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照片怀旧疗法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心境状态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
1
作者 郑跃 王贞 张晓晓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3年第5期47-49,57,共4页
目的探讨照片怀旧疗法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疗效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20例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分别采取常规康复训练、常规康... 目的探讨照片怀旧疗法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疗效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20例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分别采取常规康复训练、常规康复训练加照片怀旧疗法,连续干预1个月。干预1个月后,统计两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连线测试A(TMTA)、连线测试B(TMTB)、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试(HVLT)、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心境状态量表(POMS)评分、事件相关电位P300。结果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MoCA、HVLT评分高于对照组,TMTA、TMTB短于对照组(t=6.546、5.966、10.743、7.207,P<0.01);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抑郁、慌乱、疲劳评分低于对照组,精力评分高于对照组(t=6.672、7.586、8.450、10.852,P<0.01);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低于对照组,波幅高于对照组(t=6.372、4.134,P<0.01);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社会支持评分高于对照组(t=4.570、2.630、4.155,P<0.01)。结论照片怀旧疗法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缓解不良心境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认知障碍 常规康复训练 照片怀旧疗法 事件相关电位P300
下载PDF
模块化变电站辅助用房钢框架结构侧向静力性能研究
2
作者 郑跃 曾志豪 冯玉龙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2-569,共8页
文章针对某变电站工程中单层模块化变电站辅助用房钢框架结构的侧向静力性能进行研究,该辅助用房模块单元与基础之间采用地脚螺栓底板连接,模块单元之间采用翼缘高强螺栓和腹板对穿螺栓进行连接,施工简便且具有很好的施工空间;通过ABAQU... 文章针对某变电站工程中单层模块化变电站辅助用房钢框架结构的侧向静力性能进行研究,该辅助用房模块单元与基础之间采用地脚螺栓底板连接,模块单元之间采用翼缘高强螺栓和腹板对穿螺栓进行连接,施工简便且具有很好的施工空间;通过ABAQUS软件对模块化变电站辅助用房钢框架结构进行非线性推覆分析,考察结构及其节点的静力性能,给出一些连接构造的性能提升措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电站 模块化辅助用房 连接节点 有限元模拟 静力性能 连接构造优化
下载PDF
锈蚀钢筋混凝土黏结滑移本构模型及数值模拟应用
3
作者 杨路 郑山锁 +1 位作者 郑跃 罗雨欣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50,共12页
为研究纵筋与箍筋共同锈蚀对钢筋混凝土黏结性能的影响,采用电渗—恒电流—干湿循环的加速锈蚀方法对25个钢筋混凝土(RC)试件进行锈蚀,进而对其进行拉拔试验,研究了纵筋锈蚀、箍筋锈蚀、保护层厚度和箍筋间距等参数对黏结性能的影响规... 为研究纵筋与箍筋共同锈蚀对钢筋混凝土黏结性能的影响,采用电渗—恒电流—干湿循环的加速锈蚀方法对25个钢筋混凝土(RC)试件进行锈蚀,进而对其进行拉拔试验,研究了纵筋锈蚀、箍筋锈蚀、保护层厚度和箍筋间距等参数对黏结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锈蚀对混凝土与钢筋界面间黏结力的影响,将黏结性能退化归因于材料性能退化和约束效应退化,基于试验数据,建立并验证了一个考虑设计参数、纵筋及箍筋共同锈蚀的修正黏结滑移本构模型。结合所提本构模型及微元算法建立了锈蚀纵筋应力-滑移模型,基于OpenSees平台,将所建模型应用于零长度截面单元中,通过串联纤维梁柱单元与零长度截面单元建立了考虑黏结滑移变形的锈蚀RC构件数值模型,根据锈蚀RC柱拟静力试验数据对该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并采用仅考虑锈蚀损伤的纤维模型进行辅助验证。结果表明:混凝土与钢筋界面间黏结力随锈蚀程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增加保护层厚度可略微增加黏结强度,而箍筋加密对黏结强度提升明显;与纤维模型相比,所建锈蚀RC纤维模型承载力、累计耗能和极限位移误差分别降低12.8%、23.5%和14.2%,表明所建模型可合理计算钢筋滑移的贡献且准确预测锈蚀RC柱地震整体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纵筋锈蚀 箍筋锈蚀 黏结滑移模型 纤维模型
下载PDF
扩散型改性施氏矿物活化H_(2)O_(2)去除水体中菲的研究
4
作者 徐君君 刘家彤 +3 位作者 伊佳丽 赵莹莹 郑跃 王琼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5-120,共6页
采用浸渍法将施氏矿物(Sch)负载于ZSM-5型分子筛制备Sch/ZSM-5复合催化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EDS能谱仪、比表面积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对其矿相结构进行表征,并结合电化学阻抗谱和循环伏安曲线探究了Sch/ZSM-5... 采用浸渍法将施氏矿物(Sch)负载于ZSM-5型分子筛制备Sch/ZSM-5复合催化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EDS能谱仪、比表面积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对其矿相结构进行表征,并结合电化学阻抗谱和循环伏安曲线探究了Sch/ZSM-5活化H_(2)O_(2)去除水体中菲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经ZSM-5改性后的Sch扩散程度提高、团聚减少、比表面积增大,可为反应提供更多活性位点。Sch/ZSM-5具有更高的电子转移速率,更易发生≡Fe(Ⅲ)和≡Fe(Ⅱ)的氧化还原,因此对菲的去除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当溶液初始pH为3.0、Sch/ZSM-5质量浓度为1.0 g/L、H_(2)O_(2)质量浓度为150 mg/L、反应时间为3 h时,1 mg/L菲的去除率可达96.13%。循环反应6次后,菲的去除率仍保持在91.24%,证明Sch/ZSM-5具有良好的可重复利用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矿物 ZSM-5分子筛
原文传递
Fe_(3)O_(4)、ZSM-5改性施氏矿物活化H_(2)O_(2)去除甲基橙
5
作者 徐君君 伊佳丽 +4 位作者 刘家彤 郑跃 赵莹莹 王琼 梁文英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230-237,共8页
Sch/Fe_(3)O_(4)/ZSM-5复合光催化剂通过化学浸渍法制备,并用于活化H_(2)O_(2)去除甲基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X射线衍射分析(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以及比表面积分析(BET... Sch/Fe_(3)O_(4)/ZSM-5复合光催化剂通过化学浸渍法制备,并用于活化H_(2)O_(2)去除甲基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X射线衍射分析(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以及比表面积分析(BET)对Sch/Fe_(3)O_(4)/ZSM-5进行形貌和结构表征.考察了溶液初始pH、H_(2)O_(2)浓度、Sch/Fe_(3)O_(4)/ZSM-5投加量对UV/Sch/Fe_(3)O_(4)/ZSM-5/H_(2)O_(2)体系去除甲基橙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甲基橙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1)、初始pH为3、H_(2)O_(2)浓度为3 mmol·L^(-1)、Sch/Fe_(3)O_(4)/ZSM-5投加量为4 g·L^(-1)时,50 min后,UV/Sch/Fe_(3)O_(4)/ZSM-5/H_(2)O_(2)体系可将甲基橙去除99.86%.Sch/Fe_(3)O_(4)/ZSM-5在循环使用6次后,甲基橙去除率仍能达到97.03%,且总铁溶出量为1.02 mg·L^(-1),表明Sch/Fe_(3)O_(4)/ZSM-5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利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矿物 四氧化三铁 分子筛 非均相类芬顿 甲基橙
下载PDF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雄激素性脱发的临床疗效:基于7例随机双盲、自身半头配对、安慰剂对照试验
6
作者 张杰 赖维 +2 位作者 陈海燕 周峰 郑跃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3年第3期219-226,共8页
目的评估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雄激素性脱发(AG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测定PRP中生长因子浓度并初步探究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纳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AGA受试者7例。抽取外周静脉血,使用regenlab自动化套装单次离心法制备P... 目的评估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雄激素性脱发(AG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测定PRP中生长因子浓度并初步探究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纳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AGA受试者7例。抽取外周静脉血,使用regenlab自动化套装单次离心法制备PRP,随机分配受试者一侧秃发区域注射PRP,对侧注射生理盐水,共治疗3次,每次间隔1周,在治疗后1、2、3个月随访,进行大体照片及毛发皮肤镜图像采集并软件分析毛发变化,受试者自评以及医师临床评估。采用ELISA测定PRP与外周血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计算3种生长因子的富集系数,统计分析PRP中血小板与生长因子浓度的相关性,并比较治疗后有效和无效患者中生长因子浓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治疗结束后,PRP侧毛发密度较治疗前和对照侧增加(P<0.05),毛发/毛囊比值较对照侧增加(P<0.05),毛发生长期/休止期比例较治疗前升高(P<0.05);医师评估与患者自评PRP侧治疗有效率均为42.86%。活化后PRP中PDGF、TGF-β和VEGF平均浓度分别为36.73、11.30和2.97 ng/mL,与外周血中3种生长因子比较,富集系数分别为2.14、1.90和2.30倍。PRP中血小板计数与VEGF、TGF-β浓度无明显相关性,PRP中血小板富集系数和PDGF、VEGF富集系数存在线性正相关(P<0.05)。治疗有效组PRP中的TGF-β和VEGF浓度高于治疗无效组(均P<0.05)。结论PRP可促进毛发增多,提高生长期毛发比例,安全性较高;治疗效果与PRP中含的TGF-β和VEGF浓度、个体单位血小板释放生长因子能力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激素性脱发 富血小板血浆 生长因子
下载PDF
复合中层酸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
7
作者 孙钰 叶聪秀 +5 位作者 付佼佼 陈欣玲 周峰 蒋雨含 赖维 郑跃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3年第6期502-508,共7页
目的 评估复合中层酸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对黄褐斑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22年5—12月收治的5例女性黄褐斑患者,采用自身平行对照研究。试验侧在第0周与第4周使用复合中层酸,第8周使用30%超分子水杨酸。对照侧在第... 目的 评估复合中层酸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对黄褐斑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22年5—12月收治的5例女性黄褐斑患者,采用自身平行对照研究。试验侧在第0周与第4周使用复合中层酸,第8周使用30%超分子水杨酸。对照侧在第0周与第4周使用30%超分子水杨酸,第8周使用复合中层酸。评估患者面部皮损面积、颜色、油脂、含水量的情况及患者心理影响程度,综合评估联合方法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试验侧额部、颊部及下颌黄褐斑的面积评分分别由4.00降至3.40、4.60降至4.20、2.20降至2.00(均P<0.05),对照侧仅额部评分下降;试验侧及对照侧额部、颊部、下颌皮损颜色评分均下降,且试验侧额部、颊部皮损颜色的降幅均显著高于对照侧(P<0.05);试验侧及对照侧的皮肤油脂均显著升高,试验侧的提升高于对照组(P<0.05);两侧皮肤含水量均呈升高趋势,试验侧由60.32%升高至70.21%,对照侧由55.63%升高至68.47%,但两侧升高程度无明显差异(P>0.10)。治疗后患者的SAS评分为20.86±6.44,较治疗前(21.62±5.99)下降(P<0.05);SDS评分为23.33±5.12,较治疗前(25.05±4.21)亦显著降低(P=0.024)。结论 复合中层酸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黄褐斑,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面部皮损情况及心理状态;先使用复合中层酸,再使用30%超分子水杨酸可取得更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中层复合酸 水杨酸
下载PDF
慢性光损伤皮肤的免疫微环境失衡研究进展
8
作者 陈欣玲 孙钰 +1 位作者 蒋雨含 郑跃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3年第6期529-533,共5页
重复日光紫外线(UV)辐射诱发皮肤免疫微环境时空变化和失衡机制是近年来皮肤、免疫、肿瘤、衰老等多领域的研究热点。慢性日光UV辐射(UVR)可诱发皮肤组织微环境中的细胞表型及功能变化,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模式改变皮肤的免疫微环境。UV... 重复日光紫外线(UV)辐射诱发皮肤免疫微环境时空变化和失衡机制是近年来皮肤、免疫、肿瘤、衰老等多领域的研究热点。慢性日光UV辐射(UVR)可诱发皮肤组织微环境中的细胞表型及功能变化,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模式改变皮肤的免疫微环境。UV辐射可诱发免疫抑制,包括激活调节性T细胞和改变抗原提呈细胞的数量和功能。B细胞、T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肥大细胞之间的互作机制在UVR诱导的免疫抑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UV对T细胞共抑制和共刺激信号的影响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本文就近年来慢性光损伤皮肤的免疫微环境失衡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紫外线 免疫微环境 皮肤免疫 肿瘤免疫 光老化
下载PDF
Laminin-5,Cassis,Escin(LCE)修复霜促进点阵激光术后皮肤修复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郑跃 陈海燕 +4 位作者 叶聪秀 易金玲 朱雯萱 谢小元 赖维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88-691,共4页
目的:研究Laminin-5,Cassis,Escin(LCE)修复霜对2 940 nm Er∶YAG点阵激光术后皮肤的修复作用。方法:试验采取随机双盲、半边脸自身对照的方法,2 940 nm Er:YAG点阵激光对15名受试者双侧眼角或眼周皱纹进行治疗。激光术后即刻及术后第1... 目的:研究Laminin-5,Cassis,Escin(LCE)修复霜对2 940 nm Er∶YAG点阵激光术后皮肤的修复作用。方法:试验采取随机双盲、半边脸自身对照的方法,2 940 nm Er:YAG点阵激光对15名受试者双侧眼角或眼周皱纹进行治疗。激光术后即刻及术后第1至第14天,试验侧使用A霜(LCE修复霜),阳性对照侧使用B霜(皮肤修护保湿霜),每日2次,共15 d。医生评估两种修复霜对点阵激光术后皮肤各种症状的改善作用,并检测皮肤血红素、含水量及经皮水分丢失(TEWL)值。结果:激光术后即刻使用两种修复霜,试验侧皮肤水肿评分为(4.7±0.3)分,明显低于阳性对照侧评分(6.9±0.5)分(P=0.036)。试验侧红斑持续时间为(4.0±0.3)d,短于阳性对照侧的(4.9±0.2)d(P=0.032),水肿持续时间(2.0±0.5)d短于阳性对照侧(4.0±0.7)d(P=0.041)。激光术后即刻、7 d及14 d,试验侧皮肤与阳性对照侧皮肤比较,两侧皮肤含水量、TEWL值及皮肤血红素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面部皮肤点阵激光术后使用LCE修复霜其功效与阳性对照产品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粘连蛋白-5短肽 皮肤修复 点阵激光
原文传递
特应性皮炎皮损酸/碱缓冲能力改变在修复皮肤屏障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郑跃 陈海燕 +4 位作者 刘惠娴 许庆芳 叶聪秀 易金玲 赖维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5年第19期34-37,共4页
目的:研究特应性皮炎(AD)患者正常及皮损部位酸/碱缓冲能力差异,及修复皮肤屏障后对正常皮肤及皮损部位皮肤酸/碱缓冲能力的影响。方法:招募30名AD患者,在皮损部位皮肤及正常部位皮肤检测pH值、皮肤屏障指标(TEWL值及皮肤含水量),并用0.... 目的:研究特应性皮炎(AD)患者正常及皮损部位酸/碱缓冲能力差异,及修复皮肤屏障后对正常皮肤及皮损部位皮肤酸/碱缓冲能力的影响。方法:招募30名AD患者,在皮损部位皮肤及正常部位皮肤检测pH值、皮肤屏障指标(TEWL值及皮肤含水量),并用0.1mol/L酸/碱刺激+wash法检测皮损及正常皮肤的酸/碱缓冲能力。随后用在AD皮损表面使用5%的L-乳酸凝胶4周调节皮损部位pH值,检测皮损屏障修复情况及皮损酸/碱缓冲能力恢复情况。结果:30名AD患者严重度SCARD评分为(8.75±3.5)分,平均年龄(18±5.2)岁。pH值检测结果发现,AD患者的正常皮肤pH值为(4.7±0.61),皮损部位pH值为(6.5±0.37)(P=0.03)。皮肤屏障检测结果发现,AD皮损处含水量降低、TEWL值升高。酸/碱缓冲能力检测发现,AD皮损对酸/碱缓冲能力下降。在AD皮损表面使用5%的L-乳酸凝胶调节皮肤pH值后,发现AD患者皮损pH值恢复能力上调,同时TEWL值较未使用部位降低、含水量升高。结论: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部位酸碱缓冲能力下降、皮肤屏障受损。修复AD皮损缓冲能力、调节皮损部位pH值,可修复特应性皮炎皮损部位皮肤的皮肤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皮肤缓冲能力 皮肤屏障 PH值 机制
下载PDF
缺氧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体外修复辐射损伤小肠上皮细胞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跃 陈浩 +2 位作者 沙卫红 王启仪 刘婉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5期7230-7236,共7页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含有丰富的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物质,被认为是干细胞移植理想的替代方案。然而,正常状态的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可能由于旁分泌活性不足,常无法有效修复损伤组织。目的:观察缺氧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含有丰富的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物质,被认为是干细胞移植理想的替代方案。然而,正常状态的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可能由于旁分泌活性不足,常无法有效修复损伤组织。目的:观察缺氧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MSC-CM^(Hyp))对大鼠小肠隐窝上皮IEC-6细胞辐射损伤后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修复小肠上皮细胞的旁分泌机制。方法:IEC-6细胞接受10 Gy X射线照射后分别加入MSC-CM^(Hyp)、正常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MSC-CM^(Nor)组)及DMEM-F12培养基(DMEM-F12组)培养。结果与结论:锥虫蓝染色、流式细胞仪、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DMEM-F12组相比,MSC-CM^(Hyp)组IEC-6细胞存活数和增殖率明显增加(P<0.05),凋亡率和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s-3/8表达明显下降(P<0.05),而MSC-CM^(Nor)组的各项指标与DMEM-F1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EILSA检测结果显示,与MSC-CM^(Nor)相比,MSC-CM^(Hyp)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白细胞介素10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果表明,缺氧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中细胞因子含量明显升高,显著促进辐射损伤IEC-6细胞的增殖,同时下调细胞凋亡信号,从而进一步促进损伤细胞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培养基 条件性 旁分泌 小肠 组织工程 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条件培养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小肠损伤 细胞治疗 移植 缺氧诱导 小肠上皮细胞 细胞因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龙江中医妇科名家学术思想总结 被引量:5
12
作者 郑跃 刘丽 李杨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第11期1493-1496,共4页
龙江中医妇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和底蕴,不断吸取古代思想文化的知识成果,并结合龙江独特的地域特点与龙江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医家。韩百灵、马宝璋、王秀霞、韩延华、侯丽辉这几位就是杰出的代表。龙... 龙江中医妇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和底蕴,不断吸取古代思想文化的知识成果,并结合龙江独特的地域特点与龙江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医家。韩百灵、马宝璋、王秀霞、韩延华、侯丽辉这几位就是杰出的代表。龙江妇科始终重视师承教育,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真正做到启古纳今,即对古人理论有深刻的理解与研究,又有创新,同时接受新的科学知识,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几代医家留下的宝贵财富,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江中医妇科 韩百灵 马宝璋 王秀霞 韩延华 侯丽辉
下载PDF
针药联合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8
13
作者 郑跃 刘丽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第3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针药联合(运动针刺法、中药内服、中药灌肠)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盆腔炎患者气滞血瘀型10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替硝唑注射液加盐酸莫西沙星... 目的:探讨针药联合(运动针刺法、中药内服、中药灌肠)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盆腔炎患者气滞血瘀型10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替硝唑注射液加盐酸莫西沙星片),治疗组给予针药联合治疗(运动针刺法加膈下逐瘀汤口服加中药灌肠方灌肠),两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体征总积分;治疗前后单项体征积分。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92%)明显优于对照组(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体征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单项体征积分比较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联合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针药结合 气滞血瘀型 慢性盆腔炎 临床观察
下载PDF
加减膈下逐瘀汤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ICAM-1、NF-κB表达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郑跃 刘丽 刘建秋 《吉林中医药》 2020年第1期78-80,共3页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探究膈下逐瘀汤对模型大鼠输卵管中炎性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核因子激活的B细胞的κ-轻链增强(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52只雌性SD大鼠分为空白组(K)、模型组(M)...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探究膈下逐瘀汤对模型大鼠输卵管中炎性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核因子激活的B细胞的κ-轻链增强(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52只雌性SD大鼠分为空白组(K)、模型组(M)、对照组(D)、膈下逐瘀汤组(G),每组13只,并将M、D、G组造成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于第6周G组予膈下逐瘀汤灌胃,D组予康妇炎胶囊悬液灌胃,M组用等体积纯净水代替,疗程28 d。随后即取双侧输卵管,以HE染色观察其病理学形态,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输卵管中炎性因子ICAM-1、NF-κB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病理学HE染色显示,M组输卵管炎症表现最重,G组炎症表现最轻,并可有效下调输卵管中炎性因子ICAM-1、NF-κB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且均优于D组。结论膈下逐瘀汤可有效调节模型大鼠输卵管中炎性因子ICAM-1、NF-κB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对慢性输卵管炎(气滞血瘀型)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输卵管炎 气滞血瘀型 膈下逐瘀汤 细胞间黏附分子-1 核因子激活的B细胞的κ-轻链增强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疲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郑跃 张晓晓 +3 位作者 马玲 詹小理 黄璐 李海燕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19期3288-3291,共4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发展态势,有研究报道脑血管病已经成为继癌症之后的第二大健康杀手,脑血管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脑卒中现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状况的疾...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发展态势,有研究报道脑血管病已经成为继癌症之后的第二大健康杀手,脑血管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脑卒中现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状况的疾病之一。我国每年新发的脑卒中患者中由于疾病对身体造成的健康欠佳,促使脑卒中患者需要来自家庭、亲人、朋友的照顾,脑卒中照顾者在照顾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过重的劳动压力,严重影响了照顾者的健康状况,甚至出现疲劳状况的影响,同时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也会有一定的影响[1],脑卒中照顾者不仅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也会受到照顾患者压力的影响,势必会出现相应的疲劳状况。此外,照顾者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患者的疾病康复状况,在我国关于脑卒中患者的研究大多数是针对照顾者的生活质量、社会支持以及照顾负担的研究,专门针对照顾者疲劳状况的研究文献较少。因此,本次研究主要调查我院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的疲劳状况,并着重分析脑卒中照顾者疲劳的相关影响因素,从而为脑卒中照顾者建立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措施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健康状况 脑卒中患者 脑血管意外 照顾者 脑血管疾病 照顾负担 脑血管病 疲劳状况
下载PDF
三氯生复合甘草酸苷面膜辅助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郑跃 陈海燕 +3 位作者 陈思远 刘慧明 赖维 李剑芳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3年第2期73-76,共4页
目的:观察三氯生复合甘草酸苷面膜辅助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30例中、重度寻常性痤疮患者,中度痤疮患者系统使用美满霉素50 mg,每日2次治疗,重度痤疮患者系统使用异维A酸20 mg,每日3次治疗;全部患者右侧面部... 目的:观察三氯生复合甘草酸苷面膜辅助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30例中、重度寻常性痤疮患者,中度痤疮患者系统使用美满霉素50 mg,每日2次治疗,重度痤疮患者系统使用异维A酸20 mg,每日3次治疗;全部患者右侧面部使用复合面膜,左侧面部为自身空白对照,疗程3周。使用前、使用后1周及使用后3周,对比左侧面部及右侧面部的红斑炎症程度、丘疹、脓疱的数量,并观察皮损消退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痤疮患者接受治疗1周后,右侧面部(使用面膜侧)显效率为20.0%(6/30),高于左侧面部(空白对照侧)的13.3%(4/30);治疗3周后,右侧面部基本痊愈率为20.0%(6/30),显效率为26.7%(8/30),高于左侧面部的10.0%(3/30)、23.3%(7/30)。受试者右侧面部使用复合面膜3周后,皮肤的炎症程度比左侧面部明显改善。受试者自我评估使用面膜侧总有效率达83.3%。结论:三氯生复合甘草酸苷面膜对中重度痤疮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是一种可选择用于治疗中、重度痤疮的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三氯生 甘草酸苷 面膜
下载PDF
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症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5
17
作者 郑跃 刘丽 刘建秋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8-65,83,共9页
目的探究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的构建方法,考察其可行性并对该模型进行初步评价,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择SD大鼠,采用不可预知的反复慢性应激刺激(声、光、电、夹尾刺激)法及输卵管手术注菌操作来构建气滞血瘀型慢性... 目的探究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的构建方法,考察其可行性并对该模型进行初步评价,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择SD大鼠,采用不可预知的反复慢性应激刺激(声、光、电、夹尾刺激)法及输卵管手术注菌操作来构建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症模型,并通过症候评价、表征与病理学观察及血流变学各项指标检测,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症动物模型的建立进行初步评价。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复合模型组症候总积分显著上升(P<0. 01),组织形态观察中输卵管80%出现严重血管肿胀,60%出现严重管壁增厚;病理学形态分析中发现复合模型组输卵管管腔内较多炎细胞浸润,粘膜上皮细胞脱落,并伴有输卵管周围大量炎细胞浸润;血流变学检测中得到复合模型组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还原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与聚集指数升高极为显著(P<0. 01)。结论综合评价分析发现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基本上符合血瘀证候的变化特点及慢性炎症病理表现,与人类在该病中的发病临床表现相似,造模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输卵管炎 气滞血瘀型 中医症候模型
下载PDF
高分辨率测压法对球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郑跃 布小玲 +5 位作者 王蓓蓓 王启仪 刘婉薇 梁伟民 张晓光 沙卫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3862-3865,共4页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症不同亚型的临床特征及高分辨率测压法对亚型的诊断在经内镜球囊扩张治疗中的疗效预测价值。方法:经胃镜及钡餐、高分辨率测压法确诊的39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依据芝加哥分型诊断标准分为3个亚型,比较不同亚型的临...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症不同亚型的临床特征及高分辨率测压法对亚型的诊断在经内镜球囊扩张治疗中的疗效预测价值。方法:经胃镜及钡餐、高分辨率测压法确诊的39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依据芝加哥分型诊断标准分为3个亚型,比较不同亚型的临床特征及球囊扩张疗效。结果:在所有患者中,Ⅰ型患者10例(10/39,25.6%),Ⅱ型患者26例(26/39,66.7%),Ⅲ型患者3例(3/39,7.7%);反流在Ⅰ型患者中多见,而胸痛则在Ⅲ型患者中多见,吞咽困难及体质量下降在各亚型间无差异(P>0.05);其中37例患者接受球囊扩张治疗(Ⅰ型,9/10;Ⅱ型,25/26;Ⅲ型,3/3),随访6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有效率分别为Ⅰ型44.4%(4/9);Ⅱ型88%(22/25),Ⅲ型0%(0/3);Ⅱ型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Ⅰ型及Ⅲ型(P=0.008和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Ⅱ型是一个判断球囊扩张疗效的阳性预测因子(OR=8.000)。结论:经内镜球囊扩张治疗Ⅱ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疗效优于其他亚型;高分辨率测压法对贲门失弛缓症分型是判断经内镜球囊扩张疗效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高分辨率测压 球囊扩张
下载PDF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症大鼠治疗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郑跃 刘丽 +1 位作者 马莹 刘建秋 《吉林中医药》 2019年第8期1076-1081,共6页
目的在构建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的基础上,研究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04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K)、手术组(S)、模型组(M)、复合模型组(F),中成药组(C),中药低、中、高剂量组(D... 目的在构建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的基础上,研究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04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K)、手术组(S)、模型组(M)、复合模型组(F),中成药组(C),中药低、中、高剂量组(D、Z、G),每组13只。第1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构建慢性输卵管炎模型,第8天开始构建气滞血瘀症候模型,第29天D、Z、G分别给予膈下逐瘀汤加减方生药1.485、2.970、5.940 g/kg;C组给予康妇炎胶囊0.064 8 g/kg,给药体积均为0.1 mL/kg,K组、S组、M组、F组用等体积纯净水代替,连续治疗28 d。以ELISA法检测输卵管炎症大鼠TNF-α、TGF-β1的表达,以RT-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输卵管炎症大鼠输卵管中TLR2、TNF-α的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可显著降低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大鼠血清中IFN-β、TNF-α的表达,与复合模型组比较,P <0.01;亦可显著降低慢性输卵管炎大鼠输卵管中TNF-α、TLR2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与复合模型组比较,P <0.01。结论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可以通过调节炎性因子,进而抑制炎症反应,并缓解机体的血瘀症状与炎性病理改变,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大鼠的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输卵管炎 气滞血瘀型 血流变学 TLR2 TNF-Α
下载PDF
皮肤软组织感染致病菌的菌种构成和药敏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郑跃 席云 +6 位作者 赖维 赵越 夏悦 尹颂超 李美荣 曹珊 刘慧明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4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分析近5年皮肤软组织感染致病菌的菌种构成和体外药物敏感性变化的趋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送检的皮肤软组织感染标本的致病菌的菌种及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统计... 目的:分析近5年皮肤软组织感染致病菌的菌种构成和体外药物敏感性变化的趋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送检的皮肤软组织感染标本的致病菌的菌种及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参检标本共366例,分离出404株致病菌,共18种。最常见的致病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1.42%),其后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14.81%)、溶血葡萄球菌(10.37%)、铜绿假单胞菌(5.98%)及粪肠球菌(3.33%),其他的菌种包括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粘质沙雷菌、微球菌、奇异变形杆菌等;5年来,皮肤软组织感染的菌种构成基本稳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烷、阿米卡星、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头孢唑啉敏感性高;表皮葡萄球菌及溶血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敏感性高;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敏感性高。结论:近年来皮肤软组织感染致病菌种构成稳定,以G+球菌为主。在感染早期临床上可考虑选用的一线抗菌药物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唑啉、克林霉素、庆大霉素,考虑选用的二线抗菌药物有利奈唑烷、万古霉素及阿米卡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感染 致病菌 药敏试验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