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上游森林影响流域水文过程模拟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郑绍伟 慕长龙 +2 位作者 陈祖铭 龚固堂 黎燕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046-3056,共11页
用森林流域水文模型(FCHM)模拟分析长江上游森林植被变化下的平通河流域和刘家河流域森林水文过程。可知随着两个流域森林覆盖率(FR)的提高,林冠截留量的增加和土壤入渗能力的改善,使得径流成分比例也随之发生变化,地表径流Rf逐渐减少,... 用森林流域水文模型(FCHM)模拟分析长江上游森林植被变化下的平通河流域和刘家河流域森林水文过程。可知随着两个流域森林覆盖率(FR)的提高,林冠截留量的增加和土壤入渗能力的改善,使得径流成分比例也随之发生变化,地表径流Rf逐渐减少,快速流转换为慢速流,因此延迟了流域降水汇流时间,洪峰流量得以削减。以平通河为例,当该流域全部被森林覆盖以后,则流域百年一遇的设计洪水标准可由非森林地时的4520m3/s降到3380m3/s,因此森林的存在可大大提高流域的防洪能力;而两个流域又由于区域结构等条件的不同,使得流域径流成分所占比例不同。其中平通河流域径流成分主要以浅层径流Rs和深层径流Rp为主,而刘家河流域径流成分主要以壤中流Ri为主,且都随森林覆盖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不同的径流成分为流域蒸散发带来了不同的水分条件,因此流域蒸散发量随着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各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平通河流域随着森林覆盖率的增加,流域蒸散发总量将由非森林地时候的373.3mm减少至289.3mm,根据水量平衡原理,该流域径流总量则会增加,呈流域径流正效应(23.7%);而后者流域则相反,随着森林覆盖率的增加,流域蒸散发总量反而会逐步增加,则流域径流总量会随之减少,呈流域径流负效应(-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流域 水文模型 水文过程 径流 洪水
下载PDF
苦楝花粉飘散对林内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2
作者 张燕 何燕 +3 位作者 郑绍伟 侯晓云 汪剑 黎燕琼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5期102-106,共5页
针对城市绿化建设中气传花粉导致的植源污染,开展气传致敏花粉传播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林内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研究,为防控城市气传致敏花粉污染提供依据。以成都市绿化使用频率较大、典型气传致敏花粉植物-苦楝为研究对象,选择苦楝... 针对城市绿化建设中气传花粉导致的植源污染,开展气传致敏花粉传播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林内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研究,为防控城市气传致敏花粉污染提供依据。以成都市绿化使用频率较大、典型气传致敏花粉植物-苦楝为研究对象,选择苦楝的盛花期,开展气传致敏花粉的日变化飘散规律和水平空间传播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苦楝花粉浓度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即花粉浓度从6:00—14:00持续上升,并在14:00达到峰值;14:00—20:00则持续下降;12:00—15:00的花粉飘散浓度显著性高于其余时段。②苦楝花粉浓度的水平方向上,顺风方向花粉浓度高于逆风方向;顺风方向花粉浓度变化呈单峰曲线,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并在20 m处达到峰值;逆风方向花粉的飘散浓度呈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9 m和20 m。③受苦楝花粉飘散的影响,香樟林内空气颗粒物浓度在水平空间上的含量分布趋势与花粉浓度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也表现为顺风方向高于逆风方向;在水平距离上,苦楝花粉对空气颗粒物的影响主要在0—30 m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楝 花粉浓度 时间变化 距离变化
下载PDF
川西林盘木本植物多样性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被引量:7
3
作者 郑绍伟 黎燕琼 +3 位作者 罗奕爽 慕长龙 彭培好 李宇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75-1080,共6页
【目的】针对川西林盘受到破坏、植物群落稳定性减弱等现状,开展干扰强度对川西林盘木本植物多样性的研究,为提出川西林盘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绘制的成都市林盘分布图为基础,根据分布,采用样线法... 【目的】针对川西林盘受到破坏、植物群落稳定性减弱等现状,开展干扰强度对川西林盘木本植物多样性的研究,为提出川西林盘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绘制的成都市林盘分布图为基础,根据分布,采用样线法选择了183个典型川西林盘,利用现场调查开展研究。【结果】①从物种数量比例看,乔木占比高于灌木,拥有较大的生长空间,在人为干扰下依然保持着优势。②从干扰程度与植物占比的相关性表明:人为干扰程度与乔木占比不显著,人为干扰程度与灌木占比呈正相关关系,乔木占比与灌木占比呈负相关关系。③在控制了灌木与乔木间的交互影响后,则表现为人为干扰对乔木占比呈正相关;控制乔木占比这一变量,对相关性的结果影响不大。【结论】乔木是林盘的主要物种,并占据主导空间;人为干扰有助于乔木和灌木等木本植物在川西林盘中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林盘 木本植物 干扰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道路景观绿化林带对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郑绍伟 陈俊华 +3 位作者 黎燕琼 龚固堂 谢天资 慕长龙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1-67,共7页
【目的】掌握道路景观绿化林带对空气颗粒污染物的影响,在成都驿都大道道路景观绿化林带,开展了TSP(空气总悬浮颗粒物)、PM10(粒径在10μm以下的颗粒物)、PM2.5(粒径在2.5μm以下的颗粒物)和PM1(粒径在1μm以下的颗粒物)4种空气颗粒物... 【目的】掌握道路景观绿化林带对空气颗粒污染物的影响,在成都驿都大道道路景观绿化林带,开展了TSP(空气总悬浮颗粒物)、PM10(粒径在10μm以下的颗粒物)、PM2.5(粒径在2.5μm以下的颗粒物)和PM1(粒径在1μm以下的颗粒物)4种空气颗粒物浓度观测.【方法】根据实时监测数据,采用浓度和净化百分率评价法分析了道路绿化林带对空气颗粒物的影响.【结果】林带带宽10m处,仅PM10和TSP 2种空气颗粒物的日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类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要求的,分别为(132.0±1.2)μg/m3和(289.2±0.7)μg/m3;30 m林带带宽处的PM2.5,PM10和TSP 3种空气颗粒物的日均浓度分别为(72.3±0.5)μg/m3,(120.9±0.4)μg/m3和(268.9±0.4)μg/m3,均达到了国家二类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要求标准;道路景观绿化林带对PM1和PM2.5的净化率峰谷时间出现在15∶00~17∶00,PM10出现在13∶00~15∶00,TSP出现在11∶00~13∶00.【结论】道路景观绿化林带对空气颗粒物有消减作用;净化率随着绿化林带带宽的增加而加大;林带相同带宽处,林带对空气颗粒物的净化率随颗粒物粒径的增大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颗粒物 道路景观绿化林带 浓度 净化率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不同类型柏木林地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郑绍伟 牛牧 +6 位作者 张琴 黎燕琼 慕长龙 龚固堂 陈俊华 朱志芳 吴雪仙 《四川林业科技》 2011年第5期20-28,共9页
川中丘陵区位于长江上游,为深入了解并充分认识川中丘陵区不同柏木林地植物群落现状,以及群落组成、变化和发展趋势群落特征,并通过生物多样性Smipson指数和Shannon-wienner指数、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等指标,对川中丘陵区分布最广的柏... 川中丘陵区位于长江上游,为深入了解并充分认识川中丘陵区不同柏木林地植物群落现状,以及群落组成、变化和发展趋势群落特征,并通过生物多样性Smipson指数和Shannon-wienner指数、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等指标,对川中丘陵区分布最广的柏木林为主几个不同林地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林地群落层次有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林层结构简单。其中乔木7科7属11种,灌木29科39属60种,草本35科57属72种。(2)每个林分类型内均有几种优势种或亚优势种,但不同林分类型的优势种类型及其物种均有较大差异。(3)从物种分布频度看,灌木层、草本层和群落的物种总体分布频度大致都符合频度分布定律,属于L形,即低频度的A级占优势,但各个林层的物种频度有较大差异。(4)不同林层植物物种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生态优势度等多样性指数表明,灌木和草本层都明显高于乔木层,乔木层最小;乔-灌层、乔-草层都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特征 种群结构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造林技术试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郑绍伟 黎燕琼 +3 位作者 岳永杰 陈泓 刘兴良 慕长龙 《四川林业科技》 2007年第1期56-59,70,共5页
岷江干旱河谷是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为给该地区植被的恢复与重建过程中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针对其特点,从造林树种选择及其造林方法进行了研究。本试验选择了抗旱能力相对较强的针叶树种:岷江柏、油松、辐射松、白皮松... 岷江干旱河谷是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为给该地区植被的恢复与重建过程中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针对其特点,从造林树种选择及其造林方法进行了研究。本试验选择了抗旱能力相对较强的针叶树种:岷江柏、油松、辐射松、白皮松与阔叶树种:密牧豆、元宝枫、榆树、刺槐进行研究,发现岷江柏的成活率最高,达到了89.6%,其次白皮松(89.5%)>榆树(86.7%)>油松(85.8%),都达到了85%以上,再次是刺槐(78.9%);元宝枫(59.1%)、密牧豆较差(53.0%),辐射松最低(50.5%)。同时还开展了采用黑地膜、白地膜、石块覆盖以及不加覆盖物(对照)4种处理方式对林木成活与生长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处理方式上看,表现为覆盖处理均较对照好,其中以白地膜处理下表现最好,成活率达81.8%,黑地膜表现次之,而对照最差,生长量也以白地膜处理下表现最好,对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种选择 覆盖处理 成活率 生长量 岷江干旱河谷
下载PDF
利用形态因子建立城市森林主要乔木树种三维绿量预测模型 被引量:5
7
作者 郑绍伟 李隽 +6 位作者 黎燕琼 慕长龙 陈俊华 周大松 谢天资 李宇奇 罗奕爽 《四川林业科技》 2017年第1期6-10,共5页
本文结合卫星图片,通过抽样调查法,调查获取成都市中心城区主要城市绿化树种的物种及其树高、胸径和冠幅等形态指标,并通过回归模型建立形态指标与三维绿量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森林主要绿化树种的树高、胸径和冠... 本文结合卫星图片,通过抽样调查法,调查获取成都市中心城区主要城市绿化树种的物种及其树高、胸径和冠幅等形态指标,并通过回归模型建立形态指标与三维绿量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森林主要绿化树种的树高、胸径和冠幅等形态指标的数量结构总体呈正态分布格局,并以树高5 m^15 m、胸径10 cm^30 cm、冠幅3 m^9 m上的绿化树种数量最多,分别达到49.41%~95.61%,53.77%~89.04%和64.36%~64.04%,表明成都市城市森林主要绿化树种具有径阶结构稳定性。2)树种的单株三维绿量与其树高、胸径和冠幅均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并以冠幅与单株三维绿量的相关系数最大,分布在0.801~0.909;3)根据主要绿化树总的株高、冠幅和胸径的逐步回归建立回归模型,分别建立的以冠幅为自变量和冠幅与树高共同为自变量的两种模型,其模型R^2值均在0.7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木 形态指标 三维绿量 模型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植被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郑绍伟 陈泓 +4 位作者 黎燕琼 李德鹏 杨素香 刘大虎 龚良春 《四川林业科技》 2009年第6期21-27,共7页
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植被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研究表明:1)阴、阳坡灌、草丛植物群落物种α多样性指标均随海拔升高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阳坡呈现出中间低两头高的海拔梯度格局;阴坡总体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2)该区土壤肥力总体水平... 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植被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研究表明:1)阴、阳坡灌、草丛植物群落物种α多样性指标均随海拔升高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阳坡呈现出中间低两头高的海拔梯度格局;阴坡总体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2)该区土壤肥力总体水平高低表现为:中上部>中部>下部>中下部、阴坡>阳坡。低海拔地区土壤破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极低,高海拔地区的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肥力都相对较高,立地条件也较适宜植物的生长。3)植被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海拔、坡向、坡度、土壤含水量、速效N、速效K、有机质、全N、全K与灌丛群落多样性和生物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而pH值、速效P、全P、全Ca与多样性和生物量呈负相关关系。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环境主导因子为全N、速效P、土壤含水量和速效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河谷 多样性 环境因子 土壤肥力 相关性.
下载PDF
官司河流域防护林区大气降雨和树干茎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郑绍伟 黎燕琼 +4 位作者 陈俊华 龚固堂 朱志芳 向成华 慕长龙 《四川林业科技》 2010年第2期60-63,共4页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法对官司河流域2003年度的大气降雨与3种不同类型森林(马尾松林、桤柏混交林和麻栎林)的树干茎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年降雨总量为683.2mm,主要集中在4月~9月,6个月的总雨量为646.6mm,占全年降雨总量...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法对官司河流域2003年度的大气降雨与3种不同类型森林(马尾松林、桤柏混交林和麻栎林)的树干茎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年降雨总量为683.2mm,主要集中在4月~9月,6个月的总雨量为646.6mm,占全年降雨总量的94.6%。3种类型森林树干茎流量都和降雨量密切相关,树干茎流量只有在降雨量达到一定临界值时才会出现,此临界雨量阔叶林〈针叶林;而在相同降雨量情况下,树干茎流量和干流率则表现为阔叶林〉针叶林;树干茎流量会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建立两者的相关方程,可知其相关性皆以2次多项式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量 树干茎流 相关性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不同覆盖处理对几种苗木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郑绍伟 严代碧 +2 位作者 冯云超 岳永杰 慕长龙 《四川林业科技》 2005年第5期42-45,共4页
为了提高岷江干旱河谷地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开展了乡土树种岷江柏、刺槐、榆树以及引进树种辐射松等4个树种造林试验研究,对黑地膜、白地膜、石块覆盖以及不加覆盖物(对照)4种处理方式的成活情况与生长情况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提高岷江干旱河谷地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开展了乡土树种岷江柏、刺槐、榆树以及引进树种辐射松等4个树种造林试验研究,对黑地膜、白地膜、石块覆盖以及不加覆盖物(对照)4种处理方式的成活情况与生长情况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从处理方式上看,表现为覆盖处理均较对照好。其中以白地膜处理下表现最好,成活率达83.25%,保存率达79.18%;黑地膜表现次之,成活率与保存率分别为80.75%和76.75%;石块处理下,分别为75.50%和71.05%;而对照仅为65.5%和54.27%。从不同树种的生长表现上看,岷江柏表现最好,成活率与保存率分别达到92.00%和88.00%;榆树较好,二者分别达到91.67%和85.67%;刺槐次之,二者分别为81.67%和74.67%;辐射松最差,成活率仅为54.20%,保持率仅为54.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处理 成活率 生长量
下载PDF
官司河流域马尾松林林冠截留降水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郑绍伟 骆宗诗 +1 位作者 黎燕琼 慕长龙 《四川林业科技》 2009年第4期50-52,共3页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法对官司河流域的马尾松林林冠截留、林内穿透雨以及树干茎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林分中林内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在降雨量达到一定值后开始出现,并随降雨量的增加而以增加,并呈现线性相关关系。林冠截留量随降...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法对官司河流域的马尾松林林冠截留、林内穿透雨以及树干茎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林分中林内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在降雨量达到一定值后开始出现,并随降雨量的增加而以增加,并呈现线性相关关系。林冠截留量随降雨量的增加,呈幕函数关系上升,最终趋于饱和,而林冠截留率则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冠截留 树干截留 林内穿透雨
下载PDF
卧龙森林生态站林内外主要气象因子对比分析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郑绍伟 黎燕琼 +3 位作者 何飞 陈泓 宿以明 刘兴良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3期210-213,共4页
采用林外对照区与岷江冷杉林定位观测的实验方法,以卧龙森林生态站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从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风速和风向等因子对卧龙森林生态站站区林内与林外对照区气象要素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林外对照区与岷江冷杉林定位观测的实验方法,以卧龙森林生态站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从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风速和风向等因子对卧龙森林生态站站区林内与林外对照区气象要素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林内平均大气温度、土壤温度以及降水量相对林外明显偏低;②林内大气温差和林内大气相对湿度变化幅度明显较林外低;③受林地地形条件影响,林外风以东风和北风为主,但林内基本处于静风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冷杉林 温度 相对湿度 降水量 蒸发量
下载PDF
灌木群落及生物量研究综述 被引量:71
13
作者 郑绍伟 唐敏 +1 位作者 邹俊辉 慕长龙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89-192,共4页
灌木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类型之一,在生态保护、恢复和重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灌木生物量研究是物质循环研究的基础,也是灌木群落和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从我国灌木群落的分布情况及灌木群落的类型,灌木生物量预测方法等方面对... 灌木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类型之一,在生态保护、恢复和重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灌木生物量研究是物质循环研究的基础,也是灌木群落和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从我国灌木群落的分布情况及灌木群落的类型,灌木生物量预测方法等方面对灌木生物量研究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 生物量 方法
下载PDF
平通河流域森林径流效应与水资源现状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绍伟 黎燕琼 +2 位作者 陈珂 龚固堂 慕长龙 《四川林业科技》 2010年第6期26-30,共5页
用森林流域水文模型(FCHM)模拟分析森林植被变化下的平通河流域森林水文过程。表明随着该流域森林覆盖率FR的提高,该流域年平均蒸散发量由无林地时候的373.3 mm降到了有林地时候的289.3 mm,因此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会随FR的增加而增加,... 用森林流域水文模型(FCHM)模拟分析森林植被变化下的平通河流域森林水文过程。表明随着该流域森林覆盖率FR的提高,该流域年平均蒸散发量由无林地时候的373.3 mm降到了有林地时候的289.3 mm,因此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会随FR的增加而增加,呈流域径流正效应(23.7%)。在模拟数据的基础上,对平通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可知该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在有效承载范围之内,且还有近2亿m3的水资源量可以使用,因此有必要进行水资源高效利用规划,以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流域 水文模型 水文过程 径流 洪水
下载PDF
成都城区典型污染天气城市森林对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15
作者 郑绍伟 罗晓聪 +5 位作者 黎燕琼 陈俊华 谢天资 李宇奇 罗奕爽 慕长龙 《四川林业科技》 2017年第3期40-43,共4页
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近年来成都秋冬季受气象条件制约,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本文通过对成都2016年秋冬季大气颗粒物日均浓度动态变化及典型污染天气城市森林内外大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分析,得出以... 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近年来成都秋冬季受气象条件制约,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本文通过对成都2016年秋冬季大气颗粒物日均浓度动态变化及典型污染天气城市森林内外大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大气颗粒物浓度和气象条件有显著相关关系,有利的气象条件可以加速大气颗粒物的扩散,能有效的改善空气质量;(2)城市森林中的PM10和TSP日均浓度皆低于森林外,城市森林内的大气颗粒物日变化规律基本呈现"早晚高、白天低"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气象条件 城市森林
下载PDF
间伐强度对柏木人工林生长及林下植物的影响 被引量:61
16
作者 龚固堂 牛牧 +4 位作者 慕长龙 陈俊华 黎燕琼 朱志芳 郑绍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15,共8页
【目的】针对川中丘陵区普遍存在的柏木人工林密度过大、木材生产力低、林下灌草盖度低和天然更新不良等问题,开展生态疏伐试验,探讨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和林下植物的影响,为开展柏木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的营林活动提供参考。【方法】以2... 【目的】针对川中丘陵区普遍存在的柏木人工林密度过大、木材生产力低、林下灌草盖度低和天然更新不良等问题,开展生态疏伐试验,探讨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和林下植物的影响,为开展柏木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的营林活动提供参考。【方法】以25年生柏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方法,设置4种间伐强度(20%~25%,15%~20%,10%~15%和对照)的处理,观察林分胸径、树高、蓄积量、生物多样性和天然更新幼苗数量,探讨间伐强度对其影响。【结果】不同强度间伐5年后林分平均胸径和胸径连年生长量在各处理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胸径生长量随间伐强度加大而增加;平均树高以20%~25%间伐强度最大,达10.7 m,但20%~25%间伐强度与15%~20%间伐强度和10%~15%间伐强度之间无显著差异,而树高连年生长量在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著;20%~25%,15%~20%和10%~15%不同强度间伐5年后林分蓄积量分别为97.35,93.43和93.19 m3·hm -2,均比对照小,但蓄积连年生长量随间伐强度由高到低分别为6.11,4.58和3.66 m3·hm -2 a -1,均高于对照;20%~25%间伐强度林分的灌木和草本 Simpson 指数分别为0.7695和0.4446,Shannon-Wiener 指数分别为1.7025和0.7690,都比其他处理高;不同间伐强度天然更新幼苗株数仅在苗高5~30 cm 等级存在显著差异,30~50和50~150 cm 的幼苗在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评价结果表明,综合得分以20%~25%间伐强度最大,且随间伐强度降低而减小。【结论】间伐后保留木的生长空间和营养空间得到有效改善,林分胸径和树高生长量随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加,但不同间伐强度蓄积量差异不显著;适度间伐可提高林下灌木和草本生物多样性指数;林分更新幼苗数量也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就本研究的4种间伐强度而言,中龄阶段柏木人工林的适宜间伐强度为2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伐强度 柏木人工林 林分生长 生物多样性 天然更新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四种灌木的抗旱生理动态变化 被引量:72
17
作者 黎燕琼 刘兴良 +4 位作者 郑绍伟 陈泓 岳永杰 慕长龙 刘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70-878,共9页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是我国最困难的造林地区之一。该实验以杂谷脑河干旱河谷区域内,自然生长的白刺花(Sophora davidiana)、刺旋花(Convolvulus tragacanthoides)、马鞍羊蹄甲(Bauhinia faberi var.microphylla)和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是我国最困难的造林地区之一。该实验以杂谷脑河干旱河谷区域内,自然生长的白刺花(Sophora davidiana)、刺旋花(Convolvulus tragacanthoides)、马鞍羊蹄甲(Bauhinia faberi var.microphylla)和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为研究材料,对其抗旱生理及其抗旱性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下,灌木体内叶绿素、可溶性糖以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同时,叶片组织失水率、水分亏却度、细胞膜透性的降低,以增加灌木的抗旱性。(2)通过隶属(反隶属)函数法对4种灌木抗旱能力动态变化进行综合评价,几种灌木生长季节的抗旱性综合评价指数7月份为0.507,最高;其次9月份>8月份>6月份,5月份最低,仅为0.442。这为了解植被在该地区抗旱性动态变化趋势,以及为在植物抗旱性最弱的生长时期——5、6月份,采取有效防旱抗旱措施,提高造林树种的成活率与保存率,加快该地区植被的恢复与重建进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 生理动态 抗旱性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柏木林下养鸡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29
18
作者 陈俊华 龚固堂 +4 位作者 朱志芳 黎燕琼 吴雪仙 郑绍伟 慕长龙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4-219,共6页
选择川中丘陵区郁闭度为0.5~0.7、林龄为25 a、林地平均坡度为15°的柏木(Cypressus funebris)纯林林分,设置600、900、1 200和1 500只.hm-24种养殖密度处理,每种养殖密度设3个重复,并设置1个林下不养鸡的对照样地,进行林下生态养... 选择川中丘陵区郁闭度为0.5~0.7、林龄为25 a、林地平均坡度为15°的柏木(Cypressus funebris)纯林林分,设置600、900、1 200和1 500只.hm-24种养殖密度处理,每种养殖密度设3个重复,并设置1个林下不养鸡的对照样地,进行林下生态养鸡试验,1 a后对养殖前后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林下养殖能促进林木的生长和林地土壤肥力的提高。4种养殖密度样地柏木胸径和高度年增长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0.80%和33.73%;0~20 cm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全K含量比养殖前分别增加5.95%、14.88%、10.75%和5.34%。林下养鸡对林下植被有一定影响。养殖后灌木盖度降低6.67~26.50百分点,种类减少2~6种;草本盖度降低9.20~27.17百分点,种类减少3~8种;枯落物盖度减少9.30~20.90百分点。4种养殖密度样地0~20 cm土壤容重比养殖前增加11.38%~17.99%,>20~40 cm土层增加8.40%~15.75%;土壤总孔隙度平均减少3.20百分点。养殖密度分别为600、900、1 200和1 500只.hm-2的样地土壤径流深分别比对照提高33.59%、52.97%、109.06%和144.60%,产沙量分别比对照提高45.59%、67.27%、123.65%和146.96%,但土壤流失量均明显低于SL 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规定的容许土壤流失量(500 t.km-2.a-1)。以养殖密度为600只.hm-2来计算,投入产出比为1∶2.76,净收益为6.88万元.hm-2。综合分析认为,养殖密度以900只.hm-2为最适宜,既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又能控制水土流失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柏木林 养殖密度 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群落种-面积曲线的拟合及最小面积确定 被引量:20
19
作者 陈泓 黎燕琼 +4 位作者 郑绍伟 王玲 何飞 刘军 慕长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818-1825,共8页
研究采用3种饱和曲线方程拟合出的群落种-面积曲线,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群落的最小面积进行研究,取比例因子ρ分别为0.6、0.7、0.8、0.9,求得灌丛群落的最小面积或临界取样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当ρ取0.6、0.7、0.8时,阴、阳坡各海拔... 研究采用3种饱和曲线方程拟合出的群落种-面积曲线,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群落的最小面积进行研究,取比例因子ρ分别为0.6、0.7、0.8、0.9,求得灌丛群落的最小面积或临界取样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当ρ取0.6、0.7、0.8时,阴、阳坡各海拔梯度样地群落最小面积均小于或略大于100m2,样方可设置为10m×10m,即样地面积为100m2,可以满足精度60%~80%的研究要求。当ρ取0.9时,阴、阳坡各海拔梯度样地群落最小面积均小于200m2,样方可设置为10m×20m,即样地面积为200m2,可以满足精度90%的研究要求;群落最小面积呈现出随海拔梯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的趋势,且最小面积所含物种数也随之增加;在相对应的海拔高度上,海拔2000m以下群落最小面积及所含物种数阴坡明显大于阳坡,而在2200m左右的高海拔则是阴坡与阳坡相接近;对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群落类型而言,由方程(1)、(2)拟合所得的种-面积曲线较好于由方程(3)拟合所得的种-面积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群落 最小面积 种-面积曲线 海拔 坡向 干旱河谷 岷江上游
下载PDF
不同年龄柏木混交林下主要灌木黄荆生物量及分配格局 被引量:25
20
作者 黎燕琼 郑绍伟 +5 位作者 龚固堂 陈俊华 唐波 朱自芳 吴雪仙 慕长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809-2818,共10页
灌木是森林生态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柏木林下主要灌木种-黄荆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不同年龄柏木林下的生物量以及分配格局,同时利用简单指标对其生物量建立估测模型。研究表明:①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林下黄荆单丛生物量以及各器官生物... 灌木是森林生态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柏木林下主要灌木种-黄荆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不同年龄柏木林下的生物量以及分配格局,同时利用简单指标对其生物量建立估测模型。研究表明:①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林下黄荆单丛生物量以及各器官生物量也随之增加,其中枝生物量相差值最大,差距达24.3倍,而生物量最小的叶片,其差距也达6.9倍。②黄荆地上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大小表现为干生物量>枝生物量>叶生物量>皮生物量;根系生物量的分配以粗根和中根生物量为主,其中根桩和粗根生物量所占比重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中根、小根和细根生物量所占比重则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减小;地上生物量所占比例较大,并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并最后趋于稳定。③建立生物量模型的简单指标以基径(D)作为自变量优于利用株高(H)和HD2模型的建立;最优预测模型多为二次或三次次曲线模型。其中干、枝和粗根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单丛生物量建立的预测模型较好,其模型的相关系数在0.8107—0.9293,达到极显著水平;皮生物量和根桩生物量的次之,模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7689和0.7926;中根和小根的生物量预测模型相对最差,模型的最大相关系数仅在0.4410—0.48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木混交林 黄荆 生物量 分配格局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