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研究植骨量对于椎间融合成功率及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腰椎后路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98例,均给予采取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椎间植骨+cage植入椎间融合手术,术中分别...目的探讨研究植骨量对于椎间融合成功率及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腰椎后路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98例,均给予采取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椎间植骨+cage植入椎间融合手术,术中分别给予植入4 m L、5 m L、6 m L骨粒,给予打压后植入Cage,给予行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加压固定。3组病例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定期随访,进行CT检查及患者功能评分检测,通过对3组患者植骨粒体积、临床效果改善率、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变化等进行对比,评估不同植骨量椎体植骨融合术后效果。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28个月,平均21个月。三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 A组优良率为90.3%,B组为91.0%,C组为91.2%,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C组椎间隙高度变化分别为(8.7±1.7)mm、(9.8±1.7)mm、(10.1±1.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腰椎CT片提示:三组椎间融合成功率均较高,B组、C组其椎间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植骨量在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随着植骨量的增加,术后影像学评价效果显示植骨量越大早期植骨融合率越高,减小了椎间隙高度丢失。长期随访显示植骨量低于5 m L存在植骨不融合隐患,因此建议椎间植骨量应达5 m L以上。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后以医生客观检查为主的评价方法与以患者主观感受为主的评价方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腕关节的功能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访超过1年的患者205例,在术后2、4、6周及3...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后以医生客观检查为主的评价方法与以患者主观感受为主的评价方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腕关节的功能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访超过1年的患者205例,在术后2、4、6周及3、6、12个月,医生分别测量患者腕关节最大伸屈、旋前旋后、桡偏尺偏角度及握力,患者填写肩、前臂、手功能(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and hand,DASH)调查问卷和疼痛评分。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估两种评价方法间的关系。结果经手术治疗后,患者腕关节在各个维度的活动范围、握力不断提高,术后1年伸屈角能达到(113.7±6.9)°,旋后能达到(81.2±3.8)°,握力能恢复至对侧的81.6%;DASH评分及疼痛评分不断降低,术后1年DASH和疼痛评分分别为(17.6±2.9)分,(16.1±2.5)分。经回归分析可知,疼痛评分、握力和旋后角度三个变量与DASH评分存在相关性,能解释DASH评分变异的61%,经模型重建后的相关系数分别为4.03,-0.19,-0.427。而其他因素与DASH评分的关系不明显。旋后功能对腕关节功能的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结论疼痛、握力和旋后是影响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的重要因素,与患者的自我体验密切相关。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研究植骨量对于椎间融合成功率及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腰椎后路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98例,均给予采取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椎间植骨+cage植入椎间融合手术,术中分别给予植入4 m L、5 m L、6 m L骨粒,给予打压后植入Cage,给予行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加压固定。3组病例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定期随访,进行CT检查及患者功能评分检测,通过对3组患者植骨粒体积、临床效果改善率、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变化等进行对比,评估不同植骨量椎体植骨融合术后效果。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28个月,平均21个月。三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 A组优良率为90.3%,B组为91.0%,C组为91.2%,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C组椎间隙高度变化分别为(8.7±1.7)mm、(9.8±1.7)mm、(10.1±1.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腰椎CT片提示:三组椎间融合成功率均较高,B组、C组其椎间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植骨量在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随着植骨量的增加,术后影像学评价效果显示植骨量越大早期植骨融合率越高,减小了椎间隙高度丢失。长期随访显示植骨量低于5 m L存在植骨不融合隐患,因此建议椎间植骨量应达5 m L以上。
文摘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后以医生客观检查为主的评价方法与以患者主观感受为主的评价方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腕关节的功能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访超过1年的患者205例,在术后2、4、6周及3、6、12个月,医生分别测量患者腕关节最大伸屈、旋前旋后、桡偏尺偏角度及握力,患者填写肩、前臂、手功能(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and hand,DASH)调查问卷和疼痛评分。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估两种评价方法间的关系。结果经手术治疗后,患者腕关节在各个维度的活动范围、握力不断提高,术后1年伸屈角能达到(113.7±6.9)°,旋后能达到(81.2±3.8)°,握力能恢复至对侧的81.6%;DASH评分及疼痛评分不断降低,术后1年DASH和疼痛评分分别为(17.6±2.9)分,(16.1±2.5)分。经回归分析可知,疼痛评分、握力和旋后角度三个变量与DASH评分存在相关性,能解释DASH评分变异的61%,经模型重建后的相关系数分别为4.03,-0.19,-0.427。而其他因素与DASH评分的关系不明显。旋后功能对腕关节功能的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结论疼痛、握力和旋后是影响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的重要因素,与患者的自我体验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