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求真理去服务得自由--郭永玉教授专访
1
作者 郭永玉 胡晓檬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6-192,共7页
2020年最后一天,郭永玉教授应《心理新青年》网络平台的邀请,接受了两个小时的访谈。他介绍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强调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回顾了他先后在华中师大、南京师大、武汉大学和在国外的求学过程,认为心理学史、人格... 2020年最后一天,郭永玉教授应《心理新青年》网络平台的邀请,接受了两个小时的访谈。他介绍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强调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回顾了他先后在华中师大、南京师大、武汉大学和在国外的求学过程,认为心理学史、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虽然是其所涉及的看上去跨度很大的三个学科,但有一种线索贯穿始终,那就是人性问题。郭教授还谈到人格心理学的分化与整合问题,结合社会阶层研究讨论了心理学促进社会治理的途径,强调了心理学的社会科学属性和使命,认为既要重视学术服务社会特别是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又要保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最后,他对青年一代学者提出了治学的建议,希望青年学人要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大格局,做出无愧于时代要求和自我理想的新贡献。访谈全文经《心理新青年》授权《心理学探新》发表,特向《心理新青年》编辑部的所有同事们表示感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学史 人格心理学 人性问题 南京师大 华中师大 社会心理学 自我理想 青年学人
下载PDF
系统合理信念维护心理健康:缓和作用与拓展
2
作者 徐荣华 丁毅 +1 位作者 张跃 郭永玉 《心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6-397,共12页
系统合理信念是指个体对社会系统公正性与合理性的感知。理论与研究表明,系统合理信念具有防御威胁的缓和作用。它通过缓解意识形态失调、补偿个人控制感缺失以及否认或淡化威胁这3类心理机制维护心理健康,并受到情境、个体与时间边界... 系统合理信念是指个体对社会系统公正性与合理性的感知。理论与研究表明,系统合理信念具有防御威胁的缓和作用。它通过缓解意识形态失调、补偿个人控制感缺失以及否认或淡化威胁这3类心理机制维护心理健康,并受到情境、个体与时间边界的影响。然而,心理防御的解释忽视了系统合理信念通过“应对”威胁的路径以维护心理健康。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检验与发展防御-应对整合模型,重视缓和作用的消极后果,并完善相关测量和拓展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合理信念 心理健康 缓和作用 防御-应对整合模型
下载PDF
社会阶层心理学视角下的公平研究 被引量:74
3
作者 郭永玉 杨沈龙 +1 位作者 李静 胡小勇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99-1311,共13页
社会阶层代表了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源和对自己所处社会等级的感知。社会阶层因其概念的独特性、功能的广泛性、影响的深刻性和结论的系统性,成为了心理学中的前沿热点领域,目前主要有劳动、健康心理、社会文化、等级和社会认知五种研究... 社会阶层代表了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源和对自己所处社会等级的感知。社会阶层因其概念的独特性、功能的广泛性、影响的深刻性和结论的系统性,成为了心理学中的前沿热点领域,目前主要有劳动、健康心理、社会文化、等级和社会认知五种研究视角。基于现有视角对社会阶层与社会公平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从社会认知视角出发,围绕着不同阶层感知公平的差异、社会公平对不同阶层的影响作用以及低阶层感知不公平的应对策略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未来研究可以从概念辨析、理论整合、加强应用研究等角度来推进社会阶层心理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心理学 社会公平 社会认知
下载PDF
人格心理学的学科架构初探 被引量:17
4
作者 郭永玉 张钊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7-274,共8页
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之一,自创立以来却一直缺乏一个完整统一的学科架构。这种状况极大地限制了该学科的发展。文章回顾了人格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探讨了学科发展的趋势,呈现了当下几种主要的学科架构。在综合比较的... 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之一,自创立以来却一直缺乏一个完整统一的学科架构。这种状况极大地限制了该学科的发展。文章回顾了人格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探讨了学科发展的趋势,呈现了当下几种主要的学科架构。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对其中有代表性的Clonlinger人格“描述—动力—发展”的“3D”模型进行了修正:(1)增加了人格理论;(2)把第一个“D”由“人格描述”改为“人格表现”;(3)对原有“3D”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得出了对人格心理学学科架构的“3D”修正模型:即理论加“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心理学 整合 学科架构 “3D”修正模型
下载PDF
公正世界信念对低社会阶层的双重作用 被引量:23
5
作者 郭永玉 周春燕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3-67,174,共5页
公正世界信念与群体的社会地位是相互作用的,所处的社会阶层决定公正世界信念水平,信念又影响个体应对不利处境的策略和行为,这使得公正世界信念对于低社会阶层改变群体地位起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公正世界信念有助于促进低社会阶层对长... 公正世界信念与群体的社会地位是相互作用的,所处的社会阶层决定公正世界信念水平,信念又影响个体应对不利处境的策略和行为,这使得公正世界信念对于低社会阶层改变群体地位起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公正世界信念有助于促进低社会阶层对长远目标的追求,从而改变地位,向上流动。另一方面,公正世界信念会导致低阶层的不公正感降低,从而起到维护和强化阶层间不平等现状的作用。在社会阶层与公正世界信念的研究中,应重点考察个体差异变量与社会结构变量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正世界信念 社会阶层 目标追求 公正感
下载PDF
武汉市居民幸福感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被引量:13
6
作者 郭永玉 李静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6-140,共5页
本研究选取了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的1159名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的武汉市居民幸福感问卷对其进行幸福感的测评,揭示了当前武汉市居民幸福感的总体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武汉市居民总体幸福感与具体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针对调查结果中所反... 本研究选取了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的1159名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的武汉市居民幸福感问卷对其进行幸福感的测评,揭示了当前武汉市居民幸福感的总体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武汉市居民总体幸福感与具体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针对调查结果中所反映出的某些不容乐观的情况,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 居民 幸福感
下载PDF
死亡提醒效应:概念、测量及来自多领域的证据 被引量:11
7
作者 郭永玉 傅晋斌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1年第2期113-117,共5页
死亡提醒效应是指由于死亡提醒而引起的世界观防御或自尊寻求。对死亡提醒效应的测量主要考察死亡提醒后,被试在世界观防御或自尊寻求上的反应。死亡提醒效应在健康、消费、司法、政治及和平领域均有所体现,并对现实生活富有启示作用。... 死亡提醒效应是指由于死亡提醒而引起的世界观防御或自尊寻求。对死亡提醒效应的测量主要考察死亡提醒后,被试在世界观防御或自尊寻求上的反应。死亡提醒效应在健康、消费、司法、政治及和平领域均有所体现,并对现实生活富有启示作用。未来研究应细化世界观的概念,并借鉴本土文化中的生死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提醒效应 世界观防御 自尊寻求 恐惧管理理论
下载PDF
个人幸福·社会公平·世界和平——心理学家的人文情怀 被引量:6
8
作者 郭永玉 胡小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5-64,共10页
心理学研究通常重视人的自然属性,而较为忽视人的社会属性。从心理学学科的性质上看,心理学应在对人性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加强人文关怀,并对具体社会现实问题做出回应,包括从个人幸福,到社会公平,再到世界和平的全面关切。在个人幸福方面... 心理学研究通常重视人的自然属性,而较为忽视人的社会属性。从心理学学科的性质上看,心理学应在对人性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加强人文关怀,并对具体社会现实问题做出回应,包括从个人幸福,到社会公平,再到世界和平的全面关切。在个人幸福方面,可将幸福感区分为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人口学变量、人格特质、目标和经济水平均能对主观幸福感造成影响。在社会公平方面,低阶层比高阶层更加感到社会不公,更加依赖于社会公平,而减少社会限制、提升控制感可以增强低阶层的公平感。在世界和平方面,和平心理研究在爱与恨、和解与真相、理解与共存的问题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在未来,结合了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的心理学研究大有可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感 社会公平 和平心理 人文情怀
下载PDF
马斯洛晚年的超越性人格理论的形成与影响 被引量:26
9
作者 郭永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3-58,共6页
马斯洛晚年的思想是一个薄弱的研究领域。人们熟悉的是作为人本主义者的马斯洛,但对他晚年为超越人本主义或后人本主义所做的研究所知甚少。马斯洛晚年致力于一种新心理学的创建,他称其为“超个人心理学”或“第四势力心理学”。他修订... 马斯洛晚年的思想是一个薄弱的研究领域。人们熟悉的是作为人本主义者的马斯洛,但对他晚年为超越人本主义或后人本主义所做的研究所知甚少。马斯洛晚年致力于一种新心理学的创建,他称其为“超个人心理学”或“第四势力心理学”。他修订了著名的需要层次模型,在深入研究自我实现者的基础上研究了超越性人格的特征,并探讨了将这种新的人格理论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可能性。这些研究为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后来一些重要理论模型的先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性人格理论 马斯洛 晚年思想 超个人心理学 人本主义
下载PDF
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被引量:22
10
作者 郭永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5期124-127,共4页
超个人心理学是 196 0年代末至 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它是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它对于人的理解与传统心理学很不相同 ,但人们对这一新学派还存有误解 。
关键词 超个人心理学 心理学流派 美国 基本假设
下载PDF
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实证主义与现象学方法论之比较 被引量:17
11
作者 郭永玉 陶宏斌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6期153-157,共5页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认为实证主义与现象学作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两大方法论,它们在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原则与方法等等问题上的回答存在着明显的分歧,这些分歧是由实证主义与现象学的哲学思想的分歧决定的。
关键词 实证主义 现象学 心理学方法论 比较
下载PDF
静修与心理健康 被引量:17
12
作者 郭永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5-81,共7页
西方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界很早便注重对静修的研究。根据 Roger Walsh等人的报告 ,静修可能导致很多好处。在生理方面 ,它能降低觉醒程度 ,增进大脑半球不同区域的同步性 ;在心理方面 ,它能促进放松 ,解除催眠状态 ,以及促进领悟、自我理... 西方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界很早便注重对静修的研究。根据 Roger Walsh等人的报告 ,静修可能导致很多好处。在生理方面 ,它能降低觉醒程度 ,增进大脑半球不同区域的同步性 ;在心理方面 ,它能促进放松 ,解除催眠状态 ,以及促进领悟、自我理解和自我控制技能的发展 ,概括地说 ,就是有助于人的成长。高级的静修还有助于超个人目标的实现。但将静修用于心理治疗 ,还应该注意预防情绪不稳定、心理冲突等一系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修 静坐 心理健康
下载PDF
作为心理学概念的理想、信念、世界观 被引量:5
13
作者 郭永玉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8-41,共4页
理想、信念、世界观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层面,理应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前苏联心理学将它们视为人的个性倾向的高级成份。西方心理学中与这些概念最接近的是价值观。由于这些概念涉及到人的精神生活的最复杂的领域,无论是现象描述还... 理想、信念、世界观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层面,理应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前苏联心理学将它们视为人的个性倾向的高级成份。西方心理学中与这些概念最接近的是价值观。由于这些概念涉及到人的精神生活的最复杂的领域,无论是现象描述还是实证研究都相当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观 苏联心理学 信念 精神生活 价值系统 价值观 自我理想 实证研究 个性倾向 社会理想
下载PDF
维尔伯的整合心理学 被引量:9
14
作者 郭永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1-56,64,共7页
维尔伯是当代著名的超个人思想家和理论心理学家。他提出了意识谱模型和从前个人、个人到超个人的发展阶段论,并试图在此模型基础上整合已有的心理学派别,同时将世界精神传统对人及其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践行方式纳入到当代心理学的体系中... 维尔伯是当代著名的超个人思想家和理论心理学家。他提出了意识谱模型和从前个人、个人到超个人的发展阶段论,并试图在此模型基础上整合已有的心理学派别,同时将世界精神传统对人及其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践行方式纳入到当代心理学的体系中。他构建了一种系统的、包含多学科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以心理学为基础,扩展到人类学、社会学、知识论,最后延伸到宗教和哲学。他的思想已成为当代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其声誉和影响也正在超出心理学界。他的心理学整合视野尤其为人们所称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尔伯 意识 发展 整合心理学
下载PDF
先秦情欲论 被引量:8
15
作者 郭永玉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2-87,共6页
情欲是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的重要范畴,而先秦情欲论又是这一范畴研究的发端,对后世影响很大。该文从情、欲、情与欲之关系、情欲态度四个方面,探讨了先秦诸子主要是儒、道、墨、法四家的情欲理论,并结合现代心理学和现代人的生活实际... 情欲是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的重要范畴,而先秦情欲论又是这一范畴研究的发端,对后世影响很大。该文从情、欲、情与欲之关系、情欲态度四个方面,探讨了先秦诸子主要是儒、道、墨、法四家的情欲理论,并结合现代心理学和现代人的生活实际进行了初步的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欲 理论 先秦
下载PDF
超个人心理学观评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郭永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6-103,共8页
超个人心理学提出了一种最具包容性的人性模式,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在心理学的方法问题上,它提出了一种对象中心论的最具开放性的方法论模式;在心理学的任务问题上,它提出了一种最具综合性的理论与应用的模式;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超个人心理学提出了一种最具包容性的人性模式,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在心理学的方法问题上,它提出了一种对象中心论的最具开放性的方法论模式;在心理学的任务问题上,它提出了一种最具综合性的理论与应用的模式;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价值取向上,它突破了科学主义的局限,不再将心理学定位于科学的架构内,而是定位于有关人性的知识的研究;在心理学的应用问题上,它发展了新的心理治疗技术,拓展了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崇尚宁静、和谐,追求超越和神圣的精神生活样式,以抗衡那种喧嚣的、浮躁的、物质利益至上的生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个人心理学 心理学观 前个人 个人 超个人 人性模式
下载PDF
论物理学作为心理学的榜样 被引量:6
17
作者 郭永玉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1-43,共3页
一、问题的提出科学心理学一开始就试图以自然科学为榜样。实验心理学的先驱费希纳的主要贡献就被称为心理物理学,他试图寻找物理变量与心理变量之间的关系;冯特以费希纳的工作为基础,同时借鉴生理学和化学的知识和方法,创建了实验心理... 一、问题的提出科学心理学一开始就试图以自然科学为榜样。实验心理学的先驱费希纳的主要贡献就被称为心理物理学,他试图寻找物理变量与心理变量之间的关系;冯特以费希纳的工作为基础,同时借鉴生理学和化学的知识和方法,创建了实验心理学体系;弗洛伊德受到近代物理学的影响,用力和能量的概念解释人的内在冲突;行为主义则直接受到生理学的影响而在方法论上完全效仿经典物理学的模型;还有更多的心理学家受到生物学特别是进化论的影响。总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学 心理学 研究方法 科学范式 发展 自然科学
下载PDF
荣格及其学派与超个人心理学 被引量:8
18
作者 郭永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5期535-539,共5页
作为理论家和临床医学家的荣格 ,他关于整体和动力的观点、对神秘经验的兴趣、对经验中影像的象征意义的揭示、关于中年危机的理论、他个人的精神体验以及对非西方的文化有关精神与实践的关注等等 ,都为当代超个人心理学提供了启示 ,而... 作为理论家和临床医学家的荣格 ,他关于整体和动力的观点、对神秘经验的兴趣、对经验中影像的象征意义的揭示、关于中年危机的理论、他个人的精神体验以及对非西方的文化有关精神与实践的关注等等 ,都为当代超个人心理学提供了启示 ,而且 ,荣格学派在当代的发展 ,特别是沃西本的理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格 荣格学派 超个人心理学
下载PDF
两种人本心理学的辩论 被引量:6
19
作者 郭永玉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3年第1期3-8,共6页
该文沿着JohnRowan(1989)提出是否有两种人本心理学这一问题 ,追溯了人本心理学内部分歧的由来 ,即罗洛·梅与罗杰斯在 2 0世纪 80年代初有关人性问题的争论 ,以及 1986年罗洛·梅对超个人心理学的批评。文章着重介绍了维尔伯 (... 该文沿着JohnRowan(1989)提出是否有两种人本心理学这一问题 ,追溯了人本心理学内部分歧的由来 ,即罗洛·梅与罗杰斯在 2 0世纪 80年代初有关人性问题的争论 ,以及 1986年罗洛·梅对超个人心理学的批评。文章着重介绍了维尔伯 (KenWilber)对这一领域的分歧所做的全面分析 ,指出了两种人本心理学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不同立场。这两种心理学就是以罗洛·梅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取向的人本心理学和以马斯洛、罗杰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本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 争论 存在主义 自然实现
下载PDF
论弗罗姆心理学说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永玉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8-51,36,共5页
弗罗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本世纪的同龄人,他在二十世纪生活了八十年。这个不平静的时代造成了他的不平静的内心世界。他总是热切地关注着与他同时代的人的处境、命运和心灵,不知疲倦地向人们表述着他对世界、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关键词 弗罗姆 弗洛伊德 西方马克思主义 人本主义 资本主义 二十世纪 精神分析 启蒙运动 理性主义 社会运行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