦插季节对印楝扦插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云南3~5月印楝扦插成活率较高,其中以3月中下旬扦插效果最好;插条类型以1年生木质化枝最佳,扦插基质以河沙为好;经IBA处理的... 研究了激素种类、浓度、扦插基质、插条类型、生根时间和扦插季节对印楝扦插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云南3~5月印楝扦插成活率较高,其中以3月中下旬扦插效果最好;插条类型以1年生木质化枝最佳,扦插基质以河沙为好;经IBA处理的插穗成活率及生根时间均优于ABT1生根粉和2,4-D,该3种试验激素的最佳处理浓度均为1000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扦插 成活率
下载PDF
元谋干热河谷相思树种的嫁接试验 被引量:3
9
作者 郑益兴 张尚云 段安安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54-57,共4页
对云南省元谋干热河谷引进的相思树种进行嫁接试验 ,结果表明 :嫁接季节应选在雨季 ,方法以腹接最好 ,为了保证杂种相思较高的嫁接成活率 ,最好选择大叶相思为砧木 .
关键词 干热河谷 相思树 嫁接 砧木 雨季 腹接 引种
下载PDF
国内外赤桉育种研究回顾及云南的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4
10
作者 郑益兴 段安安 《西南林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258-262,共5页
赤桉从澳大利亚引入其它国家已超过上百年历史 ,它的栽培已产生了可观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如何加快赤桉的育种进程 ,实现赤桉的遗传改良是赤桉选育工作的中心 .云南省引种赤桉的历史很早 ,但赤桉的改良和育种工作落后 .通过回顾国... 赤桉从澳大利亚引入其它国家已超过上百年历史 ,它的栽培已产生了可观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如何加快赤桉的育种进程 ,实现赤桉的遗传改良是赤桉选育工作的中心 .云南省引种赤桉的历史很早 ,但赤桉的改良和育种工作落后 .通过回顾国内外赤桉育种研究的历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桉 遗传改良 育种 研究现状
下载PDF
叶用辣木新品种中林2号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益兴 《农村百事通》 2017年第23期24-24,共1页
辣木是源自南亚次大陆的热带树种。辣木叶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维生素及氨基酸,可作为绿色木本蔬菜和优质的饲料添加剂种植。我国2001年从缅甸木各具县引进辣木种子,在云南省元阳县培育实生苗,并分别定植于元阳和元江县。连续4年... 辣木是源自南亚次大陆的热带树种。辣木叶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维生素及氨基酸,可作为绿色木本蔬菜和优质的饲料添加剂种植。我国2001年从缅甸木各具县引进辣木种子,在云南省元阳县培育实生苗,并分别定植于元阳和元江县。连续4年对实生苗生长过程进行观测,从中筛选出了19株产叶量高且叶粉蛋白质含量高的优株,再选育出采叶量高且粗蛋白质含量高的辣木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品种 辣木 粗蛋白质含量 叶用 南亚次大陆 饲料添加剂 热带树种 木本蔬菜
下载PDF
干热河谷印楝生长与立地条件关系 被引量:27
12
作者 张燕平 赵粉侠 +3 位作者 刘秀贤 郑益兴 贺斌 韦宇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4-79,共6页
对元谋干热河谷印楝人工林生长与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地形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单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印楝树高生长量指标与坡位、土壤含水量、土壤毛管孔隙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速效P含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逐步回... 对元谋干热河谷印楝人工林生长与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地形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单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印楝树高生长量指标与坡位、土壤含水量、土壤毛管孔隙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速效P含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坡位、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组合是影响印楝生长的主导因子。缺磷少氮和水分含量低是印楝人工林土壤的共同特点,在选择造林地或制定营林措施时应当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树高生长 立地条件 干热河谷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和栽培管理对辣木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5
13
作者 张德 龙会英 +1 位作者 郑益兴 张燕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70-1873,共4页
研究了元谋干热河谷果用辣木在不同种植密度、不同管理条件对其物候期、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辣木株行距2.5m×2.5 m与2 m×2 m在物候方面相差小,但在辣木生长量、果实性状和结果性状方面有差异。不同施肥和灌溉管理条件... 研究了元谋干热河谷果用辣木在不同种植密度、不同管理条件对其物候期、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辣木株行距2.5m×2.5 m与2 m×2 m在物候方面相差小,但在辣木生长量、果实性状和结果性状方面有差异。不同施肥和灌溉管理条件下在物候、辣木生长量、果实性状和结果性状方面有差异。辣木株行距2.5 m×2.5 m和不同管理条件下促进辣木生长、增强辣木开花结果的功能,有利于提高辣木果实产量。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株行距,加强辣木幼苗管理等技术措施可提高辣木种子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密度 管理条件 干热河谷 辣木 农艺性状
下载PDF
配方施肥对辣木生长效应及其初果期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任开磊 郑益兴 +2 位作者 吴疆翀 彭兴民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0-825,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配方施肥对辣木生长效应及产量构件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设计L9(34)3因素3水平进行施肥试验。[结果]施肥处理对各时期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营养生长期N肥和K肥占主导作用。适合株高和地径生长的最优组合为N150P40... [目的]研究不同配方施肥对辣木生长效应及产量构件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设计L9(34)3因素3水平进行施肥试验。[结果]施肥处理对各时期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营养生长期N肥和K肥占主导作用。适合株高和地径生长的最优组合为N150P40K100,而适合冠幅和分枝数生长的最优组合为N85P85K100。生殖生长各指标较对照均有明显提高。低浓度的氮肥和高浓度的磷钾肥有助于辣木的开花和座果,同时提高果荚产量和种子产量,明显促进产量增加以及花序数、成熟果数、百粒质量和座果率的提高。[结论]合理的配比施肥显著促进辣木的生长效应以及提高产量,果荚产量和种子产量的最优组合为N_(40)P_(150)K_(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 施肥 生长效应 产量
下载PDF
印度传统辣木引种栽培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彭兴民 郑益兴 +2 位作者 段琼芬 温琼雯 张燕平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79-585,共7页
从缅甸引进印度传统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到我国云南干热河谷地区种植,采用春季育播种苗造林,或者春季直播造林,种植地分有灌溉条件的农耕地以及没有灌溉条件的退耕地和荒山坡地三类。3 a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在农耕地上以二种造林... 从缅甸引进印度传统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到我国云南干热河谷地区种植,采用春季育播种苗造林,或者春季直播造林,种植地分有灌溉条件的农耕地以及没有灌溉条件的退耕地和荒山坡地三类。3 a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在农耕地上以二种造林方式栽植的印度传统辣木在造林当年即可开花结果;而在荒山坡地上造林当年不结果或偶见结果,发生枯梢或严重枯梢;在退耕地上造林当年能结果,但产量较农耕地低。印度传统辣木结果母枝和结果枝的发育规律不同于大多数树种,不同龄级的结果母枝同时着生结果枝,并且同一结果母枝可多次着生结果枝。果实伸长生长与粗生长的高峰期不同步,伸长生长高峰期在前,粗生长高峰期在后。果实作鲜食蔬菜,应在纤维化前采收,采收期一般在伸长生长停止、粗生长高峰期前。初步认为印度传统辣木为中等抗旱树种,适生于我国热带、亚热带的半干旱、干旱地区,推广种植时应注意造林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 引种 栽培技术 干热河谷
下载PDF
印楝农药原料林优树选择方法与标准 被引量:13
16
作者 彭兴民 吴疆翀 +3 位作者 程金焕 郑益兴 罗彰 张燕平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5-269,共5页
在对31个样区、5-7年生印楝人工林全林普选基础上,提出了印楝药用原料林优树选择方法,优树选择的标准:(1)种子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总含量>0.8%;(2)株产果实数与林分优势木平均株产果实数相当或超过林分平均木株产果实数的106%;(3)地... 在对31个样区、5-7年生印楝人工林全林普选基础上,提出了印楝药用原料林优树选择方法,优树选择的标准:(1)种子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总含量>0.8%;(2)株产果实数与林分优势木平均株产果实数相当或超过林分平均木株产果实数的106%;(3)地径与林分优势木平均地径相当或超过林分平均木地径的16%;(4)无病虫害、旱害和冻害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药用原料林 优树选择 方法 标准 印楝素
下载PDF
辣木幼林对氮、磷、钾肥效响应及叶片的生理反应 被引量:12
17
作者 许冰 任开磊 +2 位作者 吴疆翀 郑益兴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8-423,共6页
[目的]研究辣木幼林时期对大量元素的需求状况。[方法]应用"3414"配方施肥试验设计,探讨N、P、K配方施肥对元阳干热河谷辣木幼龄林的生长量、叶片色素含量(叶绿素a、b及类胡萝卜素)和叶片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肥力补充对辣木... [目的]研究辣木幼林时期对大量元素的需求状况。[方法]应用"3414"配方施肥试验设计,探讨N、P、K配方施肥对元阳干热河谷辣木幼龄林的生长量、叶片色素含量(叶绿素a、b及类胡萝卜素)和叶片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肥力补充对辣木幼林的生长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效果,其中N肥各施肥配方对幼林的各项生长量指标和生理指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P肥对除地径增量和叶片含水率之外的其它设定指标也表现出显著效果,而K肥各施肥处理仅对冠高增量、冠高比增量和叶片含水率具有显著影响。[结论]综合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极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显著促进树高、地径、冠幅生长和叶片色素积累的组合均为本试验设计的中高施肥量配比,其中N3P2K3为最优组合。辣木幼龄阶段对大量元素需求非常旺盛,以维持其快速增长的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 “3414”施肥试验 生长量 叶片生理
下载PDF
印楝异交率和基因流的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吴疆翀 彭兴民 +1 位作者 郑益兴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3-598,共6页
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引种于云南省元谋县和红河县的印楝种群进行父本分析。用12个引物对4个种群共7株树体测定了异交率,平均异交率为96.27%,异交率95%置信区间为93.50%~99.05%。对其中红河县勐龙乡大黑公种群的2株母本E和F及周围96株... 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引种于云南省元谋县和红河县的印楝种群进行父本分析。用12个引物对4个种群共7株树体测定了异交率,平均异交率为96.27%,异交率95%置信区间为93.50%~99.05%。对其中红河县勐龙乡大黑公种群的2株母本E和F及周围96株父本进行了基因流测定,遗传排除法确定了各有2个父本向母本E和F传粉,最大似然法分析得出有3个父本向母本E传粉,有10个父本向母本F传粉。有52.9%的传粉集中在以母本为圆心,半径30~50m的范围内。来自主风方向和逆风方向的传粉在数量上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RAPD 异交率 基因流 父本分析
下载PDF
印楝属(Azadirachta A.Juss.)植物分类及分布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彭兴民 吴疆翀 +1 位作者 郑益兴 张燕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3-588,共6页
印楝属(Azadirachta A.Juss.)属楝科(Meliaceae)。印楝属植物由印度-马来亚(Indo-Malesian)特有成分组成,目前,世界分布(天然分布和栽培分布)约80个国家。现在得到公认并广泛使用的印楝属,传统上被归入楝属(Melia L.),由于与楝科的Antel... 印楝属(Azadirachta A.Juss.)属楝科(Meliaceae)。印楝属植物由印度-马来亚(Indo-Malesian)特有成分组成,目前,世界分布(天然分布和栽培分布)约80个国家。现在得到公认并广泛使用的印楝属,传统上被归入楝属(Melia L.),由于与楝科的Antelaea、Azedarach和Trichilia的亲缘关系相近、形态特征相似,在属的归属上和种的确定上有较大的争议,被正式描述的"属"和"种"分别为5属、11种。从传统分类学水平,分析回顾了印楝属的系统位置、分类的现状与问题。并根据其地理分布,综述了印楝属植物的原产地及当今世界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泰楝 菲楝 分类 分布 印楝属
原文传递
药用印楝表型选择的因子分析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5
20
作者 彭兴民 吴疆翀 +3 位作者 王有琼 郑益兴 马李一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4-472,共9页
以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作为药用印楝表型选择的分析评价方法,对药用印楝表型选择的分析评价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性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特征根>1的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53%,第1、第2、第3和第4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分别... 以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作为药用印楝表型选择的分析评价方法,对药用印楝表型选择的分析评价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性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特征根>1的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53%,第1、第2、第3和第4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1.33%、22.98%、15.11%和14.10%,种仁质量(0.995 11)、种子质量(0.956 76)、种子长(0.780 12)、印楝素A+B总含量(0.866 67)、印楝素B含量(0.819 34)、印楝素A含量(0.680 84)、地径(0.939 04)、株产果实数(0.722 82)、印楝素B与印楝素A比(-0.833 60)是表型选择分析评价中的典型代表变量;Mantel检测发现,聚类分析能有效的表示33个基因型样株表型性状的相似(异)性(r=0.81,p=1.00);各聚类群的性状特征概括为:种子印楝素A含量优异类、种子印楝素B含量优异类、种子高印楝素AB含量类、粒大饱满类、树体大结实多类和无优异特性类;优树的综合评价标准:综合得分≥0.59的为"好",综合得分为0.59^-0.19的为"中",综合得分≤-0.19的为"差",按此标准,筛选出"好"、"中"、"差"优树各4株、16株、12株。与传统方法相比,新方法可以更全面、科学、客观、便捷、直观地分析表型选择的综合选择指标,综合评价优树的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表型选择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