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断层带红外增温异常的讨论 被引量:18
1
作者 郭卫英 单新建 马瑾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48-556,共9页
利用NOAA卫星热红外遥感图像对东昆仑断裂带进行解译分析 ,并结合红外亮温的数值化处理 ,对比研究了地震活动比较平静的 1 999年和 2 0 0 1年昆仑山 8 1级地震前后的资料。结果表明 ,季节性的气象因素对断裂带的影响很大。在初冬季节 ,... 利用NOAA卫星热红外遥感图像对东昆仑断裂带进行解译分析 ,并结合红外亮温的数值化处理 ,对比研究了地震活动比较平静的 1 999年和 2 0 0 1年昆仑山 8 1级地震前后的资料。结果表明 ,季节性的气象因素对断裂带的影响很大。在初冬季节 ,断裂带内的红外亮温值等于甚至高于周围环境温度。同时对比分析东昆仑断裂与阿尔金断裂的亮度温度也发现 ,在秋冬季的季节过渡期 ,气象因素对不同地物热惯量的影响很大。因此认为 ,前人提出的 2 0 0 1年 1 1月 1 4日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上的 8 1级地震的震前红外辐射的增温异常 ,其中包含了随季节变化的自然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热红外 遥感图像解译 地震活动 地震资料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红外增温现象与地震关系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2
2
作者 郭卫英 单新建 屈春燕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36-741,共6页
利用NOAA卫星热红外遥感图像对新疆塔里木盆地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发生在塔里木盆地周边的2次中强地震,结果发现在震前1个月内均有不同程度的红外增温现象。这两次增温现象的分布范围、异常持续时间和地震三要素的关系不明确。2003年2月... 利用NOAA卫星热红外遥感图像对新疆塔里木盆地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发生在塔里木盆地周边的2次中强地震,结果发现在震前1个月内均有不同程度的红外增温现象。这两次增温现象的分布范围、异常持续时间和地震三要素的关系不明确。2003年2月在巴楚县东部上空出现的增温现象,形态呈放射状,地点相对固定,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分析认为该现象可能和伽师-巴楚MS6.8地震有关。而1999年1月托克逊MS5.6地震前出现的增温现象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晰、色调均匀的高温雾状物,其分布地点与未来震中位置无关,却始终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分布,认为很可能是与地震无关的大气逆温现象。以上震例说明塔里木盆地出现的红外辐射增温现象,并不完全与孕震机制有关。如何对震前红外辐射异常与大气自然现象进行有效甄别,还需要根据增温出现的季节、地形地貌环境,以及增温区演化特征来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红外增温 震兆异常 大气逆温
下载PDF
活动断裂带的地形地貌差异与红外亮温年变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郭卫英 马瑾 单新建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37-1443,共7页
利用NOAA卫星夜间第五通道红外影像和数字高程资料,以青藏高原北部的东昆仑断裂、阿尔金断裂和祁连山-海原断裂为例,定量分析了在地震活动相对平静的年份内活动断裂的地形地貌差异与红外辐射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断裂两盘的垂直升... 利用NOAA卫星夜间第五通道红外影像和数字高程资料,以青藏高原北部的东昆仑断裂、阿尔金断裂和祁连山-海原断裂为例,定量分析了在地震活动相对平静的年份内活动断裂的地形地貌差异与红外辐射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断裂两盘的垂直升降差异是导致活动断裂红外亮温差异的主要原因,地形与红外亮温保持了良好的负相关性,并且这种负相关性与气温垂直递减率基本统一,这说明提取震前红外辐射异常时首先应考虑剔除区域气候的影响.此外断裂两侧的岩性差异、水系分布以及人文环境等地形地貌因素对断裂带的红外亮温也产生一定作用.对活动断裂进行红外辐射亮温年变形态的研究,能为有效提取震前红外辐射异常积累一些有意义的经验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红外亮温 地形地貌 季节变化
下载PDF
新疆OLR基本特征及强震前的异常现象 被引量:2
4
作者 郭卫英 王琼 +1 位作者 高歌 高小其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3-167,共5页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监测中心的NOAA卫星长波辐射(OLR)月际资料进行数据的月距平、涡度场计算等处理,总结分析了新疆地区长波辐射场的基本特征。对2003年以来新疆及其周边地区发生的中强震进行研究,发现在部分地震前震中及附近地区出现较...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监测中心的NOAA卫星长波辐射(OLR)月际资料进行数据的月距平、涡度场计算等处理,总结分析了新疆地区长波辐射场的基本特征。对2003年以来新疆及其周边地区发生的中强震进行研究,发现在部分地震前震中及附近地区出现较明显的高值辐射异常,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与强震前的地-气系统变化有关。应用OLR资料进行新疆地区的地震趋势预测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前兆台网监测能力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长波辐射 年变特征 地震前兆 异常现象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的NOAA卫星红外辐射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郭卫英 张家勇 高丽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40,共5页
应用NOAA卫星1km分辨率的热红外遥感影像,研究了阿尔金断裂的线性特征,结果表明:断裂两盘色调反差巨大,断裂两侧地形切割程度强烈。其中断裂西段的色调反差大于东段,间接证明断裂西段的活动性强于东段;年周期尺度上断裂带的红外... 应用NOAA卫星1km分辨率的热红外遥感影像,研究了阿尔金断裂的线性特征,结果表明:断裂两盘色调反差巨大,断裂两侧地形切割程度强烈。其中断裂西段的色调反差大于东段,间接证明断裂西段的活动性强于东段;年周期尺度上断裂带的红外辐射亮温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的对比反映,断裂北侧的像素平均亮温值高于南侧5~8K,且与地形保持良好的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 NOAA卫星 遥感解译 红外亮温 年变形态
下载PDF
锦屏水电站工程区活动断层的遥感分析与调查 被引量:4
6
作者 郭卫英 单新建 +1 位作者 梁小华 曹洪洋 《内陆地震》 2005年第3期271-277,共7页
应用卫星遥感高分辨率ETM彩色合成影像和SPOT-4全色黑白影像,对四川省雅砻江锦屏水电站工程场地及其外围地区进行地质构造的解译调查,其中重点对厂址区附近的锦屏山断层、青纳-民胜乡断层、沃底—干海子断层等断裂构造进行详细判读,并... 应用卫星遥感高分辨率ETM彩色合成影像和SPOT-4全色黑白影像,对四川省雅砻江锦屏水电站工程场地及其外围地区进行地质构造的解译调查,其中重点对厂址区附近的锦屏山断层、青纳-民胜乡断层、沃底—干海子断层等断裂构造进行详细判读,并结合野外现场勘查和断层测年结果进行分析,初步认为,锦屏水电站及其周边地区活动断层的最晚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没有发现全新世活动的直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屏水电站 遥感调查 活动断层 断层测年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乌鲁木齐市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郭卫英 柔洁 王翠 《内陆地震》 2006年第1期57-64,共8页
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在城市活断层探测的初勘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应用多时相、多波段、多种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对乌鲁木齐市及其临近地区进行活动断层的解译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近城区内主要发育有NE向、EW向和NW向等几组断裂... 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在城市活断层探测的初勘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应用多时相、多波段、多种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对乌鲁木齐市及其临近地区进行活动断层的解译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近城区内主要发育有NE向、EW向和NW向等几组断裂构造,其中以NE向的断层分布最广,受城市改造最为强烈,也最具有活断层危险性评价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解译 活动断层 乌鲁木齐市
下载PDF
西藏日土—改则6.1级地震前的OLR值异常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郭卫英 王琼 +1 位作者 温和平 高歌 《内陆地震》 2007年第4期311-315,共5页
应用了美国国家环境监测中心的NOAA卫星长波辐射(OLR)月际资料。用月距平、涡度计算等处理方法,对2007年5月5日西藏日土—改则MS6.1地震前后的OLR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震前的2个月,震中附近地区出现明显的高值辐射变化,其高值中心位... 应用了美国国家环境监测中心的NOAA卫星长波辐射(OLR)月际资料。用月距平、涡度计算等处理方法,对2007年5月5日西藏日土—改则MS6.1地震前后的OLR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震前的2个月,震中附近地区出现明显的高值辐射变化,其高值中心位于阿尔金断裂和西昆仑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异常形态呈孤立的"V"字形,分析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与地震前的热动力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土-改则6.1级地震 长波辐射 辐射异常
下载PDF
新疆年度地震危险区的时空分布特点 被引量:3
9
作者 郭卫英 高国英 王筱荣 《内陆地震》 2008年第1期34-42,共9页
新疆是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年度地震趋势预测最早的省区之一,自1973年以来累计划定105个年度地震危险区。整理总结新疆年度地震危险区的时、空分布及地震对应情况,结果表明年度地震预测总报准率为26%,相当于全国的平均预测水平;年度危险区... 新疆是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年度地震趋势预测最早的省区之一,自1973年以来累计划定105个年度地震危险区。整理总结新疆年度地震危险区的时、空分布及地震对应情况,结果表明年度地震预测总报准率为26%,相当于全国的平均预测水平;年度危险区预测数量与预测面积基本成正比;危险区划定次数最多的构造区域是北天山中西段,以下依次是柯枰块区、乌恰—喀什地区、南天山东段、乌鲁木齐地区、西昆仑地区和阿勒泰—富蕴地区,其中北天山中西段和乌恰—喀什危险区的时、空继承性较强,但预测效果相对较差。对新疆年度地震危险区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能为今后更好地提高新疆年度预测水平积累一些参考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地震预报 年度预测 地震危险区
下载PDF
应用多种遥感影像处理方法提取玛尼7.5级地震中的热红外异常信息 被引量:6
10
作者 郭卫英 单新建 《内陆地震》 2005年第2期142-148,共7页
以1997年11月8日发生在西藏玛尼的MS7.5地震为例,应用多种红外遥感影像处理方法,提取地震发生前后的红外辐射的时空演变信息。结果发现,在震前4天震中所在的玛尔盖茶卡断层以及东昆仑断裂带,出现3—5℃的增温现象,该异常在地震后逐渐消失。
关键词 卫星热红外 图像处理 玛尼地震 增温异常
下载PDF
霍尔果斯泥火山活动与新疆地区中强以上地震活动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高小其 王海涛 +7 位作者 高国英 高歌 王中道 陆明勇 桑丽荣 杨晓芳 郭卫英 许秋龙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64-472,共9页
基于1991—2006年间对新疆霍尔果斯泥火山的系统观测,初步发现了泥火山活动与新疆地区中强以上地震的活动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且对预测未来地震的发震时间及震级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能对泥火山的动态进行长期监测,会得到更加有研究意... 基于1991—2006年间对新疆霍尔果斯泥火山的系统观测,初步发现了泥火山活动与新疆地区中强以上地震的活动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且对预测未来地震的发震时间及震级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能对泥火山的动态进行长期监测,会得到更加有研究意义的资料;并认为泥火山具有一定的映震性能的原因可能与该泥火山处于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的近震源区、构造上处于霍尔果斯背斜轴部及泥火山物质来自地层相对深处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火山 中强地震 脉冲现象 新疆 霍尔果斯
下载PDF
2008年乌恰6.9级地震与新疆地震趋势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高国英 龙海英 +1 位作者 聂晓红 郭卫英 《内陆地震》 2009年第1期1-9,共9页
新疆在连续3年没有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背景下,2008年分别发生3月21日于田7.3级、10月5日乌恰6.9级以及2次5级地震。为了正确把握未来几年新疆地震活动状态和震情发展趋势,针对新疆境内6.7级以上强震活动的非均一性和新疆地震成组性活动... 新疆在连续3年没有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背景下,2008年分别发生3月21日于田7.3级、10月5日乌恰6.9级以及2次5级地震。为了正确把握未来几年新疆地震活动状态和震情发展趋势,针对新疆境内6.7级以上强震活动的非均一性和新疆地震成组性活动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结合乌恰6.9级地震较深入分析了乌恰及周围地区地震活动的层次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乌恰6.9级地震发生后的未来几年新疆大区域范围处于7级左右地震的相对平静时段,未来2年或3年新疆仍处在6级地震成组活跃时段中,乌恰6.9级地震的发生预示着乌恰及周围地区将进入新一轮的中强震活跃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一性 强震成组活动 乌恰及周围地区 层次性特征
下载PDF
对新疆乌恰—喀什地区年度地震预测的总结与思考 被引量:3
13
作者 高国英 郭卫英 龙海英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7-402,共6页
在对新疆1973年以来年度地震预测情况进行综合研究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乌恰-喀什周围地区年度预测的阶段性特点,并对这一地区1900年以来M≥6地震和1972-2008年M≥5.5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的研究。认为对该区域地震活动规律性特点认识不足,... 在对新疆1973年以来年度地震预测情况进行综合研究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乌恰-喀什周围地区年度预测的阶段性特点,并对这一地区1900年以来M≥6地震和1972-2008年M≥5.5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的研究。认为对该区域地震活动规律性特点认识不足,没有遵循本地区地震活动的基本规律对地震趋势进行客观判断,是造成地震危险区预测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依据地震活跃与间歇的特点认为2008年底开始乌恰-喀什周围地区将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时段,这一地区可能仍将继续被划定为年度强地震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恰-喀什地区 年度预测总结 地震活动特征 趋势分析
下载PDF
石河子跨断层形变资料的地震异常初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伟 邢佑宏 +1 位作者 郭卫英 王在华 《内陆地震》 2006年第3期276-281,共6页
利用石河子跨断层水平向的整点值观测数据,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对2003年以来石河子周边200km内发生的Ms≥4.0地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异常现象,主要异常形态有两种:一是节律性的脉冲式波动,这种异常一般持续4~10... 利用石河子跨断层水平向的整点值观测数据,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对2003年以来石河子周边200km内发生的Ms≥4.0地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异常现象,主要异常形态有两种:一是节律性的脉冲式波动,这种异常一般持续4~10天,异常结束后5~80天发震;二是快速阶跃与平静交替,该异常一般持续5-40天,异常结束后数小时内发震。不同的异常类型可能与地震的大小、震中距的远近以及构造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河子 跨断层形变 前兆异常
下载PDF
基于台址构造环境的有限元建模分析——以黔江台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龚丽文 邓志辉 +2 位作者 陈丽娟 严兴 郭卫英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0-91,共12页
为更好地应用形变观测数据、挖掘观测数据的物理含义,本文以黔江台为例,基于台址资料建立有限元模型,并结合仪器工作原理进一步分析观测数据。黔江台的台址构造环境较复杂,长期受到NW向压力的作用,发育大量NE向断层和褶皱,这些对该台站... 为更好地应用形变观测数据、挖掘观测数据的物理含义,本文以黔江台为例,基于台址资料建立有限元模型,并结合仪器工作原理进一步分析观测数据。黔江台的台址构造环境较复杂,长期受到NW向压力的作用,发育大量NE向断层和褶皱,这些对该台站的观测数据均会产生一定影响。关于黔江台形变观测数据的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志留纪页岩在压力作用下发生上隆弯曲变形,形成背斜,岩层整体朝SE倾斜,上覆岩层垂向变形大于水平变形,断层和褶皱轴的倾向影响着应力的传递。结合黔江台长期形变观测数据分析,本文认为模型结果合理地解释了压性构造背景下伸缩仪观测结果显示为张性的成因机理,垂直摆倾斜观测数据的长期趋势与模型结果一致,也得到了统一的机理解释,表明台址构造环境的有限元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应用形变观测数据,可增强对观测数据物理本质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址环境 形变观测 有限元分析 黔江台
下载PDF
井水位对固体潮-气压综合作用的响应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巩浩波 李光科 +1 位作者 郭卫英 廖欣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7-75,共9页
本文基于井水位微动态对固体潮和大气压响应的物理机制,运用水-岩耦合理论,建立了井水位对固体潮-气压综合作用的响应模型。以邛崃川22井和南溪川12井为例,通过井水位与固体潮和气压原始曲线的对比及拟合分析,对井水位对固体潮-气压综... 本文基于井水位微动态对固体潮和大气压响应的物理机制,运用水-岩耦合理论,建立了井水位对固体潮-气压综合作用的响应模型。以邛崃川22井和南溪川12井为例,通过井水位与固体潮和气压原始曲线的对比及拟合分析,对井水位对固体潮-气压综合作用的响应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两口井对固体潮-气压综合响应非常好,井水位的变化均由固体潮和气压变化引起。两口观测井中,以南溪川12井的水位综合响应能力较好,邛崃川22井水位受到较多的杂讯干扰,水位曲线日变化较复杂。对邛崃川22井进一步分析表明,利用井水位时段平均值可有效消除观测误差,用小时值计算时可以忽略井水位对气压响应的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水位 固体潮 气压 响应模型
下载PDF
重庆大足井水位对邻井抽水的奇异响应及其机理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敏 唐小勇 +8 位作者 郭卫英 贺曼秋 巩浩波 李光科 陈雷 杨林 陈凯 谭君 贾鸿飞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59-364,共6页
大足井位于重庆市大足县拾万镇,井深108.7m,观测含水层为J_(2S)泥岩夹砂层的风化裂隙潜水层。多年的观测结果表明,每当相距仅14.6m的邻井抽水时,该井水位不仅不降,反而上升,是国内外罕见的奇异现象。通过对这一现象进行的观测资料分析... 大足井位于重庆市大足县拾万镇,井深108.7m,观测含水层为J_(2S)泥岩夹砂层的风化裂隙潜水层。多年的观测结果表明,每当相距仅14.6m的邻井抽水时,该井水位不仅不降,反而上升,是国内外罕见的奇异现象。通过对这一现象进行的观测资料分析、井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现场试验观测及理论分析等得出,大足井水位对邻井抽水的奇异响应是在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下,抽水降落漏斗外边界带上因水流速度较大引起的动水压力使该处的观测井产生的特殊井水位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水位 抽水干扰 动水压力 重庆大足井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红外异常的新认识
18
作者 郭卫英 巩浩波 +2 位作者 董蕾 贺曼秋 曹坤剑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1期16-21,共6页
对东昆仑断裂卫星红外影像的地貌特征进行地学理解的基础上,对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的红外图像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利用红外图像差值剖面线分析法,将地震前后的遥感图像进行灰度值差分处理、红外亮温变化检测,然后对断裂带的不... 对东昆仑断裂卫星红外影像的地貌特征进行地学理解的基础上,对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的红外图像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利用红外图像差值剖面线分析法,将地震前后的遥感图像进行灰度值差分处理、红外亮温变化检测,然后对断裂带的不同段落进行红外亮温值剖面线分析。结果发现:(1)震前10天左右在东昆仑断裂带的西段区域出现明显的增温异常,震前7天出现奇特的异常云,这可能是深部上涌的气体导致的蒸发致冷效应,应是一种地球内部热动力作用引起的地球排气现象;(2)图像差值剖面线分析结果显示震前2天红外增温异常集中在两个区域:一是主震震中所在的布喀达坂峰附近;二是在宏观震中附近的库赛湖地区。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比,本文发现的异常其时、空特征更突出,可能有一定的临震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红外辐射 图像处理 地震异常
下载PDF
2017年11月23日重庆武隆M_S5.0地震序列重定位及发震断层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翠平 唐茂云 +3 位作者 郭卫英 黄世源 王小龙 高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03-618,共16页
武隆MS5.0地震是发生在七曜山-金佛山及彭水2条基底断裂所夹持的武隆凹陷束中的一次中强震,震源区位于芙蓉江断层、文复断层和马武断层的交会部位。文中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计算了武隆MS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同时利用双... 武隆MS5.0地震是发生在七曜山-金佛山及彭水2条基底断裂所夹持的武隆凹陷束中的一次中强震,震源区位于芙蓉江断层、文复断层和马武断层的交会部位。文中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计算了武隆MS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同时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武隆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分析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果显示,武隆MS5.0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为24°、倾角为16°、滑动角为-108°,节面Ⅱ的走向为223°、倾角为75°、滑动角为-85°;重定位后的余震序列主要分布在主震的SW向,深度集中于5~8km。分析表明,余震分布特征与震源机制解节面Ⅱ一致,且符合文复断层走向SW、倾向NW、倾角60°~73°的产状特征。由此推测此次武隆MS5.0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文复断层,并初步探讨了其可能的发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隆地震 震源机制 双差定位 发震断层
下载PDF
黔江台水管仪与垂直摆预报效能对比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龚丽文 陈丽娟 +3 位作者 吕品姬 张燕 郭卫英 肖家强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8-179,共12页
水管仪与垂直摆均是通过观测地倾斜变化来捕捉地震前兆信息的定点形变仪器,但因工作原理和观测频段不同,其观测结果和异常形态具有一定差异性。因此,对两种仪器的不同异常形态进行预报效能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异常自动化处理软件,提... 水管仪与垂直摆均是通过观测地倾斜变化来捕捉地震前兆信息的定点形变仪器,但因工作原理和观测频段不同,其观测结果和异常形态具有一定差异性。因此,对两种仪器的不同异常形态进行预报效能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异常自动化处理软件,提取黔江台倾斜仪各测项趋势转折、速率变化、破年变和潮汐因子等常见异常,并结合区域范围内的地震,对不同异常进行R值评分,评估不同测项的预报效能。结果显示:垂直摆NS分量预报效能最高,其趋势转折异常和M2潮汐因子异常均具有较好的预报指示意义;两套仪器的EW分量分别在破年变和速率变化预报效能较高;而水管仪NS分量预报效能最差,可能与该测项仪器故障频繁有关。此外,不同测项的异常对应的地震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观测 前兆异常 R值评分 预报效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