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浓香油茶籽油加工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郭少海 刘瑞新 +4 位作者 罗凡 费学谦 王亚萍 姚小华 叶小飞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共5页
介绍了浓香油茶籽油的概念,研究了浓香油茶籽油加工工艺对其挥发性成分、微营养成分、出油率以及主要理化指标的影响。通过对压榨原料油茶籽仁含壳率、含水率、炒籽温度和炒籽时间的研究试验,得出浓香油茶籽油较适宜的加工工艺条件为:... 介绍了浓香油茶籽油的概念,研究了浓香油茶籽油加工工艺对其挥发性成分、微营养成分、出油率以及主要理化指标的影响。通过对压榨原料油茶籽仁含壳率、含水率、炒籽温度和炒籽时间的研究试验,得出浓香油茶籽油较适宜的加工工艺条件为:油茶籽仁含壳率20%~30%,含水率4.5%~6.0%,炒籽温度130~140℃,炒籽时间30~40 min;在此条件下浓香油茶籽油微营养成分总酚、维生素E、角鲨烯及β-谷甾醇含量最高,分别为93.63、18.70、15.55、36.56 mg/100 g,酸值(KOH)和过氧化值最低,分别为0.99 mg/g、0.06 mmol/kg,出油率最高可达38%,香味最好。感官评价表明,影响浓香油茶籽油加工的主要因素是炒籽温度,其次是炒籽时间、含水率和含壳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油茶籽油 螺旋压榨 挥发性成分 微营养成分
下载PDF
不同品质油茶籽压榨制油工艺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郭少海 杜孟浩 +2 位作者 罗凡 王亚萍 费学谦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16,共4页
采用双螺旋压榨、单螺旋压榨和液压压榨3种压榨工艺对不同品质油茶籽进行压榨制油,并对压榨油的常规指标及微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优质油茶籽经液压压榨制得的压榨油品质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压榨工艺;普通品质油茶籽经液压压榨... 采用双螺旋压榨、单螺旋压榨和液压压榨3种压榨工艺对不同品质油茶籽进行压榨制油,并对压榨油的常规指标及微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优质油茶籽经液压压榨制得的压榨油品质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压榨工艺;普通品质油茶籽经液压压榨制得的压榨油质量稍优;品质较差油茶籽分别采用3种压榨工艺制得的压榨油品质相当;3种压榨工艺中,压榨饼残油最低的是双螺旋压榨,其次是单螺旋压榨,最高的是液压压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压榨 油茶籽油 品质
下载PDF
油茶籽化妆品基础油复合脱色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郭少海 罗凡 +2 位作者 王亚萍 费学谦 姚小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9-63,共5页
研究了不同脱色剂对油茶籽化妆品基础油的脱色效果,确定了最佳的复合脱色剂配比为7. 5%膨润土+2. 5%凹凸棒土+0. 5%活性炭(占油质量)。通过对油茶籽油脱色温度、脱色时间、复合脱色剂用量的单因素实验及验证实验,得出油茶籽化妆品基础... 研究了不同脱色剂对油茶籽化妆品基础油的脱色效果,确定了最佳的复合脱色剂配比为7. 5%膨润土+2. 5%凹凸棒土+0. 5%活性炭(占油质量)。通过对油茶籽油脱色温度、脱色时间、复合脱色剂用量的单因素实验及验证实验,得出油茶籽化妆品基础油的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复合脱色剂用量7%~8%、脱色时间30~40 min、脱色温度100~110℃,此条件下脱色油色泽小于R0. 1/Y2. 5,微量营养成分多酚、VE、角鲨烯、谷甾醇含量分别为27、263、64、276 mg/kg左右,得率约92. 5%,酸价、过氧化值、磷含量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化妆品基础油 复合脱色剂 微量营养成分
下载PDF
油茶籽化妆品基础油脱胶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郭少海 王亚萍 +2 位作者 罗凡 费学谦 姚小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17,共5页
介绍了油茶籽化妆品基础油的概念,研究了脱胶工艺对油茶籽化妆品基础油微营养成分、磷含量、色泽、酸值、过氧化值和得率的影响。通过对脱胶工艺的研究并进行脱胶验证实验,以及在对应条件下进行脱色验证实验,得出油茶籽化妆品基础油... 介绍了油茶籽化妆品基础油的概念,研究了脱胶工艺对油茶籽化妆品基础油微营养成分、磷含量、色泽、酸值、过氧化值和得率的影响。通过对脱胶工艺的研究并进行脱胶验证实验,以及在对应条件下进行脱色验证实验,得出油茶籽化妆品基础油合适的脱胶工艺条件为柠檬酸质量分数48%~52%、50%柠檬酸用量0.28%~0.32%、脱胶反应时间150~180min、脱胶反应温度55~60℃,在此条件下油茶籽化妆品脱胶油总酚、维生素E、角鲨烯、甾醇含量较高,磷含量、酸值和过氧化值较低,色泽较好,得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化妆品基础油 脱胶 微营养成分
下载PDF
棕榈油干式分提工艺结晶回温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被引量:3
5
作者 郭少海 王兴国 +2 位作者 廖少华 卢鑫 刘国全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4-67,共4页
简要说明了棕榈油干式分提工艺结晶回温的害处,并详细分析了回温的原因。回温是由于RBD棕榈油熔点偏高或偏低,或者是结晶菜单不适合造成的。针对不同的回温原因,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当RBD棕榈油熔点偏低时,结晶菜单主结晶段设置... 简要说明了棕榈油干式分提工艺结晶回温的害处,并详细分析了回温的原因。回温是由于RBD棕榈油熔点偏高或偏低,或者是结晶菜单不适合造成的。针对不同的回温原因,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当RBD棕榈油熔点偏低时,结晶菜单主结晶段设置温度应下调、时间应减少;当RBD棕榈油熔点偏高时,结晶菜单主结晶段设置温度应上调,时间应增加;当结晶菜单设置不合适时,可归类于RBD棕榈油熔点偏低或偏高进行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油 干式分提 结晶 回温
下载PDF
脱臭过程控制对油脂反式酸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郭少海 王兴国 +2 位作者 刘元法 卢鑫 刘国全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1-43,共3页
研究了脱臭过程的工艺条件对脱臭油中反式酸含量的影响。在对脱臭蒸汽用量、进油流量、进油温度的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正交实验,得出了脱臭过程中反式酸产生量最低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蒸汽用量90 kPa,进油流量24 m3/h,进油温... 研究了脱臭过程的工艺条件对脱臭油中反式酸含量的影响。在对脱臭蒸汽用量、进油流量、进油温度的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正交实验,得出了脱臭过程中反式酸产生量最低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蒸汽用量90 kPa,进油流量24 m3/h,进油温度249℃条件下,脱臭油中反式酸含量最低,为1.2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 脱臭 反式脂肪酸
下载PDF
脱臭过程控制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郭少海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766-1768,共3页
本文介绍了什么是油脂氧化稳定实验,并对脱臭过程控制中油脂氧化稳定性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脱臭蒸汽用量、进油流量、脱臭温度的单因素实验,并经过三个因素的正交实验,得出了脱臭过程控制中油脂氧化稳定性的最佳工艺条件。正交实验表明,... 本文介绍了什么是油脂氧化稳定实验,并对脱臭过程控制中油脂氧化稳定性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脱臭蒸汽用量、进油流量、脱臭温度的单因素实验,并经过三个因素的正交实验,得出了脱臭过程控制中油脂氧化稳定性的最佳工艺条件。正交实验表明,在生产过程中油脂氧化稳定时间最长的工艺条件是:蒸汽用量70 KPa,进油流量24 m3/h,进油温度252℃,可使AOM值在3.17 h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稳定性 脱臭 活性氧化法 储存
下载PDF
脱臭过程控制对油脂中V_E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郭少海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5-66,共2页
研究了脱臭工艺条件对油脂中VE含量的影响。在对蒸汽用量、进油流量、进油温度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正交实验,得出了脱臭过程控制中VE损失量最低的工艺条件。在蒸汽用量90kPa,进油流量24m3/h,进油温度249℃条件下,脱臭油中VE含量在... 研究了脱臭工艺条件对油脂中VE含量的影响。在对蒸汽用量、进油流量、进油温度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正交实验,得出了脱臭过程控制中VE损失量最低的工艺条件。在蒸汽用量90kPa,进油流量24m3/h,进油温度249℃条件下,脱臭油中VE含量在0.11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 脱臭 工艺条件 VE
下载PDF
加工工艺对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9
作者 罗凡 费学谦 +2 位作者 李康雄 许伟 郭少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293-299,共7页
为了探究加工工艺对油茶籽油营养品质的影响,了解油酚类物质在加工工艺中的变化规律,该文从油茶籽油加工企业的生产线中取样,对压榨毛油和浸出毛油精炼工艺以及压榨毛油适度精炼工艺等不同工艺中油茶籽油中总酚、多酚组成及含量、抗氧... 为了探究加工工艺对油茶籽油营养品质的影响,了解油酚类物质在加工工艺中的变化规律,该文从油茶籽油加工企业的生产线中取样,对压榨毛油和浸出毛油精炼工艺以及压榨毛油适度精炼工艺等不同工艺中油茶籽油中总酚、多酚组成及含量、抗氧化活性系数和油的氧化诱导时间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压榨毛油精炼工艺包括水洗、脱色、脱臭、冬化;浸出毛油精炼工艺包括碱炼、水洗、脱色、脱臭、冬化;压榨毛油适度精炼工艺包括脱胶、碱炼、水洗、冬化等工艺步骤。结果显示:压榨油茶籽毛油中总酚平均质量分数为103.06μg/g,显著高于浸出油茶籽油48.52μg/g(P<0.05);油茶籽毛油经过精炼工艺后总酚和总酚的抗氧化活性均呈现下降趋势,三种精炼工艺后油茶籽油中总酚分别下降了88.9%,86.7%和63.81%,总酚的抗氧化活性分别下降了88.3%,93.51%和83.25%。适度精炼相比普通精炼对于保留油茶籽油中的多酚有明显优势,前者精炼后油茶籽油中总酚及其抗氧化活性系数分别为37.82μg/g和9.33%,后者仅为11.41μg/g和4.71%。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发现,浸出油茶籽毛油精炼后仅含有少量肉桂酸,压榨毛油传统精炼后压榨油茶籽油中测到苯甲酸、芦丁和肉桂酸等3种多酚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7、1.58和0.22μg/g,压榨毛油适度精炼后的油茶籽油中测到了单宁酸、绿原酸、表儿茶素等9种多酚,其中单宁酸和绿原酸的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4.57和3.26μg/g;适度精炼后油茶籽油氧化诱导时间从初始的8.56 h增加到11.66 h,增加了26.63%;压榨毛油传统精炼后油茶籽油氧化诱导时间从8.14 h增加到10.42 h,增加了21.83%。研究结果表明,压榨毛油适度精炼相比传统精炼工艺对于保留油茶籽油中多酚等成分有明显优势,所生产的茶油具有更强的氧化稳定性。研究结果为油茶籽油中营养成分的保留提供了途径,为油茶籽油加工工艺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 油脂 营养 油茶籽油 酚类物质 氧化稳定性
下载PDF
不同产地油茶籽脂肪酸及甘油三酯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王亚萍 费学谦 +3 位作者 姚小华 王开良 郭少海 任华东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2-119,共8页
开展了不同产地对油茶籽油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影响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我国47个产地的108份普通油茶籽样品的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组成及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47个产地的108... 开展了不同产地对油茶籽油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影响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我国47个产地的108份普通油茶籽样品的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组成及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47个产地的108份油茶籽样品中共检测出10种脂肪酸,其中以油酸的含量最高,平均相对含量达79.86%,不同产地样品的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除海南省5个产地外,其余各个产地样品中油酸含量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是油茶籽油的特征脂肪酸;油茶籽中的甘油三酯包括12种组分,其中OOO含量最高,其次是POO和OOL,LLL和PPL含量最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POO、SOO、SOP、PPO、POL+SLL、OOO是油茶籽油的特征甘油三酯成分;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以含量在1%以上的甘油三酯组分作为评价指标,对油茶籽油样品进行了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2类,第一类42个产地,第二类5个产地均属于海南省。该研究为我国普通油茶的鉴别分类和加工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地 油茶籽 脂肪酸 甘油三酯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压榨条件对油茶籽毛油挥发性成分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罗凡 郭少海 +3 位作者 费学谦 姚小华 王亚萍 叶晓飞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66,共6页
为了探讨压榨前处理条件对油茶籽出油率的影响,以及压榨毛油中理化指标在不同压榨条件中的形成规律等问题,本研究考察了不同含壳率、含水率、烘烤温度和时间等条件下压榨油茶籽油的挥发性成分和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发现压榨原料的含... 为了探讨压榨前处理条件对油茶籽出油率的影响,以及压榨毛油中理化指标在不同压榨条件中的形成规律等问题,本研究考察了不同含壳率、含水率、烘烤温度和时间等条件下压榨油茶籽油的挥发性成分和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发现压榨原料的含壳率为20%,含水率4%-5%时,原料在入榨前130℃烘烤1h后进行一次性螺旋压榨,低温离心过滤后生产的茶油挥发性成分最丰富,营养物质的含量也相对较高;茶油的特征挥发性物质包括正辛醛、壬醛、糠醛、正己醇、庚醛、正庚醇、正辛醇、苯乙醛、反式-2-癸烯醛等,构成了压榨茶油的基本风味组成。研究还发现温度是挥发性物质和营养成分浓度变化的敏感因素,在茶油加工过程中一定的温度对挥发性成分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温往往对营养成分的保留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压榨 温度 营养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采收期和处理方法对油茶籽及其油脂营养物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亚萍 费学谦 +3 位作者 石晓丽 叶小飞 郭少海 罗凡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0-23,46,共5页
通过对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处理方法油茶籽及其油脂营养品质的比较分析,探讨了油茶籽成熟过程中营养物质积累变化的动态规律,确定了适宜的采收期和适宜的采后处理方法。结果表明:在浙江省及相似气候区,普通油茶籽以10月末采收为宜;过早采... 通过对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处理方法油茶籽及其油脂营养品质的比较分析,探讨了油茶籽成熟过程中营养物质积累变化的动态规律,确定了适宜的采收期和适宜的采后处理方法。结果表明:在浙江省及相似气候区,普通油茶籽以10月末采收为宜;过早采收或过晚捡拾落地籽都有造成油脂酸值和过氧化值升高的风险;过早采收还会导致油中油酸含量、角鲨烯、β-谷甾醇及V_E等含量偏低;与10月7日相比,10月28日采收的油茶籽出仁率和粗脂肪含量分别提高了19.80%和38.03%,油脂中的油酸含量提高了2.52%,酸值和过氧化值降低了57%和36%,油中的角鲨烯、β-谷甾醇和V_E的含量分别增长了64.7%、108.5%和22.7%。油茶果采后应及时脱蒲取籽尽快晒干,遇到阴雨天气时脱壳后低温烘干,避免采用传统的堆沤处理,以防止油脂品质的劣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采收 处理 营养品质 活性成分
下载PDF
适宜含水率保持油茶籽贮藏品质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亚萍 石晓丽 +3 位作者 姚小华 费学谦 郭少海 罗凡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56-261,共6页
为了确定油茶籽贮藏适宜的含水率,研究了在4℃,不同含水率(7%、10%、13%、16%、20%)油茶籽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较低的含水率能较好保持油茶籽的贮藏特性及营养品质。其中,含水率为7%的油茶籽贮藏效果较好,但与10%处理效果差... 为了确定油茶籽贮藏适宜的含水率,研究了在4℃,不同含水率(7%、10%、13%、16%、20%)油茶籽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较低的含水率能较好保持油茶籽的贮藏特性及营养品质。其中,含水率为7%的油茶籽贮藏效果较好,但与10%处理效果差异不明显(P>0.05)。在整个贮藏期,含水率为7%时油茶籽可溶性蛋白下降了13.05 mg/g,油酸含量下降了2.38%,酸值、过氧化值等品质指标上升速率较慢,同时能较好保持β-谷甾醇和角鲨烯等生物活性成分;其次是10%的含水率处理。而含水率为20%的油茶籽贮藏期间可溶性蛋白下降较快,贮藏结束时为25.47 mg/g,油茶籽劣变严重,所提取的油样品质变差,营养物质含量较少,因此含水率20%的油茶籽不适宜长期贮藏。综合考虑油茶籽品质因素和处理成本,认为控制含水率在10%以下能较好保持油茶籽的贮藏品质。该研究可为科学合理地贮藏油茶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 贮藏 品质控制 油茶籽
下载PDF
预处理条件对油茶籽液压榨油效率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罗凡 费学谦 +3 位作者 李康雄 郭少海 叶晓飞 王亚萍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4-99,共6页
为了摸清液压榨油规律及最佳榨油条件,考察了不同含壳率、含水率油茶籽原料,以及原料在不同烘烤温度、破碎茶籽粒径、水蒸气蒸制等条件下液压压榨后油茶籽油的出油率和营养成分变化规律。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得出当液压压榨油茶籽原料中... 为了摸清液压榨油规律及最佳榨油条件,考察了不同含壳率、含水率油茶籽原料,以及原料在不同烘烤温度、破碎茶籽粒径、水蒸气蒸制等条件下液压压榨后油茶籽油的出油率和营养成分变化规律。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得出当液压压榨油茶籽原料中含壳率为20%,含水率3%~5%,原料入榨前在120℃烘烤1h后进行液压压榨后产油率和得到的茶油营养物质的含量相对较高。研究还发现,油茶籽破碎蒸制后出油率有所上升,但所榨茶油酸价也明显上升,各种营养成分与蒸制前无显著提高,因此得出采用液压工艺榨油应通过适当温度烘制,而不必利用水蒸气蒸制来提高出油率和油脂品质的结论,且入榨前对原料进行适当破碎有助于提高液压榨油的出油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液压 出油率 蒸制 营养
下载PDF
高温油茶籽油中苯并芘和反油酸产生规律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罗凡 费学谦 +2 位作者 李康雄 郭少海 王亚萍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4-47,54,共5页
为了探讨高温条件下油茶籽油中苯并芘和反式脂肪酸的形成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测定了不同温度、时间、煎炸不同食材后2种油茶籽油中苯并芘和反油酸以及烟气中苯并芘的含量。结果表明高温条件下,油茶籽油中苯并芘含量未随加热时间延长而... 为了探讨高温条件下油茶籽油中苯并芘和反式脂肪酸的形成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测定了不同温度、时间、煎炸不同食材后2种油茶籽油中苯并芘和反油酸以及烟气中苯并芘的含量。结果表明高温条件下,油茶籽油中苯并芘含量未随加热时间延长而明显提高;但反油酸含量随加热时间和温度上升趋势明显。油茶籽油在180℃下煎炸香蕉、面条、瘦肉、豆腐等食材12 h后苯并芘含量大幅上升,且煎炸豆制品上升速度最快;压榨毛油煎炸香蕉和豆腐24 h后油中反油酸仍低于检出限(0.05%),而煎炸面条和瘦肉后,油中反油酸上升明显,分别达到1.9%和0.6%;浸提精炼油中煎炸4种食材后反油酸含量均有显著上升,上升幅度依次是面条>豆腐>香蕉>瘦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温度 苯并[A]芘 反式脂肪酸
下载PDF
微波和红外处理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中VE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龙祥 罗凡 +2 位作者 郭少海 姚小华 钟海雁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61,共4页
以油茶籽为原料,研究微波和红外处理对压榨油茶籽油VE中4种生育酚异构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籽毛油中α-生育酚含量较高(0.24~0.41 mg/g),β-、γ-、δ-生育酚含量低于检测限;油茶籽仁和油茶籽压榨毛油中α-生育酚初始含量存在一... 以油茶籽为原料,研究微波和红外处理对压榨油茶籽油VE中4种生育酚异构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籽毛油中α-生育酚含量较高(0.24~0.41 mg/g),β-、γ-、δ-生育酚含量低于检测限;油茶籽仁和油茶籽压榨毛油中α-生育酚初始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最佳处理条件为微波功率560 W,红外温度130℃;两种处理方式均加速了油茶籽中VE的溶出和转化;微波处理比红外处理对α-生育酚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油茶籽 微波 红外 生育酚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对核桃仁及核桃油理化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罗凡 费学谦 +1 位作者 郭少海 杜孟浩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13,共6页
考察了热风、红外辐射和微波辐射3种干燥方式对核桃仁及压榨核桃油理化品质的影响。通过测定核桃仁含水率、含油率以及压榨核桃油含水率、酸价、过氧化值、色值和氧化稳定性指标考察了核桃仁及核桃油在干燥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规律。... 考察了热风、红外辐射和微波辐射3种干燥方式对核桃仁及压榨核桃油理化品质的影响。通过测定核桃仁含水率、含油率以及压榨核桃油含水率、酸价、过氧化值、色值和氧化稳定性指标考察了核桃仁及核桃油在干燥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过不同温度加热核桃仁含水率随加热时间延长呈现下降趋势,且随加热温度升高,下降速度増快,3种干燥方式的失水效率为微波辐射>红外辐射>热风;经过不同干燥方式加热后,核桃仁的含油率下降由多到少的顺序为微波辐射>红外辐射>热风; 3种干燥方式中微波辐射处理对核桃油含水率影响不明显;加热后,压榨核桃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均呈现短时间内降低,然后升高的规律;经过3种干燥方式处理后,核桃油的颜色都发生了变化,且随加热时间的延长差异越来越显著;干燥初期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均得到提高,其中热风、红外辐射和微波辐射时氧化稳定性最高分别升高到4. 39 h(120℃加热90 min)、5. 39 h(150℃加热90 min)和5. 0 h(中火,15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核桃仁 干燥方式 核桃油 理化品质
下载PDF
油茶籽饼粕中甲醇提取物抑制黄曲霉菌效果及成分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亚萍 费学谦 +3 位作者 陆宽宽 姚小华 郭少海 王开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22-329,共8页
为了明确油茶籽饼粕中对黄曲霉菌有抑制作用的活性物质。该研究开展了油茶籽饼粕不同溶剂提取物对黄曲霉菌菌丝生长及产毒的影响研究。选用80%甲醇作为溶剂对油茶籽粕进行提取,提取液依次利用乙酸乙酯、饱和正丁醇进行梯度萃取,得到乙... 为了明确油茶籽饼粕中对黄曲霉菌有抑制作用的活性物质。该研究开展了油茶籽饼粕不同溶剂提取物对黄曲霉菌菌丝生长及产毒的影响研究。选用80%甲醇作为溶剂对油茶籽粕进行提取,提取液依次利用乙酸乙酯、饱和正丁醇进行梯度萃取,得到乙酸乙酯萃取相、正丁醇萃取相和水相,正丁醇萃取相对黄曲霉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100mg/mL浓度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为22.00 mm,菌丝干质量相比对照减少了42.88%,黄曲霉毒素未被检出,而乙酸乙酯萃取相和水相对黄曲霉菌的抑制效果较弱,甚至无抑菌效果。采用柱层析、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对正丁醇萃取相中的抑菌物质进行纯化鉴定,分离出了3种黄酮苷类化合物:1)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1→3)-O-α-L-吡喃鼠李糖-(1→6)-O-β-D-吡喃半乳糖苷];2)山奈酚-3-O-[2-O-β-D-吡喃木糖基-6-O-α-L-吡喃鼠李糖]-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奈酚-3-O-(6-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1→3)-O-α-L-吡喃鼠李糖-(1→6)-O-β-D-吡喃半乳糖苷。以上研究结果为黄曲霉菌天然抑菌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参考,也拓宽了油茶副产物的加工利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 萃取物 活性组分 抑制 黄曲霉
下载PDF
榨前微波处理对油茶粕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罗凡 王龙祥 +1 位作者 郭少海 钟海雁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0-114,共5页
通过不同微波功率和时间辐射油茶籽,测定油茶粕中茶皂素、蛋白质、粗多糖、总酚、糠氨酸含量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规律,研究榨前微波处理对油茶粕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微波加热时间延长,低功率(245、420 W)微... 通过不同微波功率和时间辐射油茶籽,测定油茶粕中茶皂素、蛋白质、粗多糖、总酚、糠氨酸含量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规律,研究榨前微波处理对油茶粕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微波加热时间延长,低功率(245、420 W)微波处理油茶籽后,油茶粕中茶皂素含量稍有上升,随后下降;较高功率(560、700 W)微波处理后,茶皂素含量呈上升趋势;微波处理对油茶粕中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微波处理后油茶粕中粗多糖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420、560、700 W处理20、5、10 min后含量分别比初始升高66.9%、79.6%和116.0%;微波处理后油茶粕中总酚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且微波功率越高,总酚含量越高;微波功率较低(245 W)时,糠氨酸含量先降低后略有升高,微波功率较高(420、560、700 W)时,糠氨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245 W和700 W微波功率处理时油茶粕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先升高后降低,560 W时呈整体上升趋势,420 W呈波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油茶粕 微波处理 活性成分 抗氧化性
下载PDF
预处理条件对香榧仁油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罗凡 郭少海 +2 位作者 杜孟浩 胡立松 方学智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75,共6页
为了摸清榨前处理的条件及其对香榧油品质的影响,研究了香榧经过热风和微波等两种热处理方式后香榧仁及其压榨油部分理化及营养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热风加热温度或是微波加热功率的升高香榧仁中的水分下降速度提高,微波处... 为了摸清榨前处理的条件及其对香榧油品质的影响,研究了香榧经过热风和微波等两种热处理方式后香榧仁及其压榨油部分理化及营养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热风加热温度或是微波加热功率的升高香榧仁中的水分下降速度提高,微波处理降低水分的效率显著高于热风(P<0.05);随热风处理时间的延长,香榧油的酸价呈现先下降后略上升的趋势,拐点在90 min左右;245、420、560 W处理的香榧,其压榨油酸价呈下降趋势,但长时间高功率(700 W)微波加热可能加速香榧油酸败。随热风或微波处理时间延长香榧油中的VE含量都呈下降趋势,加热强度和下降具有相关性。热风和微波处理均提高了香榧油的氧化诱导时间,低强度加热后香榧油的氧化诱导时间呈现先上升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高强度加热后氧化诱导时间呈现两个阶段的上升趋势,且第二阶段上升更快,再次上升可能是因为产生了美拉德反应,香榧油中的美拉德反应产物提高了油脂的氧化诱导时间。从降低水分的热效率和保留营养成分考虑,推荐采用420 W微波处理20 min的条件对香榧进行榨前处理。本文的研究结果为香榧油制取工艺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榧仁油 热风 微波 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