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草本群落、牧道特征对野果林放牧干扰强度的评价
1
作者 蒋南林 邱娟 +5 位作者 石荡 郭传超 吴明江 郑凤 凌孝波 刘立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60-3071,共12页
客观、综合评价野果林放牧强度对正确认识林牧矛盾,制定科学合理的放牧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野果林放牧对植被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影响上,然而野果林放牧活动本身的关注以及放牧强度的量化方法等方面尚不明确。基于... 客观、综合评价野果林放牧强度对正确认识林牧矛盾,制定科学合理的放牧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野果林放牧对植被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影响上,然而野果林放牧活动本身的关注以及放牧强度的量化方法等方面尚不明确。基于此以新疆野果林6个典型放牧区为试验地,分析对比各放牧区的草本群落组成结构、生长特征、物种多样性以及牧道特征,并筛选出评价放牧干扰强度的主导因子,对其放牧干扰强度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草本群落特征方面,杏花沟物种数最多,且以禾本科种属植物为优势种;但莫乎儿沟草本密度比杏花沟高1.26%;各放牧区物种多样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与其他放牧区相比,莫乎儿沟Shannon-Wiener多样性、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高,分别为1.92、0.84,而吾都布拉克沟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2)牧道特征方面,伊勒格代沟的牧道密度显著大于匹里青沟,分别为19.23%、14.77%,而杏花沟的牧道宽度显著大于大西沟;在牧道分布格局上,除匹里青沟外,其他放牧区皆为均匀分布;(3)相关性分析表明草本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水平及牧道特征指标间均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对其12个指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草本群落盖度、生物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以及牧道密度与格局指数可作为评价放牧干扰强度的主导因子,依据牧压指数判定杏花沟与莫乎儿沟为轻、中度放牧干扰,大西沟、伊勒戈代沟、吾都布拉克沟与匹里青沟为重度或极度放牧干扰。当前新疆野果林整体受到放牧重度干扰,急需优化或者制定科学的放牧制度维护野果林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野果林 草本群落 牧道特征 放牧评价 放牧干扰强度
下载PDF
新疆野杏开花物候与花器官对海拔的响应 被引量:3
2
作者 郭传超 周伟权 +4 位作者 石荡 蒋南林 唐莹莹 刁永强 刘立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89-797,共9页
新疆野杏(Prunus armeniaca Lam.)是天山野果林的优势种,具有重要的生态与资源价值。野果林的生境条件与其分布及生长密切相关。为了明确新疆野杏在不同海拔下的开花物候与花器官变化规律,于2021年3月—4月,选择新疆新源县吐尔根杏花沟... 新疆野杏(Prunus armeniaca Lam.)是天山野果林的优势种,具有重要的生态与资源价值。野果林的生境条件与其分布及生长密切相关。为了明确新疆野杏在不同海拔下的开花物候与花器官变化规律,于2021年3月—4月,选择新疆新源县吐尔根杏花沟野杏林为研究区,在野杏集中分布的1000—1500m的山地,由低到高划分Ⅰ—Ⅴ级海拔梯度设置样地,监测环境条件,对野杏群体开花物候期与花器官发育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新疆野杏群体开花物候期历时32d左右,各海拔梯度最长相差2d,第Ⅰ级与第Ⅱ级海拔的开花物候期差异不明显,其他海拔梯度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开花最晚的第Ⅴ级比最早的第Ⅰ级晚9d,但群体开花期长4d,海拔梯度与开花物候期呈显著正相关,而温度与开花物候期呈显著负相关;(2)新疆野杏的花萼长度和宽度、子房高度和宽度均是第Ⅱ级海拔的最大;花冠直径、花瓣纵径和横径均是第Ⅰ级的最大,花药长度和宽度均是第Ⅳ级的最大;花柱长度是第Ⅴ级的最大。海拔与花的外部器官、雌蕊呈显著负相关,与雄蕊呈显著正相关;光照强度与花的外部器官、雌蕊呈显著负相关;(3)新疆野杏开花期气候因子,第Ⅳ级、第Ⅴ级与第Ⅰ级存在显著差异,海拔梯度与湿度、光照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新疆野杏群体开花物候期历时约32d,随海拔升高,野杏林地光照强度增强,温度降低,湿度增大;野杏开花物候期推迟,开花期历时增长,每升高100m,开花期推迟约1.8d;野杏花雄蕊发育逐渐增大,雌蕊和花的外部器官发育逐渐减小,是新疆野杏对海拔变化的适应性。研究结果可以为野杏种群分布适应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野杏 海拔 开花物候期 花器官特征 气候因子
下载PDF
新疆野杏果实和种子性状与海拔的关系
3
作者 郭传超 廖康 +4 位作者 石荡 蒋南林 唐莹莹 刁永强 刘立强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6-326,共11页
【目的】研究海拔对新疆野杏果实和种子性状的影响,探讨野杏有性器官发育与海拔的关系及其决定程度,分析该种群对垂直生存环境的适应性。【方法】于2021年7—8月,在新疆新源县吐尔根杏花沟野杏林1100~1600 m的范围内,由低到高平均间隔约... 【目的】研究海拔对新疆野杏果实和种子性状的影响,探讨野杏有性器官发育与海拔的关系及其决定程度,分析该种群对垂直生存环境的适应性。【方法】于2021年7—8月,在新疆新源县吐尔根杏花沟野杏林1100~1600 m的范围内,由低到高平均间隔约100 m划分Ⅰ~Ⅴ级海拔梯度设置样地10个,监测环境条件,对野杏果实和种子性状进行观测。【结果】新疆野杏果实大小、种子大小均随着海拔升高而减小,呈显著负相关;果肉色泽、果实品质、产种率均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呈显著正相关。决定程度分析表明海拔梯度的变化主要影响果实的纵径、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色度角,种子的鲜质量、干质量、纵径、产种率,果实5个性状的76.6%和种子4个性状的63.0%受海拔梯度的影响。【结论】海拔梯度的变化显著影响新疆野杏的果实性状和种子性状,其中海拔梯度对果实纵径和种子纵径的直接作用最大。野杏的果实和种子性状的差异反映了环境变化引起的繁殖投入的调整,从而适应生存的环境。研究结果可以为野杏种群分布适应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野杏 海拔 果实性状 种子性状 相关性
下载PDF
果肉和埋土深度对新疆野杏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唐莹莹 郭传超 +3 位作者 石荡 蒋南林 许正 刘立强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1-260,共10页
为探明新疆野杏(Armeniaca vulgaris)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对果肉和埋土深度的响应,以期为新疆野杏的天然更新与实生苗培育提供理论参考。通过2种果皮结构(有果肉和无果肉)的种子在不同埋土深度(地表至18.0 cm的14个梯度)对新疆野杏种子... 为探明新疆野杏(Armeniaca vulgaris)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对果肉和埋土深度的响应,以期为新疆野杏的天然更新与实生苗培育提供理论参考。通过2种果皮结构(有果肉和无果肉)的种子在不同埋土深度(地表至18.0 cm的14个梯度)对新疆野杏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进行研究,旨在揭示果皮结构和埋土深度对新疆野杏种子萌发与成苗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果肉和埋土深度显著影响野杏种子的萌发、幼苗生长与质量(P<0.05)。埋土深度<3.0 cm不利于成苗,埋土深度>6.0 cm时,萌发能力与幼苗生长量随埋土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0~6.0cm为适宜埋土深度。无果肉种子萌发优于有果肉种子,萌发率、萌发指数、成苗率、活力指数分别增长了37.18%、3.88%、37.18%、26.59%,幼苗高、基径、叶片数量、根冠比、幼苗质量指数分别增长了36.99%、7.48%、68.69%、20.61%、14.29%,其萌发能力与幼苗生长量显著高于有果肉种子(P<0.05)。有无果肉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指标与埋土深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无果肉处理对新疆野杏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埋土深度为3.0~6.0 cm时,新疆野杏种子萌发整齐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野杏 有果肉种子 无果肉种子 埋土深度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下载PDF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高龄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5
作者 张含兵 郭传超 +4 位作者 张冉 马晓 王萍 朱婷婷 段鲁勤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361-365,共5页
目的 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治疗高龄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泰安市中心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科诊治的年龄在80岁及以上的心力衰竭患者93例... 目的 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治疗高龄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泰安市中心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科诊治的年龄在80岁及以上的心力衰竭患者93例,其中47例为观察组,在标准抗心衰治疗同时静脉应用rh-BNP以0.007 5~0.01μg/(kg·min)持续泵入,3 d后停药。余46例为对照组,仅应用标准抗心衰治疗。治疗前、治疗3 d后检测所有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肌酐、血钾、血钠值。统计治疗期间患者头痛、症状性低血压、新发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3 d后观察组患者较治疗前NT-proBNP(4 784.89 vs. 2 825.30 pg/mL,P=0.022)、CRP(38.53 vs. 13.95 mg/L,P=0.036)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肌酐上升(107.65 vs. 121.56μmol/L,P=0.3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结合实际考虑有临床意义。治疗3 d后对照组较治疗前NT-proBNP(4 163.91 vs. 4 481.91 pg/ml)、CRP(35.45 vs. 39.74 mg/L)、肌酐(101.23 vs. 99.61μmol/L)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电解质紊乱现象。治疗过程中两组各有1例患者死亡(观察组2.12%,对照组2.1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72%,显著有效率为44.68%,无效率为21.2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08%,显著有效率为28.26%,无效率为21.74%;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过程中出现症状性低血压3例,其中观察组1例(1.80%),对照组2例(4.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未观察到与rh-BNP相关的头痛与新发心律失常。结论 较标准心衰治疗,静脉应用rh-BNP可明显降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CRP水平,且不增加电解质紊乱、症状性低血压、头痛、新发心律失常发生率。但在治疗终点时对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缓解无明显优势,且可能对肾功能有潜在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脑利钠肽 高龄 心力衰竭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放牧对新疆野杏种群天然更新的影响
6
作者 蒋南林 刘立强 +3 位作者 李雯雯 郭传超 郑凤 吴明江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07-515,共9页
分析放牧干扰下新疆野杏(Prunus armeniaca)种群的更新特征,探讨新疆野杏天然更新幼株与影响因子的关系,为优化野果林放牧与新疆野杏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选择新疆野杏集中分布的新源县杏花沟、巩留县莫乎儿沟和霍城县大西沟的野果林... 分析放牧干扰下新疆野杏(Prunus armeniaca)种群的更新特征,探讨新疆野杏天然更新幼株与影响因子的关系,为优化野果林放牧与新疆野杏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选择新疆野杏集中分布的新源县杏花沟、巩留县莫乎儿沟和霍城县大西沟的野果林作为研究地,采用样地与牧道样线结合的方法调查林地放牧程度,依据林地内草本植被群落(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被干扰程度划分各区域的放牧强度,分析各干扰区新疆野杏种群天然更新幼株的密度、生长特征、损伤程度,并探讨幼株损伤程度与个体生长大小(生长量)和所处的生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轻度干扰的新疆野杏天然更新幼株密度最大(364株·hm^(-2)),中度干扰的(247株·hm^(-2))其次,重度干扰的(225株·hm^(-2))最小;种群平均更新密度为279株·hm^(-2);(2)新疆野杏天然更新幼株平均的地径、冠幅、树高、倾斜度、主干高分别为1.69 cm、38.72 cm、77.59 cm、36.20°、35.75 cm,不同放牧强度下,各生长指标差异显著,但Ⅴ龄级均无显著差异;(3)新疆野杏天然更新幼株的损伤比例高达84.48%,轻、中、重度放牧干扰下新疆野杏天然更新幼株的损伤指数间存在显著差异,损伤指数依次为38.52、58.13、43.44;(4)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更新后的幼株损伤程度与灌木盖度、牧道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当前的放牧强度严重阻碍了新疆野杏种群的天然更新进程。为维持新疆野杏可持续经营,必须优化放牧制度并加强人为干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新疆野杏 天然更新 幼株 生长特征 损伤程度
下载PDF
Flash序列低电压小儿肺CT扫描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唐言 柳澄 +2 位作者 孙丛 郭传超 毕万利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4期527-530,共4页
目的对三种不同管电压条件下的Flash模式小儿肺CT图像质量进行评价,探讨低电压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分析93例患儿胸部双源CT Flash模式检查资料,按照不同管电压随机分为三组(组1:80kV,34例;组2:100kV,29例;组3:120kV,30例)。两位放... 目的对三种不同管电压条件下的Flash模式小儿肺CT图像质量进行评价,探讨低电压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分析93例患儿胸部双源CT Flash模式检查资料,按照不同管电压随机分为三组(组1:80kV,34例;组2:100kV,29例;组3:120kV,30例)。两位放射科医师独立对图像质量采用4分制评分;记录每组有效mAs、CTDlvol和DLP,测量图像密度及噪声,计算信噪比(SNR)、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①三组图像质量得分〔(3.12±0.640)、(3.69±0.471)、(3.80±0.407)〕及SNR〔(4.25±0.945)、(5.46±1.790)、(5.88±1.665)〕在组1、2和组1、3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2、3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三组间的CTDlvol〔(1.05±0.056)mGy、(2.14±0.306)mGy、(2.63±0.697)mGy〕及ED〔(0.69±0.086)mSv、(1.36±0.250)mSv、(1.84±0.808)mSv〕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00kV下CT Flash模式较80kV和120kV具有综合优势,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能够保证高图像质量,对小儿肺部检查,尤其是小气道、肺间质等细微结构的观察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 低剂量 儿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充填开采覆岩导水裂缝带高度发育规律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栾元重 于水 +3 位作者 胡军伟 郭传超 史耀凡 岳光波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6-220,共5页
我国东部地区的煤矿对于建筑物下压煤广泛采用井下充填开采。针对充填开采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问题,采用井下打仰上孔双端堵水观测技术,对唐口煤矿9301充填开采工作面进行了覆岩破坏探测,通过分析基准孔、采后钻孔分段注水观测数据,... 我国东部地区的煤矿对于建筑物下压煤广泛采用井下充填开采。针对充填开采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问题,采用井下打仰上孔双端堵水观测技术,对唐口煤矿9301充填开采工作面进行了覆岩破坏探测,通过分析基准孔、采后钻孔分段注水观测数据,确定了充填开采导水裂缝带高度值及裂采比。通过采用数值模拟软件UDEC,模拟得到了充填开采工作面不同推进长度下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值与覆岩裂缝动态变化规律。基于英国数学家提出的麦克斯韦体(Maxwell体)及鲍依丁-汤姆逊(Poyting-Thomson)岩石蠕变模型,建立了充填体压缩变形量计算公式,提出了通过增加充填抗压强度来降低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的方案,为煤矿井下充填开采技术推广应用,实现建筑物下安全开采提供了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开采 导水裂缝带 压缩变形 探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近距离重复开采导水裂隙带发育问题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栾元重 于水 +4 位作者 郭传超 郭凯维 史耀凡 董岳 栾亨宣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5-118,共4页
山东省某煤矿开采的3_(上)、3_(下)煤的层间距较近,属于近距离煤层开采。以煤矿近距离开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针对重复开采中导水裂隙带的高度发育问题采用经验公式计算、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经验公... 山东省某煤矿开采的3_(上)、3_(下)煤的层间距较近,属于近距离煤层开采。以煤矿近距离开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针对重复开采中导水裂隙带的高度发育问题采用经验公式计算、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经验公式,FLAC^(3D)数值模拟在运用于近距离重复开采时误差更小,适用性更强;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随开采进度呈“缓慢-快速-缓慢-稳定”的规律;开采下层煤时导水裂隙带的高度发育受层间距影响较大,层间距大于10 m时导水裂隙带高度较稳定,层间距小于10 m时导水裂隙带高度迅速发育。通过研究为进一步探索水下采煤覆岩的发育规律与保证近距离煤层安全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导水裂隙带 数值模拟 层间距
原文传递
条带开采关键层控制地表变形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栾元重 王义昌 +3 位作者 李增鑫 于水 郭传超 栾亨宣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共5页
以山东某煤矿3煤厚煤层宽条带开采工作面覆岩与地表变形控制为研究对象,对覆岩关键层控制覆岩与地表变形机理进行探究。根据关键层理论确定了该区域上覆岩层厚度290.97 m的细砂岩为主关键层,并且其下方有一亚关键层协同控制地表变形,二... 以山东某煤矿3煤厚煤层宽条带开采工作面覆岩与地表变形控制为研究对象,对覆岩关键层控制覆岩与地表变形机理进行探究。根据关键层理论确定了该区域上覆岩层厚度290.97 m的细砂岩为主关键层,并且其下方有一亚关键层协同控制地表变形,二者构成复合关键层,计算了主关键层破断距。数值模拟覆岩主、亚关键层应力和位移变化规律,建立了顾及关键层的地表下沉预计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亚关键层断裂、主关键层未断裂时,地表变形增大不明显;主关键层断裂时,地表变形有突变现象发生;同时经实测数据验证:建立的顾及关键层地表下沉预计模型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带开采 关键层 数值模拟 破断距 地表下沉预计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在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及鼻窦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1
作者 郭传超 毕万利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6期1079-1082,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及其相关鼻窦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9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其中鼻-鼻窦内窥镜手术20例。通过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鼻...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及其相关鼻窦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9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其中鼻-鼻窦内窥镜手术20例。通过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鼻窦炎症,以及其在鼻-鼻窦内窥镜手术中的临床作用。结果 9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中,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82例(85.4%),其中泡状鼻甲29例(30.21%),反常中鼻甲9例(9.38%);钩突肥厚13例(13.54%),内侧偏移11例(11.46%),外侧偏移4例(4.17%),气化3例(3.13%);Haller气房8例(8.33%);鼻丘气房9例(9.38%)和鼻中隔偏曲24例(25%)。鼻窦炎症显示率为100%,病变分布:前组筛窦84例,后组筛窦36例,上颌窦开口处67例,上颌窦63例,额隐窝19例,额窦14例和蝶窦8例。20例鼻-鼻窦内窥镜手术所见与CT显示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以及其所致的鼻窦炎症,对鼻-鼻窦内窥镜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口-鼻道复合体 鼻窦炎 解剖变异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下载PDF
充填开采地表沉陷影响因素正交试验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传超 于水 +1 位作者 郭凯维 史耀凡 《北京测绘》 2021年第4期543-547,共5页
为了研究煤层倾角、采宽、采厚、充填率在充填开采中对地表沉陷的敏感性,以山东某矿的采场条件为工程背景,基于正交试验原理,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进行计算,采用极差分析法与方差分析法分析各因素的敏感性,最后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 为了研究煤层倾角、采宽、采厚、充填率在充填开采中对地表沉陷的敏感性,以山东某矿的采场条件为工程背景,基于正交试验原理,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进行计算,采用极差分析法与方差分析法分析各因素的敏感性,最后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了各因素与地表最大下沉值的函数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地表沉陷的敏感性由大到小为采宽、煤层倾角、采厚、充填率;地表最大下沉值与煤层倾角、充填率呈负相关的关系,与采宽、采厚正相关;回归方程效果显著,模拟值、回归方程预计值与实测数据吻合。为控制地表沉陷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开采 地表沉陷 正交试验 数值模拟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砾岩层控制覆岩和地表移动机理分析
13
作者 栾元重 郭传超 +3 位作者 于水 王义昌 张西步 栾亨宣 《矿山工程》 2022年第2期103-113,共11页
本文针对砾岩层下3煤开采地表移动与变形值偏小的机理问题,运用关键层理论确定了山东某煤矿3煤开采厚110 m砾岩层为高位主关键层,采用UDEC软件模拟计算了含有砾岩层3煤开采地表下沉和水平移动值,及砾岩层厚度分别为50 m、100 m、150 m、... 本文针对砾岩层下3煤开采地表移动与变形值偏小的机理问题,运用关键层理论确定了山东某煤矿3煤开采厚110 m砾岩层为高位主关键层,采用UDEC软件模拟计算了含有砾岩层3煤开采地表下沉和水平移动值,及砾岩层厚度分别为50 m、100 m、150 m、200 m时不同高度处的岩层下沉值;分析了位于砾岩层上和砾岩层下及砾岩层内部不同高度岩层下沉值变化规律。又根据砾岩层受开采影响内部岩块能量运移过程,建立了砾岩层内部能量与体应变、tanβ间函数模型。研究表明:砾岩层内部岩块运动过程中体积不断扩展,阻止了岩层移动向地表移动传播;开采区域上覆岩体存在多个离层空间,这些离层空间承担了地表变形当量,使地表变形值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层 关键层 地表移动 数值模拟 条带开采
下载PDF
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二次筛查的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传超 骆健 王源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第33期89-91,共3页
目的对首次甲状腺功能筛查可能出现假阴性的新生儿进行二次筛查,尽可能最大限度的早期发现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厦门长庚医院出生,出生3 d充分喂养后、早产儿奶量达到足量时采足跟血进行甲状腺功能筛... 目的对首次甲状腺功能筛查可能出现假阴性的新生儿进行二次筛查,尽可能最大限度的早期发现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厦门长庚医院出生,出生3 d充分喂养后、早产儿奶量达到足量时采足跟血进行甲状腺功能筛查的26187例新生儿,对其中可能出现假阴性的2506例新生儿,在生后14~35 d进行二次筛查,对二次筛查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首次筛查甲状腺功能阴性,二次筛查时的阳性率为0.18%(46/26187),占可能出现假阴性的1.84%(46/2506)。其中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高促甲状腺激素血症分别占17.39%、67.40%,低游离甲状腺素血症(简称低T4血症)和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分别占8.70%和4.35%,甲状腺功能亢进占2.17%。结论母亲妊娠期间甲状腺功能异常、出生时胎龄在28~31周的早产儿、脏器畸形、发育缺陷的数量≥3个的新生儿,在首次新生儿甲状腺功能筛查时可能出现假阴性,需在生后14~35 d后择机行二次筛查,以减少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 甲状腺功能异常 胎龄 脏器畸形 二次筛查
下载PDF
多内分泌腺综合征1型之诊治现状
15
作者 郭传超 郭盛 《中外医疗》 2018年第30期185-189,共5页
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综合征1型(APS1)包含了单基因和复杂基因病因造成的具有广泛临床表现的疾病。这些病症的首要表现常见于儿童或青少年,且他们的表现具有异质性。诊断出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时需保持高度警惕,以及时发现其... 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综合征1型(APS1)包含了单基因和复杂基因病因造成的具有广泛临床表现的疾病。这些病症的首要表现常见于儿童或青少年,且他们的表现具有异质性。诊断出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时需保持高度警惕,以及时发现其它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该文综述了该病的诊治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体综合征1型 异质性 儿童 青少年 现状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GA-BP神经网络地表下沉系数预测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凯维 郭传超 +1 位作者 史耀凡 于水 《北京测绘》 2021年第11期1374-1379,共6页
为提高条带开采地表下沉系数预测准确率,基于地表下沉系数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相关性、不确定性以及非线性的复杂现象,建立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优化的神经网络GA-BP智能预测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Bac... 为提高条带开采地表下沉系数预测准确率,基于地表下沉系数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相关性、不确定性以及非线性的复杂现象,建立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优化的神经网络GA-BP智能预测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的初始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处理,通过SPSS2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 20)软件对地表下沉系数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降低数据维度,消除变量间的冗余信息,找出主成分并作为模型的输入样本,利用MATLAB(Matrix Laboratory)软件进行仿真与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BP神经网络模型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的PCA-BP神经网络模型相比,基于主成分分析的GA-BP模型的相对误差不超过5%,与实测值更为接近,预测精度进一步提高,基本满足矿区实际工程需要,为条带开采地表下沉系数预测提供了又一种准确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BP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下沉系数
下载PDF
128层双源CT心电门控序列扫描与大螺距扫描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发育异常患儿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曹婷 王锡明 郭传超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5期409-413,共5页
目的:对比128层双源CT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和大螺距扫描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的显示准确率及图像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初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并经DSA证实及手术治疗的患儿56例,其中30例采用心电门控... 目的:对比128层双源CT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和大螺距扫描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的显示准确率及图像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初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并经DSA证实及手术治疗的患儿56例,其中30例采用心电门控序列扫描(A组),26例采用大螺距扫描(B组)。测量2组升主动脉根部CT值及噪声,计算SNR,记录辐射剂量,并由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独立主观评分。以手术或DSA结果为标准,计算2组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的诊断准确率,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2组图像质量评分,采用t检验比较2组升主动脉根部CT值、噪声、SNR及辐射剂量等。结果:2组图像升主动脉根部CT值、噪声及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冠状动脉开口及近段、中段评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组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0%(30/30)、61.5%(16/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发育异常时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虽然较低,但其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率均低于序列扫描,因此,应首先选择序列扫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冠状血管畸形
下载PDF
D-InSAR技术在矿区地表沉降中的监测研究
18
作者 郭凯维 郭传超 +1 位作者 史耀凡 于水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2年第2期70-73,共4页
采用双轨D-InSAR技术对某矿进行地表变形监测研究,利用SARscape软件中的D-InSAR工作流,对哨兵一号数据进行干涉处理、滤波、相位解缠、相位转形变等一系列数据处理,得到该煤矿地区2018年8月至2018年10月之间的地表变形图像。将D-InSAR... 采用双轨D-InSAR技术对某矿进行地表变形监测研究,利用SARscape软件中的D-InSAR工作流,对哨兵一号数据进行干涉处理、滤波、相位解缠、相位转形变等一系列数据处理,得到该煤矿地区2018年8月至2018年10月之间的地表变形图像。将D-InSAR处理得到的地表沉陷值与实际测量得到的变形值进行比较分析,进行精度评定。结果表明:通过对2018年2景Sentinel-1影像进行二轨差分干涉处理,获得沉降区域与矿区工作面位置相符且呈漏斗状,沉降区变化范围在0—52.3 mm之间,与所测得的精密水准数据具有较高的吻合度且误差不超过1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 SARscape软件 水准测量 二轨差分干涉
下载PDF
新疆野杏天然更新幼株的个体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
19
作者 石荡 郭传超 +5 位作者 蒋南林 唐莹莹 郑凤 王瑾 廖康 刘立强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5-529,共15页
为探究新疆野杏(Prunus armeniaca)种群天然更新幼株个体的生长现状与空间分布格局,该研究选择野杏集中分布的霍城县大西沟、新源县杏花沟和巩留县小莫乎儿沟为研究地,分别在3处研究地设置林下、林窗以及空地样地,观测幼株的分布密度、... 为探究新疆野杏(Prunus armeniaca)种群天然更新幼株个体的生长现状与空间分布格局,该研究选择野杏集中分布的霍城县大西沟、新源县杏花沟和巩留县小莫乎儿沟为研究地,分别在3处研究地设置林下、林窗以及空地样地,观测幼株的分布密度、基径、高度以及冠幅,并采用5 m×5 m相邻格子样方法(7个聚集度指数)判定分布类型,点分布格局法计算聚集强度。新疆野杏天然更新幼株特征如下:(1)分布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杏花沟、大西沟、小莫乎儿沟,林窗显著大于空地和林下,种群天然更新强度为325株·hm^(-2)。(2)基径为小莫乎儿沟、大西沟显著大于杏花沟,空地显著大于林下和林窗,种群天然更新基径约1.7 cm。(3)高度为大西沟、小莫乎儿沟显著高于杏花沟,空地显著高于林下和林窗,种群自然更新高度为77.0 cm。(4)冠幅为大西沟显著大于小莫乎儿沟和杏花沟,空地显著大于林窗和林下,种群天然更新冠幅为38.7 cm。(5)有幼株的样地共22块,在5 m×5 m样方中,呈聚集、均匀与随机分布样地的比例分别为63.6%、27.3%和9.1%。(6)点分布格局中更新幼株在林下、空地多呈聚集分布,尺度为5–8 m时聚集强度最大;在林窗主要呈随机分布,尺度为1 m时聚集强度最大;其在不同生境的空间格局均为聚集分布到随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区域与生境类型均会显著影响野杏更新幼株的个体特征,表现为大西沟、小莫乎儿沟混交的林分类型更有利于幼株生长。林下严重抑制了更新幼株的分布数量,林窗利于种子的萌发定植,但幼株生长受阻,空地窗口条件利于更新幼株的生长发育。整体上种群更新障碍显著,现有更新幼株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其对生境变化、生存胁迫以及放牧干扰等因素作出的自然选择,是种群寻找可以延续发展的策略。在此背景下,应加强保护干预,以促进新疆野杏种群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杏 新疆 种群更新 生境条件 个体特征 分布格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