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郭正堂院士专访:评价体系改革促进中国学术期刊发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刘素贞 魏建晶 郭正堂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2187-2190,共4页
郭正堂,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兼),主要从事新生代地质、古气候学与全球变化研究.2003~2012年担任《科学通报》执行副主编,2013年起任《中... 郭正堂,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兼),主要从事新生代地质、古气候学与全球变化研究.2003~2012年担任《科学通报》执行副主编,2013年起任《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副主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评价体系改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国家科学院院士 古气候学 地球科学 学术期刊发展 执行副主编
原文传递
中中新世秦安黄土-古土壤序列磁性增强机制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周鸣亮 张春霞 郭正堂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316-3334,共19页
中中新世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磁化率显著增高,在区域内已成为地层对比标志,然而其磁性增强机制依然不清楚.本文对秦安地区QA-I剖面约14~17.1 Ma期间的黄土-古土壤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环境磁学、岩石磁学(热磁性质、磁滞性质、非磁滞剩磁... 中中新世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磁化率显著增高,在区域内已成为地层对比标志,然而其磁性增强机制依然不清楚.本文对秦安地区QA-I剖面约14~17.1 Ma期间的黄土-古土壤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环境磁学、岩石磁学(热磁性质、磁滞性质、非磁滞剩磁与饱和等温剩磁比值χARM/SIRM等)和色度指标分析.结果表明,QA-I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样品中磁性矿物为准单畴(PSD)磁铁矿、超顺磁/单畴(SP/SD)磁赤铁矿和赤铁矿,古土壤中细粒磁赤铁矿含量高于上下相邻黄土层.CBD(Citrate-Bicarbonate-Dithionite)处理方法显示,中中新世风尘序列中碎屑成因的PSD磁铁矿含量变化不大,约14.5~16.0 Ma期间成壤成因SP/SD磁赤铁矿含量的增多,是导致该时期风尘堆积序列磁化率增强的主要原因;这与该时期较低的土壤发育程度并不一致,表明CBD处理方法虽然可有效获取成壤成因SP/SD磁赤铁矿信息,却无法区分其为当地还是源区成壤成因.低温磁学研究表明,QA-I剖面约14.5~16.0 Ma期间SP/SD磁赤铁矿可能为碎屑磁铁矿颗粒的风化外壳,其含量高低变化与风尘样品中值粒径粗细变化一致,揭示出此类磁性颗粒含量受控于风力强弱,可能为源区风化成因.尽管中中新世古土壤样品的磁化率与上下黄土层相比可反映其成壤强度,但约14.5~16.0 Ma期间SP/SD磁赤铁矿含量变化可能同时受到当地成壤强度以及源区风化的影响,导致磁化率与当地成壤强度之间关系较为复杂.因此,中新世风尘堆积序列长尺度的磁化率趋势并不反映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中新世 环境磁学 CBD处理 色度 成壤强度
下载PDF
晚第三纪中国西北干旱化的发展及其与北极冰盖形成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 被引量:109
3
作者 郭正堂 彭淑贞 +2 位作者 郝青振 陈习慧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56-567,共12页
对甘肃酉峰晚第三纪红土标准剖面的研究揭示出,该区红土下部(6.2MaB.P.前)是红化的土壤物质与其它物质一起经水流搬运(坡积作用为主)再堆积的产物;中部(6.2~3.4MaB.P.)未发现再搬运的痕迹,是风尘堆积经... 对甘肃酉峰晚第三纪红土标准剖面的研究揭示出,该区红土下部(6.2MaB.P.前)是红化的土壤物质与其它物质一起经水流搬运(坡积作用为主)再堆积的产物;中部(6.2~3.4MaB.P.)未发现再搬运的痕迹,是风尘堆积经风化和频繁地下水位波动作用所形成,不具明显的土壤发生学层次,其中的碳酸盐富积层不是成壤碳酸盐,而与地下水作用密切相关;上部(34~2.6MaB.P.)是典型的风尘堆积-土壤序列。由于中国西北和中亚干旱区的存在是黄河中游风尘堆积的前提条件,该区风尘物质的堆积起始于6.2MaB.P.前后标志着源区干旱化的加剧,并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对整个序列的分析表明,源区干旱化程度在6.2~5.4MaB.P.期间较高,此后降低,在3.4MaB.P.和2.6MaB.P.又两次显著增强。上述历史与北极冰盖的起源和演化历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若干重大转变与青藏高原隆升也有时代上的耦合性。本文认为,北极冰盖的形成演化和高原隆升都是中国西北和中亚地区干旱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二者对西伯利亚高压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及高原对暖湿气流的阻挡可能是导致于旱化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三纪 中国 干旱化 北极 冰盖形成 高原隆升
下载PDF
用古土壤有机质碳同位素探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隆升幅度 被引量:37
4
作者 郭正堂 吴海斌 +2 位作者 魏建晶 姜文英 赵希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92-398,共7页
本文首先对玉龙山东麓不同海拔高度现代表土样品有机碳同位素组成进行研究 ,探讨土壤碳同位素组成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然后对 0 .5~ 0 .7MaB .P .以来 3期古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现代表土的有机碳同位素组... 本文首先对玉龙山东麓不同海拔高度现代表土样品有机碳同位素组成进行研究 ,探讨土壤碳同位素组成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然后对 0 .5~ 0 .7MaB .P .以来 3期古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现代表土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与海拔高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应是植被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反映 ;不同年龄的古土壤虽然目前均出露于地表 ,但其深部碳同位素组成存在显著差异 ,表明古土壤有机质中仍可能包含了过去植被的信息。根据上述结果对青藏高原 0 .5~ 0 .7MaB .P .以来的隆升幅度进行尝试性估算 ,得到的隆升幅度约为 80 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土壤 冰碛物 有机质碳同位素 青藏高原隆升 海拔高度
下载PDF
晚第四纪风尘物质成分的变化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5
5
作者 郭正堂 魏兰英 +3 位作者 吕厚远 吴乃琴 姜文英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1-48,共8页
对长武和宜川晚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高分辨率铁含量分析表明,不同时期的风尘在化学成分上具有较明显的区别。在排除成壤过程中CaCO3淋溶和淀积的相对影响后,研究剖面的铁含量基本反映了原始风尘的铁含量。已有研究表明,西部源区... 对长武和宜川晚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高分辨率铁含量分析表明,不同时期的风尘在化学成分上具有较明显的区别。在排除成壤过程中CaCO3淋溶和淀积的相对影响后,研究剖面的铁含量基本反映了原始风尘的铁含量。已有研究表明,西部源区的气溶胶和现代地表流沙中铁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东部源区。本文认为,风尘铁含量的变化反映了西部沙漠风尘对黄土堆积的相对贡献。由于西风带北支是西部源区风尘的主要搬运者,风尘中全铁含量可能反映了西风带北支气流的强度,并明显存在着千年尺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 风尘 物质成分 古环境 环境意义
下载PDF
最后两个冰期黄土中记录的Heinrich型气候节拍 被引量:91
6
作者 郭正堂 刘东生 +2 位作者 吴乃琴 吕厚远 韩家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6年第1期21-30,共10页
洛川、宜川及渭南黄土剖面古风化强度的研究揭示出,在L1和L2中记录了一系列干冷气候事件。它们多数发生于黄土与古土壤的交界处,以5000—10000a的间隔叠置于明显的准20000a岁差周期上。前六个事件的时代与北大西... 洛川、宜川及渭南黄土剖面古风化强度的研究揭示出,在L1和L2中记录了一系列干冷气候事件。它们多数发生于黄土与古土壤的交界处,以5000—10000a的间隔叠置于明显的准20000a岁差周期上。前六个事件的时代与北大西洋的Heinrich事件大致相当。上述结果表明,Heinrich事件在东亚季风区有明显印迹,且类似事件在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6的黄土中也存在。最后两个事件时我国的古环境状况可能比末次盛冰期还要干冷些。这些事件出现的地层层位似乎表明,它们易发生于由地球轨道变化引起的气候转变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古风化 HEINRICH事件 古季风 古气候
下载PDF
东亚季风区的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原因 被引量:11
7
作者 郭正堂 姜文英 +2 位作者 吕厚远 吴乃琴 姚小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13-120,共8页
全球冰量和太阳辐射变化被认为是黄土区古环境在轨道时间尺度上演化的两个主要驱动因素。然而 ,黄土古土壤序列中记录了两类极端气候事件 :以发育程度较好的S4、S5 1和S5 3古土壤所代表的极端暖湿期及以砂黄土层L9和L15为代表的极端... 全球冰量和太阳辐射变化被认为是黄土区古环境在轨道时间尺度上演化的两个主要驱动因素。然而 ,黄土古土壤序列中记录了两类极端气候事件 :以发育程度较好的S4、S5 1和S5 3古土壤所代表的极端暖湿期及以砂黄土层L9和L15为代表的极端干冷期。它们既不能用全球冰量的变化来解释 ,也不能用太阳辐射的变化来直接解释。对渭南、长武和西峰剖面的研究揭示出 ,S4,S5 1和S5 3古土壤是形成于亚热带半湿润环境下的土壤 ,S5 1形成时的年均温至少比现今高 4~ 6℃ ,年降水量高 2 0 0~ 30 0mm ;砂黄土层L9和L15形成时高原中部的估算年均温和降水分别大致为 1 5~ 3℃和 15 0~ 2 5 0mm ,当时整个黄土高原地表裸露 ,风力强盛。上述事件在深海氧同位素记录中没有明确反映 ,但 3个极端暖湿期对应于世界大洋的碳同位素高峰 ,说明它们具全球性意义 ,同时表明这些古土壤的高成壤强度不是时间因素所致。海陆对比揭示出 ,上述两类极端气候事件分别对应于北大西洋深层流 (NADW )强度最强和最弱的时期。据此认为 ,北大西洋深层流强度变化是影响东亚季风气候的重要因素 ,且这种作用同时体现于古冬、夏季风的变化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区 极端气候事件 黄土 古环境 极端暖湿事件
下载PDF
二十二万年以来东亚夏季风的千年尺度变化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差异 被引量:13
8
作者 郭正堂 彭淑贞 +1 位作者 魏兰英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99-305,共7页
本文采用游离铁和全铁的比值,建立了0.220MaB.P.以来长武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高分辨率古风化强度序列,揭示出0.220MaB.P.以来黄土高原古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千年尺度的变化,且多数在同一剖面的磁化率记录上没有明显反映或反映较弱... 本文采用游离铁和全铁的比值,建立了0.220MaB.P.以来长武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高分辨率古风化强度序列,揭示出0.220MaB.P.以来黄土高原古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千年尺度的变化,且多数在同一剖面的磁化率记录上没有明显反映或反映较弱。由于该地区冬季土壤温度低于0℃,化学风化的强度主要受控于夏季的温度和降水。据此我们认为,这种千年尺度的波动是东亚古夏季风强度变化的信号。此指标与格陵兰GRIP冰芯δ18O记录对比发现,二者在末次冰期有较好的吻合性,而夏季风在末次间冰期(深海氧同位素阶段5e)及以前的变化要平缓得多。因此,本文的结果显示出:0.220MaB.P.以来,东亚夏季风在千年尺度上的大幅度变化在末次冰期最为显著,此前则表现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年尺度变化 黄土-古土壤 序列 古风化 古气候
下载PDF
渭南黄土沉积中十五万年来的古土壤及其形成时的古环境 被引量:106
9
作者 郭正堂 刘东生 安芷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4年第3期256-269,共14页
关中盆地渭南地区十五万年来的黄土剖面记载了6个大的成壤期。本文对古土壤形成时的古环境进行了解译,并对它们在不同分类系统中的位置进行评价。全新世土壤S0是联合国土壤分类中的淋溶湿草原土。马兰黄土中包含两层古土壤,属典型... 关中盆地渭南地区十五万年来的黄土剖面记载了6个大的成壤期。本文对古土壤形成时的古环境进行了解译,并对它们在不同分类系统中的位置进行评价。全新世土壤S0是联合国土壤分类中的淋溶湿草原土。马兰黄土中包含两层古土壤,属典型黑钙土。S1古土壤由三层土壤复合组成,从上到下依次为典型黑钙土、淋溶湿草原土和深色淋溶土。成壤期与全球冰量较小的时期相对应,但古土壤的类型及发育程度与深海氧同位素所推测的全球冰量的变化有很大的不一致性,相反许多方面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的变化有较大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古土壤 微形态 古环境
下载PDF
全新世期间亚洲和非洲干旱区环境的短尺度变化 被引量:19
10
作者 郭正堂 N.Petit-Maire 刘东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68-74,共7页
过去对北非和中国干旱区140 ka BP来环境演化的初步对比表明,两地的干旱度在万年时间尺度上基本同步。这种关系是否也适用于全新世百年尺度的干旱事件,仍是有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对撒哈拉地区569个地表淡水指示物和我国北方干旱区158个... 过去对北非和中国干旱区140 ka BP来环境演化的初步对比表明,两地的干旱度在万年时间尺度上基本同步。这种关系是否也适用于全新世百年尺度的干旱事件,仍是有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对撒哈拉地区569个地表淡水指示物和我国北方干旱区158个古土壤和湖泊沉积的^(14)C年代数据进行了时空频数统计分析,揭示出两地沙漠在全新世期间至少经历了三次同时性的、百年—千年尺度的干旱事件,叠置于季风气候对地球轨道变化响应的总体趋势上;沙漠在纬向上的进退主要受控于季风前沿的伸缩幅度,说明两个季风系统的短尺度变化可能受统一因素控制。最为显著的干旱事件发生于约4 ka BP。两地干旱区在过去认为的6 ka BP前后的全新世气候适宜期并没有表现为稳定的湿润环境。我国过去发现的该时期不少的干旱证据被解释为高温所导致的强烈蒸发作用所致。但全新世中期的干旱期在热带的存在及其与冰心记录中低甲烷事件的吻合难以用蒸发来解释,而应与夏季风环流的减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短尺度变化 亚洲 非洲 季风 干旱化
下载PDF
全新世与上次间冰期气候差异的古土壤记录 被引量:18
11
作者 郭正堂 N.Fedoroff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3年第1期41-55,T000,共16页
目前国际上对全新世与上次间冰期的气候差异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对西欧阿晴里姆黄土中全新世和上次间冰期古土壤(埃姆古土壤),中国黄土中S_0及S_1的对比研究表明,埃姆古土壤和S_1是典型的复合土壤,记载了相同的沉积-成壤事件序列,并与... 目前国际上对全新世与上次间冰期的气候差异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对西欧阿晴里姆黄土中全新世和上次间冰期古土壤(埃姆古土壤),中国黄土中S_0及S_1的对比研究表明,埃姆古土壤和S_1是典型的复合土壤,记载了相同的沉积-成壤事件序列,并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有很好的一致性。第一成壤期与氧同位素阶段5e相对应,代表了典型的间冰期气候。西欧在该时期形成的土壤与全新世土壤的成壤过程基本相同,二者反映了类似的气候条件;而中国黄土中S_0和S_1则具很大差异,这表明我国北方最后两次间冰期的气候条件显著不同。青藏高原在中更新世末期以来的隆升对季风环流的影响是值得注意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古土壤 微形态 更新世
下载PDF
黄土与地球系统——李希霍芬对黄土研究的贡献及对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郭正堂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3-448,共6页
李希霍芬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对欧洲和中国黄土的研究工作,以及后来的黄土研究有着深刻影响,其学术思想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时代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简要回顾了李希霍芬对黄土研究的贡献,并探讨这些贡献与黄土研究在地... 李希霍芬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对欧洲和中国黄土的研究工作,以及后来的黄土研究有着深刻影响,其学术思想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时代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简要回顾了李希霍芬对黄土研究的贡献,并探讨这些贡献与黄土研究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现实意义。从李希霍芬时代到今天,黄土作为全球宝贵的地球系统演化的历史记录,在揭示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冰冻圈、生物圈及宇宙事件对地球系统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未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时代有旺盛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地球系统科学李 希霍芬
下载PDF
浅谈固体地球科学与地球系统科学 被引量:7
13
作者 郭正堂 吴海斌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5期699-705,共7页
地球科学在20世纪的诸多进展中,对后来科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基本认识之一是地球演化的行为具有整体性,其不同的圈层确实通过多种途径相互作用,且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演化的重要营力之一。这些认识导致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并... 地球科学在20世纪的诸多进展中,对后来科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基本认识之一是地球演化的行为具有整体性,其不同的圈层确实通过多种途径相互作用,且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演化的重要营力之一。这些认识导致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并使不同圈层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成为21世纪基础科学研究的前沿。地球系统科学强调地球不同圈层、不同单元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因而科学研究必须从"整体地球系统"的视野出发,但研究过程又必须从关键区域入手。我国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关键地区之一,未来研究应立足地域优势和特色,攻克全球性重大科学问题,解决社会对地球科学的知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地球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 圈层相互作用 中国
下载PDF
西峰和西安黄土中盐碱化古土壤气候意义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9
14
作者 郭正堂 N.Fedoroff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07-117,T001,共12页
对西峰和西安黄土剖面中古土壤的研究揭示出,作为重要气候地层标志的S_4和S_5古土壤竟有盐化和碱化现象。盐碱化特性直接关系到如何认识这些古土壤的气候意义。土壤化学、微形态及粘土矿物分析表明,上述古土壤以草原土特征为主,并在气... 对西峰和西安黄土剖面中古土壤的研究揭示出,作为重要气候地层标志的S_4和S_5古土壤竟有盐化和碱化现象。盐碱化特性直接关系到如何认识这些古土壤的气候意义。土壤化学、微形态及粘土矿物分析表明,上述古土壤以草原土特征为主,并在气候最宜期发育了森林植被。盐碱化特性并非产生于土壤被埋藏以后,而是古土壤发育末期的产物。该时期大气粉尘堆积似乎是可溶盐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土壤 盐碱化 微形态 古气候
下载PDF
渤海湾海陆交互相沉积的磁性地层学 被引量:56
15
作者 姚政权 郭正堂 +5 位作者 陈宇坤 肖国桥 邵永新 王旭龙 郝青振 卢演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5,共7页
渤海湾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对研究海陆环境变化、新构造活动及华北平原的演化历史等均有重要意义,而建立可靠的年代地层框架是上述研究的前提。对取自渤海湾西岸天津市深度为203.57 m的BZ2钻孔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钻孔岩... 渤海湾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对研究海陆环境变化、新构造活动及华北平原的演化历史等均有重要意义,而建立可靠的年代地层框架是上述研究的前提。对取自渤海湾西岸天津市深度为203.57 m的BZ2钻孔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钻孔岩心包含4个正极性段,分别可与标准极性柱中布容(Brunhes)、贾拉米洛(Jaramillo)、奥尔都维(Olduvai)和高斯(Gauss)正极性世对比;获得的3个负极性段则与松山(Matuyama)和凯纳(Kaena)事件对应,从而获得钻孔岩心底部年龄约为3.18 MaBP。磁性界限之间平均沉积速率的相对一致性,指示了渤海湾在晚上新世以来总体稳定的下沉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交互相 钻孔 磁性地层 晚上新世 华北平原
下载PDF
环境磁学某些研究进展评述 被引量:41
16
作者 邓成龙 袁宝印 +5 位作者 胡守云 刘东生 Kenneth L Verosub 韩家懋 郭正堂 吕厚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3-101,共9页
环境磁学是应用岩石磁学和矿物磁学技术去恢复环境过程、重塑环境演化历史的一门边缘科学。沉积环境中磁性矿物的形成、搬运、沉积和演化受气候变化和环境过程的控制 ,因此 ,岩石和矿物磁学性质可作为环境变化和气候过程的代用指标。环... 环境磁学是应用岩石磁学和矿物磁学技术去恢复环境过程、重塑环境演化历史的一门边缘科学。沉积环境中磁性矿物的形成、搬运、沉积和演化受气候变化和环境过程的控制 ,因此 ,岩石和矿物磁学性质可作为环境变化和气候过程的代用指标。环境磁学能为全球环境变化、气候过程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鉴于环境磁学方法在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对当前黄土、湖泊沉积物和海洋沉积物环境磁学研究的一些进展作简要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磁学 黄土古土壤 湖泊沉积物 古环境 古气候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高原南部植被演替的植物硅酸体记录 被引量:76
17
作者 吕厚远 刘东生 +2 位作者 吴乃琴 韩家 郭正堂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36-349,共14页
对于本次间冰期以来黄土高原是否存在大面积森林植被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渭南、宝鸡和兰州剖面的植物硅酸体记录研究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在黄土高原南部,主要发育草原和森林草原的植被类型,只有在气候最适宜期年降水量... 对于本次间冰期以来黄土高原是否存在大面积森林植被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渭南、宝鸡和兰州剖面的植物硅酸体记录研究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在黄土高原南部,主要发育草原和森林草原的植被类型,只有在气候最适宜期年降水量超过800mm以上,才可能有短期的森林植被发育。在黄土高原源区发育森林植被所需要的降水量要比基岩山地高250mm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演替 植物硅酸体 末次冰期 古植物
下载PDF
海拔高度的变化对青藏高原表土δ^(13)C_(org)的影响 被引量:37
18
作者 吕厚远 顾兆炎 +3 位作者 吴乃琴 旺罗 郭正堂 吴海斌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99-406,共8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 1 93个表土样品的有机碳同位素分析 ,表明碳同位素值主要分布在- 2 8 5 7‰~ - 1 5 0 8‰的范围 ,平均值为 - 2 3 5 7‰。在海拔 35 0 0m以下 ,同位素随海拔高度的增加逐渐变轻 ,从 - 2 0 5‰逐渐减少到 - 2 8 5‰左... 通过对青藏高原 1 93个表土样品的有机碳同位素分析 ,表明碳同位素值主要分布在- 2 8 5 7‰~ - 1 5 0 8‰的范围 ,平均值为 - 2 3 5 7‰。在海拔 35 0 0m以下 ,同位素随海拔高度的增加逐渐变轻 ,从 - 2 0 5‰逐渐减少到 - 2 8 5‰左右 ;35 0 0m以上 ,同位素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现相反的趋势 ,从 - 2 8 5‰逐渐增加到 - 1 5 0‰左右。按照森林—灌丛—高山草甸—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高寒荒漠的顺序 ,表土有机碳同位素是逐渐变重的。初步认为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现代土壤 有机碳同位素 海拔高度 温度协同变化
下载PDF
甘肃秦安糜子湾剖面中新世风尘堆积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50
19
作者 刘进峰 郭正堂 +4 位作者 郝青振 彭淑贞 乔彦松 孙斌 葛俊逸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3-509,共7页
文章对西部黄土高原糜子湾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了磁性地层学研究。该剖面厚度为164.4m,记录了15个正磁极性段和15个负磁极性段,可与标准极性表中从C5r.3r到C5En之间的极性带对比。根据极性界限用平均沉积速率外推,得到该剖面顶界年龄为... 文章对西部黄土高原糜子湾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了磁性地层学研究。该剖面厚度为164.4m,记录了15个正磁极性段和15个负磁极性段,可与标准极性表中从C5r.3r到C5En之间的极性带对比。根据极性界限用平均沉积速率外推,得到该剖面顶界年龄为约11.6MaB.P.,底界年龄为约18.5MaB.P.。糜子湾剖面位于已发表的QAⅠ中新世黄土剖面以东约30km,两剖面相同时代的地层在岩性地层结构和磁化率曲线波动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表明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一样,地层在空间上有很好的可对比性。文章的结果为从空间角度研究中新世环境变化行为提供了新剖面的年代地层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序列 磁性地层 风尘堆积古环境 中新世
下载PDF
亚洲季风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及其与两极冰盖和区域构造运动的时代耦合性 被引量:200
20
作者 刘东生 郑绵平 郭正堂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94-204,共11页
本文基于对我国新生代环境记录的分析,揭示出在早第三纪,气候带大致呈行星风系控制下的东西走向格局。东南部地区在渐新世开始湿润化,显示了东南季风的雏形,可称为雏形季风阶段。中新世中期东南和西南部显著湿润化,标志着东南和西... 本文基于对我国新生代环境记录的分析,揭示出在早第三纪,气候带大致呈行星风系控制下的东西走向格局。东南部地区在渐新世开始湿润化,显示了东南季风的雏形,可称为雏形季风阶段。中新世中期东南和西南部显著湿润化,标志着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形成,可称为成形季风阶段。中新世末和上新世形成的“红粘土”的风尘特性是冬季风和中国北方与中亚干旱化的重要标志。第四纪以来中国环境发生的重要转变表现为季风强度的变化与气候波动周期的改变。上述重大环境事件在时代上分别与两极冰盖的起源和演化以及东亚构造运动有较好的吻合性。我们认为,这种季风一冰盖一构造的耦合关系可能是通过不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季风系统 起源 冰盖 区域构造运动 古气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