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接种蚯蚓对有机茶园土壤结构及有机碳库的影响
1
作者 张香凝 史福刚 +2 位作者 李太魁 郭战玲 寇长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47-1754,共8页
为探讨接种蚯蚓对有机茶园土壤团聚体、孔隙分布及有机碳库的影响,设置375条/m^(2),250条/m^(2),125条/m^(2)三种蚯蚓投放密度,将威廉腔环蚓接种于信阳有机茶园土壤中。结果表明:接种蚯蚓能显著提升>2mm大团聚体的比例而降低<0.2... 为探讨接种蚯蚓对有机茶园土壤团聚体、孔隙分布及有机碳库的影响,设置375条/m^(2),250条/m^(2),125条/m^(2)三种蚯蚓投放密度,将威廉腔环蚓接种于信阳有机茶园土壤中。结果表明:接种蚯蚓能显著提升>2mm大团聚体的比例而降低<0.25mm粒径的微团聚体的比例;提高水稳性小团聚体(0.25mm≤d≤2mm)比例,但对水稳性大团聚体d>2mm的影响不显著;高密度蚯蚓处理平均重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NWD)以及分型维数(D),团聚体破坏率(PAD)显著高于其他密度处理及对照(CK)。接种蚯蚓使得结构性孔隙(土壤颗粒间和团聚体间孔隙)所占比重增加,其中以团聚体间孔隙增加最为显著,其次为颗粒间孔隙,对由粘粒及矿物层间形成的毛管孔隙分布无显著影响;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颗粒间孔隙度变化不显著而团聚体间孔隙度的相对值和绝对值均显著增加。添加蚯蚓能显著增加土壤活性有机库总量。接种密度的增加对活性有机碳库总量影响不大,但对土壤呼吸速率提升较多,故从温室气体排放角度考虑低接种密度更合适。可见,有机茶园中少量接种蚯蚓即能达到改良土壤结构的效果,并能缓解由于采茶造成的土壤压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土壤团聚体 土壤孔径分布 土壤有机碳库 有机茶园
下载PDF
玉米基肥期农田土壤氨挥发量与近地表氨浓度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吕金岭 尤克 +3 位作者 何斌 刘霜 梁少民 郭战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9-407,共9页
农田氨排放量与近地表氨浓度密切相关,但两者能否相互转换还缺乏系统研究。基于此,以近地表氨浓度经典方法(被动法)为主要使用方法,以传统海绵法为对照方法,在豫南砂姜黑土开展5种典型施肥处理玉米季基肥期氨排放量与近地表氨浓度的相... 农田氨排放量与近地表氨浓度密切相关,但两者能否相互转换还缺乏系统研究。基于此,以近地表氨浓度经典方法(被动法)为主要使用方法,以传统海绵法为对照方法,在豫南砂姜黑土开展5种典型施肥处理玉米季基肥期氨排放量与近地表氨浓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施肥处理的氨挥发峰值均出现在施肥后的2-4 d,第5天开始显著降低,第8天之后基本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不同处理的氨累计排放量差别较大,排序为TR>OPT>SOPT>HK>CK,累计排放量分别为7.68、5.48、3.37、2.78和0.22 kg·hm^(-2);同时发现,不同施肥处理近地表氨浓度也有相同趋势,峰值同样出现在施肥后的2-4 d,第5天开始显著降低,平均氨质量浓度排序为TR>OPT>SOPT>HK>CK,均值分别为17.5、11.6、10.7、8.21和1.70μg·m^(-3)。线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施肥后前8 d不同施肥处理的氨挥发量与近地表氨浓度的线性相关性较强,而8 d之后两者的相关性较弱,说明近地表氨浓度和农田氨挥发量的相关性与农田氨挥发量的高低有关。除此之外,不同方法中被动法对低施氮量和缓释肥的估算优于排放因子法,而排放因子法对高施肥条件下氨挥发量的估算优于被动法。整体而言,被动方法估算氨挥发量的相对误差介于-15.9%-17.5%之间,排放因子法相对误差介于-54.3%-81.8%之间,被动方法明显具备更高的估算精度。以上结果说明,被动方法可以潜在替代传统氨监测方法估算大区域农田氨挥发量,但估算精度主要集中在高氨排放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挥发 被动法 近地表氨浓度 相关性 排放因子法 玉米季
下载PDF
化肥减施及节水对潮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氮和磷流失的影响
3
作者 骆晓声 寇长林 +3 位作者 郭会粉 吕金岭 李太魁 郭战玲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19,共6页
农田氮和磷的流失威胁水环境质量及人体健康,化肥减施和节水是减少氮和磷流失的有效手段。在河南省北部农区,采用2014年建设的田间渗漏池和径流池,综合研究了2018年不同施肥及节水对小麦玉米轮作农田氮、磷流失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设置... 农田氮和磷的流失威胁水环境质量及人体健康,化肥减施和节水是减少氮和磷流失的有效手段。在河南省北部农区,采用2014年建设的田间渗漏池和径流池,综合研究了2018年不同施肥及节水对小麦玉米轮作农田氮、磷流失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设置常规施肥(CON)、优化减肥(JF)和优化减肥加节水(JFJS)3个处理,不同处理总氮淋失量为42.0~81.9 kg·hm^(-2),硝态氮淋失量为21.5~72.4 kg·hm^(-2),总磷淋失量为0.05~0.06 kg·hm^(-2)。硝态氮淋溶量占总氮淋溶的比率为51.1%~88.4%。总氮淋失系数为7.9%~10.4%;总磷淋失系数为0.02%~0.04%。JF比CON处理降低硝态氮淋失63.8%,JFJS比JF处理可进一步降低17.9%硝态氮淋失,不同处理磷的淋溶损失没有显著性差异。玉米季是氮素淋失的关键时期,占整个小麦玉米轮作周期的91.8%~94.6%。一个小麦玉米轮作周期总氮径流损失量为0.14~0.20 kg·hm^(-2),总磷径流损失量为0.02~0.03 kg·hm^(-2),氮磷径流损失系数分别为0.02%~0.04%和0.01%~0.02%。小麦玉米的产量均表现为JFJS>JF>CON,CON处理吸氮量最高,不同处理产量和吸氮量没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明确了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农田氮磷淋溶是氮磷流失的主要途径及其流失系数,减少常规高量施肥能够显著降低氮素淋失,在减肥的基础上节水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流失 磷流失 化肥减施 节水 产量
下载PDF
潮土区小麦高产与环境友好的磷肥施用量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郭战玲 寇长林 +3 位作者 杨占平 马政华 骆晓声 沈阿林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2-55,共4页
为了确定河南省潮土区小麦合理的磷肥施用量,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磷量处理对小麦产量、土壤有效磷残留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及地上部吸磷量,但过量施磷抑制小麦产量提高。随着施磷量增加,... 为了确定河南省潮土区小麦合理的磷肥施用量,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磷量处理对小麦产量、土壤有效磷残留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及地上部吸磷量,但过量施磷抑制小麦产量提高。随着施磷量增加,小麦产量先增加后降低,以施磷(P2O5)量90 kg/hm2处理最高,180 kg/hm2处理次之,两者差异不显著;磷肥利用率逐渐下降,耕作层土壤Ca Cl2-P、Water-P、Olsen-P残留量增加,土壤磷素盈余量增加。综合考虑小麦产量、有效磷残留量及磷肥利用率,90~180 kg/hm2是小麦高产与环境友好双赢的磷肥施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磷肥 小麦 产量
下载PDF
河南省典型覆膜作物地膜残留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郭战玲 张薪 +3 位作者 寇长林 杨占平 张香凝 李太魁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58-61,71,共5页
2011 -2 0 1 4 年采用问卷调查及取样检测方法对河南省典型覆膜作物(花生、棉花)地膜残留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定点试验监测方法研究地膜残留系数,以期为河南省地膜残留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河南省花生、棉花覆... 2011 -2 0 1 4 年采用问卷调查及取样检测方法对河南省典型覆膜作物(花生、棉花)地膜残留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定点试验监测方法研究地膜残留系数,以期为河南省地膜残留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河南省花生、棉花覆膜种植区土壤耕层地膜残留量为6.8 ~37 . 3 kg/ hm^2,平均值为2 0 . 4 kg/ hm^2.花生地块地膜平均残留量为2 4 . 9 kg/ hm^2,棉花地块为13.5kg/ hm^2.不同取样点地膜残留量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与作物类型、地膜用量、覆膜比例、覆膜年限、土壤质地及回收情况有关,地膜用量越大、覆膜比例越高、覆膜年限越长,地膜回收率越低,地膜残留污染的风险越大;棉花地块的地膜残留量明显低于花生地块.花生和棉花地块的地膜残留系数分别为0 . 7 1 % 和1. 1 1 % .目前,河南省花生、棉花覆膜种植区地膜污染状况较轻,但如果不注重地膜回收工作,残留量会逐年增加,成为地膜残留污染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花生 棉花 残留系数
下载PDF
潮土区小麦高产与环境友好的施氮量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郭战玲 寇长林 +3 位作者 张香凝 杨占平 马政华 沈阿林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5-49,共5页
为了确定河南省潮土区小麦高产与环境友好双赢的施氮量,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地上部吸氮量和土壤无机氮残留量。随着施氮量增加,小... 为了确定河南省潮土区小麦高产与环境友好双赢的施氮量,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地上部吸氮量和土壤无机氮残留量。随着施氮量增加,小麦产量先增加后降低,以施氮量250 kg/hm^2处理最高,200 kg/hm^2和300 kg/hm^2处理次之,三者差异不显著;小麦地上部吸氮量先增加后降低;氮肥利用率逐渐下降,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增加,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土壤硝态氮残留及氮肥利用率,162.2-250 kg/hm^2是小麦高产与环境友好双赢的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氮肥 环境安全 小麦 产量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开花后硝酸还原酶活性与氮效率的关系 被引量:17
7
作者 郭战玲 沈阿林 +2 位作者 寇长林 马政华 王守刚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5期219-223,共5页
选用近年来在河南省推广的8个小麦品种,在低氮和高氮2个水平下研究了小麦开花后旗叶和根部硝酸还原酶活性与氮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提高小麦各器官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在不同的生育时期硝酸还原酶活性与氮效率的关系并不一致:... 选用近年来在河南省推广的8个小麦品种,在低氮和高氮2个水平下研究了小麦开花后旗叶和根部硝酸还原酶活性与氮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提高小麦各器官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在不同的生育时期硝酸还原酶活性与氮效率的关系并不一致:在2个氮水平下开花期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与氮效率呈正相关;花后7d根部硝酸还原酶与氮效率呈正相关;其它时期不相关或负相关。低氮条件下,小麦灌浆中期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可作为小麦蛋白质含量选择的一个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效率 硝酸还原酶
下载PDF
河南省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郭战玲 沈阿林 +2 位作者 寇长林 马政华 王守刚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5-189,共5页
选择近年来在河南推广的8个小麦品种,在低氮和高氮2个水平下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品种的产量都有所提高,提高的幅度与品种对氮的敏感性有关。在2个氮水平下,8个小麦品种氮效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选择近年来在河南推广的8个小麦品种,在低氮和高氮2个水平下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品种的产量都有所提高,提高的幅度与品种对氮的敏感性有关。在2个氮水平下,8个小麦品种氮效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郑麦004号、太空6号、郑麦9023、周麦16号和豫麦50号在2个氮水平下的氮效率都较高。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氮水平下,氮效率主要由氮吸收效率决定,在高氮水平下则由氮吸收效率和氮利用效率共同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氮吸收效率 氮利用效率 氮效率
下载PDF
麦套朝天椒省工减肥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6
9
作者 郭战玲 张超泉 +3 位作者 李太魁 李丙奇 张学生 张跃宗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2-94,98,共4页
为了解决麦套辣椒种植用工多,水、肥利用效率低,种植成本高等问题,利用多功能辣椒播种机、地膜覆盖及种子丸粒化技术,实现了麦套朝天椒机械起垄、铺设滴灌带、覆盖地膜、播种一次性完成,无需进行育苗、移栽等操作。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 为了解决麦套辣椒种植用工多,水、肥利用效率低,种植成本高等问题,利用多功能辣椒播种机、地膜覆盖及种子丸粒化技术,实现了麦套朝天椒机械起垄、铺设滴灌带、覆盖地膜、播种一次性完成,无需进行育苗、移栽等操作。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每667 m^2可省工50%、减施肥料20%、节水30%,节约投入成本500元左右,有利于朝天椒规模化种植,并可有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天椒 小麦 套种 种子丸粒化 机械播种 膜下滴灌
下载PDF
麦套朝天椒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战玲 毛家伟 +3 位作者 李丙奇 李太魁 张香凝 胡峰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8-121,共4页
近年来在河南省推广的麦套朝天椒膜下滴灌技术是一项农业高效节水节肥技术,提高了麦套朝天椒水、肥管理水平。根据2020—2021年在临颍、襄城、郏县的田间试验及实践经验,结合朝天椒需水、需肥规律,对麦套朝天椒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田间... 近年来在河南省推广的麦套朝天椒膜下滴灌技术是一项农业高效节水节肥技术,提高了麦套朝天椒水、肥管理水平。根据2020—2021年在临颍、襄城、郏县的田间试验及实践经验,结合朝天椒需水、需肥规律,对麦套朝天椒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田间灌溉施肥系统配置、灌溉管理、施肥管理、配套生产技术等进行了研究和规范,旨在为麦套朝天椒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套朝天椒 膜下滴灌 水肥一体化
下载PDF
小麦氮营养效率的种间差异与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郭战玲 沈阿林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1-35,共5页
利用氮营养高效品种 ,挖掘作物高效吸收利用养分潜力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对近 2 0年来国内外有关不同基因型小麦在氮营养吸收、运转和利用方面的差异及其可能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关键词 小麦 氮营养效率 吸收效率 利用效率
下载PDF
河南省地下水硝态氮污染调查与监测 被引量:18
12
作者 郭战玲 沈阿林 +2 位作者 寇长林 马政华 王守刚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8年第5期125-128,共4页
2006年对河南省43个县市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严重,537个样点地下水的硝态氮平均含量为9.31mg·L-1,接近世界卫生组织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的最大允许浓度(10mg·L-1),超标率为31.4%。农业上... 2006年对河南省43个县市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严重,537个样点地下水的硝态氮平均含量为9.31mg·L-1,接近世界卫生组织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的最大允许浓度(10mg·L-1),超标率为31.4%。农业上长期大量施用氮肥是造成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的重要原因。蔬菜大棚区污染最严重,这主要与该区施肥量大,灌溉频繁有关。河南省有86%的水井都在30m以下,浅井比较容易受到污染,硝态氮含量比较高,最高值达111.31mg·L-1。地域之间地下水硝态氮含量也存在差异:豫北(5.65mg·L-1)<豫东(8.30mg·L-1)<豫南(11.11mg·L-1)<豫西(11.78mg·L-1)。降低地下水硝态氮含量除了采取必要的农业措施外,还要加强宣传制定相关的有利于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法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硝态氮 氮肥
下载PDF
潮土区夏玉米高产与环境友好的氮肥投入量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战玲 寇长林 +3 位作者 张香凝 李太魁 杨占平 沈阿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28期1-6,共6页
为了明确河南省潮土区夏玉米高产与环境友好双赢的氮肥投入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土壤剖面无机氮残留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能够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植株地上部吸氮量和土壤无机氮残留量。... 为了明确河南省潮土区夏玉米高产与环境友好双赢的氮肥投入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土壤剖面无机氮残留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能够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植株地上部吸氮量和土壤无机氮残留量。随着施氮量增加,玉米产量先增加后降低,以施氮量187.5 kg/hm^2处理最高,150 kg/hm^2和225 kg/hm^2处理次之,三者差异不显著;植株地上部吸氮量先增加后降低,187.5 kg/hm^2处理最高;氮肥利用率逐渐下降;土壤中硝态氮残留量增加;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0.986,n=6)。综合考虑玉米产量、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及氮肥利用率,144.4~187.5 kg/hm^2是潮土区夏玉米高产与环境友好双赢的氮肥投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氮肥 环境安全 玉米 产量
下载PDF
覆盖与间作对丹江口库区坡地茶园氮磷流失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0
14
作者 李太魁 张香凝 +3 位作者 郭战玲 寇长林 吕金岭 杨小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3-549,共7页
为探明丹江口库区坡地低龄茶园养分流失特征,通过田间实地监测,设计间作三叶草、秸秆覆盖和对照3个处理,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措施对氮磷养分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地表径流量、土壤侵蚀量的控制效果均为秸秆覆盖>间作三叶... 为探明丹江口库区坡地低龄茶园养分流失特征,通过田间实地监测,设计间作三叶草、秸秆覆盖和对照3个处理,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措施对氮磷养分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地表径流量、土壤侵蚀量的控制效果均为秸秆覆盖>间作三叶草>对照,秸秆覆盖、间作三叶草的径流量比对照分别减少了45.87%、38.55%;泥沙量比对照分别减少了45.18%、32.94%。对不同处理方式茶园地表径流水体氮素形态特征分析表明,可溶性氮素占总氮的比例较高,占到64.16%-80.85%,可溶性氮素以硝态氮为主,铵态氮所占比重较低。磷素流失以颗粒态为主,占到62.10%-64.80%;对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量的控制效果均为秸秆覆盖>间作三叶草>对照,间作三叶草和秸秆覆盖的总氮流失量分别比对照减少了59.28%、62.31%,总磷流失量分别比对照减少了51.82%、63.25%;间作三叶草和秸秆覆盖对茶园土壤温度、水分供应调控效果表现为:在不同时期均提高了表层土壤(0-20 cm)含水量,降低了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具有升温时降温和降温时升温保温的动态调控作用。以上结果说明,秸秆覆盖和间作三叶草是两种切实有效和值得在丹江口库区大力推广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库区 坡耕地 茶园 氮磷流失 秸秆覆盖 间作三叶草
下载PDF
提取方法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测定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21
15
作者 李太魁 郭战玲 +3 位作者 寇长林 吕金岭 张香凝 杨小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878-1883,共6页
为验证浸提条件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浸提量的影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进行实验,研究土样处理方式、提取时间、水土比、提取剂种类和振荡次数等提取条件对DOC浸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样处理方式影响DOC浸提量... 为验证浸提条件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浸提量的影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进行实验,研究土样处理方式、提取时间、水土比、提取剂种类和振荡次数等提取条件对DOC浸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样处理方式影响DOC浸提量的大小顺序为:风干过2 mm筛>鲜样过1 mm筛>过2 mm筛>过5 mm筛>不过筛,风干过2 mm筛的DOC提取量是鲜样不过筛的2.4倍,且各处理之间DOC浸提量差异性达显著水平(P<0.05);DOC的浸提量随振荡时间变化不是特别明显,振荡4 h后基本达到平衡;土壤DOC浸提量随水土比的增加而增大,呈显著的线性关系;浸提剂种类对土壤DOC浸提量影响显著,4种提取剂提取出来的DOC量的大小顺序为:DOC(80℃,H_2O)>DOC(25℃,0.5 mol·L^(-1) NaHCO_3)>DOC(25℃,0.5 mol·L^(-1) K_2SO_4)>DOC(25℃,H_2O);单次提取量随提取次数增加而降低,累积提取量随浸提次数增加而升高,且累积提取的DOC量与浸提次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建议采用过2 mm筛的土壤鲜样,提取剂用25℃去离子水,水土比采用5∶1,连续振荡4 h后一次过滤测定土壤DOC含量。本研究有助于增强不同研究结果之间DOC数据的可比性,也有利于推动土壤DOC测定标准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碳(DOC) 振荡时间 水土比 提取剂 提取次数
下载PDF
小麦-玉米轮作下有机肥与氮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量氮及作物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霖晓 沈阿林 +2 位作者 寇长林 郭战玲 马政华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6-99,103,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氮肥和有机肥配施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冬小麦、夏玉米吸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肥时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的土壤微生物量氮高于单施氮肥。在试...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氮肥和有机肥配施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冬小麦、夏玉米吸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肥时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的土壤微生物量氮高于单施氮肥。在试验条件下,适量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与单施氮肥相比,明显提高了冬小麦、夏玉米的吸氮量,且利于植株后期对氮的吸收。有机肥的施用量为7.5~22.5 t/hm^2时,氮肥的配施量应在225 kg/hm^2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氮肥 小麦 玉米 土壤微生物量氮 吸氮量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田土壤有机碳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高翔 沈阿林 +3 位作者 寇长林 马政华 王文亮 郭战玲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3-67,共5页
利用小麦-玉米轮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进行定位试验,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进行了6a11季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均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3种还田方式均能显著提高活性有机碳和碳库... 利用小麦-玉米轮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进行定位试验,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进行了6a11季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均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3种还田方式均能显著提高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表现为玉米秸秆还田>两季秸秆还田>小麦秸秆还田;3种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增长速率为玉米秸秆还田>两季秸秆还田>小麦秸秆还田。小麦季玉米秸秆还田对有机碳活性提升效果优于两季秸秆还田和玉米季小麦秸秆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耕作 秸秆还田 小麦-玉米轮作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下载PDF
添加生物炭对猪粪好氧堆肥过程氮素转化与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李太魁 王小非 +3 位作者 郭战玲 张香凝 寇长林 王彦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74-879,共6页
为了减少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的损失,研究添加生物炭对猪粪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和损失的影响。设置不加生物炭对照(S1)以及猪粪秸秆中添加5%(S2)、10%(S3)、15%(S4)生物炭4个处理,监测堆肥过程中堆肥温度、氮素形态及氨挥发速率等的... 为了减少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的损失,研究添加生物炭对猪粪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和损失的影响。设置不加生物炭对照(S1)以及猪粪秸秆中添加5%(S2)、10%(S3)、15%(S4)生物炭4个处理,监测堆肥过程中堆肥温度、氮素形态及氨挥发速率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添加生物炭能够提高堆肥温度,提前2—3 d进入高温期,缩短堆肥周期,提高堆肥品质。生物炭显著增加猪粪堆肥NO_(3)^(−)-N的含量,降低了NH_(4)^(+)-N的含量,有利于NH_(4)^(+)-N向NO_(3)^(−)-N转化;堆肥结束时,处理S2、S3和S4的NO_(3)^(−)-N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9.64%、46.68%和28.84%;添加生物炭明显降低了堆肥在高温期的氨挥发速率,且氨挥发累积排放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8.77%、25.35%和26.39%。与堆肥前相比,S1—S4总氮的增加率分别为9.7%、27.5%、28.6%和26.2%,添加10%生物炭的处理固氮效果最好。以上结果说明,猪粪堆肥过程添加生物炭更易促进堆肥腐熟、抑制氨气挥发和减少氮素损失,通过合理物料配比的好氧堆肥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农业秸秆及猪粪的优质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猪粪 堆肥 氨挥发 氮素损失
下载PDF
减量施肥对葡萄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吕中伟 郭战玲 +3 位作者 张柯 吴文莹 娄玉穗 杨占平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7-131,共5页
为满足葡萄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以阳光玫瑰葡萄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CF(农民习惯施肥,分3次施入)、RF(CF减量30%,分3次施入)、SF(CF减氮磷增钾,分2次施入)、RSF(SF减量30%,分2次施入)4个施肥模式,研究减量及简化施肥对葡萄产... 为满足葡萄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以阳光玫瑰葡萄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CF(农民习惯施肥,分3次施入)、RF(CF减量30%,分3次施入)、SF(CF减氮磷增钾,分2次施入)、RSF(SF减量30%,分2次施入)4个施肥模式,研究减量及简化施肥对葡萄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相比,RF、SF、RSF处理均能提高葡萄果实鲜质量,降低含水率,提高叶片对氮、磷、钾的吸收量,降低0~100 cm土体硝态氮的残留量;SF、RSF处理明显增加0~60 cm土体速效钾残留量。其中,RF处理葡萄果实鲜质量增加3.1%,含水率降低1.0个百分点,叶片氮、磷、钾吸收量提高13.9%、22.7%、14.0%,果实钾吸收量提高2.5%,0~100 cm土体硝态氮残留量降低16.4%,0~60 cm土体速效磷及速效钾残留量分别降低16.6%和12.7%,RF处理为最优施肥模式。表明合理的减量施肥,不仅能减少肥料投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能增加葡萄产量及养分吸收量,减少土壤养分残留,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量施肥 阳光玫瑰葡萄 养分吸收 土壤养分残留
下载PDF
可溶性有机碳在紫色土中的吸附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太魁 杨小林 +2 位作者 寇长林 张香凝 郭战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36-1841,共6页
吸附作用是影响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DOC)迁移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重要过程,研究DOC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对正确阐明土壤有机碳的循环和转化特征以及污染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紫色土为实验材料,采用平... 吸附作用是影响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DOC)迁移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重要过程,研究DOC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对正确阐明土壤有机碳的循环和转化特征以及污染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紫色土为实验材料,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紫色土对分离的有机肥提取液中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吸附特征,并分析了温度、磷酸盐、铁盐和有机质与DOC吸附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方程可以反映土壤对可溶性有机碳的吸附特性,土壤对DOC的吸附量与DOC添加量呈极显著线性关系。从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方程的分配系数看,随着温度的升高,土壤对DOC的吸附亲和力呈现降低趋势,5、15、25和35℃下,土壤对DOC的平均吸附率分别为26.38%、22.68%、19.98%和19.42%,其淋失迁移问题值得被重视。磷酸盐能抑制土壤对DOC的吸附,铁盐则促进土壤对DOC的吸附。有机质是影响土壤DOC吸附量的重要因素,用H_2O_2去除土壤部分有机质后,土壤对DOC的吸附量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可溶性有机碳(DOC) 吸附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