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B级胰瘘按严重程度分级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6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43例行PD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B级胰瘘72例。按B级胰瘘是否需影像学辅助介入治疗...目的探讨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B级胰瘘按严重程度分级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6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43例行PD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B级胰瘘72例。按B级胰瘘是否需影像学辅助介入治疗分为重度组(16例)和轻度组(56例);比较组间医疗总费用、住院时间、入重症监护(ICU)率、引流管留置时间、腹腔积液、腹腔感染、腹腔出血、胆瘘、胃排空延迟、胰瘘外其他并发症类型数及发生率、胰瘘为最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指数(PMI)、胰瘘(ACB)等指标。结果两组间在医疗总费用(8.4万元vs. 13.2万元)、住院时间(29.0 d vs. 42.0 d)、引流管留置时间(20.5 d vs. 53.0 d)、腹腔积液发生率(41.1% vs. 87.5%)、腹腔感染发生率(10.7% vs. 43.8%)、腹腔出血发生率(7.1% vs. 56.3%)、非胰瘘并发症类型数(1种vs. 4种)、胰瘘为最严重并发症发生率(53.6% vs. 87.5%)、PMI(0.22±0.08 vs. 0.37±0.00)、胰瘘ACB(0.19±0.08 vs. 0.3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胆漏、胃排空延迟、入ICU率、胰瘘外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小组2016版胰瘘分级标准中B级胰瘘严重程度存在异质性;可分为轻度与重度;有助于为PD术后B级胰瘘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糖水平与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性,评价早期多指标联合预测胰瘘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8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行PD的68例非糖...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糖水平与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性,评价早期多指标联合预测胰瘘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8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行PD的68例非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8岁,年龄范围为26~80岁。根据胰瘘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胰瘘组(n=17)和非胰瘘组(n=51),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的手术相关指标、卫生经济学指标以及术前和术后第1、3、5天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糖水平等相关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胰瘘发生相关的独立风险因素,并联合各独立风险因素建立预测非糖尿病患者胰瘘发生的加权预测模型(wScore M)。绘制各独立风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截断值、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各独立风险因素及多指标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肿瘤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术后第3天血糖水平,术后第1、3、5天降钙素原水平和术后第3、5天C反应蛋白水平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第3天降钙素原(P=0.004)、C反应蛋白(P=0.031)、血糖水平(P=0.005)是PD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7、0.692、0.698,敏感度分别为0.588、0.706、0.647,特异度分别为0.863、0.686、0.76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2.9%、70.6%、64.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2%、70.6%、76.5%;wScore M ROC曲线下面积为0.877,敏感度为0.706,特异度为0.863,阳性预测值为70.6%,阴性预测值为86.3%。且胰瘘组与非胰瘘组相比,发生胰瘘并发症的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且住院总费用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值学意义(P=0.039、0.010)。结论术后第3天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糖为非糖尿病患者PD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而早期多指标联合预测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对于临床早期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具有参考意义。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腹腔感染的早期预测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PD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后情况,检测术前及术后...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腹腔感染的早期预测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PD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后情况,检测术前及术后1、3、5 d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白细胞(WBC)计数。根据术后有无腹腔感染分为腹腔感染组(10例)和对照组(52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确定截断值,比较两组患者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腹腔感染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是否合并糖尿病、术前实验室指标、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输血量、手术方式、有否布朗吻合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腹腔感染组术后高血糖、切口感染、胰瘘、胆瘘发生率及病死率、术后住院时间、医疗总费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两组患者的PCT、CRP水平及WBC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腹腔感染组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预测腹腔感染的敏感度为90%,特异度为75%,显著高于CRP及WBC计数。术后3、5 d PCT、CRP水平及WBC计数对术后腹腔感染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三者联合诊断的敏感度高达100%和90%,显著高于3个指标单独应用。结论血清PCT水平能够早期预测及诊断PD术后腹腔感染,联合应用PCT、CRP、WBC诊断价值更高。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B级胰瘘按严重程度分级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6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43例行PD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B级胰瘘72例。按B级胰瘘是否需影像学辅助介入治疗分为重度组(16例)和轻度组(56例);比较组间医疗总费用、住院时间、入重症监护(ICU)率、引流管留置时间、腹腔积液、腹腔感染、腹腔出血、胆瘘、胃排空延迟、胰瘘外其他并发症类型数及发生率、胰瘘为最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指数(PMI)、胰瘘(ACB)等指标。结果两组间在医疗总费用(8.4万元vs. 13.2万元)、住院时间(29.0 d vs. 42.0 d)、引流管留置时间(20.5 d vs. 53.0 d)、腹腔积液发生率(41.1% vs. 87.5%)、腹腔感染发生率(10.7% vs. 43.8%)、腹腔出血发生率(7.1% vs. 56.3%)、非胰瘘并发症类型数(1种vs. 4种)、胰瘘为最严重并发症发生率(53.6% vs. 87.5%)、PMI(0.22±0.08 vs. 0.37±0.00)、胰瘘ACB(0.19±0.08 vs. 0.3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胆漏、胃排空延迟、入ICU率、胰瘘外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小组2016版胰瘘分级标准中B级胰瘘严重程度存在异质性;可分为轻度与重度;有助于为PD术后B级胰瘘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文摘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糖水平与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性,评价早期多指标联合预测胰瘘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8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行PD的68例非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8岁,年龄范围为26~80岁。根据胰瘘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胰瘘组(n=17)和非胰瘘组(n=51),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的手术相关指标、卫生经济学指标以及术前和术后第1、3、5天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糖水平等相关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胰瘘发生相关的独立风险因素,并联合各独立风险因素建立预测非糖尿病患者胰瘘发生的加权预测模型(wScore M)。绘制各独立风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截断值、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各独立风险因素及多指标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肿瘤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术后第3天血糖水平,术后第1、3、5天降钙素原水平和术后第3、5天C反应蛋白水平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第3天降钙素原(P=0.004)、C反应蛋白(P=0.031)、血糖水平(P=0.005)是PD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7、0.692、0.698,敏感度分别为0.588、0.706、0.647,特异度分别为0.863、0.686、0.76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2.9%、70.6%、64.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2%、70.6%、76.5%;wScore M ROC曲线下面积为0.877,敏感度为0.706,特异度为0.863,阳性预测值为70.6%,阴性预测值为86.3%。且胰瘘组与非胰瘘组相比,发生胰瘘并发症的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且住院总费用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值学意义(P=0.039、0.010)。结论术后第3天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糖为非糖尿病患者PD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而早期多指标联合预测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对于临床早期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具有参考意义。
文摘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腹腔感染的早期预测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PD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后情况,检测术前及术后1、3、5 d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白细胞(WBC)计数。根据术后有无腹腔感染分为腹腔感染组(10例)和对照组(52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确定截断值,比较两组患者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腹腔感染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是否合并糖尿病、术前实验室指标、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输血量、手术方式、有否布朗吻合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腹腔感染组术后高血糖、切口感染、胰瘘、胆瘘发生率及病死率、术后住院时间、医疗总费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两组患者的PCT、CRP水平及WBC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腹腔感染组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预测腹腔感染的敏感度为90%,特异度为75%,显著高于CRP及WBC计数。术后3、5 d PCT、CRP水平及WBC计数对术后腹腔感染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三者联合诊断的敏感度高达100%和90%,显著高于3个指标单独应用。结论血清PCT水平能够早期预测及诊断PD术后腹腔感染,联合应用PCT、CRP、WBC诊断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